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Java开发面试题及参考答案 (上)

TCP 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中各个状态的细节是怎样的?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其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过程涉及多个状态,以下是详细的状态细节:

三次握手过程及状态

  • CLOSED 状态:这是初始状态,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处于关闭连接的状态,没有进行任何数据传输或连接建立的操作。
  • LISTEN 状态:服务器端首先启动,监听指定端口,等待客户端的连接请求。服务器进入该状态后,会持续监听端口,准备接受客户端的 SYN 包。
  • SYN-SENT 状态:客户端主动发起连接请求,向服务器发送一个 SYN(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包,此包中包含客户端的初始序列号(ISN),同时客户端进入 SYN-SENT 状态。这个状态表示客户端已经发送了 SYN 包,正在等待服务器的确认。
  • SYN-RECEIVED 状态: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 SYN 包后,会回复一个 SYN + ACK 包,其中 SYN 是服务器自己的初始序列号,ACK 是对客户端 SYN 的确认号(客户端的 ISN + 1)。服务器进入 SYN-RECEIVED 状态,表示已经收到客户端的连接请求,并向客户端发送了确认和自己的连接请求。
  • ESTABLISHED 状态: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SYN + ACK 包后,会向服务器发送一个 ACK 包(确认号为服务器的 ISN + 1),一旦服务器收到这个 ACK 包,客户端和服务器都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此时连接建立成功,可以开始数据传输。

三次握手的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都确认对方的发送和接收能力正常,同时交换初始序列号,为后续的数据传输做准备。它可以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端,因而产生错误。

四次挥手过程及状态

  • ESTABLISHED 状态:开始时,双方处于数据传输状态,当一方(通常是客户端)决定关闭连接时,会发起关闭操作。
  • FIN-WAIT-1 状态:客户端发送一个 FIN(Finish)包,表示自己没有数据要发送了,然后进入 FIN-WAIT-1 状态,等待服务器的确认。
  • CLOSE-WAIT 状态: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 FIN 包后,发送一个 ACK 包作为确认,然后进入 CLOSE-WAIT 状态。此时服务器可能还有数据要发送给客户端,所以不会立即关闭连接,而是继续发送未完成的数据。
  • FIN-WAIT-2 状态: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ACK 包后,进入 FIN-WAIT-2 状态,继续等待服务器发送 FIN 包。
  • LAST-ACK 状态:服务器发送完所有数据后,会发送一个 FIN 包给客户端,然后进入 LAST-ACK 状态,等待客户端的确认。
  • TIME-WAIT 状态: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FIN 包后,发送一个 ACK 包给服务器,然后进入 TIME-WAIT 状态。这个状态会持续一段时间(通常是 2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 的两倍),以确保服务器收到了 ACK 包,避免因为网络延迟等问题导致服务器重发 FIN 包而客户端无法接收。
  • CLOSED 状态: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 ACK 包后,关闭连接,进入 CLOSED 状态。客户端在 TIME-WAIT 结束后,也进入 CLOSED 状态,连接完全关闭。

四次挥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双方都能完成数据的传输和确认,保证连接的安全关闭。在四次挥手过程中,双方都需要确保对方收到了自己的关闭请求和确认,以防止数据丢失或错误关闭。

讲一下 TCP 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过程。

TCP 建立连接的三次握手是确保通信双方都能正常收发数据的重要过程,以下是其详细步骤:

  • 第一步:客户端发送 SYN 包
    • 客户端首先创建一个 TCP 套接字,并生成一个随机的初始序列号(Initial Sequence Number,ISN),假设为 x
    • 然后向服务器发送一个 SYN 包(SYN = 1,ACK = 0),这个包的序列号为 x,并且不包含任何应用层数据,只是为了发起连接请求。SYN 标志位设置为 1 表示这是一个连接请求。
    • 发送完成后,客户端进入 SYN-SENT 状态,等待服务器的响应。

第二步:服务器回复 SYN + ACK 包

  • 服务器收到客户端的 SYN 包后,会检查 SYN 标志位是否为 1。如果是,服务器会生成自己的初始序列号,假设为 y
  • 服务器向客户端发送一个 SYN + ACK 包(SYN = 1,ACK = 1),其中 SYN 标志位为 1 表示服务器也发起一个连接请求,ACK 标志位为 1 表示对客户端的 SYN 包进行确认。
  • 确认号为客户端的 ISN + 1,即 x + 1,序列号为服务器的 ISN,即 y
  • 发送完这个包后,服务器进入 SYN-RECEIVED 状态,等待客户端的最终确认。

  • 第三步:客户端发送 ACK 包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 SYN + ACK 包后,会检查 ACK 标志位是否为 1 且确认号是否为 x + 1,以及 SYN 标志位是否为 1。
    • 客户端发送一个 ACK 包(SYN = 0,ACK = 1),确认号为服务器的 ISN + 1,即 y + 1,序列号为 x + 1。这个 ACK 包表示客户端对服务器的 SYN 包进行确认。
    • 发送完 ACK 包后,客户端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
     

    对于服务器而言,收到客户端的 ACK 包后,会检查确认号是否为 y + 1,如果正确,服务器也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

三次握手的核心目的是让双方都能交换初始序列号,并确认对方的发送和接收能力正常。初始序列号是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顺序和可靠性,避免由于网络延迟等问题导致的数据混乱。通过三次握手,双方可以确认对方都能正常收发数据,从而建立起可靠的连接,开始进行数据的传输。在整个过程中,双方的状态不断变化,从最初的 CLOSED 状态,经过 SYN-SENT、SYN-RECEIVED 状态,最终达到 ESTABLISHED 状态。这个过程中,网络中的 SYN 包、SYN + ACK 包和 ACK 包都通过网络协议栈和底层的网络设备(如路由器、交换机等)进行传输,确保数据的准确传递和状态的更新。

请阐述 HTTP 中有多少种请求方式,分别是什么?GET 和 POST 的区别是什么?

HTTP 请求方式
HTTP 协议定义了多种请求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 GET:用于请求获取服务器上的资源,通常是从服务器读取数据,例如获取网页、图片、文件等信息。GET 请求可以通过 URL 传递参数,这些参数会附加在 URL 的末尾,以 ? 开始,参数之间用 & 分隔。例如:http://example.com/page?param1=value1&param2=value2。GET 请求通常是幂等的,多次请求相同的 URL 应该得到相同的结果。
  • POST:用于向服务器提交数据,通常用于提交表单数据、文件上传等操作。POST 请求将数据包含在请求体中,而不是像 GET 那样附加在 URL 后面,因此更适合传输大量数据和敏感信息,因为数据不会显示在 URL 中。POST 请求通常会改变服务器的状态,例如提交一个订单、更新用户信息等。
  • PUT:用于向服务器上传文件或更新资源。PUT 请求会将请求体中的数据存储在指定的 URI 下,如果该 URI 已经存在资源,则会更新该资源;如果不存在,则会创建新的资源。PUT 请求通常是幂等的。
  • DELETE:用于请求服务器删除指定的资源。
  • HEAD:与 GET 类似,但服务器在响应时只返回响应头,不返回响应体,常用于检查资源是否存在、检查资源的元数据等,不会获取资源的实际内容。
  • OPTIONS:用于请求服务器告知客户端该资源支持的请求方法,例如服务器会返回允许的方法列表,如 GET、POST 等。
  • PATCH:用于对资源进行部分修改,与 PUT 不同,PUT 是替换整个资源,而 PATCH 只修改资源的一部分。

GET 和 POST 的区别

  • 数据传递方式
    • GET:将数据附加在 URL 后面,以查询字符串的形式出现,可见且长度有限制,不同浏览器对 URL 的长度限制不同,一般在 2KB 左右。例如,http://example.com/search?query=java。由于数据暴露在 URL 中,所以不适合传输敏感信息。
    • POST:将数据包含在请求体中,请求体可以包含大量的数据,长度理论上没有限制,而且不会在 URL 中显示,适合传输敏感和大量的数据,例如登录表单中的用户名和密码。
  • 缓存机制
    • GET:通常会被浏览器缓存,因为它被认为是读取操作,不会对服务器数据产生影响。例如,多次请求同一个 GET 请求的 URL,浏览器可能会直接从缓存中获取数据,而不是再次向服务器请求,除非明确告知浏览器不要缓存。
    • POST:一般不会被缓存,因为它可能会改变服务器的状态,每次 POST 请求通常都需要向服务器发送请求,以确保服务器的数据更新正确。
  • 幂等性
    • GET:是幂等的,多次相同的 GET 请求应该得到相同的结果,不会对服务器的状态产生影响,只是读取资源。例如,多次获取同一篇文章的 GET 请求,结果应该相同。
    • POST:通常不是幂等的,多次 POST 请求可能会导致多次数据提交,可能会在服务器上创建多个资源或多次修改资源,例如多次提交订单会创建多个订单。
  • 安全性
    • GET:由于数据在 URL 中可见,相对不安全,不适合传输敏感信息,如密码、银行账号等。
    • POST:数据在请求体中,相对更安全,但在传输过程中,如果没有使用 HTTPS 等加密协议,数据仍然可能被拦截。

HTTP1.1 比 HTTP1.0 改进了哪些方面?HTTP1.1 会不会出现同时大量链接消耗完资源的情况?

HTTP1.1 对 HTTP1.0 的改进

  • 持久连接(Persistent Connections)
    • HTTP1.0 默认情况下,每次请求 / 响应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 TCP 连接,这对于频繁的请求会带来较大的性能开销,因为建立和关闭 TCP 连接需要进行三次握手和四次挥手。
    • HTTP1.1 引入了持久连接,即一个 TCP 连接可以多次使用,发送多个请求和响应,避免了频繁的连接建立和关闭过程。在一个连接中,多个请求可以依次发送,服务器也会依次响应,大大提高了性能。例如,一个网页中的多个图片、CSS 和 JavaScript 文件可以通过一个 TCP 连接进行请求,而不是像 HTTP1.0 那样为每个文件建立一个新的连接。
  • 管道化(Pipelining)
    • HTTP1.1 支持管道化,允许客户端在一个连接上发送多个请求而无需等待响应,服务器会按照请求的顺序依次响应。这进一步提高了性能,减少了延迟。但由于服务器必须按照请求的顺序响应,可能会出现队首阻塞(Head-of-Line Blocking)问题,如果一个请求处理时间较长,会影响后面请求的响应。
  • 分块传输编码(Chunked Transfer Encoding)
    • HTTP1.1 支持分块传输编码,允许服务器将响应分成多个块发送,而不是像 HTTP1.0 那样需要知道整个响应的长度。对于动态生成的内容或大文件的传输非常有用,服务器可以边生成内容边发送,无需事先知道文件的总大小。
  • 缓存机制的改进
    • HTTP1.1 引入了更多的缓存控制机制,如 Cache-Control 头字段,提供了更精确的缓存控制选项,包括 max-agemust-revalidateno-cache 等,允许客户端和服务器更好地管理缓存,减少不必要的数据传输。
    • 同时,引入了 ETag(Entity Tag)和 If-None-Match 机制,服务器可以给资源分配一个唯一的 ETag,客户端在请求时可以使用 If-None-Match 头携带之前的 ETag,如果资源未发生变化,服务器可以返回 304 Not Modified,避免传输相同的数据。
  • 请求头和响应头的改进
    • HTTP1.1 增加了一些新的请求头和响应头,如 Host 头,这对于虚拟主机的支持非常重要。在 HTTP1.0 中,无法区分不同的虚拟主机,而 HTTP1.1 的 Host 头可以指定请求的目标主机,使得一个服务器可以托管多个域名。

HTTP1.1 是否会出现同时大量链接消耗完资源的情况
虽然 HTTP1.1 引入了持久连接和管道化等改进,但在高并发场景下,仍然可能出现同时大量连接消耗完资源的情况。原因如下:

  • 连接池的限制:客户端和服务器通常会维护一个连接池,限制同时打开的 TCP 连接数量。如果连接池中的连接都在使用,新的请求可能需要等待,或者无法创建新的连接。
  • 队首阻塞问题:如前所述,管道化中的队首阻塞问题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如果一个请求阻塞,后面的请求也会被阻塞,可能导致其他连接资源的闲置。
  • 服务器资源限制:服务器端有一定的资源限制,包括 CPU、内存、网络带宽等。如果同时处理大量请求,可能会导致服务器性能下降甚至崩溃。
  • TCP 连接的资源消耗:虽然 HTTP1.1 使用持久连接,但每个 TCP 连接仍然会占用一定的系统资源,如文件描述符、内存等。如果大量的 TCP 连接长时间处于打开状态,会消耗服务器和客户端的资源,导致资源耗尽。

大学校园中,老师通过登录账号登录教学管理系统,若有人企图绕过登录修改系统数据,采用什么方式进行防御?

防御绕过登录修改系统数据的措施

  • 身份验证和会话管理
    • 强密码策略:要求教师使用强密码,包括长度、字符类型(大小写字母、数字、特殊字符),并定期更换密码,防止密码被轻易破解。例如,使用 Java 的密码验证规则:

import java.util.regex.Pattern;

public class PasswordValidator {
    public static boolean validatePassword(String password) {
        String pattern = "^(?=.*[0-9])(?=.*[a-z])(?=.*[A-Z])(?=.*[@#$%^&+=])(?=\\S+$).{8,}$";
        return Pattern.matches(pattern, password);
    }
}

这个 Java 代码使用正则表达式来验证密码是否符合要求,要求至少 8 位,包含数字、大小写字母和特殊字符。

  • 多因素认证(MFA):除了用户名和密码,引入多因素认证,如短信验证码、令牌、指纹识别等。这增加了登录的安全性,即使密码被泄露,攻击者也难以绕过其他认证因素。例如,使用 Google Authenticator 生成的一次性密码,需要在登录时输入用户名、密码和动态验证码。
  • 安全的会话管理:使用安全的会话机制,如使用 JSESSIONID 时,确保会话 ID 是随机生成且足够复杂,避免使用可预测的会话 ID。同时,设置会话的过期时间,用户一段时间不活动后自动注销登录。可以使用以下 Java 代码设置会话过期时间:

import javax.servlet.http.HttpSession;

public class SessionManager {
    public static void setSessionTimeout(HttpSession session, int timeoutInSeconds) {
        session.setMaxInactiveInterval(timeoutInSeconds);
    }
}

  • 输入验证和过滤
    • 输入验证:对用户输入的所有数据进行严格的验证,防止 SQL 注入、XSS 攻击等。对于 SQL 注入,可以使用预编译语句来避免,例如在 Java 的 JDBC 中:

import java.sql.Connection;
import java.sql.PreparedStatement;
import java.sql.ResultSet;
import java.sql.SQLException;
import javax.sql.DataSource;

public class SQLInjectionSaf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SQLException {
        DataSource dataSource = null; // 数据源,例如 HikariCP 或 Apache DBCP
        try (Connection connection = dataSource.getConnection()) {
            String username = "test";
            String sql =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username =?";
            try (PreparedStatement preparedStatement = connection.prepareStatement(sql)) {
                preparedStatement.setString(1, username);
                try (ResultSet resultSet = preparedStatement.executeQuery()) {
                    while (resultSet.next()) {
                        // 处理结果集
                    }
                }
            }
        }
    }
}

在这个代码中,使用 PreparedStatement 而不是拼接 SQL 字符串,防止用户输入被当作 SQL 命令执行。

  • 输出编码:对输出的数据进行编码,防止 XSS 攻击,确保用户输入不会被解释为 HTML 或 JavaScript 代码,例如在 JSP 中:

<%@ page 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UTF-8" pageEncoding="UTF-8"%>
<!DOCTYPE html>
<html>
<head>
    <title>XSS Prevention</title>
</head>
<body>
    <%@ taglib uri="http://java.sun.com/jsp/jstl/core" prefix="c" %>
    <c:out value="${userInput}" escapeXml="true"/>
</body>
</html>

使用 c:out 标签的 escapeXml="true" 属性对用户输入进行编码。

  • 访问控制
    • 角色和权限管理:根据教师的角色分配不同的权限,确保只有具有相应权限的用户才能修改数据。可以使用 Java 的 Spring Security 框架进行权限管理: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security.access.prepost.PreAuthoriz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Ge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
@RequestMapping("/api")
public class DataController {
    @PreAuthorize("hasRole('ROLE_TEACHER')")
    @GetMapping("/data")
    public String accessData() {
        return "This is restricted data";
    }
}

在这个 Spring Security 示例中,只有具有 ROLE_TEACHER 角色的用户才能访问 /api/data 接口。

  • IP 地址限制:对于关键操作,可以限制只能从特定的 IP 地址或 IP 段访问,例如在服务器端的防火墙或应用程序中进行 IP 过滤。
  • 日志和监控
    • 操作日志:记录所有的登录和重要操作,包括操作时间、用户、操作内容等,以便在发生异常情况时进行审计和追溯。例如在 Java 中使用日志框架:

import org.slf4j.Logger;
import org.slf4j.LoggerFactory;

public class OperationLogg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gger logger = LoggerFactory.getLogger(OperationLogger.class);

    public static void logOperation(String username, String operation) {
        logger.info("User {} performed operation: {}", username, operation);
    }
}

  • 异常监控:实时监控系统的异常情况,如大量失败的登录尝试,这可能是暴力破解的迹象,可以采取措施如锁定账户或发送警报。
  • 加密和安全传输
    • 数据加密:对存储的数据和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例如使用 HTTPS 协议进行数据传输,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取或篡改。

网络七层模型分别是什么?请列举其中几个协议并说明其所在层次。

网络七层模型,也称为 OSI(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参考模型,是一个用于描述网络通信的标准框架,它将网络通信分为七层,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协议,具体如下:

​​​​​​​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 这是网络七层模型的最底层,主要负责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原始的比特流。它定义了物理连接的特性,如电压、电缆类型、连接器的规格、传输速率等。例如,在以太网中,使用的是双绞线、光纤等物理介质,物理层会规定如何将数字信号转换为这些介质上的电信号或光信号。
  • 常见的物理层协议有:
    • IEEE 802.3:用于以太网的物理层标准,规定了在局域网中使用的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纤)和传输速率(如 10Mbps、100Mbps、1Gbps 等),以及如何将数据编码成物理信号。
    • RS-232:一种串行通信标准,用于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等设备之间的连接,定义了数据终端设备(DTE)和数据通信设备(DCE)之间的接口,包括引脚的功能、信号电平、传输速率等。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 该层负责将物理层提供的原始比特流组成帧(Frame),并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同时还处理物理地址(MAC 地址)。它可以分为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LC)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
  • 重要的协议有:
    • Ethernet II:是最常见的以太网数据链路层协议,用于在局域网中传输数据帧,包含源 MAC 地址、目的 MAC 地址、类型字段和数据部分,它为网络层提供了一种将数据帧从一个节点传输到另一个节点的方法。
    • 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是一种通用的数据链路层协议,可用于点对点和点对多点的链路,提供了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支持全双工和半双工通信。

网络层(Network Layer)

  • 主要负责将数据从源网络传输到目的网络,进行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它处理的是逻辑地址,如 IP 地址,使数据能够跨越不同的网络进行传输。
  • 主要协议:
    • IP(Internet Protocol):是网络层的核心协议,为每个数据包分配一个 IP 地址,根据 IP 地址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的主机。IPv4 和 IPv6 是 IP 协议的不同版本,IPv4 使用 32 位地址,而 IPv6 使用 128 位地址,以解决 IPv4 地址耗尽的问题。
    • 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用于在 IP 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如错误报告(网络不可达、主机不可达等)和网络信息查询,是网络诊断和网络管理的重要工具,例如使用 ping 命令时,就是利用 ICMP 协议来测试网络连通性。
    • 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用于管理多播组,使一个源设备可以将数据发送到多个接收设备,常用于流媒体等多播应用。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 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或提供高效的数据传输服务。
  • 主要协议:
    •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提供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服务,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使用序列号、确认应答、重传机制等保证数据的顺序和完整性,适用于对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文件传输(FTP)、网页浏览(HTTP)等。
    • 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服务,不保证数据的顺序和可靠性,但具有传输速度快的优点,常用于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如视频会议(如 Skype)、在线游戏等。

会话层(Session Layer)

  • 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之间建立会话连接,进行数据交换。例如,在进行文件传输时,会话层会管理文件传输的开始、暂停和结束。
  • 典型的协议有:
    • NetBIOS(Network Basic Input/Output System):在 Windows 网络中,用于网络通信和名称解析,帮助用户在网络上建立会话,进行文件和打印机共享等操作。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 主要负责数据的表示和转换,如数据的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以及数据格式的转换,确保发送方和接收方使用相同的数据表示方式。
  • 例如:
    • SSL(Secure Sockets Layer)/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提供了加密和身份验证服务,用于在网络上安全传输数据,如在 HTTPS 中,使用 SSL/TLS 对 HTTP 数据进行加密,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 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服务,是最接近用户的一层,用户直接使用该层的协议进行网络操作。
  • 常见协议:
    •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用于在 Web 上传输超文本,是 Web 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通信的基础协议,通过请求和响应的方式获取和发送网页资源。
    •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用于在网络上进行文件的上传和下载,允许用户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输文件,支持文件的列表、删除、重命名等操作。
    •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用于发送电子邮件,将邮件从发件人的邮件服务器发送到收件人的邮件服务器。

TCP 和 IP 协议分别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三次握手?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 TCP 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传输层协议,它为应用程序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TCP 保证数据的顺序性、完整性和可靠性,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实现:
    • 序列号和确认应答:为每个发送的数据段分配一个序列号,接收方会对收到的数据进行确认应答,发送方根据确认应答来确定数据是否已被正确接收。如果发送方未收到确认应答,会进行重传。
    • 滑动窗口:用于流量控制,根据接收方的处理能力和网络拥塞情况,调整发送方的发送速率,避免发送方发送过多数据导致接收方无法处理或网络拥塞。
    • 拥塞控制:通过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重传和快恢复等算法,根据网络的拥塞情况调整发送方的发送速率,防止网络过载。

IP(Internet Protocol)

  • IP 是网络层的核心协议,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发送到目的主机,通过 IP 地址来标识网络中的不同主机。IP 协议主要有以下功能:
    • 寻址和路由:为每个数据包分配一个源 IP 地址和目的 IP 地址,路由器根据目的 IP 地址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跳,最终将数据包送到目的主机。
    • 分片和重组:当数据包的大小超过网络的最大传输单元(MTU)时,IP 协议会将数据包分片,在目的主机上再将分片重组为完整的数据包。

Why Three-way Handshake in TCP?

  • 确保双方的发送和接收能力正常:通过三次握手,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确认对方的发送和接收能力正常。第一次握手,客户端发送 SYN 包,表明自己的发送能力;第二次握手,服务器回复 SYN + ACK 包,表明自己的发送和接收能力;第三次握手,客户端发送 ACK 包,确认收到服务器的发送能力信息。
  • 防止已失效的连接请求报文段突然又传送到了服务端:假设客户端发送了一个连接请求,但由于网络延迟,这个请求延迟到达服务器,服务器回复后,如果没有第三次握手,服务器会认为连接已建立,而客户端可能已经关闭了该连接请求。通过第三次握手,客户端可以确认这个连接是否仍然有效。
  • 交换初始序列号:在三次握手过程中,双方交换初始序列号,这是后续数据传输中保证数据顺序和可靠性的基础,避免因为网络延迟等问题导致的数据乱序和重复。

什么时候使用 TCP 或 UDP?使用 TCP 和 UDP 的协议分别有哪些?

When to Use TCP?

  • TCP 适用于对数据传输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场景,主要有以下特点:
    • 数据完整性和顺序性重要:需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顺序性,不能丢失或乱序,例如文件传输、电子邮件传输、网页浏览等。在文件传输中,文件的每一个字节都很重要,如果丢失或顺序错误,文件将无法正常使用。
    • 长时间的连接和双向通信:适用于需要长时间建立连接,进行多次数据交换的情况,如 HTTP 会话、FTP 会话等,双方可以持续地发送和接收数据,并保证数据的正确传输。
    • 需要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当网络状况复杂,可能出现拥塞时,TCP 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可以调整发送方的发送速率,避免网络过载。

When to Use UDP?

  • UDP 适用于对实时性要求较高,而对数据可靠性要求相对较低的场景,具有以下优势:
    • 实时性要求高:在实时应用中,如在线视频会议、语音通话、在线游戏等,少量的数据丢失可以接受,但延迟是不能容忍的,UDP 可以快速发送数据,避免 TCP 的三次握手和重传机制带来的延迟。
    • 广播和多播:UDP 支持广播和多播,适用于将数据发送给多个接收者的情况,如网络电视、流媒体广播等,不需要建立多个 TCP 连接。
    • 简单性和低开销:UDP 协议本身的头部开销较小,处理速度快,适合对性能要求高、对可靠性要求低的应用,如 DNS 查询,简单的信息查询服务可以使用 UDP 快速得到结果。

Protocols Using TCP

  • 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用于 Web 上的信息传输,在 TCP 连接上进行请求和响应的交互,确保网页内容的完整和正确传输。
  • 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用于文件的上传和下载,需要保证文件的完整性,因此使用 TCP 进行可靠的数据传输。
  • 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用于发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的传输需要保证可靠性,所以使用 TCP。
  • SSH(Secure Shell):用于远程登录和安全的数据传输,通过 TCP 连接确保数据的安全和可靠。

Protocols Using UDP

  • DNS(Domain Name System):用于将域名解析为 IP 地址,通常使用 UDP 进行查询,因为 DNS 查询通常较短,偶尔的丢失可以重新查询,而且对实时性有一定要求。
  • 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用于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监控,发送简单的管理信息,如设备的状态、性能数据等,使用 UDP 可以快速发送信息。
  • RTP(Real-time Transport Protocol):用于实时音频和视频传输,对实时性要求高,少量的数据丢失不影响整体效果,使用 UDP 可以保证数据的快速传输。

TCP 五层体系结构是什么?

TCP 五层体系结构是对网络通信的一种简化模型,它将 OSI 七层模型进行了合并和简化,包括以下五层:

物理层

  • 与 OSI 模型的物理层功能相同,负责在物理介质上传输原始的比特流,包括电缆、连接器、信号传输等物理方面的特性。

数据链路层

  • 与 OSI 模型的数据链路层类似,负责将物理层的比特流组成帧,进行差错检测和纠正,处理物理地址(MAC 地址),在局域网和广域网中进行数据的链路层传输。

网络层

  • 主要功能是进行路由选择和分组转发,使用 IP 协议将数据从源网络发送到目的网络,处理逻辑地址(IP 地址),使数据可以在不同的网络之间传输,还包括处理网络拥塞、IP 分片等。

传输层

  • 提供端到端的通信服务,主要协议是 TCP 和 UDP。TCP 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服务,而 UDP 提供不可靠的、无连接的服务,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选择使用。

应用层

  • 整合了 OSI 模型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的功能,为用户提供各种网络服务,包括 HTTP、FTP、SMTP、DNS 等各种应用程序使用的协议,直接与用户或应用程序交互,提供网络服务的接口。

简述 RESTful API 的规范。

RESTful API(Representational State Transfer)是一种设计风格,用于构建 Web 服务,它遵循以下规范:

资源(Resources)

  • 网络中的一切都是资源,每个资源都有一个唯一的 URI(Uniform Resource Identifier),例如 /users 可以表示用户资源,/products 可以表示产品资源。通过 URI 来标识和定位资源,用户可以对资源进行操作。

HTTP 方法(HTTP Methods)

  • 使用 HTTP 方法来表示对资源的操作,常见的 HTTP 方法及其含义如下:
    • GET:用于获取资源的信息,是幂等的。例如,使用 GET /users 可以获取用户列表,GET /users/{id} 可以获取特定用户的信息。
    • POST:用于创建新的资源。例如,使用 POST /users 可以创建一个新用户,请求体中包含用户的信息。
    • PUT:用于更新或替换现有的资源。例如,使用 PUT /users/{id} 可以更新特定用户的信息,请求体中包含更新后的信息。
    • DELETE:用于删除资源。例如,使用 DELETE /users/{id} 可以删除特定用户。
    • PATCH:用于对资源进行部分更新,与 PUT 不同,PUT 是替换整个资源,而 PATCH 只修改部分内容。例如,使用 PATCH /users/{id} 可以修改用户的部分信息,请求体中只包含需要修改的部分。

状态码(Status Codes)

  • 使用 HTTP 状态码来表示操作的结果,不同的状态码表示不同的情况:
    • 2xx 系列:表示成功。例如,200 OK 表示请求成功,201 Created 表示资源创建成功,204 No Content 表示请求成功但没有返回内容。
    • 3xx 系列:表示重定向。例如,301 Moved Permanently 表示资源已永久移动,302 Found 表示资源临时移动,304 Not Modified 表示资源未修改。
    • 4xx 系列:表示客户端错误。例如,400 Bad Request 表示客户端请求错误,401 Unauthorized 表示未授权,403 Forbidden 表示禁止访问,404 Not Found 表示资源未找到。
    • 5xx 系列:表示服务器错误。例如,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表示服务器内部错误,503 Service Unavailable 表示服务不可用。

数据表示(Data Representation)

  • 资源的数据表示可以是多种格式,最常见的是 JSON 和 XML。例如,在响应中,可以使用 JSON 格式表示资源:

{
  "id": 1,
  "name": "John Doe",
  "email": "john.doe@example.com"
}

  • 客户端可以通过 Accept 头字段指定接收的数据格式,服务器根据客户端的要求进行响应。例如,客户端发送 Accept: application/json 表示希望接收 JSON 格式的数据,服务器可以将资源以 JSON 格式返回。

无状态(Stateless)

  • 服务器不保存客户端的状态,每个请求都包含足够的信息,服务器根据请求信息进行处理。客户端的状态可以保存在客户端,如使用令牌(Token)或会话(Session)信息。这样可以提高服务器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服务器不需要维护多个客户端的状态,减轻服务器的负担。

超媒体作为应用状态的引擎(HATEOAS)

  • 在响应中包含链接,引导客户端进行下一步操作,使客户端能够通过这些链接与服务器进行交互。例如,在获取用户列表的响应中,可以包含创建新用户的链接:

{
  "users": [
    {"id": 1, "name": "John Doe", "email": "john.doe@example.com"},
    {"id": 2, "name": "Jane Smith", "email": "jane.smith@example.com"}
  ],
  "links": [
    {"rel": "create", "href": "/users", "method": "POST"}
  ]
}

通过这些链接,客户端可以方便地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操作,而不需要事先知道服务器的 API 结构,提高了 API 的可发现性和易用性。

RESTFUL 接口设计要考虑哪些因素?接口拓展时应如何处理?

RESTFUL 接口设计的考虑因素

资源的设计

  • 首先要明确系统中的资源,资源是 REST 架构的核心,每个资源都应该有一个唯一的 URI 来标识它。例如,在一个电子商务系统中,/products 可以表示产品资源,/orders 可以表示订单资源。资源的命名应该具有描述性且符合行业惯例,避免使用模糊或过于复杂的 URI。
  • 资源的层次结构也需要考虑,例如 /categories/{categoryId}/products 可以表示某个类别下的产品资源,这样的层次结构可以清晰地展示资源之间的关系,方便用户理解和使用。

HTTP 方法的合理使用

  • 遵循 REST 原则,正确使用 HTTP 方法来表示对资源的操作。
    • GET:用于获取资源,如 GET /products/{id} 获取单个产品信息,GET /products 获取产品列表。它应该是幂等的,不会对资源状态产生影响,仅用于查询操作。
    • POST:用于创建新资源,如 POST /products 可以在请求体中携带新产品的信息进行创建。
    • PUT:用于更新资源,一般是更新整个资源,例如 PUT /products/{id},请求体中包含更新后的完整资源信息。
    • DELETE:用于删除资源,如 DELETE /products/{id} 删除指定的产品。
    • PATCH:用于对资源的部分更新,与 PUT 不同,它只更新资源的部分信息,例如 PATCH /products/{id},请求体中仅包含需要修改的部分信息。

状态码的选择

  • 正确使用 HTTP 状态码来反映操作的结果。
    • 2xx 系列:表示成功,例如 200 OK 表示请求成功,201 Created 表示资源创建成功,204 No Content 表示请求成功但没有返回内容。
    • 3xx 系列:表示重定向,例如 301 Moved Permanently 表示资源已永久移动,302 Found 表示资源临时移动,304 Not Modified 表示资源未修改。
    • 4xx 系列:表示客户端错误,如 400 Bad Request 表示客户端请求错误,401 Unauthorized 表示未授权,403 Forbidden 表示禁止访问,404 Not Found 表示资源未找到。
    • 5xx 系列:表示服务器错误,像 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 表示服务器内部错误,503 Service Unavailable 表示服务不可用。

数据表示和格式

  • 资源的数据表示要清晰简洁,通常使用 JSON 或 XML 格式。对于 JSON,它具有简洁性和易读性,例如:

{
  "id": 1,
  "name": "Product 1",
  "price": 100.00
}

  • 客户端可以通过 Accept 头指定接收的数据格式,服务器根据此选择合适的格式进行响应。并且要考虑数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处理过程中的正确性。

版本控制

  • 为了保证接口的兼容性和可维护性,应该考虑接口的版本控制。常见的版本控制方式有在 URI 中添加版本号,如 /v1/products,或者在请求头中使用 Accept-Version 来指定版本。这样在接口升级时,可以让老版本的客户端继续使用旧接口,同时为新客户端提供新接口。

安全性

  • 对于敏感信息,要确保接口的安全性。可以使用 HTTPS 协议来加密数据传输,防止数据泄露。对于需要认证和授权的操作,使用 OAuth 或 JWT 等机制,确保只有合法用户能进行相应操作。例如,使用 JWT 时,客户端在请求头中携带 Authorization: Bearer <token> 来证明身份。

接口拓展的处理

  • 资源的拓展
    • 当需要添加新的资源时,按照资源设计原则添加新的 URI 即可,例如要添加用户评论资源,可以使用 /comments 或 /products/{productId}/comments 来表示。
    • 同时,要考虑新资源与现有资源的关系,确保新资源的添加不会破坏现有的资源结构和 URI 逻辑。
  • 操作的拓展
    • 对于新的操作,可以根据其性质使用已有的 HTTP 方法或添加新的自定义方法(虽然不推荐,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使用)。如果需要对资源进行新的操作,要考虑是否可以使用现有 HTTP 方法,如果不能,需要考虑如何在不破坏 REST 原则的前提下进行拓展。
  • 数据结构的拓展
    • 当资源的数据结构需要拓展时,要确保旧客户端仍然可以正常使用,不会因为新添加的字段而导致问题。例如,如果在产品资源中添加新的属性,对于旧客户端,可以在数据表示中使用 @JsonIgnore 等注解(在使用 Jackson 库时)来忽略新字段,保证兼容性。
    • 对于新客户端,可以充分利用新的数据结构,提供更多的功能和信息。
  • 版本升级的考虑
    • 当接口需要大规模更新时,应该逐步淘汰旧版本,引导用户使用新版本。可以在文档中明确旧版本的废弃时间,并提供升级指南,帮助用户迁移到新版本。

