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网络层和块
单个神经网络(1)接受一些输入;(2)生成相应的标量输出;(3)具有一组相关 参数(parameters),更新这些参数 可以优化某目标函数。
当考虑具有 多个输出的网络 时,我们利用矢量化算法来描述整层神经元。像单个神经元一样,层(1) 接受一组输入,(2)生成相应的输出,(3)由 一组可调整参数 描述。当我们使用softmax回归时,一个单层本 身就是模型。对于多层感知机而言,整个模型及其组成层都是这种架构。整个模型接受原始输入(特征),生成输出(预测),并包含一些参数(所有组成层的参数集合)。同样,每个单独的层接收输入(由前一层提供),生成输出 (到下一层的输入),并且具有一组可调参数,这些参数根据从下一层反向传播的信号进行更新。
研究讨论 “比单个层大”但“比整个模型小”的组件 更有价值。例如,在计算机视觉中广泛流行 的ResNet‐152架构就有数百层,这些层是由 层组(groups of layers)的重复模式 组成。
为了实现这些复杂的网络,我们引入了 神经网络块 的概念。块(block)可以描述单个层、由多个层组成的组 件或整个模型本身。使用块进行抽象的一个好处是可以将一些块组合成更大的组件,这一过程通常是递归的,通过定义代码来按需生成任意复杂度的块,我们可以 通过简洁的代码实现复杂的神经网络 。
从编程的角度来看,块由类(class)表示。它的任何子类都必须定义一个将其输入转换为输出的前向传播函 数,并且必须存储任何必需的参数。注意,有些块不需要任何参数。最后,为了计算梯度,块必须具有反向 传播函数。在定义我们自己的块时,由于 自动微分 提供了一些后端实现,我们只需要 考虑前向传播函数和必需的参数 。
在构造自定义块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多层感知机的代码。下面的代码生成一个网络,其中 包含一 个具有256个单元和ReLU激活函数的全连接隐藏层,然后是一个 具有10个隐藏单元且不带激活函数的全连接 输出层。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from torch.nn import functional as F
net = nn.Sequential(nn.Linear(20, 256),
nn.ReLU(),
nn.Linear(256, 10))
x = torch.rand(2, 20)
net(x)
# tensor([[-0.0623, -0.0274, -0.2331, -0.0459, 0.0158, -0.2020, 0.1520, -0.0947,
# -0.0174, -0.1227],
# [-0.0661, -0.1481, -0.2220, -0.0799, 0.0868, -0.2966, 0.0611, -0.0926,
# 0.1705, -0.1844]], grad_fn=<AddmmBackward0>)
我们通过实例化nn.Sequential来构建我们的模型,层的执行顺序是作为参数传递的。简而言 之,nn.Sequential定义了一种特殊的Module,即在PyTorch中表示一个块的类,它维护了一个由Module组成 的有序列表。
1.1 自定义 MLP块
在实现我们自定义块之前,我们简要总 结一下每个块必须提供的基本功能。
- 将输入数据作为其前向传播函数的参数。
- 通过前向传播函数来生成输出。请注意,输出的形状可能与输入的形状不同。例如,我们上面模型中的 第一个全连接的层接收一个20维的输入,但是返回一个维度为256的输出。
- 计算其输出关于输入的梯度,可通过其反向传播函数进行访问。通常这是自动发生的。
- 存储和访问前向传播计算所需的参数。
- 根据需要初始化模型参数。
从零开始编写一个块。它包含一个多层感知机,其具有256个隐藏单元的隐藏层和一 个10维输出层。注意,下面的MLP类继承了表示块的类。我们的实现 只需要提供我们自己的构造函数(Python中 的__init__函数)和 前向传播函数。
class MLP(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hidden = nn.Linear(20, 256)
self.out = nn.Linear(256, 10)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out(F.relu(self.hidden(x)))
net = MLP()
net(x)
# tensor([[ 0.1071, -0.0359, 0.1099, -0.0187, -0.1082, 0.2240, 0.1722, -0.0395,
# 0.1113, -0.1054],
# [ 0.0774, -0.0566, 0.0681, -0.0103, -0.1178, 0.3237, 0.1305, -0.0296,
# 0.2475, -0.0299]], grad_fn=<AddmmBackward0>)
1.2 顺序块
现在我们可以更仔细地看看 Sequential类 是如何工作的,回想一下Sequential的设计是为了把其他模块串起 来。为了构建我们自己的简化的MySequential,我们只需要定义 两个关键函数:
- 一种将块逐个追加 到列表中的函数;
- 一种 前向传播函数,用于 将输入按追加块的顺序传递 给块组成的“链条”。
下面的 MySequential类 提供了与默认Sequential类相同的功能。
