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制造企业特别繁多的应用场景、特别大量的数据以及特别复杂的业务流程等特性,低代码能够更贴合制造企业的应用需求,更符合低代码平台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即(低代码+平台)×即服务。
用低代码与平台的融合力量搭建起企业敏捷的数字底座:以低代码向应用赋能,以平台集成数据与系统,屏蔽底层基础架构差异性,实现复杂应用定制和扩展。制造企业拥有较多的系统和数据资产,低代码平台在集成既有资产的基础上,拥有“长出”敏捷应用的能力,以匹配多样化的业务场景和复杂业务流程。
以“即服务”的方式灵活轻便地对内外提供应用与服务:低代码将高代码基于业务需求和市场特性进行封装,将代码能力服务化,使其易于使用、集成和扩展,重新定义代码能力的边界。从而,低代码平台能更敏捷地兑现数字化需求,成就企业的开放与创新,并将有助于制造企业将一线开发资源和经验输出到生态伙伴,协同产业转型数字化升级。
我们也将把场景化解决方案作为支点,结合对制造行业的深度理解和丰富经验,提炼行业场景特性,形成基于场景痛点的全新性、全局性解决模式,帮助更多制造企业形成高效的运营和管理模式。
一、数据连接和开放集成,注重平台化建设
平台化是一种实现连接和共享的架构方式,是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数字化平台应具备灵活性和开放性。
低代码平台具备高集成度、低编程门槛以及丰富的模板和插件的特点,可以为整个公司提供应用平台底座,带来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在低代码平台的基础上,企业可在场景中应赋予不同职能部门相应的权限来共享相应的数据,联通众部门将核心的业务数据,按照权限互联互通,减少需求传导不到位以及沟通隔阂而产生的问题,打通数据孤岛,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从而助推企业的项目进度以及质量。
二、沟通和理解业务,深入研究个性场景
面对多样性、个性化以及快速变化的场景需求,团队在解决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理解制造企业业务和场景,洞察设计机会点,降低场景复杂性。团队一般根据5W2H方法,为什么(Why)、做什么(What)、何人做(Who)、何时(When)、何地(Where)、如何(How)、多少(How much),深入了解需求的内容,挖掘场景需求,保证设计方案不出现大的功能偏差。
在低代码应用构建的过程中,团队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采取敏捷开发、精准交付等模式,并全流程与用户密切交流,共同优化已有方案,定期汇报项目进度和关键里程碑,对关键事项进行协调沟通,提升用户满意度和交付质量。
三、业务部门联合开发,IT部门协同创新
对于集团大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宣贯统一的数字化文化非常重要。制造企业应在内部提升对低代码的认可度,从上到下建立创新的业务场景开发文化,不单要将业务部门、IT部门的员工组织起来,更要将不同业务部门的员工组织起来,整合分散的生产、供应链、销售等流程。
通过低代码平台使能各部门协同创新,一方面业务人员自身业务可以通过低代码实现,成为数字化的最大受益者,还能促进企业资源共享和效率提升,释放业务人员的编程潜能;另一方面能让技术人员站在业务的角度看技术,使技术人员可以抽象并提取应用开发过程中的繁琐底层架构与基础设施任务,供业务人员使用。
四、顶层设计,整体布局复杂场景建设
数字化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顶层设计和管理层的支持不可或缺,且切不可单一模块、单一部门推进。制造企业管理层或数字化主导部门应当秉持“以人为本”、“以员工为本”的思想,结合企业健康状态、业务运营、人员组织、部门架构,并根据人力资源与IT人才储备、硬件软件设备、信息化程度、数字化基础、管理层态度等确定数字化及复杂场景建设的周期性计划和目标,保证企业内部研发、生产、营销、销售、人事、采购等部门全面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同时应避免因单点规划逐个推进导致的利益不平衡、流程机制无法协同等问题,导致数字化周期延长、数字化成果受到影响。
五、实现多环境兼容,使能智能化技术应用
企业应对新技术的应用持开放态度,可以将低代码平台作为智能连接器,把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机器学习、流式处理流程等智能化技术引入公司,用智能化应用使能业务。低代码平台与新兴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成为未来主流的大数据分析和服务基础设施,并为企业培养相关技术预备人才。通过预先构建的连接器接入已有主流企业系统,基于标准的REST和SOAP服务无需编码就可与多环境兼容,从而成为解决系统升级,将制造企业业务导入云端的利器。
六、注重内外连接,实现可信链接
随着低代码能力的不断完善,所带来的数字化普惠还将持续深入。可以利用低代码平台作为企业的内外合作开辟新路径,获得企业认可的合作方可使用企业提供的底层接口,实现可信链接,内外连接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型管理,通过底层数据的模型化实现业务系统间的集成,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从而提升低代码平台的数据价值。
七、丰富应用生态,持续优化实践
低代码平台已经从最初的软件开发工具,进化到如今的即服务聚合平台。制造企业在该平台上,可以进行能力的开放和合作的互通,鼓励SaaS厂商、传统软件厂商、服务商和渠道商等加入聚合平台,共同服务用户。随着模板和应用的沉淀,生态的进一步丰富,平台将承载更多厂商质量控制、产品交付服务提供、账号体系管理等责任,帮助企业和行业打通数据孤岛和优化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