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昨天晚上吃饭路上,听到喵喵叫。四处张望了一下,看见一只野猫。天黑,看不清具体什么样子。我冲它喵喵叫,试图走近它。跑掉了。
看来我还是不讨小动物喜欢呢(笑。
一大早去了医院。这次膝盖看了三个医生。
放射科报告结论是脂肪垫水肿,医生又把我片子拿出来看了一眼,给我指了一下位置。
“你这脂肪垫比其他人都要多一些,运动量有点大哦。”
我有点汗颜,我感觉没怎么动…… 要真说运动量大了,那我的心肺功能为什么还是那么烂…… 跑步一直没长进,平均一分钟配速要六七分钟……
我原来问第一个医生,右腿胫骨上面有个小骨节有关系吗?医生说没关系,运动量大的人有时候会长那个东西,属于骨质的再生。
所以这运动量是大还是不大…… 感觉自己的身体就是玄学。
前天晚上的应酬没去。昨天上班,听同事们得意洋洋地说自己搞到了几点钟,喝了多少杯,有没有断片,又由谁送回去。听到这些话,莫名觉得有些恶心想吐。
前天晚上的应酬由客户部主管主持,昨天中午由行长主持。虽然事由都一样,送副行长援边,但主持的人不一样。其他人两次都去了,我只去了中午那一次。中午因为下午还要上班,所以他们不会喝酒。前天晚上的应酬,我手机关机,21 点就睡了。
好笑的是,前天晚上要给他送行,那天早上才被他骂了。虽然这件事小,不过刚好给了一个不去的理由。只是也没人问就是了。比起应酬,更想好好休息,养膝盖。
中午吃饭,收到了珍的消息。
感觉聊了一些比较深入的话题。这期间我很犹豫要不要说这些,太玄了暂且不论,一个人要把深层次的困惑、焦虑、担心和难堪讲给别人听,是很危险的举动,需要大量的信任和勇气。
我也不知道我说的东西,对她有没有帮助。我只能给她说,我是这样做的。
聊完之后,我一直觉得有件事情她可能不太能领会到。我跟她说,只要她能和我聊天,我就已经足够幸福了。因为至少当下,我们还能享受其中。
只是,“幸福” 这种感受,只有自己能体会到。而且要细心地、真切地去关注才能感受到。
我觉得我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可能在于,她对于我们之间的关系,感受是 “正计时”,而我则是 “倒计时”。
“倒计时” 的属性,给予了我想要抓住每一次机会、每一秒当下的紧迫感。“正计时” 在这方面会迟钝一些。
我看不清倒计时上时间还有多少,但我相信那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起码未来三年之内,计时不会归零。
我十分信任他们,相信我们内部、两个人不会出现任何问题,至少 “背叛”、“权力与暴力” 这样严重的问题绝对不可能发生。压力只会来源于外界。我也这样直白地对她说了。
说实话,发送这些话的那一刻,我有些不知所措,甚至还有些羞耻。我不知道能不能传达到。
第一次觉得 “届く” 是一个很难的东西。
自说自话一直是一件让人讨厌的事情。希望我提出的解决方案,对她能有一些真真切切的作用。哪怕只有些微作用,那也足够了。
下午在涩涩和睡觉。感觉 “认真地涩涩” 本身就是很涩的事情(笑。
晚上写完了一直以来难产的一篇 “理想雪” 小说。它从我还没毕业就开始写了,直到今天才写完。虽然还是不太满意,不过就这样了吧。
再后来看兄长打小黄龙,我都没找到它在哪,打完大圣直接开了二周目了…… 感觉血亏。
明天打算去体检。希望一切顺利。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11 月 2 日
写在后面
第二次打大头。比第一次打,少了好奇心。手柄也被我折磨得更痛不欲生了,时不时还断一下连接(笑。葫芦就是反复拔插手柄窗口期不能动被消耗掉的。不过等级高了,装备好了,伤害高了,电脑设备好了,技术好了,也更有自信了。
打大圣的时候居然全程没有掉连接,就很神奇。
就这个劈棍,我看到大圣跳得比我还高,棍子比我还长,红光比我还亮…… 视角拉到天上,就这样看着大圣做着准备劈下来的动作。我第一次见到,那是真心觉得,不如劈死我算了。
不管如何,打过了大圣,今年年度计划又算是完成一项了。
2024 年年度计划还剩余两项:
其中,代码生成器计划未列出,已经经过计划调整,并作废归档。
2024 年度计划执行情况(详情)
- [x] 练习会唱:《カタオモイ》《心拍数♯0822》
- [x] カタオモイ(2024.5.20)
- [x] 心拍数♯0822(2024.6.13)
- [x] 日语语法指南 看完(2024.1.23)
- [x] 《Baba is You》三个大关卡
- [x] 一个(2024.1.6)
- [x] 两个(2024.1.7)
- [x] 三个(2024.1.8)
- [x] 《黑神话:悟空》通关(2024.11.1)
- [ ] 【延续自 2023】Rust 的 Spring Boot 代码生成器 基础功能
- [ ] 读取 JSON 配置文件
- [ ] 根据 Test.hbs 文件生成 Test.java 文件
- [ ] 连接 MySQL 数据库
- [ ] 读取数据库表反向生成 java 文件
- [ ] 自定义输出文件夹
- [ ] 自定义输出层级目录
- [x] 跑步 100 公里(2024.3.26)
- [x] 存到能买起 99 新 E 18-135mm f3.5-5.6 OSS 镜头的钱(2024.4.19)
- [ ] 87 个 Hiphop 元素基础动作(非进阶叠加)
- [x] Running Man
- [x] BK Bounce
- [x] Crab
- [x] Happy Feet
- [x] Patty Duke
- [x] Yeek
- [x] Kick
- [x] Party Machine
- [x] Walk it Out
- [x] Walk Out
- [x] Prep
- [x] Wu-Tang
- [x] The Wop
- [x] The Box Step
- [x] The Camel Walk
- [x] Sponge Bob
- [x] Typewriter
- [x] ATL Stomp
- [x] Reject
- [ ] Jerk
- [x] Charleston
- [x] Kid 'N Play
- [x] TLC
- [x] Biz Markie
- [x] Janet Jackson
- [x] James Brown
- [x] LL Cool J
- [x] Jerry Lewis
- [x] Marge Step
- [x] Upstairs Downstairs
- [x] Toss it Up
- [x] Let it Rain
- [x] Chicken Noodle Soup
- [x] Get Lite
- [ ] Steve Martin
- [x] Reebok
- [x] Cabbage Patch
- [x] Gucci
- [x] Skate
- [x] The Hummpty Dance
- [x] Stomp
- [x] Popcorn
- [x] Rock Off
- [x] Shamrock
- [x] Guess
- [x] Smurf
- [x] Rooftop
- [x] Funky 4 Corners
- [x] Cat Daddy
- [ ] Roger Rabbit
- [x] Baseball Step
- [x] Monastery
- [x] Mike Tyson
- [ ] Gigolo
- [x] Badman
- [x] Robocop
- [x] Bart Simpson
- [ ] Pepper Seed
- [x] The Fila
- [x] The ALF
- [x] Harlem Shake
- [ ] Bankhead Bounce
- [x] Superman
- [x] Horse Dance
- [x] Heel Toe
- [x] Crazy Legs
- [ ] Creep
- [ ] Dougie
- [ ] C-Walk
- [x] Aunt Jackie
- [x] Arm Wave
- [ ] Body Wave
- [x] Snake
- [x] Stick&Roll
- [x] Water Dance
- [ ] Butterfly
- [ ] Funky Water Gate
- [x] Cherry Hill
- [ ] Dipin
- [x] Side Glide
- [x] India Step (Cross Over)
- [x] Diddy Bop