class MySequential(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args):
super().__init__()
for idx, module in enumerate(args):
self._modules[str(idx)] = module
def forward(self, x):
for block in self._modules.values():
x = block(x)
return x
net = MySequential(nn.Linear(20, 256),
nn.ReLU(),
nn.Linear(256, 10))
net(x)
# tensor([[-0.2334, -0.0205, -0.1584, -0.0673, -0.0580, 0.1391, -0.3126, 0.0790,
# 0.0275, 0.1145],
# [-0.1682, 0.0906, -0.1422, -0.0216, -0.0185, 0.0337, -0.3259, 0.0087,
# -0.0530, 0.0759]], grad_fn=<AddmmBackward0>)
__init__函数将每个模块逐个添加 到有序字典_modules中。
1.3 在前向传播函数中执行代码
Sequential类使模型构造变得简单,允许我们组合新的架构,而不必定义自己的类。我们可能希望在前向传播 函数中执行Python的控制流。此外,我们可能希望执行任意的数学运算,而不是简单地依赖预定义的神经网 络层。
我们 网络中的所有操作都对网络的激活值及网络的参数起作用。有时我们可能 希望合并 既不是上一层的结果也不是可更新参数的项,我们称之为 常数参数(constant parameter)。
class FixedHiddenMLP(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rand_weight = torch.rand((20, 20), requires_grad=False)
self.linear = nn.Linear(20, 20)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linear(x)
x = F.relu(torch.mm(x, self.rand_weight) + 1)
x = self.linear(x)
while x.abs().sum() > 1:
x /= 2
return x.sum()
net = FixedHiddenMLP()
net(x)
# tensor(-0.1004, grad_fn=<SumBackward0>)
在这个FixedHiddenMLP模型中,我们 实现了一个隐藏层,其权重(self.rand_weight)在实例化时被随机初始化,之后为常量。
我们可以 混合搭配各种组合块 的方法。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以一些想到的方法嵌套块。
class NestMLP(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net = nn.Sequential(nn.Linear(20, 64), nn.ReLU(),
nn.Linear(64, 32), nn.ReLU())
self.linear = nn.Linear(32, 16)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linear(self.net(x))
net = nn.Sequential(NestMLP(), nn.Linear(16, 20), FixedHiddenMLP())
net(x)
# tensor(-0.2628, grad_fn=<SumBackward0>)
小结:
- 一个块可以由许多层组成;一个块可以由许多块 组成。
- 块可以包含代码。
- 块负责大量的内部处理,包括参数初始化和反向传播。
- 层和块的顺序 连接由Sequential块 处理。
二 参数管理
在 选择了架构并设置了超参数后,我们就进入了训练阶段。此时,我们的目标是找到使损失函数最小化的模型参数值。我们的目标是 找到使损失函数最小化的模型参数值。经过训练后,我们将需要 使用这些参数来做出未来的预测。
首先看一下 具有单隐藏层的多层感知机。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net = nn.Sequential(nn.Linear(4, 8),
nn.ReLU(),
nn.Linear(8, 1))
x = torch.rand(size=(2, 4))
net(x)
# tensor([[-0.1399],
# [-0.1824]], grad_fn=<AddmmBackward0>)
2.1 参数访问
我们从已有模型中 访问参数。当 通过Sequential类定义模型 时,我们 可以通过索引来访问模型的任意层。这就像模型是一个列表一样,每层的参数都在其属性中。如下所示,我们可以检查第二个全连接层的参数。
print(net[2].state_dict())
# OrderedDict([('weight', tensor([[-0.1551, 0.0119, -0.2359, -0.1020, 0.3216, -0.0773,
# 0.1579, -0.2118]])), ('bias', tensor([-0.0633]))])
这个全连接层包含两个参数,分别是该层的权重和偏置。两者都存储为单精度浮点数(float32)。注意,参数名称允许唯一标识每个参数,即使在包含数百个层的网络中也是如此。