谈谈 MySQL 的索引结构以及如何进行优化。

MySQL 的索引结构

B+ 树索引

  • MySQL 中最常用的索引结构是 B+ 树。B+ 树是一种平衡的多路搜索树,具有以下特点:
    • 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叶子节点上,并且叶子节点之间通过指针连接形成一个有序链表,这使得范围查询(如 BETWEEN>< 操作)非常高效,因为可以通过叶子节点的链表顺序遍历。
    • 非叶子节点只存储索引键和指向下一层节点的指针,不存储数据,这样可以减少树的高度,提高查询效率。
    • 对于数据量大的表,B+ 树可以保证在相对较少的层数内找到所需的数据,一般来说,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

哈希索引

  • 哈希索引使用哈希表来存储索引键和数据行指针,适用于精确匹配的查找,例如 = 操作。
    • 对于使用 = 操作的查询,哈希索引的性能可能比 B+ 树更好,因为它可以直接定位到数据,时间复杂度接近 。
    • 但是,哈希索引不支持范围查询、排序和部分匹配,因为哈希表是无序的,并且只存储哈希值,无法像 B+ 树那样进行范围遍历。

全文索引

  • 全文索引用于全文搜索,主要针对文本类型的数据,如 VARCHARTEXT 等。
    • 它可以对文本中的单词或短语进行索引,允许使用 MATCH AGAINST 操作进行全文搜索,如 SELECT * FROM articles WHERE MATCH (content) AGAINST ('keyword');
    • 全文索引在处理大量文本数据时,能够提供比普通索引更高效的全文搜索功能,但它需要额外的存储和处理,并且有自己的一套匹配规则和语法。

MySQL 索引优化

合理创建索引

  • 选择合适的列
    • 对于经常出现在 WHERE 子句、JOIN 条件和 ORDER BY 子句中的列,应该考虑创建索引。例如,对于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age > 30 ORDER BY name,对 age 和 name 创建索引可以提高查询效率。
    • 避免在低选择性的列上创建索引,如 gender 列只有 M 和 F 两个值,创建索引的收益不大,因为可能会导致索引的选择性低,增加额外的存储和维护成本。
  • 复合索引的使用
    • 对于多列查询,可以考虑创建复合索引。例如,对于 SELECT * FROM orders WHERE customer_id = 1 AND order_date > '2025-01-01',可以创建 (customer_id, order_date) 的复合索引,并且列的顺序要根据查询条件的选择性来确定,选择性高的列在前。
    • 注意复合索引的最左前缀原则,即使用复合索引时,必须从最左边的列开始使用,例如上述复合索引,WHERE customer_id = 1 可以使用索引,而 WHERE order_date > '2025-01-01' 则不能使用。

避免索引滥用

  • 过多的索引会增加数据插入、更新和删除的开销,因为每次操作都需要维护索引。只创建必要的索引,避免在经常更新的列上创建不必要的索引。
  • 对于小表,全表扫描可能比使用索引更快,因为使用索引会带来额外的查找和定位操作,对于数据量小的表,可能不值得。

索引的维护和监控

  • 定期重建索引
    • 随着数据的插入、删除和更新,索引可能会变得碎片化,影响性能。可以使用 OPTIMIZE TABLE 语句来优化表和索引,例如 OPTIMIZE TABLE my_table;,它会重组表和索引,减少碎片。
    • 对于 InnoDB 存储引擎,也可以使用 ANALYZE TABLE 来更新索引的统计信息,让优化器更好地选择索引,如 ANALYZE TABLE my_table;
  • 使用 EXPLAIN 语句
    • 在执行查询前,使用 EXPLAIN 分析查询语句,查看是否使用了预期的索引,以及索引的使用效果。例如,EXPLAIN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age > 30;,根据 EXPLAIN 的结果调整索引和查询语句。

其他优化

  • 使用覆盖索引
    • 当查询的列可以直接从索引中获取,而不需要访问表数据时,称为覆盖索引。例如,SELECT id FROM users WHERE age > 30,如果对 age 的索引包含 id 列,就可以使用覆盖索引,避免回表操作,提高性能。
  • 索引选择性优化
    • 尽量使索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即不同的值在索引列中的比例要高。可以通过计算选择性来评估,如 SELECT COUNT(DISTINCT column) / COUNT(*) FROM table;,选择性高的列更适合创建索引。

如何判断 MySQL 索引是否生效(使用 explain)?explain 输出结果中应关注哪些列?

使用 EXPLAIN 判断索引是否生效

EXPLAIN 是 MySQL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命令,用于分析查询语句的执行计划,判断索引是否生效。以下是使用 EXPLAIN 的示例:

EXPLAIN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age > 30;

上述语句会输出一个表格,包含多个列,以下是对这些列的解释:

重要的 EXPLAIN 列及其含义

id

  • 表示查询的标识符,多个查询时,数字越大越先执行。对于子查询或 UNION 操作,会有多个 id,可以看出查询的执行顺序。

select_type

  • 表示查询的类型,常见的有:
    • SIMPLE:简单查询,不包含子查询和 UNION 操作。
    • PRIMARY:主查询,当有子查询时,最外层的查询为 PRIMARY
    • SUBQUERY:子查询,如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id IN (SELECT user_id FROM orders) 中的子查询。
    • DERIVED:派生表的查询,例如 FROM (SELECT... ) AS derived_table 中的子查询。

table

  • 表示查询涉及的表,对于多表查询可以看出是哪个表。

type

  • 表示连接类型,从最好到最差依次为:
    • system:表只有一行,是最快的连接类型,非常罕见。
    • const:对于主键或唯一索引的精确匹配,如 WHERE id = 1 时使用。
    • eq_ref:对于多表查询,使用主键或唯一索引进行连接,性能很好。
    • ref:使用普通索引进行等值匹配,如 WHERE index_column = value
    • range:使用索引进行范围查询,如 WHERE index_column > value 或 WHERE index_column BETWEEN value1 AND value2,这是比较好的情况,说明索引起作用。
    • index:使用了索引,但可能不是很高效,例如全索引扫描。
    • ALL:全表扫描,性能最差,说明没有使用索引。

possible_keys

  • 表示可能使用的索引,列出了所有可用于该查询的索引,为优化提供参考。

key

  • 实际使用的索引,如果该列显示为 NULL,则表示没有使用索引。如果显示了索引名称,说明该索引被使用。

key_len

  • 表示使用的索引的长度,可用于判断使用了索引的哪一部分。例如对于复合索引,根据 key_len 可以看出使用了几个索引列。

ref

  • 表示与索引比较的列或常量,如果是 const,表示使用了常量进行比较。

rows

  • 表示 MySQL 估计需要扫描的行数,行数越少越好,反映了查询的性能。

Extra

  • 包含额外的信息,用于进一步说明查询的执行情况,常见的有:
    • Using index:使用了覆盖索引,性能较好,不需要回表。
    • Using where:表示使用了 WHERE 条件,但可能没有使用索引,需要根据其他列判断是否高效。
    • Using temporary:表示使用了临时表,通常是在排序或分组操作时使用,可能会影响性能。
    • Using filesort:表示需要额外的排序操作,可能是由于未使用索引或使用了不适合的索引,影响性能。

MySQL 索引有哪些类型?在什么情况下索引会失效?

MySQL 索引的类型

普通索引

  • 最基本的索引类型,允许索引列包含重复的值,可在任何列上创建。例如,在 users 表的 name 列上创建普通索引:

CREATE INDEX index_name ON users (name);

  • 它可以加快查询速度,对于频繁出现在 WHERE 子句中的列非常有用,尤其是对性能要求较高的列。

唯一索引

  • 确保索引列的值是唯一的,除了提高查询速度外,还保证数据的唯一性。例如,在 email 列上创建唯一索引:

CREATE UNIQUE INDEX index_email ON users (email);

  • 当插入或更新数据时,如果出现重复值,会导致错误,防止数据重复。

主键索引

  • 是一种特殊的唯一索引,用于唯一标识表中的每一行,一个表只能有一个主键。通常在创建表时定义,如:

CREATE TABLE users (
    id INT PRIMARY KEY,
    name VARCHAR(100)
);

  • 或者使用 ALTER 语句添加:

ALTER TABLE users ADD PRIMARY KEY (id);

  • 主键索引是最快的索引,通常用于关联其他表,因为主键通常是表的唯一标识符,在连接操作中非常重要。

全文索引

  • 用于全文搜索,适用于文本类型的数据,如 VARCHARTEXT 等。创建全文索引的例子:

CREATE FULLTEXT INDEX index_content ON articles (content);

  • 使用 MATCH AGAINST 操作进行全文搜索,如 SELECT * FROM articles WHERE MATCH (content) AGAINST ('keyword');

组合索引

  • 对多个列创建一个索引,提高多列查询的性能。例如,创建 (column1, column2) 的组合索引:

CREATE INDEX index_combo ON orders (customer_id, order_date);

  • 遵循最左前缀原则,对于 WHERE customer_id = 1 AND order_date > '2025-01-01' 这样的查询,组合索引会提高效率。

空间索引

  • 用于存储地理空间数据,如地理坐标,适用于空间数据类型(如 POINTLINESTRING 等)。例如:

CREATE SPATIAL INDEX index_location ON locations (location);

索引失效的情况

函数和表达式操作

  • 当在索引列上使用函数或表达式时,索引会失效。例如: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YEAR(created_date) = 2025;

  • 上述查询在 created_date 列上使用了 YEAR() 函数,导致索引失效,应该改为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created_date BETWEEN '2025-01-01' AND '2025-12-31';

隐式类型转换

  • 当数据类型不一致时,会发生隐式类型转换,可能导致索引失效。例如: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age = '30';

  • 如果 age 是 INT 类型,而查询使用了字符串,可能会导致索引失效,应该使用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age = 30;

LIKE 操作的通配符前置

  • 当使用 LIKE 操作,且通配符在开头时,如: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name LIKE '%John';

  • 这种情况下,无法使用索引,应该尽量将通配符放在末尾,如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name LIKE 'John%';

OR 操作的不当使用

  • 当 OR 操作中的列没有全部使用索引时,可能导致索引失效。例如: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name = 'John' OR age = 30;

  • 如果 name 和 age 分别有索引,但没有组合索引,可能不会使用索引,应该考虑使用 UNION 或组合索引。

数据分布和选择性问题

  • 对于选择性低的列,如 gender 列只有 M 和 F 两个值,使用索引可能不如全表扫描。因为使用索引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查找和比较操作,反而降低性能。

讲讲 MySQL 索引的数据结构及其优势,B 树和 B + 树的区别是什么?

MySQL 索引的数据结构

B 树(B-Tree)

  • B 树是一种自平衡的多路搜索树,具有以下特点:
    • 每个节点可以存储多个键和多个子节点指针,通常每个节点可以存储大量的键值对,减少了树的高度,提高了查找效率。
    • 对于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平均时间复杂度为 ,在平衡状态下,可以保证操作的性能。
    • 节点内部的数据是有序的,根据键的大小排列,查找时可以通过比较键的大小快速定位到子节点或找到所需的数据。

B + 树(B+-Tree)

  • B + 树是 B 树的变种,在 MySQL 中广泛使用,有以下优势:
    • 所有的数据都存储在叶子节点上,非叶子节点只存储索引键和指针,这样可以存储更多的索引信息,减少树的高度,提高查找性能。
    • 叶子节点之间通过指针连接形成一个有序链表,方便范围查询,如 BETWEEN>< 操作,可以通过叶子节点的链表顺序遍历。
    • 对于磁盘存储,B + 树的结构更适合,因为它可以减少磁盘 I/O 次数,提高性能。

Advantages of Index Data Structures in MySQL

提高查询效率

  • 通过使用索引,可以快速定位到数据所在的行,避免全表扫描。对于大表,使用索引可以将查找时间从  降低到  或 (对于哈希索引),大大提高查询速度。

加速排序和分组操作

  • 当查询涉及 ORDER BY 或 GROUP BY 时,如果使用了合适的索引,可以避免额外的排序和分组操作,提高性能。例如,对于 SELECT * FROM users ORDER BY age,如果对 age 有索引,可以利用索引进行排序,避免文件排序。

优化连接操作

  • 在多表连接时,使用索引可以加速连接操作,特别是对于外键列或关联列,通过索引可以快速定位到匹配的行,提高连接的性能。

B 树和 B + 树的区别

数据存储位置

  • 在 B 树中,数据可以存储在内部节点和叶子节点上,而在 B + 树中,数据只存储在叶子节点上,内部节点只存储索引键和指针。

叶子节点的结构

  • B 树的叶子节点没有连接成链表,而 B + 树的叶子节点形成一个有序链表,方便范围查询。

搜索性能

  • 对于精确查找,B 树和 B + 树性能相似,但对于范围查找,B + 树更优,因为可以通过叶子节点的链表顺序遍历,而 B 树需要回溯和重复查找操作。

存储效率

  • B + 树由于只在叶子节点存储数据,非叶子节点可以存储更多的索引键,因此对于相同的数据量,B + 树的高度可能更低,减少了磁盘 I/O 次数,提高了存储效率和查询性能。

适用场景

  • B 树更适合内存存储和随机查找,因为它可以在内部节点存储数据,查找时可能更快找到数据。而 B + 树更适合磁盘存储和范围查找,特别是在 MySQL 等数据库中,由于数据存储在磁盘上,B + 树的结构可以减少磁盘 I/O 次数。

MySQL 的存储引擎,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MySQL 存储引擎概述

MySQL 支持多种存储引擎,每个存储引擎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场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存储引擎及其区别:

InnoDB

  • 事务支持:InnoDB 是 MySQL 默认的存储引擎,提供了强大的事务支持,符合 ACID 特性。它使用 MVCC(多版本并发控制)机制,允许并发事务在不互相干扰的情况下访问和修改数据,从而提高了数据库的并发性能。例如,在一个银行转账系统中,InnoDB 可以确保在多个并发转账操作时,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 外键约束:支持外键约束,这对于维护表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可以确保数据的参照完整性。例如,在订单表和用户表之间,订单表的用户 ID 列可以作为外键引用用户表的主键,防止数据不一致。
  • 行级锁:使用行级锁,提高了并发性能,相比表级锁,它可以允许更多的并发操作。当多个事务同时操作不同行的数据时,不会互相阻塞,只有当多个事务操作同一行数据时,才会根据情况进行锁等待或锁冲突处理。
  • 自动崩溃恢复:在数据库崩溃或意外关闭后,InnoDB 可以自动恢复,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因为它使用了预写式日志(WAL)技术,将数据修改先记录在日志中,再更新数据,这样可以在崩溃后根据日志恢复未完成的事务。

MyISAM

  • 简单高效:MyISAM 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存储引擎,适用于对事务要求不高的场景。它的存储结构相对简单,没有事务支持,因此性能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高,尤其是在只读或插入操作较多的表中。
  • 表级锁:使用表级锁,这意味着当一个事务对表进行写操作时,整个表会被锁定,会阻塞其他事务的读写操作,因此在高并发的读写场景下,性能可能会受到影响。例如,在一个频繁更新的日志表中,如果使用 MyISAM,可能会导致大量的锁等待时间。
  • 全文索引:在早期版本中,MyISAM 是唯一支持全文索引的存储引擎,对于全文搜索需求,MyISAM 可能是一个选择。但随着 InnoDB 也支持全文索引,MyISAM 的这一优势逐渐减弱。
  • 存储结构:MyISAM 将表的数据和索引存储在不同的文件中,数据文件以 .MYD 为后缀,索引文件以 .MYI 为后缀,这种分离存储的方式在某些情况下便于管理和备份。

Memory(HEAP)

  • 内存存储:Memory 存储引擎将数据存储在内存中,这使得它的读写速度非常快,适合存储临时数据或频繁访问的数据,如缓存表。例如,在一个会话存储中,可以将用户的会话数据存储在 Memory 表中,以提高访问速度。
  • 不支持事务和持久化:由于数据存储在内存中,它不支持事务,并且在数据库重启后,数据会丢失,因此不适合存储需要持久化的数据。
  • 表级锁:同样使用表级锁,限制了它在高并发环境下的性能,对于并发读写操作,可能会出现锁冲突。

Archive

  • 压缩存储:Archive 存储引擎主要用于存储大量的历史数据,它使用压缩存储,节省了磁盘空间。例如,存储大量的日志数据或历史记录,使用 Archive 可以将数据压缩存储,减少存储成本。
  • 不支持更新和删除:一般只支持插入和选择操作,对于更新和删除操作,需要先将数据导出,修改后再重新导入,因此它适合于数据只增不减的场景,如日志存储。

CSV

  • CSV 格式存储:将数据存储为 CSV 格式,方便与其他应用程序进行数据交换,因为 CSV 是一种通用的文本数据格式。
  • 不支持索引和事务:由于存储格式的限制,不支持索引和事务,适用于简单的数据存储和导入导出操作,如将数据存储为 CSV 格式,以便使用 Excel 等工具进行分析。

Blackhole

  • 黑洞引擎:Blackhole 引擎会接收所有的数据,但不会存储数据,类似于一个 “黑洞”。它可以用于数据复制,将数据从一个表复制到另一个表,或者用于测试环境,观察数据的处理流程而不存储数据。

MySQL 如何进行大量数据存储?