- [x] Diddy Dance
- [x] Roller Skate
- [x] Mary J
- [x] Brooklyn
- [x] Bedrock
- [ ] 【延续自 2023】计算机科学极简入门指南(至少)计算机组成原理部分
- [x] 第一章:计算机的历史
- [x] 第二章:计算机的构成
- [x] 第三章:简单逻辑门
- [x] 第四章:负数与减法
- [x] 第五章:乘法与除法
- [ ] 第六章:算术逻辑单元
- [ ] 第七章:存储器
- [ ] 第八章:控制器
- [ ] 第九章:指令系统
- [ ] 第十章:中央处理器
- [ ] 第十一章:总线
- [ ] 第十二章:指令流水线
- [ ] 第十三章:输入输出系统
- [ ] 第十四章:计算机组成原理
- [x] 《药理学》
- [x] 第一章 药理学总论一绪言(2024.1.14)
- [x] 第二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2024.2.1)
- [x] 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2024.1.26)
- [x]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2024.1.31)
- [x]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2024.2.3)
- [x]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2024.2.3)
- [x]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2024.2.3)
- [x] 第八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I)-M 胆碱受体阻断药(2024.2.4)
- [x] 第九章 胆碱受体阻断药(II)-N 胆碱受体阻断药(2024.2.4)
- [x]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2024.2.14)
- [x]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2024.2.15)
- [x]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2024.2.15)
- [x] 第十三章 全身麻醉药(2024.2.16)
- [x] 第十四章 局部麻醉药(2024.2.15)
- [x] 第十五章 镇静催眠药(2024.2.16)
- [x] 第十六章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2024.2.18)
- [x] 第十七章 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药(2024.2.22)
- [x] 第十八章 抗精神失常药(2024.2.21)
- [x] 第十九章 镇痛药(2024.3.9)
- [x] 第二十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2024.3.9)
- [x] 第二十一章 离子通道概论及钙通道阻滞药(2024.5.6)
- [x]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2024.3.26)
- [x] 第二十三章 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2024.5.6)
- [x] 第二十四章 利尿药(2024.5.8)
- [x] 第二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2024.5.5)
- [x] 第二十六章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2024.4.4)
- [x] 第二十七章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2024.4.17)
- [x] 第二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2024.4.12)
- [x]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2024.5.23)
- [x] 第三十章 影响自体活性物质的药物(2024.5.29)
- [x] 第三十一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2024.5.29)
- [x] 第三十二章 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2024.5.24)
- [x] 第三十三章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和抑制药(2024.5.29)
- [x] 第三十四章 性激素类药及避孕药(2024.6.6)
- [x] 第三十五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2024.6.5)
- [x] 第三十六章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2024.6.6)
- [x] 第三十七章 胰岛素及其他降血糖药(2024.6.6)
- [x] 第三十八章 抗骨质疏松药(2024.6.6)
- [x] 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2024.6.8)
- [x] 第四十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2024.6.10)
- [x] 第四十一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2024.6.10)
- [x] 第四十二章 氨基苷类抗生素(2024.6.12)
- [x] 第四十三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类(2024.6.12)
- [x] 第四十四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2024.6.8)
- [x] 第四十五章 抗病毒药和抗真菌药(2024.6.13)
- [x] 第四十六章 抗结核药及抗麻风病药(2024.6.14)
- [x] 第四十七章 抗寄生虫药(2024.6.15)
- [x] 第四十八章 抗恶性肿瘤药(2024.6.15)
- [x] 第四十九章 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2024.6.15)
- [x] 编曲一首:主歌副歌体音乐
- [x] 作曲教程第三章(2024.8.11)
- [x] 作曲教程第四章(2024.8.18)
- [x] 主歌副歌体音乐(2024.8.18)
封面图
实用类文本附加
《香帅金融学讲义》
第 055 讲前景理论:为什么我们一错再错
20 世纪 70 年代之前,行为偏误对投资的影响主要停留在描述层面,缺乏一般性的研究框架。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将参照点(reference point)、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风险态度的非对称性和概率权重(probability weight)四个要素结构化,构建了前景理论,全面解析了行为偏误对资产价格的影响。这个理论让我们得以用一个简单框架解释很多市场现象。
前景理论的要素
参照点
假设一个人现在年薪 25 万元,两天内他分别参加了大学和初中的同学聚会。大学同学年薪都在 30 万元左右,初中同学的平均年薪则不到 20 万元。这两次聚会之后,这个人对自己的薪资水平有什么样的感受?
