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thon] 什么是集成算法,什么是随机森林?随机森林分类器(RandomForestClassifier)及其使用案例

什么是集成算法?

集成算法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它将多个基本的学习算法(也称为弱学习器)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更强大的预测模型。集成算法通过对基本模型的预测进行加权平均或多数投票等方式,来产生最终的预测结果。

集成算法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结合多个弱学习器的预测结果,可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弱学习器通常是指单一的学习算法,它们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预测准确率较低,但通过集成可以弥补其不足。

集成算法主要分为两类:bagging和boostingbagging的思想是通过训练多个基学习器,每个基学习器使用从原始训练数据中有放回地进行采样得到的不同子集,然后将它们的预测结果进行平均。boosting的思想是通过逐步调整样本权重,让每个基学习器针对前一个学习器的错误进行训练,从而逐步提高预测的准确性。

常见的集成算法有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Adaboost、Gradient Boosting等。这些算法在各种机器学习任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什么是随机森林?

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是一种基于集成学习的机器学习算法,其目的是通过组合多个决策树模型来进行预测。随机森林通过对训练数据进行随机采样,以及在构建每个决策树节点时对特征进行随机选择,来增加模型的多样性和鲁棒性。

随机森林的训练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随机采样:从原始训练数据中有放回地进行随机采样,形成多个不同的训练子集。
  2. 构建决策树:对于每个采样子集,使用决策树算法构建一个决策树模型。
  3. 随机选择特征:在构建每个决策树节点时,随机选择一部分特征进行评估,选择最佳的特征来进行分割。
  4. 集成模型:将所有构建的决策树组合成随机森林模型。在进行预测时,每个决策树对样本进行预测,最终的预测结果通过多数投票或平均值来确定。

随机森林具有以下特点:

  • 可以处理高维数据和大规模数据集,适用于各种机器学习任务。
  • 随机森林能够减少过拟合的风险,通过随机采样和特征选择来增加模型的多样性。
  • 随机森林能够估计变量的重要性,根据特征在决策树中的使用情况来评估其对预测的贡献程度。

随机森林在各种实际应用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分类、回归、特征选择等任务。它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鲁棒性和可解释性,是常用的机器学习算法之一。

scikit-learn中的集成算法

API Reference — scikit-learn 1.4.0 documentation

scikit-learn中的RandomForestClassifier类

 sklearn.ensemble.RandomForestClassifier — scikit-learn 1.4.0 documentationsklearn.ensemble.RandomForestClassifier — scikit-learn 1.4.0 documentation

该类的参数和决策树分类器的参数基本一样,参数的含义可以阅读:

[Python] scikit-learn - 葡萄酒(wine)数据集和决策树分类器的使用-CSDN博客

RandomForestClassifier类重要属性和接口

sklearn.ensemble.RandomForestClassifier — scikit-learn 1.4.0 documentation

随机森林中有三个非常重要的属性:.estimators_,.oob_score_以及.feature_importances_。

.estimators_

是用来查看随机森林中所有树的列表的。

.oob_score_

指的是袋外得分。随机森林为了确保林中的每棵树都不尽相同,所以采用了对训练集进行有放回抽样的方式来不断组成信的训练集,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一些数据从来没有被随机挑选到,他们就被叫做“袋外数据”。这些袋外数据,没有被模型用来进行训练,sklearn可以帮助我们用他们来测试模型,测试的结果就由这个属性 oob_score_来导出,本质还是模型的精确度。 

.feature_importances_

和决策树中的.feature_importances_用法和含义都一致,是返回特征的重要性。

随机森林的接口

与决策树完全一致,因此依然有四个常用接口:apply, fit, predict和score。

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随机森林的predict_proba接口,

这个接口返回每个测试样本对应的被分到每一类标签的概率,标签有几个分类就返回几个概率。如果是二分类问题,则predict_proba返回的数值大于0.5的,被分为1,小于0.5的,被分为0。

传统的随机森林是利用袋装法中的规则,平均或少数服从多数来决定集成的结果,而sklearn中的随机森林是平均每个样本对应的predict_proba返回的概率,得到一个平均概率,从而决定测试样本的分类。

随机森林如何进行模型调参?

