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8日,Neuralink首次将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人类患者Noland Arbaugh的大脑。100天后,这家由埃隆·马斯克创立的公司公布了最新的进展。从Neuralink的更新中我们可以看到,Arbaugh的恢复情况超出预期,他的用户体验也非常积极。
原文链接:
https://neuralink.com/blog/prime-study-progress-update-user-experience/
GPT-3.5研究测试:
https://hujiaoai.cn
GPT-4研究测试:
https://higpt4.cn
Claude-3研究测试(全面吊打GPT-4):
https://hiclaude3.com
Arbaugh: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感
“你们给了我太多的自由,简直就像奢侈品一样。过去八年我做不了这些事,现在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分配我的注意力了。”这是Arbaugh在接受脑机接口手术100天后的真实感受。
在获得Link之前,Arbaugh主要使用由护理人员放置的口持式平板手写笔。该设备只能用于站立操作平板电脑,长时间使用会导致不适、肌肉疲劳和压疮,还会影响正常的言浯能力。
手术后的几周内,Arbaugh可以通过植入的Link设备开始控制笔记本电脑,而且可以在床上使用。通过心灵控制光标,他能够与朋友玩在线国际象棋和《文明 VI》,浏览互联网,进行直播,以及使用MacBook上的其他应用程序。他甚至用Link玩Switch上的《马里奥赛车》,这自他2016年潜水事故导致的脊髓损伤以来还是首次。
“一个月前我认为口持式笔比BCI好得多,但比较后发现BCI一样好,甚至更好,而且还在不断改进;我现在玩的游戏比以前好得多。我在游戏中击败了朋友们,作为一个四肢瘫痪者,我本不应在游戏中击败他们。”
工作日中Arbaugh为研究工作投入8小时。周末则更多是个人使用和娱乐时间,有时超过10小时。最近一周,他总共使用设备69小时,其中35小时用于研究,34小时则是个人时间。
这项研究让科学家们可以实地评估Link的性能。而光标控制的速度和准确度——每秒比特数(BPS),是通过网格任务来衡量的。在首次研究中,Arbaugh打破了人类使用BCI控制光标的世界纪录,达到了8.0 BPS,现在他的目标是超越Neuralink工程师使用鼠标的成绩(约10BPS)。
Neuralink及脑机接口背景
脑机接口可以根据是否进入人体内部分为两类:侵入式和非侵入式。非侵入式脑机接口不需要进入人体,它们通过设备读取头皮表面的脑电波、脑磁波,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信号等。
而侵入式脑机接口则是直接植入到人体内部,紧贴大脑皮层,直接捕捉大脑发出的信号。Neuralink开发的就是这种侵入式设备。
侵入式脑机接口还可以细分为植入不同大脑区域的类型。有的是植入到运动中枢,有的是语言或视觉中枢。
Neuralink 开发的设备被植入到了患者 Arbaugh 的运动中枢。因此,Arbaugh 需要执行运动想象任务,通过激活大脑皮层的运动中枢产生信号,进而控制鼠标光标的移动。
去年8月,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在《Nature》杂志上连发两篇文章[1][2],介绍了他们将脑机接口植入到患者大脑的语言中枢部位,目的是帮助那些语言能力受损的患者恢复说话能力。这项技术试图通过解码大脑中的语言信号来帮助患者重建语言表达。
此外,将脑机接口植入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也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去年11月,埃隆·马斯克在一次发布会上提到了Neuralink的一个新项目,即开发针对视网膜的脑机接口,旨在帮助视力受损的人恢复或增强视觉功能。
侵入式脑机接口的风险
据知情人士透露,植入Arbaugh大脑的设备遇到了点麻烦——一些电极线脱落了,导致数据部分丢失。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手术后头骨里积累的空气,专业术语叫做脑积气。虽然这看起来没对Arbaugh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但它确实显示了Neuralink在进行首次人体植入试验时的一些技术挑战。
Neuralink的团队对这个问题还是很有信心的,他们认为这是可以解决的,并且期待未来的设备能够更有效地捕捉数据,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他们已经把这个问题报告给了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并相信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案。至于FDA,目前还没有给出任何反馈。
之前Neuralink其实是有爆出来一些负面新闻的。比如在做动物实验时一些猴子出现了比较诡异的反应,有一些猴子会直接抓挠头部表现出很痛苦的表情,而且有消息称有几只猴子很快就让他们安乐死了。
任何医疗技术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风险。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更多的临床试验,这些风险可以被更有效地识别和管理。同时,随着研究者和开发者对技术的深入了解及监管框架的完善,新医疗技术将变得更安全、更有效。特别对于脑机接口这样的尖端科技,持续的创新和审慎的临床实践将关键地影响其未来的应用前景。
参考资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443-4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3-06377-x
[3]https://neuralink.com/
[4]https://www.zinext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