按照传统的期望效用理论,两个场景中年薪一样,应该不会有任何差异,但现实情况一般是:大学同学聚会后开始怀疑人生,而参加完初中同学聚会后会踌躇满志。这是因为人类有嫉妒、攀比的天性。我们绝大部分思考都会从一个参照点出发,投资决策也不例外。投资者在牛市或熊市中、有仓位或者没仓位时,对不同收益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这些感受和倾向会反映在交易行为中,并通过交易反映在资产价格中。
损失厌恶
假设上午你买彩票中了 2000 元,下午不小心丢了 2000 元,你感觉这一天自己的财运是好,还是不好?
很多人会比较郁闷,有种天上掉了块馅儿饼,结果被狗叼走了的感觉。理论上这是不理性的:上午赚了 2000 元,下午损失 2000 元,收益和亏损的金额一样,我们的效用应该不增不减,没什么变化才对。
但问题是,人类对损失有天然的厌恶。损失带来的痛苦远远比等额收入带来的愉快要多——这种心理就是损失厌恶。有研究甚至发现,这种厌恶需要两倍的价格补偿才能克服。
这种倾向同样会反映在投资者对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的敏感性上,进而影响投资决策。
风险态度的非对称性
当我们面临 “白拿 500 元” 和“扔硬币扔到有字的一面拿 1000 元”这两个选择时,大多数人会选前者;但是当我们面临 “白给人 500 元” 和“扔硬币扔到有字一面输 1000 元”这两个选择时,更多人会选后者。这是因为我们在面对损失和收入时,风险态度是不一样的。
在面对确定性损失时,我们赌性更强,反正要亏钱,不如赌一把;而在面对确定性收益时,我们更保守,希望赶紧落袋为安。
概率权重
花 20 元买一张有万分之一可能性赢得 100 万元的彩票,花 20 元参加一个有 50% 的概率赢 200 元的赌局,你会选择哪个游戏?
理论上这两个选择并无差异,它们的期望收益是一样的。但现实是绝大部分人都会觉得第二个游戏没意思,而第一个则不妨去试一试。
为什么呢?因为人类会因为像 100 万元这样大额的数字,选择性地忽略它发生的极小概率(0.01%)。这种由概率权重带来的幻觉也常常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决策。
===== Separtor =====
前景理论:给你的偏误提供 “解药”
基于以上四个因素,卡尼曼和特沃斯基构建了一个关于人类行为偏好的新方程——前景理论。在这个理论的框架下,市场上很多看似异常的现象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投资者为什么过早抛售赢利的股票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股票一赚钱,就急急忙忙想落袋为安,但是那些亏损的股票,死都不愿意出手。这些行为被称为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即过早抛售赢利的股票而迟迟不愿对那些亏钱的股票斩仓割肉。
20 世纪末,加州大学著名学者特仑苏 · 奥丁(Terrance Odean)用一套个人账户的交易数据做了一个研究。他发现在 1987 年到 1993 年这 6 年间,这些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长度比持有赢利股票的时间长度多了 20%。只要股票赢利,投资者就会抓紧出货,比一只股票亏损后出货的概率大了约 50%。奥丁教授的结论是,个人投资者会集体性地犯 “处置效应” 这样的错误。那机构投资者呢?
芝加哥大学的安德烈 · 弗拉奇尼(Andrea Frazzini)教授的研究告诉我们,1980 年到 2002 年,美国的共同基金也出现同样的交易倾向——匆忙卖出赢利的股票而长期持有亏损的股票。弗拉奇尼教授把所有基金按照亏损仓位兑现的比例进行分组。亏损仓位兑现比例越高,意味着基金经理越能克制自己厌恶损失的倾向,实施快速止损的策略。他发现,兑现比例最高的一组,是业绩最好的。这意味着,一旦我们能克服 “处置效应” 的倾向,投资业绩就有所提高。
为什么人类会长时间、大规模存在 “处置效应” 这样的行为偏误呢?传统理论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但前景理论认为,我们着急卖出手中持有的赢利股票是因为我们会以过去的价格作为参照,希望收益赶紧落袋为安。不愿意卖出亏损的股票,则是因为损失厌恶,我们不愿意接受 “卖出” 带来的实际亏损。
这两种心理经常会导致一个十分好笑的局面:投资者在一只股票 20 元时买入,25 元时忍不住卖出,而这只股票的价格依然在上涨;投资者忍不住在 35 元时再次买入,在 43 元时又急着抛出;结果股票价格还在涨,投资者心里十分后悔,在 48 元时又买入,而这时股价开始回调,投资者就这么被套牢了。
参照点和损失厌恶这两个心理因素很好地解释了很多现实问题,也为我们提供了 “解药”——投资需要纪律。所谓投资纪律就是我们发现了人在投资上的惰性和惯性后,要制定一些反人性的策略来帮助我们克服这些问题。比如在赢利时,淡化自己的参照点,不急着卖出。再比如克服自己的损失厌恶,坚定止损。
投资者为什么买保险
除了处置效应外,市场上还有很多传统理论觉得 “异常” 的现象。
比如:很多家庭愿意为一个发生概率很小但赔付金额很高的保险产品支付高额保费;很多没有现金流的高科技公司却估值奇高,还一股难求。
前景理论中的概率权重,则为这些现象提供了相对合理的解释。所谓概率权重,就是人们对概率的反应会有扭曲,心理上常常增加小概率事件的可能性。因此,一旦涉及小概率事件,人们的风险偏好会发生一些奇怪的逆转:比如面对小概率赢利,很多人变得更偏好风险;而面对小概率损失,很多人会更倾向于厌恶风险。
买保险就是典型的例子。一方面,人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到高额的赔付金额上,而忽略它极低的发生概率;另一方面,虽然从全社会的角度而言,我们可以对极小概率视而不见,但即使是万分之一的概率,对于个体而言一旦发生,就是 100% 的后果。而决策是由个体做出的,所以人们对 “概率” 的感受和权重是完全不同的。这个例子同时也告诉我们,在面临不确定的问题时,个体决策和集体决策很可能迥然不同,个体最优解自然导致社会最优解的假设在现实世界中会经常碰壁。
Nicholas Barberis,Ming Huang,“Stocks as Lotteries: The Implications of Probability Weighting for Security Pric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8.
