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主备的基本原理
如图所示就是基本的主备切换流程:
在状态1中, 客户端的读写都直接访问节点A, 而节点B是A的备库, 只是将A的更新都同步过来, 到本地执行。 这样可以保持节点B和A的数据是相同的。
当需要切换的时候, 就切成状态2。 这时候客户端读写访问的都是节点B, 而节点A是B的备库。
在状态1中, 虽然节点B没有被直接访问, 但是我依然建议你把节点B(也就是备库) 设置成只读(readonly) 模式。 这样做, 有以下几个考虑:
1)有时候一些运营类的查询语句会被放到备库上去查, 设置为只读可以防止误操作。
2)防止切换逻辑有bug, 比如切换过程中出现双写, 造成主备不一致。
3)可以用readonly状态, 来判断节点的角色。
问:既然把备库设置成只读了,还怎么跟主库保持同步更新呢?
因为readonly设置对超级(super)权限用户是无效的, 而用于同步更新的线程, 就拥有超级权限。
接下来, 我们再看看节点A到B这条线的内部流程是什么样的。下图中画出的就是一个update语句在节点A执行, 然后同步到节点B的完整流程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主库接收到客户端的更新请求后, 执行内部事务的更新逻辑, 同时写binlog。
备库B跟主库A之间维持了一个长连接。 主库A内部有一个线程, 专门用于服务备库B的这个长连接。 一个事务日志同步的完整过程是这样的:
1)在备库B上通过change master命令, 设置主库A的IP、 端口、 用户名、 密码, 以及要从哪个位置开始请求binlog, 这个位置包含文件名和日志偏移量。
2)在备库B上执行start slave命令, 这时候备库会启动两个线程, 就是图中的io_thread和sql_thread。 其中io_thread负责与主库建立连接。
3)主库A校验完用户名、 密码后, 开始按照备库B传过来的位置, 从本地读取binlog, 发给B。
4)备库B拿到binlog后, 写到本地文件, 称为中转日志(relaylog)。
5)sql_thread读取中转日志, 解析出日志里的命令, 并执行。
注:后来由于多线程复制方案的引入, sql_thread演化成为了多个线程, 跟我们今天要介绍的原理没有直接关系, 暂且不展开。
binlog的三种格式对比
binlog包含3种日志格式:
1)statement(不推荐):仅记录事务执行的DML语句,而不记录数据变更;不能保证主从复制的安全,因而不推荐。
2)row(推荐):记录事务变更的数据表以及表中每一行记录的数据;能够保证主从复制的安全,但日志量大。
3)mixed(现在用的不多了):上述两种方案的折中,mixed格式的日志能够自动检测,对于安全的日志,使用statement格式;反之,使用row格式;
规范:由于row格式的binlog日志记录详实,能够用于数据恢复,比如执行闪回操作,因而线上环境一般推荐使用row格式。
下面举例说明三种格式间的区别:
CREATE TABLE `t` (
`id` int(11) NOT NULL,
`a` int(11) DEFAULT NULL,
`t_modified` timestamp NOT NULL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PRIMARY KEY (`id`),
KEY `a` (`a`),
KEY `t_modified`(`t_modified`)
) ENGINE=InnoDB;
insert into t values(1,1,'2018-11-13');
insert into t values(2,2,'2018-11-12');
insert into t values(3,3,'2018-11-11');
insert into t values(4,4,'2018-11-10');
insert into t values(5,5,'2018-11-09');
-- 删除1条记录(mysql客户端开启-c模式)
delete from t /*comment*/ where a>=4 and t_modified<='2018-11-10' limit 1;
-- 查看binlog内容
show binlog events in 'master.000001’;
注:如果用MySQL客户端来做这个实验的话, 要记得加-c参数(即在连接MySQL命令后面加上 -c), 否则客户端会自动去掉注释。
statement格式的binlog
当binlog_format=statement时, binlog里面记录的就是SQL语句的原文。 你可以用如下命令查看binlog中的内容:
show binlog events in 'master.000001’;
查看结果:
现在来看一下上图中的输出结果:
1)第一行SET@@SESSION.GTID_NEXT='ANONYMOUS’你可以先忽略, 后面文章我们会在介绍主备切换的时候再提到。
2)第二行是一个BEGIN, 跟第四行的commit对应, 表示中间是一个事务。
3)第三行就是真实执行的语句了。 可以看到, 在真实执行的delete命令之前, 还有一个“use ‘test’”命令。 这条命令不是我们主动执行的, 而是MySQL根据当前要操作的表所在的数据库,自行添加的。 这样做可以保证日志传到备库去执行的时候, 不论当前的工作线程在哪个库里, 都能够正确地更新到test库的表t。use 'test’命令之后的delete 语句, 就是我们输入的SQL原文了。 可以看到, binlog“忠实”地记录了SQL命令, 甚至连注释也一并记录了。
4)最后一行是一个COMMIT。
问1:xid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xid用于检查一个事物的binlog是否是完整的。row格式的binlog,如果最后有一个XID event,则说明该binlog是完整的。
row格式的binlog
为了说明statement 和 row格式的区别, 我们来看一下这条delete命令的执行效果图:
可以看到, 运行这条delete命令产生了一个warning, 原因是当前binlog设置的是statement格式, 并且语句中有limit, 所以这个命令可能是unsafe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这是因为delete 带limit, 很可能会出现主备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比如上面这个例子:
1)如果delete语句使用的是索引a, 那么会根据索引a找到第一个满足条件的行, 也就是说删除的是a=4这一行。
2)但如果使用的是索引t_modified, 那么删除的就是 t_modified='2018-11-09’也就是a=5这一行。
由于statement格式下, 记录到binlog里的是语句原文, 因此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在主库执行这条SQL语句的时候, 用的是索引a; 而在备库执行这条SQL语句的时候, 却使用了索引t_modified。 因此, MySQL认为这样写是有风险的。
问2:如果把binlog的格式改为binlog_format=‘row’, 是不是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呢?
