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1:GAN是个啥?
生成式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GAN),名字听着就有点“对抗”的意思,没错!它其实是两个神经网络互相斗智斗勇的游戏:
- 生成器(Generator):负责造假,生成一些以假乱真的数据。
- 判别器(Discriminator):负责打假,判断数据是真还是假。
想象一下,生成器是个假币制造商,判别器是个验钞机。假币制造商不断提升造假能力,验钞机也不断升级打假技巧。最终的目标是生成的假币足以以假乱真,让验钞机无法区分。
生成式对抗网络(GAN)是一种由 Ian Goodfellow 和他的团队在2014年提出的深度学习模型。GAN 本质上是一种用于生成与真实数据分布相似的“新数据”的方法,常用于图像生成、风格转换和数据增强等任务。
一、GAN 的基本概念
1. 两个网络:生成器(Generator)和判别器(Discriminator)
GAN 的核心思想是利用两个神经网络相互对抗:
- 生成器 (G): 学习生成接近真实数据的“假数据”。其目标是“骗过”判别器,使其认为假数据是真的。
- 判别器 (D): 学习区分真实数据和生成器生成的假数据。其目标是提高“识别假数据的能力”。
两者形成了一种动态博弈:
- 生成器不断改进以生成更逼真的数据。
- 判别器不断改进以更准确地区分真假数据。
最终目标:生成器生成的数据和真实数据难以区分,判别器无法给出明确的判断。
2. 训练目标
GAN 的训练目标可以通过以下损失函数来描述:
- 判别器的损失:最大化真实数据的得分,最小化假数据的得分。
- 生成器的损失:最小化判别器对假数据的判断分数(即尽量骗过判别器)。
数学公式为:
这里:
- D(x)D(x) 表示判别器给真实数据 xx 的打分。
- G(z)G(z) 表示生成器根据随机噪声 zz 生成的假数据。
3. GAN 的对抗过程
训练过程通常分为两步:
- 更新判别器: 让判别器学习如何区分真实和假数据。
- 更新生成器: 让生成器学习生成更真实的数据,以骗过判别器。
二、直观例子:警察与造假者
你可以将 GAN 的训练过程类比为“警察(判别器)与造假者(生成器)”之间的较量:
- 一开始,造假者技术拙劣,警察很容易识破假币。
- 随着时间推移,造假者的造假技术逐渐提高,而警察也在不断升级检测手段。
- 最终,假币与真币变得极为相似,警察几乎无法分辨。
阶段2:从头写个最简单的GAN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optim as optim
# 1. 生成器(Generator):简单的全连接网络
class Generato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Generator, self).__init__()
self.model = nn.Sequential(
nn.Linear(100, 256), # 输入 100 维噪声,输出中间隐藏层 256 维
nn.ReLU(), # 激活函数 ReLU,增加非线性
nn.Linear(256, 784), # 隐藏层输出 784 维数据(28x28 图像展平后)
nn.Tanh() # 将输出限制到 [-1, 1],方便后续训练
)
def forward(self, z):
return self.model(z)
# 2. 判别器(Discriminator):另一个简单的全连接网络
class Discriminato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Discriminator, self).__init__()
self.model = nn.Sequential(
nn.Linear(784, 256), # 输入 784 维数据(展平的图像)
nn.LeakyReLU(0.2), # 激活函数,允许小负值(更鲁棒)
nn.Linear(256, 1), # 输出一个值(真 or 假)
nn.Sigmoid() # 输出概率,范围 [0, 1]
)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model(x)
# 初始化网络
G = Generator()
D = Discriminator()
# 优化器
optimizer_G = optim.Adam(G.parameters(), lr=0.0002)
optimizer_D = optim.Adam(D.parameters(), lr=0.0002)
# 损失函数:二分类交叉熵
criterion = nn.BCELoss()
代码释疑:
这段代码实现了生成式对抗网络(GAN)的生成器(Generator