大量数据存储的考虑因素和解决方案

分区表

  • 范围分区:将数据按照一定的范围进行分区,例如按日期范围分区。对于存储大量的订单数据,可以按订单日期分区,将不同月份或年份的数据存储在不同的分区中,方便管理和查询。例如:

CREATE TABLE orders (
    id INT,
    order_date DATE,
    amount DECIMAL(10, 2)
) PARTITION BY RANGE (YEAR(order_date)) (
    PARTITION p2023 VALUES LESS THAN (2024),
    PARTITION p2024 VALUES LESS THAN (2025),
    PARTITION p2025 VALUES LESS THAN (2026)
);

  • 列表分区:根据列的值列表进行分区,例如将用户按地区分区存储。
  • 哈希分区:使用哈希函数将数据分布到不同的分区中,适用于均匀分布数据,减少热点分区。例如:

CREATE TABLE users (
    id INT,
    name VARCHAR(100)
) PARTITION BY HASH (id) PARTITIONS 10;

  • 分区的优势:可以提高查询性能,因为查询可以仅针对部分分区进行,而不是全表扫描;同时便于管理和维护,如备份、删除部分数据。

分表存储

  • 垂直分表:将一个大表按列拆分成多个表,例如将用户表的基本信息和详细信息分开存储。基本信息表存储常用的列,如 idnameage,详细信息表存储不常用的列,如 addressphone 等。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查询性能,尤其是在查询只涉及部分列时。
  • 水平分表:将大表按行拆分成多个表,例如将用户表按用户 ID 范围分成多个表,如 users_1users_2 等。这在数据量过大时,可以分散存储,提高并发性能,减少单表的数据量,避免单表过大导致的性能问题。

使用适当的存储引擎

  • 对于大量数据存储,根据需求选择存储引擎。例如,对于需要事务和高并发的表,选择 InnoDB;对于存储历史数据,可以考虑 Archive 存储引擎;对于临时数据,使用 Memory 存储引擎。

优化存储结构和索引

  • 合理使用索引:对于经常查询的列,创建合适的索引,避免全表扫描。但要注意避免过多的索引,以免影响插入、更新和删除性能。
  • 数据类型优化:使用合适的数据类型,避免使用过大的数据类型,如对于存储年龄,可以使用 TINYINT 而不是 INT,减少存储成本。

分布式存储和集群

  • MySQL Cluster:MySQL 集群技术可以将数据分布在多个节点上,提高性能和可用性。通过多个节点存储和处理数据,提高并发处理能力和数据存储量。
  • 分片存储:将数据分片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服务器上,例如使用中间件将用户表的数据按照用户 ID 分片存储在不同的数据库实例中,实现分布式存储,提高性能和可扩展性。

MySQL 查询速度慢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如何优化慢查询?

查询速度慢的原因

没有使用索引或索引失效

  • 当查询的列没有索引,或者使用了函数、表达式、隐式类型转换、LIKE 操作的通配符前置等导致索引失效时,会导致全表扫描,速度变慢。例如: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YEAR(created_date) = 2025;

上述查询在 created_date 列上使用了 YEAR() 函数,导致索引失效,应改为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created_date BETWEEN '2025-01-01' AND '2025-12-31';

数据量过大

  • 当表的数据量非常大时,即使使用了索引,查询也可能会变慢,尤其是对于复杂的连接操作和范围查询。例如,在两个大表之间进行连接操作,可能会产生大量的中间结果,导致性能下降。

锁冲突

  • 对于使用表级锁的存储引擎(如 MyISAM),当多个事务同时操作一个表时,会导致锁冲突,影响性能。对于 InnoDB,如果事务隔离级别较高,可能会导致锁等待时间变长。

服务器硬件和配置问题

  • 服务器的 CPU、内存、磁盘 I/O 等硬件性能不足,或者 MySQL 的配置不合理,如缓冲区大小设置不当,会影响性能。例如,innodb_buffer_pool_size 过小,会导致频繁的磁盘 I/O,降低性能。

复杂的查询和子查询

  • 复杂的查询,如包含多层子查询、大量的 JOIN 操作、GROUP BY 和 ORDER BY 操作,会增加查询的复杂性和执行时间。

优化慢查询的解决方案

优化索引

  • 对于经常出现在 WHEREJOINORDER BY 中的列,创建合适的索引。对于复合查询,考虑创建复合索引,并且遵循最左前缀原则。使用 EXPLAIN 分析查询语句,查看是否使用了索引,例如:

EXPLAIN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age > 30 AND name LIKE 'John%';

优化查询语句

  • 避免使用 SELECT *,只查询需要的列,减少数据传输量。
  • 避免使用 OR 操作,尽量使用 UNION 代替,如: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name = 'John'
UNION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age = 30;

  • 避免在 WHERE 子句中使用函数和表达式,使用可使用索引的条件。

优化表结构

  • 对于大表,可以考虑分区或分表存储,如按日期范围分区存储订单数据。
  • 对数据量较小的表,可以考虑冗余数据,减少 JOIN 操作,提高查询性能。

优化服务器和配置

  • 调整服务器硬件,如增加内存、使用更快的磁盘。
  • 优化 MySQL 的配置,如调整 innodb_buffer_pool_sizequery_cache_size 等参数,根据服务器的性能和数据量进行合理配置。

优化事务和锁

  • 对于 InnoDB,合理设置事务隔离级别,避免过高的隔离级别导致锁等待时间过长。
  • 对于写操作,尽量使用短事务,减少锁的时间,提高并发性能。

MySQL 的事务机制是什么?请阐述 ACID 四个特性以及隔离级别。

MySQL 的事务机制

事务是一组 SQL 操作,这些操作要么全部执行成功,要么全部失败。在 MySQL 中,事务可以确保数据库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以下是其主要特点:

ACID 特性

原子性(Atomicity)

  • 事务中的所有操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原子操作,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全部失败。例如,在一个银行转账事务中,从一个账户转出资金和转入另一个账户的操作必须全部成功,否则全部失败,不会出现只转出未转入的情况。

一致性(Consistency)

  • 事务执行前后,数据库的状态保持一致。这意味着事务不会破坏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如外键约束、唯一约束等。例如,在一个商品购买事务中,库存的减少和订单的增加必须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不会出现库存为负数或订单数量异常的情况。

隔离性(Isolation)

  • 多个并发事务之间相互隔离,不会互相干扰。不同的事务隔离级别可以控制事务之间的可见性和相互影响程度,防止并发事务之间的数据不一致。

持久性(Durability)

  • 一旦事务提交,其对数据库的修改将永久保存,即使系统崩溃或重启也不会丢失。这是通过日志机制,如 InnoDB 的预写式日志(WAL)实现的,将事务的修改先记录在日志中,再更新数据,确保数据的持久存储。

事务隔离级别

读未提交(Read Uncommitted)

  • 最低的隔离级别,一个事务可以读取另一个未提交事务的数据,会导致脏读,即读取到未提交的数据,可能会读到其他事务的临时修改,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数据不一致,很少使用。

读已提交(Read Committed)

  • 一个事务只能读取已提交事务的数据,避免了脏读,但可能会出现不可重复读,即一个事务内多次读取同一数据,可能得到不同结果,因为其他事务可能在期间修改并提交了数据。

可重复读(Repeatable Read)

  • 一个事务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多次读取同一数据,结果相同,不会受其他事务的影响。InnoDB 通过 MVCC 机制实现可重复读,即使其他事务修改了数据,当前事务也能看到事务开始时的数据状态。

可串行化(Serializable)

  • 最高的隔离级别,强制事务串行执行,避免了脏读、不可重复读和幻读,但会严重影响并发性能,因为事务会按顺序执行,如同单线程操作。

数据库中 varchar 和 char 的区别是什么?

varchar 和 char 的基本概念

varchar

  • 可变长度字符串类型,存储可变长度的字符串,仅使用实际存储的字符长度加 1 或 2 字节(用于存储长度)的空间。例如,存储 hello 只使用 6 字节(5 字节存储 hello,1 字节存储长度)。
  • 适用于存储长度不固定的数据,如用户的评论、文章的内容等,因为它可以根据实际长度存储,节省空间。

char

  • 固定长度字符串类型,存储指定长度的字符串,无论实际存储的字符长度如何,都会占用指定长度的空间。例如,定义 char(10),存储 hello 会占用 10 字节,不足部分会用空格填充。
  • 适用于存储长度固定的数据,如身份证号、邮政编码等,因为它具有固定的长度,方便存储和处理。

区别

存储长度和空间占用

  • varchar:根据实际存储的字符长度存储,节省空间,但可能会有少量的长度存储开销,并且在存储时需要额外的计算长度的操作。
  • char:始终占用指定长度,可能会浪费空间,但存储和读取时无需计算长度,性能上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更快,因为存储结构更简单。

存储和检索效率

  • varchar:由于长度可变,在存储和检索时需要计算长度,可能会增加一些开销,但在存储大量不同长度的数据时,整体空间节省。
  • char:存储和检索相对简单,因为长度固定,对于长度固定的数据,存储和检索性能可能更好。

性能比较

  • varchar:在存储大量数据时,由于节省空间,可能减少磁盘 I/O,提高性能。但对于频繁更新长度变化大的数据,可能需要更多的存储操作,如更新长度可能导致数据的移动和重新分配空间。
  • char:对于长度固定的数据,存储和检索性能较好,因为存储结构固定,适合存储固定长度的数据,避免了长度变化带来的额外操作。

适用场景

  • varchar:适用于存储长度不固定、长度变化大的数据,如文章内容、评论、用户名等,特别是对于存储大量不同长度的数据,varchar 可以节省空间。
  • char:适用于存储长度固定的数据,如身份证号、电话号码、邮编等,保证数据存储的一致性和性能。

MySQL 去重关键字是什么?常用的函数有哪些?

MySQL 去重关键字:DISTINCT

在 MySQL 中,DISTINCT 是用于去除查询结果中重复行的关键字。它可以应用于 SELECT 语句,确保返回的结果集中不包含重复的行。以下是一个使用 DISTINCT 的简单示例:

SELECT DISTINCT column_name
FROM table_name;

例如,如果你有一个 users 表,其中 city 列包含用户所在的城市,而有些用户来自同一个城市,你可以使用 DISTINCT 来获取所有不重复的城市列表:

SELECT DISTINCT city
FROM users;

使用 DISTINCT 关键字可以避免返回重复的城市名称,只展示不同的城市。

常用函数用于去重或辅助去重操作

GROUP BY 子句
GROUP BY 可以将数据按照一个或多个列进行分组,结合聚合函数可以实现去重效果,并且可以对分组后的数据进行聚合计算。例如,如果你想知道每个部门有多少个不同的员工,可以使用 GROUP BY 与 COUNT 函数:

SELECT department, COUNT(*) AS employee_count
FROM employees
GROUP BY department;

这里,GROUP BY department 将数据按照部门进行分组,COUNT(*) 计算每个组内的记录数,最终结果将显示每个部门及其对应的员工数量,不会出现重复的部门。

COUNT (DISTINCT column_name) 函数
该函数用于计算指定列中不重复元素的数量。例如,如果你想知道 orders 表中不同客户的数量:

SELECT COUNT(DISTINCT customer_id) AS unique_customers
FROM orders;

这个查询将统计 orders 表中不重复的 customer_id 的数量,从而得到不同客户的数量。

ROW_NUMBER () 函数(在 MySQL 8.0 及以上)
ROW_NUMBER() 是一个窗口函数,可以为结果集中的每一行分配一个唯一的连续整数,结合 PARTITION BY 和 ORDER BY 可以对数据进行分组和排序,进而可以用来去重或筛选出特定的行。以下是一个示例:

SELECT *
FROM (
    SELECT *,
           ROW_NUMBER() OVER (PARTITION BY column_name ORDER BY some_other_column) AS row_num
    FROM table_name
) AS subquery
WHERE row_num = 1;

这个查询首先使用 ROW_NUMBER() 函数为 column_name 分组并按 some_other_column 排序的每组数据分配一个行号,然后通过子查询只选择行号为 1 的行,达到去重的效果。例如,如果你有一个 products 表,想要对 category 进行分组并筛选出每个组中价格最低的产品,可以这样做:

SELECT *
FROM (
    SELECT *,
           ROW_NUMBER() OVER (PARTITION BY category ORDER BY price ASC) AS row_num
    FROM products
) AS subquery
WHERE row_num = 1;

这个查询将为每个 category 组内的产品按价格升序排序并分配行号,最终只返回每个类别中价格最低的产品,从而实现了对结果的去重筛选。

MySQL 如何拼接字符串?

在 MySQL 中,有几种方法可以拼接字符串,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

CONCAT 函数
CONCAT 函数用于将多个字符串拼接在一起。它接受多个参数,将它们按顺序拼接为一个字符串。例如:

SELECT CONCAT('Hello', ' ', 'World');

这个查询将返回 Hello World。你可以将表中的列或变量作为参数,例如:

SELECT CONCAT(first_name,'', last_name) AS full_name
FROM users;

这将把 first_name 和 last_name 拼接在一起,并将结果作为 full_name 列返回。如果其中一个参数为 NULLCONCAT 的结果将为 NULL。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可以使用 CONCAT_WS

CONCAT_WS 函数
CONCAT_WS(Concatenate With Separator)函数允许你指定一个分隔符,它会将多个字符串用这个分隔符拼接在一起。如果其中一个参数为 NULL,它将被忽略而不会使结果为 NULL。例如:

SELECT CONCAT_WS('-', '2025', '01', '18');

这个查询将返回 2025-01-18。对于表中的数据,可以这样使用:

SELECT CONCAT_WS(' ', first_name, last_name) AS full_name
FROM users;

它会将 first_name 和 last_name 用一个空格拼接在一起,即使其中一个为 NULL,也不会使结果为 NULL

使用操作符 || (在 MySQL 8.0 及以上)
在 MySQL 8.0 及以上版本中,可以使用 || 操作符进行字符串拼接,它的功能类似于 CONCAT 函数。例如:

SELECT 'Hello' || ' ' || 'World';

这将返回 Hello World。对于表中的列:

SELECT first_name || ' ' || last_name AS full_name
FROM users;

会将 first_name 和 last_name 拼接成一个完整的名字。

使用函数和变量的复杂拼接
你可以结合函数和变量进行更复杂的字符串拼接。例如,将字符串和数字拼接:

SELECT CONCAT('User ID: ', CAST(user_id AS CHAR)) AS user_info
FROM users;

这里使用 CAST 函数将 user_id 转换为字符型,然后与 User ID: 进行拼接,得到包含用户 ID 的信息。

如何查看 SQL 的执行计划?

在 MySQL 中,查看 SQL 的执行计划可以使用 EXPLAIN 关键字。EXPLAIN 语句可以让你了解 MySQL 如何执行一个查询,包括使用哪些索引、连接类型、估计的行数等信息,对于优化查询性能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个使用 EXPLAIN 的示例:

EXPLAIN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age > 30;

当你执行这个语句时,MySQL 会返回一个包含以下列的结果集,帮助你分析查询:

id
表示查询的标识符。对于简单查询,通常为 1;对于子查询或 UNION 操作,会有多个 id,可以帮助你理解查询的执行顺序,id 值越大,执行顺序越靠前。

select_type
表示查询的类型,常见的类型有:

  • SIMPLE:表示简单查询,没有使用 UNION 或子查询。
  • PRIMARY:表示主查询,在包含子查询的情况下,最外层的查询会被标记为 PRIMARY
  • SUBQUERY:表示子查询,如在 WHERE 子句中包含子查询时,子查询会被标记为 SUBQUERY
  • DERIVED:表示派生表的查询,通常在 FROM 子句中使用子查询时出现。

table
显示查询涉及的表。对于多表查询,会显示查询使用了哪个表或哪个表的衍生表。

type
表示连接类型,性能从好到差的顺序如下:

  • system:表只有一行记录,这是最优的连接类型,比较罕见。
  • const:使用主键或唯一索引进行精确查找,性能很好,例如 WHERE id = 1
  • eq_ref:使用主键或唯一索引进行多表连接时的连接类型,性能较好。
  • ref:使用普通索引进行等值查找,例如 WHERE index_column = value
  • range:使用索引进行范围查找,如 WHERE index_column > value 或 WHERE index_column BETWEEN value1 AND value2
  • index:使用了索引,但可能是全索引扫描,效率一般。
  • ALL:全表扫描,性能最差,通常表示没有使用索引。

possible_keys
显示该查询可能使用的索引,这些索引是根据查询的 WHERE 子句和表结构确定的。

key
实际使用的索引,如果为 NULL,表示没有使用索引。

key_len
显示使用的索引的长度,可用于判断使用了索引的哪一部分。对于复合索引,通过 key_len 可以看出使用了几个索引列。

ref
表示与索引进行比较的值,可能是一个常量或其他列。

rows
表示 MySQL 估计需要扫描的行数,这个数字越小越好,反映了查询的性能。

Extra
包含额外的信息,如是否使用了覆盖索引(Using index)、是否使用了临时表(Using temporary)、是否需要额外的排序操作(Using filesort)等,这些信息可以帮助你找出潜在的性能问题。

如何使用 MySQL 增加列?

