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我们来介绍一下快速排序的算法
1.简介
快速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改进, 它是不稳定的。由C. A. R. Hoare在1962年提出的一种划分交换排序,采用的是分治策略(一般与递归结合使用),以减少排序过程中的比较次数,它的最好情况为O(nlogn),最坏情况为O(n^2),平均时间复杂度为O(nlogn)。
2.基本思想
选择一个基准数,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比另外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这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达到全部数据变成有序。
3.步骤
(1) 从数列中挑出一个基准值。 (2) 将所有比基准值小的摆放在基准前面,所有比基准值大的摆在基准的后面(相同的数可以到任一边),在这个分区退出之后,该基准就处于数列的中间位置。 (3) 递归地把基准值前面的子数列和基准值后面的子数列进行排序。
注意:基准元素/左游标/右游标都是针对单趟排序而言的, 也就是说在整个排序过程的多趟排序中,各趟排序取得的基准元素/左游标/右游标一般都是不同的。对于基准元素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是一般我们选取数组中第一个元素为基准元素(假设数组随机分布)。
4.以下是介绍详细步骤
选取上述数组的第一个元素6作为基准元,左游标是 i 哨兵,右游标是 j 哨兵,它们遵循的规则如下: 一、左游标向右扫描, 跨过所有小于基准元素的数组元素, 直到遇到一个大于或等于基准元素的数组元素, 在那个位置停下。二、右游标向左扫描, 跨过所有大于基准元素的数组元素, 直到遇到一个小于或等于基准元素的数组元素,在那个位置停下。 然后进行交换即可 相遇在进行最后一次交换
最后一次两个哨兵相遇 探测结束 作为最后一次交换
以下是代码实例: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vector>
// 交换两个元素的值
void swap(int& a, int& b) {
int temp = a;
a = b;
b = temp;
}
// 分区函数,将小于pivot的元素放在左边,大于等于pivot的元素放在右边
int partition(std::vector<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
int pivot = arr[high]; // 选取最后一个元素作为pivot
int i = low - 1; // 记录分区位置
for (int j = low; j <= high - 1; j++) {
if (arr[j] < pivot) {
i++;
swap(arr[i], arr[j]);
}
}
swap(arr[i + 1], arr[high]); // 将pivot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return i + 1; // 返回分区位置
}
// 快速排序函数
void quickSort(std::vector<int>& arr, int low, int high) {
if (low < high) {
int partitionIndex = partition(arr, low, high); // 获取分区位置
quickSort(arr, low, partitionIndex - 1); // 对左半部分递归排序
quickSort(arr, partitionIndex + 1, high); // 对右半部分递归排序
}
}
// 打印数组元素
void printArray(const std::vector<int>& arr) {
for (int num : arr) {
std::cout << num << " ";
}
std::cout << std::endl;
}
int main() {
std::vector<int> arr = {5, 9, 3, 1, 8, 6, 2, 7};
std::cout << "Original array: ";
printArray(arr);
quickSort(arr, 0, arr.size() - 1);
std::cout << "Sorted array: ";
printArray(arr);
return 0;
}
总结:快速排序算法 是数据结构与算法中比较基础的算法 他是设置左右指针 进行探测 遵循一定的规则 当探测完了 两指针(引用)相遇 进行最后一次交换 整个算法结束
好了 本篇文章就到这里 在这里 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个课程:
https://xxetb.xetslk.com/s/2PjJ3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