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异常现象
2. 原因分析
3. 整改方案
4. 总结
1. 异常现象
某金属外壳带接地线的产品按GB/T 17626.5进行雷击浪涌测试,在L,N线对PE进行±4kV浪涌电压测试时,出现炸机现象,AC-DC电源芯片损坏。而在L,N线间进行±2kV的浪涌测试没问题,同时在L,N线对PE进行±2kV浪涌电压测试没问题。
2. 原因分析
从异常现象来看,最表象的原因是L,N线对PE进行±4kV浪涌测试时,在整流后端的母线电压上叠加了浪涌电压,导致过冲电压超出了AC-DC电源芯片内置MOS管的最大耐压值,发生了过压击穿。而L,N线对PE进行±2kV浪涌电压测试没问题,是因为浪涌电压较低,在母线电压上所叠加的浪涌电压没有超出AC-DC电源芯片内置MOS管的最大耐压值,所以电源芯片抗住了,没坏。
那为何L,N线间进行±2kV的浪涌测试又没问题?
再查看原理图如下图所示,发现在AC-DC电源输入口的EMI滤波电路中,LN线间有一个压敏电阻,而L,N线对PE没有任何的防浪涌设计。这样,L,N线间的差模浪涌电压可以通过线间的压敏电阻来泄放,差模浪涌电压经过压敏电阻的泄放后,到后端的浪涌电压便比较低了。而L,N线对PE的共模电压则只能通过Y电容和产品自身对PE的寄生电容来泄放,大部分的浪涌电压值只能靠整流桥后端的大电解电容来吸收一部分,其它的便要靠器件本身的耐压值来抗,抗住了便没事,抗不住就炸机。虽然储能大电解电容也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效果肯定没有L,N线对PE增加防浪涌电路来的好。不同的压敏电阻搭配不同的电解电容所起到的缓冲效果不一样,大家可看电磁兼容(EMC):一文读懂压敏电阻选型-CSDN博客,有一些数据可供参考。
再查看原理图中浪涌电流的路径分析如下图所示,因为整个电路中没有共模浪涌抑制压敏电阻和气体放电管等电路,所以L,N线对PE的共模电压则只能通过Y电容和产品自身对PE的寄生电容来泄放,其中Y电容的泄放占主导。从原理图可看到,在L,N线对PE有各有一个Y电容,同时在变压器初次级有一个Y电容,变压器初级低压地对PE有一个Y电容。那么,浪涌电流的主要路径便是如图所示的i1、i2和i3。这几个Y电容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解决产品的EMI问题,给共模电流提供一个回流路径,减小其对外的辐射。电容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抑制自己噪声对外传播的同时,也可以将外部的噪声带入产品内部。如图所示 变压器初次级和低压地对PE的Y电容,带来了浪涌电流i3,该电流流过AC-DC电源的芯片电路,当浪涌电压达到±4kV时,该电流在C8和C9上产生的浪涌电流将母线上形成浪涌电压叠加在电源芯片,导致芯片损坏。
3. 整改方案
对于这个问题有几种解决思路
1)在L,N线加防共模浪涌电路,压敏电阻与气体放电管的组合,但气体放电管的参数选取需要考虑产品是否要做耐压试验,该方案会增加硬件成本,产品还要重新改板。
2)选择MOS耐压值更高的电源芯片,耐压值高,也能抗过。若公司内部没有用开的,耐压值更高的芯片,短时间内比较难找到合适可靠的芯片,并且还需要将±4kV上叠加的浪涌电压值实测出来,根据实际电压值和考虑80%裕量来选择。即使能找到耐压值更高的电源芯片其成本也会相应的增加一些。
3)加大电解电容,电解电容对浪涌电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抑制效果不是太明显,若要达到效果需要加大电解电容值比较大,产品体积和成本受限。
4)去掉C9Y电容,隔断浪涌电流i3的路径,让绝大部分浪涌电流通过前级的Y电容泄放,降低成本,不需要改板,但需要重新测试EMI试验。
对比几个解决思路,最终选择的是方案4,经测试L,N线对PE进行±4kV浪涌试验和EMI试验都测试合格。
4. 总结
同一个问题有不同解决方案时,选择最优解:不改PCB板,不增加成本。这是硬件整改的基本原则。电容是一把双刃剑,可抑制噪声也可将噪声带入产品内部。EMC问题解决要熟练掌握EMC三要素分析法。
本博客持续更新中,欢迎大家收藏与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