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因特网的前身是 1969 年创建的第一个分组交换网()。A. internetB. InternetC. NSFNETD. ARPANET【答案】 D【解析】
1-2
因特网上的数据交换方式是()。A. 电路交换B. 报文交换C. 分组交换D. 光交换【答案】 C【解析】若要连续传送大量的数据,并且数据传送时间远大于建立连接的时间,则使用电路交换可以有较高的传输效率。然而 计算机的数据传送往往是 突发式的,采用电路交换时通信 线路的利用率会很低。因此 计算机网络通常采用分组交换,而不是电路交换。
1-3
分组交换对报文交换的主要改进是()。A. 差错控制更加完善B. 路由算法更加简单C. 传输单位更小且有固定的最大长度D. 传输单位更大且有固定的最小长度【答案】 C【解析】
- 报文交换是分组交换的前身。
- 在报文交换中,报文被整个的发送,而不是拆分成若干个分组进行发送。
- 交换节点将报文整体接收完成后才能查找转发表,将整个报文转发到下一个节点。
- 因此,报文交换比分组交换带来的转发时延要长很多,需要交换节点具有的缓存空间也大很多。
1-4
计算机网络可被理解为()。A. 执行计算机数据处理的软件模块B. 由自治的计算机互联起来的集合体C. 多个处理器通过共享内存实现的紧耦合系统D. 用于共同完成一项任务的分布式系统【答案】 B【解析】 计算机网络早期的最简单的定义: 计算机网络是一些互连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 。
1-5
计算机网络可分为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下列属于通信子网的是()。I. 网桥 II. 交换机 III. 计算机软件 IV. 路由器A. I、II、IVB. II 、 III 、 IVC. I 、 III 、 IVD. I 、 II 、 III【答案】 A【解析】从计算机网络组成的角度来看,典型的计算机网络从逻辑功能上可以分为两部分: 资源子网和 通信子网。资源子网:由 主计算机系统、 终端、 终端控制器、 联网外部设备、 各种软件资源与 信息资源等组成。资源子网负责全网的数据处理业务,负责向网络用户提供各种网络资源与网络服务。 通信子网(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由 通信控制处理机、 通信线路与其他通信设备(如 路由器、 交换机)组成,完成网络数据传输、转发等通信处理任务。
1-6
计算机网络分为广域网、城域网和局域网,其划分的主要依据是()。A. 网络的作用范围B. 网络的拓扑结构C. 网络的通信方式D. 网络的传输介质【答案】 A【解析】计算机网络 按覆盖范围分类 可以分为 广域网(WAN) 、 城域网(MAN) 、 局域网(LAN) 、 个域网(PAN) 。
1-7
假设在某段链路上传输某个 10MB 的数据块,链路带宽为 10Mb/s ,信号传播速率为200000km/s ,链路长度为 1000 km ,则数据块的发送时延约为()。A. 1sB. 8sC. 8.4sD. 5μs【答案】 C【解析】
1-8
比特 bit 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最小单位,可简记为 b 。字节 Byte 也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可简记为 B , 1 B = 8 bit 。常用的数据量单位还有 kB 、 MB 、 GB 、 TB 等,其中 k 、 M 、 G 、 T 的数值分别为()。A. 10^ 3 ,10^6,10^9,10^12B. 2^10,2^20,2^30,2^40C. 2^3,2^6,2^9,2^12D. 10^10,10^20,10^30,10^40【答案】 B1-9
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比特的速率也称为比特率或数据率,其最小单位为 bps ,常用单位还有 kbps 、 Mbps 、 Gbps 、 Tbps 等,其中 k 、 M 、 G 、T 的数值分别为()。A. 10^3,10^6,10^9,10^12B. 2^10,2^20,2^30,2^40C. 2^3,2^6,2^9,2^12D. 10^10,10^20,10^30,10^40【答案】 A【解析】
1-10
假设主机 A 和 B 之间的链路带宽为 100Mbps,主机 A 的网卡速率为 1Gbps,主机 B 的网卡速率为 10Mbps,主机 A 给主机 B 发送数据的最高理论速率为()。A. 1MbpsB. 10MbpsC. 100MbpsD. 1Gbps【答案】 B【解析】 发送速率 = min( 发送速率,链路带宽,接收速率 ) ,即木桶效应(短板效应)。本题中 发送速率: 1Gbps 、链路带宽: 100Mbps 、接收速率: 10Mbps ,由于接收速率的限制,所以主机 A 给主机 B 发送数据的最高理论速率为主机 B 的接收速率 10Mbps 。
1-11
设主机 A 的发送时延为 10ms ,链路带宽为 20Mbit/s ,传播时延为 20ms ,则该链路的时延带宽积为()。A. 100000bitB. 200000bitC. 300000bitD. 400000bit【答案】 B【解析】时延带宽积是 传播时延和 带宽的乘积。所以 该链路的时延带宽积 = 20ms x 20Mbit/s = 20 x 10^(-3)s x 20 x 10^6b/s = 400000b
1-12
