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PT、科技、人类的生产、知识与未来(上)

本文将继续结合GPT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升级可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主要还是侧重历史、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角度。

                   

问题的提出:ChatGPT等工具会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和产出。但它会让人类使用者自身变得更“聪明”,还是“更笨”?更“强”,还是更“弱”?         

         

此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人类使用者有了AI的助力之后,可能做成什么事情,而是:有了AI的助力,以及对AI形成了依赖之后,人类自身的能力会如何发展。

         

探讨1:先探讨个体人类对人类体系依赖的问题。

         

过去数百、上千、上万年,人类的技术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结果从原始的狩猎与采集生活,进入农耕社会。在农业社会里,又经过数千上万年的积淀,在过去几百年才进入工业社会,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过去一个世纪,人类技术加速迭代发展,许多发达的人类社会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科技时代、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直至即将来临的人工智能时代。

         

有了各种现代科技工具及资源体系的支持,每一个人类个体适应、驾驭自然的能力看似都增强了:我们好像随时都可以从城市到高山、沙漠、草原,享受那里的野外风光,同时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存问题。

         

但实际上,个体能力并没有增强:除了极少数有意识地锻炼野外求生或末日生存技能的人以外,现代人类社会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是急剧下降的,甚至接近于零:把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通人扔到野外世界,如果没有现代技术资源的辅助、支持,这个人是很难维持生存的。他的野外生存能力一定低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巴布亚或亚马逊丛林的所谓土著或原始部落。

         

现代科技、文明及生活方式并没有让人类更加适应大自然。它只是让人类更加依赖科技,在科技的支持下驾驭自然。

         

而科技是人类历史积累的集体智慧的结晶。现代社会拥有最强大的科技文明,但鲜有哪个人能够将各种科学、技术、知识集于一身——除非系统性地学习和培养野外求生、绝地求存的技能与知识。

         

打个比喻。外星人乘外星飞船来到地球,要劫持一批人类进行研究。飞船在地球的一个现代大都市里完全随机地“抽取”五百人(包含男女老少,相当于一个部落的人口),把他“吸”上飞船,投放到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或外星世界里),要求他们单纯依赖存在自己脑海和记忆里的知识,从零开始生存、拓展、繁衍。

         

——有IT工程师,但再没人能产生一台完整的电脑;

——有作家,但人们连纸和笔都不造;

——有律师、会计、税务师、平面设计师,但可能没人会造马桶;没人知道如何打造金属器;没人会发电;

——有医生,但是没有任何的药品和医疗设备;

——有服装设计师,但连基本的布料都不会造;

——有厨师,但没人知道怎么养牲口,没人知道怎么种庄稼;没人会造锅碗瓢盆;

——有建筑师、结构师、景观师,但没人知道造钢筋和混凝土的具体工艺

         

这其实就是末日世界电影里的景象:假设这五百人能够繁衍下来,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可能在一两代人之内就被打回到原始世界——回到撒哈拉以南非洲、巴布亚或亚马逊丛林的土著及原始部落人类的生活。

         

那些掌握野外生存技能的“鲁滨逊”式的人物:他们掌握的都是一些基本的生存能力、经验,技巧,谈不上是科技。能够汇集在一个人身上的技能,不可能是现代科技。我们看李子柒拍的视频,无非就是这类技能的集合,给你一个农家生活乐。所以,这些人如果被投放到荒岛,长久看,可能也就是维持一个石器时代的生活。水平高的话,可能可以到铜器,甚至铁器。而如果没有了瑞士军刀、手电筒、容器,甚至像针这样的基本工具,这些人一开始也只能是勉强维生。

         

这都说明:现代人类的生存高度依赖技术与知识体系,而这些技术、知识是由人类共同体作为一个群体掌握的,借由各种各样的制度体系维持下来(例如教育机构、教材及各种图片文本资料等),向后代繁衍。这些技术与知识不是由某个具体的个人掌握的。个体脱离了人类共同体后就很难生存。

         

——越是现代化的人类社会,专业化分工、知识分工就越细,随机抽取一群人所能覆盖的知识与工种就越有限;

——越是现代化的人类社会,人类对科技手段的依赖越重,距离自然世界必然越远;

