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是希望把我的一些我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出来,能够帮助刚做测试不久的新同事,或者是测试经验丰富的老同事以共享。
希望我们可爱的新同事,准备要在测试领域耕耘的伙伴,能够通过我的文章了解到测试的底层逻辑,也就是我们测试工作中可能看不到隐藏较深的点,而不只是日常所见的写用例、提bug、开发自动化、做平台。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认为测试人员不应该成为PRD的搬运工,高级测试工程师也不应该只是测试工具的开发者。
测试人员,最基本的测试基础理论一定要掌握,当然研发编码技术也必不可少。如果这两样缺少一样,都无法成为一个优秀的测试人员。
之前有很多测试人员都是不喜欢写代码,然后做了测试,但在未来或者现在,一个不懂代码的测试人员,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测试人员。
但只懂代码,不了解测试理论基础的人(不懂得测试分析、用例设计、测试策略的人,或者即使了解一些 ,但实际工作中不怎么使用的人),一定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测试人员。
下面带大家了解一些测试的底层逻辑,测试的门道。
优秀测试人员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
根据网络上的数据分析:编程/脚本/自动化、沟通表达、测试基础理论”被认为是优秀测试人员的三大核心能力。
对数据库、性能测试、安全测试、大数据算法等技术要求也逐渐增多。
自从10几年前的QTP开始,自动化测试就是测试人员追求的目标,直至今日,各种自动化技术、框架已经琳琅满目,市场对测试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测试人员不仅要会写自动化用例,还需要具备开发维护自动化框架平台的能力,纯黑盒的测试人员要么已经完成了能力升级,要么在升级的路上,完全依赖黑盒测试完成工作的已经越来越少,如果不会编写自动化用例或不了解编程语言,估计找工作简历都很难通过。
但往往物极必反,测试人员的代码能力越来越强,测试基础能力却被忽视,测试领域的专业能力逐步被淡化,正如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三大核心能力应该是齐头并进,不应该顾此失彼。
这些年参与了部门很多的招聘面试,我的感受就是很多测试人员虽然工作多年,但对测试用例的设计方法、策略等掌握并不好。
至少有60%的人在用例设计中不会用什么用例设计方法,也不会思考怎么进行测试分析和设计,他们大部分只是功能测试的执行者,测试设计方面思考很少,测试计划更是很少有人写,测试用例也只是PRD的拆分。
总之,测试人员一不小心就会成为PRD的搬运工。
作为一个测试老人,还是希望测试行业能够健康发展,在新技能提升的情况下,测试的专业性也能与时俱进,毕竟质量保障是测试人员的根本。
黑盒测试的底层逻辑
什么是黑盒测试?
它是把程序看作一个黑盒子,在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的情况下,检查程序功能是否按照PRD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产生正确的输出。
这其实就是黑盒测试的定义,也是黑盒测试的底层逻辑。一般人不会重视定义,但往往就是定义会告诉你真理。
工作中有很多人在习惯了一种类型的系统测试,然后换一个新的业务类型,忽然就不知如何下手了。
也许是新的总要有一个适应的时间,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黑盒测试的底层逻辑,就能够让你很快上手不再需要适应调整。
我们大部分做的都是黑盒测试,所以无论什么类型的系统,我们的测试方案都是“ 检查程序功能是否按照PRD的规定正常使用,程序是否能适当地接收输入数据,产生正确的输出。” 。
我们的测试依据是PRD,首先必须对PRD了如执掌,然后分析他的输入有哪些,输出有哪些,这些都覆盖到了,你基本就可以做到80分了,也就是你拿下这个项目已不成问题。
最后,我还是想再啰嗦强调一下, 就怕我讲的大家还是没有看懂,因为上面讲的大家都懂,第一天了解测试,就知道什么时候黑盒测试,什么输入输出了。
但是往往真理就藏在平凡之间,记住他的定义!!!
当你遇到项目不知如何下手测试时,把定义拿出来认真读三遍,一定会找到答案!!!
