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下载链接:https://gitee.com/flying-wolf-loves-learning/data-structure.git
目录
一、查找的原理
1.1 查找概念
1.2 查找方法
1.3平均查找长度
1.4顺序表的查找
1.5 顺序表的查找算法及分析
1.6 折半查找算法及分析
1.7 分块查找算法及分析
1.8 总结
二、hash表原理
2.1 Hash表的查找
2.2 保留除数法
2.3 处理冲突的方法
2.3 开放地址法
2.4 链地址法
hash表的实现
创建
插入和查找
一、查找的原理
1.1 查找概念
- 设记录表L=(R1 R2……Rn),其中Ri(l≤i≤n)为记录,对给定的某个值k,在表L中确定key=k的记录的过程,称为查找。
- 若表L中存在一个记录Ri的key=k,记为Ri.key=k,则查找成功,返回该记录在表L中的序号i(或Ri 的地址),否则(查找失败)返回0(或空地址Null)。
1.2 查找方法
查找方法有顺序查找、折半查找、分块查找、Hash表查找等等。查找算法的优劣将影响到计算机的使用效率,应根据应用场合选择相应的查找算法。
1.3平均查找长度
对查找算法,主要分析其T(n)。查找过程是key的比较过程,时间主要耗费在各记录的key与给定k值的比较上。比较次数越多,算法效率越差(即T(n)量级越高),故用“比较次数”刻画算法的T(n)。
一般以“平均查找长度”来衡量T(n)。
- 平均查找长度ASL(Average Search Length):对给定k,查找表L中记录比较次数的期望值(或平均值),即:
(1-1)
为查找的概率。等概率情况下;为查找时key的比较次数(或查找次数)。
1.4顺序表的查找
顺序表,是将表中记录……按其序号存储于一维数组空间
记录的类型描述如下:
typedef struct
{ keytype key; //记录key
…… //记录其他项
} Retype;
顺序表类型描述如下:
#define maxn 1024 //表最大长度
typedef struct
{ Retype data[maxn]; //顺序表空间
int len; //当前表长,表空时len=0
} sqlist;
若说明:sqlist r,则(r.data[1],……,r.data[r.len])为记录表(R1……Rn), Ri.key为r.data[i].key, r.data[0]称为监视哨,为算法设计方便所设。
1.5 顺序表的查找算法及分析
算法思路 设给定值为k,在表(R1 R2……Rn)中,从Rn开始,查找key=k的记录。
int sqsearch(sqlist r, keytype k)
{ int i;
r.data[0].key = k; //k存入监视哨
i = r.len; //取表长
while(r.data[i].key != k) i--;
return (i);
}
设Ci(1≤i≤n)为查找第i记录的key比较次数(或查找次数):
若r.data[n].key = k, Cn=1;
若r.data[n-1].key = k, Cn-1=2;
……
若r.data[i].key = k, Ci=n-i+1;
……
若r.data[1].key = k, C1=n
- 故ASL = O(n)。而查找失败时,查找次数等于n+l,同样为O(n)。
- 对查找算法,若ASL=O(n),则效率是很低的,意味着查找某记录几乎要扫描整个表,当表长n很大时,会令人无法忍受。
1.6 折半查找算法及分析
算法思路
对给定值k,逐步确定待查记录所在区间,每次将搜索空间减少一半(折半),直到查找成功或失败为止。
设两个游标low、high,分别指向当前待查找表的上界(表头)和下界(表尾)。mid指向中间元素。
具体代码如下:
int Binsearch(sqlist r, keytype k) //对有序表r折半查找的算法 { int low, high, mid; low = 1;high = r.len; while (low <= high) { mid = (low+high) / 2; if (k == r.data[mid].key) return (mid); if (k < r.data[mid].key) high = mid-1; else low = mid+1; } return(0); }
不失一般性,设表长n=2h-l,h=log2(n+1)。记录数n恰为一棵h层的满二叉树的结点数。得出表的判定树及各记录的查找次数如图所示。
1.7 分块查找算法及分析
分块
设记录表长为n,将表的n个记录分成 个块,每块s个记录(最后一块记录数可以少于s个),即:
且表分块有序,即第i(1≤i≤b-1)块所有记录的key小于第i+1块中记录的key,但块内记录可以无序。