概率权重还可以用来解释风险投资。有很多没有现金流的公司估值奇高且一股难求,有学者认为这是泡沫,但是行为金融学家有另外的解释。耶鲁大学的尼古拉斯 · 巴伯瑞斯(Nicholas Barberis)和康奈尔大学的黄明教授 2008 年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合作发表的一篇论文 告诉我们,人们对于可能存在巨大损失或巨大收益的小概率长尾事件会特别敏感,在决策的时候会给这些事件更高的权重。比如说,假如你在 2004 年买入 1 万股腾讯的股票,现在已经身家过亿,人生的轨迹可能已经从此改变。很多人对这种小概率长尾事件特别敏感,总是幻想着自己能够找到下一个谷歌或者腾讯。所以,越是估值高的时候,市场上的风投资金越会源源不断。
===== Separtor =====
行为偏误:利用偏误赚钱
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本杰明 · 格雷厄姆
第 056 讲内行陷阱与羊群效应
每个人都带有偏见,虽然我们经常并不知道它的存在,但偏见会不自觉地影响我们的决策。
内行陷阱:偏见无处不在
生活在社交网络中,即使再独立思考的人也会不自觉地陷入某些先验的偏见之中。家乡偏见(home bias)和内行幻觉是两个常见的偏误。
家乡偏见
国际金融研究一直发现,即使在资本账户完全开放的情况下,投资者仍然显示出很强的 “家乡偏见”。
比如说美国的资本进出自由,投资者既可以将资产投在美国,也可以投在英国、澳大利亚或者印度。理论上投资者应该将自己的资产配置在回报率较高的区域,或者在其他国家配置一些资产,进行风险分散。但现实的情况是,几乎所有国家的投资者都显示出很强的 “家乡偏见”,会将 90% 以上的资金都投在本国的金融市场上。
即使将汇率波动、各国监管制度,还有语言文化障碍造成的信息不对称这些变量全部控制后,学者们仍然发现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上的本国偏好非常严重,远远超过理论上的最优解。
Harrison Hong, Jeffrey D. Kubik, and Jeremy C. Stein, “The Neighbor’ s Portfolio: Word-of-Mouth Effects in the Holdings and Trade of Money Managers”, Journal of Finance, 2015.12.
后来很多研究还进一步发现,投资者不仅对本国资产显示出偏好,对本省、本州的企业也显示出了更强的偏好。而且即使专业投资者也逃脱不了这种倾向:普林斯顿大学的哈里森 · 洪(Harrison Hong)以及他的合作者在 2015 年发表的文章 中指出,如果几个美国基金经理人住在一个或者几个邻近的小区里,他们的持仓会显示出非常显著的趋同性,而且在持仓数量上也会对本州的企业有倾向性。同样地,如果基金经理们来自同一个学校、专业,这些因素也会对投资决策产生不小的影响。
内行幻觉
除了家乡偏见外,“内行幻觉”这种心理因素也会影响人的投资行为。一般来说,人们会倾向于相信自己熟悉的事物,但很多情况下,这种 “熟悉” 来自情感性因素,而不是基于对事情基本面的了解。比如,来自同一个地方、学校,有熟人等。这些情感性的因素让人产生了自以为是 “内行” 的幻觉。
这种内行幻觉在生活中十分常见。
几年前一家国企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高管们都比较兴奋。但从我们研究的角度分析,这家企业主业不清晰,表面看是高科技公司,实际上是靠政策搞工业地产,从长期看很难有大作为,所以参与持股不一定能赢利。但当时很多高管都不太认可这个结论,他们觉得自己是内部人士,上至董事长,下至门卫都熟悉,最后很多人坚持重金参与了这个计划。之后几年中,这家企业的股价果然一直处于低位,甚至比当时参与员工持股计划时的价格还低。
另外一次是我的个人经历。几年前,市场上两家企业要合并,各方观点非常不一致,几乎是针尖对麦芒,有人认为这是花钱买吆喝,也有人认为这能真正提升企业效率。当时,我约了一位业内专家专门讨论这个事,这位专家对这桩并购充满悲观情绪,给我谈了很多企业的问题:治理问题、管理效率问题,还有两个企业合并以后的协同问题,还从行业的角度给我做了深度分析,认为这桩并购的前景不妙。结果,市场对这次并购的态度和专家解读完全不一样。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家合并企业的股票价格翻了不止一倍,几年之后,企业的协同发展得也非常不错。
真正的内行尚且会在投资决策上出现错误判断,那些很弱的情感性联系就更不可靠了。比如我们可能对自己家乡的企业并不了解,也可能对自己所在行业没有那么深的理解。但这些因素在生活和投资决策中都可能让我们产生偏见和认知上的幻觉。
克服这些偏见和幻觉并不容易,其中最要紧的一条就是在投资决策中要注意纪律。
比如说,要杜绝 “弱关联” 的投资决策。尽量忽略那些熟人网络,比如同乡、校友,或者任何弱关联的社交网络的投资建议。在这些信息中偶尔也许会淘到金子,但是淘到沙子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任何内行意见都只作为决策参考,不作为决策依据。
羊群效应:“模仿跟风” 是理性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都经历过一些 “随大流” 的行为:莫名其妙地跟着人流排队,挤到人堆里看热闹,扎堆抢购并不需要的商品…… 这些都可以被统称为“羊群行为”(herding behavior)或者“跟风行为”。
金融市场上,这种一窝蜂跟着买入或卖出的现象非常普遍。但羊群行为究竟是理性还是非理性?会不会造成资产价格的泡沫?这些问题一直没有确定的答案。
===== Separtor =====
信息瀑布:机制与结果
Sushil Bikhchandani, David Hirshleifer, and Ivo Welch, “A theory of fads fashion, custom, and cultural change as information cascad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2.10.