强调:实际当中纯黑盒的其实并不多,除了了解输入、输出,中间的处理逻辑也一定要清楚,这样对测试更有帮助。
另外更重要的就是:必须熟读PRD,必须对PRD里的内容分析透彻,不放过任何一段文字,一个词。其实PRD里和设计文档里也会有很多的漏洞等你挖掘。
黑盒测试底层逻辑详解
以输入输出测试为模型。这里的输入,并不是简单的界面输入框才算是输入,任何只要能够触发系统运行的都是输入。按照代码架构分层,输入也可以做到如下分类。
界面操作的输入
-
正向操作:
1、单一操作
正常的操作:输入框、按钮、单选复选框、按钮、下拉框等的规定操作。
异常的操作:输入框的异常值、超长输入等、按钮的多次点击、快速连续点击(很容易就会发现数据重复提交,或者系统反应缓慢等各种问题,说不定系统就此而奔溃)。
2、复杂操作
组合操作:一般系统的功能都是各种操作的组合;另外一种跟业务场景相关,也就是各种业务场景同时组合进行操作。
并行操作:多人对同一功能点的并发操作;或者多人对同一个数据进行的操作,比如两个人同时对一条单价进行修改、删除等操作。
-
逆向操作:
3、逆向操作
回退操作:通过浏览器或APP进行的回退操作。
取消操作:正常操作突然取消,例如用户填写很多表格内容,突然操作了取消,是否需要保存或提示呢?
删除操作:通过系统提供的功能对数据进行删除。
下面的输入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服务层的输入
接口服务:对外提供的接口,对于系统来说也是很常见的一种输入,这种输入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文件上传:有些系统功能是通过获取ftp服务器上的excel、xml等文件来触发系统运行的,所以这时候的输入就变成了文件。
MQ消息:也是京东最常见的一种输入形式,MQ里也可能会包含文件地址等,这种输入就更加灵活了。
强调:对于接口上游的输入,无论何种形式,都要分析上游数据的每一个字段,了解上游各种输入的可能。
有些字段还必须从业务【源头】了解这个字段的含义、可能的枚举值、可能的结果等。
另外由于历史原因,源头的数据就可能存在各种想像不到的数据。
对于输入的分析非常重要,这时候你就可以使用【等价类】方法进行分析。
数据层的输入
数据的变化:有很多后台处理的任务就是监控是否有新数据的插入或删除等。
数据字段的变化:后台处理任务监控数据状态的变化,或组合字段的变化等。
缓存数据的变化:除了数据库的变化,有的是缓存数据的变化。
时间的变化:定时任务除了数据是输入,时间也是他的输入。
输出分为可见输出和不可见输出:
-
看得见的输出:就是我们常见的系统操作反馈,用户能直接看到的变化。比如弹框、提示、跳转、数据的新增、修改、删除后的变化,图片、视频等操作后的变化等等。
-
看不见的输出:看不见的输出是最容易忽略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包括:数据库的变化、缓存的变化、系统文件的变化、发送给下游接口的数据等。
看得见的输出虽然能够帮我们验证基本90%以上的功能,通过界面展示的数据也能验证我们新增或修改的数据,是否新增成功了或正确的被修改了。但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部分,还有很多字段是没有被展示的,有的可能只是给下游或其他系统使用的,也有可能是留给未来使用的。这些不可见的部分,经常就会引起系统的异常,也是隐藏在系统中最大的坑。
所以测试,除了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测试系统,还要站在设计者的角度去测试,更应该站在整个产品的角度去思考。
测试分析与设计的底层逻辑
说到测试分析与设计,我认为这个是测试人员最核心的能力。
上面讲到的黑盒测试、输入输出模型,只是针对功能测试的方法,虽然一般的系统测试中功能测试占到80%-90%左右,但并不是全部。
而且也只是测试中的一个阶段一个类型,要想做好测试,测试分析和设计是必不可少的。
大家可以思考一个问题:拿到一个项目,你如何来测试?如何保障质量?
面试中很多人给我的答案是:分析需求,编写用例,然后执行测试,发报告。
这个只是测试的流程,只是告诉了我们测试的先后顺序,但并不能指导一个测试人员如何去测试,如何去做测试分析,更无法保障系统的质量。
拿到一个项目,你如何来测试?
可以借用5W2H方法来分析,其实作为测试架构师,不需要5W也不需要3W,2W+1H 就够了!