——因此,越是现代化的人类社会,个体对社会/群体/共同体的依赖越重,个人的相对重要性也就越弱——因为人类共同体的技术与知识体系需要汇集无数的大脑,所以任何单一一个个体都不可能有特别强的重要性。

         

从相对性上看,个体的“能力”越弱:个体的能力只有和整体发生互动,只有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才有作用。

         

现代化的人类社会,就是一个无限放大的蜂群社会。每个人都是一个工蜂,各司其职。彼此脱离后,人类文明也就不复存在。

                  

探讨2:探讨关于人类大脑的使用问题。

         

狩猎和采集时代的原始人类,每天起早贪黑,忙得都是弄吃的,找遮蔽,思考如何活下来的问题。

         

进入农耕社会了,生产力发展了,生活稳定了,并且有了一些专业分工,人类形成一个群体,可以彼此支持了,这时一部分人的“脑力”就被释放出来了,可以开始想问题。从研究更新技术,到进行娱乐和文艺创作,到思考哲学等生存重大问题。伴随人类生产力不断发展,物质世界越发强大,专事脑力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而在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里,有了技术的加持和保障,人类就可以把脑子用在更加复杂的事情。

         

举个例子。连食材和辅料都没有,烹饪手段也十分落后(例如只能在火上烤烤),那人类有的吃就不错了,发展不出什么烹调艺术来。但如果有了物质基础,食材可以比较容易的取得,也有了更加先进、便利的烹饪设备,可以方便地制作食物,人类的“脑力”就可以释放了:开始对烹调进行丰富:不仅仅是“吃得上”,还要“吃得好”。最后,就有了烹调的风格、学问、传统、艺术。

         

总而言之,无论对人类个体来说,还是对总体来说,“大脑”这个东西都是一样的:大脑总会在“忙活”什么事儿,不忙活着这个,就忙活那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发展释放“脑力”的历史——在新技术的支持下,人类得以把脑力运用到新的事物上,并在新的应用下推动文明进一步发展。

         

但要看到,人类社会的整体和个体是不同的:把人类视作一个整体,在科技的支持下当然是变得更强大了,但并不意味着每个个体的能力都在变强。

         

正如前面所讲的:相比狩猎与采集时代,作为一个整体,人类驾驭自然的能力加强了,但落到每一个个体,其驾驭自然的能力却变弱了。

         

当然,如此评价,只是因为我们把 驾驭自然 作为人的能力评价的指标,基于此来评价谁的能力“强”,谁的能力“弱”。事实上,相比远古时期的同胞,现代人类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不需要单独去驾驭自然,而只需要在人类社会里找到自己的功能、位置就可以了。只要能在人类社会里生存发展,就能够间接的驾驭自然。例如演员、运动员——不需要从事任何的物质生产,只需去表演、竞技,就能够谋生,而且可能能够获得远远多于普通人的物质资源。为什么?因为他们在人类社会里创造了价值,人类社会愿意为这些价值买单。

         

因此,在现代世界里,人类个体只是在发展不同的能力,创造不同的价值。这些归根结底都依赖人类的社会性发展,以及技术文明的不断强大。

                   

探讨3:探讨一些科技对个体能力影响的案例

         

越来越多人开始用GPT等人工智能工具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撰写基础的文本、提纲、脚本、制图等。可以预计,以当前科技发展迭代的速度,这些新工具会以比预想快得多的速度应用、普及。

         

而就ChatGPT/GPT-4的使用和影响,作者已经从社会、历史角度写过几篇文章。现在许多人也从更多的角度关心这些应用的社会影响:从白领的工作,到青少年和高等教育,到未来的就业。

         

结合本文前面部分,作者想再进一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我们已经反复尝试探讨:科技和个体的能力,到底是个什么关系的问题。是增强个人能力,还是弱化个人能力?

