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Eternity._
⏩收录专栏⏪:Linux “ 登神长阶 ”
🌹🌹期待您的关注 🌹🌹
❀ IP协议
- IP协议基本概念
- 协议头格式
- 分片与组装
- 网段划分
- 子网掩码
- 特殊的IP地址
- IP地址的数量限制
- 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
- 路由
- 总结
前言: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数字化时代,信息如同潮水般汹涌澎湃,而互联网作为这一信息洪流的主要载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互联网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IP(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协议如同一套精密的交通规则,确保了数据在全球范围内的准确、高效传输。无论是我们日常浏览的网页、观看的视频、发送的电子邮件,还是企业间的远程协作、云计算服务,都离不开IP协议的默默支撑。
IP协议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术语,它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是构建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从最初的IPv4到如今的IPv6,每一次迭代都不仅仅是技术参数的升级,更是对互联网容量、安全性、灵活性等方面的深刻重塑。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通信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IP协议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其重要性愈发凸显。
本文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IP协议的广阔天地,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我们将一起回顾IP协议的发展历程,理解其工作原理,探讨IPv4与IPv6的差异及过渡策略
让我们携手踏上这段旅程,共同揭开构建数字世界基石——IP协议的神秘面纱,见证并参与这一伟大时代的变革与发展。
IP协议基本概念
IP协议,全称“Internet Protocol”,即互联网协议,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协议之一。它规定了数据包(也称为IP数据包)在网络中的传输方式,确保了数据能够从一个网络节点传输到另一个网络节点,无论这些节点位于世界的哪个角落。
- 主机: 配有IP地址,但是不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
- 路由器: 即配有IP地址,又能进行路由控制
- 节点: 主机和路由器的统称
协议头格式
第一层:
- 4位版本号(version): 指定IP协议的版本 — 对于IPv4来说,就是4
- 4位头部长度(header length): IP头部的长度是多少个32bit,也就是
length * 4
的字节数,4bit表示最大的数字是15(1111
),因此IP头部最大长度是60字节 - 8位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 3位优先权字段(已经弃用),4位TOS字段,和1位保留字段(必须置为0)。
-
4位TOS分别表示
: 最小延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最小成本。这四者相互冲突,只能选择一个。对于ssh/telnet这样的应用程序,最小延时比较重要,对于ftp这样的程序,最大吞吐量比较重要
- 16位总长度(total length): IP数据报整体占多少个字节
第三层及以下:
- 8位生存时间(Time To Live, TTL): 数据报到达目的地的最大报文跳数。一般是64,每次经过一个路由,TTL-= 1,一直减到0还没到达,那么就丢弃了。这个字段主要是用来防止出现路由循环
- 8位协议: 表示上层协议的类型
- 16位头部校验和: 使用CRC进行校验,来鉴别头部是否损坏
- 32位源地址和32位目标地址: 表示发送端和接收端
第二层:
- 16位标识(id):
唯一的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
,如果IP报文在数据链路层被分片了,那么每一个片里面的这个id都是相同的 - 3位标志字段: 第一位保留(保留的意思是现在不用, 但是还没想好说不定以后要用到)。第二位置为1表示禁止分片,这时候如果报文长度超过MTU,IP模块就会丢弃报文。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如果分片了的话,最后一个分片置为1,其他是0。 类似于一个结束标记
- 13位分片偏移(framegament offset):
分片相对于原始IP报文开始处的偏移
。其实就是在表示当前分片在原报文中处在哪个位置,实际偏移的字节数是这个值 * 8( 2 3 2^3 23 ) 得到的。因此除了最后一个报文之外,其他报文的长度必须是8的整数倍(否则报文就不连续了)
分片与组装
在传输中,报文不一定是完整的,它可能在传输的过程中进行了分片,这里就要用到协议头格式的第二层的内容来让它们重新整合。分片之后,每一个分片都必须要收IP报头,需要通过报头属性来进行组装
假设我们有一个3000的报文,我们该如何分片呢?