传播时延最大的链路是()。A. 广域网链路B. 城域网链路C. 局域网链路D. 同步卫星链路【答案】 D【解析】一般情况下卫星链路的 距离比较远(同步卫星链路的信号传播距离最远,例如地球同步卫星距离地球 36000 千米),所带来的传播迟延比较大。
1-13
假定网络的利用率达到了 90% ,则当前的网络时延是网络空闲时的时延的()。A. 10 倍B. 100 倍C. 50%D. 25%【答案】 A【解析】根据排队论可知, 当某链路的利用率增大时, 该链路引起的时延就会迅速增加。令 D0 表示网络空闲时的时延,D 表示网络当前的时延,那么在理想的假定条件下,可用下式来表示 D、D0 和网络利用率 U 之间的关系:
1-14
OSI/RM 体系结构、 TCP/IP 体系结构、原理体系结构的分层数量分别为()。A. 4 , 5 , 6B. 5 , 6 , 7C. 7,4,5D. 7 , 6 , 5【答案】 C【解析】
- OSI 参考模型是一个七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自下而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以及应用层。
- TCP/IP 参考模型是一个四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自下而上依次是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以及应用层。
- 原理参考模型是一个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自下而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以及应用层。
1-15
因特网采用的网络体系结构是()。A. OSI/RM 体系结构B. TCP/IP 体系结构C. 原理体系结构D. 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SNA【答案】 C【解析】OSI 体系结构是 法律上的国际标准,到了 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尽管整套的 OSI 国际标准都已经制定出来了,但 由于 OSI 制定的太慢(制定周期太长),缺乏商业驱动力,协议实现过于复杂,运行效率低,层次划分不太合理(有些功能在多个层次中重复出现),并且因特网从1983 年开始使用 TCP/IP 协议族并逐渐演变成 TCP/IP 参考模型,因此因特网已抢先在全世界覆盖了相当大的范围, 最后得到广泛使用的并不是法律上的国际标准 OSI,而是非国际标准 TCP/IP,TCP/IP 被称为 事实上的国际标准 。
1-16
TCP/IP 体系结构中的网络接口层对应 OSI/RM 体系结构的()。I. 物理层 II. 数据链路层 III. 网络层 IV. 运输层A. I、IIB. II 、 IIIC. I 、 IIID. II 、 IV【答案】 A【解析】
1-17
在 OSI/RM 体系结构中,运输层的相邻上层为()。A. 数据链路层B. 会话层C. 应用层D. 网络层【答案】 B【解析】 OSI 参考模型是一个 七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自下而上依次是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以及应用层。
1-18
在 TCP/IP 体系结构中,网际层的相邻下层为()。A. 数据链路层B. 网络接口层C. 运输层D. 应用层【答案】 B【解析】 TCP/IP 参考模型是一个 四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自下而上依次是 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以及应用层。
1-19
数据的格式转换及压缩属于 OSI 参考模型中()层的功能。A. 应用层B. 表示层C. 会话层D. 传输层【答案】 B【解析】表示层的功能主要有 不同数据编码格式的转换,提供 数据压缩、 解压缩服务,对数据进行 加密、 解密。例如,图像格式的显示,就是由位于表示层的协议来支持。
1-20
在 TCP/IP 参考模型中,运输层的相邻下层实现的主要功能是()。A. 对话管理B. 数据格式转换C. 可靠数据传输D. IP 数据报在多个网络间的传输【答案】 D【解析】 在 TCP/IP 参考模型中,运输层的相邻下层是 网络层。网络层 主要解决如何标识网络和网络中的各主机与 路由器如何转发数据包以及进行路由选择的问题。所以网络层 实现的主要功能是 数据包在多个网络之间的传送。
1-21
在 OSI 参考模型中,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的集合称为()。A. 实体B. 协议C. 服务D. 对等实体【答案】 B【解析】
- 实体是指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对等实体是指通信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
-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在水平方向进行逻辑通信的规则的集合。
-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在水平方向的逻辑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1-22
