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小程一言 快速排序 步骤
举例
复杂度分析
应用场景
实际举例
代码实现
小程一言
这篇文章是在排序进行曲3.0之后的续讲,
这篇文章主要是对快速排序进行细致分析,以及操作。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快速排序
基于分治的思想。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一趟排序将待排序的记录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均比另一部分记录的关键字小,然后再分别对这两部分记录进行排序,从而达到整个序列有序的目的。
步骤
详细解释
选择基准元素:从待排序序列中选择一个元素作为基准元素。一般可以选择第一个元素、最后一个元素或者随
机选择一个元素作为基准元素。
分割操作:根据基准元素,将待排序序列分割成两个子序列。一个子序列中的元素都小于基准元素,另一个子
序列中的元素都大于基准元素。这个过程称为分割操作。
递归排序:对两个子序列分别进行快速排序,直到子序列的长度为1或者0,即子序列已经有序。
合并结果:将排序好的两个子序列合并,即将左子序列、基准元素和右子序列依次拼接起来,得到最终的有序
序列。
具体步骤
选择基准元素,假设选择第一个元素作为基准元素。
设置两个指针,一个指向序列的第一个元素(左指针),一个指向序列的最后一个元素(右指针)。
左指针向右移动,直到找到一个大于基准元素的元素。
右指针向左移动,直到找到一个小于基准元素的元素。
如果左指针小于右指针,则交换这两个元素。
重复步骤3到步骤5,直到左指针大于等于右指针。
将基准元素与左指针所指的元素进行交换,此时基准元素左边的元素都小于基准元素,右边的元素都大于基
准元素。
对基准元素左边的子序列和右边的子序列分别进行递归排序。
合并结果,即将左子序列、基准元素和右子序列依次拼接起来,得到最终的有序序列。
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其中n为待排序序列的长度。
举例
假设有一个待排序序列为[5, 3, 8, 2, 1, 9, 4, 7, 6],下面以此序列为例进行快速排序。
选择基准元素:选择第一个元素5作为基准元素。
分割操作:根据基准元素5,将序列分割成两个子序列。比5小的元素放在左边,比5大的元素放在右边。
分割后的序列为[2, 1, 4, 3] 5 [9, 8, 7, 6]。
递归排序:对左右两个子序列进行递归排序。
对左子序列[2, 1, 4, 3]进行快速排序,选择基准元素2。
分割后的序列为[1] 2 [4, 3]。
对右子序列[9, 8, 7, 6]进行快速排序,选择基准元素9。
分割后的序列为[8, 7, 6] 9 []。
继续对左子序列[4, 3]进行快速排序,选择基准元素4。
分割后的序列为[3] 4 []。
对右子序列[8, 7, 6]进行快速排序,选择基准元素8。
分割后的序列为[6, 7] 8 []。
继续对左子序列[3]进行快速排序,选择基准元素3。
分割后的序列为[] 3 []。
对右子序列[6, 7]进行快速排序,选择基准元素6。
分割后的序列为[6] 7 []。
合并结果:将排序好的子序列合并。
最终的有序序列为[1, 2, 3, 4, 5, 6, 7, 8, 9]。
总结
通过以上步骤,我们可以看到快速排序将原始序列不断分割成两个子序列,并对子序列进行递归排序,最终将所
有子序列合并成一个有序序列。
复杂度分析
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其中n为待排序序列的长度。
时间复杂度分析:
在最好情况下,每次分割操作都能将序列均匀地分成两部分,此时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在最坏情况下,每次分割操作都将序列分成一个较小的子序列和一个较大的子序列,此时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
度为O(n^2)。最坏情况发生在待排序序列已经有序或基本有序的情况下。
平均情况下,快速排序的时间复杂度仍然为O(nlogn)。这是因为在每一次分割操作中,将序列分成两部分的概
率大致相等,每次分割操作的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根据分治法的思想,快速排序的平均时间复杂度可
以近似地看作是每次分割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乘以递归的层数,即O(nlogn)。
空间复杂度分析:
快速排序的空间复杂度为O(logn),主要是由于递归调用造成的栈空间使用。在最坏情况下,递归的层数为n,
此时空间复杂度为O(n)。在平均情况下,递归的层数为logn,此时空间复杂度为O(logn)。
注意
总结起来,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平均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nlogn),空间复杂度为O(logn)。
但在最坏情况下,时间复杂度可能达到O(n^2),需要额外的优化措施来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应用场景
