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M32 CAN多节点组网项目实操 挖坑与填坑记录2

系列文章,持续探索CAN多节点通讯,

上一篇文章链接:

STM32 CAN多节点组网项目实操 挖坑与填坑记录-CSDN博客文章浏览阅读120次。CAN线性组网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数据丢包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记录和推测分析。开发了一个多节点线性组网采集数据的项目。系统包含1个供电和数据网关板还有最多10个节点。节点之间和网关之间通过CAN通讯。硬件环境节点软件开发环境节点IAR 8.32.1VSCODE软件支持包ST HAL 库硬件环境网关板软件开发环境节点KEIL5.14VSCODE软件支持包ST HAL 库PC上位机环境windows10USB-CAN PC上位机CANAGAROOPC串口助手。https://blog.csdn.net/qq_21370051/article/details/134919608?spm=1001.2014.3001.5502

 摘要

CAN线性组网项目开发过程中遇到的数据丢包问题,并尝试解决的记录和推测分析。

  关键词

CAN串联多节点通讯、CAN10节点通讯、CAN数据丢包、STM32 CAN

  背景/项目介绍

概述:

开发了一个多节点线性组网采集数据的项目。

系统包含1个供电和数据网关板还有最多10个节点。

节点之间和网关之间通过CAN通讯。

网关板主要功能:

1.是给总线上每个节点供电

2.并将CAN协议转换为USB CDC设备和PC上位机通讯。

节点的功能:

采集当前位置数据,并通过CAN协议上传给网关板。

通讯线束

CAT6 六类网线,用的网线来传输CAN信号,取网线中的1对双绞线来做CAN_H  CAN_L通讯,再取2对网线来做供电,由网关板输出DC12到网线,以此给10个节点做供电,算是自己做了个POE供电,不过是非标的,哈哈哈哈。

节点硬件设计:

一个STM32单片机、两个不带网络变压器的RJ45插座。CAN收发器芯片。

两个RJ45插座完全并联,当接线时,一个用来插入上一个节点延展出的网线水晶头,另一个RJ45插座插入一条网线用来连接下一个节点。

整体系统总线布局

虽然系统物理宏观角度来看是线性连接的,但其实内部每个节点还是通过CAN_H CAN_L挂载到总线上的。类似上图的链接方式。

运行开发环境介绍

硬件环境

节点

STM32F091CCT6

J-LINK  V11

软件开发环境

节点

IAR 8.32.1 

VSCODE 

软件支持包ST HAL 库

硬件环境

网关板

STM32F072C816

J-LINK  V11

软件开发环境

节点

KEIL5.14

VSCODE 

软件支持包ST HAL 库
PC上位机环境windows10
USB-CAN PC上位机CANAGAROO
PC串口助手Serial Port Utility

实验1:

实验条件:

测试条件,在最高18层的居民楼馁,网关板在二居室卧室里,后级网线从市内拉到居民楼楼道内,随楼道步梯往楼上呈“之”字形往楼上延伸。网关板和PC之间是USB-TYPE-C线连接,协议为USB-TTL 。

节点布局:

CAN网关板和第一个节点之间用50米的CAT6网线,第二个节点到第十个节点之间都是2米的CAT6网线。

节点间的2米网线没有伸展开,绕圈放置。

线束材料:

CAT6类网线,我是用网线来传输的CAN信号,并且用网线来传输12V DC给接点供电。

其中第一根网线10米,其余为5米。 

通讯波特率:

10k

接入节点:

实验1接入的是1.2.3.4.5.6.7.8.9.10  这几个节点。

接点接入方法1:

先开启网关板的供电,然后一个个接入节点设备

节点接入方法2: 

先不开启网关板供电,先将所有节点接好,然后再开启网关板供电,所有节点上电。或者是用“节点接入方法1”接好总线后,再给网关板断电,然后重新上电,都是为了实现一个所有节点同时上电。

实验发现

只能接收到 5节点的数据。

实验2:

实验条件:

线束材料:

和实验1 相同。

通讯波特率:

10k 

接入节点:

也接入的是1.2.3.4.5.6.7.8 9.10 这几个节点。

 线束布局:

和实验1 相同。

实验变量:

在实验1的基础上,将节点间的2米网线伸展开。

实验发现

只能接收到6个节点的数据。

总结扩展

我为了增加通讯距离,已经将通讯速率降低到了10Kbps,理论上通讯距离50米应该没问题啊,我之前设置125Kbps,也是网关+10个节点,第一个节点和网关之间20米CAT6网线,节点之间5米网线实验时,通讯是正常的,总长度已经是70米了。而今天的实验,任意两节点间距离达到了50米就出现了如此严重的丢数据现象,是不能接受的。

实验3:

实验条件

线束材料、通讯波特率同实验2。
实验变量

找一个普通节点相同的电路板,将程序改为收到就转发。让他成为一个中继节点。

接入节点:

中继1   节点:1  2 3 4 5 6 7 8 9 10 

节点布局:

网关板和第一个中继板之间为10米蓝色的超六类双屏蔽的网线

再接20米的灰色普通CAT6网线。后面的10个节点之间为2米的CAT6网线。

因为空间受限,节点之间的网线没有全延展开。

程序修改

收到CAN数据就原封不动转发的代码实现如下:


uint16_t RecvCanDataToCmdQueue(void)
{
    // uint8_t lu8_sta =0;
    // uint16_t lu16_temp =0;
    // memset(&UpComCmdDP,0,sizeof(UpComCmdDP));
    // memset(&gu8Ar_Result,0,sizeof(gu8Ar_Result)); 

    CanDataRx_TypeDef   ls_CanRxData;
    CanDataTx_TypeDef   Frame;
    ErrorStatus         err = SUCCESS;

	uint16_t            lu16_cnt = 0;
    uint32_t            lu32_sta =0;
    uint16_t            lu16_temp =0;

    memset(&Frame,0,sizeof(Frame));
    
    memset(&UpComCmdDP,0,sizeof(UpComCmdDP));

    memset(&ls_CanRxData,0,sizeof(ls_CanRxData));
    lu16_cnt = QUEUE_StructOut(&QueCanRxData,&ls_CanRxData,1);     


    // CanDataTx_TypeDef   Frame;
    // ErrorStatus  err = SUCCESS;
    // memset(&Frame,0,sizeof(Frame));

    if(gu8_DecvType == M_Repeater)
    {
        if(1 == lu16_cnt) 
        {
            Frame.Header.IDE     = CAN_ID_EXT;
            Frame.Header.StdId   = ls_CanRxData.Header.StdId;
            Frame.Header.ExtId   = ls_CanRxData.Header.ExtId;
            Frame.Header.RTR     = CAN_RTR_DATA;    
            Frame.Header.DLC     = 8;        

            Frame.DataBuf[0]     = ls_CanRxData.DataBuf[0];
            Frame.DataBuf[1]     = ls_CanRxData.DataBuf[1];
            Frame.DataBuf[2]     = ls_CanRxData.DataBuf[2];      

            Frame.DataBuf[3]    = ls_CanRxData.DataBuf[3];  
            Frame.DataBuf[4]    = ls_CanRxData.DataBuf[4];  
            Frame.DataBuf[5]    = ls_CanRxData.DataBuf[5];            

            Frame.DataBuf[6]    = ls_CanRxData.DataBuf[6];  
            Frame.DataBuf[7]    = ls_CanRxData.DataBuf[7];   

            err = CanPackData2TxQue(&Frame);
            if(err!= SUCCESS)
            {
                myprintf(DEBUG_UART,"CanPackData2TxQue ERR \r\n");
                return ERROR;
            }

        }
    }
    else
    {

        if(1 == lu16_cnt) 
        {
            if(gS_SysParm.PCCanID == ls_CanRxData.Header.ExtId )  //如果数据是从PC发来的
            {
                if( ( gS_SysParm.LocalCanID == ls_CanRxData.DataBuf[0] ) || ( BROADCAST_CANID == ls_CanRxData.DataBuf[0] ) ) //如果是发送给本设备的
                {                
                    if( MC_SEND_MESS == ls_CanRxData.DataBuf[1] )  //判断MESSAGETYPE
                    {
                        
                        switch (ls_CanRxData.DataBuf[2])
                        {
                            case MC_WIHTE_BALANCE_START:
                            {
                                UpComCmdDP.CMD_TYPE = UPM_WHITE_BLANCE_START;      
                                