在 OSI 参考模型中,第 n 层与它之上的第 n+1 层的关系是()。A. 第 n 层为第 n+1 层提供服务B. 第 n+1 层为从第 n 层接收的报文添加一个报头C. 第 n 层使用第 n+1 层提供的服务D. 第 n 层和第 n+1 层相互没有影响【答案】 A【解析】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在水平方向的逻辑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 要实现本层协议,还需要使用下面一层所提供的服务。
1-23
在 OSI 参考模型中,对等实体是指()。A. 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B. 任何可发送或接收信息的软件进程C. 收发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D. 收发双方不同层次中的实体【答案】 C【解析】 在 OSI 参考模型中,对等实体是指通信双方相同层次中的实体。
1-24
TCP 通信双方在基于 TCP 连接进行通信之前,首先要通过“三报文握手”来建立 TCP 连接,这属于网络协议三要素中的()。A. 语法B. 语义C. 同步D. 透明【答案】 C【解析】计算机网络协议有三个要素它们分别是 语法、 语义、 同步。
- 语法 用来定义通信双方所交换信息的格式。
- 语义 用来定义通信双方所要完成的操作。
- 同步 用来定义通信双方的时序关系。
1-25
IP 数据报的首部格式属于网络协议三要素中的()。A. 语法B. 语义C. 同步D. 透明【答案】 A【解析】计算机网络协议有三个要素它们分别是 语法、 语义、 同步。语法 用来定义通信双方所交换信息的 格式。例如,下图是 IPV4 数据报的首部格式,其中的小格子称为字段或域,数字表示字段的长度,单位是位也就是比特。语法就是定义了这些小格子的 长度和 先后顺序。
1-26
在数据从源主机传送至目的主机的过程中,不参与数据封装工作的是()。A. 数据链路层B. 会话层C. 应用层D. 物理层【答案】 D【解析】
- 源主机中的应用层根据 HTTP 协议的规定构建一个 HTTP 请求报文用来请求 Web 服务器执行相应操作。应用层将构建好的 HTTP 请求报文向下交付给运输层。
- 运输层给 HTTP 请求报文添加一个 TCP 首部,将其封装成为 TCP 报文段,TCP 首部的主要作用是区分应用进程和实现可靠传输。运输层将封装好的 TCP 报文段向下交付给网络层。
- 网络层给 TCP 报文段添加一个 IP 首部,将其封装成为 IP 数据报。IP 首部的主要作用是 IP 寻址和路由。网络层将封装好的 IP 数据报向下交付给数据链路层。
- 数据链路层给 IP 数据报添加一个首部和一个尾部,将其封装成为帧。帧首部和尾部的作用是 MAC 寻址和帧校验。数据链路层将封装好的帧向下交付给物理层。
- 物理层并不认识帧的结构,仅仅将其看作是比特流,以便将比特流转换成相应的电信号进行发送。对于以太网,物理层还会在比特流前添加前导码,目的是使接收方的时钟同步并做好接收准备。
1-27
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的传输单位(或称协议数据单元 PDU )分别是()。I. 帧 II. 比特 III. 报文段 IV. 分组(数据报)A. I 、 II 、 IV 、 IIIB. II、I、IV、IIIC. I 、 IV 、 II 、 IIID. III 、 IV 、 II 、 I【答案】 B【解析】同上。
1-28
假设有 500B 的数据待发送(无拆分),需要经过 OSI 参考模型的逐层封装,除物理层外,其他各层在封装 PDU 时均引入 20B 的额外开销,则数据传输效率约为()。A. 78B. 81C. 88D. 92【答案】 B【解析】
1-29
【2009 年 题 33 】在 OSI 参考模型中,自下而上第一个提供端到端服务的层次是()。A. 数据链路层B. 传输层C. 会话层D. 应用层【答案】 B【解析】 【2009年 题33】OSI参考模型_哔哩哔哩_bilibili
- 应用层 解决通过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
- 表示层 解决通信双方交换信息的表示问题
- 会话层 解决进程之间进行会话问题
- 运输层 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
- 网络层 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之间传输(路由)的问题
- 数据链路层 解决帧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上传输的问题
- 物理层 解决使用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 0 和 1 的问题
1-30
【2010 年 题 3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网络体系结构所描述的内容是()。A. 网络的层次B. 每一层使用的协议C. 协议的内部实现细节D. 每一层必须完成的功能【答案】 C【解析】 【2010年 题33】网络体系结构的相关概念_哔哩哔哩_bilibili
- 应用层 解决通过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
- 表示层 解决通信双方交换信息的表示问题
- 会话层 解决进程之间进行会话问题
