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产品创新流程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旨在通过创造和引入新的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解决用户问题或实现竞争优势。
目录
1、产品创新引论
2、决策基本框架
3、模糊前端
4、产品创新流程模型概论
5、门径管理流程
6、并行工程和集成产品开发
6.1 瀑布流程
6.2 并行工程
6.3 集成产品开发
7、精益产品创新方法
7.1 精益方法
7.2 精益创业
8、敏捷开发
8.1 敏捷开发模型的定义
8.2 敏捷开发理论
9、系统工程
10、设计思维
11、几种产品开发流程的对比
12、产品开发流程的治理
1、产品创新引论
随着新产品的累积成本增加,产品的不确定性降低。成功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采用的新产品开发实践和流程的质量。
2、决策基本框架
● 识别问题或机会
● 收集信息(信息来源:内部、外部、内外部)
● 分析情况
● 提出多个解决方案
● 评估解决方案
● 优选解决方案
● 决策并行动
3、模糊前端
模糊前端定义: 产品开发项目的“前端”(front end) 阶段是成功的关键,也是流 程的起点。在进入正式的产品创新流程前,组织在该阶段识别机会并生成概念。该阶 段包括创意生成,初始概念开发及产品创新项目如何为整体产品创新战略做出贡献的总体策划。是项目中定义最不明确的阶段。
模糊前端价值: 创新前段也给组织提供了机会,既可以用相对较低的成本更为清 晰地探测新产品的潜力。在早期阶段,基于更多信息做出的决策能够显著地减少不确 定性,从而为正在进行的项目投资提供信心。
产品创新章程 (PIC)
定义: 产品创新章程是 一 份关键的战略文件,也是组织对产品进行商业化的核心 。
(1)是给产品的创新策略,非程序或者其他活动;
(2)属于创新的策略;
(3)是 一 个文件,说明组织在怎样的条件下能够运作。
4、产品创新流程模型概论
新产品开发流程: 为了不断将最初的创意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和服务,由公司制 定的、必须得到遵守的一系列任务和步骤。必须强调的是,没有一个适用于所有组织或产品的产品创新流程。产品创新流程 应当与组织及其产品或服务的具体需求相吻合。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博斯、艾伦和汉密尔顿设计了一个由6个基本阶段构成的流 程,20世纪80年代,库珀-门径管理流程成为产品创新流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5、门径管理流程
库珀和艾杰特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首先提出了该流程,基本模型见下图:
门径管理流程的组成 — — 阶段关口的区分
各阶段主要内容
门径阶段数量的灵活性
在门径流程中,阶段数量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取决于:
门径管理模型的优缺点
6、并行工程和集成产品开发
6.1 瀑布流程
普遍认为,瀑布流程由 Winston Royce于1970年开发 (Royce,1970) 。 早先,该流程被广泛应用于软件产业。是一种结构化的线性模型,按照固定的顺序逐步进行。强调顺序性和依赖性,特 别关注需求分析的预先定义(冻结需求)。近年来,瀑布模型在软件行业的普及度下降。
经典的瀑布流程阶段
(1)需求: 了解设计产品所需的功能、目的、用户需求等;
(2)设计: 设计产品的特性和功能,确保能够在实施阶段满足客户需求,包括可 行性分析和规划;
(3)实施: 按照产品设计方案进行开发;
(4)验证: 确保产品符合客户的期望;
(5)维护:通过客户确定产品设计中的不足或错误,开展优化工作。
瀑布模型的缺点
瀑布模型最需要明确的需求恰巧是客户在早期很难清楚的去定义的,因此常常导致最终开发出来的软件产品不能真正的满足客户的需要。
◆ 重大缺陷也许到流程的后期评审时才被发现,从而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 因为不必要的等待(前期工作延迟)造成开发效率低下,成本不易控制。
6.2 并行工程
并行工程: 是一种集成、并行设计产品及其相关过程的系统方法,包括制造和支 持。该方法要求开发者从一开始就要考虑产品生命周期中的所有要素,从概念到退市,从质量、成本、进度到用户需求。
6.3 集成产品开发
集成产品开发: 系统地运用由多功能学科集成而得的团队成果,有效果、有效率 地开发新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种理念。
集成产品开发的概念是由20世纪90年代中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产业中的“并 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 发展而来的。
集成产品开发更多的是为产品开发的改进提供框架,而不仅仅是一个模型或流程。这个框架囊括了大多数常见的产品开发流程中的基本原则,重点在于学习和持续 改进。
集成的产品开发系统分级
- 第一梯级:基本工具。
- 第二梯级:项目与团队——项目管理,跨职能团队,可制造性设计。
- 第二梯级:聚焦消费者——客户心声,基于客户需求进行设计。
- 第四梯级:战略与组合——产品战略,项目选择流程,绩效度量指标。
- 第五梯级:知识、技能与创新——知识获取与管理,培养能力,形成创新文化。
7、精益产品创新方法
7.1 精益方法
精益产品创新方法: 是建立在丰田首创的精益生产系统 (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 的基础之上。
目的: 从制造流程中消除浪费 (Muda, 日语浪费的意思),提高生产效率。“如何精益与公司筹集的资金无关”;相反,它与评估消费者的具体需求以及如何 使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需求有关。
潜在的浪费来源包括:
- ·混乱的工作环境;
- ·资源短缺;
- ·没有明确的优先级;
- ·跨职能沟通障碍;