模型调参,第一步是要找准目标:我们要做什么?一般来说,这个目标是提升某个模型评估指标,比如对于随机森林来说,我们想要提升的是模型在未知数据上的准确率(由scoreoob_score_来衡量)。

找准了这个目标,我们就需要思考:模型在未知数据上的准确率受什么因素影响?在机器学习中,我们用来衡量模型在未知数据上的准确率的指标,叫做泛化误差(Genelization error)

泛化误差当模型在未知数据(测试集或者袋外数据)上表现糟糕时,我们说模型的泛化程度不够,泛化误差大,模型的效果不好。泛化误差受到模型的结构(复杂度)影响。

看下面这张图,它准确地描绘了泛化误差与模型复杂度的关系, 当模型太复杂,模型就会过拟合,泛化能力就不够,所以泛化误差大。当模型太简单,模型就会欠拟合,拟合能力就不够,所以误差也会大。只有当模型的复杂度刚刚好的才能够达到泛化误差最小的目标。

那模型的复杂度与我们的参数有什么关系呢?对树模型来说,树越茂盛,深度越深,枝叶越多,模型就越复杂。所以树模型是天生位于图的右上角的模型,随机森林是以树模型为基础,所以随机森林也是天生复杂度高的模型。随机森林的参数,都是向着一个目标去:减少模型的复杂度,把模型往图像的左边移动,防止过拟合。当然了,调参没有绝对,也有天生处于图像左边的随机森林,所以调参之前,我们要先判断,模型现在究竟处于图像的哪一边。

如何调随机森林的参数,我们只需要记住这四点:

1)模型太复杂或者太简单,都会让泛化误差高,我们追求的是位于中间的平衡点。

2)模型太复杂就会过拟合,模型太简单就会欠拟合。

3)对树模型和树的集成模型来说,树的深度越深,枝叶越多,模型越复杂。

4)树模型和树的集成模型的目标,都是减少模型复杂度,把模型往图像的左边移动。

那具体每个参数,都如何影响我们的复杂度和模型呢?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曲线上轮流找最优值,盼望能够将准确率修正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然而我们现在了解了随机森林的调参方向:降低复杂度,我们就可以将那些对复杂度影响巨大的参数挑选出来,研究他们的单调性,然后专注调整那些能最大限度让复杂度降低的参数。对于那些不单调的参数,或者反而会让复杂度升高的参数,我们就视情况使用,大多时候甚至可以退避。基于经验, 我对各个参数对模型的影响程度做了一个排序。在我们调参的时候,大家可以参考这个顺序。

有了以上的知识储备,我们现在也能够通过参数的变化来了解,模型什么时候到达了极限,当复杂度已经不能再降低的时候,我们就不必再调整了,因为调整大型数据的参数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的事。除了学习曲线和网格搜索, 我们现在有了基于对模型和正确的调参思路的“推测”能力,这能够让我们的调参能力更上一层楼。 

泛化误差的背后其实是“偏差-方差困境”。

偏差与方差

观察下面的图像,每个点就是集成算法中的一个基评估器产生的预测值。红色虚线代表着这些预测值的均值, 而蓝色的线代表着数据本来的面貌。

偏差:模型的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即每一个红点到蓝线的距离。在集成算法中,每个基评估器都会有自己的偏差,集成评估器的偏差是所有基评估器偏差的均值。模型越精确,偏差越低。

方差:反映的是模型每一次输出结果与模型预测值的平均水平之间的误差,即每一个红点到红色虚线的距离, 衡量模型的稳定性。模型越稳定,方差越低。

其中偏差衡量模型是否预测得准确,偏差越小,模型越“准”;而方差衡量模型每次预测的结果是否接近,即是说方差越小,模型越“稳”;噪声是机器学习无法干涉的部分,为了让世界美好一点,我们就不去研究了。一个好的模型,要对大多数未知数据都预测得”准“又”稳“。即是说,当偏差和方差都很低的时候,模型的泛化误差就小,在未知数据上的准确率就高。

通常来说,方差和偏差有一个很大,泛化误差都会很大。然而,方差和偏差是此消彼长的,不可能同时达到最小值。这个要怎么理解呢?来看看下面这张图:

从图上可以看出,模型复杂度大的时候,方差高,偏差低。偏差低,就是要求模型要预测得“准”。模型就会更努力去学习更多信息,会具体于训练数据,这会导致,模型在一部分数据上表现很好,在另一部分数据上表现却很糟糕。模型泛化性差,在不同数据上表现不稳定,所以方差就大。而要尽量学习训练集,模型的建立必然更多细节, 复杂程度必然上升。所以,复杂度高,方差高,总泛化误差高。 相对的,复杂度低的时候,方差低,偏差高。方差低,要求模型预测得“稳”,泛化性更强,那对于模型来说,它就不需要对数据进行一个太深的学习,只需要建立一个比较简单,判定比较宽泛的模型就可以了。结果就是,模型无法在某一类或者某一组数据上达成很高的准确度,所以偏差就会大。所以,复杂度低,偏差高,总泛化误差高。

我们调参的目标是,达到方差和偏差的完美平衡!虽然方差和偏差不能同时达到最小值,但他们组成的泛化误差却 可以有一个最低点,而我们就是要寻找这个最低点。对复杂度大的模型,要降低方差,对相对简单的模型,要降低偏差。随机森林的基评估器都拥有较低的偏差和较高的方差,因为决策树本身是预测比较”准“,比较容易过拟合的模型,装袋法本身也要求基分类器的准确率必须要有50%以上。所以以随机森林为代表的装袋法的训练过程旨在降 低方差,即降低模型复杂度,所以随机森林参数的默认设定都是假设模型本身在泛化误差最低点的右边。 所以,我们在降低复杂度的时候,本质其实是在降低随机森林的方差,随机森林所有的参数,也都是朝着降低方差的目标去。有了这一层理解,我们对复杂度和泛化误差的理解就更上一层楼了,对于我们调参,也有了更大的帮 助。

RandomForestClassifier使用案例

案例一:葡萄酒数据集

# 导入依赖模块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tree import DecisionTreeClassifier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wine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 导入葡萄酒数据集
wine = load_wine()
print(wine.data.shape)
print(wine.target.shape)

# 建模
Xtrain, Xtest, Ytrain, Ytest = train_test_split(wine.data,wine.target,test_size=0.3)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random_state=0)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random_state=0)
clf = clf.fit(Xtrain,Ytrain)
rfc = rfc.fit(Xtrain,Ytrain)
score_c = clf.score(Xtest,Ytest)
score_r = rfc.score(Xtest,Ytest)
print("Single Tree:",score_c)
print("Random Tree", score_r)

# 交叉验证:数据集划分为n分,依次取每一份做测试集,每n-1份做训练集,多次训练模型以观测模型稳定性的方法
# 画出随机森林和决策树在十组交叉验证下的效果对比
rfc_l = []
clf_l = []
for i in range(10):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25)
    rfc_s = cross_val_score(rfc, wine.data, wine.target,cv=10).mean()
    rfc_l.append(rfc_s)
    clf = DecisionTreeClassifier()
    clf_s = cross_val_score(clf, wine.data, wine.target,cv=10).mean()
    clf_l.append(clf_s)

plt.plot(range(1,11), rfc_l,label = "Random Forest")
plt.plot(range(1,11), clf_l,label = "Decision Tree")
plt.legend()
plt.show()

# n_estimators的学习曲线
superpa = []
for i in range(50):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i+1,n_jobs=-1)
    rfc_s = cross_val_score(rfc, wine.data, wine.target, cv=10).mean()
    superpa.append(rfc_s)
print(max(superpa),superpa.index(max(superpa)))
plt.figure(figsize=[20,5])
plt.plot(range(1,51),superpa)
plt.show()

# 常用的属性和接口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25)
rfc = rfc.fit(Xtrain, Ytrain)
print('feature_importances_:', rfc.feature_importances_, '\n')
print('estimators_:', rfc.estimators_, '\n')
print('oob_score:', rfc.oob_score, '\n' )
if rfc.oob_score :
    print('oob_score_:', rfc.oob_score_ , '\n')
print('score:', rfc.score(Xtest,Ytest), '\n')
print('apply:', rfc.apply(Xtest), '\n')
print('predict:', rfc.predict(Xtest), '\n')
print('predict_proba:', rfc.predict_proba(Xtest))