在 MySQL 中,你可以使用 ALTER TABLE 语句来为表增加列。以下是几种不同情况下增加列的方法:

添加普通列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column_name data_type [column_constraint];

例如,要在 users 表中添加一个 email 列:

ALTER TABLE users
ADD email VARCHAR(255);

这里,VARCHAR(255) 是列的数据类型,你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数据类型,如 INTDECIMALDATE 等。

添加列并指定位置
如果你想在某个特定列之后添加新列,可以使用 AFTER 关键字: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column_name data_type AFTER existing_column;

例如,要在 users 表的 name 列之后添加 email 列:

ALTER TABLE users
ADD email VARCHAR(255) AFTER name;

添加列并指定默认值
你可以为新添加的列指定一个默认值: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column_name data_type DEFAULT default_value;

例如,添加一个 is_active 列并设置默认值为 1:

ALTER TABLE users
ADD is_active TINYINT(1) DEFAULT 1;

这在新添加的列没有明确赋值时,会使用默认值填充新列。

添加列并添加约束
你可以为新添加的列添加约束,如 NOT NULL 约束: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column_name data_type NOT NULL;

例如,添加一个 phone 列并设置为 NOT NULL

ALTER TABLE users
ADD phone VARCHAR(20) NOT NULL;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表中已经有数据,添加 NOT NULL 列时,必须指定默认值或确保现有数据在该列有值,否则会导致错误。

添加列并添加外键约束
要添加一个外键约束,可以在添加列后使用 ADD CONSTRAINT 子句:

ALTER TABLE table_name
ADD column_name data_type,
ADD CONSTRAINT fk_constraint_name FOREIGN KEY (column_name) REFERENCES other_table (primary_key);

例如,在 orders 表中添加 user_id 列并添加外键约束:

ALTER TABLE orders
ADD user_id INT,
ADD CONSTRAINT fk_user_id FOREIGN KEY (user_id) REFERENCES users (id);

MySQL 删除表时,不同命令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在 MySQL 中,删除表有几种不同的命令,主要包括 DROP TABLE 和 TRUNCATE TABLE,它们有以下区别:

DROP TABLE

  • 语法

DROP TABLE table_name;

  • 功能
    • DROP TABLE 用于删除整个表,包括表的结构和数据。一旦执行该命令,表将完全消失,无法恢复。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操作,应该谨慎使用。例如:

DROP TABLE users;

  • 当你执行这个命令后,users 表及其所有数据将被永久删除,并且无法通过常规手段恢复。
  • 性能
    • DROP TABLE 的操作通常比较快,因为它直接删除表的元数据和存储的数据文件,不涉及逐行删除数据的操作。但如果有外键约束,需要先删除相关的外键约束,否则会导致操作失败。

TRUNCATE TABLE

  • 语法

TRUNCATE TABLE table_name;

  • 功能
    • TRUNCATE TABLE 用于清空表中的数据,但保留表的结构。表仍然存在,只是数据被删除,后续可以继续向表中插入数据。例如:

TRUNCATE TABLE users;

  • 这个命令会将 users 表的数据全部删除,但表的结构(如列、索引、约束等)仍然保留,新的数据可以继续插入到该表中。
  • 性能
    • 通常比 DELETE FROM table_name 快,因为它是通过删除数据文件并重新创建的方式来清空数据,而不是逐行删除,因此对于大表,TRUNCATE TABLE 性能更好。但在事务处理中,TRUNCATE TABLE 会隐式提交当前事务,并且不能回滚,需要注意这一点。

DELETE FROM table_name

  • 语法

DELETE FROM table_name [WHERE condition];

  • 功能
    • DELETE FROM 可以根据条件删除表中的部分或全部数据。如果不指定 WHERE 条件,将删除表中的所有数据,与 TRUNCATE TABLE 类似,但在实现上不同。例如:

DELETE FROM users WHERE id > 100;

  • 这个命令会删除 users 表中 id 大于 100 的记录。如果没有 WHERE 条件,将删除表中的所有数据,但表的结构仍然保留。
  • 性能
    • 对于大表,DELETE FROM 逐行删除数据,性能相对较差,因为它会生成事务日志,并且在删除数据时会触发触发器和外键约束检查。对于小表,性能可能可以接受,但对于大表,通常不建议使用 DELETE FROM 来清空表,除非需要根据条件删除部分数据。

总的来说,DROP TABLE 是删除表的结构和数据,TRUNCATE TABLE 是清空表的数据并保留结构,DELETE FROM 可以根据条件删除数据,并且是逐行删除,性能上相对较慢。在使用这些命令时,要根据实际需求和数据重要性谨慎操作,避免误删重要数据或破坏表结构。

数据库中左连接、右连接、内连接的区别是什么?

在数据库操作中,左连接、右连接和内连接是用于表关联查询的不同方式,它们的区别如下:

  • 左连接(LEFT JOIN):以左表为基础,返回左表中的所有行,以及右表中与左表匹配的行。如果右表中没有匹配的行,则返回 NULL 值。例如,有学生表和成绩表,以学生表为左表进行左连接,即使某个学生没有成绩记录,也会在结果中显示该学生的信息,对应的成绩列显示为 NULL。
  • 右连接(RIGHT JOIN):与左连接相反,以右表为基础,返回右表中的所有行,以及左表中与右表匹配的行。若左表中没有匹配的行,同样返回 NULL 值。还是以学生表和成绩表为例,以成绩表为右表进行右连接,那么即使成绩记录对应的学生在学生表中不存在,也会显示该成绩记录,学生信息列显示为 NULL。
  • 内连接(INNER JOIN):只返回两个表中连接条件匹配的行。只有当左表和右表中的记录满足连接条件时,才会出现在结果集中。例如在学生表和成绩表中,内连接只会返回有成绩记录的学生信息,没有成绩的学生不会出现在结果中。

常用的表关联有哪些?有几种常用的表关联方式?

常用的表关联包括一对一关联、一对多关联和多对多关联:

  • 一对一关联:指一张表中的一条记录与另一张表中的一条记录相对应。例如,一个人对应一个身份证号码,在人员表和身份证表中,可以通过某个唯一标识(如身份证号)建立一对一关联。
  • 一对多关联:一张表中的一条记录对应另一张表中的多条记录。比如,一个部门有多个员工,在部门表和员工表中,部门表中的一条部门记录会与员工表中的多条员工记录相关联,通常通过外键来实现。
  • 多对多关联:两张表中的多条记录相互对应。例如,一个学生可以选修多门课程,一门课程也可以有多个学生选修,这种情况一般需要借助中间表来建立关联。

常用的表关联方式有内连接、外连接(包括左连接和右连接)和交叉连接:

  • 交叉连接(CROSS JOIN):返回左表和右表中所有行的笛卡尔积,即左表中的每一行与右表中的每一行都进行组合,结果集的行数是左表行数与右表行数的乘积。实际应用中,如果没有合理的筛选条件,交叉连接可能会产生大量不必要的数据。

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的区别是什么?

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是数据库中两种重要的索引类型,它们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数据存储方式:聚集索引决定了表中数据的物理存储顺序,数据按照聚集索引键的值进行排序存储。例如,在一个按照学号建立聚集索引的学生表中,数据会按照学号的顺序在磁盘上存储。非聚集索引则不影响数据的物理存储顺序,它有自己独立的索引结构,包含索引键值和指向数据行的指针。
  • 索引结构:聚集索引的叶节点直接包含数据行,它的索引结构类似于二叉树,节点包含索引键和数据。非聚集索引的叶节点不包含完整的数据行,只包含索引键和指向数据行的指针,通过指针来查找数据。
  • 唯一性:聚集索引通常是唯一的,因为数据的物理顺序只能按照一种方式排列。但也可以创建非唯一的聚集索引。非聚集索引可以是唯一的,也可以是非唯一的,根据实际需求而定。
  • 查询性能:对于基于聚集索引键的查询,聚集索引性能通常较高,因为可以直接按照数据的物理顺序快速定位数据。非聚集索引在查询索引键列时性能较好,但如果查询需要访问大量非索引列的数据,可能需要通过指针多次查找数据,性能相对较低。

数据库锁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数据库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共享锁(Shared Lock,S 锁):又称读锁,多个事务可以同时对同一资源加共享锁,用于读取操作。例如,多个用户同时查询同一数据时,可以同时获取共享锁,互不干扰,保证数据的并发读取。
  • 排他锁(Exclusive Lock,X 锁):也称写锁,一旦一个事务对资源加上排他锁,其他事务就不能再对该资源加任何类型的锁,直到排他锁被释放。常用于数据的修改操作,确保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事务能对数据进行修改,防止数据冲突。
  • 意向锁:分为意向共享锁(IS 锁)和意向排他锁(IX 锁),用于表示事务在更细粒度上的锁需求。意向锁是表级锁,主要用于在对表中的行进行加锁时,先在表级别设置意向锁,以表明事务对表中某些行有共享或排他锁的意图,从而提高锁的管理效率,减少锁冲突的检测时间。
  • 行级锁:锁的粒度是表中的行,只对操作的行进行锁定,允许其他事务同时访问表中的其他行,并发度高,但加锁和解锁的开销相对较大。
  • 表级锁:对整个表进行锁定,在同一时间内,只能有一个事务对表进行操作,其他事务只能等待。表级锁的加锁和解锁速度快,但并发度低,适合并发操作少的情况。

MySQL 怎么实现锁?什么时候用行级锁,什么时候用表级锁?

MySQL 实现锁的方式与存储引擎有关,不同的存储引擎有不同的实现机制:

  • InnoDB 存储引擎:支持行级锁和表级锁。行级锁通过索引来实现,基于索引记录进行锁定。如果操作的条件能够使用索引,InnoDB 会自动使用行级锁。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对全表进行操作或者无法使用索引时,会使用表级锁。表级锁则是对整个表进行锁定,在执行一些 DDL 操作或者批量更新等不适合行级锁的场景时会使用。
  • MyISAM 存储引擎:主要支持表级锁,不支持行级锁。MyISAM 在执行读写操作时,会对整个表加锁,写操作会加排他锁,读操作会加共享锁。

一般来说,在以下情况使用行级锁:

  • 当并发操作较多,需要对表中的个别行进行频繁的读写操作,且希望尽可能提高并发度,减少锁冲突时,使用行级锁可以只锁定需要操作的行,允许其他行的并发访问。
  • 对于一些需要保证数据一致性的事务操作,如转账操作,只需要锁定涉及的账户行,而不影响其他账户的操作,适合使用行级锁。

在以下情况使用表级锁:

  • 当执行一些批量操作,如对整个表进行数据加载、批量更新等,使用表级锁可以减少加锁和解锁的开销,提高操作效率。
  • 对于并发度不高,以查询为主,偶尔有更新操作的表,使用表级锁可以简化锁的管理,因为表级锁的实现相对简单,加锁和解锁速度快。

数据库如何查询函数执行情况?

在数据库中,查询函数的执行情况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和工具:

使用日志
许多数据库系统会生成日志文件,其中包含函数的执行信息。例如,MySQL 可以开启慢查询日志,通过设置慢查询的阈值,当函数或查询执行时间超过该阈值时,会将其记录到慢查询日志中。可以通过查看日志来了解函数是否执行缓慢或出现异常。例如:

SET GLOBAL slow_query_log = 1;
SET GLOBAL long_query_time = 1; 

这会开启慢查询日志,并将执行时间超过 1 秒的查询记录下来。然后可以查看慢查询日志文件,分析其中涉及函数的执行情况,找出性能瓶颈。

使用系统视图或表
一些数据库系统提供了系统视图或表来显示函数的执行信息。例如,在 SQL Server 中,可以使用 sys.dm_exec_query_stats 视图查看查询的执行统计信息,其中可能包含函数的执行情况。以下是一个简单示例:

SELECT * FROM sys.dm_exec_query_stats;

这个视图可以提供诸如执行次数、总执行时间、逻辑读取次数等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大致了解函数的执行频率和性能。

使用性能分析工具
大多数数据库管理系统都有专门的性能分析工具,例如 MySQL 的 EXPLAIN 可以分析查询语句(包括使用函数的查询)的执行计划。对于使用函数的查询,可以使用 EXPLAIN 来查看函数的执行是否使用了索引,是否产生了额外的操作,如排序、临时表等。例如:

EXPLAIN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UPPER(name) = 'JOHN';

这个 EXPLAIN 可以帮助你查看 UPPER 函数的使用是否影响了查询的性能,是否使用了索引,以及可能的优化方向。

自定义监控和统计
在应用程序中,可以自定义监控代码,记录函数的调用时间和结果。对于存储过程或函数,可以在函数的开始和结束位置添加时间戳,计算执行时间,并将结果存储在日志表或输出到日志文件中。以下是一个简单的 SQL 存储过程示例:

CREATE PROCEDURE my_function()
BEGIN
    DECLARE start_time TIMESTAMP;
    DECLARE end_time TIMESTAMP;
    SET start_time = NOW();
    -- 函数的实际代码
    -- 例如,进行一些数据操作
    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age > 30;
    SET end_time = NOW();
    INSERT INTO function_logs (function_name, execution_time) VALUES ('my_function', TIMESTAMPDIFF(SECOND, start_time, end_time));
END;

这里,通过 TIMESTAMPDIFF 函数计算函数执行时间,并将其存储在 function_logs 表中,方便后续分析。

使用数据库的内置函数
有些数据库系统提供了内置的性能分析函数。例如,在 PostgreSQL 中,可以使用 pg_stat_statements 扩展来监控 SQL 语句的性能,包括函数的执行。首先需要启用该扩展:

CREATE EXTENSION IF NOT EXISTS pg_stat_statements;

然后可以查询 pg_stat_statements 视图:

SELECT * FROM pg_stat_statements;

该视图提供了函数和查询的执行统计信息,如执行次数、总时间、平均时间等,有助于了解函数的性能表现。

Java 的八大基本数据类型,包括其大小、默认值等。

Java 的八大基本数据类型是构建 Java 程序的基础,它们在内存中的大小、表示范围和默认值各不相同:

byte

  • 大小:占用 1 个字节(8 位)。
  • 表示范围:范围是 -128 到 127(-2^7 到 2^7 - 1)。
  • 默认值:默认值是 0。
  • 使用场景:适用于存储较小的整数,例如表示文件中的字节数据,或者作为数组的索引,因为其范围和大小对于存储较小的整数值足够,并且占用空间小。

short

  • 大小:占用 2 个字节(16 位)。
  • 表示范围:范围是 -32,768 到 32,767(-2^15 到 2^15 - 1)。
  • 默认值:默认值是 0。
  • 使用场景:适用于存储范围有限的整数,例如存储学生成绩,一般在这个范围内,比 byte 能表示更大范围但比 int 占用空间小。

int

  • 大小:占用 4 个字节(32 位)。
  • 表示范围:范围是 -2,147,483,648 到 2,147,483,647(-2^31 到 2^31 - 1)。
  • 默认值:默认值是 0。
  • 使用场景:是最常用的整数类型,适用于存储普通的整数,如计数器、数组大小、一般的数值计算等。

long

  • 大小:占用 8 个字节(64 位)。
  • 表示范围:范围是 -9,223,372,036,854,755,808 到 9,223,372,036,854,755,807(-2^63 到 2^63 - 1)。
  • 默认值:默认值是 0L。
  • 使用场景:用于存储较大的整数,例如存储文件大小、时间戳等需要较大范围的整数表示的场景。

float

  • 大小:占用 4 个字节(32 位)。
  • 表示范围:范围是大约 ±3.40282347E+38F 到 ±1.40129846E-45F。
  • 默认值:默认值是 0.0f。
  • 使用场景:用于存储单精度浮点数,适用于对精度要求不高的小数,例如存储物理测量数据,其精度足够且占用空间相对较小。

double

  • 大小:占用 8 个字节(64 位)。
  • 表示范围:范围是大约 ±1.79769313486231570E+308 到 ±4.94065645841246544E-324。
  • 默认值:默认值是 0.0d。
  • 使用场景:用于存储双精度浮点数,适用于需要更高精度的小数,如科学计算、金融计算等,但要注意其精度仍可能存在误差。

char

  • 大小:占用 2 个字节(16 位),因为 Java 中的 char 是 Unicode 字符,用于存储一个字符。
  • 表示范围:表示一个 Unicode 字符,范围是 0 到 65,535。
  • 默认值:默认值是 '\u0000'(空字符)。
  • 使用场景:适用于存储单个字符,例如存储一个字母、数字或特殊字符。

boolean

  • 大小:大小没有明确规定,但通常使用 1 位,不过在实际内存中可能会占用 1 个字节。
  • 表示范围:只有 true 和 false 两个值。
  • 默认值:默认值是 false
  • 使用场景:用于表示逻辑状态,如标志位、条件判断等。

为什么在接口设计的时候推荐使用包装类型而不推荐使用基本数据类型?