- ·糟糕的产品需求定义;
- ·早期没有考虑可制造性;
- ·过度设计;
- ·过多的无效会议;
- ·过多的电子邮件。
精益方法的核心概念
精益原则
(1)建立由消费者定义的价值,将增值与浪费区分开来;
(2)在产品开发流程前期充分研究可选方案,因为此时设计改动的空间最大;
(3)建立均衡的产品开发流程;
(4)利用严格的标准化减少变异,创建柔性和可预测的产出;
(5)建立自始至终领导项目开发的总工程师制度;
(6)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找到职能部门内技术专长与跨职能整合之间的平衡;
(7)为工程人员构造尖塔型的知识结构;
(8)将供应商完全整合到产品开发体系中;
(9)建立公司内部学习和持续改进机制;
(10)建立追求卓越、锐意进取的企业文化;
(11)调整技术以适应人和流程;
(12)利用简单和可视化的沟通达成一致;
(13)运用强大的工具做好标准化和组织学习。
7.2 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产品开发)的概念
精益创业是一种开办新企业的方法,创业者在开发产品时,要进行调查、实验、 测试和迭代。
精益创业原则确保创业者能够开发出客户真正想要的产品而不是采用未经测试的 创意来开展业务。
精益创业的阶段
精益的最佳实践-精益画布
制作迅速,内容可视化呈现,简明扼要,利于讨论迭代。
MVP 定 义
最小可行产品是指具有恰好满足早期客户所需功能,并为未来开发提供反馈的产品 。
精益内核
精益BML 环 (Build-Measure-Learn)
描述了一个开发和测量假设的循环,通过开发一些产品提供给目标客户使用,测试 他们的反应,然后从结果中学习,这是一个持续改进的方法,贯穿整个产品创新流 程。
精益螺旋式提升学习
《精益创业》作者莱斯说:“有效学习是用经验证明团队已经发现了当前创业和未 来商景的有价值真相的过程。”
- 学习计划描述了如何检验关键假设。完成一项学习计划就是“螺旋式提升”一 次。
- 该计划按以下四个象限进行分类:市场、组织、商业和技术。只需要涵盖对项目 成功或失败至关重要的领域。
- 良好的学习计划失败的快,学得也快;随着阶段的进展,成功概率通常会上升。
- 有没有办法提前验证?你能早点了解低概率事件吗?
- 分阶段为问题解决提供证据或转型点。
精益假设确认和转型
创业者们发现,新产品或服务的极端不确定性需要不断纠错或转型才能找到成功 方法,对此,莱斯提出了10种转型方式:
8、敏捷开发
8.1 敏捷开发模型的定义
门径和敏捷方法的特点:门径流程适用于开发硬件产品,而敏捷方法适用于开发软件产品。这两种方法是相对独立的。敏捷方法和门径流程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相反敏捷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微观规划工具或项目管理工具,可以用于门径流程中以加快 某些阶段,如阶段3和阶段4。
8.2 敏捷开发理论
敏捷来源
敏捷方法最初是为快速开发软件而专门设计的。在实践中,开发阶段包括一系列 的冲刺,每个冲刺或迭代交付一个产品(可运行的代码或软件)并可以向相关方(客 户)演示该产品。 一次迭代可能无法为产品赋予足够多的功能或使产品达到上市要求,但在每次迭代结束时都会有一个可用的产品版本,这恰恰是迭代的目标。若要发布产品或新特性,则通常需要进行多次迭代。 一次冲刺的周期通常为2~4周。
敏捷开发宜言:
敏捷方法是在合作环境下由自组织的团队进行产品迭代开发的过程。
敏捷十二原则
Scrum335 模型
敏捷产品开发过程的关键要素
9、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的概念
系统工程原理将系统思维和系统工程过程模型结合起来,通过系统、集成化的设 计流程及项目管理方法,工具开发出解决方案。
所有系统都由具有属性或功能的部分组成,元素之间通过特定关系相互链接。
系统复杂性由系统或子系统的动态性、可变性、多样性、多样性和规模所决定。
系统工程的目的和价值
系统工程综合了许多以技术和以人为木的学科。系统工程将工业、机械、制造、控制、软件、电气和土木工程以及控制理论、组织 研究和项目管理整合起来。通过技术和管理流程,确保实现系统用户的需求。
系统工程设计框架步骤
系统工程特点及有优点和缺点
1. 预先、有目的的和深入的设计思考
2. 通过从一般分析到具体分析来界定“问题”
3. 跨学科
4. 复杂度管理
5. 降低成本
6. 降低风险
7. 加快项目进度
8. 优化
9. 改进产品质量
10、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 (Design Thinking): 是一种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方法,或者更全面地说, 是一种系统化、协作式的方法,用来识别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设计思维是一种解决问题的非线性方法,设计者通过生成解决方案,制造简易原 型,获取客户反馈,重新设计,再制作原型等多次迭代,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案。
设计思维的使命:先将观察转化为洞察,再将洞察转化为能够改善生活的产品或服务。
设计思维过程
11、几种产品开发流程的对比
11.1 瀑布和敏捷方法对比
11.2 敏捷和精益对比
11.3 门径和敏捷对比
11.4 所有流程模型均遵循以下共同原则:
1.关注战略一致性;
2.基于知识进行决策,以降低产品失败的风险;
3.强调将利益相关者的输入信息融入设计决策;
4.应用跨职能团队;
5.是一个结构化框架,要被整个组织所理解和应用。
12、产品开发流程的治理
治理和管理的区别
高级经理或管理团队应当承担的治理责任之一是保证新产品开发流程的整体有效 性,正确的过程应当是既有效又高效地专注于提供正确的结果。
治理的一级和二级流程
> 治理的一级流程:
● NPD 决策
● 商业论证评审
● 项目筛选
> 治理的二级流程:
● 产品组合优化
● 监管和改善门径管理系统
● 创新方案监督
一级流程和二级流程在重要性上没有差别,他们都与企业的整体绩效密切相关。但是从优先顺序的角度对他们做了这样的排序和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