)和判别器(Discriminator
),并为它们设置了优化器和损失函数。以下是对相关内容的详细解释,帮助你理解各个部分的功能。
1. Generator
类:生成器
生成器的作用是生成假数据,用来骗过判别器。
class Generato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Generator, self).__init__()
self.model = nn.Sequential(
nn.Linear(100, 256), # 输入 100 维噪声,输出中间隐藏层 256 维
nn.ReLU(), # 激活函数 ReLU,增加非线性
nn.Linear(256, 784), # 隐藏层输出 784 维数据(28x28 图像展平后)
nn.Tanh() # 将输出限制到 [-1, 1],方便后续训练
)
def forward(self, z):
return self.model(z)
关键点:
-
输入:
- 生成器的输入是一个随机噪声
z
,形状为[batch_size, 100]
。 - 噪声是生成器的起点,让它从随机性中学习目标数据分布。
- 生成器的输入是一个随机噪声
-
输出:
- 输出 784 个值,对应一张 28x28 的图像展平(如 MNIST 数据)。
- 使用
Tanh
将输出限制在 [-1, 1] 区间,通常是为了和真实数据的归一化范围一致。
2. Discriminator
类:判别器
判别器的作用是判断输入数据是真实的还是生成的。
class Discriminato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Discriminator, self).__init__()
self.model = nn.Sequential(
nn.Linear(784, 256), # 输入 784 维数据(展平的图像)
nn.LeakyReLU(0.2), # 激活函数,允许小负值(更鲁棒)
nn.Linear(256, 1), # 输出一个值(真 or 假)
nn.Sigmoid() # 输出概率,范围 [0, 1]
)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model(x)
关键点:
-
输入:
- 输入是展平的 28x28 图像(784 维),可以是真实数据或生成器的假数据。
-
输出:
- 输出是一个概率值,
0
表示假,1
表示真。 - 使用
Sigmoid
将值映射到[0, 1]
区间。
- 输出是一个概率值,
-
LeakyReLU:
- 激活函数
LeakyReLU(0.2)
在输入为负值时保留一定斜率(0.2),解决 ReLU 的“死区”问题,使训练更稳定。
- 激活函数
3. 优化器
优化器用于更新模型的参数,使损失函数逐渐减小。
optimizer_G = optim.Adam(G.parameters(), lr=0.0002)
optimizer_D = optim.Adam(D.parameters(), lr=0.0002)
-
Adam 优化器:
- 一种改进的梯度下降算法,适用于深度学习模型,尤其是 GAN。
- 自动调整学习率,提高收敛速度。
-
学习率 (
lr=0.0002
):- 学习率设置为 0.0002,是 GAN 训练中一个常见的经验值。
-
目标:
optimizer_G
优化生成器的参数,使其生成更逼真的数据。optimizer_D
优化判别器的参数,使其更好地区分真假数据。
4. 损失函数:BCELoss
BCELoss
是二分类交叉熵损失函数,用于计算判别器和生成器的损失。
criterion = nn.BCELoss()
什么是交叉熵?
交叉熵是一种用来衡量两个概率分布相似度的损失函数,公式如下:
- yiy_i:真实标签(1 表示真,0 表示假)。
- pip_i:模型预测的概率值(判别器的输出)。
在 GAN 中的作用:
-
判别器的损失:
- 判别器的目标是区分真实数据和生成器生成的假数据。
- 对于真实数据,
y = 1
;对于假数据,y = 0
。 - 损失函数让判别器尽量输出接近真实标签的概率。
-
生成器的损失:
- 生成器的目标是让判别器认为假数据是真实的。
- 生成器通过 GAN 的损失函数间接影响判别器的输出,目标是让判别器输出
y = 1
。
5. 上述代码小结
- 生成器 (G): 学习生成逼真的假数据。
- 判别器 (D): 学习区分真实数据和假数据。
- 损失函数 (BCELoss): 衡量模型输出概率和目标标签之间的差异。
- 优化器 (Adam): 调整模型参数,使损失函数最小化。
在训练过程中:
- 生成器试图最小化生成器的损失。
- 判别器试图最大化判别器的准确率。
这段代码是 GAN 的基础骨架,你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比如用它来生成 MNIST 图像!
