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客主页:誓则盟约
- 系列专栏:机器学习 专栏
- 关注博主,后期持续更新系列文章
- 如果有错误感谢请大家批评指出,及时修改
- 感谢大家点赞👍收藏⭐评论✍
目录
一、机器学习基础理论
1.机器学习的定义与分类
监督学习
无监督学习
强化学习:
2.数据预处理
数据清洗
特征工程
数据归一化与标准化
3.评估指标
准确率、召回率、F1 值
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
ROC 曲线、AUC 值
总结:
“谁不和我们一起就是反对我们,中立的人最危险。”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一、机器学习基础理论
1.机器学习的定义与分类
-
监督学习
监督学习是机器学习的重要类型。它基于有标记的训练数据进行学习。
主要任务包括分类和回归。分类用于预测离散的类别标签,比如判断邮件是否为垃圾邮件。回归则用于预测连续的值,例如房价预测。
常见算法有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决策树等。以线性回归为例,其目标是找到一条直线来拟合数据。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inearRegression
import numpy as np
X = np.array([[1], [2], [3], [4], [5]])
y = np.array([1, 3, 2, 3, 5])
model = LinearRegression()
model.fit(X, y)
print(model.predict([[6]]))
-
无监督学习
无监督学习是机器学习的重要分支,其特点是数据没有明确的标签。其与监督学习有一定的共同点,比如:
-
数据基础:两者都依赖于数据进行学习和分析。数据的质量、特征和规模对学习效果都有重要影响。
-
目的一致性:最终目标都是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和模式,以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或做出决策。
-
技术交叉:某些技术和方法在两种学习方式中可能会有交叉应用。例如,特征选择和提取的方法在监督和无监督学习中都可能用到。
-
相互补充:在实际应用中,常常结合使用。先通过无监督学习对数据进行初步探索和预处理,例如发现数据中的隐藏结构或异常值,然后再应用监督学习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预测和分类任务。
-
共同促进:它们的发展相互影响。对监督学习的研究可能启发无监督学习的新方法,反之亦然,共同推动机器学习领域的进步。
主要包括聚类和降维两大任务。聚类旨在将数据分组,使得同一组内的数据具有较高的相似性,不同组的数据差异较大,常见的聚类算法有 K-Means 算法、层次聚类等。
降维则是通过减少数据的特征数量,同时尽可能保留重要信息,有助于数据可视化和降低计算复杂度,主成分分析(PCA)是常用的降维方法。
例如,使用 K-Means 算法进行聚类的简单代码如下:
from sklearn.cluster import KMeans
import numpy as np
X = np.array([[1, 2], [1, 4], [1, 0], [4, 2], [4, 4], [4, 0]])
kmeans = KMeans(n_clusters=2, random_state=0).fit(X)
print(kmeans.labels_)
总之:无监督学习在数据探索、异常检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
强化学习:
强化学习是一种机器学习方法,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不断交互来学习最优策略。
其核心要素包括:
- 智能体:做出决策和执行动作的主体。
- 环境:智能体所处的外部条件,会根据智能体的动作给出反馈。
- 奖励:环境给予智能体的反馈信号,用于衡量动作的好坏。
常见的强化学习算法有 Q-learning 、策略梯度算法等。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Q-learning 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 环境的状态数量
num_states = 5
# 动作数量
num_actions = 2
# 学习率
learning_rate = 0.1
# 折扣因子
discount_factor = 0.9
# 迭代次数
num_episodes = 1000
# 初始化 Q 表
q_table = np.zeros((num_states, num_actions))
# Q-learning 算法
for episode in range(num_episodes):
state = np.random.randint(0, num_states)
while True:
action = np.argmax(q_table[state])
next_state = np.random.randint(0, num_states)
reward = np.random.rand() # 模拟随机奖励
# Q 值更新
q_table[state, action] = (1 - learning_rate) * q_table[state, action] + \
learning_rate * (reward + discount_factor * np.max(q_table[next_state]))
state = next_state
if state == num_states - 1:
break
2.数据预处理
-
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是指在数据分析和挖掘过程中对数据进行清理、处理和整理的过程。它包括去除重复数据、处理缺失值、处理异常值、统一数据格式以及其他清理操作,旨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从而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简单的数据清洗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
去除重复数据:通过识别和删除数据集中的重复行,确保数据集中不包含重复信息。
-
处理缺失值:识别数据中的缺失值,并通过填充、删除或插值等方式处理缺失数据,以维持数据集的完整性。
-
处理异常值:检测和处理数据中的异常值,可以通过统计方法或基于领域知识进行处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
