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内存管理机制(侯捷)
本文是学习笔记,仅供个人学习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参考链接
Youtube: 侯捷-C++内存管理机制
Github课程视频、PPT和源代码: https://github.com/ZachL1/Bilibili-plus
下面是第二讲allocator具体实现的笔记。
文章目录
- C++内存管理机制(侯捷)
- 17 VC6 malloc
- 18 VC6标准分配器之实现
- 19 BC5标准分配器之实现
- 20 G2 9标准分配器之实现
- 21 G2.9 std::alloc VS G4.9 __pull_alloc
- 22 G4.9 __pull_alloc用例
- 23 G2.9 std::alloc
- 24 G2.9 std::alloc运行一瞥01-05
- 25 G2.9 std::alloc运行一瞥06-10
- 26 G2.9 std::alloc运行一瞥11-13
- 27 G2.9 std::alloc源码剖析(上)
- 28 G2.9 std::alloc源码剖析(中)
- 29 G2.9 std::alloc源码剖析(下)
- 30 G2.9 std::alloc观念大整理
- 31 G4.9 pull allocator运行观察
- 后记
17 VC6 malloc
VC6下的malloc内存块布局:从上往下分别是cookie,debug header, 实际数据的block, debug tail, pad, cookie,对应于下图。
在VC6(Visual C++ 6.0)下,malloc
函数分配的内存块的布局包含以下部分:
-
Cookie(饼干):
- Cookie 是一小段额外的标识信息,用于在边界检查中检测缓冲区溢出。它通常是一个特殊的值,放置在分配的内存块的开始位置。
-
Debug Header(调试头部):
- Debug Header 包含一些调试信息,例如分配的文件名、行号等。这些信息用于调试和跟踪内存分配的源。
-
实际数据的 Block:
- 这是分配的实际数据块,用于存储程序员请求的数据。
-
Debug Tail(调试尾部):
- Debug Tail 包含与调试信息相关的尾部数据。类似于 Debug Header,它包含一些额外的调试信息。
-
Pad(填充):
- 填充是为了确保分配的内存块满足特定的对齐要求。它可能包含一些额外的字节,使得整个内存块的大小满足特定的对齐条件。
-
Cookie(饼干):
- 与开头的 Cookie 相对应,是分配的内存块的结束位置。
这样的内存布局在 VC6 中用于调试和检测内存溢出等问题。Cookie 和调试信息是为了帮助调试过程,检测潜在的内存错误。在实际的发布版本中,这些额外的调试信息通常会被省略,以减小内存开销。 VC6 是相对较老的版本,现代的 Visual C++ 版本可能采用了更高效和精简的内存分配方案。
18 VC6标准分配器之实现
VC6标准分配器allocator的实现,里面的allocate和deallocate的实现只是调用::operator new 和::operator delete, 没有任何特殊设计。我们知道它们底层是malloc和free,所以具体分配的时候是带有cookie的,存在内存浪费的现象。
这里分配的单位是具体的类型,比如allocator<int>().allocate(512,(int*)0);
分配的就是512个int类型的大小。而后面讲到的一个分配器是以字节为单位,不是以具体类型的大小为单位。
19 BC5标准分配器之实现
Borland5 编译器的allocator的实现,里面的allocate和deallocate的实现只是调用::operator new 和::operator delete, 没有任何特殊设计。
20 G2 9标准分配器之实现
GNU C++2.9标准分配器std::allocator的实现,里面的allocate和deallocate的实现只是调用::operator new 和::operator delete, 没有任何特殊设计。
GNU C++2.9容器使用的分配器,不是std::allocator,而是std::alloc
void* p = alloc::allocate(512); // 分配512bytes,不是512个int或者512个double类型等等
21 G2.9 std::alloc VS G4.9 __pull_alloc
G2.9 std::alloc在G4.9中是 __pull_alloc
G4.9版本中标准分配器std::allocator的实现,里面的allocate和deallocate的实现只是调用::operator new 和::operator delete, 没有任何特殊设计。
22 G4.9 __pull_alloc用例
这里的alloc(G2.9的叫法, G4.9叫做__pull_alloc)用法, 它在__gnu_cxx
这个命名空间内。
vector<int, __gnu_cxx::__pool_alloc<int>> vecPool;