         

对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答案。甚至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的问题。我们需要的是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

         

这里举一些用于讨论的“案例”。

         

案例1:电子计算器。小朋友用电子计算器,一秒钟就能得出结果。那么请问,电子计算器是否有利于小朋友学习数学?是否能够增加小朋友的数学能力?大部分中国家长应该会认为:至少在小学教育阶段,电子计算器对学数学是弊大于利的。作者自己的小朋友有时也会偷用计算器——毕竟现在各种电子产品上都可能包含计算器功能。我发现,小朋友每偷用一段时间,不仅其校内数学成绩会下滑,而且确实对算术的掌握、运用和熟练程度都减弱了。所以,家长总会查看孩子是否在偷用电子计算器。这么做,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孩子在一开始打好数学基础。同时,在小学生的考试场景里,也必须用笔算。然而,在成人的世界里,算数当然是依赖电子计算器的,现在还有谁会去笔算呢。可以想见,在未来世界里,人们所“穿戴”的每个电子产品和应用上都会有电子计算器功能,因为这种功能无处不在,可以轻易取得,因此似乎已经成为人的能力的一部分:任何一个人类个体看上去都掌握着强大的运算能力。在这样的世界里,普通人和算术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就是运算能力的“民主化”:不同人的能力被均等、“拉通”——人们不会因为基础运算慢或算不准而吃亏,算数能力不会再主导人们的生计。回到核心问题:电子计算器会增加普通人的算术能力么?不会,并且恰恰相反:对计算器的依赖可能减弱普通人的计算能力。但基于此,人们能够释放更多的“脑力”么?每个人都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事情上,进而为个体和社会带来整体收益?也许确实是这样的。

         

案例2:翻译机。伴随人工智能语言能力快速迭代发展,实时的电子同声传译将在我们有生之年出现。人类社会之间的语言障碍(“巴比塔”)眼看就要被去除。到那个时候,翻译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而且似乎人们也不需要学习外语了,反正用翻译机什么都能听懂。然而,在那个时候,我们能说普通人的语言能力/外语能力增强了么?不能。只是依赖翻译机而已。随机将一群不同语言的人扔到一个荒岛上,去掉他们所有“可穿戴”的电子翻译设备,人们马上无法对话。而且不仅如此,学习一门外语的乐趣和意义并不仅仅是会说别人的话,而是透过语言结构、词汇、逻辑等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文化,而且不仅仅是增强对外国人的了解,还可以通过语言比较反过来加深对本国文化的认识。翻译机是一种科技产品,给人们很大的语言赋能,但翻译机的普及不仅不会增加人们实际的外语能力,还会减少人们学习外语的动力。此外,翻译机的推广还有一个效果,就是人们始终在用自己的语言理解外国人的言说和表达,这就减少了人们通过语言结构去理解对方,并加深对自身文化认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如果翻译机真的能够打破语言隔阂,让所有人对话,那么它对人类文化的贡献肯定是利远大于弊的:人们可以通过全面的信息交流获取更多、更丰富、更有价值的信息。

         

案例3:语言文字或图形的电子录入。所谓电子录入,就是在电子设备上用键盘、语音等输入工具录入文字或图形。电子录入的速度远比传统书写效率要高。过去,人们写什么东西都要用纸和笔,而纸笔写起来是很费劲的,速度慢,不易做增减修订,没有“复制”、“粘贴”;稍写长一点的篇幅,手都会写软。这种传统书写不仅仅落后人大脑的实际思维,而且还会干扰、影响人的思维流。有了电子录入就不同了,键盘书写可以帮助“解放”人的思维,让人能够专注到写作和内容本身,让人们用更短的时间创作出更长、更高质量的内容,并且可以让人们更好的利用文字来管理和记录自己的思维。但与前面两个案子(计算器和翻译机)不同,电子录入只是一个文字输入工具,其本身并不能输出(生产内容)。因此,一个人光学会打字或PPT原理,也无法写出好的文章,无法画出有内容的PPT。内容创作,还得依托人的知识、思维、思想。但只要有了知识、思维、思想基础,电子录入是可以极大释放“脑力”,提升内容输出的效率。

                  