数据格式标准化:统一数据格式,包括日期格式、文本格式、数值格式等,以便后续分析和处理。
代码示例:
import pandas as pd
# 读取数据
data = pd.read_csv('data.csv')
# 去除重复数据
data.drop_duplicates(inplace=True)
# 处理缺失值
data.dropna(inplace=True)
# 处理异常值(假设异常值为超过3倍标准差的数据)
mean = data['column_name'].mean()
std = data['column_name'].std()
data = data[~(data['column_name'] > mean + 3 * std)]
# 数据格式标准化(假设日期格式统一为yyyy-mm-dd)
data['date_column'] = pd.to_datetime(data['date_column'], format='%Y-%m-%d')
# 保存清洗后的数据
data.to_csv('cleaned_data.csv', index=False)
这段代码演示了如何使用Pandas库对数据进行简单的清洗操作,包括去重、处理缺失值、处理异常值和数据格式标准化。在实际应用中,清洗操作会根据具体数据和需求进行定制。
-
特征工程
特征工程是将原始数据转换为更能代表问题本质的特征的过程,从而提升模型的性能和效果。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特征提取:从原始数据中提取有意义的特征。例如,从文本数据中提取词频、词性等特征。
- 特征构建:通过组合、变换现有特征来创建新的特征。比如,对两个数值特征进行乘法或加法运算得到新特征。
- 特征选择:从众多特征中选择对模型预测最有帮助的特征,去除冗余或无关的特征,以减少计算量和避免过拟合。
- 特征缩放:将特征值缩放到一定的范围,例如标准化或归一化,使不同特征在数值上具有可比性。
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特征缩放的代码示例,使用 Python 的 sklearn
库进行标准化: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StandardScaler
import numpy as np
# 原始数据
data = np.array([[1, -1, 2],
[2, 0, 0],
[0, 1, -1]])
# 创建 StandardScaler 对象
scaler = StandardScaler()
# 进行标准化
scaled_data = scaler.fit_transform(data)
print(scaled_data)
打印出的scaled_data是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后的结果。每一列的数据都经过标准化处理,使得数据的均值为0,方差为1。 特征工程在机器学习中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模型的学习能力和泛化能力。
-
数据归一化与标准化
数据归一化和标准化是数据预处理中常用的两种方法,用于将数据转换到特定的范围或分布,以提高模型的性能和稳定性。
1. 数据归一化(Min-Max Scaling):
将数据映射到[0, 1]区间。
公式:X_normalized = (X - X_min) / (X_max - X_min)
优点:
1.对数据的分布没有要求。
2.保持了原始数据的相对大小关系。
2. 数据标准化(Z-Score Normalization):
使数据符合均值为 0,标准差为 1 的标准正态分布。
公式:X_standardized = (X - X_mean) / X_std
优点:
- 适用于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情况。
- 对异常值的敏感度相对较低。
以下是使用 Python 的 sklearn
库进行数据归一化和标准化的示例代码:
from sklearn.preprocessing import MinMaxScaler, StandardScaler
import numpy as np
# 原始数据
data = np.array([[1, -1, 2],
[2, 0, 0],
[0, 1, -1]])
# 数据归一化
min_max_scaler = MinMaxScaler()
normalized_data = min_max_scaler.fit_transform(data)
print("归一化后的数据:")
print(normalized_data)
# 数据标准化
standard_scaler = StandardScaler()
standardized_data = standard_scaler.fit_transform(data)
print("标准化后的数据:")
print(standardized_data)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数据的特点和模型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缩放方法。
3.评估指标
-
准确率、召回率、F1 值
准确率(Accuracy):表示模型预测正确的结果(包括正例预测正确和负例预测正确)占总预测结果的比例。它反映了模型整体的预测准确性,但在正负例不平衡的情况下可能不太能准确反映模型性能。
公式:准确率 = (正确预测的正例和负例数量) / (总样本数量)
优点:简单直观,易于理解。
局限性:在类别不平衡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误导。例如,如果负例样本数量远远大于正例样本数量,即使模型总是预测为负例,准确率也可能较高,但实际上对正例的预测效果很差。
召回率(Recall):对于正例,召回率指的是模型正确预测为正例的数量占实际正例总数的比例。召回率重点关注的是模型能够找到多少真正的正例。
公式:召回率 = (正确预测的正例数量) / (实际的正例数量)
优点:关注模型对正例的发现能力。
局限性:单独使用召回率可能会导致模型过度预测为正例,从而引入大量的误报。
F1 值(F1-score):F1 值是准确率和召回率的综合考量。它是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用于平衡准确率和召回率在评估模型性能时的重要性。当需要同时兼顾准确率和召回率时,F1 值是一个很有用的指标。
公式:F1 值 = 2 * (准确率 * 召回率) / (准确率 + 召回率)
优点:平衡了准确率和召回率,在需要同时考虑这两个指标时是一个很好的综合评价指标。
