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网络发展史
1.独立模式
2.网络互联
二.局域网LAN
1.基于网线直连:
2.基于集线器组件:
3.基于交换机组件:
4.基于交换机和路由器组件
编辑 三、广域网WAN
四、网络通信基础
1.ip地址
2.端口号:
3.协议
4.五元组
五、协议分层
1.ISO七层模型
2.TCP/IP五层(四层)模型
3.网络设备所在分层
4.网络分层对应
5.封装和分用
封装的过程
1.应用层(应用程序):
2.传输层:
3.网络层:
4.数据链路层:
5.物理层(硬件设备):
分用的过程:
1.物理层:
2.数据链路层:(以太网数据帧)
编辑3.网络层:(IP协议)
4.传输层:(TCP/UDP协议)
5.应用层(应用程序):
一.网络发展史
1.独立模式
独立模式:计算机之间相互独⽴;
2.网络互联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计算机之间互相通信,共享软件和数据,即以多个计算机协同⼯作来完 成业务,就有了⽹络互连。
⽹络互连:将多台计算机连接在⼀起,完成数据共享。
根据⽹络互连的规模不同,可以划分为局域⽹和⼴域⽹。
二.局域网LAN
局域⽹,即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
局部组建的⼀种私有⽹络。 局域⽹内的主机之间能⽅便的进⾏⽹络通信,⼜称为内⽹;局域⽹和局域⽹之间在没有连接的情况 下,是⽆法通信的。
局域⽹组建⽹络的⽅式有很多种:
1.基于网线直连:
2.基于集线器组件:
3.基于交换机组件:
4.基于交换机和路由器组件
三、广域网WAN
⼴域⽹,即 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
通过路由器,将多个局域⽹连接起来,在物理上组成很⼤范围的⽹络,就形成了⼴域⽹。⼴域⽹内部 的局域⽹都属于其⼦⽹。
局域网就类似与一个公司,人员的管理,上下层之间的管理与联系。
广域网就是多个分公司之间,相互之间有联系,各自又有自己的管理系统。
四、网络通信基础
网络互联是为了进行网络通信,即网络数据传输。更具体⼀点,是⽹络主机中的不同进程间, 基于⽹络传输数据。
那么,在组建的⽹络中,如何判断到底是从哪台主机,将数据传输到那台主机呢?这就需要使⽤IP地址来标识.
1.ip地址
IP地址主要⽤于标识⽹络主机、其他⽹络设备(如路由器)的⽹络地址。简单说,IP地址⽤于定位主机的⽹络地址。
格式:
IP地址是⼀个32位的⼆进制数,通常被分割为4个“8位⼆进制数”(也就是4个字节),如: 01100100.00000100.00000101.00000110。
通常⽤“点分⼗进制”的⽅式来表⽰,即a.b.c.d的形式(a,b,c,d都是0~255之间的⼗进制整数)。 如:100.4.5.6。
2.端口号:
在⽹络通信中,IP地址⽤于标识主机⽹络地址,端⼝号可以标识主机中发送数据、接收数据的进程。 简单说:端⼝号⽤于定位主机中的进程。
格式:
端⼝号是0~65535范围的数字,在⽹络通信中,进程可以通过绑定⼀个端⼝号,来发送及接收⽹络数 据。
IP地址就类似与发送快递的收货地址,而端口号就是指定的收货人。
3.协议
协议,⽹络协议的简称,⽹络协议是⽹络通信(即⽹络数据传输)经过的所有⽹络设备都必须共同遵 从的⼀组约定、规则。如怎么样建⽴连接、怎么样互相识别等。只有遵守这个约定,计算机之间才能 相互通信交流。
协议(protocol)最终体现为在⽹络上传输的数据包的格式。
如何让这些不同⼚商之间⽣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顺畅的通信?就需要有⼈站出来,约定⼀个共同的标准,⼤家都来遵守,这就是⽹络协议;
4.五元组
在TCP/IP协议中,用五元组来标识一个网络通信:
1.源IP:标识源主机。
2.源端口:标识源主机这次发送数据的进程。
3.目的IP:标识目的主机
4.目的端口:标识目的主机这次发送数据的进程。
5.协议号:标识发送进程和接受进程双方约定的协议。
类比于寄件人和收货人:
源IP:寄件人电话
源端口:寄件人地址
目的IP:收货人电话
目的端口:收货人地址
协议:使用的快递公司(顺丰)。
在cmd窗口输入:netstat -ano 可以查看网络数据传输的五元组信息。
五、协议分层
分层最⼤的好处,类似于⾯向接⼝编程:定义好两层间的接⼝规范,让双⽅遵循这个规范来对接。
把功能相似的放在同一层中,上层协议调用下层协议的功能,下层协议为上层协议提供服务。只用相邻的层次才能沟通,不同层次之间不能交流,不能跨层次调用。
在代码中,类似于定义好⼀个接⼝,⼀⽅为接⼝的实现类(提供⽅,提供服务),⼀⽅为接⼝的使⽤ 类(使⽤⽅,使⽤服务):
对于使⽤⽅来说,并不关⼼提供⽅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使⽤接⼝即可
对于提供⽅来说,利⽤封装的特性,隐藏了实现的细节,只需要开放接⼝即可。
1.ISO七层模型
OSI:即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
OSI七层⽹络模型是⼀个逻辑上的定义和规范:把⽹络从逻辑上分为了7层。
OSI七层模型是⼀种框架性的设计⽅法,其最主要的功能使就是帮助不同类型的主机实现数据传输;
分别为: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物理层 七层。
按如下方式划分:
ISO七层模式既不实用,又过于复杂,并没有得到落实。
实际组建⽹络时,只是以OSI七层模型设计中的部分分层,也即是以下TCP/IP五层(或四层)模型来 实现。
2.TCP/IP五层(四层)模型
TCP/IP通讯协议采⽤了5层的层级结构,每⼀层都呼叫它的下⼀层所提供的⽹络来完成⾃⼰的需求。
应用层:程序获取到数据要干什么,解决什么问题。(把快递从商家送到用户手中)
传输层:负责关注 网络数据包的起点和终点,端到端的传输。(从商家地址:上海,到用户地址北京)
网络层:负责关注网络的起点和终点的路径,历经规划。(确定具体路线:上海--河南-河北-北京)
数据链路层:负责两个相邻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上海-河南:飞机,河南-河北:高铁....)