案例二:乳腺癌数据集进行随机森林调参

# 导入依赖包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load_breast_cancer
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RandomForestClassifier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GridSearchCV
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cross_val_score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import pandas as pd
import numpy as np
# 导入数据集,探索数据
data = load_breast_cancer()
print(data.data.shape)
print(data.data[0:5])
print(data.target.shape)
print(data.target[0:5])
print(data.feature_names)
print(data.target_names)

可以看到,乳腺癌数据集有569条记录,30个特征,单看维度虽然不算太高,但是样本量非常少。过拟合的情况可能存在。

# 进行一次简单的建模,看看模型本身在数据集上的效果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10, random_state=90)
score_pre = cross_val_score(rfc, data.data, data.target,cv=10).mean()
score_pre
# 这里可以看到,随机森林在乳腺癌数据上的表现本就还不错,在现实数据集上,基本上不可能什么都不调就看到95%以上的准确率

# 先来调n_estimators
"""
在这里我们选择学习曲线,可以使用网格搜索吗?可以,但是只有学习曲线,才能看见趋势
我个人的倾向是,要看见n_estimators在什么取值开始变得平稳,是否一直推动模型整体准确率的上升等信息
第一次的学习曲线,可以先用来帮助我们划定范围,我们取每十个数作为一个阶段,来观察n_estimators的变化如何
引起模型整体准确率的变化
"""
#####【TIME WARNING: 30 seconds】#####
scorel = []
for i in range(0,200,10):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i+1,
                                 n_jobs=-1,
                                 random_state=90)
    score = cross_val_score(rfc,data.data,data.target,cv=10).mean()
    scorel.append(score)
print(max(scorel),(scorel.index(max(scorel))*10)+1)
plt.figure(figsize=[20,5])
plt.plot(range(1,201,10),scorel)
plt.show()
#list.index([object])
#返回这个object在列表list中的索引

# 在确定好的范围内,进一步细化学习曲线
scorel = []
for i in range(65,75):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i,
                                 n_jobs=-1,
                                 random_state=90)
    score = cross_val_score(rfc,data.data,data.target,cv=10).mean()
    scorel.append(score)
print(max(scorel),([*range(65,75)][scorel.index(max(scorel))]))
plt.figure(figsize=[20,5])
plt.plot(range(65,75),scorel)
plt.show()

调整n_estimators的效果显著,模型的准确率立刻上升了不少。

接下来就进入网格搜索,我们将使用网格搜索对参数一个个进行调整。为什么我们不同时调整多个参数呢?原因有两个:1)同时调整多个参数会运行非常缓慢, 2)同时调整多个参数,会让我们无法理解参数的组合是怎么得来的,所以即便网格搜索调出来的结果不好,我们也不知道从哪里去改。在这里,为了使用复杂度-泛化误差方法(方差-偏差方法),我们对参数进行一个个地调整。

为网格搜索做准备,书写网格搜索的参数

# 为网格搜索做准备,书写网格搜索的参数
"""
有一些参数是没有参照的,很难说清一个范围,这种情况下我们使用学习曲线,看趋势
从曲线跑出的结果中选取一个更小的区间,再跑曲线

开始按照参数对模型整体准确率的影响程度进行调参,首先调整max_depth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将max_depth设置为有限之后,模型的准确率下降了。限制max_depth,是让模型变得简
单,把模型向左推,而模型整体的准确率下降了,即整体的泛化误差上升了,这说明模型现在位于图像左边,即泛
化误差最低点的左边(偏差为主导的一边)。通常来说,随机森林应该在泛化误差最低点的右边,树模型应该倾向
于过拟合,而不是拟合不足。这和数据集本身有关,但也有可能是我们调整的n_estimators对于数据集来说太大,
因此将模型拉到泛化误差最低点去了。然而,既然我们追求最低泛化误差,那我们就保留这个n_estimators,除非
有其他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更高的准确率。
当模型位于图像左边时,我们需要的是增加模型复杂度(增加方差,减少偏差)的选项,因此max_depth应该尽量
大,min_samples_leaf和min_samples_split都应该尽量小。这几乎是在说明,除了max_features,我们没有任何
参数可以调整了,因为max_depth,min_samples_leaf和min_samples_split是剪枝参数,是减小复杂度的参数。
在这里,我们可以预言,我们已经非常接近模型的上限,模型很可能没有办法再进步了。
那我们这就来调整一下max_features,看看模型如何变化。
param_grid = {'n_estimators':np.arange(0, 200, 10)}
param_grid = {'max_depth':np.arange(1, 20, 1)}
    