案例4:互联网——搜索工具和网络信息。网络时代以前,人们要搜索一项资料,可能要到图书馆、档案馆或博物馆。有钱人可以买一套百科全书和各种辞书放在家里。彼时,信息与知识的获取成本、门槛、代价都是很高的。说知识就是“力量”(或权力),因为知识背后隐含着信息资源的稀缺性。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获取信息的门槛急剧下降——至少在“可及性”(accessibility)这个角度上,互联网做到了知识与信息的大众化、普及化、去中心化、“民主化”。今天,人们需要获取任何的信息,都可以到网上查找:通过搜索引擎搜索关键字,查找相关网页并获取信息。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对人类的知识积累与推进是极大的赋能:它可以大大节省人们在资料收集和记录上所要花费的时间,而把释放出来的时间、精力、脑力放在对具体问题的观察、比较与分析上。如此一来,人们当然可以用有限的时间生产出更多的知识,是知识生产力的极大跃进。不过,在互联网问题上,现实情况又没有那么简单:当个体人类可以轻易获取极大量的知识信息后,知识的稀缺性和相对价值却减损了:知识在变得廉价。并且,并非每个人都会利用这种能力创造真正意义的价值,人们会把注意力转移到不断训练、优化自己复制、加工他人知识与信息的能力。在学校教育语境里,这就是“抄袭”的问题: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世界里收集素材,进行简单的修饰、加工,挪为己用,成为自己的作品。由于可及资源量太大,外人也不容易一下就识别出来。表面上,这个人创造了价值,完成了一个知识作品,为人类社会做出了某种贡献;但实际上,他只是在做已有知识产品的复制、复述、加工,在重复循环利用现有的知识积累,但并没有真正的创造价值。互联网的知识世界越为庞大,信息越为丰富,个体在现有体系内循环、复制、加工的动力就越强,被识破的难度越大,从事这一行为的人也就越多。此时,互联网信息世界为大多数的人类造就了一个封闭的知识体系,大多数人其实就是一个“肉体GPT”:他们只是学习、模仿、搬运,无意愿也无能力突破这个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既是赋能,但也会剥夺了某些能力。那么社会最终如何实现知识的进步呢?依靠的是那些真正站在互联网信息的“肩膀”上,突破现有知识体系的少数人。         

案例5:“外骨骼机器人”(exoskeleton)。现在的科幻片,“外骨骼机器人”已经是标配。所谓“外骨骼机器人”,就是一个人坐在人性机器人里面,操纵机器人的身体动作,最终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附图几张:        

         

         

         

         

其实吧,各种工程车(挖掘机、起重机、装载机……)的原理和什么外骨骼机器人是一样的,只不过这些工程车长得不像人形机器人罢了……

         

         

它们都是用来完成一个使命的,就是通过操纵机械装备,完成人类肉身不可能完成的动作。工程车和外骨骼机器人的差别只在于造型和具体功能。

         

“外骨骼机器人”起到什么作用呢?一个身体纤弱的操纵者可以通过操纵机器人完成巨大的力量动作,不需要什么肌肉、爆发力、耐力。举例,一个从不锻炼,手无缚鸡之力,但是反应灵敏、快速、电游打得特别好的小青年,放在一个操纵机器人的大赛里,完全有可能打败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大力士或格斗家。

         

在科技赋能之下,身体能力可以完全由脑力替代。甚至脑力要优于身体能力。

         

其实过去数千年,人类一直在经历这个转变。在狩猎和采集时代,生存能力最强的往往是身体强壮者(这样的人在择偶中通常也会占优)。伴随文明的不断发展,人类都生活在庞大的社会体系里,通过相对社会地位来决定资源获取。这时,不再需要比拼肌肉,而是比拼脑力和社会能力。所以,一个科举考场上取得成绩的文弱书生可以获得比身体强壮的劳动者多得多的社会资源,到现代的知识经济社会,则更是如此。

         

伴随人类科技文明发展的,是人类社会物质资源分配导向的变化:从体力要素,转向到脑力要素。脑力发达的人可以获取更多的物质资源,在求偶上也可能占优,并将自己的基因和智识导向的生活环境延续下去。

         

在科幻片里,外星人的脑袋都很大,四肢则弱小,就是这个道理。他们活在脑力和知识的世界里。和力量有关的,都可以借助科技。

         

以上举了五个案例,都应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可以看到,在所有案例里,科技都在发生作用:

         

         

——科技总是赋能的,让人具备更强大的能力;

——只不过有些能力是完全依托科技的,并不属于人类自己(例如计算器对应的数学、翻译机对应的语言能力);有些能力则依靠人类自己(例如电子输入对应写作或制图)

