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嵌入式-硬件-DCDC(BUCK)电路分析_dcdc buck-CSDN博客
1、基本原理
上图左是异步BUCK,右图是同步BUCK。右边使用元件较多,但是效率高,发热小。同样输出功率的前提下,虽然右边元件多,但是设计的PCB仍然会比左边小。右边除了成本略高,其他方面比如性能、PCB布局面积、转换效率,都比左边好。左边只有一个优点,成本略低。
先来看下基本原理:
以左边为例,Q1是MOS,且大多是NMOS,D1是肖特基二极管,特点是正向压降小,可以减小Q1关闭后的损耗。
Q1导通后,会给L1充电,电流流向是:电源正极->Q1->L1->负载->GND,如上图红色线所示。
Q1关闭后,由于电感电流不能突变,L1会继续给负载供电,电流流向是:L1->负载->D1,如上图绿色线所示。二极管的作用是给L1提供回流路径,所以叫“续流二极管”。
根据伏秒平衡原则,控制Q1的通/断时间的比例,就可以控制输出电压。
虽然肖特基二极管比普通二极管正向压降低,但是损耗仍然很大,所以才有了右图,用另一个NMOS(Q2所示)取代二极管,提供续流功能。
Q1的通电时间,是由DCDC芯片内部控制逻辑电路控制的,DCDC芯片都有个FB引脚,也即feedback负反馈引脚,可以实时采集输出电压的变化,如果输出电压低于设定值,就会让Q1导通,进行充电以便提高输出电压;反之亦然。判定是低于还是高于,靠的是DCDC芯片内部的一个比较器,比较器有两个输入,一个是基准电压(比如1.2V,不同的芯片有所不同),另一个就是FB的电压,如下图所示,然后经过误差放大器ERROR AMP,这就是个最简单的P比例控制。当然下图的功能更强,还做了个SS(Soft-Start)软启动功能,这个功能不是标配,暂且不表。
图 DCDC内部原理图
上图来自TI的DCDC控制器数据手册,型号见上图标识。
2、为什么不用PMOS
同步BUCK一般会用两个NMOS,如上图。
(1)PMOS的导通电阻Ron比NMOS高,所以损耗大。
(2)NMOS的开关速度比PMOS快,这也有助于减小损耗,众所众知,MOS的损耗主要发生在开关瞬间,也即半打开的状态时。
(3)同样指标参数下,PMOS更贵,成本高。
3、2个NMOS的使用方法
先来回顾一下NMOS的导通条件:G极电压需超过S极电压一定范围(数据手册中一般标记为VGSth,threshold),D和S之间才能导通。大多数MOS的VGSth在2~3V左右。
NMOS日常使用中有2个常用规则:(1)负载一般放在MOS的D端,S端接地,这样G极只需要少许电压即可导通DS。(2)一般让电流从D->S。
不过在DCDC的外围电路中,以上2个规则,都被打破了。。。下面分别介绍:
(1)高侧的NMOS,也即上图的Q1,电感和负载都接在了S极,这种情况下,由于S极的对地电压为VOUT+VL,G极需要>=VOUT+VL+VGSth,才能导通,这个要求过于苛刻。在DCDC中是这样解决的:增加一个自举电路,把G极电压抬到很高,这样就能满足导通条件了。
在前面的DCDC原理框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PIN16_VCC和PIN18_HB之间有个二极管,这个叫自举二极管,在HB和PIN20_SW之间有个电容叫CHB,这就是自举电容了。他们负责给Q1的栅极提供大驱动电流。由于SW接的就是Q1的S极,CHB的能量就会加在MOS的GS上,促进MOS的导通。
(2)Q2是用来在Q1关断时,给电感和负载提供续流回路的,电流的流向是S->D。自己搜索一下关键词【MOS的双向导通性】就知道了。原来我们平时的常规用法束缚了思想,MOS只要满足G极和S极的电压要求,D和S之间就会变成一根存在小电阻的导线,电流是可以双向流动的。下面是英飞凌的知乎官号的一个回答。
4、高侧MOS也可以使用PMOS
前面说了,市面上大多数同步BUCK DCDC芯片都设计成了使用两个NMOS,但也不是绝对的,
例如美国MPS(芯源半导体)的MP2162A、MP2158A这两个DCDC芯片,它的高侧MOS就选用了PMOS,这时就不需要自举电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