1992 年,加州大学的伊沃 · 韦尔奇(Ivo Welch)教授和他的两位同事苏希尔 · 比奇汉达尼(Sushil Bikhchandani)以及戴维 · 赫什利弗(David Hirshleifer)发表了一篇论文 ,文中提出的信息瀑布理论认为,羊群行为经常是信息驱动的理性行为,而且不一定会造成资产泡沫。
论文的观点非常直观和有趣。如果观察瀑布会发现,瀑布越往下水量越大,冲击力越大。信息传递的方式也是如此,随着不断往后,第一个行动所传达的信息会逐渐加强,形成信息的瀑布,对后来者产生巨大影响。
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碰到这种情形:在一个岔路出口,有一长串车不知道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这时,第一辆车的司机做了一个向左拐的随机决策。在第二个司机的信息集里,本来左拐和右拐拥有同等权重,但是第一个司机的左拐传递了新信息,使得向左的信号取得了优势。所以经过权衡之后,第二个司机也选择了向左拐。前面两个司机的行为给第三个司机传递了更强的向左的信号,使他向左拐的概率更高。信息一个一个地传递下去,到第十辆车的时候,向左的信号已经完全占据了优势,后面的车基本上都会向左拐,而且越往后,向左拐的信号就会越强,这就是 “信息瀑布”。
如果第一个司机恰好选对了方向,那么整个车流都会迅速找到正确的路径,更快到达目的地。但是如果第一个司机选错了方向,原本一个个体性的错误,通过信息瀑布的传导,就会变成群体性的错误。
正确或者错误的决策,经过信息瀑布的强化,都可能产生压倒性的信号。在理性决策的框架下,整个社会可能快速地产生协同,最后停留在一个巨大的进步或者错误之上。社会运动中类似例子举不胜举,英国的大宪章运动和德国纳粹的上台就可以看作信息瀑布造成的正反两面后果的典型。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金融市场上。对于一个资产来说,如果最初的交易者做了正确决策,交易方向和股票基本面相吻合,那么随着羊群行为,市场上所有信息会被更快、更有效地反映在股票的价格上。反之,如果开始的交易方向是错误的,顺着信息瀑布,整个市场就会朝着另外一个方向狂奔而去,人们的行为会被影响和传染,导致资产价格更多地偏离基本面,形成泡沫。
羊群行为会造成资产泡沫吗?
Christopher Avery, Peter Zemsky, “Multidimensional Uncertainty and Herd Behavior in Financial Marke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09.
信息瀑布理论提出了理性的羊群行为。1998 年,克里斯托弗 · 艾弗里(Christopher Avery)以及彼得 · 泽姆斯基(Peter Zemsky)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的一篇论文 则认为,羊群行为很难造成资产泡沫。原因在于信息瀑布造成的羊群行为是很脆弱的,一个足够强的反向信号就会打断信息瀑布。比如,在一个追涨的信息瀑布中,假设有一个极度自信而且拥有足够资金的投资者反手做空市场,就像瀑布被截流一样,那个不断加强的上涨信号就被打断,价格很可能就从此反转回到均衡。
当然,这种调整会被外界环境改变——当市场环境变得非常不确定,信息不对称加大的时候,投资者的动物精神会变得很强。这个时候,羊群效应会更强,资产价格的泡沫有可能越变越大。
这两个观点都得到了实证证据的支持。
Josef Lakonishok, Andrei Shleifer, and Robert Vishny, “The Impact of Institutional Trading on Stock Prices”,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2.03.
