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广大师生来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是当前阶段绕不开的任务,有的高校晋升副高需要发表核心论文5篇以上,有的学校硕博研究生毕业条件必须是一作发核心。很多人对核心的理解仅停留在“北核、南核”,其他的一概不知。但是我国的核心期刊哪会止步于这两种呢?!
整体情况
国内最早是没有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划分的,学术界当时只以“发刊”为荣,只要能发出来,不拘泥于载体。当然,这跟当时的学术环境是分不开的,没有浮躁和功利性,大多数人都是沉下心来做学术研究。到了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率先研发科学评价的检索工具,经过多年的发展,后逐步成为引领世界学术的老大哥。
当时,中国也亟需有一套自己的评价体系,用于服务学术并提升我国的科研质量。如果沿用国外的一套,很显然是不合理的,不符合中国实际的学术国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设想。这个项目是在1998年才被提上日程的,从时间上看,起步要晚了许多。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写作“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简称CSSCI。也可能是巧合,CSSCI拆开来看,就是C(Chinese)+SSCI,中国的SSCI,就像是把SSCI的评价引入中国,根据学术现状调整后,开发的适合中国学情的新的评价。更有意思的是,小道消息称最新的南大核心要参照SSCI不固定目录,改为动态更新,也不知道真假,但是CSSCI革新似乎是势在必行的。
引入SSCI成为CSSCI,这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自科领域对标CSSCI的是中国科学院研发的CSCD期刊,它是SCI和EI的杂糅综合体,也因此被赋予了“中国版SCI”的称号。
虽然CSSCI和CSCD分管我国的人文期刊和科技期刊,且CSCD的研制时间要早于CSSCI,但是CSSCI南大核心的名头太过响亮,人们又把CSCD叫做“理科版的CSSCI”。可见二者分庭抗礼的地位。
北大核心由于最初的研发目的是作为图书馆进购图书的采购清单,最初的影响力比较小,甚至说在评选后的20年内几乎都没有掀起很大的水花。后来职称等多种体系需要有一个相对高的标准作为行为规范,北大核心这才逐步发展成为如今这样令我们高攀不起的存在。
南核、CSCD、北核,“三足鼎立”局面不算成型,前两者主要做引文,后者主要做图书目录。随着这三者被各种人才体系的引入,慢慢开始“演变”出期刊评价的功能(“演变”带引号是因为多数情况下不强调自己的评刊性质),在学术圈占据重要地位。
第一梯队当属南核和CSCD,含金量足,但是太过高端,所以北大核心被发扬光大,提到第二梯队。当然,北核确有可取之处。
科技核心评价的时间也不短,甚至要比北核更早,也可能是两者的发光点不一样吧,北核的使用要更综合一些,科技核心则在医学领域被高度看重。
也可能是有利可图,后续越来越多的期刊评价开始产生,有的能掀起较大水花的,被列入核心期刊分级的第三梯队,比如人文核心;有的则进入太晚,只够泛起一阵涟漪,堪堪够上核心期刊分级的边缘,比如SCD、RCCSE、浙大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