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大一统封建王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亡于公元1644年,国祚276年,传12世16帝。
太祖建国
太祖(1368~1398)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建元称帝,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同年明朝北伐军攻破元大都,将元朝赶出了中原。
公元1369年,大将徐达率军击败了元将扩廓帖木儿,平定了陕西、山西等地。
公元1370年,明太祖派徐达、李文忠分道北伐。徐达兵出潼关,直奔扩廓帖木儿的新根据地定西,双方爆发沈儿峪之战。此战明军大胜,俘虏元军8万余人。同年明太祖下令开科取士,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文体通用八股文,八股取士由此而来。
公元1371年,明太祖派汤和、傅友德率军灭明夏,攻取四川。
公元1372年,明太祖派徐达、李文忠、冯胜兵分三路再度北伐。徐达率领中军在土刺河击败扩廓帖木儿的军队,随后扩廓帖木儿与贺宗哲合军击败了徐达。李文忠所率东路军因为失去了徐达主力的策应,在阿鲁河畔遭到元军重创。唯有冯胜率领的西路军击败了元军。明朝此次北伐整体以失败告终,让北元得到了苟延残喘之机。
公元1380年,明太祖以谋反罪诛杀了宰相胡惟庸及其九族,同时杀了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节等数人,并以此为契机废除了中书省,罢设丞相。从此以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大大加强了皇权。
公元1381年,明太祖派沐英、傅友德、蓝玉率三十万大军征讨云南,坐镇云南的北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兵败自杀。
公元1382年,北元大理总管段世投降明军,云南平定。同年马皇后病逝,明太祖伤心欲绝,从此不再立皇后。
公元1387年,明太祖派蓝玉、唐胜宗、郭英率十五万大军出塞,欲彻底歼灭北元小朝廷。
公元1388年,蓝玉率军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大胜元军,北元皇室遭到毁灭性打击,除元帝脱古思帖木儿和太子天宝奴逃脱外,元帝次子地保奴、皇室男性64人、后妃公主59人、吴王朵儿只、代王达里麻及官属三千人全部被俘。自此以后蒙古各部纷纷独立,以元帝为首的北元朝廷几乎瓦解。
公元1390年,韩国公李善长因助胡惟庸谋逆而获罪被杀,同案牵连死者甚多。
公元1391年,明太祖认为江南地薄,想要迁都,便派太子朱标前往关中和洛阳考察。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视察陕西后回京,因染上风寒而病逝。同年明太祖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公元1393年,蓝玉案爆发,明太祖以凉国公蓝玉意图谋反为名大肆株连杀戮功臣名将,牵连者超过1.5万人。
永乐盛世
朱允炆(1399~1402)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终年70岁,在位30年,其孙朱允炆继位,即明惠宗。明惠宗登基后不等坐稳皇位就急匆匆的削藩,短短十个月内连削周、湘、齐、代、岷五王,其中湘王不堪其辱引火自焚,大大刺激到了燕王朱棣。
公元1399年,朱棣于北平府(今北京)奉天靖难,随后挥师南下。明惠宗先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但因耿炳文用兵过于谨慎,便又换上了李景隆继续作战。明惠宗还下了一道“勿使朕背杀叔之名”的圣旨,让前线士兵不能放开手脚,使得朱棣数次死里逃生。
公元1401年,朱棣采纳道衍和尚的建议,不再与朝廷军缠斗,直接挥师南下,不管其他城池,兵锋直指南京。
公元1402年,燕军抵达南京城下,李景隆开城投降。明惠宗见燕军已经进入南京城,便选择一把火烧了皇宫,之后就下落不明。同年燕王朱棣登基称帝,即明成祖。明成祖继位后不承认明惠宗朱允炆的帝位,废除了建文年号,建文元年至四年改成了洪武三十二年至三十五年。
成祖(1403-1424)
公元1403年,明成祖下诏将北平改为北京,北平府改为顺天府。
公元1405年,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于两年后返回。
公元1406年,明成祖派人参照南京营建北京城,营建工程主要分为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北京故宫已经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而北京故宫是按照南京故宫修建的,南京故宫的规模要比北京故宫还要大,可惜没有保存下来。
