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开头:关于德布罗意的电子波(3)
1923年,德布罗意在求出他的相波之前,康普顿刚好用光子说解释了康普顿效应(记性好的胖友们应该还记得:散射波的波长变长问题),从而带领着粒子军团大举反攻波动。结果好戏才刚开始,倒霉的粒子又不得不放弃全面进攻,因为他们突然发现了电子这个奸细!这真是后院起了好大一把火啊。波动狠狠的嘲笑了死对头粒子,宣称自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光子的反击在波动眼中突然变得不值一提了,因为连电子都能搞定,更何况是小小的光子。波动的领导人到处发表演讲:既然德布罗意证明了所有的物质其实本质都是物质波(相波),粒子伪政权又有什么资格盘踞在不属于它的土地上?一切所谓的粒子都只是波的假象,而粒子说只有一个归属——历史的垃圾桶。
德布罗意将第三次波粒战争推向了一个高潮,电子乃至整个物质世界现在都被拉进有关本性的战争中,这使得战争全面升级。
虽然双方大打口水战,但是真正的问题还要从技术上去解决。戴维逊和汤姆逊的电子衍射实验证据确凿无疑,使得粒子方面无法视而不见。粒子说的其中一道战壕是:威尔逊云室,水蒸气在粒子通过时,会以它们为中心凝结成一串水珠,从而在粒子通过之处形成一条清晰的轨迹。利用威尔逊云室,我们可以亲眼看到电子运动的情况,从而进一步研究它和其它粒子相撞的情况,结果它们的表现完全符合经典粒子的规律。粒子的将军们说,电子在感应屏上总是激发出一个小亮点,哪怕是电子组成的衍射团,它还是有一个一个亮点堆积起来的,如果电子是波的话,那么理论上单个电子就能构成整个图像,只不过非常暗淡而已,波动怎么解释呢?
到了1923年夏天,波特和威尔逊用云室进一步肯定了康普顿的论据;1924年波特和盖革的实验则再一次极其有力地支持了光量子的假说。粒子说奇兵深入、屡战屡胜,令波动说为之脑壳疼。与此同时,爱因斯坦收到了一封陌生人的来信,居然还是来自印度。写信的人自称名叫玻色,他谦虚的请爱因斯坦审阅一下他的论文,看能不能在《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爱因斯坦一开始不以为意,随手翻了几页后马上意识到他收到的是一个意义极为重大的证明。玻色将光看作是不可区分的粒子的集合,从这个简单的假设出发,推导出了普朗克的黑体公式!爱因斯坦亲自翻译成德文,并进一步完善了玻色的思想,发展出后来在量子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玻色-爱因斯坦统计方法,服从这种统计的粒子被称为玻色子;如之前文章中所说,它们并不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确立,是粒子在光领域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胜利,仅仅把光简单地看作全同的粒子,就可以解决困扰多时的黑体辐射和其它许许多多的难题。
但无论是粒子还是波动,都没有能在“德布罗意事件”中捞到实质性的好处,1925年,物理学真正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不知道前途何去何从。当时有一个流行的笑话是:物理学家们不得不在星期一、星期三、星期五把世界看成是粒子,而在星期二、星期四、星期六则把世界看成是波,到了星期天,他们不知该如何是好,干脆就待在家里祈祷上帝保佑。不过大时代的黎明终究是会来临,那个带领我们穿越黑暗的人后来回忆说:从1924年到1925年,我们在原子物理方面虽然进入了一个浓云密布的领域,但是已经可以从中看见微光,并展望出一个令人激动的远景。说这话的是一个来自德国的年轻人,他就是沃尔纳.海森堡。(参考自: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
- 开关电源中的电感器
开关电源主要由:开关管(BJT/MOS管),续流二极管(肖特基二极管/快恢复二极管),电感器以及电容器组成;关于这些元件的基本特性,我们在之前的各个专题中已经学习了,当然各位胖友们可能已经忘了个精光,不过没关系,多复习才能更好的掌握嘛;接下来会粗略回顾一下这些器件的某些特性,至于具体原理,我会具体备注要去回顾那个专题的内容。
1,电感器和电容器
我们再来回顾一遍电容的定义:两个导体在一定电压下存储电荷能力的度量。根据电容的定义可得C = dQ/dV,它与电压有直接的关系;而电感L=dφ/dI,与电流有直接的关系,其特性类似于电流源。电容器储存的是静电场能,而电感器储存的是磁场能量,所以从直观上我们对电容器会更加容易理解一些(能够通过示波器直观“感受”到电压而理解电场能量),而对电感器的理解则困难的多,如果对电感器原理已经忘记了,建议再快速回顾一遍(《电感特性原理》和《电感器原理》专题)。