在接口设计中,推荐使用包装类型而不是基本数据类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可空性

  • 基本数据类型不允许为 null,而包装类型可以为 null。在接口中,经常需要表示某个数据可能不存在的情况。例如,在一个查询用户信息的接口中,如果某个属性可能为空,使用包装类型可以方便地表示这种情况。如果使用基本数据类型,无法区分是该属性值为 0 或 false 还是不存在。

public interface UserService {
    Integer getUserAge(Long userId);
}

在这个接口中,使用 Integer 可以表示用户年龄可能不存在,而如果使用 int,就无法表示这种情况,因为 int 不能为 null

泛型和集合类的使用

  • Java 的泛型和集合类不支持基本数据类型,只能使用包装类型。例如,在 ArrayList 中,只能存储对象,不能存储基本数据类型。

List<Integer> ages = new ArrayList<>();

如果使用 int,则会报错,因为 ArrayList<int> 是不允许的。使用包装类型可以方便地将数据存储在集合中,利用集合的各种操作。

对象方法的使用

  • 包装类型是对象,具有许多有用的方法,而基本数据类型没有。例如,Integer 类有 parseInt 方法,可以将字符串转换为整数,Double 类有 compareTo 方法可以比较两个双精度数的大小。这些方法在数据处理和逻辑判断中非常有用。

String ageStr = "25";
Integer age = Integer.parseInt(ageStr);

参数传递和方法重载

  • 在方法传递和重载时,包装类型可以更好地处理 null 参数。例如:

public void processValue(Integer value) {
    if (value == null) {
        // 处理 null 值
    } else {
        // 处理具体的值
    }
}

如果使用基本数据类型,就无法传递 null,而使用包装类型可以通过 null 来表示特殊情况,避免使用特殊值(如 -1)来表示不存在。

Java 的集合体系,包括 List、Set、Map 等。

Java 的集合体系是 Java 程序中用于存储和操作对象集合的强大工具,包括多种不同的接口和实现类,以下是主要部分:

List 接口

  • 特点
    • 有序集合,允许存储重复元素。元素可以根据插入顺序访问,也可以通过索引访问。
    • 提供了多种操作,如根据索引添加、删除、修改元素,获取元素等。
  • 实现类
    • ArrayList
      • 基于动态数组实现,允许快速随机访问元素,通过索引获取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 O (1)。但在中间插入或删除元素时,需要移动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 (n)。
      • 适合频繁访问元素,但不适合频繁插入和删除元素的场景。
       
      List<String>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add("Java");
      arrayList.add("Python");
      arrayList.add(0, "C++");
      
    • LinkedList
      • 基于双向链表实现,插入和删除元素速度快,只需要修改指针,时间复杂度为 O (1)。但随机访问元素较慢,需要遍历链表,时间复杂度为 O (n)。
      • 适合频繁插入和删除元素,不适合频繁随机访问的场景。
       
      List<String> linkedList = new LinkedList<>();
      linkedList.add("Java");
      linkedList.add("Python");
      linkedList.addFirst("C++");
      
    • Vector
      • 类似于 ArrayList,但它是线程安全的,每个方法都使用 synchronized 修饰。性能相对较低,因为同步带来了额外的开销。
      • 在多线程环境下,如果需要线程安全的列表操作,可以使用 Vector,但更推荐使用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 来包装 ArrayList 以提高性能。

Set 接口

  • 特点
    • 不允许存储重复元素,元素没有顺序(HashSet)或按照元素的自然顺序(TreeSet)或插入顺序(LinkedHashSet)存储。
    • 主要用于存储不重复的元素集合,常用于去重和元素唯一性检查。
  • 实现类
    • HashSet
      • 基于哈希表实现,存储元素时,根据元素的哈希值存储,提供快速的添加、删除和查找操作,时间复杂度为 O (1)。
      • 不保证元素的顺序,元素存储位置由元素的哈希值决定。
       
      Set<String> hashSet = new HashSet<>();
      hashSet.add("Java");
      hashSet.add("Python");
      hashSet.add("Java"); // 不会重复添加
      
    • TreeSet
      • 基于红黑树实现,元素按照自然顺序或提供的比较器排序存储,添加、删除和查找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 O (log n)。
      • 适用于需要元素有序存储和操作的场景。
       
      Set<String> treeSet = new TreeSet<>();
      treeSet.add("Java");
      treeSet.add("Python");
      treeSet.add("C++");
      
    • LinkedHashSet
      • 是 HashSet 的子类,通过双向链表维护元素的插入顺序,同时使用哈希表存储元素。
      • 既保证元素不重复,又能保持元素的插入顺序,兼具 HashSet 和 LinkedList 的部分优点。
       
      Set<String> linkedHashSet = new LinkedHashSet<>();
      linkedHashSet.add("Java");
      linkedHashSet.add("Python");
      linkedHashSet.add("C++");
      

Map 接口

  • 特点
    • 存储键值对,键是唯一的,值可以重复。根据键可以快速查找对应的值,提供了存储和检索键值对的方法。
    • 主要用于存储映射关系,如存储用户的 ID 和用户信息、单词和对应的翻译等。
  • 实现类
    • HashMap
      • 基于哈希表实现,通过键的哈希值存储和查找键值对,提供快速的添加、删除和查找操作,时间复杂度为 O (1)。
      • 不保证键值对的顺序,允许 null 键和 null 值。
       
      Map<String, Integer> hashMap = new HashMap<>();
      hashMap.put("Java", 1);
      hashMap.put("Python", 2);
      hashMap.put("C++", 3);
      
    • TreeMap
      • 基于红黑树实现,键按照自然顺序或提供的比较器排序存储,添加、删除和查找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O (log n)。
      • 适用于需要键有序存储和操作的场景。
       
      Map<String, Integer> treeMap = new TreeMap<>();
      treeMap.put("Java", 1);
      treeMap.put("Python", 2);
      treeMap.put("C++", 3);
      
    • LinkedHashMap
      • 是 HashMap 的子类,通过双向链表维护键值对的插入顺序,同时使用哈希表存储键值对。
      • 既保证键的唯一性,又能保持键值对的插入顺序,兼具 HashMap 和 LinkedList 的部分优点。
       
      Map<String, Integer> linkedHashMap = new LinkedHashMap<>();
      linkedHashMap.put("Java", 1);
      linkedHashMap.put("Python", 2);
      linkedHashMap.put("C++", 3);
      

循环中剔除 ArrayList 中的元素是否安全?

在循环中直接从 ArrayList 中剔除元素是不安全的,可能会导致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这是因为 ArrayList 的迭代器是快速失败(fail-fast)的,当在迭代过程中对集合进行修改时,迭代器会检测到集合结构的改变并抛出异常。

以下是一个会导致异常的错误示例: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ArrayListRemove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Java");
        list.add("Python");
        list.add("C++");
        for (String item : list) {
            if (item.equals("Python")) {
                list.remove(item);
            }
        }
    }
}

当执行上述代码时,会抛出 ConcurrentModificationException 异常。

为了安全地在循环中删除元素,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使用迭代器的 remove 方法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ArrayListRemoveSafe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Java");
        list.add("Python");
        list.add("C++");
        Iterator<String> iterator = list.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String item = iterator.next();
            if (item.equals("Python")) {
                iterator.remove();
            }
        }
    }
}

使用迭代器的 remove 方法可以安全地删除元素,因为迭代器可以感知集合的修改,并且会相应地更新迭代状态。

使用 removeIf 方法(Java 8 及以上)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ArrayListRemoveIf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Java");
        list.add("Python");
        list.add("C++");
        list.removeIf(item -> item.equals("Python"));
    }
}

removeIf 方法是 Java 8 引入的,它接受一个 Predicate 作为条件,会安全地删除满足条件的元素,内部实现会避免并发修改异常。

使用倒序循环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ArrayListRemoveReverse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Java");
        list.add("Python");
        list.add("C++");
        for (int i = list.size() - 1; i >= 0; i--) {
            if (list.get(i).equals("Python")) {
                list.remove(i);
            }
        }
    }
}

通过倒序循环,删除元素时不会影响后续元素的索引,因此不会出现并发修改异常。但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删除元素,对于添加元素等操作可能不适用。

讲讲 Java 中的集合,如 List 和 HashMap 的特点和使用场景。

List 集合

  • 特点
    • List 是一个有序的集合,允许存储重复元素。它继承自 Collection 接口,其元素的存储顺序与添加顺序一致。
    • 可以通过索引访问元素,支持根据索引进行插入、删除和修改操作。
    • 提供了诸如 add(E e)add(int index, E element)get(int index)remove(int index) 等方法,方便对元素进行操作。
    • 常见的实现类有 ArrayList、LinkedList 和 Vector。
    • ArrayList 是基于动态数组实现的,在添加元素时,如果数组已满,会自动扩容。它提供快速的随机访问,根据索引获取元素的时间复杂度是 O (1),但在中间插入或删除元素时,需要移动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 (n)。
    • LinkedList 是基于双向链表实现的,添加和删除元素(尤其是在首尾添加或删除)的速度快,时间复杂度为 O (1),但随机访问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 O (n),因为需要遍历链表。
    • Vector 类似于 ArrayList,但它是线程安全的,不过它的每个操作都被 synchronized 修饰,性能相对较低,一般在多线程环境下使用较少,通常会使用 Collections.synchronizedList 来包装 ArrayList 以获得更好的性能。
  • 使用场景
    • ArrayList 适用于需要频繁访问元素,对随机访问性能要求较高,而对插入和删除操作频率相对较低的场景。例如存储学生的成绩列表,需要经常根据索引查询成绩,使用 ArrayList 会更合适。
    • LinkedList 适合在需要频繁插入和删除元素,尤其是在列表的头部或尾部进行操作的场景。例如,实现一个简单的队列或栈,使用 LinkedList 可以高效地进行元素的添加和删除操作。

HashMap 集合

  • 特点
    • HashMap 存储的是键值对(Key-Value),键是唯一的,而值可以重复。
    • 基于哈希表实现,通过哈希函数将键映射到存储位置,以实现快速的存储和检索操作,理想情况下,添加、查找和删除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 O (1)。
    • 允许存储 null 键和 null 值。
    • 它是非线程安全的,如果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并修改 HashMap,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
    • 不保证元素的存储顺序,元素的存储位置由键的哈希值决定。
    • 当存储的元素数量超过负载因子(默认为 0.75)乘以容量时,会进行扩容操作,通常扩容为原来的两倍,并对元素进行重新哈希。
    • 提供了诸如 put(K key, V value)get(Object key)remove(Object key) 等方法,方便对键值对进行操作。
  • 使用场景
    • 当需要存储键值对,并且需要根据键快速查找对应的值时,HashMap 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例如存储用户的 ID 和用户信息,使用 HashMap 可以方便地根据用户的 ID 快速查找用户的详细信息。
    • 在存储配置信息,如配置项的名称和对应的配置值时,HashMap 可以快速根据配置项名称找到对应的配置值。

实现 Map 的类有哪些?HashMap 的 put 方法是如何实现的?

实现 Map 的类

  • HashMap:基于哈希表实现,具有快速的存储和检索能力,如上述特点所述。
  • TreeMap:基于红黑树实现,它会根据键的自然顺序或自定义的比较器对键进行排序。它的元素是有序的,存储和检索的时间复杂度为 O (log n)。适用于需要键值对按照键的顺序存储和操作的场景,例如存储学生信息,并希望按照学生的学号进行排序存储。
  • LinkedHashMap:继承自 HashMap,它通过双向链表维护元素的插入顺序或访问顺序(可通过构造函数设置),同时具备 HashMap 的快速存储和检索功能。既可以快速查找键值对,又能保持元素的顺序,适用于需要存储元素顺序信息的场景,如缓存系统,需要按照元素的插入顺序或访问顺序淘汰元素。
  • Hashtable:类似于 HashMap,但它是线程安全的,每个方法都使用 synchronized 修饰,因此性能相对较低,在多线程环境下,如果对性能要求不高且需要线程安全的 Map 操作,可以使用 Hashtable,但更推荐使用 ConcurrentHashMap。
  • ConcurrentHashMap:是线程安全的 Map 实现,在多线程环境下提供了更好的并发性能,适用于高并发环境下的键值对存储和操作。

HashMap 的 put 方法实现

  • 当调用 put(K key, V value) 方法时,首先会对键进行哈希操作,计算键的哈希值,使用的是键的 hashCode() 方法,然后将哈希值进行扰动,以减少哈希冲突。
  • 然后根据哈希值和当前 HashMap 的容量,找到对应的存储位置(数组的索引),这个过程是 (n - 1) & hash,其中 n 是数组的长度。
  • 如果该位置为空,则直接将键值对存储在该位置。
  • 如果该位置已经有元素(发生哈希冲突),会检查键是否相等(使用 equals() 方法),如果相等,则更新该位置的值;如果不相等,则判断该位置存储的是链表还是红黑树(当链表长度超过 8 且数组长度达到 64 时会转换为红黑树)。
  • 如果是链表,会将新的键值对添加到链表的末尾,如果链表长度超过 8,会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
  • 如果是红黑树,将键值对添加到红黑树中。
  • 最后,会检查元素的数量是否超过阈值(容量 * 负载因子),如果超过,会进行扩容操作,扩容时会重新计算元素的存储位置,以保证哈希表的性能。

介绍 HashMap、HashTable、ConcurrentHashMap 的底层实现。

HashMap 底层实现

  • HashMap 主要由数组、链表和红黑树组成。
  • 内部维护一个 Node<K,V>[] table 数组,存储元素。每个 Node 包含键、值、下一个元素的引用(链表)和哈希值。
  • 当添加元素时,首先计算键的哈希值,根据哈希值和数组长度确定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
  • 当发生哈希冲突时,会形成链表,如果链表长度超过 8 且数组长度达到 64,会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以提高性能。
  • 对于元素的查找,也是先计算键的哈希值,找到对应位置,然后通过链表或红黑树查找元素。
  • 扩容时,将数组大小翻倍,并重新计算元素的存储位置,将元素迁移到新的数组中。

HashTable 底层实现

  • HashTable 与 HashMap 类似,也是基于哈希表实现,但它的每个方法都使用 synchronized 修饰,保证了线程安全。
  • 它使用 Entry<K,V> 类存储键值对,存储结构和 HashMap 类似,但由于同步机制,性能在高并发环境下会受到影响。
  • 存储和查找元素的方式与 HashMap 相似,通过哈希函数找到存储位置,然后在该位置的链表中查找元素。
  • 扩容时,也是将数组大小翻倍,重新计算元素的存储位置并迁移元素,但由于同步机制,扩容操作也会被同步,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

ConcurrentHashMap 底层实现

  • 在 Java 8 及以后,ConcurrentHashMap 采用了更加复杂的分段锁机制。
  • 它使用 Node<K,V> 和 TreeNode<K,V> 存储元素,内部维护一个 Node<K,V>[] table 数组。
  • 对于读操作,通常不需要加锁(无锁读),因为它使用了 volatile 关键字保证可见性,利用 Unsafe 类的原子操作进行读取。
  • 对于写操作,会对元素所在的桶(数组位置)进行加锁,而不是对整个表加锁,这样可以实现更高的并发度。
  • 当发生哈希冲突时,也会形成链表或红黑树,处理方式与 HashMap 类似。
  • 当元素数量超过阈值时,会进行扩容操作,在扩容过程中,会将旧数组分成多个段,多个线程可以同时对不同段进行扩容操作,提高了扩容的效率。

ConcurrentHashMap 在 1.7 和 1.8 版本中有哪些区别?如何实现线程安全?

区别

  • 数据结构
    • 在 Java 7 中,ConcurrentHashMap 采用分段锁机制,将数据分成多个 Segment,每个 Segment 类似于一个小的 HashMap,内部维护一个独立的锁,这样可以实现更高的并发度,不同的 Segment 可以同时被不同的线程操作。
    • 在 Java 8 中,放弃了分段锁,使用了 Node<K,V> 和 TreeNode<K,V> 组成的数组,使用 CAS(Compare and Swap)和 synchronized 对节点进行加锁,当需要对某个节点进行修改时,使用 synchronized 对该节点加锁,提高了并发性能。
  • 扩容机制
    • Java 7 中,扩容是对每个 Segment 单独进行的,需要重新哈希和迁移元素,可能会导致性能下降。
    • Java 8 中,扩容时会将旧数组分成多个部分,多个线程可以同时对不同部分进行扩容操作,提高了扩容的效率。
  • 元素存储
    • Java 7 中,元素存储主要是链表,处理哈希冲突使用链表。
    • Java 8 中,当链表长度超过 8 且数组长度达到 64 时,会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提高了性能。

如何实现线程安全

  • Java 7:通过 Segment 进行分段加锁,每个 Segment 是一个独立的锁,不同的线程可以同时访问不同的 Segment,从而提高并发度。每个 Segment 内部的操作类似于 HashMap,通过加锁保证线程安全。
  • Java 8:通过 CAS 操作和 synchronized 对节点进行加锁。对于读操作,使用 CAS 操作和 volatile 关键字保证可见性,不需要加锁;对于写操作,对要修改的节点使用 synchronized 加锁,这样可以避免对整个表加锁,提高并发性能。

说说 HashMap 的遍历方式有几种?

遍历 HashMap 的方式

  • 使用 entrySet() 方法

    • 通过 entrySet() 可以获取键值对的集合,然后使用迭代器或增强型 for 循环进行遍历。
     
    HashMap<String, Integer> hashMap = new HashMap<>();
    hashMap.put("Java", 1);
    hashMap.put("Python", 2);
    hashMap.put("C++", 3);
    for (Map.Entry<String, Integer> entry : hashMap.entrySet()) {
        System.out.println("Key: " + entry.getKey() + ", Value: " + entry.getValue());
    }
    
     
    • 也可以使用迭代器进行遍历:
     
    Iterator<Map.Entry<String, Integer>> iterator = hashMap.entrySet().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Map.Entry<String, Integer> entry = iterator.next();
        System.out.println("Key: " + entry.getKey() + ", Value: " + entry.getValue());
    }
    
     
    • 这种方式可以同时获取键和值,适用于需要同时操作键和值的情况。
  • 使用 keySet() 方法

    • 通过 keySet() 可以获取键的集合,然后根据键获取值进行遍历。
     
    for (String key : hashMap.keySet()) {
        System.out.println("Key: " + key + ", Value: " + hashMap.get(key));
    }
    
     
    • 也可以使用迭代器:
     
    Iterator<String> iterator = hashMap.keySet().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String key = iterator.next();
        System.out.println("Key: " + key + ", Value: " + hashMap.get(key));
    }
    
     
    • 这种方式适用于只需要操作键,通过键来获取值的场景。
  • 使用 values() 方法

    • 通过 values() 可以直接获取值的集合,然后进行遍历。
     
    for (Integer value : hashMap.values()) {
        System.out.println("Value: " + value);
    }
    
     
    • 也可以使用迭代器:
     
    Iterator<Integer> iterator = hashMap.values().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System.out.println("Value: " + iterator.next());
    }
    
     
    • 这种方式适用于只关心值,不需要操作键的场景。
  • 使用 Java 8 的 forEach() 方法

    • 可以使用 forEach() 方法结合 Lambda 表达式进行遍历。
     
    hashMap.forEach((key, value) -> System.out.println("Key: " + key + ", Value: " + value));
    
     
    • 这种方式简洁明了,适合使用 Lambda 表达式进行简洁的操作。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的区别是什么?它们扩容过程是怎样的?