每个参数都表示为参数类的一个实例。要对参数执行任何操作,首先我们需要访问底层的数值。下面的代码 从第二个全连接层提取偏置,提取后返回的是一个参数类实例,并进一步访问该参数的值。
print(type(net[2].bias))
print(net[2].bias)
print(net[2].bias.data)
# <class 'torch.nn.parameter.Parameter'>
# Parameter containing:
# tensor([-0.0633], requires_grad=True)
# tensor([-0.0633])
参数是复合的对象,包含值、梯度和额外信息。这就是我们需要显式参数值的原因。除了值之外,我们还可 以访问每个参数的梯度。在上面这个网络中,由于我们还没有调用反向传播,所以参数的梯度处于初始状态。
net[2].weight.grad == None
# True
一次性访问所有参数,当我们需要对所有参数执行操作时,逐个访问它们可能会很麻烦。当我们处理更复杂的块(例如,嵌套块) 时,情况可能会变得特别复杂,因为我们需要递归整个树来提取每个子块的参数。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来 比较访问第一个全连接层的参数和访问所有层。
print(*[(name, param.shape) for name, param in net[0].named_parameters()])
print(*[(name, param.shape) for name, param in net.named_parameters()])
# ('weight', torch.Size([8, 4])) ('bias', torch.Size([8]))
# ('0.weight', torch.Size([8, 4])) ('0.bias', torch.Size([8]))
# ('2.weight', torch.Size([1, 8])) ('2.bias', torch.Size([1]))
net.state_dict()['2.bias'].data
# tensor([-0.0633])
2.2 从嵌套块收集参数
如果我们 将多个块相互嵌套,参数命名约定是如何工作的。我们首先 定义一个生成块的函数,然后将这些块组合到更大的块中。
def block1():
return nn.Sequential(nn.Linear(4, 8), nn.ReLU(),
nn.Linear(8, 4), nn.ReLU())
def block2():
net = nn.Sequential()
for i in range(4):
net.add_module(f'block {i}', block1())
return net
rgnet = nn.Sequential(block2(), nn.Linear(4, 1))
rgnet(x)
# tensor([[0.0523],
# [0.0526]], grad_fn=<AddmmBackward0>)
设计了网络后,我们看看它是如何工作的:
print(rgnet)
rgnet[0][1][0].bias.data
# tensor([-0.0168, -0.2004, 0.2405, 0.4927, -0.4288, 0.2842, 0.1791, -0.4535])
2.3 参数初始化
内置初始化,让我们首先调用内置的初始化器。下面的代码 将所有权重参数初始化为标准差为0.01的高斯随机变量,且将 偏置参数设置为0。
def init_normal(m):
if type(m) == nn.Linear:
nn.init.normal_(m.weight, mean=0, std=0.01)
nn.init.zeros_(m.bias)
net.apply(init_normal)
net[0].weight.data[0], net[0].bias.data[0]
# (tensor([ 0.0027, 0.0009, -0.0121, 0.0037]), tensor(0.))
常数初始化,我们还可以将所有参数初始化为给定的常数,比如初始化为1。
def init_constant(m):
if type(m) == nn.Linear:
nn.init.constant_(m.weight, 1)
nn.init.zeros_(m.bias)
net.apply(init_constant)
net[0].weight.data[0], net[0].bias.data[0]
# (tensor([1., 1., 1., 1.]), tensor(0.))
Xavier初始化 方法初始化第一个神经网络层,然后将第三个神经网络层初始化为常量值42。
def init_xavier(m):
if type(m) == nn.Linear:
nn.init.xavier_uniform_(m.weight)
def init_42(m):
if type(m) == nn.Linear:
nn.init.constant_(m.weight, 42)
net[0].apply(init_xavier)
net[2].apply(init_42)
print(net[0].weight.data[0])
print(net[2].weight.data)