约瑟夫 · 拉科尼肖克(Josef Lakonishok)、安德烈 · 施莱弗(Andrei Shleifer)和罗伯特 · 维什尼(Robert Vishny)在一篇论文 中对美国基金经理的持仓进行了一次分析,想要研究美国的基金经理是不是在选股时有相互模仿的羊群行为。最终的结论是,基金经理的持仓确实显示出很高的相关性。这就证明基金经理们也互相 “抄袭”,互相模仿,存在羊群行为。但是他们的羊群行为并不是坏事,反而会促进市场的价格发现。因为买入那些受羊群行为影响严重的股票,在后面几个季度里都会取得比较好的收益率。而卖出那些受羊群行为影响严重的股票,后面几个季度的收益率都会大幅度下滑。这说明最开始买入或者卖出这只股票的基金经理很有可能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掌握了私人信息的基金经理。而基金经理们的羊群行为则促进了这些私人信息更快地被反映到市场价格里。换句话说,在一般的市场条件下,理性的羊群行为会提高价格的有效性。
但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比如在一个企业的前景特别不确定或者市场大环境特别动荡的时候,大家的非理性情绪就会加重。一点点信息和噪音就会让投资者杯弓蛇影。这时信息瀑布就会加速非理性的传播。有实证研究发现,高科技公司的股价之所以起伏不定,是因为这些公司的前景不稳定,在它们身上发生的羊群行为,就可能使价格向上或向下不断偏离基本面。同样,在资产 “泡沫” 或危机前夕,非理性的羊群行为也会加重,导致更大的价格波动。
===== Separtor =====
第 057 讲保守主义与过度自信
一个关于保守主义的故事
19 世纪,一位年轻的贵族在一次海难事件中失踪了。他的母亲一直不肯放弃寻找自己的孩子,找了 12 年。有一天,她突然接到一封来自澳大利亚的信,信上说自己就是那个失踪的孩子,流落到澳大利亚以后,千辛万苦才找到了母亲。这位贵族母亲欣喜若狂,马上寄了一大笔钱到澳大利亚,让他回国。但这个人回来以后,整个家庭都对他的身份提出了质疑——那个失踪的年轻贵族,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身形又高又瘦,还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但这位澳大利亚的来客却又矮又胖,眼睛是棕色的,也不会说法语。
所以证据都显示这是个骗子,但这位母亲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她不停地给钱,只想安抚这个失而复得的孩子。直到她去世,贵族家庭终于设法证明了这位澳大利亚来客是个骗子,将他送进了监狱。
这位贵族母亲犯的是一个我们常犯的错误——每个人都倾向于寻找或者相信那些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甚至会将一切信息解读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找了一群人,中间有支持死刑的,也有反对死刑的,然后给他们同时读一份关于死刑威慑效果的材料。材料本身没有太多的倾向性,内容是死刑在哪些情境下有威慑效果,在哪些情境下没有。读完之后,研究人员发现,支持死刑的人表示更加支持死刑了,而反对死刑的人表示更加反对死刑了,而且他们都声称这份材料给他们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这种按照自己的倾向来选择性接受和解读信息的现象,被定义为心理上的 “保守主义”。
保守主义:固执己见的行为陷阱
投资市场上的保守主义十分常见,比如聊天中经常会提到的 “死多头” 或者“死空头”,就是指一个投资者坚持看多或者看空某个市场,对其他任何信息都视而不见。
21 世纪初,北京和上海的平均房价几千元人民币时,谢国忠博士就开始唱空房价,说中国的房价有泡沫。中国房价的上涨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偶尔也会有小波动。每次房价只要在某一个地区有一个即使小幅的向下调整,谢博士就将其解读为支持他空头理论的证据。但是房价在其他大片地区的大幅上涨,他都视而不见。
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全国房价已经涨了不止 10 倍。按照我一个资深银行家朋友的话说就是:“就算是泡沫现在破掉,这剩下的‘沫’也比当年谢国忠说的那个‘泡’大好多倍了。” 这算是关于保守主义在房地产市场上一个极端的典型案例。
金融分析师也是保守主义盛行的一个群体。著名投资人兼行为金融学专家詹姆斯 · 蒙蒂尔(James Montier)的数据分析表示,金融分析师们对公司利润的预测滞后,而不是领先于公司的实际利润。换句话说,就是金融分析师们总是在公司利润信息已经公布了之后,才开始调整自己的 “预测”。
美国市场是这样,中国市场的情况更是这样。如果仔细分析数据,就会发现市场上不少分析师的工作不是预测,而是对本季度经济情况或者公司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这些分析师的宏观 “预测” 一般和当月已发布的宏观数据高度相关,推荐的公司则和该公司本季度的业绩高度相关。如果分析师上次对某家公司的股票给出了卖出的意见,那么即使现在情况发生巨变,比如有一则关于这家公司的特别好的消息,分析师也不会掉头转向,而是非常保守地、悄悄地把 “卖出” 调整成“减持”,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回旋空间。
2018 年第二季度中国债券市场的信用评级也呈现出这样的趋势。2018 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下滑,政策面收紧,债券市场的违约此起彼伏。理论上,下调或者调整信用评级应该是系统的一个预警。但信用评级公司基本上没有在违约事件之前下调过评级,而是在曝出违约新闻之后才开始下调评级。
这些对新信息的反应迟缓和反应不足,都是保守主义的产物,这种倾向会对资产价格造成很大影响。理论上,价格会迅速汇集反映市场上各种信息,但保守主义倾向会让资产价格调整过慢或者调整不到位,形成错误定价。
导致保守主义的根源:沉没成本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倾向于维护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其根源在于沉没成本,即过去不可挽回的成本和费用。
我们之所以固执己见,是因为在形成观点的时候,我们耗费了时间、精力以及金钱。投资世界的逻辑一样,股票上有仓位的人更容易在熊市里亏钱,而没仓位的人在牛市里却很难赚钱。假设股市从 3500 点跌到了 3000 点,一个有仓位或者满仓的投资者心里的参照点是 3500 点,所以他会迟疑犹豫是否卖出,想等一个小反弹,但等来的往往是持续下跌。而没有仓位的投资者,在不断上涨的牛市中会不断懊悔,总在心里想 “哎呀,我要是三个月前买了,现在就赚了一大笔钱了”,会想等市场小回调后再买,而等来的往往是持续的上涨。
实际上,这些沉没成本对我们未来的投资已经毫无意义,但是它们的存在会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愿改变自己的立场。
一个更扎心的例子就是买房。错失了以便宜价格买房子机会的人越来越不愿意买房,因为他们心里总觉得在 10 年前房子才 5000 元一平方米,现在却要用 3 万元买一平方米,怎么都觉得别扭。结果,在犹豫中房价涨到了 5 万元一平方米。
克服保守主义
那怎么样才能在投资中克服这样的心理呢?有两条心法可以提供帮助。
第一条叫作 “归零法”,即忘记现在的立场,把自己想象成一张白纸。比如,想象自己的仓位是零,然后再问自己:根据目前所了解的情况,应该卖出还是买入,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而且跟现在的仓位一致,就应该保持原样;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要果断改变自己的立场。
第二条叫作 “逆行法”,即有意识地让自己多接收反面的观点。以我自己为例,基于自己的分析框架,我一直对中国的经济比较看好。但是现在我会强迫自己多听一些负面的意见,比如房价的泡沫问题、汇率的不稳定问题、企业的债务问题…… 尽量多吸收各种负面的观点,看自己的分析框架里面有没有被遗漏的信息,是否需要对自己的固有观点进行修正。
===== Separtor =====
过度自信:单身男性的投资更容易失败?
