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第二章 遗传物质
- 第一节 遗传物质的分子本质
- 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 有些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RNA
- 蛋白质能否充当遗传物质
-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 1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征
- 2 影响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 3 DNA结构的多态性
- 4 DNA多链结构
- 5 DNA的超螺旋结构
- 6 RNA的二级结构
- 第三节 核酸的变复性
- 1 核酸的变性
- 2 核酸的复性
- 3 核酸的杂交
第二章 遗传物质
第一节 遗传物质的分子本质
大多数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 遗传物质必需具备的性质
- 理化性质的稳定性:
- 能够忠实地复制并传递;
- 一定程度的可遗传的变异;
- 如何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经典实验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 经典实验2:噬菌体转染实验,用硫和磷的同位素标记
- 经典实验3:Chargaff规则,
- 结论一:DNA碱基组成具有种属特异性而没有组织特异性
- 结论二:A=T,G=C
- 经典实验4:双螺旋结构
有些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RNA
- 一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病毒的种类;
- RNA病毒(HIV, SARS,禽流感病毒):
- 逆转录病毒/致癌RNA病毒:
- 放线菌素D;
- 前病毒学说和逆转录酶:
蛋白质能否充当遗传物质
- 朊病毒
- 异常型才会有遗传性质,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 PrPsc作用需要PrPC 的参与
- PrPSc蛋白的错误折叠形式可以催化天然PrPC
分子从正常的可溶性的Q螺旋构象向不溶性的p
折叠构象转化,最终导致疾病和感染: - 至于其能否复制、转录、翻译,这些还没有研究明白,所以对其是否是遗传物质目前还存在争议
第二节 核酸的结构
1 DNA双螺旋结构的特征
DNA双螺旋,两条链反向互补配对。大拇指朝向螺旋上升方向,其整体是右手螺旋
2 影响DNA双螺旋结构稳定性的因素
-
氢键(稳定)
- A-T:两对氢键,G-C:三对氢键
- 虽然氢键是弱相互作用,但是量堆积起来还是比较大的。所以DNA中具有G-C键更多的,更稳定
-
碱基堆集力(稳定)
- 主要是两种弱相互作用力,疏水作用力和分子与分子之间的范得华作用力。
-
静电作用力(破坏)
- 磷酸核糖主链上有大量带负电荷的磷酸基团,负电荷间相互排斥,所以DNA要保存在盐水中,中和
-
碱基分子内能(破坏)
- 温度高,DNA分子内能会增加,导致结构破坏
3 DNA结构的多态性
三种比较重要的,这三种在天然的生物体中都有存在,且有不同的意义
-
区别:
- 螺距:胖瘦不一样,B看起来是比较标准的。细长的大一些,矮胖的小一些
- 方向:A、B是右手螺旋,Z是左手螺旋(碱基更为暴露,更容易被接触到DNA)
- B是大多数情况、A 是DNA-RNA、Z是嘌呤嘧啶间隔排列的(Z刚开始是人工合成的,后来也在自然界中发现了)
-
Z有较强的免疫原性,适合引发免疫反应。一定条件下,B能转变为Z型
-
既然Z在自然界中存在,且会由B转化而来,那么说明其存在意义,可能有:
- Z-DNA在热力学上不稳定,容易解链:复制、转录起始阶段
- Z-DNA遗传信息暴露在螺旋表面,容易被调控蛋白识别:所以有人推测,B转换成Z就是更基因的调控有关
4 DNA多链结构
富含TC的链跟富含AG的链之间容易形成多链条
H型DNA,通常我们不知道的原因都会归为基因调控,因为基因调控是我们最搞不清楚的事
- 还有四链结构
- 与DNA双螺旋结构比较,G-四链体螺旋的热力学和
动力学性质都很稳定。 - 富G-DNA序列多见于一些在功能上及进化上都相当保守的基因组区域,富G-DNA链所形成的四链体结构可能是作为分子之间相互识别的元件之一,在生物体