这个分配器是去除了cookie(一个元素带有上下两个cookie,共8B),可以省很多的内存空间。
23 G2.9 std::alloc
alloc的运作模式
上文C++内存管理机制(侯捷)笔记1介绍的是Per class allocator,每个类里面重载了 operator new和operator delete,每个类都单独维护一个链表。
下面如下图所示,是std::alloc为所有的类维护16个链表,每个链表负责不同大小的区块分配,从小到大分别负责8B, 16B, 24B, 32B,…, 按8的倍数增长,最大是16 x 8 = 128B。当大小不为8的倍数的时候,分配器会自动将其对齐到8的倍数。当大小超过128B时,就交给malloc来单独处理。
当一个vector里面存了一个“stone”类型的对象,它的大小是32B,那么就会启用下面的#3的链表,它负责32B区块的分配。每次分一大块(里面有20个小块,每个都是32B,但是实际分配的时候是20个小块的两倍大小,剩余的部分暂且不用), 指定一个小块给stone即可。
嵌入式指针embedded pointers
嵌入式指针工作原理:借用A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中的前4个字节,这4个字节用来 链住这些空闲的内存块;
但是,一旦某一块被分配出去,那么这个块的 前4个字节 就不再需要,此时这4个字节可以被正常使用;参考:https://blog.csdn.net/qq_42604176/article/details/113871565
内存的使用方法是,使用的时候看成对象实例,空闲的时候会看成next指针.
参考:https://github.com/KinWaiYuen/KinWaiYuen.github.io/blob/master/c%2B%2B/%E4%BE%AF%E6%8D%B7%E5%86%85%E5%AD%98.md
24 G2.9 std::alloc运行一瞥01-05
下面的free_list大小__NFREELISTS为16
enum {__ALIGN = 8}; //小區塊的上調邊界
enum {__MAX_BYTES = 128}; //小區塊的上限
enum {__NFREELISTS = __MAX_BYTES/__ALIGN}; //free-lists 個數
// union obj { //G291[o],CB5[x],VC6[x]
// union obj* free_list_link; //這麼寫在 VC6 和 CB5 中也可以,
// }; //但以後就得使用 "union obj" 而不能只寫 "obj"
typedef struct __obj {
struct __obj* free_list_link;
} obj;
char* start_free = 0;
char* end_free = 0;
size_t heap_size = 0;
obj* free_list[__NFREELISTS]
=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
# enum {__ALIGN = 8};
size_t ROUND_UP(size_t bytes) {
return (((bytes) + __ALIGN-1) & ~(__ALIGN - 1));
}
解释ROUND_UP
这段代码定义了一个常量 __ALIGN
,它表示内存分配时的对齐边界,设定为 8 字节。然后,定义了一个函数 ROUND_UP
,该函数接受一个大小(bytes
)作为参数,然后将其上调到对齐边界。
具体来说,ROUND_UP
函数的作用是将传入的大小 bytes
上调到 __ALIGN
的倍数。这是通过以下步骤实现的:
- 将
bytes
加上__ALIGN-1
,即将bytes + 7
。 - 对结果进行按位与操作,通过
& ~(__ALIGN - 1)
将最低的 3 位清零,确保结果是__ALIGN
的倍数。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内存对齐的要求。在一些硬件体系结构中,访问未对齐的内存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或者错误,因此内存分配时通常需要对齐到某个特定的边界。这个函数就提供了一种简单的方法来确保分配的内存大小是对齐的。
当一个容器里面存储的元素大小是32B时,它的运作过程如下:
挂在几号链表呢?32 / 8 - 1 = 3号链表
刚开始的时候pool为空,此时要分配32 * 20 *2 + RoundUp(0 >> 4)= 1280B大小的空间为pool,然后从pool里面切割20个小块(共640B)挂在#3链表上,剩下的640B放在pool里面备用。RoundUp是追加量,里面的大小是把上次的累计申请量右移4位(除以16),由于这里是刚开始,没有累计申请量,故为0>>4。
此时,又创建了新的容器,它里面的元素大小为64B(对应#7链表),此时链表为空。由于上页的pool里面还剩640B,现在将其切分为640/64 = 10个区块,第一个给容器,剩下的9个挂在list #7. 此时pool的大小为0,因为被切分挂到链表上了。