网段划分
IP地址分为两个部分:
- 网络号: 保证相互连接的两个网段具有不同的标识
- 主机号: 同一网段内,主机之间具有相同的网络号,但是必须有不同的主机号
如果在一个子网中新增一台主机,主机的网络号会和这个子网的网络号一致,但是主机号不会和该区域内的其他主机重复,这是唯一的,所以通过合理设置主机号和网络号,就可以保证在相互连接的网络中,每台主机的IP地址都不相同
- 如果手动管理子网内的IP,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所以就有了DHCP
- DHCP能够自动的给子网内新增主机节点分配IP地址,避免了手动管理IP的不便
- 一般的路由器都带有DHCP功能,因此路由器也可以看做一个DHCP服务器
在之前有人提出了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的方案,将所有IP 地址分为五类:
- A类: 0.0.0.0到127.255.255.255
- B类: 128.0.0.0到191.255.255.255
- C类: 192.0.0.0到223.255.255.255
- D类: 224.0.0.0到239.255.255.255
- E类: 240.0.0.0到247.255.255.255
虽然理论上看着很合理,但是这种划分方案也有一定局限性,大多数组织都会去申请B类网址,导致B类快速分配完全,A类却还浪费了大量地址。在实际的网络架构中,并不会存在一个子网内有那么多主机存在的情况,大量IP地址都会被浪费掉,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新的方案:CIDR,引入一个额外的子网掩码(subnet mask)来区分网络号和主机号
子网掩码
- 子网掩码也是一个32位的正整数,通常用一串 “0” 来结尾
- 将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进行 “按位与” 操作,得到的结果就是网络号
- 网络号和主机号的划分与这个IP地址是A类、B类还是C类无关
IP地址与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可以得到网络号,主机号从全0到全1就是子网的地址范围
- IP地址和子网掩码还有一种更简洁的表示方法,例如140.252.20.68/24,表示IP地址为140.252.20.68, 子网掩码的高24位是1,也就是255.255.255.0
子网划分:提高定位和查找主机的效率
特殊的IP地址
- 将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0,就成为了
网络号
,代表这个局域网 - 将IP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1,就成为了
广播地址
,用于给同一个链路中相互连接的所有主机发送数据包 - 127.*的IP地址用于本机环回(loop back)测试,通常是127.0.0.1
IP地址的数量限制
IP地址(IPv4)是一个4字节32位的正整数,那么一共只有 2 32 2^{32} 232 个IP地址,大概是43亿左右。而TCP/IP协议规定,每个主机都需要有一个IP地址,但是由于特殊IP地址的存在数量是肯定不足43亿的,而且IP地址并非是按照主机台数来配置的,每一个网卡都要配置一个或多个IP地址
CIDR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IP地址不够的问题,但也只是杯水车薪,所以我们要另辟蹊径:
动态分配IP地址
: 只给接入网络的设备分配IP地址,因此同一个MAC地址的设备,每次接入互联网中,得到的IP地址不一定是相同的NAT技术
(后面会重点介绍)IPv6
: IPv6并不是IPv4的简单升级版,这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协议,彼此并不兼容,IPv6用16字节128位来表示一个IP地址,但是目前IPv6还没有普及
私有IP地址和公网IP地址
IP地址只用于局域网内的通信,而不直接连到Internet上,理论上使用任意的IP地址都可以
RFC 1918规定了用于组建局域网的私有IP地址:
- 10.*,前8位是网络号,共16,777,216个地址
- 172.16.到172.31. ,前12位是网络号,共1,048,576个地址
- 192.168.*,前16位是网络号,共65,536个地址
包含在这个范围中的,都成为私有IP,其余的则称为全局IP(或公网IP)
私有IP地址相当于内网IP,而内网IP不能出现在公网中,因此私有IP在不同的子网中是可以重复的,正是因为这样,大大缓解了IP地址不足的问题,又因为内网IP不能出现在公网中,所以我们在进行通信时,使用的是公网IP,路由器可以配置两个IP地址WAN口IP对外通信,LAN口IP对内通信
路由器:
-
一个路由器可以配置两个IP地址,一个是WAN口IP,一个是LAN口IP(子网IP)
-
路由器LAN口连接的主机,都从属于当前这个路由器的子网中
-
不同的路由器,子网IP其实都是一样的(通常都是192.168.1.1),子网内的主机IP地址不能重复,但是子网之间的IP地址可以重复
-
每一个家用路由器,其实又作为运营商路由器的子网中的一个节点,这样的运营商路由器可能会有很多级,最外层的运营商路由器,WAN口IP就是一个公网IP
-
子网内的主机需要和外网进行通信时,路由器将IP首部中的IP地址进行替换(替换成WAN口IP),这样逐级替换,最终数据包中的IP地址成为一个公网IP。这种技术称为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路由
路由(routing)是指分组从源到目的地时,决定端到端路径的网络范围的进程。简单来说就是从主机1到主机2走的路径,中途的路由器会判定能不能直接送达,不能则跳到下一个路由器,路由器能够根据目标地址信息,将数据包从源网络转发到目标网络,确保数据包能够快速准确地到达目的地。
IP数据包的传输过程也一样:
- 当IP数据包,到达路由器时,路由器会先查看目的IP
- 路由器决定这个数据包是能直接发送给目标主机,还是需要发送给下一个路由器
- 依次反复,一直到达目标IP地址
路由表:
路由表的Destination是目的网络地址,Genmask是子网掩码,Gateway是下一跳地址,Iface是发送接口,Flags中的U标志表示此条目有效(可以禁用某些 条目),G标志表示此条目的下一跳地址是某个路由器的地址,没有G标志的条目表示目的网络地址是与本机接口直接相连的网络,不必经路由器转发
如果要发送的数据包的目的地址是x
(代指一个地址):
- 跟第一行的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得到结果,判断是否与第一行的目的网络地址相符
- 若与第一行不符,再跟第二行的子网掩码做与运算得到结果,若正是第二行的目的网络地址,因此从eth1接口发送出去
- 若正是与eth1 接口直接相连的网络,因此可以直接发到目的主机,不需要经路由器转发
windows也能查找路由表:
route PRINT
总结
在探索IP协议这一互联网通信核心机制的征途中,我们共同见证了这一技术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如今成为构建现代数字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的壮丽历程。IP协议,这一看似简单的数据传输规则,实则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与精妙的设计,它不仅确保了全球范围内数据的准确、高效传输,更为互联网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学习IP协议不仅仅是为了掌握一项技术,更是为了开启通往数字世界无限可能的钥匙。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在这段旅程中,不断发现新知,勇于探索未知,共同推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构建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希望本文能够为你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让我们一起在编程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谢谢大家支持本篇到这里就结束了,祝大家天天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