                                lu32_sta = QUEUE_StructIn(&UpMachComCmdQue,&UpComCmdDP,1);
                                if(1 == lu32_sta)
                                {
                                    APP_ACK2PC_CanTxQue(MC_WIHTE_BALANCE_START,0);
                                }
                                else
                                {
                                    myprintf(DEBUG_UART,"QUEUE_StructIn(&UpMachComCmdQue,&UpComCmdDP,1) ERR\r\n");
                                }
                            }
                            break;
                            
                            case MC_OPEN_LED:
                            {
                                UpComCmdDP.CMD_TYPE = UPM_SET_TCS_LED_PWM_START;
                                if(ls_CanRxData.DataBuf[3] < 1)
                                {
                                    UpComCmdDP.u32Value = 1;
                                }
                                else if(ls_CanRxData.DataBuf[3] > 10)
                                {
                                    UpComCmdDP.u32Value = 10;
                                }                            
                                else
                                {
                                    UpComCmdDP.u32Value = ls_CanRxData.DataBuf[3];
                                }
                                uint8_t lu8_val = (uint8_t)UpComCmdDP.u32Value;
                                // UpComCmdDP.u32Value = MC_TCS_LED_INIT_PWM;
                                lu32_sta = QUEUE_StructIn(&UpMachComCmdQue,&UpComCmdDP,1);
                                if(1 == lu32_sta)
                                {
                                    APP_ACK2PC_CanTxQue(MC_OPEN_LED,lu8_val);
                                }
                                else
                                {
                                    myprintf(DEBUG_UART,"QUEUE_StructIn(&UpMachComCmdQue,&UpComCmdDP,1) ERR\r\n");
                                }                            
                            }
                            break;        
                            
                            case MC_CLOSE_LED:
                            {
                                UpComCmdDP.CMD_TYPE = UPM_CLOSE_TCS_LED; 
                                UpComCmdDP.u32Value = 0;
                                lu32_sta = QUEUE_StructIn(&UpMachComCmdQue,&UpComCmdDP,1);
                                if(1 == lu32_sta)
                                {
                                    APP_ACK2PC_CanTxQue(MC_CLOSE_LED,0);
                                }
                                else
                                {
                                    myprintf(DEBUG_UART,"QUEUE_StructIn(&UpMachComCmdQue,&UpComCmdDP,1) ERR\r\n");
                                }                            
                            }
                            break;      
                            
                            case MC_OPEN_RGB_DATAUP:
                            {
                                UpComCmdDP.CMD_TYPE = UPM_OPEN_RGB_DATAUP; 
                                
                                lu32_sta = QUEUE_StructIn(&UpMachComCmdQue,&UpComCmdDP,1);
                                if(1 == lu32_sta)
                                {
                                    APP_ACK2PC_CanTxQue(MC_OPEN_RGB_DATAUP,0);
                                }
                                else
                                {
                                    myprintf(DEBUG_UART,"QUEUE_StructIn(&UpMachComCmdQue,&UpComCmdDP,1) ERR\r\n");
                                }                            
                            }
                            break;                        
                            
                            case MC_CLOSE_RGB_DATAUP:
                            {
                                UpComCmdDP.CMD_TYPE = UPM_CLOSE_RGB_DATAUP; 
                                
                                lu32_sta = QUEUE_StructIn(&UpMachComCmdQue,&UpComCmdDP,1);
                                if(1 == lu32_sta)
                                {
                                    APP_ACK2PC_CanTxQue(MC_CLOSE_RGB_DATAUP,0);
                                }
                                else
                                {
                                    myprintf(DEBUG_UART,"QUEUE_StructIn(&UpMachComCmdQue,&UpComCmdDP,1) ERR\r\n");
                                }                                                             
                            }
                            break;  
                                                        
                            default:
                                myprintf(DEBUG_UART,"{ CAN_UPM: unknow DataBuf[2]  002  !!}\r\n");     
                                break;
                        }
                    }   
                    // else if( MC_ACK_MESS == ls_CanRxData.DataBuf[1] )  //判断MESSAGETYPE
                    // {

                    // }
                    // else if( MC_AUTO_UP == ls_CanRxData.DataBuf[1] )  //判断MESSAGETYPE
                    // {
                        
                    // }                

                }             
            }
        } //endof if(1 == lu16_cnt) 