因为这2W+1H 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经验代替然后就忽略的。
日常的测试工作由于产品的形态及系统的架构基本固定,所以测试方案思路也基本固定,这样就导致拿到类似的项目就不再有思考,基本很快就按照经验开始干了。
一旦遇到不同类型的系统,或者遇到新的业务就不知如何下手,这时候2W1H分析法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测试架构师只需要思考三个问题(2W+1H) 就够了:
1、Why 为什么做这个项目?项目的背景是什么?——只有知道为什么,才知道用户想要什么。
2、What 这个项目我们需要测什么?我们的测试范围有哪些?——只有范围明确,测试才不会遗漏。
3、How 这个项目我们怎么测?我们应该使用哪些测试策略、测试方法?——这里告诉我们测试应当有策略有方法。
测试负责人(也可能是测试架构师)还需确定的两个问题:
4、When 项目期望的完成时间?
5、Who 可以调用的资源有哪些?
项目经理需要考虑的另外两个问题(测试负责人也需要思考的2个问题):
6、Where 是否需要集中封闭,是否需要研发测试坐到一起?
测试人员还可以思考需要在什么环境下测试?测试环境?预发环境?线上环境?windows环境?Linux环境?ios环境?Android?什么浏览器?什么版本等等……
7、How Much 这个项目成本是多少?需要多少人日?需要多少服务器资源?
测试分析和设计的底层逻辑就是如何回答好?
2W1H这三个问题:
-
Why和What可以指导我们进行测试分析,了解项目的【背景】,确认测试的【范围】;
-
How可以指导我们去进行测试设计,根据项目背景及测试范围确定测试的【策略】。
不过目前讲的还是方法论,具体的操作步骤还没有讲,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学习一下,就是HTSM启发式测试策略模型,这个模型正好与2W+1H是相对应的。
测试人员的内功修炼
作为测试人员,“沟通表达等软技能”被认为是优秀测试人员的三大核心能力一,根据上面的统计数据,90%以上的人都是认可的。下面把我之前的一些总结分享一下:
主动沟通
在电商领域,特点就是快速和变化;有些需求或项目,经常要求快速上线,由于时间短,PRD里有些逻辑就可能会存在漏洞或者根本没有考虑到,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测试该怎么办呢?
这时就需要沟通,与产品随时沟通需求,与开发随时沟通设计,与其他系统随时沟通联调,没有沟通,项目里的坑很容易就会被遗漏。
沟通还必需得是主动出击,找产品、找研发、找其他条线的测试,把自己当成老板,这个项目的质量基本就有保障了。
把自己当成老板的员工,一定是最让老板放心的员工。
要有自己的标准
系统测试最基本的依据就是需求规格说明书,作为测试人员,我们是最后一道保障。
测试必须有自己的分析,不能轻易就跟着研发的思路走,因为他告诉你的已经是经过他们思考加工过的,与原始需求可能已经存在了偏差,这也正是测试的价值所在。
即使他们说的99%都是对的,但是也只能作为我们分析的一个材料,我们必须自己通过需求去分析。
对一切都要有怀疑的态度
需求是测试的依据,但是依据也有错的时候,所以对PRD也要有怀疑的态度。
测试就是要怀疑一切,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细节,我看需求的时候第一遍基本默认他是对的,等对整体有了一定的理解,我就开始怀疑:流程是否完整,是否存在漏洞,模块功能是否能满足用户的要求,非正常操作是否会出现问题,用户是否会用,这个功能是否真的为客户解决了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我们的一些质量标准、测试策略以及测试经验去怀疑、去思考。
总之,测试每一个功能都要“三思”。
站在公司和用户的角度思考
公司越大,部门越多,系统就会越复杂,相互依赖越多,出问题的几率也会越大。
因为边界多了,沟通成本也就高了,需要沟通的点多了,只要有些细节没有沟通到位,或者都没有考虑到,或者都认为是对方负责,那坑就出现了。
当然这样的坑大部分会在联调测试阶段发现,但对于测试进度影响非常大,经常会造成反工、延期等风险。
要想这些坑能够在测试阶段发现,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个主测试了,但我觉得主测试不应该是一个人,所有测试人员都应该是“主测试”。
作为测试人员,软件质量的最后把关者,不能只看到自己负责的这一块,不能局限于自己的部门、团队,只要对整个系统有疑问,我们都有责任提出来,去找人解决。
测试不能只看局部,要看全局,要站在公司的位置和用户的角度去思考,去测试。
上面主要是总结了我得一些经验,测试中的一些道,有不足之处或不够全面的也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End
链接:https://juejin.cn/post/7211315741903585336 本文转载文章所包含的文字来源于作者。如因内容或版权等问题,请联系进行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