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英语》教育教改与考试研究中心”课题组课题成果交流
高中英语学习动机因素与其对学习成效的影响研究
仇丽; 3-4
主位推进程序在高中英语读后续写中的应用
陈媛媛; 5-6《中学生英语》投稿:cn7kantougao@163.com
小学英语教学:互动式英语词汇记忆法
韩文静; 7-8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互动式评价模式探究
何启红; 9-10
生活化教学法在英语课中的应用探究
黄靖; 11-12
“以读促写”在初中英语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贾媛媛; 13-14
基于提升文化意识的初中英语读写教学实践
马凌; 15-16
初中英语情境语法教学策略探究
林海娟; 17-18
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小学英语教学中有效渗透中国文化的实践研究
罗娟;张秀玲; 19-20
高中英语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罗璇; 21-22
内地西藏班英语歌曲与信息化教学融合方案初探
马海燕; 23-24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毛桂芬; 25-26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英语群文阅读词汇教学
彭雪雯; 27-28
初中英语教学生活化路径的探究
钱永宁; 29-30
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王冬梅; 31-32
基于课程思政一体化的高中英语教学探究
翁丽之; 33-34
乐育人材,时雨春风——高中英语教学模式整改的方向探索
沈燕; 35-36
运用问题引导法,提升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项春红; 37-38
新课标引导下的初中英语“任务型阅读”实践
肖丽; 39-40
大概念视域下初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探究
徐夏丹; 41-42
运用群文阅读教学提升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杨小妹; 43-44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叶敏; 45-46
利用思维可视化工具提高初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江彦靓; 47-48
“双减”背景下分层教学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
张莉莉; 49-50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英语教学研究
张林凤; 51-52
学科融合让初中英语教学更高效
张琪; 53-54
新课标视域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陈文敏; 55-56
UbD理论下“逆向”单元作业的设计与思考——以人教版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 3 Weather为例
刘爱红; 57-58
基于“四力”目标的初中英语诗歌教学实践
钱桂线; 59-60
管窥思维导图在新高考英语题型读后续写的运衍路径研究
苏伟; 61-62
跨文化交流: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闫丹; 63-64
实施小学英语大单元教学的多元路径
张影; 65-66
探析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以读促写
董入芝; 67-68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
李秋菊; 69-70
构建高效初中英语写作课堂的方法
林霞; 71-72
高中英语写作“四要二练”教学策略
刘学清; 73-74
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写作教学
卢水华; 75-76
初中英语课本中文化元素的分析与教学应用探究
齐文丽; 77-78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优化途径
万晓静; 79-80
核心素养导向: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方法与实践
王叶芳; 81-82
过程写作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张亚; 83-84
浅析初中英语课堂文化的渗透策略
尚蓓; 85-86
主题语境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沈琴洁; 87-88
发挥思维导图优势,让高中英语教学更高效
吴俊; 89-90
初中英语学科学困生分析及转化策略
吴晓明; 91-92
小学英语趣味教学法初探
邢永晴; 93-94
高中英语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探析
杨春梅; 95-96
“《中学生英语》教学实验基地”经验总结
跨越阅读的表层:在新课标下培养初中生的英语思辩技巧
张晓天; 97-98
巧借英语绘本优化课堂教学
沙振华; 99-100
学生为中心:初中英语教学的新实践
施伟华; 101-102
基于新课改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问题和对策
邵春璐; 103-104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初中英语课堂
尹志斌; 105-106
初中英语:“Our School Life Page"阅读探索
林燕熹; 107-108
中国传统文化导入与渗透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陈延洲; 109-110
先学后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孙照玲; 111-112
高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探究
赵艳; 113-114
高中英语教学:喜剧舞台上的文化与语境探讨
高红岩; 115-116
高中英语教学:《漓江》旅行语境探讨
朱佳倩; 117-118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急救案例分析
袁丽芬; 119-120
2023年中考英语试题分析及对教学的启示
张秋霞; 121-122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考英语试题的情境化分析——以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英语试题为例
徐雪珂; 123-124
应用微课构建英语高效课堂
毛军林; 125-126
基于社交媒体平台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策略探究
高璐; 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