除了保守主义,另一个常见的心理偏误是过度自信。我们可能过度自信吗?在下结论之前,你不妨扪心自问 3 个问题:我的开车技术是不是比一般人更好一点?我的工作能力会不会比一般人更强一点?我是不是比一般人更好看一点?
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测试,数据结果显示有 70% 到 90% 的人都对这 3 个问题给出了 “是” 的答案:学校中,有 80% 以上的学生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比一般人强;基金业中,有 70% 以上的基金经理觉得自己的水平比行业的平均水平要高;90% 以上的女性认为自己比一般人好看得多。
这些测试结果反映了人们具有一种过度的乐观倾向,尤其是过度高估自己。
过度自信与投资
Brad M.Barber, Terrance Odean, “Boys will be Boys: Gender, Overconfidence, and Common Stock”,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02.
2001 年,加州大学的特伦斯 · 奥丁教授和布拉德 · 巴伯(Brad M.Barber)发表了一篇著名的论文 ,论文研究分析了 1991 年到 1996 年美国 3.5 万个账户的真实交易数据,发现了一些十分有趣的现象。
奥丁教授按照交易频繁的程度对投资者进行了分组研究。一般来说,特别自信的人总觉得自己能够准确预判市场,所以更倾向于频繁交易。结果研究发现,那些交易频繁的投资者的平均收益比市场大概低了 30%,而且交易越频繁,亏损越多。
此外,男性比女性更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这个现象在交易行为中也很显著。
奥丁教授将投资者按照性别分组,发现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喜欢交易,他们的平均交易频率是女性的 1.5 倍,但股票组合的收益率却低于女性 0.94 个百分点。如果将男女投资者分成已婚和未婚,单身男性亏损得最厉害,单身男性比单身女性的交易次数多了 67%,而股票组合的收益率却低于单身女性 1.44 个百分点,这表明单身男性是最过度自信的一群人。
更有趣的是,在已婚人群这一组,奥丁教授发现,需要妻子许可才能交易的已婚男性的表现比单身男性好很多,而那些需要丈夫许可才能进行交易的已婚女性,表现比单身女性差。所有的证据都指明,男性的过度自信,会带来更糟糕的交易结果。
那我们在投资决策中该怎么克服过度自信呢?“质疑”和 “求证” 是极其重要的两步。
美国通用公司的一位 CEO 曾经说过,他的一位导师在大萧条时期就成功地投资了很多企业。这位导师的经验是:从来不相信任何一个企业是 “天生” 好企业,对每个企业都进行批判性思考,然后一次次地挑战自己投资这个企业的冲动,直到自己的绝大部分质疑都被推翻,再进行投资。在这个逻辑的指导下,他的投资进行得非常成功。
同样地,作为普通人,碰到推销金融产品、宣传投资机会的时候,正确的第一反应应该是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要相信这是一个好机会,然后再从逻辑上一层层地推演下去,直到怀疑完全被推翻,才能说这是一个真正的好机会。
这种方法听起来很简单,但实施起来十分困难。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容易接受一些似是而非的信息。
比如 2014 年以后,P2P(个人对个人网络贷款)投资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发展势头特别猛。市场一片乐观情绪。网上很多文章表示:技术改变了金融的本质,金融领域的风险收益对等的逻辑要被打破了;只要有技术,我们就可以找到风险低、收益高的金融资产。很多 P2P 投资者接受这些信息后,开始找各种理由强化这些信息的真实性,甚至对暴露出来的风险视而不见。
所以,投资者在遇到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时,应该先思考一下:它为什么会存在,然后去做一些研究工作,找找市场上、历史上或其他国家是不是存在过和它类似的模式。如果存在,这种模式是不是还在持续?如果它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又是什么?这样一层一层地推演下去,只有能够将自己的所有质疑推翻,才可以进行投资。如果不能推翻,那么就宁可以静制动。
===== Separtor =====
第 058 讲框架效应与有限注意力
框架效应
估计很多家庭都有类似的经历:太太总会听到先生说自己在某个投资上有辉煌业绩,但是年底查账时却发现亏了一大笔钱,然后就会发生如下对话:
“你亏了多少?”“我在 A 股票上赚了 8000 多元。”
“你到底亏了多少?”“我 18 元买的 B 股票,21 元卖了,也赚了好几千元。”
“你到底亏了多少?”“哦,在 C 股票上我暂时还没有盈利。”
“到底亏了多少?”“目前账面上有几万元,不过肯定会回来的。”
这段对话中,包含了以下几个心理和行为偏误。
首先是过度自信,频繁交易导致了亏损。其次是处置效应,赚了一点钱的股票早早被抛售了,留下了亏损的股票,痴痴地等着它涨回去的那一天。最后,还有一个叫作 “心理账户” 的偏误。它指的是我们在组织和经营自己生活的时候,会像会计一样,给决策建立不同的账户,衡量利弊,计算损益。
这些行为偏误都和框架效应密切相关。
心理账户就是框架效应的典型。心理账户概念的提出者理查德 · 塞勒讲过一个故事。有两个球迷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看篮球赛,一个球迷的门票是自己掏钱买的,另一个球迷的门票是朋友送的。球赛这天,天气预报突然通知 “晚上有暴风雪”。显然,这两位球迷中那个掏钱买票的球迷更有可能冒着风雪去看球赛。塞勒教授对此给出的解释是:我们不自觉地替这个决策单独开了一个账户,错过比赛就等于在账户亏损的情况下关闭了账户。对于买票的人来说,他的亏损会更厉害,为了弥补这种损失,他会倾向于暂时不关闭账户,冒着风雪看球赛。