区别

  • 数据结构

    • ArrayList:基于动态数组实现。在内存中,元素存储在连续的内存空间中,就像普通的数组一样。它实现了 RandomAccess 接口,因此可以通过索引快速访问元素,其 get(int index) 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为 。例如,对于一个存储元素的 ArrayList,可以通过 list.get(3) 直接访问索引为 3 的元素,非常迅速。
    • LinkedList:基于双向链表实现,每个元素(节点)存储数据,同时包含指向前一个节点和后一个节点的引用。这使得在链表中插入和删除元素时只需要修改节点的引用,不需要像数组那样移动元素。例如,在链表中插入一个元素,只需要改变前后节点的指针指向即可。
  • 性能特点

    • ArrayList:对于随机访问(根据索引查找元素)和遍历操作,性能较好,因为可以直接通过计算偏移量定位元素。但是,在中间插入或删除元素时,需要移动元素以保持连续存储,时间复杂度为 。比如在一个大的 ArrayList 中插入元素,从插入位置开始,后续元素都需要向后或向前移动。
    • LinkedList:在插入和删除元素方面性能出色,尤其是在列表头部或尾部添加或删除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但随机访问元素时,需要从头节点或尾节点开始遍历,时间复杂度为 。例如,要找到第 100 个元素,可能需要遍历 100 次。
  • 内存使用

    • ArrayList:在创建时会分配一定的初始容量,当元素数量超过容量时需要扩容,会有一定的空间浪费。因为要预留空间以避免频繁扩容。
    • LinkedList:每个元素都需要存储额外的节点信息(前后节点的引用),因此对于存储相同数量的元素,占用的内存空间相对较大。

扩容过程

  • ArrayList 扩容
    • 当创建 ArrayList 时,默认初始容量为 10。当元素数量达到容量时,会进行扩容操作。扩容时,会创建一个新的更大的数组,一般是原容量的 1.5 倍,然后将原数组的元素复制到新数组中。例如,初始容量为 10,当添加第 11 个元素时,会创建一个容量为 15 的新数组,将原 10 个元素复制过去,再添加新元素。代码如下:

ArrayList<String>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for (int i = 0; i < 20; i++) {
    arrayList.add("Element " + i);
}

  • 可以使用 ensureCapacity(int minCapacity) 方法提前扩容,以避免频繁的扩容操作。例如:

ArrayList<String> arrayList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ensureCapacity(20);
for (int i = 0; i < 20; i++; i < 20) {
    arrayList.add("Element " + i);
}

  • LinkedList 扩容
    • 从本质上讲,LinkedList 不需要扩容,因为它是链表结构,理论上可以存储无限多的元素。它只是在需要添加新元素时创建新的节点并更新节点的引用。例如,添加元素时:

LinkedList<String> linkedList = new LinkedList<>();
for (int i = 0; i < 20; i++) {
    linkedList.add("Element " + i);
}

List 和数组如何相互转换?

List 转数组

  • 使用 toArray() 方法
    • toArray() 方法可以将 List 转换为 Object[] 数组。例如: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Java");
list.add("Python");
Object[] objectArray = list.toArray();

  • 可以使用 toArray(T[] a) 方法将 List 转换为指定类型的数组。如果数组长度小于 List 的元素数量,会创建一个新的同类型数组;如果长度足够,会使用该数组存储元素,多余的位置为 null。例如: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Java");
list.add("Python");
String[] stringArray = list.toArray(new String[0]);

  • 也可以指定一个足够大的数组: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Java");
list.add("Python");
String[] stringArray = new String[list.size()];
list.toArray(stringArray);

数组转 List

  • 使用 Arrays.asList() 方法
    • 可以将数组转换为 List,但要注意,该 List 是 Arrays 内部的 ArrayList,不是 java.util.ArrayList,不能进行修改操作,如添加或删除元素,否则会抛出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例如:

String[] array = {"Java", "Python"};
List<String> list = Arrays.asList(array);

  • 若要进行修改操作,可以将其作为构造 ArrayList 的参数:

String[] array = {"Java", "Python"};
List<String> modifiableList = new ArrayList<>(Arrays.asList(array));
modifiableList.add("C++");

Collection 和 Collections 的区别是什么?

Collection

  • 是一个接口,是 ListSetQueue 等集合类的父接口,定义了集合操作的基本方法,如 add()remove()size() 等。它是集合框架的基础接口,提供了对元素的基本操作方法。例如,任何实现了 Collection 接口的类都可以使用 add() 方法添加元素:

Collection<String> collection = new ArrayList<>();
collection.add("Java");

  • 代表一组对象,不关心具体的存储方式和结构,只是提供了操作集合的通用方法。

Collections

  • 是一个工具类,提供了许多静态方法用于操作集合,如排序、查找、同步集合等。例如,可以使用 Collections.sort() 对 List 进行排序: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Python");
list.add("Java");
Collections.sort(list);

  • 提供了 synchronizedCollection(Collection<T> c) 方法将一个集合变成线程安全的集合:

Collection<String> collection = new ArrayList<>();
Collection<String> synchronizedCollection = Collections.synchronizedCollection(collection);

  • 提供了 unmodifiableCollection(Collection<? extends T> c) 方法创建一个不可修改的集合: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
list.add("Java");
List<String> unmodifiableList = Collections.unmodifiableList(list);

线程安全的集合有哪些?Java 并发集合有哪些?

线程安全的集合

  • Vector:类似于 ArrayList,但它是线程安全的,每个方法都使用 synchronized 修饰,保证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可以访问和修改集合。不过,由于性能开销大,一般不推荐使用,除非在简单的并发环境中。例如:

Vector<String> vector = new Vector<>();
vector.add("Java");

  • Hashtable:类似于 HashMap,但它是线程安全的,其内部方法使用 synchronized 进行同步。例如:

Hashtable<String, Integer> hashtable = new Hashtable<>();
hashtable.put("Java", 1);

Java 并发集合

  • ConcurrentHashMap:是 HashMap 的并发版本,使用分段锁或 CAS 操作实现高并发性能,在多线程环境下可以安全地存储和访问键值对。在 Java 7 中使用分段锁,将数据分成多个段,不同段可同时被不同线程操作;在 Java 8 中使用 CAS 和 synchronized 对节点加锁,提高并发度。例如:

ConcurrentHashMap<String, Integer> concurrentHashMap = new ConcurrentHashMap<>();
concurrentHashMap.put("Java", 1);

  • CopyOnWriteArrayList:写操作时复制整个数组,保证在多线程环境下读操作可以并发进行而不受影响。适合读多写少的场景。例如:

CopyOnWriteArrayList<String> copyOnWriteArrayList = new CopyOnWriteArrayList<>();
copyOnWriteArrayList.add("Java");

  • ConcurrentSkipListMap:是一个并发的有序映射,使用跳表实现,保证元素的有序性和并发性能。例如:

ConcurrentSkipListMap<String, Integer> concurrentSkipListMap = new ConcurrentSkipListMap<>();
concurrentSkipListMap.put("Java", 1);

String 是值传递还是引用传递?

在 Java 中,参数传递只有值传递,包括对 String 的传递。

值传递的解释

  • 当将 String 作为参数传递给一个方法时,传递的是 String 对象的引用值(即内存地址)的副本,而不是 String 对象本身。例如:

public class StringPassing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Hello";
        changeString(str);
        System.out.println(str);
    }

    public static void changeString(String s) {
        s = "World";
    }
}

在这个例子中,str 的值不会因为 changeString 方法的调用而改变。

  • 因为 String 是不可变类,当在 changeString 方法中修改 s 时,实际上是创建了一个新的 String 对象,而原始的 str 引用仍然指向原来的 String 对象。
  • 对于引用类型,传递的是引用的副本,但由于 String 的不可变性,任何对 String 的修改操作都会创建新的 String 对象,不会影响原始的 String 对象。
  • 这与基本数据类型的传递类似,基本数据类型传递的是值的副本,而 String 传递的是引用的副本,且由于其不可变,给人一种值传递的错觉。实际上,Java 中没有引用传递,只有值传递。

阐述 String、StringBuilder、StringBuffer 的区别。

String

  • 不可变性

    • String 是不可变类,一旦创建,其内容不能被修改。例如,当执行 String s = "Hello"; s = s + " World"; 时,实际上是创建了一个新的 String 对象,而不是修改原对象的内容。原有的 "Hello" 字符串对象仍然存在,只是 s 指向了新创建的 "Hello World" 对象。
    • 这种不可变性使得 String 在多线程环境下是安全的,因为不会被其他线程修改。
    • 适合存储不会改变的字符串,例如常量、配置信息等。
  • 性能

    • 由于不可变,对 String 进行频繁修改操作(如拼接、替换等)会导致大量临时对象的创建,性能开销大。例如,对一个 String 进行多次拼接操作:

String str = "a";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str = str + i;
}

  • 上述代码会创建 1000 多个临时对象,造成性能浪费。

StringBuilder

  • 可变性
    • StringBuilder 是可变的字符序列,允许对其内容进行修改,而无需创建新的对象。例如: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Hello");
sb.append(" World");

  • 这里的 append 操作直接修改了 sb 的内容,不会创建新的对象,适合对字符串进行频繁修改的场景。

  • 线程安全性

    • StringBuilder 是非线程安全的。如果在多线程环境下对其进行操作,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因为多个线程同时修改时可能会互相干扰。例如,多个线程同时调用 append 方法可能会导致最终结果不符合预期。

StringBuffer

  • 可变性
    • 与 StringBuilder 类似,也是可变的字符序列,可以对其内容进行修改,如 appendinsertreplace 等操作。例如:

StringBuffer sbf = new StringBuffer("Hello");
sbf.append(" World");

  • 线程安全性
    • StringBuffer 是线程安全的,其内部的方法都使用 synchronized 进行同步,保证了多线程操作的安全性。例如:

StringBuffer sbf = new StringBuffer();
Thread t1 = new Thread(() -> {
    for (int i = 0; i < 1000; i++) {
        sbf.append(i);
    }
});
Thread t2 = new Thread(() -> {
    for (int i = 1000; i < 2000; i++) {
        sbf.append(i);
    }
});
t1.start();
t2.start();

  • 上述代码中,多个线程对 StringBuffer 进行操作时,不会出现数据不一致问题,因为同步机制保证了线程安全,但这也带来了性能开销。

性能比较

  • 在单线程环境下,对字符串进行频繁修改时,StringBuilder 性能最好,因为它无需同步操作。
  • 在多线程环境下,需要考虑 StringBuffer,虽然性能会因为同步有所下降,但能保证数据安全。
  • String 适合存储不变的字符串,不适合频繁修改,因为会产生大量临时对象,影响性能。

什么是序列化?

序列化的定义

  • 序列化是将对象转换为字节序列的过程,这些字节序列可以存储在文件中、通过网络传输,或存储在数据库中。
  • 反序列化则是将字节序列重新转换为对象的过程。
  • 例如,将一个 Java 对象存储到文件中,需要将其序列化,当从文件中读取并恢复为对象时,需要反序列化。

序列化的实现

  • Java 中通过实现 Serializable 接口来表示类可以被序列化。例如:

import java.io.Serializable;

class Person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 构造函数、getter 和 setter 等方法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

  • 可以使用 ObjectOutputStream 进行序列化:

import java.io.File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ObjectOutputStream;

public class Serialization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FileOutputStream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person.ser");
             ObjectOutputStream oos = new ObjectOutputStream(fos)) {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John", 30);
            oos.writeObject(person);
        } catch (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序列化的应用场景

  • 对象存储:将对象持久化存储在文件中,方便后续读取和使用。
  • 网络传输:在网络通信中,将对象序列化为字节流,发送到其他节点,接收方可以反序列化还原对象。
  • 分布式系统:在分布式系统中,不同节点间传输对象时,需要将对象序列化,例如在 RMI 中,远程调用需要将对象序列化后传输。

为什么要有字节流和字符流?谈谈 IO 和 NIO 的理解。

字节流和字符流

  • 字节流
    • 以字节为单位处理数据,用于处理二进制数据,如图片、音频、视频等。
    • 字节流的抽象基类是 InputStream 和 OutputStream,例如 FileInputStream 和 FileOutputStream
    • 对于文件操作,可以使用字节流进行读写: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public class ByteStream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input.txt");
             FileOutputStream fos = new FileOutputStream("output.txt")) {
            int byteRead;
            while ((byteRead = fis.read())!= -1) {
                fos.write(byteRead);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字节流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数据,因为所有数据最终都以字节存储,但处理字符数据时可能会比较麻烦,因为需要手动处理字符编码问题。

  • 字符流

    • 以字符为单位处理数据,适用于处理文本数据,它自动处理字符编码,更方便。
    • 字符流的抽象基类是 Reader 和 Writer,如 FileReader 和 FileWriter
    • 对于文本文件的读写,可以使用字符流:

import java.io.FileReader;
import java.io.FileWriter;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public class CharacterStream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FileReader fr = new FileReader("input.txt");
             FileWriter fw = new FileWriter("output.txt")) {
            int charRead;
            while ((charRead = fr.read())!= -1) {
                fw.write(charRead);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IO 和 NIO 的理解

  • 传统 IO(BIO)

    • 基于流的操作,是阻塞式的,当进行读写操作时,线程会阻塞直到操作完成。
    • 对于每个连接,通常需要一个线程来处理,在高并发场景下,会导致大量线程的创建和管理开销,性能受限。
  • NIO(Non-blocking IO)

    • 采用通道(Channel)和缓冲区(Buffer)进行数据处理,一个线程可以管理多个通道。
    • 可以同时监听多个通道的事件,当通道准备好读写时,才会进行操作,实现非阻塞。
    • 例如,使用 Selector 来监听多个通道的事件: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net.InetSocketAddress;
import java.nio.ByteBuffer;
import java.nio.channels.SelectionKey;
import java.nio.channels.Selector;
import java.nio.channels.ServerSocketChannel;
import java.nio.channels.SocketChannel;
import java.util.Iterator;

public class NIO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Selector selector = Selector.open();
             ServerSocketChannel serverSocketChannel = ServerSocketChannel.open()) {
            serverSocketChannel.bind(new InetSocketAddress(8080));
            serverSocketChannel.configureBlocking(false);
            serverSocketChannel.register(selector, SelectionKey.OP_ACCEPT);
            while (true) {
                selector.select();
                Iterator<SelectionKey> iterator = selector.selectedKeys().iterator();
                while (iterator.hasNext()) {
                    SelectionKey key = iterator.next();
                    iterator.remove();
                    if (key.isAcceptable()) {
                        ServerSocketChannel ssc = (ServerSocketChannel) key.channel();
                        SocketChannel sc = ssc.accept();
                        sc.configureBlocking(false);
                        sc.register(selector, SelectionKey.OP_READ);
                    } else if (key.isReadable()) {
                        SocketChannel sc = (SocketChannel) key.channel();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1024);
                        int bytesRead = sc.read(buffer);
                        if (bytesRead > 0) {
                            buffer.flip();
                            // 处理读取的数据
                        }
                    }
                }
            }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这种模式提高了系统的并发性能,减少了线程的开销,适用于高并发场景。

谈谈对 BIO、NIO、AIO 的理解,它们各自的含义、特点以及差异体现在哪里?

BIO(Blocking IO)

  • 含义

    • 阻塞式输入输出,当执行 IO 操作时,线程会阻塞直到操作完成。例如,使用 InputStream 读取数据时,线程会等待数据读取完成才继续执行。
    • 对于网络编程,通常为每个连接分配一个线程,该线程会一直阻塞等待客户端发送数据或接收数据。
  • 特点

    • 简单直观,容易理解和使用。
    • 性能在高并发场景下较差,因为需要大量线程,会导致大量的线程创建和切换开销。

NIO(Non-blocking IO)

  • 含义

    • 非阻塞式输入输出,使用通道和缓冲区,通过 Selector 监听多个通道的事件,当通道准备好读写时才进行操作。
    • 例如,使用 ServerSocketChannel 和 SocketChannel 进行网络通信,使用 Selector 监听通道的读写事件,当事件发生时才进行处理。
  • 特点

    • 可以使用一个线程管理多个通道,提高了并发性能,减少了线程开销。
    • 适用于高并发场景,如服务器处理大量客户端连接。

AIO(Asynchronous IO)

  • 含义

    • 异步输入输出,在执行 IO 操作时,线程不会阻塞,操作完成后会通知线程。
    • 例如,使用 AsynchronousSocketChannel 进行网络通信,可以通过回调函数处理操作完成后的结果。
  • 特点

    • 真正实现了异步操作,线程不会因为 IO 操作而阻塞,提高了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
    • 编程模型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回调函数和完成处理程序。

差异

  • 阻塞性

    • BIO 是阻塞的,NIO 是非阻塞的,AIO 是异步的。
    • BIO 会阻塞线程,NIO 会让线程继续执行其他任务,AIO 让线程完全不参与 IO 操作过程。
  • 性能

    • BIO 在低并发下性能尚可,但在高并发下性能较差;NIO 适用于高并发场景,性能较好;AIO 在高并发下性能更好,但编程更复杂。
  • 编程模型

    • BIO 简单直接,适合简单的 IO 操作;NIO 需要使用通道、缓冲区和 Selector,编程相对复杂;AIO 需要处理回调函数,对开发者要求更高。

谈谈对 Java 内存模型的理解,JVM 内存各个部分存放什么数据?