在上面的基础上,现在新建容器,它的元素大小为96B(对应96 / 8 - 1 = 11号链表),先检查pool时候有余量,由于pool为空,此时调用malloc分配一大块作为pool,总共大小为96x 20 x 2 + RoundUp(1280 >> 4) = 3840 + 80 = 3920B,其中20个区块拿出来用,1个区块返回给容器,另外19个区块挂在#11链表上,剩下的就是pool的容量,那么pool为多大呢?3920−(96×20)=3920−1920=2000 B。另外累计申请量多大呢?上次是1280,这次申请的总共是3920, 加起来共5200.,单位都是bytes。如下图所示。
再次新建容器,里面元素大小是88B,现在是挂在几号链表呢? 88 / 8 - 1 = 10号链表。现在要看pool中的余量为2000,将2000切分为20个区块(每个区块88B),第一个区块给容器,剩下的19个区块挂在#10链表上。pool剩下的余量:2000 - 88 x 20 = 240B
25 G2.9 std::alloc运行一瞥06-10
下面这张图表示容器连续申请3次88B大小的空间,由于上面已经在#10 链表上挂了19个大小为88B的区块,这时候直接从该链表上拿下来3个区块返回给容器即可。pool大小还是240没变。
又来新的容器,它的元素大小为8B(该挂在几号链表呢?8 / 8 - 1 = 0号链表),上面的pool容量为240,从pool里面切分出20个区块,共8B x 20 = 160B大小,第一个返回给容器,其余19个区块挂在#0链表上。pool剩余多少呢?240 - 160 = 80B。
又来新的容器,它的元素大小为104B,该挂在几号链表呢?104 / 8 - 1 = 12号链表。但是pool余量为80B,一个大小为104B的区块都切分不了。此时这个80B大小的空间就是碎片,需要将其挂在某一个链表上,该挂在几号呢?80 / 8 - 1 = 9号链表。碎片处理完之后, 再来应付现在的需求:104B的分配。
现在再调用malloc分配一大块,大小为104 x 20 x 2 + RoundUp(5200 >> 4) = 4160 + RoundUp(325) = 4160 + 328 = 4488,
pool容量为4488 - 104 x 20 = 2408B
把第一个区块分配给容器,切出的19个挂在#12 list上。pool的余量为2408B。累计申请量为5200 + 4488 = 9688B
现在申请112B(挂在112 / 8 - 1 = 13号链表上),上面pool容量为2408,从里面取出112 * 20 = 2240,第一个区块返回给容器,留下19个区块挂在13号链表上。
pool余量为2408 - 2240 = 168B。
现在的新需求是申请48B(48 / 8 - 1 = 5号链表),上面的pool余量是168B,可以分配几个区块呢? 168 / 48 = 3 … 24, 所以可以分配3个大小为48的区块,pool余量为24B。
3个区块中第一个返回给容器,后面两个挂在5号链表上。
26 G2.9 std::alloc运行一瞥11-13
下面看一下内存分配失败的动作
新的容器请求72B的大小,挂在几号链表呢?72 / 8 - 1 = 8号链表,pool容量为24B,不足以分配一个大小为72B的区块,于是这个大小为24B的pool就成为碎片,需要挂在某一个链表上,24 / 8 - 1 = 2号链表,所以把这个pool余额挂在list #2, 然后调用malloc分配一大块:
72 x 20 x 2 + RoundUP(9688 >> 4) = 3488B , 在实验过程中把系统heap大小设置为10000,前面已经累计分配了9688B,因此无法满足本次内存分配。
alloc从手中资源取最接近72B的大小回填pool,这里最接近的是80B(9号链表有1个空的可用),然后从80B中切72B给容器,pool剩下80 - 72 = 8B。
容器再申请72B,list #8没有区块可用,pool余量为8,不足以供应1个,先将pool余额挂在list #0上,然后想要调用malloc分配72 x 20 x 2 + RoundUP(9688 >> 4) = 3488B的空间,依然无法满足分配。
于是alloc从手中资源取最接近72B的88B(list #10)回填pool,因为上面的80B(list #9)已经用完了,从88B中切出72B返回给容器,pool余额:88 - 72 = 16B。
新的容器申请120B,应该挂在几号链表呢?120 / 8 - 1 = 14号链表,同样的,pool供应不足,先将上面的16B挂在1号链表上,再想要malloc分配一大块也分配不出,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alloc从手中资源中取最接近120B的区块回填pool,但是14号链表和15号链表都是空的,于是无法分配。
检讨
但是system heap大小为10000,累计分配的总共为9688,还剩下312B可用,这部分内存不可以分配了吗?
