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图的遍历
1.1 图的广度优先遍历
2.2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
1. 图的遍历
给定一个图G和其中任意一个顶点v0,从v0出发,沿着图中各边访问图中的所有顶点,且每个顶点仅被遍历一次。"遍历"即对结点进行某种操作的意思。
1.1 图的广度优先遍历
我们用代码加上面的图的形式来进行讲解(图的代码这几篇都是通用的)
void BFS(const V& src) { size_t srci = GetVertexIndex(src); //队列和标记数组 queue<int> q; vector<bool> visited(_vertexs.size(), false); q.push(srci); visited[srci] = true; size_t n = _vertexs.size(); int levelsize = 1; while (!q.empty()) { for (size_t i = 0; i < levelsize; i++) { int front = q.front(); q.pop(); cout << front << ":" << _vertexs[front] << " "; //把front顶点的邻接顶点入队列 for (size_t i = 0; i < n; i++) { if (_matrix[front][i] != MAX_W) { if (visited[i] == false) { q.push(i); visited[i] = true; } } } } cout << endl; levelsize = q.size(); } }
按照理解我们想要遍历肯定得知道一个起点,所以我们的形参就是我们的起点。
既然是BFS,我们可以按照亲密度等级来去给他们上关系。(比如:小王的朋友为亲密度1的关系,小王的朋友介绍他自己的朋友给小王,小王就认识了他朋友的朋友,我们就称这是亲密度为2的朋友,以此类推...),在图这个结构中,我们就可以将它转化为直接相连与间接相连的关系划分等级,我们的levelsize表达的就是同一等级下有多少个点,这样我们就能知道每一层要遍历多少个点,而q呢就是存放这些点的队列。
那么我们的q是如何运作的呢?其实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做法,我们的levelsize记录的是当前层有多少个点,我们就可以这样做,每将一个点带出,我们就将它的邻接点给插入到队列中(如上图分析,我们将A点插入到队列中,遍历到A点了,我们就将这个点的下标先标记一下,然后再在队列中将它删除,同时我们将A点的临界点【跟这个点关系最密切的点】都插入到队列中,然后记录有多少个点,将总数赋值给levelsize就是下一层点的总数了,到了下一层我们就将B,C,D,这三个点进行同样的操作,将这三个点的邻接点的总数相加赋值给levelsize就又是下一层顶点的总数了,以此类推...)。
那么这时候就会有同学问了,将这个点的邻接点插入到队列中的话怎么保证不会重复插入呢?欸,其实很简单,我们只需要一个visited顺序表中的bool值就可以判断了,如果这个点已经插入过了,我们就在visited中将这个点的相同下标的位置值赋上true就可以了,这样我们插入队列q时,只需要判断它在visited中是true还是false就可以知道它是已插入的点还是未插入的点了。
判断结束的标志是看队列中还有没有数据,没有就代表所有点已经全部遍历过了。
这就是我们图的广度优先遍历的逻辑思想,理清了这个逻辑之后我们再看上面的代码就非常清楚了。
我们来简单测试一下上述代码。
测试用例:
string a[] = { "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周七" }; matrix::Graph<string, int> g1(a, sizeof(a) / sizeof(string)); g1.AddEdge("张三", "李四", 100); g1.AddEdge("张三", "王五", 200); g1.AddEdge("王五", "赵六", 30); g1.AddEdge("王五", "周七", 30); g1.BFS("张三"); //g1.DFS("张三"); g1.Print();
运行截图:
如上图所示,第一层(张三),第二层(李四,王五),第三层(赵六,周七)。
2.2 图的深度优先遍历
所以我们看得出深度优先遍历的做法是将一条路走到底,再走其它的路。
我们还是边分析代码边讲逻辑。
void _DFS(size_t srci, vector < bool>& visited) { cout << srci << ":" << _vertexs[srci] << endl; visited[srci] = true; //找一个srci相邻的没有访问过的点,去往深度遍历 for (size_t i = 0; i < _vertexs.size(); i++) { if (_matrix[srci][i] != MAX_W && visited[i] == false) { _DFS(i, visited); } } } void DFS(const V& src) { size_t srci = GetVertexIndex(src); vector<bool> visited(_vertexs.size(), false); _DFS(srci, visited); }
_DFS是DFS的子函数,我们分成两个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我们进行递归操作,好,我们先来分析逻辑。
跟BFS一样,我们肯定得需要知道起点,src就是我们的起点,我们先获取起点的下标,还有一个visited来标记这个点是否被访问过,然后我们把起点下标跟visited顺序表传给它的子函数。
在子函数中我们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我们的srci先标记上,然后我们要找出srci没有被访问过的邻接点,以它为新的起点进行我们的递归操作就能将所有的节点遍历出来。
测试代码:
string a[] = { "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周七" }; matrix::Graph<string, int> g1(a, sizeof(a) / sizeof(string)); g1.AddEdge("张三", "李四", 100); g1.AddEdge("张三", "王五", 200); g1.AddEdge("王五", "赵六", 30); g1.AddEdge("王五", "周七", 30); //g1.BFS("张三"); g1.DFS("张三"); g1.Print();
运行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