——无论如何,只要有科技赋能,人可以提高知识生产力,同时把解放、释放的脑力用于做一些其他的事情

——但经由科技赋能释放出来的脑力,是否真的在创造价值,就不一定了——例如一个人可能只是把经由计算器、翻译机、互联网等省下来的时间用来打游戏,或投入到其他不创造价值的消遣里

——不过,只要科技能够释放人的脑力,就一定会改变大脑资源的分配(总要忙活点什么事),甚至改变大脑的结构(“脑回路”)

——但是,我们依然无法预测上述因素对每个人的具体影响。有的人可能在科技赋能下奋进,有的人可能在科技赋能下变得更加愚钝;

——“科技赋能”硬币的另一面,即赋能的风险,在于它可能剥夺许多人的某种些能力。同样的科技,应用到不同人身上,是不同的;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一直都是人类在选择和利用能够赋能于己的技术和工具,并利用这些技术和工具造福人类,并推动文明的前进。

         

但当技术和工具发展到一定时候,落在个体角度,就不再是人选择科技了,而是科技选择人。

         

比方说,“外骨骼机器人”作为一种工具,选择的不是身强力壮、爆发力强的人,而是敏捷、灵巧、反应速度快,协调能力好、精细动作好的智力型人才。

         

科技表面上看是公平的、“民主的”、无歧视的。但应用到个体身上,科技一定是有选择、有歧视的。并非所有人都是受益者。有赢家,就有输家。

         

         

(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a/9670.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们进行投诉反馈qq邮箱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8个商用图片素材库,你一定要收藏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用到图片素材,但很多图片是有版权的,使用不当就会造成侵权。如何找到既能免费下载还能商用的图片素材呢~下面我就要把我收藏多年的商用图片素材网分享出来,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菜鸟图库 https…

ROS如何进行开发?

文章目录0、引言1、安装ROS2、ROS创建工作空间和功能包3、在ROS中使用C代码4、在ROS中使用Python代码0、引言 笔者研究生的课题是关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的,传感器数据获取一般是通过Arduino或者树莓派获取,Arduino主要偏硬件开发,一般数据处理…

sql语法:详解DDL

Mysql版本:8.0.26 可视化客户端:sql yog 目录一、DDL是什么?二、和数据库相关的DDL2.1 创建数据库2.2 删除数据库2.3 查看所有的数据库,当前用户登录后,可以看到哪些数据库2.4 查看某个数据库的详细定义2.5 修改数据库…

在深圳做了5年软件测试,到头来啥也不是~

本科非计算机专业,在深圳做了5年软件测试工作,从一开始一脸懵的点点点,到现在会自动化测试了,浅谈一下从事软件测试的一点点心得体会,仅供参考交流。如果你本科且非计算机专业的话可以试下(但就目前环境建议…

谈一谈Java的ThreadLocal

目录 先说原理: 再上代码: 运行结果: 先说原理: ThreadLocal 是一个本地线程副本变量工具类,它可以在每个线程中创建一个副本变量,每个线程可以独立地修改自己的副本变量,而不会影响其他线程…

测试的价值不仅仅是找

测试的价值不仅仅是找Bug 在我测试工作的前5年,一直以为测试的目标和价值就是在黑盒测试活动中找bug,以找到bug越多越自豪。但当我随着商业意识的不断积累,跳出测试的视角,站在公司的角度看测试时,会发现测试的目标是商…

linux驱动学习加强版-5(ioctl的使用)

文章目录一、添加ioctl控制节点二、修改测试APP2.1 测试APP的代码:2.2 驱动代码:ioctl是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相互交流时候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手段。我们也可以在HAL层通过ioctl调到驱动里面。一、添加ioctl控制节点 先看patch 吧 这是在驱动中添加的ioct…

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第五章

第五章 虚拟存储器 一、章节练习 1.系统抖动是指( )。 A. 使用机器时,千万屏幕闪烁的现象 B. 刚被调出的页面又立刻被调入所形成的频繁调入调出现象 C. 系统盘不净,千万系统不稳定的现象 D. 由于内存分配不当,偶然造成内存不够…