例如,在一个疾病诊断的模型中,如果只追求准确率,可能会导致很多患病的人被漏诊(低召回率);如果只追求召回率,可能会把很多健康的人误诊为患病(低准确率)。而 F1 值可以综合评估模型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
举个例子,假设要判断一封邮件是否为垃圾邮件,有 100 封邮件,其中 20 封是垃圾邮件。模型预测了 30 封垃圾邮件,其中 15 封确实是垃圾邮件。
准确率 = (正确预测的垃圾邮件和正常邮件数量)/ 总邮件数量 = (15 + 70)/ 100 = 85%
召回率 = 正确预测的垃圾邮件数量 / 实际的垃圾邮件数量 = 15 / 20 = 75%
F1 值 = 2 * (准确率 * 召回率)/ (准确率 + 召回率) ,通过计算得出。
-
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
1. 均方误差(Mean Squared Error,MSE):
均方误差是预测值与真实值之差的平方的平均值。
公式:MSE = (1/n) * Σ (y_pred - y_true)^2
其中,y_pred
是预测值,y_true
是真实值,n
是样本数量。
优点:对误差进行了平方,放大了较大误差的影响,使得模型对大误差更加敏感,有助于突出严重的预测错误。
缺点:对异常值较为敏感。
2. 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
平均绝对误差是预测值与真实值之差的绝对值的平均值。
公式:MAE = (1/n) * Σ |y_pred - y_true|
优点:对异常值相对不那么敏感,更能反映预测值的平均误差水平。
缺点:对小误差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以下是使用 Python 计算均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的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def mean_squared_error(y_true, y_pred):
return np.mean((y_true - y_pred) ** 2)
def mean_absolute_error(y_true, y_pred):
return np.mean(np.abs(y_true - y_pred))
# 真实值
y_true = np.array([1, 2, 3, 4, 5])
# 预测值
y_pred = np.array([1.5, 2.2, 2.8, 4.1, 4.7])
print("均方误差:", mean_squared_error(y_true, y_pred))
print("平均绝对误差:", mean_absolute_error(y_true, y_pred))
-
ROC 曲线、AUC 值
1. ROC 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 曲线是通过不断改变分类器的阈值,以假正例率(False Positive Rate,FPR)为横轴,真正例率(True Positive Rate,TPR)为纵轴绘制的曲线。
真正例率(TPR) = 真正例数量 / (真正例数量 + 假反例数量)
假正例率(FPR) = 假正例数量 / (假正例数量 + 真反例数量)
ROC 曲线越靠近左上角(即 TPR 高,FPR 低),分类器性能越好。
2. AUC 值(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值是 ROC 曲线下的面积,AUC 值越大,说明分类器的性能越好。AUC = 1 表示完美分类器,AUC = 0.5 表示随机分类器。
以下是使用 Python 绘制 ROC 曲线和计算 AUC 值的简单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roc_curve, auc
from sklearn.datasets import make_classification
from sklearn.linear_model import LogisticRegression
# 生成示例数据
X, y = make_classification(n_samples=1000, n_features=2, n_redundant=0, n_informative=2,
random_state=42, n_clusters_per_class=1)
# 训练逻辑回归模型
model = LogisticRegression()
model.fit(X, y)
# 预测概率
y_pred_proba = model.predict_proba(X)[:, 1]
# 计算 ROC 曲线的 FPR、TPR 和阈值
fpr, tpr, thresholds = roc_curve(y, y_pred_proba)
# 计算 AUC 值
roc_auc = auc(fpr, tpr)
# 绘制 ROC 曲线
plt.figure()
lw = 2
plt.plot(fpr, tpr, color='darkorange', lw=lw, label='ROC curve (area = %0.2f)' % roc_auc)
plt.plot([0, 1], [0, 1], color='navy', lw=lw, linestyle='--')
plt.xlim([0.0, 1.0])
plt.ylim([0.0, 1.05])
plt.xlabel('False Positive Rate')
plt.ylabel('True Positive Rate')
plt.title('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plt.legend(loc="lower right")
plt.show()
总结:
机器学习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关键方面:
首先是机器学习的定义与分类,包括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等主要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在数据处理方面,数据预处理至关重要,涉及数据清理以处理错误、缺失值和重复数据,特征工程用于提取、构建、选择和缩放特征,以及数据归一化和标准化来规范数据。
评估指标用于衡量模型性能,如准确率、召回率、F1 值用于分类任务,均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用于回归任务,ROC 曲线和 AUC 值也提供了综合的评估视角。
这些理论基础为理解和应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有效和可靠的模型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