电感和电容特性是对偶的(具体参考《电感器原理》的“理想电感器与电容器”章节),即将电感看成电容的镜像(在电感和电容元件的电压-电流方程中,电压项与电流项互换,可以使方程相互转化),所以从本质来说电容与电感类似,电压与电流类似。如下图所示,为电感和电容的充电电路,电容充电时间常数τ=RC,电感充电时间常数τ=L/R。
但是如上图所示,其并非是真正的对偶关系,因为在开关打开后的部分,电容器电压/电流保持不变;而电感器的电压/电流则是一个未知状态:开关打开后,通过L的电流大小保持不变,此时电流(自由电子)由开关至电感之间的元件和走线提供,所以电感上方会出现一个高负压,电感器外部形成从下而上的电场,最后导致电感器高压电弧放电。
我们在开关电源的实际工作中,电感器并不会串联一个电阻器来进行限流,如上图所示,电感器串联电阻R = 0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1. 在开关闭合的瞬间,由于电阻器R两端没有压降,根据基尔霍夫第二定律(电压定律),电感器两端电压就是Vin(外部输入电源电压);
2. 随着时间的变化,电感器两端的电压一直保持不变:Vin;
——电感器两端外加电压为Vin,那么电感器必然会产生大小相同、反向相反的感应电压(-Vin),所以就算绕组导线的电阻值非常小,也不会过流烧毁电感器(具体参考《电感器原理》中“电感器的基本原理”章节)。
3. 此时通过电感器的电流以恒定斜率持续增加,理论上将达到无穷大:dI(t)/dt = Vin/L。
——因为只要电感器两端存在电压,电感器电流就必须有变化(变化率是常数,其值为Vin/L),直到磁饱和,最终过流并烧毁电感器;如果流过电感器的电流不变,那么电感器的阻抗为0(相当于一条导线),根据I = V/R可得:电流就会急剧增大。
2,电感器放电
我们在上一节分析了电感器在电压源下开关关断瞬间的状态,如下图所示,电感器两端出现极高的电压(负压),同时电流以陡峭的斜率迅速下降为0。但是在开关关断瞬间,电感器两端的电压尖峰值是多少呢?
我们先来做定性分析:在开关关断阶段,根据电感器的特性,电流始终要保持连续,而电感器两端触点的电压会急剧增加直至形成一个短电弧。如果触点间距增加,那么电压会自动增加以触发电弧,此时电流将以陡峭的斜率直线下降,而且只要电感器有储能,那么电弧就会一直持续,直到电流完全为0(电流下降斜率为V/L),因此最终要将全部电感储能化作电弧,以光和热的形式泄放掉。
在开关关断时,电感器中必须泄放的能量称为反激能量,强迫连续导通的电流称为续流电流。电感器的储存能量的大小与流过电流大小有关:P =1/2 * L* I²,如果流过电感器的电流不连续,那么意味着能量也不连续,这是不允许发生的事情。但是电流的变化率:dI/dt是可以瞬间改变的,如下图所示:
1. 开关闭合时电流从直流电压源正端流出,所以电感器上端电压高于下端电压;
2. 此后断开开关,电流要保持连续,且与原电流方向相同,因此此时电感看成一个电压源(电压源从正极流出,流入负极),维持电流连续,使得电感器下端电压高于上端电压;
3. 从这个角度来看,为维持电流连续,电感器电压需要发生反向;流过电感器的电流从一条具有上升斜率(储能)的曲线跳变成下降斜率(释放能量)的曲线。
——用电感器本身特性来分析其电磁感应电压的方向:电感器要阻止其内部电流的变化;所以当开关闭合时电感器电流增加,感应电压与电流方向相反(上低下高);当开关断开时电感器电流减小,感应电压与电流方向相同(上高下低);所以我们看到在开关闭合和断开时,电感器的感应电压方向是不同的。
3,开关电源变换器中的电感器
如下图所示,电感器电流在开关闭合时经正向电压(VON = VIN-VO)作用上升,在开关断开后必然受到反向电压(VOFF = 0-VO)作用下降。通过电感方程V = L*ΔI/Δt可得,VON = L*ΔIon/ton;VOFF = L*ΔIoff/toff。如果开关导通阶段的电流增量(ΔIon)恰好等于开关关断阶段的电流减量(ΔIoff),那么我们可以认为电源电路达到了稳态,即:每一个开关周期都准确复制了上一个开关周期,为输出电容器和负载持续不断的传输稳定(完全相同)的能量包。
——在开关电源实际工作中,稳态只是暂时的状态,一般情况下在后续各开关周期内,电流的净增量或净减量会逐步积累,电路状态是持续变化的。
当然要让电路达到稳态也并非是很困难的事情,只要输入电压和输出负载稳定,再通过电源环路稳定性设计,电源会自发地达到稳态工作,并一直保持下去。所以任何开关电源拓扑必须要能达到ΔIon = ΔIoff所描述的状态,若达不到则不是一个有效拓扑;然而电感方程和稳态定义仅涉及电流的增减量(ΔI),并不涉及开关周期内的电感器电流绝对值。根据在开关周期内电感器电流的状态不同,分为多种模式:
1. 连续导通模式(CCM):电流在每个开关周期内都会回复到0(如下图阴影部分:VON*ton = VOFF*toff);在所有情况下电感器电压在开、关状态下总是反向的,而且电流上升斜率为VON /L,电流下降斜率为VOFF /L;