公元1407年,明军平定安南,明成祖下令改安南为交阯,设交阯布政使司。
公元1408年,明成祖派郑和二下西洋,于两年后返回。
公元1409年,明成祖派遣使者北上鞑靼,要求“相与和好,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可鞑靼大汗本雅失里却杀了明使,此举让明成祖大怒,声称“逆命者歼除之”,随后便派遣淇国公丘福率领十万大军征讨鞑靼。但由于丘福用兵不当、贪功冒进,致使明军大败。明成祖得知后再次大怒,决定亲征鞑靼。同年明成祖派郑和三下西洋,于两年后返回。
公元1410年,明成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鞑靼,于斡难河畔大破鞑靼军队,鞑靼大汗本雅失里仅率七骑出逃。随后明军又在兴安岭一带击败鞑靼太师阿鲁台军,阿鲁台不久后归降明朝,朱棣封其为和宁王。
公元1412年,明成祖派郑和四下西洋,于三年后返回。
公元1414年,明成祖第二次亲征漠北,与瓦剌大军爆发“忽兰忽失温之战”,取得大胜,这是中国历史上步、骑、炮多兵种首次协同作战。明军大破瓦剌后向阿鲁台宣示捷报,实际上就是在秀肌肉。阿鲁台部也是识趣,不久后就遣使来朝。
公元1415年,瓦剌首领马哈木遣使向明朝谢罪,并恢复了与明朝的朝贡关系。
公元1416年,明成祖派郑和五下西洋,于三年后返回。
公元1420年,北京宫殿落成,明廷开始准备迁都事宜。
公元1421年,明成祖下令迁都北京,并于北京奉天殿朝见百官,大祀南郊,明朝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同年明成祖派郑和六下西洋,于次年返回。
公元1422年,明成祖再次率军亲征鞑靼。这次阿鲁台部学聪明了,得知明军到达宣府后就脚底抹油开溜了。明成祖追击不成,在班师回朝的途中顺手教育了支持阿鲁台部的兀良哈部,兀良哈部的余党无奈投降。
公元1423年,明成祖再次率军北上,准备好好教训一下阿鲁台部。结果没多久阿鲁台部已经被瓦剌打败了,朱棣便未出兵开战。随后鞑靼王子也先率部投降,明成祖封其为忠勇王后班师回朝。
公元1424年,阿鲁台派兵骚扰明朝的大同和开平等地,面对阿鲁台一次又一次的挑衅,明成祖忍无可忍,再次出兵北伐,意图铲除阿鲁台部。可阿鲁台又施展了脚底抹油战术,一溜烟跑到了答兰纳木儿河(今蒙古境内哈拉哈河下游),明成祖虽已下令急速追击,却也找不到阿鲁台部的踪迹,最终在粮草耗尽的情况下班师回朝。回师途中明成祖朱棣驾崩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西北),终年64岁,在位22年,其子朱高炽灵前继位,即明仁宗。
仁宣之治
仁宗(1425)
明仁宗在位期间停止了对外征战,停止下西洋,停止对外贸易,集中精力发展生产,与民休息,创造了一个安宁稳定的社会环境,为“仁宣之治”打下基础。
宣宗(1426-1435)
公元1425年,明仁宗朱高炽驾崩,终年47岁,在位10个月,其子朱瞻基继位,即明宣宗。明宣宗在位期间着重整顿吏治和财政,任用贤臣治理国家,施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使明朝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将“仁宣之治”推向顶峰。
公元1426年,明宣宗的二叔汉王朱高煦谋反,宣宗御驾亲征,并采取攻心政策成功平定了汉王叛乱。
公元1430年,明宣宗派郑和七下西洋,此次大明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郑和也于此次航行的过程中去世,将一生都献给了自己热爱的航海事业。
不知所述
朱祁镇(1436-1449)
公元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驾崩,终年37岁,在位10年,其子朱祁镇继位,即明英宗。明英宗在位初期由于年幼,国事全由太皇太后张氏操持,任用“三杨内阁”主理朝政,明朝依旧欣欣向荣,可惜好景不长,三杨先后于1440年、1444年、1446年去世,太皇太后张氏也于1443年驾崩。一直以来被明英宗宠信的宦官王振开始崭露头角,明朝开始走下坡路。
公元1449年,王振为邀功讨宠,怂恿明英宗率军亲征。而明英宗此时也正值热血之年,颇有一股安邦定国的雄心壮志,想效仿曾祖父朱棣那样亲征蒙古,便不顾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尚书王直、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反对,执意出兵,结果遭遇土木堡之变,不仅二十万精锐损失殆尽,自己还被瓦剌俘虏。
朱祁钰(1450-1456)
同年九月,郕王朱祁钰临危受命,即位称帝,即明代宗,并遥尊被俘的明英宗为太上皇。朱祁钰在位期间任用贤能、励精图治,打赢了北京保卫战,让明朝政局转危为安。
公元1450年,太上皇朱祁镇被瓦剌送回,明代宗将其幽禁于南宫。
