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志管理
MySQL 的日志默认保存位置为 /usr/local/mysql/data
先看下mysql的日志文件有无:
修改配置文件添加:错误日志,用来记录当MySQL启动、停止或运行时发生的错误信息,默认已开启
修改配置文件添加:通用查询日志,用来记录MySQL的所有连接和语句,默认是关闭的
修改配置文件添加:二进制日志(binlog),用来记录所有更新了数据或者已经潜在更新了数据的语句,记录了数据的更改,可用于数据恢复,默认已开启
修改配置文件添加:慢查询日志,用来记录所有执行时间超过long_query_time秒的语句,可以找到哪些查询语句执行时间长,以便于优化,默认是关闭的
就可以看到了:
查看通用查询日志是否开启:
查看二进制日志是否开启:
查看慢查询日功能是否开启:
查看慢查询时间设置:
在数据库中设置开启关闭慢查询的方法:
开启:
关闭:
二.MySQL 完全备份与恢复
备份的目的:灾难恢复
造成数据丢失的原因:
程序错误,人为操作错误,运算错误,磁盘故障,自然灾难和盗窃。
从物理和逻辑角度,备份可分为:物理备份,逻辑备份。
物理备份:对数据库操作系统的物理文件
逻辑备份:对数据库逻辑组件
从数据库的背的策略角度,备份可分为:完全备份,差异备份,增量备份
完全备份:每次都会对数据库进行完整的备份
差异备份:备份自从上次完全备份之后被修改的文件
增量备份:只有上次完全备份或增量备份后备修改的文件才会被备份
常见的备份方法:
物理冷备:备份时数据库处于关闭状态,直接打包数据库文件,速度快,恢复简单
专用备份工具:mysqldump常用的逻辑备份工具
启动二进制日志进行增量备份:进行增量备份,需要刷新二进制文件
第三方工具备份:免费的mysql热备工具xtrabackup
实现完全备份:
物理冷备份与恢复:
先看下数据库的表数据:
关闭数据库:
将mysq根目录下的data目录打包并改名都爱其他目录下:
在开启一台服务器,将打好的包远程复制到新开的服务器上:
将test2服务器下data目录改名:
将opt下的data目录移动过来:
开启mysql:
已经完成完全备份了。
用mysqldump进行逻辑热备份数据库:
完全备份一个或多个完整的库(包括其中所有的表)
mysqldump -uXXX -pXXX --databases 库1 [库2 ....] > XXX.sql
先创建目录:
完全备份 MySQL 服务器中所有的库:
mysqldump -uXXX -pXXX --all-databases > XXX.sql
由于这样备份的文件内容太多,只想要看结构:
备份指定库中的所有的表数据,不包含库对象:
mysqldump -uXXX -pXXX 库名 > XXX.sql
备份指定库中的一个或多个表数据,不包含库对象:
mysqldump -uXXX -pXXX 库名 表1 [表2 ....] > XXX.sql
完全恢复
1.先登录到数据库,再执行 source XXX.sql (如果sql文件是只备份了表数据的文件,需要先创建库并 use 切换库后再执行)
先将表数据删掉点:
退出数据库,用命令删除库:
“-e”选项,用于指定连接 MySQL 后执行的命令,命令执行完后自动退出
查看库:
恢复库:mysql -u root -p <xxx.sql
也可以查看库:
恢复数据表:
mysql -uXXX -pXXX 库名 < XXX.sql
先将库删除:
直接恢复表内容:
需要新建库,才可以恢复表数据:
查看表数据:
恢复成功。
三.MySQL 增量备份与恢复
在设置好日志的服务器下,通过刷新二进制日志间接实现增量备份:
mysqladmin -uXXX -pXXX flush-logs
一个文件默认最大存放空间为1G:
存放索引文件的文件:
查看二进制日志内容:
mysqlbinlog --no-defaults --base64-output=decode-rows -v <BINLcOG>
二进制日志(binlog)有3种不同的记录格式:statement(基于SQL语句)、row(基于行)、mixed(混合模式),默认格式是statement。
给表添加内容:
这是sql语句模式:
可以看到什么时间哪个库的哪个表做了什么修改:
给配置文件添二进制文件配置:
给数据库添加内容:
使用二进制日志增量恢复:
mysqlbinlog --no-defaults <BINLOG> | mysql -uXXX -pXXX
在添加内容:
看下二进制文件内容:
恢复增量备份:
基于位置点恢复:
mysqlbinlog --no-defaults --start-position='开始位置点' --stop-position='结束位置点' <BINLOG> | mysql -uXXX -p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