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I层作为Host和Controlor链接的接口存在。以下是对HCI层的数据格式的解析。
1、参考:蓝牙协议core_v5.0.pdf 《Vol 2: Core System Package [BR/EDR Controller volume]》的“Part E: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 Functional Specification”
2. 协议栈框图
对于被动扫描,周边的外设会给controller发送各种广播包,解析广播包,从而得到设备的信息。
对于主动扫描,除了被动的获得广播包外,controller还可以给某个设备发出扫描请求,设备就会返回一个扫描回应,将更多的信息给controller。
两个蓝牙设备互相通信,涉及两个Controller。Controller是具备一定智能的,它可以自行决定做什么事情:不需要Host决定它的每一个细节。比如说:要想让Controller发出扫描请求(SCAN REQ),Host只需要向Controller发出一个“scan enable”的命令即可,Controller就会根据预设的参数自动发出扫描请求(SCAN REQ)广播包。
Controller就是一个芯片,它封装了LL层、PHY层那些复杂的操作;Host不需要理解芯片内部复杂的操作,只需要遵守Controller的规范,向它提供command,从它获得event,与它交互acl data。
HCI层跟LL层的关系:
a. 有些HCI command只是用来设置本地Controller,不导致无线传输
b. 有些HCI command会导致LL层发出各类广播包,
比如“LE Set Scan Enable Command”在主动扫描时会导致LL层发出SCAN_REQ广播包,
比如“LE Create Connection Command”会导致LL层发出CONNECT_REQ广播包
c. 有些HCI command会导致LL层发出数据包,其中的LLID=11b,表示是“LL Control PDU”,
比如“LE Read Channel Map Command”就会导致LL层发数据给对端设备,以便读取对端设备的信道图。
d. ACL Data是必定导致LL层发数据给对端设备的,
这时的LL层数据,有可能是起始包,LLID=10b;
也可能是延续包,LLID=01b;
也可能是空包,LLID=01b
在上一篇博客里,在传递Command/Event/ACL Data这3类数据时:
1. 对于UART接口的Controller,会在数据前面加上1字节的头部用来分辨是哪一类数据
2. 对于USB接中里的Controller,每类数据对应一个Endpoint,数据会直接发给Endpoint
下面,介绍Command/Event/ACL Data这3类数据的格式。
一、Command格式:
Command前有2字节的头部OpCode,用来表示是哪一个Command。
OGF表示“OpCode Group Field”,即“哪一组命令”,它占据高6位。
OCF表示“OpCode Command Field”,即“这组里的哪一个命令”,它占据低10位。
在蓝牙协议里,每一个OGF用一节来描述,在这节里会描述该组(OGF)的所有命令(OCF),位置如下图:
BTStack示例:
btstack-master\src\hci_cmd.c
12211分别表示1个字节用来表示扫描类型、2个字节用来表示扫描间隔、2个字节用来表示scan_window、1个字节用来表示own_address_type、1个字节用来表示scanning_filter_policy。
以后发送命令的时候,就需要根据12211这个格式来组装这些参数。在代码中搜索hci_le_set_scan_parameters.
hci_send_cmd(&hci_le_set_scan_parameters, 1, 0x1e0, 0x30, hci_stack->le_own_addr_type, 0);
代码中和文档中OCF的值刚好对应,正好是B。
再来看一个例子:
它带有两个参数,每个参数占一个字节,即hci_stack->le_scanning_enabled占一个自己;0占一个字节
其他的命令也是类似的,具体需要查看蓝牙文档core_5.0
二、Event格式:
在官方协议中对于Event并没有明确的分类,按我的理解可以分为以下3类:
Event分类 | 说明 |
Command Status Event | 命令状态事件, 表示控制器已经接收到命令并正在处理 |
Command Complete Event | 命令完成事件, 表示命令已经处理完毕并返回结果 |
Advertising Report Event | 广播上报事件,本Event是Controller主动上报的 而上述2个Event都是由command导致的 |
示例:
有些命令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执行完,比如LE Create Connection命令。控制器接收到该命令后会首先返回一个“命令状态事件”,随后等待连接建议完成或者失败,再返回“命令完成事件”。
Event的格式:
三、ACL Data格式:
ACL Data是传递给对端设备的数据,在建立连接之后才可以传输ACL Data,格式如下:
Handle表示对端设备:主设备的Controller要与对端设备连接时,会生成一个32位的随机数,它被称为Access Address。在LL层的数据包中,Access Address被用来表示对端设备。但是Host程序并不想使用这个32位的数据,于是Controller又分配一个12位的Handle来表示这个Access Address、表示对端的设备。
Packet_Boundary_Flag:
PB Flag | 描述 | Host to Controller | Controller to Host |
00b | L2CAP PDU起始包 | P | |
01b | L2CAP PDU延续包 | P | P |
10b | L2CAP PDU起始包 | P |
Controller在传输ACL Data时,每次传输的字节数是有限制的,这可以通过“Read Buffer Size”命令读到这个值。
当要传输非常大的ACL Data时,需要把数据拆分来传输,这就要用到上面表格中的“PB Flag”来分辨起始包、延续包。
这些起始包、延续包由Host送到Controller后,会马上通过LL层重新编码、发给PHY层发给对端设备,对端设备的L2CAP层再把这些起始包、延续包组装起来。
注意,在LL层的数据包里有LLID域,10b表示起始包、01b表示延续包。
Broadcast_Flag在BLE协议中都是00b,表示“Point-to-point”。
四、示例:
Broadcast_Flag在BLE协议中都是00b,表示“Point-to-point”。
1. 扫描设备
a. Host向Controller发出“LE Set Scan Parameters Command”
b. Controller向Host发送“Command Complete Event”
c. Host向Controller发出“LE Set Scan Enable Command”
d. Controller向Host发送“Command Complete Event”
e. 如果扫描参数为“主动扫描”,对于新发现的设备会,LL层发出“SCAN REQ”广播包
f. Controller接收到各类广播包,比如ADV_IND、SCAN_RSP
LL层解析后,会通过HCI上报EVENT
2. 连接设备
a. Host向Controller发出“LE Create Connection Command”
b. 不需要对端设备回应数据,发起方就认为连接已经建立
c. Controller向Host发送“Command Status Event”
d. Controller向Host发送“Command Complete Event”
3. 写数据
a. Host向Controller发出ACL数据:Write Command, Handle….
b. Controller的LL层构造数据包(LLID=10b),通过PHY发出无线信号
c. Controller向Host发送“Number of Completed Packets”事件
4. 读数据
a. Host向Controller发出ACL数据:Read Request, Handle….
b. Controller的LL层构造数据包(LLID=10b),通过PHY发出无线信号
c. Controller向Host发送“Number of Completed Packets”事件
d. 对端设备的LL层通过PHY返回数据(LLID=10b)
e. Controller向Host发送ACL数据:Read Response
问题:右边抓取的空中数据包,在对端设备接收到读请求后,过了一会才回复一个无线信号给本地设备,中间有很多空包,这些空包是谁发起的呢?
是由master发给slave的,
这些空包起什么作用呢?
两个设备建立连接之后,本地设备要知道对端设备什么时候要断开,它是怎么判断对端设备有没有断开呢?
不断的发送空包给对端设备,对端设备收到空包后,要回复一个空包,这样本地设备才知道对端设备还没有断开。当然为了省电,对端设备没有必要每次收到空包都要回复,可以在收到几个空包后回复,但是一定要有回复。这些空包是是由controller自主发起的,与host层没有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