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流程
执行更新语句
UPDATE t_user SET name = 'xiaolin' WHERE id = 1;
- 执行器负责具体执行,会调用存储引擎的接口,通过主键索引树搜索获取 id = 1 这一行记录:
- 如果 id=1 这一行所在的数据页本来就在 buffer pool 中,就直接返回给执行器更新;
- 如果记录不在 buffer pool,将数据页从磁盘读入到 buffer pool,返回记录给执行器。
- 执行器得到聚簇索引记录后,会看一下更新前的记录和更新后的记录是否一样:
- 如果一样的话就不进行后续更新流程;
- 如果不一样的话就把更新前的记录和更新后的记录都当作参数传给 InnoDB 层,让 InnoDB 真正的执行更新记录的操作;
- 开启事务, InnoDB 层更新记录前,首先要记录相应的 undo log,因为这是更新操作,需要把被更新的列的旧值记下来,也就是要生成一条 undo log,undo log 会写入 Buffer Pool 中的 Undo 页面,不过在内存修改该 Undo 页面后,需要记录对应的 redo log。
- InnoDB 层开始更新记录,会先更新内存(同时标记为脏页),然后将记录写到 redo log 里面,这个时候更新就算完成了。为了减少磁盘I/O,不会立即将脏页写入磁盘,后续由后台线程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将脏页写入到磁盘。这就是 WAL 技术,MySQL 的写操作并不是立刻写到磁盘上,而是先写 redo 日志,然后在合适的时间再将修改的行数据写到磁盘上。
- 至此,一条记录更新完了。
- 在一条更新语句执行完成后,然后开始记录该语句对应的 binlog,此时记录的 binlog 会被保存到 binlog cache,并没有刷新到硬盘上的 binlog 文件,在事务提交时才会统一将该事务运行过程中的所有 binlog 刷新到硬盘。
- 事务提交,剩下的就是「两阶段提交」的事情了。
为什么需要两阶段提交
如果在持久化 redo log 和 binlog 两个日志的过程中,出现了半成功状态,那么就有两种情况
- 如果在将 redo log 刷入到磁盘之后, MySQL 突然宕机了,而 binlog 还没有来得及写入。MySQL 重启后,通过 redo log 能将 Buffer Pool 中 id = 1 这行数据的 name 字段恢复到新值 xiaolin,但是 binlog 里面没有记录这条更新语句,在主从架构中,binlog 会被复制到从库,由于 binlog 丢失了这条更新语句,从库的这一行 name 字段是旧值 jay,与主库的值不一致性;
- 如果在将 binlog 刷入到磁盘之后, MySQL 突然宕机了,而 redo log 还没有来得及写入。由于 redo log 还没写,崩溃恢复以后这个事务无效,所以 id = 1 这行数据的 name 字段还是旧值 jay,而 binlog 里面记录了这条更新语句,在主从架构中,binlog 会被复制到从库,从库执行了这条更新语句,那么这一行 name 字段是新值 xiaolin,与主库的值不一致性;
可以看到,在持久化 redo log 和 binlog 这两份日志的时候,如果出现半成功的状态,就会造成主从环境的数据不一致性。这是因为 redo log 影响主库的数据,binlog 影响从库的数据,所以 redo log 和 binlog 必须保持一致才能保证主从数据一致。
两阶段提交的过程
内部 XA 事务:内部 XA 事务由 binlog 作为协调者,存储引擎是参与者。
当客户端执行 commit 语句或者在自动提交的情况下,MySQL 内部开启一个 XA 事务,分两阶段来完成 XA 事务的提交,如下图:
-
prepare 阶段:将 XID(内部 XA 事务的 ID) 写入到 redo log,同时将 redo log 对应的事务状态设置为 prepare,然后将 redo log 持久化到磁盘(innodb_flush_log_at_trx_commit = 1 的作用);
-
commit 阶段:把 XID 写入到 binlog,然后将 binlog 持久化到磁盘(sync_binlog = 1 的作用),接着调用引擎的提交事务接口,将 redo log 状态设置为 commit,此时该状态并不需要持久化到磁盘,只需要 write 到文件系统的 page cache 中就够了,因为只要 binlog 写磁盘成功,就算 redo log 的状态还是 prepare 也没有关系,一样会被认为事务已经执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