- 建立索引
- 每块对应一索引项:
- 其中kmax为该块内记录的最大key;link为该块第一记录的序号(或指针)。
1.8 总结
- 顺序、折半、分块查找和树表的查找中,其ASL的量级在O(n)~O(log2n)之间。
- 不论ASL在哪个量级,都与记录长度n有关。随着n的扩大,算法的效率会越来越低。
- ASL与n有关是因为记录在存储器中的存放是随机的,或者说记录的key与记录的存放地址无关,因而查找只能建立在key的“比较”基础上。
二、Hash表原理
2.1 Hash表的查找
理想的查找方法是:对给定的k,不经任何比较便能获取所需的记录,其查找的时间复杂度为常数级O(C)。
这就要求在建立记录表的时候,确定记录的key与其存储地址之间的关系f,即使key与记录的存放地址H相对应:
当要查找key=k的记录时,通过关系f就可得到相应记录的地址而获取记录,从而免去了key的比较过程。
这个关系f就是所谓的Hash函数(或称散列函数、杂凑函数),记为H(key)。
它实际上是一个地址映象函数,其自变量为记录的key,函数值为记录的存储地址(或称Hash地址)。
- 不同的key可能得到同一个Hash地址,即当keyl≠key2时,可能有H(key1)=H(key2),此时称key1和key2为同义词。这种现象称为“冲突”或“碰撞”,因为一个数据单位只可存放一条记录。
- 一般,选取Hash函数只能做到使冲突尽可能少,却不能完全避免。这就要求在出现冲突之后,寻求适当的方法来解决冲突记录的存放问题。
根据选取的Hash函数H(key)和处理冲突的方法,将一组记录(R1 R2……Rn)映象到记录的存储空间,所得到的记录表称为Hash表,如图:
选取(或构造)Hash函数的方法很多,原则是尽可能将记录均匀分布,以减少冲突现象的发生。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构造方法。
- 直接地址法
- 平方取中法
- 叠加法
- 保留除数法
- 随机函数法
2.2 保留除数法
又称质数除余法,设Hash表空间长度为m,选取一个不大于m的最大质数p,令: H(key)=key%p。
设记录的key集合k={28,35,63,77,105……},若选取p=21=3*7(包括质数因子7),有:
key:28 35 63 77 105 ……
H(key)=key%21: 7 14 0 14 0 ……
使得包含质数因子7的key都可能被映象到相同的单元,冲突现象严重。
若取p=l9(质数),同样对上面给定的key集合k,有:
key:28 35 63 77 105
H(key)=key%19: 9 16 6 1 10
H(key)的随机度就好多了。
2.3 处理冲突的方法
选取随机度好的Hash函数可使冲突减少,一般来讲不能完全避免冲突。设Hash表地址空间为0~m-l(表长为m):
冲突是指:表中某地址j∈[0,m-1]中己存放有记录,而另一个记录的H(key)值也为j。
- 处理冲突的方法一般为:在地址j的前面或后面找一个空闲单元存放冲突的记录,或将相冲突的诸记录拉成链表。
- 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可能发生一连串的冲突现象,即可能得到一个地址序列H1、H2……Hn,Hi∈[0,m-l]。H1是冲突时选取的下一地址,而H1中可能己有记录,又设法得到下一地址H2……直到某个Hn不发生冲突为止。这种现象称为“聚积”,它严重影响了Hash表的查找效率。
- 冲突现象的发生有时并不完全是由于Hash函数的随机性不好引起的,聚积的发生也会加重冲突。
- 还有一个因素是表的装填因子α,α=n/m,其中m为表长,n为表中记录个数。一般α在0.7~0.8之间,使表保持一定的空闲余量,以减少冲突和聚积现象。
2.3 开放地址法
当发生冲突时,在H(key)的前后找一个空闲单元来存放冲突的记录,即在H(key)的基础上获取下一地址:
Hi=(H(key)+di)%m
其中m为表长,%运算是保证Hi落在[0,m-l]区间;
di为地址增量。di的取法有多种:
(1)di=1,2,3,……(m-1)——称为线性探查法;
(2)di=12,-12,22,-22,……——称为二次探查法。
设记录的key集合k={23,34,14,38,46,16,68,15,07,31,26},记录数n=11。
令装填因子α=0.75,取表长m= én/αù =15。
用“保留余数法”选取Hash函数(p=13):
H(key)=key%13
2.4 链地址法
发生冲突时,将各冲突记录链在一起,即同义词的记录存于同一链表。
设H(key)取值范围(值域)为[0,m-l],
建立头指针向量HP[m],
HP[i](0≤i≤m-l)初值为空。
设H(key)=key%13