- 运输层 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
- 网络层 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之间传输(路由)的问题
- 数据链路层 解决帧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上传输的问题
- 物理层 解决使用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 0 和 1 的问题
当今世界最大的互联网也就是因特网,它所采用的 TCP/IP 四层网络体系结构,IP 协议是其核心协议,负责网络互连。运输层的 TCP 协议向应用层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服务,UDP 协议向应用层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传输服务。应用层包含大量的应用协议,向用户提供基于网络的各种应用服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就是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功能的实现细节(例如采用何种硬件或软件),则是遵守这种体系结构的具体实现问题,并不属于体系结构本身所描述的内容。
1-31
【2010 年 题 34 】在 采用“存储 - 转发”方式的分组交换网络中,所有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为 100Mbps ,分组大小为 1000B ,其中分组头大小为 20B 。若主机 H1 向主机 H2 发送一个大小为 980 000B 的文件,则在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传播延迟的情况下,从H1 发送开始到 H2 接收完为止,需要的时间至少是()。 A. 80msB. 80.08msC. 80.16msD. 80.24ms【答案】C
【解析】【2010年 题34】分组交换的相关时延计算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主机 H1 要将一个文件构造成若干个分组,通过分组交换网传输给主机 H2。图中各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相同,若不考虑分组拆装时间和信号的传播时延,计算所需的最小时间。那么,我们应该在 H1 到 H2 的路径中选择包含路由器数量最少的路径。
为了更清楚地看出分组从 H1 发送开始到 H2 接收完为止的各传输阶段所耗费的时间,可以画出如下示意图。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距离。为了简单起见只画出主机 H1 连续发送三个分组的情况。
如图所示。前面三段是主机发送三个分组所耗费的发送时延;第四段是主机发送的最后一个比特的信号在第一段链路传播所耗费的传播时延;第五段是第一个路由器转发第三个分组所耗费的发送时延;第六段是第一个路由器转发的最后一个比特的信号在第二段链路传播所耗费的传播时延;第七段是第二个路由器转发第三个分组所耗费的发送时延;第八段是第二个路由器转发的最后一个比特的信号在第三段链路传播所耗费的传播时延。
题目要求忽略传播时延。因此,需要的时间至少等于所有分组的发送时延,加一个分组的转发时延乘以 2。将题目给定的已知量代入上式可得:
1-32
【2013 年 题 33 】在 OSI 参考模型中,下列功能需由应用层的相邻层实现的是()。A. 对话管理B. 数据格式转换C. 路由选择D. 可靠数据传输【答案】B
【解析】【2013年 题33】OSI体系结构_哔哩哔哩_bilibili
- 应用层 解决通过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
- 表示层 解决通信双方交换信息的表示问题(实现与数据表示相关的功能,主要包括数据字符集的转换、数据格式化、文本压缩、数据加密以及解密等工作。)
- 会话层 解决进程之间进行会话问题(对话管理)
- 运输层 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可靠数据传输)
- 网络层 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之间传输(路由)的问题(路由选择)
- 数据链路层 解决帧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上传输的问题(可靠数据传输)
- 物理层 解决使用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 0 和 1 的问题
1-33
【 2013 年 题 35 】主机甲通过 1 个路由器(存储转发方式)与主机乙互联,两段链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均为 10Mbps ,主机甲分别采用报文交换和分组大小为 10kb 的分组交换向主机乙发送 1 个大小为 8 Mb ( 1M=10 6 )的报文。若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则两种交换方式完成该报文传输所需的总时间分别为()。A. 800ms 、 1600msB. 801ms 、 1600msC. 1600ms 、 800msD. 1600ms、801ms【答案】 D【解析】【2013年 题35】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时延计算_哔哩哔哩_bilibili
