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认识导体、绝缘体、半导体
什么是导体?
导体 conductor ,是指电阻率很小,且容易传导电流的物质。导体中存在大量可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也称为载流子。在外电场的作用下,载流子作定向运动,形成电流。
金属就是最常见的导体,因为金属原子最外层的价电子很容易脱离原子核的束缚,形成自由电子。因为金属中自由电子的浓度很大,所以金属的电导率比其他材料要大。
什么是绝缘体?
绝缘体相对于导体,不容易传导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绝缘体有时候也称为电介质。
什么是半导体?
半导体 semiconductor ,因为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显的界限,那么导电性能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物质就称为半导体。
常见的半导体有硅、锗、砷化镓。
二、认识本征半导体、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
本征半导体 intrinsic semiconductor
是指完全不含杂质且无晶格缺陷的纯净半导体。典型的本征半导体有硅、锗、砷化镓。
P型半导体
P型半导体也称为空穴型半导体,主要以带正点的空穴来导电。
在纯硅中掺入微量的3价元素,如硼、铝等,因为3价元素最外层只有3个电子,与硅原子共价结合时缺少一个电子,也就形成了一个空穴。这个空穴相当于带正电的粒子。掺入的杂质越多,空穴的浓度就越高。
N型半导体
N型半导体也称为电子型半导体,主要靠电子来导电。
在纯硅中掺入微量的5价元素,如磷,5价元素的原子与硅原子共价结合时,会多一个电子,就是靠这个多余的电子来导电。
常见几种元素核外电子的分布
硅原子的电子分布:共三层:2, 8, 4;最外层4个电子
硼原子的电子分布: 共2层:2,3;最外层3个电子
铝原子的电子分布:共3层:2,8,3;最外层3个电子
磷原子的电子分布:共3层:2,8,5 ;最外层5个电子
三、认识PN结
将P型半导体(图示的P-Region)和N型半导体(图示的N-Region) 放在一块,它们的交界线就是PN结(PN Junction)。
P型半导体的空穴(正电荷)多,N型半导体的电子多,在它们的交界线附近,正电荷和负电荷像磁铁一样相互吸引,如下图的运动趋势所示:
N区的自由电子,由于带电,移动到P区,填充了P区的空穴
运动的结果就导致了在P区一部分区域带负电,N区一部分区域带正电,这个区域叫做耗尽区(Depletion Zone),如下图所示
N区的电子不断地填充P区的空穴,导致耗尽区的电荷越来越多,这些电荷多到一定程度,就阻止了其它电荷的继续跑过来。
这可以分两个部分来看:
1、负电荷从N区跑到P区,累计的负电荷多了,就阻止其它的负电荷从N区跑过来;
2、正电荷从P区跑到N区,累计的正电荷多了,就阻止其它的正电荷从P区跑过来;
最终的结果就是耗尽层到一定程度,电子就不能再移动了。这个一定程度就是耗尽层的电压达到了0.7V。有点像那0.7%先富的人阻止其他的人来共同富裕。
四、二极管为什么单向导电
反向偏执 Reverse bias
反向偏执就是N区接正电,P区接负电。二极管的反向偏执就是二极管的正极接电源的负极,二极管的负极接电源的正极。
电源的负极把P区的正电荷都吸过去了,电源的正极把N区的负电荷都吸过去了,这样的后果就是耗尽区越来越大,也可以理解成越来越宽。都这样了,电子就没法移动了,也就不会产生电流,这就是二极管反向不导通的原因。
凡事都有例外,有一个东西叫做击穿电压,就是反向偏执电压大到一定程度,二极管就被“捅穿了”,这个时候二极管是“导通的”,但是这个时候二极管也被干废了。
正向偏执 Forward bias
给P区接正电,N区接负电,就是正向偏执。
要想有电流通过,必须要干掉哪个阻止电子移动的0.7V,这个0.7V叫做势垒电压,也叫阈值电压。
正向偏执的结果就是阴极将更多的电子推进N区,并进入耗尽区;
耗尽区的电子变多,空穴就变少了,耗尽层就回越来越薄。
当施加的电压达到0.7V,推进的电子就足够多了,耗尽层就搞没了
这样就再也没有什么东西阻碍电子的移动了,电子穿过PN结,并从P区溢出,直接到电源的正极。这就是二极管正向到点的根本原因。
虽然二极管正向导电,但是必须有0.7V(硅型二极管)的电压消耗 ,比如给电路提供一个9V的电源,二极管就吃掉了0.7V,供给电路使用的就只有8.3V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