# tensor([-0.2505, 0.2279, -0.2505, -0.4728])
# tensor([[42., 42., 42., 42., 42., 42., 42., 42.]])
自定义初始化,有时,深度学习框架没有提供我们需要的初始化方法。在下面的例子中,我们使用以下的分布为任意权重参 数w定义初始化方法,同样,我们实现了一个my_init函数来应用到net。
def my_init(m):
if type(m) == nn.Linear:
print("init", *[(name, param.shape) for name, param in m.named_parameters()][0])
nn.init.uniform_(m.weight, -10, 10)
m.weight.data *= m.weight.data.abs() >= 5
net.apply(my_init)
net[0].weight[:2]
# tensor([[-7.0848, 0.0000, -6.0501, 0.0000],
# [ 0.0000, -6.4478, -6.0328, 0.0000]], grad_fn=<SliceBackward0>)
我们始终 可以直接设置参数。
net[0].weight.data[:] += 1
net[0].weight.data[0, 0] = 42
net[0].weight.data[0]
# tensor([42., 1., 1., 1.])
参数绑定,有时我们希望在 多个层间共享参数:我们可以定义一个稠密层,然后使用它的参数来设置另一个层的参数:
shared = nn.Linear(8, 8)
net = nn.Sequential(nn.Linear(4, 8), nn.ReLU(),
shared, nn.ReLU(),
shared, nn.ReLU(),
nn.Linear(8, 1))
net(x)
print(net[2].weight.data[0] == net[4].weight.data[0])
net[2].weight.data[0, 0] = 100
print(net[2].weight.data[0] == net[4].weight.data[0])
# tensor([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 tensor([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2.4 参数延后初始化
到目前为止,我们忽略了建立网络时需要做的以下这些事情:
- 我们定义了网络架构,但 没有指定输入维度。
- 我们添加层时 没有指定前一层的输出维度。
- 我们在初始化参数时,甚至没有足够的信息来确定模型应该包含多少参数。
延后初始化(即直到数据第一次通过模型传递时,框架才会 动态地推断出每个层的大小。
当使用卷积神经网络时,由于 输入维度(即图像的分辨率)将影响每个后续层的维数,有了该技术 将更加方便。现在我们 在编写代码时无须知道维度是什么就可以设置参数,这种能力可以大大简化定义和修 改模型的任务。接下来,我们将更深入地 研究初始化机制。
延后初始化使框架能够自动推断参数形状,使修改模型架构变得容易,避免了一些常见的错误。我们可以通过模型传递数据,使框架最终初始化参数。
三 自定义层
3.1 不带参数的层
首先,我们构造一个没有任何参数的自定义层。下面的CenteredLayer类要 从其输入中减去均值。要构建它,我们只需 继承基础层类并实现前向传播 功能。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from torch import nn
class CenteredLaye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x - x.mean()
layer = CenteredLayer()
layer(torch.FloatTensor([1, 2, 3, 4, 5]))
# tensor([-2., -1., 0., 1., 2.])
现在,我们可以将层作为组件 合并到更复杂的模型 中。
net = nn.Sequential(nn.Linear(8, 128), CenteredLayer())
net
# Sequential(
# (0): Linear(in_features=8, out_features=128, bias=True)
# (1): CenteredLayer()
# )
我们可以在向该网络发送随机数据后,检查均值是否为0。由于我们处理的是浮点 数,因为存储精度的原因,我们仍然可能会看到一个非常小的非零数。
Y = net(torch.rand(4, 8))
Y.mean()
# tensor(-1.3970e-09, grad_fn=<MeanBackward0>)
3.2 带参数的层
以上我们知道了如何定义简单的层,下面我们继续定义具有参数的层,这些参数可以 通过训练进行调整。我们可以使用内置函数来创建参数,这些函数提供一些基本的管理功能。比如 管理访问、初始化、共享、保存 和加载模型参数。这样做的好处之一是:我们不需要为每个自定义层编写自定义的序列化程序。
现在,让我们实现 自定义版本的全连接层。回想一下,该层需要两个参数,一个用于表示权重,另一个用于 表示偏置项。在此实现中,我们使用修正线性单元作为激活函数。该层需要输入参数:in_units和units,分 别表示输入数和输出数。
class MyLinear(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uints, units):
super().__init__()
