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去大型的商场时,应该都见过一些提示牌,微信扫一扫导航。当拿微信扫了之后,就会打开一个小程序,里面显示整个商场的二维或三维的平面结构,以及当前自己的位置。此时可以通过手机快速的查看商场内其他的商铺、公共区域、停车场等位置信息,点击导航就会规划出一条导航路径,可以实时导航到目的地。不仅仅是商场,目前很多大型的综合体中,如大型枢纽(高铁站、机场)、医院、博物馆等复杂的室内场所中,都配备了相应的室内导航应用,方便人民群众在大型场所中能快速的定位及导航引导。
技术方面
室外导航用的卫星GPS信号进行定位,但是在室内时,GPS信号因为建筑导致信号减弱等问题,会存现精度不满足的情况,故需要借助一些其他的定位设备来实现导航技术。
综合从定位精度、使用成本、成本等方面考虑目前技术上对于室内导航使用的最多的还是蓝牙iBeacon、UWB。
IBeacon和UWB相比较:
定位精度UWB会更精准、蓝牙由于信号强度不稳定,会出现抖动等情况。
成本上蓝牙IBeacon更低,淘宝上单个IBeacon设备价格在20-50之间。
应用上微信的普及及小程序提供的API,在用户使用和开发者开发层面都更加便捷。
所以目前一般的厂家都会推荐使用IBeacon来进行室内定位,当你去商场时,也可以抬头看看,一般天花板上有类似上图这种白色的圆形的设备,基本上都是蓝牙IBeacon设备。由于IBeacon低功耗的特性,这种设备只需要内置的纽扣电池,就能基本使用2-5年寿命,安装时就不需要单独再外接电源,只需要一个3M胶带即可牢牢的固定,安装上也很方便。
室内定位及导航路径规划算法就很成熟了,可以通过相关的数据处理之后使用三点定位来定位。室内路线也相对固定,可以通过设置固定的路线,再通过狄克斯特拉(Dijkstra)算法即可。中间会涉及到一些定位纠偏、移动补偿等算法。
使用及需求方面
需求侧分2个部分讨论,一个是 to C 用户侧,另一个是 to B 企业侧。
to C 用户侧
对于用户来说,当你去商场,逛了半天后,很忘记自己的车子停在具体车位上,这个时候拿出手机,查询车位位置,通过导航直接去车位。这么一听感觉是个强需求,实际上目前用户对于在室内使用手机导航的习惯并没有养成,而且目前室内导航由于厂家多,UI界面版本各式各样,有二维平面型、也有三维类型,使用体验也各不相同,用户使用成本会增加。
且在商场逛街或者在枢纽赶车时,当手上拿了行李或物品,还需要拿着手机导航就不会有特别舒适的感受。室内建筑结构基本不会特别复杂,而且都会有规律,所以只需要一个大概的位置后,就能到达想去的目的地。
室外导航,涉及的地图范围大,用户基数庞大,需求量就自然而然的高。室内导航单单针对某个大型综合体,如杭州西站、南站等枢纽每日的客流基本上在3万左右。杭州东站作为整个华东地区到发人数最多的枢纽,日均到发数为几十万,再乘以那微弱的使用率,基本上每天使用量就不会很多了。当然能对一些人提供相对应的帮助,总归是有存在的价值的,但是和室内导航的开发成本来对比,就会显得有些鸡肋,而且枢纽站内的指引牌都会做的非常的完备,基本上通过引导屏就能顺利的到达目的地。
to B 企业侧
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往数字化发展,对于室内导航的业主或厂家来说,通过使用的室内导航产生的定位数据、用户使用数据情况等进行二次分析,会更有价值
比如在养老院,可以通过定位数据来实时监测行动不便的老人动向,通过设置电子围栏或设置时间定位不动等业务场景分析,结合相机视频检测来实时告警老人摔倒、走丢等情况,保障老人安全。
通过室内导航形成的定位数据用于人员管理,结合指挥调度、应急响应等场景。通过商场使用情况,分析用户喜好及习惯。当然前提还是需要使用的用户量大,数据分析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结尾
室内导航目前从整体来说,技术上已经达到成熟的阶段,且定位的精度也完全满足室内的使用场景。但是由于每个室内建筑都需要单独研发及部署设备,成本相对较高。且标准不统一,会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如果每个大型综合体都部署一套标准的室内导航,且与目前主流的室外导航如高德、百度完成对接,接入其APP中,对于用户使用会更便捷。
室内导航的用户数据价值更多是偏向于企业/政府管理侧,用于具体的管理、监测类业务场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