param_grid = {'max_leaf_nodes':np.arange(25,50,1)}
 对于大型数据集,可以尝试从1000来构建,先输入1000,每100个叶子一个区间,再逐渐缩小范围
有一些参数是可以找到一个范围的,或者说我们知道他们的取值和随着他们的取值,模型的整体准确率会如何变化,这
样的参数我们就可以直接跑网格搜索
param_grid = {'criterion':['gini', 'entropy']}
param_grid = {'min_samples_split':np.arange(2, 2+20, 1)}
param_grid = {'min_samples_leaf':np.arange(1, 1+10, 1)}

param_grid = {'max_features':np.arange(5,30,1)}
"""
# 开始按照参数对模型整体准确率的影响程度进行调参,首先调整max_depth
#调整max_depth
param_grid = {'max_depth':np.arange(1, 20, 1)}
# 一般根据数据的大小来进行一个试探,乳腺癌数据很小,所以可以采用1~10,或者1~20这样的试探
# 但对于像digit recognition那样的大型数据来说,我们应该尝试30~50层深度(或许还不足够
#   更应该画出学习曲线,来观察深度对模型的影响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73
                             ,random_state=90
                           )
GS = GridSearchCV(rfc, param_grid, cv=10)
GS.fit(data.data,data.target)
print(GS.best_params_)
print(GS.best_score_)
plt.figure(figsize=[20,5])
plt.plot(range(1,20), GS.cv_results_['mean_test_score'])
plt.ylabel('score')
plt.xlabel('max_depth')
plt.xticks(range(1,21))
plt.show()

 

在这里,我们注意到,max_depth=8的时,分值最好。将max_depth设置为有限之后(小于8),模型的准确率下降了。限制max_depth,是让模型变得简单,把模型向左推,而模型整体的准确率下降了,即整体的泛化误差上升了,这说明模型现在位于图像左边,即泛化误差最低点的左边(偏差为主导的一边)。通常来说,随机森林应该在泛化误差最低点的右边,树模型应该倾向于过拟合,而不是拟合不足。这和数据集本身有关,但也有可能是我们调整的n_estimators对于数据集来说太大, 因此将模型拉到泛化误差最低点去了。然而,既然我们追求最低泛化误差,那我们就保留这个n_estimators,除非有其他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达到更高的准确率。 

当模型位于图像左边时,我们需要的是增加模型复杂度(增加方差,减少偏差)的选项,因此max_depth应该尽量大,min_samples_leaf和min_samples_split都应该尽量小。这几乎是在说明,除了max_features,我们没有任何参数可以调整了,因为max_depth,min_samples_leaf和min_samples_split是剪枝参数,是减小复杂度的参数。 在这里,我们可以预言,我们已经非常接近模型的上限,模型很可能没有办法再进步了。 那我们这就来调整一下max_features,看看模型如何变化。

#调整max_features
param_grid = {'max_features':np.arange(5,30,1)}
"""
max_features是唯一一个即能够将模型往左(低方差高偏差)推,也能够将模型往右(高方差低偏差)推的参数。我
们需要根据调参前,模型所在的位置(在泛化误差最低点的左边还是右边)来决定我们要将max_features往哪边调。
现在模型位于图像左侧,我们需要的是更高的复杂度,因此我们应该把max_features往更大的方向调整,可用的特征
越多,模型才会越复杂。max_features的默认最小值是sqrt(n_features),因此我们使用这个值作为调参范围的
最小值。
"""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73
                             ,random_state=90
                           )
GS = GridSearchCV(rfc,param_grid,cv=10)
GS.fit(data.data,data.target)
print(GS.best_params_)
print(GS.best_score_)
plt.figure(figsize=[20,5])
plt.plot(range(5,30), GS.cv_results_['mean_test_score'])
plt.ylabel('score')
plt.xlabel('max_features')
plt.xticks(range(5,31))
plt.show()