先来看看这时候binog中的内容:
可以看到, 与statement格式的binlog相比, 前后的BEGIN和COMMIT是一样的。 但是, row格式的binlog里没有了SQL语句的原文, 而是替换成了两个event: Table_map和Delete_rows。
1)Table_map event, 用于说明接下来要操作的表是test库的表t。
2)Delete_rows event, 用于定义删除的行为。
但是,通过上图是看不到详细信息的, 还需要借助mysqlbinlog工具, 用下面这个命令解析和查看binlog中的内容。 因为上图中的信息显示, 这个事务的binlog是从8900这个位置开始的, 所以可以用start-position参数来指定从这个位置的日志开始解析。
mysqlbinlog -w data/master.000001 --start-position=8900;
解析结果:
从这个图中, 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信息:
1)server id 1, 表示这个事务是在server_id=1的这个库上执行的。
2)每个event都有CRC32的值, 这是因为我把参数binlog_checksum设置成了CRC32。
3)Table_map event跟在图5中看到的相同, 显示了接下来要打开的表, map到数字226。 现在我们这条SQL语句只操作了一张表, 如果要操作多张表呢? 每个表都有一个对应的Table_map event、 都会map到一个单独的数字, 用于区分对不同表的操作。
4)我们在mysqlbinlog的命令中, 使用了-w参数是为了把内容都解析出来, 所以从结果里面可以看到各个字段的值(比如, @1=4、 @2=4这些值,即记录了删除的是哪一行) 。
5)binlog_row_image的默认配置是FULL, 因此Delete_event里面, 包含了删掉的行的所有字段的值。 如果把binlog_row_image设置为MINIMAL, 则只会记录必要的信息, 在这个例子里,就是只会记录id=4这个信息。
6)最后的Xid event, 用于表示事务被正确地提交了。
你可以看到, 当binlog_format使用row格式的时候, binlog里面记录了真实删除行的主键id, 这样binlog传到备库去的时候, 就肯定会删除id=4的行, 不会有主备删除不同行的问题。
mixed格式的binlog
问1:为什么会有mixed格式的binlog呢?
1)因为有些statement格式的binlog可能会导致主备不一致, 所以要使用row格式。
2)但row格式的缺点是, 很占空间。 比如你用一个delete语句删掉10万行数据, 用statement的话就是一个SQL语句被记录到binlog中, 占用几十个字节的空间。 但如果用row格式的binlog,就要把这10万条记录都写到binlog中。 这样做, 不仅会占用更大的空间, 同时写binlog也要耗费IO资源, 影响执行速度。
3)所以, MySQL就取了个折中方案, 也就是有了mixed格式的binlog。 mixed格式的意思是, MySQL自己会判断这条SQL语句是否可能引起主备不一致, 如果有可能, 就用row格式,否则就用statement格式。
注:mixed格式既可以利用binlog格式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数据不一致的风险。
问2:既然mixed格式那么好,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场景要求把MySQL的binlog格式设置为row?
这么做的理由有很多,如:恢复数据。
下面分别从delete、 insert和update这三种SQL语句的角度, 来看看数据恢复的问题。
1)通过上图(row格式的binlog解析结果)可知,当执行delete语句时,row格式的binlog会把被删掉的整行信息保存起来。所以,如果你在执行完一条delete语句后,发现删错数据了,可以直接把binlog中记录的delete语句转成insert,把被错删的数据插入回去就可以恢复了。
2)row格式下,insert语句的binlog里也会记录所有的字段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来精确定位刚刚被插入的那一行。所以,如果执行错了insert语句,可以直接把insert语句转成delete语句,删掉被误插入的一行数据就可以了。
3)如果执行的是update语句的话, binlog里面会记录修改前整行的数据和修改后的整行数据。 所以, 如果你误执行了update语句的话, 只需要把这个event前后的两行信息对调一下, 再去数据库里面执行, 就能恢复这个更新操作了。
虽然mixed格式的binlog现在已经用的不多了,但这里我还是要再借用一下mixed格式来说明一个问题, 来看一下这条SQL语句:
insert into t values(10, 10, now());
问3:如果我们把binlog格式设置为mixed, 你觉得MySQL会把它记录为row格式还是statement格式呢?