公元1452年,明代宗废太上皇之子、太子朱见深为沂王,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
公元1453年,年仅8岁的太子朱见济去世,贵州道监察御史钟同便上书说“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明代宗闻讯大怒,将钟同下狱杖死。
朱祁镇复辟(1457-1464)
公元1457年,明代宗病重,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便趁机发动夺门之变,迎太上皇朱祁镇复辟。明英宗复位后废明代宗为郕王,重新立长子朱见深为太子。一个月后明代宗朱祁钰驾崩,终年29岁,在位8年。当初拥立代宗的大臣也遭到了英宗迫害,最著名的莫过于为明朝续命两百年的于谦了。于谦不愿意苟且偷生,留下了“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后坦然赴死。
朱见深(1465-1487)
公元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终年37岁,第一次在位13年,第二次在位7年,共计20年,其子朱见深继位,即明宪宗。明英宗临终前留下遗诏废除宫妃殉葬制度,这也是他最值得称道的功绩了。
公元1467年,鉴于建州女真屡屡犯边,辽东饱受战乱,明宪宗便下令对建州女真实行剿杀,原话是“捣其巢穴,绝其种类”。明军经过一个月的围剿,建州女真被杀者千余人,破寨四五百座,史称“成化梨庭”。此战沉重打击了建州女真,使其百余年间都不敢再挑衅明朝。不过由于《明史》是清朝撰修的缘故,成化犁庭的记录并不详实,明宪宗也被故意抹黑,真可谓是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
公元1475年,明宪宗恢复废帝朱祁钰的帝号,并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但并没有将朱祁钰的排位放进太庙,因此朱祁钰没有庙号,其“代宗”的庙号是后来南明上的。
公元1477年,明宪宗为加强特务统治,设置西厂,由心腹太监汪直担任提督。
朱佑樘(1488-1505)
公元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驾崩,终年40岁,在位23年,其子朱佑樘继位,即明孝宗。明孝宗为人宽厚仁慈,十分节俭,而且一生只娶了皇后一人,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广开言路,驱逐奸佞,励精图治,知人善用,开创了“弘治中兴”的局面。
朱厚照(1506-1521)
公元1505年,明孝宗朱佑樘驾崩,终年35岁,在位18年,其子朱厚照继位,即明武宗。
公元1513年,葡属印度总督阿方索·德·阿尔布克尔克派遣探险队发现了华南珠江三角洲的伶仃岛,之后又多次派人到华南寻求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
公元1516年,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正式派遣使团出使明朝,以寻求建立官方的贸易关系。
公元1517年,葡萄牙使团抵达屯门澳,被地方官严加管制,送到光孝寺学习礼仪。同年明武宗以巡边为名出游至宣府、大同,恰逢蒙古鞑靼部五万骑兵犯境。明武宗得知蒙古骑兵来犯后,决定抓住机会主动寻找鞑靼主力进行决战,并亲自部署兵力,应州之战随即正式打响。此战明朝获胜,明武宗还亲手斩杀一名敌人,颇有其烈祖父朱棣横刀立马、驰骋疆场之风,完全担当得起“武”的谥号。
公元1519年,明武宗的叔叔宁王朱宸濠起兵作乱,明武宗选择御驾亲征,结果大军刚刚走到涿州,南赣巡抚王阳明就已经将宁王活捉了。
公元1521年,明武宗回到北京,接见了葡萄牙使团,这是中国与变革中的欧洲发生的第一次官方接触。
嘉靖万历
世宗嘉靖(1522-1566)
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终年30岁,在位16年,由于没有子嗣,首辅杨廷和便援引《皇明祖训》中“兄终弟及”的原则迎立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为帝,即明世宗,也就是嘉靖帝。
明武宗驾崩后,朝中的保守派拒绝了新来的葡萄牙使节,还与葡萄牙发生了屯门海战,此战明朝虽然获胜,但也意识到武器装备与葡萄牙之间的差距。之后明朝便开始引进葡萄牙先进的火器技术,很快就装备了新式火器和战舰。
公元1523年,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势力都向明朝派遣了使团,两使团抵达浙江宁波后因为勘合真伪之辩而引发冲突,爆发了武力杀戮事件,史称“争贡之役”。这一事件直接导致明朝废除了福建、浙江市舶司,仅留广东市舶司一处,也断绝了与日本的贸易途径,致使倭寇滋生,为后来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横行埋下祸端。