另外一个问题,上图中白色区块都是可用资源,能不能将小区块合并为大区块分配给客户呢?合并技术难度极高。
27 G2.9 std::alloc源码剖析(上)
GNU C++2.9 分配器的设计:分为两级分配器,分别是第一级分配器和第二级分配器,其中第一级分配器不重要,主要模拟new handler的作用,处理一下内存分配的情况。下图便是第一级分配器的代码。
第一级分配器的代码1,侯捷老师没讲。
第一级分配器的代码2,侯捷老师没讲。
第一级分配器的代码3,侯捷老师没讲。
现在是第二级分配器的介绍
ROUND_UP是将分配的大小变成8的倍数
size_t ROUND_UP(size_t bytes) {
return (((bytes) + __ALIGN-1) & ~(__ALIGN - 1));
}
FREELIST_INDEX的作用
size_t FREELIST_INDEX(size_t bytes) {
return (((bytes) + __ALIGN-1)/__ALIGN - 1);
}
这个函数的作用是根据bytes大小,指定到是哪个链表。不同的bytes分配到上面16个链表之一。
下面几个变量的作用:
char* start_free = 0; // 指向战备池pool的头
char* end_free = 0; // 指向战备池pool的尾
size_t heap_size = 0; // 累计分配大小
重要的两个函数:allocate和deallocate
allocate
void* allocate(size_t n) //n must be > 0
{
obj* volatile *my_free_list; //obj** my_free_list;
obj* result;
if (n > (size_t)__MAX_BYTES) { // 大于128B,交给第一级分配器来分配
return(malloc_allocate(n));
}
my_free_list = free_list + FREELIST_INDEX(n); // 定位到几号链表
result = *my_free_list;
if (result == 0) { // 该链表为空
void* r = refill(ROUND_UP(n)); // 链表充值,从pool中去拿区块,链表有了可用区块
return r;
}
// 指针指向下一个可用区块
*my_free_list = result->free_list_link;
return (result);
}
辅助理解allocate的图:
deallocate:将指针p指向的空间回收到单向链表中
下面的free_list_link就是next指针
void deallocate(void *p, size_t n) //p may not be 0
{
obj* q = (obj*)p;
obj* volatile *my_free_list; //obj** my_free_list;
if (n > (size_t) __MAX_BYTES) { // 大于128B,改用第一级分配器进行回收
malloc_deallocate(p, n);
return;
}
// 回收过来的p指针指向的区块,挂在单向链表的头
my_free_list = free_list + FREELIST_INDEX(n); // 指向16个链表中的一个,比如list #6,如下图所示
q->free_list_link = *my_free_list; // q的next指向单向链表的头,就是list #6指向的具体区块的单向链表
*my_free_list = q; // my_free_list重新指向新的单向链表q,因为头指针被换成新的了
}
辅助理解deallocate的图:
28 G2.9 std::alloc源码剖析(中)
chunk_alloc函数 主要作用是分配一大块内存。
做法:要先看战备池pool,看可以分配多少个小区块,如果存在碎片也要处理。如果pool是空的,还需要调用malloc给pool分配内存。
下面是具体的逻辑
第一张ppt展示3大块逻辑(if else):
- 首先看pool空间满足20个区块的需求,
- 其次是看pool空间只能满足1到19个区块的需求,
- 最后是pool不能满足1块(pool碎片,或者pool空间为0).
下面的ppt展示的是对3的处理:具体调用malloc分配内存,或者是往更大区块的链表请求支援(分配一个区块)。
chunk_alloc的源代码:给予了清晰的注解(根据侯捷老师的讲解)
//----------------------------------------------
// We allocate memory in large chunks in order to
// avoid fragmentingthe malloc heap too much.
// We assume that size is properly aligned.
//
// Allocates a chunk for nobjs of size "size".
// nobjs may be reduced if it is inconvenient to
// allocate the requested number.