 

网格搜索返回了max_features的最小值,可见max_features升高之后,模型的准确率降低了。这说明,我们把模型往右推,模型的泛化误差增加了。前面用max_depth往左推,现在用max_features往右推,泛化误差都增加, 这说明模型本身已经处于泛化误差最低点,已经达到了模型的预测上限,没有参数可以左右的部分了。剩下的那些误差,是噪声决定的,已经没有方差和偏差的舞台了。 如果是现实案例,我们到这一步其实就可以停下了,因为复杂度和泛化误差的关系已经告诉我们,模型不能再进步 了。调参和训练模型都需要很长的时间,明知道模型不能进步了还继续调整,不是一个有效率的做法。果我们希望模型更进一步,我们会选择更换算法,或者更换做数据预处理的方式。出于练习和探索的目的,我们继续调整我们的参数,让大家观察一下模型的变化,看看我们预测得是否正确。 依然按照参数对模型整体准确率的影响程度进行调参。

#调整min_samples_leaf
param_grid={'min_samples_leaf':np.arange(1, 1+10, 1)}
#对于min_samples_split和min_samples_leaf,一般是从他们的最小值开始向上增加10或20
#面对高维度高样本量数据,如果不放心,也可以直接+50,对于大型数据,可能需要200~300的范围
#如果调整的时候发现准确率无论如何都上不来,那可以放心大胆调一个很大的数据,大力限制模型的复杂度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73
                             ,random_state=90
                           )
GS = GridSearchCV(rfc,param_grid,cv=10)
GS.fit(data.data,data.target)
plt.figure(figsize=[20,5])
plt.plot(range(1,11), GS.cv_results_['mean_test_score'])
plt.ylabel('score')
plt.xlabel('min_samples_leaf')
plt.xticks(range(1,11))
plt.show()

 

可以看见,网格搜索返回了min_samples_leaf的最小值,并且模型整体的准确率还降低了,这和max_depth的情况一致,参数把模型向左推,但是模型的泛化误差上升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显然是不要把这个参数设置起来的,就让它默认就好了。

#调整min_samples_split
param_grid={'min_samples_split':np.arange(2, 22, 1)}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73
                             ,random_state=90
                           )
GS = GridSearchCV(rfc,param_grid,cv=10)
GS.fit(data.data,data.target)
print(GS.best_params_)
print(GS.best_score_)
plt.figure(figsize=[20,5])
plt.plot(range(2,22), GS.cv_results_['mean_test_score'])
plt.ylabel('score')
plt.xlabel('min_samples_split')
plt.xticks(range(2,22))
plt.show()

 

和min_samples_leaf一样的结果,返回最小值并且模型整体的准确率降低了。

#调整Criterion
param_grid = {'criterion':['gini', 'entropy']}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73
                             ,random_state=90
                           )
GS = GridSearchCV(rfc,param_grid,cv=10)
GS.fit(data.data,data.target)
print(GS.best_params_)
print(GS.best_score_)

# 总结出模型的最佳参数
rfc = RandomForestClassifier(n_estimators=73,max_features=24,random_state=90)
score = cross_val_score(rfc,data.data,data.target,cv=10).mean()
print('score:',score)
print('score_pre:', score_pre)
print('score - score_pre:', score - score_pre)

 在整个调参过程之中,我们首先调整了n_estimators(无论如何都请先走这一步),然后调整max_depth,通过 max_depth产生的结果,来判断模型位于复杂度-泛化误差图像的哪一边,从而选择我们应该调整的参数和调参的方向。如果感到困惑,也可以画很多学习曲线来观察参数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准确率,选取学习曲线中单调的部分来放大研究(如同我们对n_estimators做的)。学习曲线的拐点也许就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最佳复杂度对应的泛化误差最低点(也是方差和偏差的平衡点)。 