公元1524年,历时三年的“大礼议”落下帷幕,明世宗与诸大臣都做了让步。明世宗同意称父亲朱祐杬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二字实际上只是承认了自己生理上的父亲,按宗法来讲明世宗依旧得称孝宗朱佑樘为“皇考”。
公元1532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要求“通贡”,即与明朝建立贸易关系,被明世宗拒绝。
公元1534年,明世宗开始不上朝,整日在宫中祈祷,潜心修道。
公元1538年,明世宗为了让父亲兴献帝进入太庙,便将烈祖父朱棣的庙号从“太宗”改为“成祖”,与明太祖朱元璋一起万世不祧。之后明仁宗的牌位被移出太庙,兴献帝的牌位成功进入太庙,庙号“睿宗”。
公元1542年,由于明世宗暴虐无常,宫人常被责罚,杖毙者多达二百余人。妃嫔和宫女们对此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壬寅宫变”,趁明世宗熟睡之际用黄绫布将其脖子套住,奈何打了个死结,勒不死世宗。其中有一个胆小的宫女因为害怕而向方皇后告密,方皇后及时赶到救下了皇帝。明世宗劫后逃生后认为是自己修道心诚才幸免于难,从此更加崇信道教。
公元1541年,俺答汗再次要求“通贡”,依旧被拒绝,一怒之下挥兵南下,攻击明朝朔州、石州一带,大掠一阵后撤军。
公元1547年,俺答汗数十次派人要求“通贡”,明世宗不仅拒绝,还严厉地斥责了边臣。
公元1549年,俺答汗率军至宣府与明军激战,并要求入贡,明世宗依旧拒绝。
公元1550年,忍无可忍的俺答汗率军进犯大同,结果宣大总兵仇鸾重金贿赂俺答汗让其转攻别的地方。俺答汗随即直奔北京而去,在北京城郊大肆抢掠,明世宗这才同意与俺答通贡,史称“庚戌之变”。
公元1553年,葡萄牙借口曝晒水浸货物而获得澳门居住权。同年时任顺天府巡抚欧阳铎和苏州知府王仪针对税收问题提出了“以田为母,以户为子”的收税办法。之后又有官员相继提出“钢银”的征收办法,即将整个县所需缴纳的徭役分为正杂两个部分,以“丁四粮六”的比例进行征收。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串铃”的办法。在海瑞等官员的大力推广下,这两个办法在南方地区盛行,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方法就是一条鞭法的雏形构思。
公元1555年,日本53名倭寇在浙江绍兴上虞县登岸,洗劫浙、皖、苏三省,攻掠芜湖、太平等州县二十余处,直逼南京城下,最后明军以逸待劳,在倭寇的必经之路上布下天罗地网才全歼了他们。
公元1557年,葡萄牙贿赂明朝官员得到在澳门的定居权,由广东布政司香山县管辖。同年倭寇进犯乐清、瑞安、临海等地,被戚继光与俞大猷率军平定。
公元1561年,戚继光于台州大破倭寇。
公元1562年,浙东的倭患渐平,福建倭患又起,戚继光随即入闽抗倭。
公元1564年,戚继光于仙游大破倭寇,福建倭患平息,广东倭患再起。
公元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合歼广东倭寇,至此沿海倭乱基本平定,为日后“隆庆开关”打下基础。
朱载坖(1567-1572)
公元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驾崩,终年60岁,在位45年,其子朱载坖继位,即明穆宗,也就是隆庆帝。明穆宗在位期间革除前朝弊政,与蒙古俺答汗议和,促成隆庆和议。其最大的功绩还是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还允许民间私人开展除日本以外的对外贸易。这让明朝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史称“隆庆之治”。
神宗万历(1573-1620)
公元1572年,明穆宗朱载坖驾崩,终年35岁,在位6年,其子朱翊钧继位,即明神宗,也就是万历帝。
明神宗在位前十年由首辅张居正总览朝政大权,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财政上推行“一条鞭法”,增加了朝廷收入;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
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给明神宗留下了一个富裕强大的国家。不久后御史雷士帧等七名言官弹劾张居正临终前举荐的潘晟,神宗命潘晟致仕,这意味着张居正失去了圣宠。随后言官又将矛头指向张居正,明神宗顺势下令抄家,并追夺张居正官阶,其推荐的官员或被削职或被弃市。明神宗还差点将张居正挖出来鞭尸。
公元1590年,群臣奏请明神宗立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但明神宗十分宠爱郑贵妃,便偏向于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就此开始,明神宗也因此倦于朝政,自此不再上朝。