//----------------------------------------------
//char* chunk_alloc(size_t size, int& nobjs) //G291[o],VC6[x],CB5[x]
char* chunk_alloc(size_t size, int* nobjs)
{
char* result;
// 调用chunk_alloc的时候,nobjs为20,所以默认total_bytes为20个区块的大小
size_t total_bytes = size * (*nobjs); //原 nobjs 改為 (*nobjs)
size_t bytes_left = end_free - start_free; // pool中剩余的字节个数
if (bytes_left >= total_bytes) { // 1. pool空间足以满足20块需求
result = start_free;
start_free += total_bytes; // 调整pool水位,下降,战备池pool变小
return(result);
} else if (bytes_left >= size) { // 2. pool空间只能满足1个区块的需求,但不足20块
*nobjs = bytes_left / size; //原 nobjs 改為 (*nobjs) // 改变需求数,看看可以切成几个区块
total_bytes = size * (*nobjs); //原 nobjs 改為 (*nobjs) // 改变需求总量
result = start_free;
start_free += total_bytes;
return(result);
} else { // 3. pool空间不足以满足1块需求,pool空间可能是碎片,也可能表示pool大小为0
size_t bytes_to_get = // 需要请求的一大块的大小
2 * total_bytes + ROUND_UP(heap_size >> 4);
// Try to make use of the left-over piece.
// pool池的碎片,挂到对应大小的链表上
if (bytes_left > 0) {
obj* volatile *my_free_list = // 找出应转移到第#号链表
free_list + FREELIST_INDEX(bytes_left);
// 将pool空间编入第#号链表,next指针指向链表的头节点,编入链表的第一个节点
((obj*)start_free)->free_list_link = *my_free_list;
*my_free_list = (obj*)start_free;
}
// 上面处理完pool的碎片,pool为空,开始用malloc为pool分配内存
start_free = (char*)malloc(bytes_to_get); // pool的起点
if (0 == start_free) { // 分配失败,从free list中找区块(向右边更大的区块去找)
int i;
obj* volatile *my_free_list, *p;
//Try to make do with what we have. That can't
//hurt. We do not try smaller requests, since that tends
//to result in disaster on multi-process machines.
for (i = size; i <= __MAX_BYTES; i += __ALIGN) { // 向右侧的链表去找区块,例如88B,96B,104B, 112B等等
my_free_list = free_list + FREELIST_INDEX(i);
p = *my_free_list;
if (0 != p) { // 找到右边的list中的可用区块,只释放一块给pool
*my_free_list = p -> free_list_link;
// start_free 和 end_free是战备池pool的头尾指针,指向这一块空间
start_free = (char*)p;
end_free = start_free + i;
return(chunk_alloc(size, nobjs)); // 递归再试一次
//Any leftover piece will eventually make it to the
//right free list.
}
}
end_free = 0; //In case of exception.
start_free = (char*)malloc_allocate(bytes_to_get);
//This should either throw an exception or
//remedy the situation. Thus we assume it
//succeeded.
} // if结束
heap_size += bytes_to_get; // 累计总分配量
end_free = start_free + bytes_to_get; // 调整pool水位,pool空间变大,pool的终点
return(chunk_alloc(size, nobjs)); //递归再调用一次
}
}
refill函数
当第n条链表来服务时,却发现其为空,此时就调用refill函数来创建链表,分配区块。
下面的int nobjs = 20;
表示默认分配20个区块,可能比20小。调用chunk_alloc
函数来挖一大块内存。
当分配的区块为1时,就直接交给客户(我们上文用的容器)。
chunk指的是一大块,然后将其切割,建立free list。refill的参数n表示一小个区块的大小。
refill是充值,在一大块内存中切割成nobjs个区块,构成链表。
//----------------------------------------------
// Returns an object of size n, and optionally adds
// to size n free list. We assume that n is properly aligned.
// We hold the allocation lock.