同样地,我们在投资上也会开设这样的 “心理账户”,把自己的投资割裂开来。尤其是拆解了亏损的投资以后,一方面单个资产(证券)亏损的金额小了,缓冲了亏损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将赢利的资产(证券)单独拎出来,会带来额外的效用。比如说,你需要一笔钱付房子的装修费,得卖掉部分股票。而现在市场行情不好,自己持有的股票整体上亏了不少,但还有一两只是赚钱的。你挣扎了半天,最终选择卖出,也就是关闭那几只赚钱的股票的账户。这样做一方面获得了成功投资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选择延迟关闭那些亏损的账户,使亏损还只停留在账面上,痛苦会少得多。
过度自信也是 “窄框架” 下的产物。女生在考虑自己容貌的时候,之所以会觉得自己比一般人好看得多,是因为她们会自动筛除类似 “她是电影明星”“她是主持人” 这些对自己不利的信息,选择对自己更有利的信息,比如 “我是女博士”“我是女 CEO” 等。构建窄框架来进行比较,就更容易得出过度自信的结论。
为什么我们如此容易陷入窄框架呢?这可能和语言所构筑的 “框架” 有关。比如现在某个国家疫情大暴发,6 万人受到影响,有两个治疗方案,请你快速选择其中之一。
方案一:目前有一种治疗方案,可以治愈 4 万人。
方案二:目前有一种治疗方案,采用这种方案会有 2 万人无法治愈。
稍微思考一下,我们就会知道这两个方案是一样的,但在极短的时间内,人们会倾向于选择 “治愈了 4 万人” 的表述方案。由于语言构建了治愈和无法治愈这两个不同框架,我们很容易选择在某个框架下进行思考和决策,从而陷入有偏的视角中。
有限注意力与投资决策
但这是不是意味着窄框架一无是处呢?
答案是否定的。比如说,人类的 “有限注意力” 会使得窄框架的思考模式对投资决策有利,因为它会使投资纪律更容易实现。
就像俗话说的,“一心不能二用”,每个人的注意力在认知过程中都是稀缺的。所以我们在处理信息或任务时,必须分配自己有限的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关注度,必然导致我们对另一件事的注意力下降。人类认知上的这种特征,被诺奖得主丹尼尔 · 卡尼曼在他 1973 年发表的论文中定义为 “有限注意力”。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有限注意力会对资产价格产生影响。比如说股市上常见的 “周五效应”。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很多上市公司、政府部门经常会选在周五甚至周六发布坏消息。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是 “有限注意力” 的。一来周末休市,二来大家更关注即将到来的假日,所以市场价格对坏消息的反应会迟钝很多。
Stefano DellaVigna, Joshua Pollet, “Investor Inattention and Friday Earnings Announcements”, Journal of Finance , 2009.03.
2009 年,加州大学的斯特凡诺 · 德拉维尼亚(Stefano Della Vigna)和艾莫瑞大学的约书亚 · 波莱(Joshua Pollet)在《金融学期刊》发表一篇论文 指出,市场价格对在周五公布的消息的反应比其他日子的反应低 15%,对交易量的影响降低 8%。换句话说,企业和政府部门都掌握了这个诀窍,利用公众的有限注意力来减轻事件对市场价格的震荡。
除此之外,宏观指标中的 “CPI 效应” 也和注意力有关。
Jing Chen, Yu-Jane Liu, Lei Lu, and Ya Tang, “Investor Attention and Macroeconomic News Announcements: Evidence from Stock Index Futures”, Journal of Futures Markets, 2015.04.
尽管市场上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有很多,比如 CPI(消费价格指数)、PPI(生产价格指数)、社会零售总额、社会融资总额…… 但是大众对 CPI 的反应比对其他指标要强烈得多。我和合作者曾有篇论文发表在《期货市场》杂志 ,研究不同宏观消息公布以后股指期货市场的表现。我们用百度指数表示人们的注意程度,发现市场对 CPI 的关注程度是 PPI 的 2.5 倍,是其他宏观变量的 10 倍。同样,市场价格对 CPI 的反应也要强烈得多。大众的有限注意力会导致一些宏观信息不能及时反映到市场价格里,从而影响市场定价的有效性。
有限注意力也会对投资者的个人决策产生影响。
以分散投资为例。之前有人曾批评巴菲特风险分散的策略做得不够,太过于重仓可口可乐这类股票。但是巴菲特认为,投资是一个需要消耗时间、精力和成本的事情,人类的认知注意力有限,自己只能分析、研究、选择极少数的富有前景的优秀标的。而一旦有了选择,就应该将资金投在这些确定的好资产上,而不是为了 “原则” 分散在那些不确定好不好的资产上。现实中不少投资者把 10 万元、20 万元的资金投在八九只股票上,美其名曰是风险分散。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沉下心研究这些企业,这种 “分散” 明显是没有意义的——其结果不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放在了好几个烂篮子里,将鸡蛋全都打碎。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