排序算法:快速排序是一种常用的排序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排序任务中。它的时间复杂度较低,适用于处
理大规模数据。
数据库查询:在数据库中,经常需要对查询结果进行排序。快速排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查询结果进行排序,
提高查询效率。
文件系统排序:在文件系统中,需要对文件进行排序,以便更好地组织和管理文件。快速排序可以快速地对文件
进行排序,提高文件系统的性能。
搜索引擎排序:在搜索引擎中,需要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以便将相关度较高的结果排在前面。快速排序可以快
速地对搜索结果进行排序,提高搜索引擎的效率。
数据分析:在数据分析领域,经常需要对大量数据进行排序和统计。快速排序可以快速地对数据进行排序,为数
据分析提供支持。
总结
快速排序是一种高效的排序算法,在大规模数据的排序和处理任务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它的时间复杂度较
低,适用于各种需要排序的场景。
实际举例
假设有一个学生信息表,包含学生的姓名、学号和成绩。我们希望按照成绩对学生进行排序,从高到低。
快速排序可以很好地应用于这个场景。下面是一个使用快速排序对学生信息表按成绩排序的实际举例:
原始数据:假设有以下学生信息表(按成绩从高到低排列):
学生1:姓名-张三,学号-001,成绩-90
学生2:姓名-李四,学号-002,成绩-85
学生3:姓名-王五,学号-003,成绩-95
学生4:姓名-赵六,学号-004,成绩-80
选择基准元素:选择一个基准元素,可以是任意一个学生的成绩。假设选择学生3作为基准元素。
分割操作:将学生信息表分割成两个子序列,一个序列包含所有成绩大于等于基准元素的学生,另一个序列包
含所有成绩小于基准元素的学生。
子序列1:学生3(成绩95)
子序列2:学生1(成绩90)、学生2(成绩85)、学生4(成绩80)
递归排序:对子序列1和子序列2分别进行递归排序,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子序列只包含一个元素或为空。
合并操作:将排序后的子序列合并,得到最终的有序序列。
结果
排序后的序列:学生3(成绩95)、学生1(成绩90)、学生2(成绩85)、学生4(成绩80)
总结
通过快速排序,我们成功将学生信息表按成绩从高到低排序。这个例子展示了快速排序在实际中的应用,通过
选择基准元素、分割操作、递归排序和合并操作,可以高效地对大量数据进行排序。
代码实现
public class QuickSor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 ( String [ ] args) {
int [ ] arr = { 5 , 2 , 8 , 9 , 1 , 3 } ;
quickSort ( arr, 0 , arr. length - 1 ) ;
System . out. println ( Arrays . toString ( arr) ) ;
}
public static void quickSort ( int [ ] arr, int low, int high) {
if ( low < high) {
int pivotIndex = partition ( arr, low, high) ;
quickSort ( arr, low, pivotIndex - 1 ) ;
quickSort ( arr, pivotIndex + 1 , high) ;
}
}
public static int partition ( int [ ] arr, int low, int high) {
int pivot = arr[ high] ;
int i = low - 1 ;
for ( int j = low; j < high; j++ ) {
if ( arr[ j] < pivot) {
i++ ;
swap ( arr, i, j) ;
}
}
swap ( arr, i + 1 , high) ;
return i + 1 ;
}
public static void swap ( int [ ] arr, int i, int j) {
int temp = arr[ i] ;
arr[ i] = arr[ j] ;
arr[ j] = temp;
}
}
结果
输出排序后的数组。运行结果为[1, 2, 3, 5, 8, 9],说明快速排序算法正确地对数组进行了排序。
解释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使用了递归的方式实现快速排序。首先定义了一个quickSort方法,接受一个数组和数组
的起始位置和结束位置作为参数。在quickSort方法中,首先判断起始位置是否小于结束位置,如果是,则
进行以下操作:
调用partition方法,将数组分割成两个子序列,并返回基准元素的索引。
对子序列1(起始位置到基准元素索引-1)和子序列2(基准元素索引+1到结束位置)分别递归调用quickSort
方法,继续进行排序。
递归结束后,数组将被排序。
在partition方法中,我们选择最后一个元素作为基准元素。然后使用两个指针i和j,从起始位置开始遍历数
组。如果遇到比基准元素小的元素,将i指针向后移动一位,并交换i和j指向的元素。遍历结束后,将基准
元素与i+1位置的元素交换,确保基准元素的位置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