语句执行结果:
可以看到, MySQL用的居然是statement格式。 你一定会奇怪, 如果这个binlog过了1分钟才传给备库的话, 那主备的数据不就不一致了吗?(因为inersrt语句中其中一个值为now(),也就是说由于主从复制延迟的存在,该值会发生变化)
mysqlbinlog工具查看结果如下:
从图中的结果可以看到, 原来binlog在记录event的时候, 多记了一条命令: SET TIMESTAMP=1546103491。 它用 SETTIMESTAMP命令约定了接下来的now()函数的返回时间。
因此, 不论这个binlog是1分钟之后被备库执行, 还是3天后用来恢复这个库的备份, 这个insert语句插入的行, 值都是固定的。 也就是说, 通过这条SETTIMESTAMP命令, MySQL就确保了主备数据的一致性。
注:重放binlog数据的时候,不能把里面的statement语句直接拷贝出来执行。因为有些语句的执行结果是依赖于上下文命令的, 直接执行的结果很可能是错误的。所以, 用binlog来恢复数据的标准做法是, 用 mysqlbinlog工具解析出来, 然后把解析结果整个发给MySQL执行。 类似下面的命令:
mysqlbinlog master.000001 --start-position=2738 --stop-position=2973 |mysql -h127.0.0.1 -P13000 -u$user -p$pwd;
这个命令的意思是, 将 master.000001 文件里面从第2738字节到第2973字节中间这段内容解析出来, 放到MySQL去执行。
循环复制问题
通过上面对binlog基本内容的理解,可以了解到binlog的特性确保了在备库执行相同的binlog, 可以得到与主库相同的状态。
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正常情况下主备的数据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 上图中A、 B两个节点的内容是一致的。 第一张图中我画的是M-S结构, 但实际生产上使用比较多的是双M结构, 如下所示。
双M结构和M-S结构, 其实区别只是多了一条线, 即: 节点A和B之间总是互为主备关系。 这样在切换的时候就不用再修改主备关系。
但是, 双M结构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
业务逻辑在节点A上更新了一条语句, 然后再把生成的binlog 发给节点B, 节点B执行完这条更新语句后也会生成binlog。 (我建议你把参数log_slave_updates设置为on, 表示备库执行relaylog后生成binlog) 。
那么, 如果节点A同时是节点B的备库, 相当于又把节点B新生成的binlog拿过来执行了一次, 然后节点A和B间, 会不断地循环执行这个更新语句, 也就是循环复制了。
问:如何解决双M结构中的循环复制问题?
答:从上述row格式的binlog解析结果一图中可知,MySQL在binlog中记录了这个命令第一次执行时所在实例的server id。 因此, 我们可以用下面的逻辑, 来解决两个节点间的循环复制的问题:
1)规定两个库的server id必须不同, 如果相同, 则它们之间不能设定为主备关系。
2)一个备库接到binlog并在重放的过程中, 生成与原binlog的server id相同的新的binlog。
3)每个库在收到从自己的主库发过来的日志后, 先判断server id, 如果跟自己的相同, 表示这个日志是自己生成的, 就直接丢弃这个日志。
按照这个逻辑, 如果我们设置了双M结构, 日志的执行流就会变成这样:
1)节点A更新的事务, binlog里面记的都是A的server id。
2)传到节点B执行一次以后, 节点B生成的binlog 的server id也是A的server id。
3)再传回给节点A, A判断到这个server id与自己的相同, 就不会再处理这个日志。 所以, 死循环在这里就断掉了。
小结:思考题
思考1:说到循环复制问题的时候, 我们说MySQL通过判断server id的方式, 断掉死循环。 但是, 这个机制其实并不完备, 在某些场景下, 还是有可能出现死循环。你能构造出一个这样的场景吗? 又应该怎么解决呢?
1)一种场景是, 在一个主库更新事务后, 用命令set global server_id=x修改了server_id。 等日志再传回来的时候, 发现server_id跟自己的server_id不同, 就只能执行了。
2)另一种场景是, 有三个节点的时候, 如图所示, trx1是在节点 B执行的, 因此binlog上的server_id就是B, binlog传给节点 A, 然后A和A’搭建了双M结构, 就会出现循环复制。
思考2:主库 A从本地读取 binlog, 发给从库 B,这里的本地是指文件系统中的page cache还是disk?
答:对于线程 A来说,就是读“文件”。如果这个文件现在还在 page cache中, 那就最好了, 直接读走;如果不在page cache里, 就只好去磁盘读。
注:这个行为是文件系统控制的,MySQL只是执行“读文件”这个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