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采购附加成本处理:
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包括采购成本(采购单价*采购数量)和相关采购附加成本(运输费、保险费、报关费、仓储费、滞期费、租船费、码头费及代理费等费用),对于采购附加成本主要有两类处理方式: 一是做成条件类型,由应计条件类型自动对应到会计科目;二是总帐科目,即直接对应采购附加成本总帐科目。
如果使用总帐科目,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使用“未计划的交货成本”,由后台直接带出相关科目(如,OBYC-UPF未计划交货成本科目);二是直接使用“总帐科目”或应付帐款屏幕,手工输入相关科目,见发票校验Tcode: MIRO界面:
图-[1]:使用未计划的交货费栏,填写采购附加费用数。
图-[2]:根据采购行项目校验,数据保存在RSEG:后勤发票采购订单行项目。
图-[3]:“总帐科目”屏可直接输入相关总帐科目,保存在RBCO:后勤发票科目凭证行项目。
图-[4]:“物料”屏可输入物料,数据保存在RBMA后勤发票物料收款行项目。
使用未计划的交货费再分两种情况: 一是将未计划成本直接计入存货(原材料或材料成本差异-原材料科目),二是使用单独的未计划的交货成本科目,这个科目由Tcode: OBYC在事务UPF中设置。
几种处理方式比较:
(1)条件类型,可以很好地和采购单对应,出具明细采购成本报表方便。
(2)未计划交货成本和总帐科目,未计划交货成本只能对应到一个科目,很难区分出采购成本明细,因为只有一个未计划交货成本科目,直接采用“总帐科目”输入科目的方法,区分采购附加明细比较容易,缺点是要求为每个采购附加成本项目建立对应明细科目。
附:原料采购明细表格式(参考)。
某企业二次运费用处理实例:
企业的二次运费(企业方的二程或更后续转运过程,实际上也包括其他后续采购附加成本),常见处理方式如下:
a. 直接进入管理费用,即运费发票到后,参考分录:
借:运输费+管理成本中心。
贷:应付帐款
b. 使用MIRO进入原材料成本的,如下图,参考分录为:
借:原材料(移动价)或材料成本差异(标准价)*总之是进入原材料成本
贷:应付帐款
缺点在于,各种采购附加费用都直接进入应付帐款后很难区分明细类别。
c. 进入制造费用/基本生产成本中心,分录同a,只是成本中心不同。
二.关于采购附加成本的期末处理
采用条件类型的方法,是采购附加成本直接就进入了存货成本,条件类型在收货时是暂估价,并且条件类型法有个缺陷,就是如果采购原材料过多,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方法将成本暂估入原材料,比如,某笔铁路运输费,涉及原材料上百种,如何分摊到具体物料?根据数量?各原材料的采购单位不一,不很合理。这种情况下,人们偏向采用直接计入未计划交货成本,对于未计划的采购附加交货成本,根据重要性原则,运费等采购附加成本毕竟占总成本不大,不再区分各原材料是否还有库存, 生产企业期末将其直接全部投入生产成本,销售/贸易企业可转入销售成本。
三.关于报表取数处理:
首先,看看相关采购表格:
EKKO:采购订单抬头
EKPO:采购订单行项目
EKBE:采购凭证历史
EKBZ:每个采购凭证的交货费用历史(带条件类型)
RBKP:后勤发票抬头
RSEG:后勤发票采购订单行项目
RBCO:后勤发票科目凭证行项目(包括费用类采购行项目消耗科目数据)
RBMA:后勤发票物料收款行项目
也就是说,采用什么方法处理附加采购成本,要充分考虑和衡量实际业务和相关报表取数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