    }//endof else

    return 1;//1条指令解析成功,入通讯命令队列
}

实验发现

10个节点全都能收到数据了。

备注:

监听软件,CANGAROO。

敬请期待

没来得及继续探究剩下的问题,欢迎关注,后面我会记录并更新我的程序更改和实验方案~

关注我不迷路。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a/256504.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们进行投诉反馈qq邮箱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掌握 RPC 接口测试:一篇详尽的接口测试手册

RPC 是什么&#xff1f; 远程过程调用协议&#xff08;RPC&#xff09;是一种技术&#xff0c;它允许在不同的机器上执行函数&#xff0c;就好像这些函数是本地调用一样。简单地说&#xff0c;客户端系统透明地从网络上的远程服务器软件请求服务&#xff0c;而无需理解复杂的网…

光敏材料研究和测试太阳光模拟器

概述 太阳光模拟器通常采用强光源和光学系统来产生和调节光线&#xff0c;以模拟太阳光的强度、光谱和方向&#xff0c;能提供24H不间断光源。模拟器可根据不同时间、地点和季节的太阳光照射条件来进行调整。广泛应用于整车全光谱阳光模拟测试、气体VOC&#xff08;挥发性有机…

Unix进程间通信之简介-总体概述和引子

目录标题 0. 前言1. 概述2. 进程、线程与信息共享3. IPC对象的持续性4. 名字空间5. fork、exec和exit对IPC对象的影响6. 出错处理&#xff1a; 包裹函数7. Unix标准8. 小结 0. 前言 进程间通信这块是学习linux-c编程的关键&#xff0c; 这篇为后续进程间通信技术的引子篇&#…

【 USRP安装教程】MATLAB 2023B

步骤 matlabdocusrp驱动包 doc 安装包内容列表 双击“R2023b_Doc_Windows.iso” 打开cmd 查看盘符 切换盘符 因为是F盘&#xff0c;所以cmd输入&#xff1a;“F:” F:进入可安装界面 cd F:\bin\win64安装离线文档库 .\mpm install-doc --matlabroot"C:\MATLAB\R202…

普冉(PUYA)单片机开发笔记(11): I2C通信-配置主从收发

概述 在上一篇《普冉&#xff08;PUYA&#xff09;单片机开发笔记(10): I2C通信-配置从机-CSDN博客》配置了 PY32F003 的 I2C 从机一侧&#xff0c;今天配置主机&#xff0c;并实现主-从机之间的报文收发。 为了完成这个实验&#xff0c;需要两块 PY32F003F18P 的开发板&…

git 删除仓库中多余的文件或者文件夹

问题 在项目开发测试阶段&#xff0c;将无意间将本地敏感的、或无用的文件或目录不小心提交到远程仓库了的问题。 解决方案 第一步&#xff1a;同步代码 先pull远程代码&#xff0c;保持同步。 git pull 第二步&#xff1a;删除文件 // 删除单个文件git rm 文件名 --cached/…

opencv 入门一(显示一张图片)

头文件添加如下&#xff1a; 库目录添加如下&#xff1a; 依赖的库如下&#xff1a;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opencv2/opencv.hpp" int main(int argc,char ** argv) { cv::Mat img cv::imread(argv[1], -1); if (img.empty()) return -1; …

[C++从入门到精通] 14.虚函数、纯虚函数和虚析构(virtual)

&#x1f4e2;博客主页&#xff1a;https://blog.csdn.net/weixin_43197380&#x1f4e2;欢迎点赞 &#x1f44d; 收藏 ⭐留言 &#x1f4dd; 如有错误敬请指正&#xff01;&#x1f4e2;本文由 Loewen丶原创&#xff0c;首发于 CSDN&#xff0c;转载注明出处&#x1f649;&…

APS54085 高辉度调光降压恒流芯片 PWM 线性调光 车灯IC

产品描述 APS54085 是一款 PWM 工作模式,简单、内置功率 MOS 管&#xff0c;适用于 5-100V输入的高精度降压 LED 恒流驱动芯片。电流2.0A。APS54085 可实现线性调光和 PWM 调光&#xff0c;线性调光有效电压范围 0.52-2.55V.PWM 调光频率范围 100HZ-30KHZ。APS54085 工作频率可…