——根据伏秒定律,图中两块阴影区域的面积必然相等(VON*ton = VOFF*toff),所有达到稳态的工作模式都满足该条件。
2. 临界导通模式(BCM):降低电感器电流最小值至0,正好介于连续导通和断续导通模式之间,我们可以将它看作是连续导通模式的一种;
——当然也可以看成断续模式的一种,但是连续导通模式相对更加简单。
3. 断续导通模式(DCM):电流无论如何变化,其值始终大于0;
——该模式在非同步开关电源拓扑中,续流二极管的反向截止阻断了反偏电流,并防止电感电流变负,此时电感电流保持为0,所以其储能为0,电感电压也为0;断续导通模式下,有一段时间电感器中并无电流流过,因此平均电感器电流计算比较复杂,导致断续导通模式下的方程看起来非常复杂。
4. 强迫连续导通模式(FCCM):采用MOS管替代续流二极管(同步开关电源),允许续流电流反向流过,从而允许电感器电流变为负值(反向流动);此时电感器电压保持不变,因为电流变化的趋势不变,电感器继续储能。
——虽然电感器中会出现负电流(反向电流),但是其平均电流为正,因为能量传输的方向整体是从电源流向负载端的(可用坡印亭矢量分析)。
——同步拓扑中的MOS管的导通压降远低于二极管,使得续流器件的导通损耗显著降低,而且允许电感器反向流过电流,此时变换器就不会转换到断续导通模式。
有一个问题是:平均电感电流(IL)与负载电流(IO)有什么关系呢?
这取决于不同的拓扑,在降压拓扑中:
1. 平均电感电流就是负载电流(IL=IO),因为电感器串接在输出端,所有输出电流必然经过电感器;
2. 在升压拓扑和升降压拓扑中:平均电感电流(IL)与负载电流(IO)成正比。
3. 所以我们得到一个结论:任何拓扑,只要降低负载电流(IO)就可以降低平均电感电流(IL)。
4,伏秒定律
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一下伏秒定律,那什么是伏秒定律呢?
还是先从电感方程开始:V = L* ΔI/Δt,当电源处于稳态时:ΔIon = ΔIoff = ΔI;所以VON*ton = L*ΔIon = L*ΔIoff = VOFF*toff;就可以得到了结论,在电源电路稳态时:VON*ton = VOFF*toff;好,那我们知道V是电压(单位:伏),t是时间(单位:秒),电感器电压与作用时间的乘积就称为:伏秒积。
——电源稳态时要求:开关导通阶段(电感器电流上升)伏秒积的幅值必然等于关断阶段(电感器电流下降)伏秒积的幅值,但符号相反。
如果用图来表示,如下图所示,开关导通和关断阶段的电压和时间的乘积为阴影部分,两者面积必然相等。即稳态工作时,任何开关周期内,电感器电压曲线的净面积必然为0。现在开关电源的工作频率都很高(几百KHZ以上),所以伏秒积是一个很小的值,为了便于处理使用Et(伏微秒积)来表示,而开关电源变换器中的电感器感值一般也是以uH计算,所以可以将公式变为:ΔI = Et/L;其中L单位为uH。
那如果电路并非处于稳态,即电感器电流没有回复到初始状态,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开关电源中电感器电流满足ΔIon = ΔIoff的条件,表示电感器复位成功(电感器能量储存增加的量 = 能量消耗减少的量);如果没有复位成功,那么电感器电流就会持续增加(或减小),直至超过电感器的额定电流,从而导致电感器磁芯饱和或烧毁,这样的开关拓扑是不稳定的;即:任何电感器无法复位的电路结构都不可能称为有效的开关拓扑。
我们从伏秒定律公式:VON*ton = VOFF*toff可得:ton/toff = Voff/Von = Vo/(Vin-Vo);定义电源变换器占空比D为开关的导通时间与开关周期之比,D = ton/T = ton/(ton+toff) = Vo/Vin;其中toff = T – ton仅在连续导通模式下成立。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伏秒定律得到了降压拓扑下,占空比与输入/输出电压的关系。
——同样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假设在理想情况下电源转换效率为100%(Pin = Po),Pin = Vin*Iin*ton(一个周期内只有ton时间内输出功率),Po= Vo*Io*T(在整个周期连续输出功率);由于在稳态时Iin平均电流与整个周期内电流相等Iin = Io = I,所以Pin = Vin*I*ton = Po = Vo*I*T,可得Vin*ton = Vo*T,占空比:D = ton/T = Vo/V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