k={ 23,34,14,38,46,
16,68,15,07,31,26 }
链地址法解决冲突的优点:无聚积现象;删除表中记录容易实现。
三、Hash表的实现
3.1 创建
// 定义一个名为hash_create的函数,它返回一个指向hash结构体的指针
hash *hash_create(){
// 声明一个名为HT的指针,用于指向新创建的hash结构体
hash * HT;
// 使用malloc函数为hash结构体分配内存,并将返回的地址赋值给HT
// 这里的(hash *)是强制类型转换,确保malloc返回的void*被正确转换为hash*
if((HT = (hash *)malloc(sizeof(hash))) == NULL){
// 如果内存分配失败(即malloc返回NULL),则打印错误信息
printf("malloc failed!\n");
// 并返回NULL,表示创建失败
return NULL;
}
// 使用memset函数将HT指向的内存区域初始化为0
// 这通常是为了确保hash结构体中的所有成员都被正确地初始化为默认值(对于整数和指针,通常是0)
memset(HT, 0, sizeof(hash));
// 返回新创建的并已经初始化的hash结构体的地址
return HT;
}
3.2 插入和查找
插入
// 假设datatype是键的数据类型,hash是哈希表结构体的指针,linklist是链表节点的指针类型
// listnode是链表节点的结构体类型,HT->data是哈希表存储的链表数组,N是哈希表的大小
int hash_insert(hash *HT, datatype key){
// 检查哈希表是否为空
if(HT == NULL){
printf("HT is NULL\n");
return -1; // 返回-1表示哈希表为空,插入失败
}
// 声明两个链表节点的指针,p用于新节点,q用于遍历链表
linklist p, q;
// 为新节点分配内存
if((p = (linklist)malloc(sizeof(listnode))) == NULL){
printf("malloc failed!\n");
return -1; // 返回-1表示内存分配失败
}
// 初始化新节点的key和value(这里value被简单设置为key对N取模的值,可能是哈希值或链表索引)
p->key = key;
p->value = key % N; // 注意:这里的value可能不是真正的值,而是用于链表排序或索引的
p->next = NULL; // 初始化新节点的next指针为NULL
// 计算哈希值,确定在哈希表的哪个位置插入新节点
// 假设HT->data是一个链表数组,其索引由key % N确定
q = &HT->data[key % N]; // q指向对应链表的头部
// 遍历链表,找到新节点应该插入的位置(保持链表有序或按某种规则插入)
// 这里假设链表是按键值key升序排列的
while(q->next && q->next->key < p->key){
q = q->next; // q向后移动,直到找到空位置或遇到比p->key大的节点
}
// 将新节点p插入到链表中的正确位置
p->next = q->next; // 新节点的next指向q原本指向的下一个节点
q->next = p; // q的next指向新节点p
// 插入成功,返回0
return 0;
}
查找
linklist hash_search(hash *HT, datatype key){
// 检查哈希表是否为空
if(HT == NULL){
printf("HT is NULL\n");
return NULL; // 如果哈希表为空,则返回NULL
}
// 声明链表节点的指针p,用于遍历链表
linklist p;
// 计算哈希值,确定在哈希表的哪个位置查找
p = &HT->data[key % N]; // p指向对应链表的头部
// 遍历链表,查找具有给定key的节点
while(p->next && p->next->key != key){
p = p->next; // 如果当前节点的下一个节点存在且key不匹配,则移动到下一个节点
}
// 检查是否找到了匹配的节点
if(p->next == NULL){
// 如果没有找到(即p->next为NULL),则返回NULL
return NULL;
}
else{
// 如果找到了,打印一条消息
printf("found!\n");
}
// 返回找到的节点的指针(注意:是p->next,因为p指向的是链表头部的指针)
return p->n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