题外话:
PyTorch(简称 torch
)是一个流行的开源深度学习框架,它提供了许多用于构建和训练神经网络的功能。它特别以易用性、灵活性和性能而著称,是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领域的常用工具之一。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PyTorch 的作用,以及在这段 GAN 代码中它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 PyTorch 的基本功能
PyTorch 提供了以下几个关键功能:
-
张量(Tensor):
- PyTorch 中的核心数据结构是张量(
torch.Tensor
),类似于 NumPy 的数组,但是张量支持 GPU 加速。 - 张量是神经网络中的数据载体,存储输入数据、权重、偏置等。
- PyTorch 中的核心数据结构是张量(
-
自动求导(Autograd):
- PyTorch 提供自动求导功能,能够计算神经网络中每一层的梯度,简化了反向传播算法的实现。
- 当你定义模型并传入数据后,PyTorch 会自动计算损失函数的梯度,并更新模型的参数。
-
构建和训练神经网络:
- 使用
torch.nn
提供的模块,可以方便地构建神经网络的各层(如全连接层、卷积层、激活函数等)。 torch.optim
提供了优化算法(如 SGD、Adam)来训练模型。
- 使用
-
GPU 加速:
- PyTorch 可以利用 GPU(如 CUDA)来加速计算。你可以将张量和模型移动到 GPU 上,这样就能提高训练速度。
阶段3:它们怎么斗起来?
核心是两步:
- 训练判别器:真图片标为1,假图片标为0,看看它能不能区分真伪。
- 训练生成器:假图片骗过判别器,努力让判别器给它打1分。
from torchvision import datasets, transforms
from torch.utils.data import DataLoader
# 数据加载(MNIST 数据集)
transform = transforms.Compose([transforms.ToTensor(), transforms.Normalize([0.5], [0.5])])
mnist = datasets.MNIST(root='./data', train=True, download=True, transform=transform)
dataloader = DataLoader(mnist, batch_size=64, shuffle=True)
# 训练循环
epochs = 10
for epoch in range(epochs):
for i, (real_imgs, _) in enumerate(dataloader):
# ========== 1. 训练判别器 ==========
# 真数据
real_imgs = real_imgs.view(real_imgs.size(0), -1) # 展平图片
real_labels = torch.ones(real_imgs.size(0), 1) # 真图片标签为1
# 假数据
z = torch.randn(real_imgs.size(0), 100) # 随机噪声
fake_imgs = G(z)
fake_labels = torch.zeros(real_imgs.size(0), 1) # 假图片标签为0
# 判别器的预测和损失
real_preds = D(real_imgs)
fake_preds = D(fake_imgs.detach()) # 假图片不更新生成器
loss_real = criterion(real_preds, real_labels)
loss_fake = criterion(fake_preds, fake_labels)
loss_D = loss_real + loss_fake
# 优化判别器
optimizer_D.zero_grad()
loss_D.backward()
optimizer_D.step()
# ========== 2. 训练生成器 ==========
z = torch.randn(real_imgs.size(0), 100)
fake_imgs = G(z)
fake_preds = D(fake_imgs)
loss_G = criterion(fake_preds, real_labels) # 欺骗判别器的损失
# 优化生成器
optimizer_G.zero_grad()
loss_G.backward()
optimizer_G.step()
# 打印进度
if i % 200 == 0:
print(f"Epoch [{epoch+1}/{epochs}], Step [{i}/{len(dataloader)}], "
f"D Loss: {loss_D.item():.4f}, G Loss: {loss_G.item():.4f}")
这段代码实现了一个基本的 生成式对抗网络(GAN) 训练过程,使用 MNIST 数据集 生成与真实手写数字类似的图像。执行这段代码会产生以下几个结果:
1. 数据加载(MNIST 数据集)
首先,代码通过 torchvision
中的 datasets.MNIST