报文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区别:
对于报文交换,路由器只有在完整接收完整个报文后,才能对报文进行转发。而分组交换是将报文划分并构建成若干个更小的分组进行发送,路由器边转发分组边接收分组。
报文交换的时延:
如图所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为距离。主机甲将报文发送给路由器,路由器完整接收该报文后,将其转发给主机乙。
第一段是主机甲发送该报文的发送时延。第二段是该报文的最后一比特信号从主机甲传播到路由器的传播时延。第三段是路由器发送该报文的发送时延。第四段是该报文的最后一比特信号从路由器传播到主机乙的传播时延。题目规定,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则报文交换总时间等于两倍的报文发送时延。代入题目给定的已知量可得,报文交换总时间为 1600ms。
分组交换的时延:
主机甲将构成报文的若干个分组连续发送给路由器,路由器转发已经收到的分组同时接收正在到达的分组。
第一段是主机甲连续发送若干个分组的发送时延。题目规定,忽略分组头开销和分组拆装时间,因此第一段时间可看作是报文的发送时延。第二段是构成报文的最后一个分组的最后一个比特信号从主机甲传播到路由器的传播时延。第三段是路由器发送构成报文的最后一个分组的发送时延。第四段是构成报文的最后一个分组的最后一比特信号从路由器传播到主机乙的传播时延。题目规定,忽略链路传播延迟,则分组交换总时间等于报文的发送时延加上一个分组的发送时延。代入题目给定的已知量可得,分组交换总时间为 801ms。
1-34
【 2014 年 题 33 】在 OSI 参考模型中,直接为会话层提供服务的是()。A. 应用层B. 表示层C. 传输层D. 网络层【答案】 C【解析】【2014年 题33】OSI体系结构_哔哩哔哩_bilibili
OSI 参考模型是一个 7 层的体系结构,自下而上依次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运输层是会话层的相邻下层,它为会话层直接提供服务。运输层也称为传输层,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选项 C。
另外,我们应当知道的是全世界覆盖范围最广、用户数量最多的互联网是因特网,它采用 4 层的 TCP/IP 体系结构,自下而上依次是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应用层。TCP/IP 体系结构相当于将 OSI 体系结构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合并为了网络接口层,并去除了会话层和表示层,可以说 OSI 体系结构是法律上的国际标准,而 TCP/IP 体系结构是事实上的国际标准,为了可以互连全世界各种不同的网络接口,TCP/IP 体系结构的网络接口层并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然而,这对于我们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完整体系而言就会缺少一部分内容,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原理时往往采取折中的办法,也就是综合 OSI 和 TCP/IP 的优点采用一种 5 层的原理体系结构,它相当于将 TCP/IP 的网络接口层又拆分成了 OSI 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1-35
【 2017 年 题 33 】假设 OSI 参考模型的应用层欲发送 400B 的数据(无拆分),除物理层和应用层之外,其他各层在封装 PDU 时均引入 20B 的额外开销,则应用层数据传输效率约为()。A. 80%B. 83%C. 87%D. 91%【答案】 A【解析】【2017年 题33】数据包的逐层封装_哔哩哔哩_bilibili
题目给定应用层预发送的 400B(字节)数据,称其为应用层协议数据单元,协议数据单元的英文缩写词就是题目所给的 PDU。
应用层将应用层 PDU 交付给表示层。
根据题意,表示层给应用层 PDU 添加一个 20 字节的首部,使之封装成为表示层 PDU,并将其交付给会话层。
会话层给表示层 PDU 添加一个 20 字节的首部,使之封装成为会话层 PDU 并将其交付给运输层。
运输层给会话层 PDU 添加一个 20 字节的首部,使之封装成为运输层 PDU 并将其交付给网络层。
网络层给运输层 PDU 添加一个 20 字节的首部,使之封装成为网络层 PDU 并将其交付给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给网络层 PDU 添加一个 20 字节的首部,使之封装成为数据链路层 PDU 并将其交付给物理层。需要说明的是,数据链路层一般给上层交付的 PDU 添加一个首部和一个尾部,这里为了简单起见将题目给定的 20 字节额外开销全部看作是首部。
综上所述,应用层本来想发送的是 400 字节的数据,但是经过其下面 5 层的逐层封装,每层引入 20 字节的额外开销,实际上需要发送的数据量为 400 字节加上额外的 5 个 20 字节。可以计算出,应用层数据传输效率为 400 字节除以 400 字节加上 20 字节乘以 5,结果为 80%,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选项 A。