self.weight = nn.Parameter(torch.randn(in_uints, units))
self.bias = nn.Parameter(torch.randn(units,))
def forward(self, x):
linear = torch.matmul(x, self.weight.data) + self.bias.data
return F.relu(linear)
linear = MyLinear(5, 3)
linear.weight
# Parameter containing:
# tensor([[-1.4090, 0.7069, 0.1600],
# [ 1.9402, 0.4876, 0.4502],
# [-0.2079, -0.1784, -0.1167],
# [-0.3181, -1.1001, -0.0849],
# [ 1.2840, 1.9195, 0.0115]], requires_grad=True)
我们可以 使用自定义层直接执行前向传播 计算:
linear(torch.rand(2, 5))
# tensor([[0.0000, 0.7136, 1.6907],
# [0.0000, 0.2382, 1.9910]])
我们还可以使用 自定义层构建模型,就像使用内置的全连接层一样使用自定义层。
net = nn.Sequential(MyLinear(64, 8), MyLinear(8, 1))
net(torch.rand(2, 64))
# tensor([[ 6.8479],
# [12.4943]])
小结:
- 我们可以 通过基本层类设计自定义层。这允许我们定义灵活的新层,其行为与深度学习框架中的任何 现有层不同。
- 在自定义层定义完成后,我们就 可以在任意环境和网络架构中调用该自定义层。
- 层可以有局部参数,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内置函数创建。
四 读写文件
4.1 加载和保存张量
对于单个张量,我们可以直接 调用load和save函数分别读写 它们。这两个函数都要求我们提供一个名称,save要 求将要保存的变量作为输入。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from torch.nn import functional as F
x = torch.arange(4)
torch.save(x, 'x-file')
我们现在可以将存储在文件中的数据 读回内存。
x2 = torch.load('x-file')
x2
# tensor([0, 1, 2, 3])
我们可以 存储一个张量列表,然后把它们读回内存。
y = torch.zeros(4)
torch.save([x, y], 'x-files')
x2, y2 = torch.load('x-files')
x2, y2
# (tensor([0, 1, 2, 3]), tensor([0., 0., 0., 0.]))
我们甚至 可以写入或读取从字符串映射到张量的字典。当我们要读取或写入模型中的所有权重时,这很方便。
mydict = {'x': x, 'y': y}
torch.save(mydict, 'mydict')
mydict2 = torch.load('mydict')
mydict2
# {'x': tensor([0, 1, 2, 3]), 'y': tensor([0., 0., 0., 0.])}
4.2 加载和保存模型参数
保存模型参数:
class MLP(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hidden = nn.Linear(20, 256)
self.output = nn.Linear(256, 10)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output(F.relu(self.hidden(x)))
net = MLP()
x = torch.randn(size=(2, 20))
y = net(x)
torch.save(net.state_dict(), 'mlp.params')
为了恢复模型,我们实例化了原始多层感知机模型的一个备份。这里我们不需要随机初始化模型参数,而是 直接读取文件中存储的参数。
clone = MLP()
clone.load_state_dict(torch.load('mlp.params'))
clone.eval()
# MLP(
# (hidden): Linear(in_features=20, out_features=256, bias=True)
# (output): Linear(in_features=256, out_features=10, bias=True)
# )
由于两个实例 具有相同的模型参数,在输入相同的X时,两个实例的计算结果应该相同。
Y_clone = clone(x)
Y_clone == y
# tensor([[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True]])
小结:
- save和load函数 可用于张量对象的文件读写。
- 我们可以 通过参数字典保存和加载网络的全部参数。
- 保存架构必须在代码中完成,而不是在参数中完成。
5 执行设备 (GPU)
可以使用 nvidia-smi 命令 来查看显卡信息。
!nvidia-smi
在PyTorch中,每个数组都有一个设备(device),我们通常将其称为环境(context)。默认情况下,所有 变量和相关的计算都分配给CPU。有时环境可能是GPU。当我们 跨多个服务器部署作业时,事情会变得更加棘手。通过智能地将数组分配给环境,我们可以 最大限度地减少在设备之间传输数据的时间。例如,当在带有GPU的服务器上训练神经网络时,我们通常希望模型的参数在GPU上。