加载了 MNIST 数据集。这个数据集包含了 60,000 张手写数字的训练图像和 10,000 张测试图像(这里只使用了训练集)。数据被转换为 PyTorch 张量并做了标准化处理,使每个像素值在 [-1, 1] 之间。然后,DataLoader
将数据划分为批次(batch),每次加载 64 张图像。
2. 训练循环
接下来,代码进入训练循环,在每个 epoch 中,它会进行以下操作:
(1)训练判别器(Discriminator)
-
真数据:
- 从 MNIST 数据集中提取实际的手写数字图像,将图像展平为 784 维(28x28 的像素展平)。
- 创建真实标签,所有真实图像的标签为
1
。
-
假数据:
- 从随机噪声
z
(100 维的向量)中生成假图像。 - 创建假的标签,所有生成的假图像标签为
0
。
- 从随机噪声
-
判别器损失:
- 判别器会分别计算它对真实数据和假数据的预测,使用二元交叉熵损失
BCELoss
计算真实数据和假数据的损失。 loss_real
是判别器对真实图像的损失,loss_fake
是对假图像的损失,最终判别器的总损失是两者之和loss_D
。
- 判别器会分别计算它对真实数据和假数据的预测,使用二元交叉熵损失
-
优化判别器:
- 使用
optimizer_D.zero_grad()
清除先前的梯度,进行反向传播并更新判别器的参数。
- 使用
(2)训练生成器(Generator)
- 生成假图像:
- 使用随机噪声
z
通过生成器生成一批假图像。
- 使用随机噪声
- 生成器损失:
- 生成器的目标是欺骗判别器,让它认为生成的假图像是真实的。因此,生成器的损失是判别器对这些假图像的预测(希望是 1)的损失,即
loss_G
。
- 生成器的目标是欺骗判别器,让它认为生成的假图像是真实的。因此,生成器的损失是判别器对这些假图像的预测(希望是 1)的损失,即
- 优化生成器:
- 使用
optimizer_G.zero_grad()
清除先前的梯度,进行反向传播并更新生成器的参数。
- 使用
3. 打印进度
每训练 200 个批次,代码会打印出当前 epoch 和 step 的进度,并显示判别器和生成器的损失:
Epoch [1/10], Step [0/938], D Loss: 0.6881, G Loss: 0.7014
Epoch [1/10], Step [200/938], D Loss: 0.6834, G Loss: 0.7102
...
实际运行效果:
执行结果
-
训练输出:
- 在训练过程中,随着生成器和判别器的不断优化,你会看到输出的
D Loss
(判别器损失)和G Loss
(生成器损失)。初始时,这两个损失通常较大,因为模型还没有学会如何生成和判断图像。 - 随着训练的进行,损失会逐渐减小,表示生成器和判别器在相互博弈中逐渐变得更强。
- 在训练过程中,随着生成器和判别器的不断优化,你会看到输出的
-
图像生成:
- 由于
GAN
的训练是一个对抗过程,因此每个 epoch 训练后,生成器的输出图像会逐渐接近真实图像的分布。 - 生成器在训练中会变得越来越善于生成逼真的手写数字图像,直到它能够生成看起来很像 MNIST 数据集中的真实数字。
- 由于
小结
- 判别器:学习区分真实和假图像,给出图像是“真”还是“假”的概率。
- 生成器:学习生成越来越像真实手写数字的图像,目的是“欺骗”判别器,使判别器认为生成的假图像是真实的。
执行完这段代码后,生成器(G
)会经过 10 个 epoch 的训练,逐步学会生成类似 MNIST 手写数字的图像。你可以根据损失值的变化和生成的图像的质量,观察训练过程的进展。
阶段4:GAN生成的图像是啥样?
每训练一段时间,我们让生成器画个画,看看它有没有长进: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def show_images(generator, num_images=16):
z = torch.randn(num_images, 100) # 随机噪声
fake_imgs = generator(z).view(num_images, 1, 28, 28) # 恢复图片形状
fake_imgs = (fake_imgs + 1) / 2.0 # 把值范围从 [-1, 1] 变到 [0, 1]
grid = torch.cat([fake_imgs[i] for i in range(num_images)], dim=2).squeeze(0)
plt.imshow(grid.detach().numpy(), cmap='gray')
plt.axis('off') # 不显示坐标轴
plt.savefig("generated_images.png", bbox_inches='tight') # 保存图像到文件
plt.close() # 关闭图形窗口
这是最终生成地图像:
局部放大
是不是可以联想到:生成式对抗网络的应用场景相当广泛,比如半导体晶圆缺陷检测领域,医学影像疾病识别领域等等。
阶段5:GAN训练的问题
GAN不是一帆风顺的,训练GAN像哄熊孩子:生成器和判别器常常互相欺负对方导致训练不稳定。
怎么办?我们可以尝试改进:
- 改网络结构:比如用更强大的卷积网络。
- 改损失函数:比如使用Wasserstein GAN。
- 调参:改动学习率、优化器等等。
这就是生成式对抗网络的基础啦,希望它的斗智斗勇能让你觉得有趣!你也可以试试用它生成其他类型的数据,比如音乐、画作或者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