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
1、协议使用范围:IGP。
2、协议算法特点:链路状态型路由协议。
3、协议是否传递网络掩码:传递网络掩码(无类别的路由协议)。
4、协议封装:基于IP协议封装,协议号为89.
【EⅡ|IP|OSPF】——>跨层封装:封装过程中跳过了一层或二层。
OSPF基于IP传输是不可靠的,为保证可靠性选择的是确认重传机制。
一、OSPF特点:
1、OSPF是一种链路状态型协议(在OSPF中既要传送路由信息,又要传送路由拓扑信息)。
2、OSPF传递的是LSA(链路状态通告,6中类型LSA,1/2/3/4/5/7)这六种为常见LSA。
3、OSPF更新方式:触发更新+30分钟的周期链路状态刷新。
触发更新:当网络结构稳定时不发信息,网络结构变化时发送信息(多一个网段或少一个网段信息或网段信息改变都算网络结构改变)。
4、OSPF更新地址:224.0.0.5、224.0.0.6
5、OSPF支持区域划分。
6、OSPF是一种比较消耗路由器资源的协议。
二、OSPF区域:
拓扑图如下:
OSPF在工作时,与距离矢量型协议最大的区别,最本质的区别(算法上的)是距离矢量型协议是一种边传边算,边算边穿的协议:例如1把路由给2,2运算自己的算法将这个路由加表,加完表2在将1和自己的再传给3,3运算算法将1与2的路由加表,加表之后再将1,2和自己的路由信息给4,依次类推,在路由信息传递时,只考虑路由器之间传,没有与之相连的路由器不去关心。在2把信息给3时,3不知道1的存在。OSPF时链路状态型协议,是要拼路由拓扑结构,是先传再算,1将自己信息给2,2会把自己的传给3,1也会传给3,但是2传的和1传的是分开的。要让3知道1的存在,所以OSPF要传递的信息要更多,也就是说OSPF传输的距离很远,所以OSPF对资源占用就很多,之所以做OSPF协议,主要RIP有问题,cost只有15,只要网络稍微大了点,超过cost15的值,RIP就用不了,所以OSPF使用的环境是路由器特别多,LSA种类多,LSA传播距离,传播范围很大,对于OSPF的算法,对于设备资源的消耗就很大,因此OSPF发明了一个区域area。
area可以将一个完整的OSPF划分成若干个区域,划分区域时是基于接口划分的。例如将12之间划分成一个区域,234之间划分成一个区域,45之间划分成一个区域,将原本的一个OSPF划分成了3个区域,划分区域的好处有两个;大量的复杂的LSA只能在一个区域内传,减少了LSA的传播数量与范围,整体上优化了ISOF,让OSPF在路由器很多的时候依然能高效地工作。如果不分区域,在路由器很多,LSA传播范围距离又远,LSA数量特别多,网络就容易出问题,且对资源占用很大,很多时候OSPF都跑不起来,一运行OSPF设备就崩溃。就如同低配电脑玩最低运行要求配置就是高配置的游戏,一运行就崩溃。所以划分区域就是为了优化OSPF协议,让OSPF高效地工作。
OSPF划分区域是基于接口的划分,ISIS是基于路由器划分区域,例如;
当OSPF工作时,1右边接口与2左边接口区域得相同。
OSPF支持区域的划分:1、限制LSA得传播范围。2、减少LSA得数量。
OSPF区域的划分:基于接口(链路)。
OSPF区域的标识:1、十进制数。2、类似于IP地址A.B.C.D。实际上十进制数与类IP地址都是32个二进制标识区域,例如area 1与0.0.0.1都是31个0与1个1,或area 0与0.0.0.0都是32个0。
区域的划分:1、骨干区域(area 0 区域)。2、非骨干区域(非0区域)。其区域分类最主要的价值是为了区域设计原则。
区域设计原则:
1、一个OSPF只能有一个骨干区域(单区域除外,可以不为area 0)
2、如果存在非骨干区域,必须与骨干区域相连。、
路由器角色:
骨干路由器:如果一个路由器的所有接口都属于骨干区域,则这个路由器称为骨干路由器,例如3就是。
非骨干区域:如果一个路由器的所有接口都属于非骨干区域,则该路由器称为非骨干路由器。例如1,5就是。
ABR:区域边界路由器,如果一个路由器属于area 0 与非area 0的路由器就称为ABR,例如2,4就是ABR。
ASBR:一个路由器属于OSPF和非OSPF边界,且将非OSPF路由引入到了OSPF中这个路由就称为ASBR。例如:
OSPF的cost计算:cost=100Mbps/带宽,得出结果若小于1则取1,若大于1且有小数,则将小数部分直接舍弃,例如得出65.98,就直接cost=65
OSPF基础配置请查看:OSPF的基本配置-CSDN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