参考资料

菜菜的机器学习sklearn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a/360726.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们进行投诉反馈qq邮箱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蓝桥OJ 3695聪明的小羊肖恩

思路&#xff1a;这道题利用二分和不等式的性质。1<i<j<n且L<a[i] a[j] < R > L - a[i] < a[j] < R - a[i]。遍历找出大于等于L - a[i] 和 大于 R - a[i] 的区间&#xff0c;区间长度即为当前i对应的下标对数。所有对数累加即为满足条件的下标对数量。…

elk之基础概念

写在前面 本文一起看下es的基础概念&#xff0c;比较枯燥的内容说&#xff0c;但不看又不行。开始。 1&#xff1a;document 文档&#xff0c;是es搜索存储数据的最小单元&#xff0c;相当于是MySQL的一行记录&#xff0c;但es中是一个json&#xff0c;如下是一个通过logsta…

ARDUINO 与ISP下载器使用相关注意事项

当用isp给arduno下载程序之后&#xff0c;板子上的bootloader将会丢失&#xff0c;所以要重新烧录bootloader&#xff0c;既然要烧录bootloader&#xff0c;那么什么是bootloader呢&#xff1f;正如你所想&#xff0c;bootloader当然是一个程序&#xff0c;既然要烧录到单片机中…

正则表达式补充以及sed

正则表达式&#xff1a; 下划线算 在单词里面 解释一下过程&#xff1a; 在第二行hello world当中&#xff0c;hello中的h 与后面第一个h相匹配&#xff0c;所以hello中的ello可以和abcde匹配 在world中&#xff0c;w先匹配h匹配不上&#xff0c;则在看0&#xff0c;r&#…

【新书推荐】4.2节 字符编码规则

本节内容&#xff1a;字符编码规则。 ■字符编码规则&#xff1a;ASCII码、ANSI字符集、Unicode字符集。 ■变形国标码&#xff1a;国标码是16位编码&#xff0c;高8位表示汉字符的区号&#xff0c;低8位表示汉字符的位号。 4.2.1 字符编码规则 计算机只能存储二进制数0和1&a…

麒麟系统安装minio_centos8.0安装最新minio_离线安装minio并设置权限_创建桶---minio工作笔记001

https://www.minio.org.cn/?id=18&id=3&id=0&id=11&id=9&spinz=qianfeng&adinfo678=baidu&spinz=qianfeng&adinfo678=baidu%3E 首先去到官网去下载minio,然后 可以看到已经显示的官网,然后再去,右边点击下载 进入下载页面一般都是amd64的版本…

Django视图函数技巧,从入门到实战

文章目录 Django视图函数1.request对象的方法2.视图函数的常用的返回对象&#xff08;1&#xff09;response对象&#xff08;2&#xff09;JsonResponse对象&#xff08;3&#xff09;redirect() &#xff1a;给浏览器了一个30x的状态码 3.设置响应头和状态码&#xff08;1&am…

Linux---动静态库

前言 在初学Linux的时候&#xff0c;简单的提到过动静态库&#xff0c;但当时只是简单的讲述了一下什么是动态库&#xff0c;什么是静态库&#xff0c;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制作库。在使用gcc编译器的时候&#xff0c;是默认使用动态链接的。 静态库 静态库&#x…

【数据结构 08】红黑树

一、概述 红黑树,是一种二叉搜索树,每一个节点上有一个存储位表示节点的颜色,可以是Red或Black。 通过对任何一条从根到叶子的路径上各个节点着色方式的限制,红黑树确保没有一条路径会比其他路径长上两倍,因而是接进平衡的。 红黑树性质: 根节点是黑色红节点的两个孩子…

《Numpy 简易速速上手小册》第10章:Numpy案例研究和实践技巧(2024 最新版)

文章目录 10.1 实际案例分析10.1.1 基础知识10.1.2 完整案例&#xff1a;天气数据分析10.1.3 拓展案例 1&#xff1a;股票价格分析10.1.4 拓展案例 2&#xff1a;信号处理 10.2 Numpy 最佳实践10.2.1 基础知识10.2.2 完整案例&#xff1a;高效数组操作10.2.3 拓展案例 1&#x…

面试题 02.07. 链表相交(力扣LeetCode)