5.1 计算设备
我们可以指定用于存储和计算的设备,如CPU和GPU。默认情况下,张量是在内存中创建的,然后使用CPU计 算它。
在PyTorch中,CPU和GPU可以用torch.device('cpu') 和torch.device('cuda')表示。应该注意的是,cpu设 备意味着所有物理CPU和内存,这意味着PyTorch的计算将尝试使用所有CPU核心。然而,gpu设备只代表一 个卡和相应的显存。如果有多个GPU,我们使用torch.device(f'cuda:{i}') 来表示第i块GPU(i从0开始)。 另外,cuda:0和cuda是等价 的。
import torch
from torch import nn
torch.device('cpu'), torch.device('cuda'), torch.device('cuda:1')
# (device(type='cpu'), device(type='cuda'), device(type='cuda', index=1))
查询可用gpu的数量。
torch.cuda.device_count()
# 1
现在我们定义了两个方便的函数,这两个函数 允许我们在不存在所需所有GPU的情况下运行代码。
def try_gpu(i=0): #@save
if torch.cuda.device_count() >= i + 1:
return torch.device(f'cuda:{i}')
return torch.device('cpu')
def try_all_gpus(): #@save
devices = [torch.device(f'cuda:{i}') for i in range(torch.cuda.device_count())]
return devices if devices else [torch.device['cpu']]
try_gpu(), try_gpu(10), try_all_gpus()
# (device(type='cuda', index=0),
# device(type='cpu'),
# [device(type='cuda', index=0)])
5.2 张量与GPU
我们可以查询张量所在的设备。默认情况下,张量是在CPU上创建 的。
x = torch.tensor([1, 2, 3])
x.device
# device(type='cpu')
存储在GPU上,有几种方法可以在GPU上存储张量。例如,我们可以 在创建张量时指定存储设备。接下来,我们 在第一个gpu上 创建张量变量X。在GPU上创建的张量只消耗这个GPU的显存。我们可以使用nvidia-smi命令查看显存使用情 况。一般来说,我们需要确保不创建超过GPU显存限制的数据。
x = torch.ones(2, 3, device=try_gpu())
x
# tensor([[1., 1., 1.],
# [1., 1., 1.]], device='cuda:0')
假设我们至少有两个GPU,下面的代码将 在第二个GPU上创建 一个随机张量。
y = torch.rand(2, 3, device=try_gpu(1))
y.device
# device(type='cpu')
复制,如果我们要计算X + Y,我们 需要决定在哪里执行这个操作。例如,我们可以将X传输到第二 个GPU并在那里执行操作。
z = x.cuda(0)
print(x)
print(z)
# tensor([[1., 1., 1.],
# [1., 1., 1.]], device='cuda:0')
# tensor([[1., 1., 1.],
# [1., 1., 1.]], device='cuda:0')
现在数据在同一个GPU上(Z和Y都在),我们可以将它们相加。
y.cuda(0) + z
# tensor([[1.0594, 1.1017, 1.8743],
# [1.5926, 1.4837, 1.8689]], device='cuda:0')
人们使用GPU来进行机器学习,因为单个GPU相对运行速度快。但是在 设备(CPU、GPU和其他机器)之间 传输数据比计算慢得多。
5.3 神经网络与GPU
神经网络模型可以指定设备。下面的代码将模型参数放在GPU上。
net = nn.Sequential(nn.Linear(3, 1))
net = net.to(device=try_gpu())
net
# Sequential(
# (0): Linear(in_features=3, out_features=1, bias=True)
# )
当输入为GPU上的张量时,模型将在同一GPU上计算结果。
net(x)
# tensor([[-0.0076],
# [-0.0076]], device='cuda:0', grad_fn=<AddmmBackward0>)
让我们确认 模型参数存储在同一个GPU上。
net[0].weight.data.device
# device(type='cuda', index=0)
小结:
- 我们 可以指定用于存储和计算的设备,例如CPU或GPU。默认情况下,数据在主内存中创建,然后使 用CPU进行计算。
- 深度学习框架 要求计算的所有输入数据都在同一设备 上,无论是CPU还是GPU。
- 不经意地移动数据可能会显著降低性能。一个典型的错误如下:计算GPU上每个小批量的损失,并在命 令行中将其报告给用户(或将其记录在NumPy ndarray中)时,将触发全局解释器锁,从而使所有GPU阻 塞。最好是为GPU内部的日志分配内存,并且只移动较大的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