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总台《艺览天下》推出“一带一路”10期特别节目《一带繁花一路歌》,节目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驻华大使等重量级嘉宾,在地标推介、故事分享、现场互动等环节里趣味化讲述“一带一路”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文明互鉴”的美好图景,也为“小而美”的文化访谈类节目创新提供了范本。
差异化嘉宾组合,建构高水准谈话场域
对于访谈类节目而言,嘉宾的阵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内容的质量。而在嘉宾的搭配上,《一带繁花一路歌》实现了大使级嘉宾、高层次文化嘉宾和年轻化嘉宾的差异化组合,从而保证了节目的丰富性和可看性。
在今年总台推出的多档“一带一路”主题节目中,《一带繁花一路歌》是唯一一档多位外国驻华大使或参赞亲临现场的节目,一些因为工作原因未能来现场的大使们,也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参与。作为节目所涉及的十个国家在中国的最高外交代表,大使们的登场无疑提升了节目的高端性,他们在推荐各自国家地标性旅游景点的同时,也围绕与中国的友好交往历史和“一带一路”合作的成就分享了许多生动的故事,支撑起了节目的主体内容。围绕每期聚焦的国家,《一带繁花一路歌》也邀请了与该国有密切交往的文化界名人来到现场,例如希腊一期请来中国国家话剧院原常务副院长王晓鹰导演分享了他2018年前往希腊国家话剧院导演中国古典悲剧《赵氏孤儿》的故事;埃及一期请来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首支中埃联合考古队中方领队王巍研究员解读了古埃及文明与中华文明之间许多遥相呼应的相似点如何共同见证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些文化名人的讲述增强了节目的知识含量,也体现了节目展现“文明互鉴”的主题。在大使和文化名人之外,《一带繁花一路歌》还根据每期国家的不同特点,邀请了一些相关嘉宾分享他们关于跨文化交流的故事。例如新加坡一期邀请了新加坡籍的美食博主、青年作曲家以及正在北京舞蹈学院留学的新加坡学生等加入对话。这些嘉宾本身便生动地体现着“文化交融”,他们代表更加生活化、年轻化、多元化的视角,赋予了节目更多的活力和趣味性。他们亲历的文化交流故事,也更为鲜活地映照着 “一带一路”的理念。涵盖中外,跨越代际的嘉宾组合,在主持人李佳明游刃有余的访问中,现场建构出一个友好交流的高水准谈话场域。这种高水准源自各位嘉宾的差异化背景、个性魅力和独到观点,所造就的节目内容丰富性与包容性。
多元化形式创新,打造高品质文化旅程
虽然是一档小体量节目,《一带繁花一路歌》也尽可能地在形式和表现手段方面进行了融合创新,带给观众一场高品质的文化旅程。首先在模式结构上,节目设计了嘉宾们作为“旅行团”打卡一国文化、艺术和旅游“三大地标”的概念,采用谈话+连线+外拍小片+表演等多种方式对该国进行立体解读、趣味呈现。例如新加坡一期中,邀请“团长”新加坡驻华大使陈海泉,“副团长”新加坡旅游局大中华区首席代表潘政志,“特邀荣誉团员”中国作曲家刘锡津老师及三位青年“团员”一同带领观众云游了新加坡的鱼尾狮、国立美术馆、擎天树丛三大地标,每处地标都是节目组通过前期调研后与使馆协商确定的最能代表该国文化特色的地点,通过节目出彩的介绍燃起了观众前往实地游览的热情。
节目也巧妙地用这些地标引出了“文明互鉴、美美与共”的故事,例如正是鱼尾狮这一地标激发了刘锡津为新加坡华乐团创作协奏曲《鱼尾狮传奇》的灵感,新加坡国立美术馆则引出了南洋画派作品融合了法式油画像和中式水墨画风格的话题。从这些故事中,既可以感受到悠久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可以观察到这些国家对中华文化加以本土化吸收和创新的成果,生动传递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精神。在表现形式上,《一带繁花一路歌》没有单纯地停留于讲述,也会调动现场嘉宾们进行互动和表演,例如每一位亲临现场的大使们都会奉上歌唱或朗诵表演,当戴着红领带的巴基斯坦驻华大使献唱中国歌曲《茉莉花》,戴着绿领带的中国歌唱家演唱巴基斯坦经典歌曲,一唱一和间展现巴铁友谊的源远流长,也令屏幕前的观众动容。当展现一些“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时,还会采用现场视频连线的方式,例如埃及一期中,与中国建筑集团正在参与埃及新首都标志塔建设的项目负责人连线,当看到这座由中国人设计和建设的“非洲第一高楼”出现在镜头里时,无疑会让观众对“一带一路”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有更深切的感受。
在细节设计方面,《一带繁花一路歌》也有许多体现创作团队巧思的地方。例如每位嘉宾亮相时都会应节目组的要求带来一件小礼物,每件礼物实则都为嘉宾们之后的讲述留下了线索;节目中设置的“信不信由你”的环节以知识提问的方式发挥了下节预告的功能,用富有悬念的方式吸引观众持续观看;节目也运用了XR技术,将每个国家的地标呈现在场景中,在有限的预算范围内,打造了出色的视觉效果。 总的来看,《一带繁花一路歌》出色地完成了讲述“一带一路”故事,传递“文明互鉴”精神的使命,这源于创作团队对嘉宾组合的精心搭配,表现形式的融合创新以及细节呈现的匠心打磨,其创作经验,值得同类节目借鉴。(彭侃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节目模式研究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