文章目录 面试题 02.07. 链表相交题目描述解题思路c代码优化后c代码 面试题 02.07. 链表相交 题目描述 给你两个单链表的头节点 headA 和 headB &#xff0c;请你找出并返回两个单链表相交的起始节点。如果两个链表没有交点&#xff0c;返回 null 。 图示两个链表在节点 c1 …

【轮式平衡机器人】——TMS320F28069片内外设之ADC

一、ADC概述 这一部分不是我们的重点&#xff0c;原理分类啥的这里简要说明&#xff01; 步骤&#xff1a;采样、保持、量化、编码 将采样电平&#xff08;模拟值&#xff09;转换为数字值的方法&#xff1a;直接比较型&#xff08;并行ADC、逐次逼近型ADC&#xff09;&…

通俗易懂理解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

重要说明&#xff1a;本文从网上资料整理而来&#xff0c;仅记录博主学习相关知识点的过程&#xff0c;侵删。 一、参考资料 大话注意力机制&#xff08;Attention Mechanism&#xff09; 注意力机制(Attention Mechanism) 深度学习中的注意力机制 注意力机制 二、注意力…

关于最小系统板PCB设计后的一些反思

简介 趁着刚刚画完板子寄回来&#xff0c;在这里做一些记录。 板子状况 这里打烊了5块PCB&#xff0c;但是没有进行SMT贴片&#xff0c;后续如果有芯片可以焊接上去进行后续验证。 封装问题 这里可以看到&#xff0c;我这里两侧的排针都是焊盘&#xff0c;不是通孔&#…

【动态规划】【字符串】【前缀和】1639通过给定词典构造目标字符串的方案数

作者推荐 【动态规划】【字符串】【行程码】1531. 压缩字符串 本文涉及知识点 动态规划汇总 C算法&#xff1a;前缀和、前缀乘积、前缀异或的原理、源码及测试用例 包括课程视频 1639. 通过给定词典构造目标字符串的方案数 给你一个字符串列表 words 和一个目标字符串 tar…

编译Opencv3.3.1遇到的编译器无法识别的警告的问题解除:

问题描述&#xff1a; 本文&#xff0c;就是在一个硬件的SDK中用到了opencv3.3.1的版本&#xff0c;在笔者目前的VS2019,CUDA11版本下编译的问题和解决。在做Cmake的configure的时候&#xff0c;Cmake报了一个找不到编译器版本的错误, Selecting windows SDK version 10.0.1904…

TOP100 矩阵

1.73. 矩阵置零 给定一个 m x n 的矩阵&#xff0c;如果一个元素为 0 &#xff0c;则将其所在行和列的所有元素都设为 0 。请使用 原地 算法。 提示&#xff1a; m matrix.lengthn matrix[0].length1 < m, n < 200-2^31 < matrix[i][j] < 2^31 - 1 思路&#xf…

EMQX 单机及集群搭建

目录 1. 通过 Yum 源安装&#xff08;CentOS7 单机安装&#xff09; 1.1. 通过以下命令配置 EMQX Yum 源&#xff1a; 1.2. 运行以下命令安装 EMQX&#xff1a; 1.3. 运行以下命令启动 EMQX&#xff1a; 1.4. 访问 http://192.168.88.130:18083&#xff0c;默认用户名: adm…

Java项目要不要部署在Docker里?

部署Java项目有很多种方式&#xff0c;传统的方式是直接在物理机或虚拟机上部署应用&#xff0c;但为什么现在容器化部署变得越来越流行&#xff0c; 个人觉得原因有以下几个&#xff1a; 1、 环境一致性&#xff1a;使用Docker可以确保开发、测试和生产环境的一致性&#xff…

如何使用保留可探测字段参数的方法解决视频监控管理平台EasyCVR无法启动的问题

安防视频监控/视频集中存储/云存储/磁盘阵列EasyCVR平台可拓展性强、视频能力灵活、部署轻快&#xff0c;可支持的主流标准协议有国标GB28181、RTSP/Onvif、RTMP等&#xff0c;以及支持厂家私有协议与SDK接入&#xff0c;包括海康Ehome、海大宇等设备的SDK等。平台既具备传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