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主要讲述了硬件产品在出海过程中,翻译质量、翻译速度和本地化落地策略是硬件产品规划需要考虑的核心因素。针对不同国家,需要优化翻译质量和算法,关注市场需求和文化差异,以便更好地满足当地用户的需求。同时,需要考虑硬件和软件的结合,避免出现跨界思考的问题。在翻译场景方面,需要考虑如何将翻译结果转成硬件设备可以理解的形式,如语音、文字等,并提供多种语言的翻译、与耳机等设备的结合等服务。最后,需要与技术沟通、分析友商产品等实际操作方法。
目录
一、平台型公司与解决方案公司
二、做运营产品的原则
三、翻译产品的技术链路
四、从使用场景中挖掘产品链路
五、翻译产品的核心技术
六、寻找硬件产品
七、软件与硬件的结合
八、翻译核心技术MT的优劣势及供应商
九、出海翻译产品的本地化策略
十、全球各地翻译速度和质量决策
一、平台型公司与解决方案公司
1.平台型公司:服务集合,主要做服务输出和解决方案。
2.解决方案公司:针对某个品类或产品系列,根据客户需求量身制作。
3.芯片供应商:解决方案商的供应商,提供硬件和软件支持。
4.中台概念:在前台和后台中间加入中台,适合业务较多的公司,一般是大公司,不对外。eg:阿里支付
5.中台的作用:统一处理上层应用的部分,提高业务处理效率。
二、做运营产品的原则
1.根据用户购买需求、使用场景和市场时机综合决策。
2.注意TOB服务的利益触碰问题。
3.AI产品依赖于使用数据,在使用中不断优化。
4.新产品需先切入市场,逐步优化产品。
5.产品经理需深入理解用户甚至文化习惯。
6.结合公司优势和战略方向做产品规划,最好是成熟业务的新产品。
三、翻译产品的技术链路
1.第一步:从使用场景中分析技术链路。
2.第二步:考虑硬件产品规划的核心因素。
3.第三步:讲解翻译产品的核心技术。
4.第四步:出海翻译产品的本地化落地策略。
5.第五步:全球各地翻译速度和质量。
四、从使用场景中挖掘产品链路
1.通过实际使用场景挖掘产品链路。
用户的体验
如何翻译产品?
寻找产品
API
2.举例翻译棒的使用场景,包括拾音、翻译和播放。
了解技术链路,把翻译拆解成文本翻译+语言合成
3.考虑用户使用习惯和细节,丰富产品链路。
五、翻译产品的核心技术
1.麦克风收音、语音识别(ASR)、文本翻译(NLP)和文本合成语音(TTS),都有成熟的模型。
2.查找翻译技术的可行性,通过关键词搜索获取信息。
3.以微软翻译服务为例,讲解语音翻译成音频的过程。
4.考虑多语言支持和翻译语言的相互关联。
六、寻找硬件产品
硬件产品规划的核心要素
1.硬件产品经理与软件产品经理的协作。
2.考虑硬件的尺寸、握感、材料、电池安全性等因素。eg手持设备
3.外包设计、麦克风、网络连接(在线/离线)、系统运行和存储设备的需求。
4.与硬件供应商沟通,确认硬件配置。
七、软件与硬件的结合
1.软件产品经理需了解硬件知识,以便更好合作。
2.通过测试验证硬件是否能满足软件需求。
3.与硬件产品经理或解决方案商沟通,确认硬件配置。
4.竞品分析是基础
八、翻译核心技术MT的优劣势及供应商
机器翻译与算法翻译的区别和应用
1.机器翻译:使用第三方服务,多用深度学习,托底服务,适用于通用翻译,低频。
深度学习
2.算法翻译:基于特定场景或文化的翻译优化,通过翻译库或语法模板进行优化,高频。优化机器翻译结果。
3.结合使用机器翻译和算法翻译,提高翻译质量。
比如,把用户的修正结果整合到自己的库。结合第三方库一起运行,可以并行,提高速度。
选择中间语言,解决无法直译的问题。
优先使用特定场景服务商和语言本地服务商
九、出海翻译产品的本地化策略
1.法律:查验目标国家的法律法规,确保数据安全和隐私。
2.考虑儿童保护政策,调整产品内容以适应不同国家的要求。
3.提前调研目标国家的网络秩序,确保硬件和网络兼容性。
4.产品:优化翻译链路,选择合适的供应商的响应速度,eg微软在美国的速度慢,设置中转服务器,中转服务到链路服务商的速度。
5.落地前到本地试试
6.文化:产品说明书、产品界面需要本地人翻译
7.24小时响应全球客户
十、全球各地翻译速度和质量决策
1.根据目标国家的具体情况,优化翻译质量和速度。
2.与供应商沟通,确保翻译质量和速度满足客户需求。
3.在质量和速度之间做出平衡决策,确保客户满意度。
图片来源于:开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