公元1592年,宁夏致仕副总兵哱拜叛乱,明神宗调用辽东、山西等地军队镇压,后来还从浙江等地调集军队平叛,史称“宁夏之役”,也是万历三大征的第一征。同年,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入侵朝鲜,明神宗发兵援朝,史称“万历朝鲜战争”,是万历三大征的第二征。
公元1599年,播州宣慰司使杨应龙发动叛乱,明神宗派兵平叛。史称“播州之役”,这是万历三大征的第三征。
万历三大征虽然全部取胜,但也因此耗费了国家的大量钱粮,几乎把张居正攒的家底败光了,以至于后来的明熹宗、明思宗想干点啥大事都捉襟见肘。
公元1616年,统一了东北女真各部的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公元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祭告天地,正式起兵反明。
公元1619年,明朝与后金爆发萨尔浒之战,此战后金以六万人马大破明军二十万大军,歼灭明军约五万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自此以后明军开始陷入被动,加上巨大的军费开支使得朝廷不断加赋,激化了国内矛盾,农民起义不断,导致明朝遭遇内忧外患的袭击,陷入两面作战的不利局面。
帝国末日
朱常洛(1620)
公元1620年,明神宗朱翊钧驾崩,终年57岁,在位48年,其子朱常洛继位,即明光宗。明光宗在位仅29天就因服用“红丸”而一命呜呼,终年38岁,其子朱由校继位,即明熹宗。
朱由校(1621-1627)
明熹宗在位期间重用魏忠贤,意图用阉党来制衡东林党,但有些玩脱了,致使魏忠贤权势滔天,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至于百姓“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崇祯帝朱由检(1628-1644)
公元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驾崩,终年22岁,在位7年,其弟朱由检继位,即明思宗,也就是崇祯帝。同年崇祯帝一举铲除了为患多年的阉党,并重用袁崇焕对付割据辽东的后金政权。
公元1628年,崇祯帝看了御史顾其国关于“骚扰军民莫甚于驿站”的奏疏后,深有感触,决定改革驿站制度。
公元1629年,崇祯帝下令裁撤驿站,以节省朝廷开支。有一个驿卒因此失业,他叫李自成。同年川、湖等地的士兵因军饷问题而哗变,被袁崇焕平定。袁崇焕随即请求将宁远、锦州合为一镇,由祖大寿镇守锦州、何可刚驻宁远、赵率教守关门。也是在这一年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与崇祯帝有了间隙。十一月,皇太极率十万大军越过蓟州直奔北京,袁崇焕连忙率兵解了京师之围。之后阉党余孽以“擅杀毛文龙”、“与清廷议和”、“市米资敌”等罪名弹劾袁崇焕,皇太极趁机实施反间计,崇祯帝便将袁崇焕下狱。
公元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家人被流徙三千里,并抄没家产。
公元1631年,李自成于米脂号召饥民起义,随后投奔高迎祥。
公元1634年,崇祯帝设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总督负责镇压义军。
公元1636年,高迎祥被五省总督卢象升击败,李自成被部下推举为闯王,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同年皇太极于盛京称帝,改国号为大清,与明军多次作战,并五次经长城入侵北直隶和山东等地区,使得北直隶百姓民不聊生。
公元1640年,皇太极发动松锦之战,旨在消灭明朝关外最后一支劲旅,打通关宁锦防线。此战历时两年,以清军全胜而告终。明朝经此一战后元气大伤,辽东防御体系完全崩溃,仅剩下山海关的吴三桂部坚守辽东最后的防线。
公元1641年,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了福王朱常洵,并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货和大批粮食、物资。
公元1643年,李自成攻下承天,改襄阳为襄京,称“新顺王”,继而破潼关,入陕西,克西安。
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军兵临北京城下,时任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北京正阳门迎接新主入城。崇祯帝朱由检见大势已去,便自缢于煤山,终年33岁,在位17年。至此立国276年明朝宣告灭亡,真可谓是“开局一个碗,结局一根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