1-36
【 2019 年 题 33 】 OSI 参考模型的第 5 层(自下而上)完成的主要功能是()。A. 差错控制B. 路由选择C. 会话管理D. 数据表示转换【答案】 C【解析】【2019年 题33】OSI参考模型各层实现的主要功能_哔哩哔哩_bilibili
- 应用层 解决通过应用进程之间的交互来实现特定网络应用的问题
- 表示层 解决通信双方交换信息的表示问题(实现与数据表示相关的功能,主要包括数据字符集的转换、数据格式化、文本压缩、数据加密以及解密等工作。)
- 会话层 解决进程之间进行会话问题(对话管理)
- 运输层 解决进程之间基于网络的通信问题(可靠数据传输)
- 网络层 解决分组在多个网络之间传输(路由)的问题(路由选择)
- 数据链路层 解决帧在一个网络(或一段链路)上传输的问题(可靠数据传输、差错控制)
- 物理层 解决使用何种信号来传输比特 0 和 1 的问题
1-37
【 2020 年 题 33 】图中 描述的协议要素是()。I、语法 II、语义 III、时序A. 仅 IB. 仅 IIC. 仅 IIID. I 、 II 和 III【答案】 C【解析】【2020年 题33】网络协议的三要素_哔哩哔哩_bilibili
计算机网络协议三个要素是开放系统互连七层体系结构中的专用术语,它们分别是 语法、 语义、 同步(时序)。语法定义收发双方所交换信息的格式。例如,下图是 IP 数据报的格式。其中的每一个小格子称为字段或域,数字表示字段的长度,单位是位(也就是比特)。语法就是定义了这些小格子的长度和先后顺序。换句话说,语法定义了所交换信息由哪些字段以及何种顺序构成。语义定义收发双方所要完成的操作。假设我们要在主机中使用浏览器来访问远程的 Web 服务器。浏览器会构建一个 HTTP 的 GET 请求报文,然后将其发送给 Web 服务器。Web 服务器收到该报文并进行解析,发现这是一个 HTTP 的 GET 请求报文。于是就在自身内部查找所请求的内容,并将所找到的内容封装在一个 HTTP 响应报文中发回给浏览器。浏览器收到 HTTP 响应报文后对其进行解析,取出所请求的内容并由浏览器内核进行渲染。这个例子就可以体现出通信双方收到 HTTP 报文后完成怎样的操作,这是 HTTP 协议的语义所定义的。同步定义收发双方的时序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同步并不是指时钟频率同步。例如,这是TCP采用“三报文握手”建立连接的过程。TCP 客户给 TCP 服务器发送 TCP 连接请求,TCP 服务器收到后给 TCP 客户发送针对 TCP 连接请求的确认,TCP 客户收到后给 TCP 服务器发送针对 TCP 连接请求确认的确认。从 TCP 连接建立过程就可以看出,TCP 客户与 TCP 服务器之间的时序关系。这个例子可以充分体现出网络协议三要素中的同步或者称时序。很显然,本题所给示意图表达的是收发双方的时序关系。因此本题的答案是选项 C。
1-38
【 2021 年 题 33 】在 TCP/IP 参考模型中,由传输层相邻的下一层实现的主要功能是()。A. 对话管理B. 路由选择C. 端到端报文段传输D. 节点到节点流量控制【答案】 B【解析】计算机网络 408 考研【2021年 题33】TCP/IP参考模型网际层实现的主要功能(字幕版)_哔哩哔哩_bilibili
TCP/IP 参考模型也可称为 TCP/IP 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包含四个层次,自下而上依次是网络接口层、网际层、运输层、应用层。
网络接口层包含各种网络接口。例如,以太网接口、Wi-Fi 接口,这些不同的网络接口可以通过网际层的 IP 协议进行网际互联。换句话说,IP 协议将各种异构型的物理网络互联起来形成了一个逻辑上的巨大网络,即 IP 网络。
网际协议 IP 可以为运输层中的传输控制协议 TCP 和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 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的 IP 数据报传输服务。
TCP 可为应用层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例如,应用层中的超文本传输协议 HT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 SMTP 等协议,使用的就是运输层 TCP 提供的服务。UDP 可为应用层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例如,应用层中的域名系统 DNS、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HCP 等协议,使用的就是运输层 UDP 提供的服务。
- 网络接口层实现的主要功能是数据包在单个网络或链路上的传输。
- 网际层实现的主要功能是数据包在多个网络间传输和路由。
- 运输层实现的主要功能是为进程通信提供可靠或不可靠传输服务。
- 应用层实现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应用进程间的交互实现特定网络应用。
本题考察 TCP/IP 参考模型传输层的相邻下层所实现的主要功能,传输层也称为运输层,其相邻下层是网际层。网际层实现的主要功能是数据包在多个网络间传输和路由。综上所述,本题的答案是选项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