MATLAB - Gazebo 仿真环境

系列文章目录 前言 机器人系统工具箱&#xff08;Robotics System Toolbox™&#xff09;为使用 Gazebo 模拟器可视化的模拟环境提供了一个界面。通过 Gazebo&#xff0c;您可以在真实模拟的物理场景中使用机器人进行测试和实验&#xff0c;并获得高质量的图形。 Gazebo 可在…

鸿蒙4.0核心技术-WebGL开发

场景介绍 WebGL主要帮助开发者在前端开发中完成图形图像的相关处理&#xff0c;比如绘制彩色图形等。 接口说明 表1 WebGL主要接口列表 接口名描述canvas.getContext获取canvas对象上下文。webgl.createBuffer(): WebGLBuffernullwebgl.bindBuffer(target: GLenum, buffer: …

打开VScode时不打开上次使用的文件夹

是不是很烦VScode 打开新的文件夹&#xff0c;每次都打开上次使用过的文件夹&#xff0c;只需在设置里面改一个设置就可以避免了。 Ctrl &#xff0c;打开设置&#xff0c;搜索 window.restoreWindows 通过这种设置就可以让VScode 每次打开新的文件夹而不打开上次的文件夹。

Apache RocketMQ 5.0 腾讯云落地实践

Apache RocketMQ 发展历程回顾 RocketMQ 最早诞生于淘宝的在线电商交易场景&#xff0c;经过了历年双十一大促流量洪峰的打磨&#xff0c;2016年捐献给 Apache 社区&#xff0c;成为 Apache 社区的顶级项目&#xff0c;并在国内外电商&#xff0c;金融&#xff0c;互联网等各行…

ST股票预测模型(机器学习_人工智能)

知己知彼&#xff0c;百战不殆&#xff1b;不知彼而知己&#xff0c;一胜一负&#xff1b;不知彼&#xff0c;不知己&#xff0c;每战必贻。--《孙子兵法》谋攻篇 ST股票 ST股票是指因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而被暂停上市的股票&#xff0c;其风险较高&#xff0c;投资者需要谨慎…

OpenCV4工业缺陷检测的六种方法

【文末送书】今天推荐一本机器视觉领域优质书籍 机器视觉 机器视觉是使用各种工业相机&#xff0c;结合传感器跟电气信号实现替代传统人工&#xff0c;完成对象识别、计数、测量、缺陷检测、引导定位与抓取等任务。其中工业品的缺陷检测极大的依赖人工完成&#xff0c;特别是…

微信Windows版-无效的WeChatWin.dll文件,错误码126

更新的微信Windows最新版本&#xff0c;突然有一天打开微信提示“无效的WeChatWin.dll文件 错误码 ErrorCode:126,点击“确定”下载最新版本”。 卸载重新安装跟到windows目录下替换WeChatWin.dll皆无效 该解决方案适用于Windows系统&#xff1a;Windows7、Windows10、Windows…

【HarmonyOS开发】ArkUI中的自定义弹窗

弹窗是一种模态窗口&#xff0c;通常用来展示用户当前需要的或用户必须关注的信息或操作。在弹出框消失之前&#xff0c;用户无法操作其他界面内容。ArkUI 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弹窗功能&#xff0c;弹窗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以下两类&#xff1a; 确认类&#xff1a;例如警告弹窗 Al…

t-SNE高维数据可视化实例

t-SNE&#xff1a;高维数据分布可视化 实例1&#xff1a;自动生成一个S形状的三维曲线 实例1结果&#xff1a; 实例1完整代码&#xff1a; import matplotlib.pyplot as plt from sklearn import manifold, datasets """对S型曲线数据的降维和可视化"&q…

proxysql读写分离组件部署

一、前言 在mysql一主两从架构的前提下&#xff0c;引入读写分离组件&#xff0c;可以极大的提高mysql性能&#xff0c;proxysql可以在高可用mysql架构发生主从故障时&#xff0c;进行自动的主从读写节点切换&#xff0c;即当mysql其他从节点当选新的主节点时&#xff0c;proxy…

状态管理@Prop

目录 1、父组件State到子组件Prop简单数据类型同步 2、父组件State数组项到子组件Prop简单数据类型同步 3、从父组件中的State类对象属性到Prop简单类型的同步 Prop主要用用于父组件到子组件的数据级联更新&#xff0c;父组件的数据变化会影响到子组件的数据变化&#xff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