物理层:通信过程中的基础设施。(飞机,铁路...)
官方描述:
TCP/IP五层模型,有时也被称为四层模型,是没有算物理层,因为物理层属于纯硬件设施,考虑的比较少。
3.网络设备所在分层
1.对于一台主机,他的操作系统内核实现了从传输层,到物理层的内容,即TCP/IP模型中的下四层.
2.对于一台路由器,实现了从网络层到物理层,即TCP/IP模型中的下三层.也说路由器工作在网络层.
3.对于一台交换机,实现了从数据链路层到物理层,即TCP/IP模型中的下两层.说交换机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4.对于集线器,他只实现了物理层.
4.网络分层对应
⽹络数据传输时,经过不同的⽹络节点(主机、路由器)时,⽹络分层需要对应。 以下为同⼀个⽹段内的两台主机进⾏⽂件传输:
以下为跨⽹段的主机的⽂件传输:数据从⼀台计算机到另⼀台计算机传输过程中要经过⼀个或多个路 由器:
5.封装和分用
封装和分用是网络数据传输最核心的流程.
不同的协议层对数据包有不同的称谓,在传输层叫做段(segment),在⽹络层叫做数据报 (datagram),在链路层叫做帧(frame)。
• 应⽤层数据通过协议栈发到⽹络上时,每层协议都要加上⼀个数据⾸部(header),称为封装 (Encapsulation)。
• ⾸部信息中包含了⼀些类似于⾸部有多⻓,载荷(payload)有多⻓,上层协议是什么等信息。
• 数据封装成帧后发到传输介质上,到达⽬的主机后每层协议再剥掉相应的⾸部,根据⾸部中的"上 层协议字段"将数据交给对应的上层协议处理。
下图为数据封装的过程:
下图为数据分⽤的过程:
封装的过程
借助QQ发送消息来分析一下封装的过程:设 A通过QQ给B发送了一个消息 "haha"
1.应用层(应用程序):
QQ应用程序收到A发出的消息后,要把这个消息构造成应用层的数据包;
QQ程序内部规定了一个应用层协议,这个应用层数据包就要按照这个应用层协议的格式来构造数据包.
构造完成之后,应用程序就会调用操作系统的api,将数据包传给传输层。
这里的传给下一层:是下一层提供的一组api,上层调用这个api,并将构造好的数据包通过参数 传给下一层,下一层协议就能处理这里的数据了。
2.传输层:(TCP/UDP协议)
传输层最重要的协议是:TCP和UDP。
传输层收到这个数据包后,会把这个数据包看成一个整体,再构造一个传输层的数据包。
假定用UDP通信,传输层就给这个收到的载荷加上一个UDP报头。构造一个UDP数据包。
拼接好传输层数据包后,就会把这个数据包交给下一层,网络层。
3.网络层:(IP协议)
网络层涉及到最核心的的协议是IP协议.
网络层IP协议把收到这个数据包后看成一个整体,再加上IP协议的报头,就构成了一个IP数据包。
IP协议的报头包含一些辅助转发的关键信息,最重要的就是 源IP和 目的IP了。
构造完IP数据包后,就会调用数据链路层的api,将这个IP数据包传输给数据链路层。
4.数据链路层:(以太网数据帧)
数据链路层涉及到最核心的协议是 “以太网”。(这里的以太是用来网络数据传输的介质)
该层协议将IP数据包看成一个整体,在这个基础上加上帧头和帧尾,就构成了以太网数据帧。
包装好的以太网数据帧调用下层的api,将数据传给下一层,物理层。
5.物理层(硬件设备):
把上述的以太网数据帧(一串二进制0101...样的数据),转换成光信号(光纤:通过光的频谱进行编码)/电信号(网络:高电平或低电平)/电磁波(无线wifi),让后进行发送。
通过上述的一系列包装,就把信息发送出去了(仅仅是发出去了,接收方收到消息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分用)
分用的过程:
设数据包已经到达B的网口,B如何处理数据,处理的过程就叫“分用”。
1.物理层:
B的物理层收到光信号/电信号/电磁波后,就将这些物理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一串二进制的0101),得到一个以太网数据帧,再把这个以太网数据帧传输给上层,数据链路层。
2.数据链路层:(以太网数据帧)
数据链路层按照以太网数据帧的格式,对数据包进行解析,取出其中的载荷,再将这个载荷交给上一层,网络层。
3.网络层:(IP协议)
网络层按照IP协议的格式,将数据进行解析,取出其中的载荷,再将这个载荷交给上一层,传输层。
4.传输层:(TCP/UDP协议)
传输层按照UDP协议的格式,将数据进行解析,取出其中的载荷,再将这个载荷发给上一层,应用层。
5.应用层(应用程序):
应用程序获取到数据后,按照QQ应用程序内部的应用层协议的格式对数据进行解析。
这就是分用的过程,就是封装的逆向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