中起着一些特殊作用。
- 与DNA双螺旋结构比较,G-四链体螺旋的热力学和
5 DNA的超螺旋结构
共价、闭合、环状的CCC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DNA),也只有这样的才会形成超螺旋结构
左手超螺旋是正超螺旋,因为正常的DNA是右手螺旋,超螺旋是在其上叠加了左螺旋,所以左手超螺旋可以理解为正的
- 负超螺旋
- 有一个loop,碱基会暴露,比较重要
负超螺旋往往更重要,因为其可以跟有loop的DNA互相转化,因为有loop结构的很有用
- DNA在水溶液中,构型偏B型状态
- DNA以10.5 bp/helix为最稳定构型
- 小于10.5bp/helix向正超螺旋发展(紧缩态)
- 大于10.5bp/helix向负超螺旋发展(松弛态)
- 所有生物的DNA几乎有5%为负超螺旋(DNA几乎都有一定的负超螺旋)
CCCDNA示意图
如果其中的一条链,被核酸酶切开了一道切口,我们将其称为OCDNA(open circle)。断开的那条链就会围绕完整的那条进行旋转,就会释放掉那些张力,就会回复到双螺旋结构,相对来讲就是比较刚性的环状结构
如果两条都被切了,就会变成线性
所以双链环状DNA的状态有超螺旋、环状、线性
左下第一张图:形状不一样,理化性质不一样,电泳的时候不一样
左下第二张图:密度梯度离心,提纯
6 RNA的二级结构
- dsRNA: 应该为A型双螺旋结构;
- SSRNA: 局部双螺旋仍为A型结构;其他为突起、各种loop结构;
- 特殊的碱基配对:GU形成二对氢键;
这些都会影响稳定性和功能
第三节 核酸的变复性
1 核酸的变性
DNA melting/denaturation
-
核酸在理化因素的影响下,维持双螺旋结
构的作用力受到破坏,稳定的双螺旋结构松散无规则的单链结构。 -
变性导致核酸理化性质的改变,最重要的
是增色效应(紫外吸收改变)( O D 260 OD_{260} OD260增加) -
影响变性的因素
- 凡破坏有利于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作用力
(氢键、碱基堆集力)的因素, - 增强不利于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作用力(静电斥力、分子内能)的因素,
- 都可以促进核酸变性。
- 凡破坏有利于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作用力
-
热变性,变性温度可以反应问题
-
溶解温度(Tm)
-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Tm
- GC对含量
- 盐离子浓度的影响
- 盐离子浓度低,屏蔽作用减弱,Tm降低;
- 盐离子浓度高,疏水作用增强,Tm升高;
2 核酸的复性
DNA annealing/renaturation
- 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恢复形成双螺旋结构的现象,称为复性。
- 退火:热变性DNA在缓慢冷却的条件下,可以复性,称为退火(比如PCR里面的退货温度)。
- 复性的条件:
- 变性的两条单链DNA能够相互碰撞;
- 发生碰撞的两条单链DNA有互补序列;
- 复性的因素:
- 温度:促进碰撞;太高导致变性;
- DNA浓度:浓度越高,碰撞机会越高;
- DNA序列复杂性:复杂性越高,互补越困难;
- 复性动力学
- 从化学入手
C 0 t 1 2 C_{0}t_{\frac{1}{2}} C0t21就是衡量复性的很重要的物理量。跟tm是衡量变性一样。
- DNA序列复杂性越高,复性需要时间越长,复性也越难, C 0 t 1 2 C_{0}t_{\frac{1}{2}} C0t21越大
- 所以 C 0 t 1 2 C_{0}t_{\frac{1}{2}} C0t21可以反应序列复杂性
- 可以看出一些东西
快复性一般就是碱基重复性高的序列
3 核酸的杂交
hybridization
-
在了解变性、复性之后,我们有了杂交这一概念
-
具有互补配对碱基的任意两条单链DNA或者RNA之间形成稳定的双螺旋结构,称为核酸杂交。
-
也就是说,可以有不同来源的DNA,形成双螺旋
-
一些方法
- Northern Blotting
- Colony HybridizationColony Hybrid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