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有很多产品已经走在了模块化的道路上,例如一款吸尘器,它可以经由不同配件组合来实现不同的功能,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类似于“一站式”的产品解决方案,正在成为一种可见的趋势。
今年年初,Gartner研究副总裁陈勇提出了一个概念——可组合业务,其含义为企业将自身的业务能力封装为可组合的“业务元素”。多个业务元素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为一个对外提供的服务产品,并且可以根据需要拆分、切换组合。这种模块化的业务思路,似乎与各类产品的模块化形式不谋而合。
可组合业务也可以称为“组装式的业务”,就是把企业业务看成一块块的积木,然后把它们搭起来组成业务。是不是看起来非常熟悉?实际上,对于业务应用开发来说,低代码就如同搭积木一样,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业务应用程序定制的需求。可组合业务与低代码是如何结合的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不仅仅是趋势使然,大的市场环境也为企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寻找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此外,可组合业务背后还包含了一条假设:一个企业的业务可组合性越高,业绩就会越好。这条假设也是由Gartner提出的,在经过调研之后发现,这条假设也是成立的。
模块化的业务可以给企业一个灵活的方式来应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企业也需要把其业务做到更加敏捷,敏捷的前提条件就是模块化的业务,一块不行,就把它拆掉重新搭一块上去,或者把这一块不行的业务进行改造之后再重新搭上去。
可组合业务包含了以下三方面内容:
可组合的思维
可组合的思维是可组合业务中的顶层设计,企业在设计业务的时候,就需要有意识的将这项业务设计为可组合的,以便于未来重新组装,让其具备灵活应。也可称为“模块内部紧耦合、模块之间松耦合”,也就是说,模块和模块之间耦合的关系是松散的,这样更便于拆开来;而模块内部耦合是比较紧的、形成一块积木。
可组合的业务架构
业务架构层面,主要是指企业人员的职责是否分散。通常来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交由CIO来负责,那么职责是集中的;如果数字化转型是由集体来负责,需要CIO、CTO、CMO以及CEO等都参与进来,大家一起负责,这样的架构会更符合可组合业务的逻辑,也更容易做出成功的决策。
可组合的技术
可组合的技术,是指采用一些适合数字化转型的敏捷技术,例如开发运营一体化,就是一个敏捷开发方法。讲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低代码开发平台了,它是一个非常适合可组合业务的工具,当有新的工具或应用引入到企业时,低代码开发平台可以帮助快速完成适应性集成改造,或者直接开发模块化的新应用程序。
低代码与可组合业务
在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遇到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就是将遗留的系统无缝过渡到新的系统上。这些企业的架构往往比较僵化,更难到达敏捷的程度,并且与其他系统交织在一起,无法在不影响业务的情况下进行修改。因此,许多公司仍在运行这些过时的系统,以避免必须进行巨大的变更管理流程来替换它们。
但数字化转型也需要推进,怎么办?压力便给到了IT,企业的CIO开始主导负责公司的数字化转型任务,为了提升效率,寻找一款适合的工具就非常重要。
通过低代码工具,可组合设计模型通过将大型项目分解为更小的模块化组件,为企业提供动态体验。这样的设计过程和开发速度要比传统方式快得多,因为无需把旧的系统推倒重来,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模块化改造。加快开发周期也意味着IT团队不再需要被快速变化的业务和客户期望追着走,提高的敏捷性还可以对抗旧系统所引起的技术阻力和组织迟缓。
低代码平台:可组合业务的完美应用工作台
那么,低代码开发平台如何推动企业的可组合业务发展呢?
正如前文所说,低代码开发平台可以加快开发速度,这样的能力来自于低代码开发模式本身,它支持可视化开发模式,通过简单的拖拉拽方式即可进行编程,从而快速创建应用程序。
降低开发门槛,也为可组合业务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在可组合的业务架构层面,企业数字化转型不必全部押宝在CIO身上,让整个企业的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大大提升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和成功率。
低代码开发为团队提供了一个受认可的可组合微服务沙箱,并使其保持 IT 可管理的属性。对于走在可组合道路上的企业而言,低代码有望成为构建应用程序的完美开发工作台。
低代码平台以多种方式推动可组合业务的创建:
- 通过模块化和直观的拖放界面进行快速开发。
- 通过让公民开发人员参与到过程中来实现软件开发的民主化。
- 快速设计现代 PBC,提供企业级功能,而无需篡改组织核心和遗留系统。
- 使用低代码构建的可组合和模块化业务应用程序与现有企业系统无缝集成。
- 许多低代码平台支持推动可操作见解的 AI 功能。
- 一个中心市场,可为其生态系统内提供的所有软件组件和API 提供可见性。
总得来说,企业建立起可组合业务模式,本质也是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但这样的思维更有利于企业在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下生存下去。选择正确的工具,将帮助企业顺利度过数字化转型的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