//----------------------------------------------
void* refill(size_t n)
{
int nobjs = 20;
char* chunk = chunk_alloc(n,&nobjs);
obj* volatile *my_free_list; //obj** my_free_list;
obj* result;
obj* current_obj;
obj* next_obj;
int i;
if (1 == nobjs) return(chunk);
my_free_list = free_list + FREELIST_INDEX(n);
//Build free list in chunk
result = (obj*)chunk;
*my_free_list = next_obj = (obj*)(chunk + n);
for (i=1; ; ++i) {
current_obj = next_obj;
next_obj = (obj*)((char*)next_obj + n);
if (nobjs-1 == i) {
current_obj->free_list_link = 0;
break;
} else {
current_obj->free_list_link = next_obj;
}
}
return(result);
}
在这段代码中,next_obj
的计算是为了在内存块(chunk
)上构建一个链表,以形成一个自由链表(free list)。这个链表将被用于分配对象。让我们解释一下这行代码的目的:
next_obj = (obj*)((char*)next_obj + n);
next_obj
是一个指向当前空闲块的指针,它一开始指向chunk + n
,即第一个可用的内存块。(char*)next_obj
将next_obj
强制类型转换为char*
类型,这是因为我们希望按字节递增,而不是按对象递增。((char*)next_obj + n)
表示将指针移动到下一个内存块的起始位置,即当前内存块的末尾加上一个对象的大小n
。(obj*)((char*)next_obj + n)
将移动后的指针重新转换为obj*
类型,以便正确指向下一个空闲块的起始位置。
这样,通过不断地按对象大小 n
的步长在内存块上移动,构建了一个包含多个空闲块的链表。这个链表可以有效地用于分配对象。这种处理方式是为了确保链表中相邻的空闲块之间的间隔是 n
字节,从而满足对象的对齐需求。
在上述代码中,for
循环的第二个条件 ;
是一个空语句,表示没有额外的条件来控制循环的执行。这意味着 for
循环会一直执行,直到执行到 break
语句为止。
在这个具体的代码中,循环的目的是为了在内存块上构建一个链表,将多个空闲块连接在一起。循环体中的 if
语句用于判断是否已经遍历了 nobjs-1
个空闲块。如果是,则最后一个空闲块的 free_list_link
设置为 0
,表示链表的结束。此时,break
语句被执行,跳出循环。
因此,循环终止的条件是遍历了 nobjs-1
个空闲块,确保链表的正确构建,并在最后一个空闲块处设置了结束标志。循环的终止是由 break
语句触发的,而不是由循环条件控制的。
29 G2.9 std::alloc源码剖析(下)
分析chunk_alloc函数,本笔记将其放到了28 G2.9 std::alloc源码剖析(中)进行。
具体一些数据的初始定义
30 G2.9 std::alloc观念大整理
alloc观念大整理
list<Foo> c;
c.push_back(Foo(1)); // Foo(1)临时对象,创建在栈stack中
//容器c使用alloc分配空间,看16条链表中哪一条可以提供区块,分配给它。所以它不带cookie
Foo* p = new Foo(2); // 采用new,创建在heap中
// new是调用operator new,底层是调用malloc,它带有cookie
c.push_back(*p); // 容器c push_back的时候不带cookie
delete p;
GNU C++2.9的alloc批斗大会
需要学习的地方
比较判断的时候把具体的值写在前面,防止出现将==写成=赋值的情况。
if(0 == start_free)
if(0 != p)
if(1 == nobjs)
不好的地方
变量定义的地方不要和使用的地方间隔太远,尤其是指针的使用。
第一级分配器使用的一个函数:炫技,没有人看得懂
void (*set_malloc_handler(void (*f)()))()
{ //類似 C++ 的 set_new_handler().
void (*old)() = oom_handler;
oom_handler = f;
return(old);
}
等价于
typedef void (*H)();
H set_malloc_handler(H f);
还有deallocate的时候并没有free掉,这是由设计的先天缺陷造成的。
31 G4.9 pull allocator运行观察
在GNU C++4.9版本下的测试,由于2.9版本分配内存都是调用malloc,无法重载,即无法接管到我们用户手中,无法记录总分配量和总释放量。而在4.9版本中,它的内存分配动作是调用operator new,这样我们就可以接管operator new,对其进行重载。
下面测试两个分配器使用情况,分别对list容器进行100万次分配。
由于GNU C++4.9版本标准分配器是allocator,并不是2.9版本alloc,所以容器(客户)分配内存的时候每个元素(100万个)都带cookie(每个cookie占8B)。这个如下图右侧所示。
下图左侧使用4.9版本好的分配器__pool_alloc
,这个是2.9版本的alloc,显示分配的次数timesNew为122次(调用malloc的次数),这比右侧标准分配器好上不少。
后记
截至2024年1月11日19点39分,完成《C++内存管理》第二讲allocator的学习,主要涉及GNU C++2.9版本alloc分配器的具体实现与源码剖析。功力提升不少,希望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