A lithium-ion battery based on LiFePO4 and silicon/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composite
highlights:
- 硅纳米颗粒(nSi)和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作为阳极;
- 微波辐射,对混合物进行热处理,合成nSi/RGO复合物;
- 通过不同充电速率下的恒流循环评估电化学性能;
- 与LiFePO4阴极耦合制造全锂离子电池,将电池性能评估为放电速率和循环次数。
制备方法:
1. nSi/RGO的合成:超声氧化石墨烯(GO),分散在乙二醇2h,1:4的GO:PAA,超声1h,Si颗粒以摩尔比GO:Si为5:1添加到GO中,超声2h,540W微波加热20min,悬浮液真空过滤,,乙醇洗涤,真空50℃烘干。
2.复合阳极:0.106g(nSi/RGO)和0.040g(SuperP),0.015g粘合剂。
3.复合阴极:1.5g磷酸铁锂,0.25g炭黑,110℃真空干燥。
物相分析:
1)XRD表明:除了硅的峰外,衍射图中11.1、18.1、26.1的峰是RGO形成,其在高温处理过程中倾向于部分重新堆积(石墨烯纳米片)。11.1和18.1处的峰可能归因于一些残留的GO和PAA官能化的GO,这表明最终产物可能含有来自不完全还原的少量杂质。其中,还原条件没有优化,并且可以通过改变时间和反应温度来提升产物纯度。
2)SEM显示,左边是由一些几纳米厚的重叠片聚集而成的层状结构,其部分重叠可能与RGO纳米片有关,右边由球形颗粒组成的分支聚集形成,与硅的聚集体有关。其中,许多硅纳米颗粒只是简单的相互聚集,其他颗粒则被RGO有效包裹,说明一部分Si可以潜在的受益于RGP基质的缓冲作用。
3)TG分析:随着温度的升高,nSi/RGO在高达450℃时,没有显示出重量变化,这证实了由于RGO上不存在不稳定的氧官能团而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420℃和550℃之间会发生较小的重量损失,可能是表面材料表面石墨烯的氧化。之后,在550℃和650℃之间突然的重量损失,归因于本体上存在的石墨烯氧化。
电化学测试:
4)初始循环的电压分布,a图第一次循环之后,在放电和充电时都证明了相当可再现的轮廓。其中倾斜平台表明,在相同电势值下,特征可能与Li嵌入部分重新堆积的RGO基体有关,主要与Li的第一次Si锂化有关。
b图放电容量显示出从1.68降低到1.35,充电容量从1.18增加到1.35的相反趋势,可能是因为循环时较大部分的电极材料逐渐“活化”,即被电解质润湿。有两种可能的方法来解释第一次锂化循环期间观察到的高容量损失:(a)不可逆容量归因于溶剂和电解质的分子与RGO表面接触的分解过程;(b)也可能是第一次放电期间将锂插入硅中,但随后在下一次充电循环使锂不可用。可能是由于硅失去了与导电衬底的连接,或者是锂在硅内部的分解。
c图在第一次放电的微分曲线中,0.8-0.2V电压范围内,通过不可逆过程交换了大量容量,主要归因于电解质和活性材料之间形成固体电解质界面(SEI),优先发生在RGO表面。
5)电压分布和容量a图表明,初始状态的电池电压约1V,充电10h,累积完全允许的容量(230)。
b图显示了充放电的比容量,第一次放电循环,只有50%的充电容量被释放,可能是由于副反应消耗了大部分充电电容。随后释放的容量增加,放电容量增加到200 mAh/g,但副反应未完全消失。
6)放电电流对电池容量的影响。a图通过增加放电速率,由于严重的极化影响电池,高电压平台、容量和平均放电电压急剧降低。通过将放电电流加倍,可以记录容量的减半。
b图Peukert常数表征了电池在连续大电流下的表现如何。接近1的值表示电池性能良好; 数量越高,则当电池在高电流下放电时,容量损失越多。电池的Peukert常数由经验确定,铅酸电池的数量通常在1.3到1.4之间 。
Q4,研究方向:凝态学物理 ,审稿速度:1个月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