02-神经网络基础

一、从机器学习到神经网络 1. 两层神经网络 - 多层感知机 2. 浅层神经网络特点 (1)需要数据量小、训练速度快; (2)对复杂函数的表示能力有限,泛化能力受到制约。 Kurt Hornik 证明了理论上两层神经网络足以拟合任意函数,而且过去没有足够的数据和计算能力,因此之前的…

兰伯特光照模型(Lambert Lighting)和半兰伯特光照模型(Half-Lanbert)

关于漫反射 光打到凹凸不平的平面上,光线会被反射到四面八方,被称为漫反射 关于这种模型,由于光线由于分散,所以进入人眼的光线强度和观察角度没有区别 在A点和B点接收到的光线强度是一样的 在漫反射下,光线强度只和光…

卫龙携手契约锁,推动人事、采购、销售业务电子签

知名辣味休闲食品企业——卫龙,携手契约锁就印章管控及电子签章技术展开合作,打造覆盖总部及20多家子公司的印章管控平台,以现有泛微OA、钉钉APP为基础,推动人事、采购、销售业务电子签,通过签字、盖章无纸化&#xff…

使用Navicat进行ssh通道连接MySQL数据库

1、正常打开连接窗口,选择SSH; 2、填写完SSH对应参数,重新选择常规; SSH参数: 主机 > 服务器IP 端口 > 22 【一般22,SSH监听端口】 用户名 > 登录服务器账户 密码 > 登录服务器密码常规的参数…

mplfinancet绘制K线图

mplfinancet绘制K线图 1、安装 安装速度快 pip install mplfinance -i https://pypi.tuna.tsinghua.edu.cn/simple C:\Users>pip install mplfinance -i https://pypi.tuna.tsinghua.edu.cn/simple Defaulting to user installation because normal site-packages is not …

35岁的测试工程师被公司强行辞退,感叹道:我以前就该好好努力了

曾经的高薪软件测试工程师,今年35岁了,被公司劝退了,外卖跑到凌晨,很累,但还是有一种想诉说的冲动。哪怕让大家觉得已经说得太多了,烦了,都成祥林嫂了,但是,我是真的想说…

js:手写一个promise

背景 promise 作为前端开发中常用的函数,解决了 js 处理异步时回调地狱的问题,大家应该也不陌生了,今天来学习一下 promise 的实现过程,这样可以加(面)深(试)理(要&…

第八天并发编程篇

一、简述线程、进程、程序的基本概念? 1.进程: 我们把运行中的程序叫做进程,每个进程都会占用内存与CPU资源,进程与进程之间互相独立. 2.线程: 线程就是进程中的一个执行单元,负责当前进程中程序的执行。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

Matlab在线IDE:计算定积分上限

上一篇文章:Matlab在线IDE:MATLAB Online介绍与计算定积分案例 1、案例介绍 % 定义符号变量 x syms x;% 定义函数 f(x) x f x;% 定义定积分的值 I I 2;% 计算函数 f(x) 在 [0, x] 区间的定积分,并求其反函数 F(x) F finverse(int(f, 0, …

【hello Linux】Linux软件管理器yum

目录 1.Linux软件管理器yum 1.1 关于lrzsz 1.2 使用yum时的注意事项 1.3 查看软件包:yum list 1.4 安装软件:yum install 1.5 卸载软件:yum remove 1.6 更新yum源 1.7 实战项目 Linux🌷 1.Linux软件管理器yum 在windows系统下有应…

ROS学习——艰辛的环境安装之路一Ubuntu

文章目录Ubuntu安装和下载页面设置安装Vmware Tools安装VSCODE用几个常用命令简单熟悉下UbuntuUbuntu 安装和下载 Ubuntu的安装和下载 看这个链接 Ubuntu安装和下载1 或者这个链接 Ubuntu安装和下载2 页面设置 安装Vmware Tools 看这个链接 VMware Tools的介绍和安装 安装…

超详细从入门到精通,pytest自动化测试框架实战-pytest插件的开发(八)

目录:导读前言一、Python编程入门到精通二、接口自动化项目实战三、Web自动化项目实战四、App自动化项目实战五、一线大厂简历六、测试开发DevOps体系七、常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八、JMeter性能测试九、总结(尾部小惊喜)前言 pytest框架采用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