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留学基金委(CSC)的联合培养博士生的申请方法、申报流程等,我们以往做过多次介绍,但因为在读博士本身的特殊性,申请时还应考虑其它因素,本篇知识人网小编谈谈联培博士生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注意安排好回国、毕业以及找工作的时间节点
联合培养博士生为非攻读学位项目,联培结束后需要回国参加毕业答辩,之后还要面临落实工作的问题,如直接就业、进入国内博士后工作站、出国做博士后继续深造等。因此拟申请CSC的联培博士生们要提前做好规划。
CSC在问题解答中提出“为保证留学目的清晰明确、联合培养计划切实可行,建议申请人申报时博士论文已开题”。而博一阶段需要进行基础必修课学习,完成培养方案的学分要求及熟悉一些研究内容,所以不适宜出国联培。多数博士生选择在博二或博三论文开题后再出国。但在国外联培1-2年后,就会面临回国毕业答辩问题。
国内各高校博士毕业答辩的时间及要求不一,如:有的学校要求联培回国三个月后才能申请答辩;而有些学校允许通过网络进行远程视频毕业论文答辩(对于联培博士安排回国时间比较有利)。即便如此,正式答辩前还有漫长的预答辩和论文盲审流程。所以对于高年级的博士生来说,如果回国后想尽快毕业,就需要和国内导师进行沟通,规划好毕业的时间节点,提前进行准备。
我们建议尽量回国完成答辩,避免因网络等原因导致答辩过程不流畅而给专家造成不好的印象,毕竟预答辩合格的论文才可以送出去进行盲审。
回国前可以提前做的工作至少包括:
1.将大论文写完并发给导师审阅,根据导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2.与导师共同安排好预答辩时间,确定预答辩的专家名单,并将论文发给各位专家审阅。
如:选择暑假期间回国并尽快完成预答辩,这样秋季开学后就可以送出盲审(学期初送盲审回来的一般比较快)。那么在论文盲审期间就可以开始找工作,届时也刚好赶上各大公司校园招聘的时间节点,对找到理想的工作也有帮助。
这里我们特别强调:和国外联培导师讨论研究计划时,最好排出详细的时间表,确保外导理解申请者的毕业要求及计划实施方案。避免因事先交流不清晰,外导另有安排,导致影响毕业进度。
二、注意国内外研究方向的一致性以及发表论文的署名问题
如果联培博士生出国前已经达到国内院校与导师的毕业要求,这个问题就不用太纠结。但对于多数同学,尤其是低年级的在读博士而言,应尽量在联培期间保证国内外研究方向的一致性。这样在最后写大论文的时候可以将国内和国外的研究工作放在同一个框架内,以保证论文的完整性以及足够的工作量。
此外,国内院校一般要求毕业时发表若干数量的第一作者SCI/EI论文,而且论文的第一署名单位必须是国内院校,国内导师也必须是论文作者之一(具体情况不同学校或学院之间可能有所不同,最好能够提前询问清楚)。
我们建议:申请联培时最好提前与国外导师进行沟通,以免署名时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三、联合培养的时间规划-尽量满整年
CSC规定的联合培养期限为6-24个月。如果只为了增加国外履历而镀金,可以选择6个月;但如果为了提升科研水平,发表高质量论文,那么建议1—2年,最好是2年的Proeject。
这样的话,可以选择博二或博三到国外读,一般在开题后出国比较合适,可以将国内外研究内容共同列入毕业大论文中。
我们建议:联培时间尽量选择1-2年,而且最好是整年。因为以后可能面临职称评定等情况,需要海外留学经历满整年,如果计算后就差几天就非常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