Java 内存模型(JMM)的理解

  • JVM 内存模型规定了 JVM 如何使用计算机内存,它定义了线程和主内存之间的抽象关系,确保多线程程序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 它主要是为了保证不同线程之间的数据可见性、有序性和原子性。

JVM 内存的各个部分及存储的数据

  • 程序计数器

    • 是一块较小的内存空间,可以看作是当前线程所执行的字节码的行号指示器。
    • 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独立的程序计数器,保证线程切换后能恢复到正确的执行位置。
  • Java 虚拟机栈

    • 与线程的生命周期相同,每个方法在执行时会创建一个栈帧,存储局部变量表、操作数栈、动态链接、方法出口等信息。
    • 局部变量表存放基本数据类型、对象引用和 returnAddress 类型的数据。
    • 例如,在方法调用时:

public void method1() {
    int a = 10;
    method2();
}
public void method2() {
    int b = 20;
}

  • 当执行 method1 时,会创建一个栈帧,存储 a 的局部变量,调用 method2 时,会在栈顶创建新的栈帧存储 b 的局部变量。

  • 本地方法栈

    • 与 Java 虚拟机栈类似,为本地方法服务,存储本地方法的信息。
    • 是 JVM 中最大的一块内存,用于存储对象实例,几乎所有的对象实例都在这里分配内存。
    • 堆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区域,根据对象的存活时间和垃圾回收算法,堆可分为新生代和老年代,例如:

Object obj = new Object();

  • 这里的 obj 是一个引用,存储在栈上,而 new Object() 创建的对象存储在堆中。

  • 方法区

    • 存储已被加载的类信息、常量、静态变量、即时编译器编译后的代码等。
    • 例如,类的字节码、静态变量、字符串常量池等都存储在这里:

public class MyClass {
    static int staticVar = 100;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Hello";
    }
}

  • 这里的 staticVar 存储在方法区,str 引用的 "Hello" 也存储在方法区的字符串常量池。

  • 运行时常量池

    • 是方法区的一部分,存储编译期生成的各种字面量和符号引用。
    • 例如,字符串常量、类的版本信息、字段和方法的信息等。
  • 直接内存

    • 不是 JVM 内存的一部分,但可以通过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 分配,提高性能,主要用于 NIO 操作,避免数据在堆和本地内存之间的复制。
    • 例如,在 NIO 中使用直接内存:

ByteBuffer buffer = ByteBuffer.allocateDirect(1024);

介绍 Java 垃圾回收机制,了解过哪些垃圾回收算法和具体的垃圾收集器?什么时候考虑把 CMS 换成 G1,这两个收集器各自适合在什么场景下使用?

Java 垃圾回收机制

  • Java 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简称 GC)是 JVM 自动管理内存的机制,用于回收不再使用的对象,以释放内存空间。它自动处理对象的分配和回收,避免了手动内存管理带来的内存泄漏和悬空指针等问题。
  • 垃圾回收器会定期或在内存不足时扫描堆内存,找出不再被引用的对象,并将其回收。

垃圾回收算法

  • 标记 - 清除算法(Mark-Sweep)
    • 分为标记和清除两个阶段。首先标记出所有需要回收的对象,然后统一清除这些对象。
    • 缺点是会产生内存碎片,因为清除后的空间不连续,可能导致后续大对象无法分配足够的连续内存。例如,当多次标记清除后,堆中可能存在许多小的可用空间,但无法分配大对象。
  • 标记 - 整理算法(Mark-Compact)
    • 标记阶段与标记 - 清除相同,后续将存活的对象向一端移动,然后直接清理掉边界以外的内存,解决了内存碎片问题,但移动对象需要额外的性能开销。
    • 适用于对内存连续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以避免内存碎片影响大对象的分配。
  • 复制算法(Copying)
    • 将内存分为两块,每次只用其中一块。当一块内存使用完后,将存活的对象复制到另一块,然后清除使用过的那块。
    • 优点是简单高效,不会产生内存碎片,但可用内存空间减半,适用于存活对象较少的场景,如新生代的 Eden 区,因为新生代对象大多是朝生夕死。

具体的垃圾收集器

  • Serial 收集器
    • 单线程收集器,在进行垃圾回收时会暂停所有用户线程,简单高效,适用于单核 CPU 或小型应用程序。
    • 例如,对于一些简单的命令行工具,其内存占用少,Serial 收集器可以快速完成垃圾回收。
  • Parallel 收集器(吞吐量优先)
    • 多线程收集器,使用多个线程并行进行垃圾回收,提高了垃圾回收的效率,适合对吞吐量要求较高的场景,如批处理、后台处理等。
    • 可以通过设置参数来调整吞吐量和暂停时间,在需要快速处理大量数据,对暂停时间不太敏感的情况下表现出色。
  • CMS 收集器(Concurrent Mark Sweep)
    • 以获取最短回收停顿时间为目标,采用并发的方式进行垃圾回收,尽量减少用户线程的停顿时间。
    • 分为初始标记、并发标记、重新标记和并发清除四个阶段,其中初始标记和重新标记需要暂停用户线程,但时间很短,其他阶段可并发执行。
    • 适用于对响应时间要求较高的应用程序,如 Web 服务器,能减少用户的等待时间,但会产生内存碎片,可能会导致并发失败等问题。
  • G1 收集器(Garbage First)
    • 采用分代收集,将堆划分为多个区域,能预测垃圾回收的停顿时间。它在后台维护一个优先列表,根据允许的停顿时间,优先回收价值最大的区域。
    • 同时兼顾新生代和老年代,避免了全堆扫描,具有更好的可预测性和性能。

何时将 CMS 换成 G1

  • 当需要更好的内存布局和可预测的暂停时间时,可以考虑将 CMS 换成 G1。
  • 如果 CMS 出现大量的内存碎片,导致频繁的 Full GC 或并发失败,G1 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 对于大内存应用程序,G1 可以更好地管理内存,提供更稳定的性能,因为它可以更灵活地管理不同区域的垃圾回收。

CMS 和 G1 的使用场景

  • CMS
    • 适用于对响应时间敏感,希望尽可能减少停顿时间,且堆内存较小(如小于 4GB)的应用程序。
    • 例如,传统的 Web 应用,需要快速响应用户请求,且内存使用相对较小,对并发性能要求高,可使用 CMS 收集器。
  • G1
    • 适合大内存应用(如大于 4GB),对停顿时间有要求,且希望更灵活的垃圾回收策略的场景。
    • 如大型分布式系统、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应用,需要同时管理大量内存,且要控制垃圾回收对服务的影响。

什么是内存泄露?如何解决内存泄露问题?

内存泄露的定义

  • 内存泄漏是指程序中不再使用的对象仍然占用内存,无法被垃圾回收器回收,导致内存占用不断增加,最终可能耗尽内存。
  • 例如,当一个对象的引用被无意保留时,即使该对象不再使用,也不会被回收。

内存泄露的常见情况

  • 静态集合类
    • 静态集合存储对象时,如果不及时清理,会导致对象无法被回收。
    • 例如: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public class MemoryLeakExample {
    private static List<Object> list = new ArrayLi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bject obj = new Object();
        list.add(obj);
        // 这里忘记移除 obj,导致 obj 无法被回收
    }
}

  • 监听器和回调
    • 当注册了监听器或回调,但未正确注销时,会导致内存泄漏。
    • 例如,在 GUI 程序中,为组件注册了监听器,但在组件销毁时未注销:

import javax.swing.*;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Even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Listener;

public class MemoryLeakGUI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JFrame frame = new JFrame();
        JButton button = new JButton("Click");
        button.addActionListener(new Action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actionPerformed(ActionEvent e) {
                // 处理点击事件
            }
        });
        // 未移除监听器,可能导致内存泄漏
    }
}

  • 资源未关闭
    • 如文件、数据库连接、网络连接等资源未关闭,会导致内存泄漏。
    • 例如: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public class ResourceLeak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FileInputStream fis = null;
        try {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test.txt");
            // 处理文件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未关闭 fis,可能导致内存泄漏
    }
}

解决内存泄露问题的方法

  • 代码审查
    • 仔细检查代码,找出可能导致内存泄漏的地方,如未关闭的资源、未清理的集合等。
    • 对于静态集合,确保在对象不再使用时从集合中移除。
  • 使用分析工具
    • 使用工具如 VisualVM、MAT(Memory Analyzer Tool)来分析堆内存,找出内存泄漏的对象和引用链。
    • 例如,使用 VisualVM 可以查看对象的存活时间、引用关系等,帮助定位问题。
  • 弱引用和软引用
    • 使用弱引用或软引用存储对象,当内存不足时,这些对象可以被回收。
    • 例如:

import java.lang.ref.WeakReference;

public class WeakReference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Object obj = new Object();
        WeakReference<Object> weakRef = new WeakReference<>(obj);
        obj = null;
        // 当内存不足时,weakRef 指向的对象可能被回收
    }
}

谈谈 Java 类加载机制,包括双亲委派机制,最好描述一下类加载过程。自定义类加载器的具体使用场景有哪些?

Java 类加载机制

  • Java 类加载机制是将类的字节码文件加载到 JVM 并转换为 Class 对象的过程,包括加载、连接和初始化三个阶段。

类加载过程

  • 加载(Loading)
    • 通过类的全限定名获取字节码文件,可以从文件系统、网络、压缩包等地方获取。
    • 将字节码文件存储在方法区,并在堆中创建一个 Class 对象代表该类。
    • 例如,当程序中首次使用 java.util.ArrayList 时,会加载 ArrayList 的字节码文件。
  • 连接(Linking)
    • 包括验证、准备和解析三个子阶段。
    • 验证:确保字节码文件的正确性,防止恶意篡改。
    • 准备:为类变量分配内存并设置初始值,如 static int a = 10;,在此阶段 a 会被初始化为 0,而不是 10。
    • 解析:将符号引用转换为直接引用,如将方法的符号引用转换为实际的内存地址。
  • 初始化(Initialization)
    • 执行类的静态代码块和静态变量赋值操作。

双亲委派机制

  • 当一个类加载器需要加载一个类时,它首先会委派给父类加载器,如果父类加载器无法加载,再自己加载。
  • 这样可以避免类的重复加载,保证类的唯一性。
  • 例如,当 AppClassLoader 尝试加载一个类时,会先让 ExtClassLoader 加载,再让 BootstrapClassLoader 加载,如果都无法加载,才自己加载。

自定义类加载器的使用场景

  • 加密类的加载
    • 当类文件被加密时,需要自定义类加载器进行解密并加载。
    • 例如,对于一些商业软件,为了保护代码,可以对类文件加密,然后使用自定义类加载器解密加载。
  • 动态生成类的加载
    • 在运行时动态生成类,如通过字节码操作库生成类字节码,需要自定义类加载器加载。
    • 例如,使用 ByteBuddy 等库生成类,使用自定义类加载器将其加载到 JVM。
  • 从非标准来源加载类
    • 从数据库、网络等非标准来源加载类,需要自定义类加载器。
    • 例如,从远程服务器获取类字节码,然后使用自定义类加载器加载。

类加载器是如何加载类的?

  • 类加载器通过类的全限定名来加载类,其主要步骤如下:
    • 查找类
      • 根据类的全限定名查找类的字节码文件,可以从文件系统、网络、压缩包等地方查找。
      • 例如,FileClassLoader 会从文件系统中查找类文件。
    • 读取字节码
      • 找到字节码文件后,读取字节码数据。
      • 对于文件系统的类加载器,会读取文件的字节内容。
    • 将字节码转换为 Class 对象
      • 把字节码文件转换为 Class 对象,存储在方法区,并在堆中创建相应的 Class 对象。
      • 该 Class 对象包含类的各种信息,如方法、字段、构造函数等。

双亲委派机制的加载过程

  • 当一个类加载器接收到类加载请求时,会先将请求委派给父类加载器。
  • 父类加载器检查是否已加载该类,如果已加载,直接返回;如果未加载,尝试加载。
  • 若父类加载器无法加载,才由当前类加载器加载。
  • 例如,AppClassLoader 加载 java.lang.String 时,会先让 ExtClassLoader 加载,ExtClassLoader 会让 BootstrapClassLoader 加载,因为 java.lang.String 属于核心类库,会被 BootstrapClassLoader 加载,AppClassLoader 不会再加载。

具体实现示例

import java.io.ByteArrayOut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nio.file.Files;
import java.nio.file.Path;
import java.nio.file.Paths;

class CustomClassLoader extends ClassLoader {
    private String classPath;

    public CustomClassLoader(String classPath) {
        this.classPath = classPath;
    }

    @Override
    protected Class<?> findClass(String name) throws ClassNotFoundException {
        try {
            byte[] classData = loadClassData(name);
            return defineClass(name, classData, 0, classData.length);
        } catch (IOException e) {
            throw new ClassNotFoundException(name);
        }
    }

    private byte[] loadClassData(String className) throws IOException {
        String filePath = classPath + File.separatorChar + className.replace('.', File.separatorChar) + ".class";
        Path path = Paths.get(filePath);
        ByteArrayOutputStream buffer = new ByteArrayOutputStream();
        try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path.toFile())) {
            int data;
            while ((data = fis.read())!= -1) {
                buffer.write(data);
            }
        }
        return buffer.toByteArray();
    }
}

上述自定义类加载器从指定的文件路径查找类文件,读取字节码并转换为 Class 对象。

讲讲 Java 中的反射机制,反射机制中使用哪个方法进行创建对象?

Java 反射机制

  • 反射允许程序在运行时检查和操作类、接口、方法、字段等,而不是在编译时。
  • 它可以动态地创建对象、调用方法、获取和修改属性,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反射的主要应用场景

  • 框架开发
    • 许多框架使用反射来实现配置和依赖注入。
    • 例如,Spring 框架可以根据配置文件中的类名,通过反射创建对象,然后调用其方法,实现依赖注入。
  • 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 可以通过反射读取和设置对象的属性,实现对象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 例如,将对象的属性序列化为字节流,存储在文件或网络传输。

反射的使用方法

  • 获取 Class 对象
    • 可以通过类名、对象或类的字节码文件获取 Class 对象。
    • 例如:

Class<?> clazz1 = Class.forName("java.lang.String");
Class<?> clazz2 = String.class;
String str = "Hello";
Class<?> clazz3 = str.getClass();

  • 创建对象
    • 可以使用 newInstance() 方法创建对象(对于无参构造函数)。
    • 例如:

Class<?> clazz = Class.forName("com.example.MyClass");
Object obj = clazz.newInstance();

  • 对于有参构造函数,可以使用 Constructor 类:

Class<?> clazz = Class.forName("com.example.MyClass");
Constructor<?> constructor = clazz.getConstructor(String.class);
Object obj = constructor.newInstance("param");

  • 调用方法
    • 可以使用 Method 类调用方法。
    • 例如:

Class<?> clazz = Class.forName("com.example.MyClass");
Object obj = clazz.newInstance();
Method method = clazz.getMethod("methodName", String.class);
method.invoke(obj, "param");

  • 访问属性
    • 使用 Field 类访问和修改属性。
    • 例如:

Class<?> clazz = Class.forName("com.example.MyClass");
Object obj = clazz.newInstance();
Field field = clazz.getDeclaredField("fieldName");
field.setAccessible(true);
field.set(obj, "value");

反射的优缺点

  • 优点
    • 提供了动态性和灵活性,能在运行时创建和操作对象,实现通用代码,如框架的开发。
    • 可以突破访问权限,访问私有成员。
  • 缺点
    • 性能相对较低,因为是在运行时操作,比直接代码慢。
    • 可能破坏封装性,导致安全问题,如访问私有成员。

解释一下 Java 的多态。

Java 的多态是面向对象编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它允许不同类的对象对同一消息做出不同的响应,实现了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多态的实现方式

  • 方法重写(Override)
    • 发生在父类和子类之间,子类重写父类的方法,使得子类对象在调用该方法时表现出与父类不同的行为。例如:

class Animal {
    public void makeSound() {
        System.out.println("Animal makes a sound");
    }
}

class Dog extends Animal {
    @Override
    public void makeSound() {
        System.out.println("Dog barks");
    }
}

class Cat extends Animal {
    @Override
    public void makeSound() {
        System.out.println("Cat meows");
    }
}

  • 在上述代码中,Dog 和 Cat 是 Animal 的子类,它们重写了 makeSound 方法。当调用 makeSound 方法时,不同子类的对象会有不同的行为。例如:

Animal dog = new Dog();
Animal cat = new Cat();
dog.makeSound(); // 输出 "Dog barks"
cat.makeSound(); // 输出 "Cat meows"

  • 这里 dog 和 cat 虽然是 Animal 类型,但实际执行的是子类重写后的方法,这就是运行时多态,是最常见的多态形式。

  • 方法重载(Overload)

    • 发生在同一个类中,允许一个类中存在多个同名方法,但参数列表不同(参数类型、个数或顺序不同)。例如:

class Calculator {
    public int 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public double add(double a, double b) {
        return a + b;
    }
    public int add(int a, int b, int c) {
        return a + b + c;
    }
}

  • 对于不同的参数组合,可以使用相同的方法名,方便调用,根据传入的参数不同调用不同的方法:

Calculator calculator = new Calculator();
int sum1 = calculator.add(2, 3);
double sum2 = calculator.add(2.5, 3.5);
int sum3 = calculator.add(2, 3, 4);

多态的优点

  • 代码的可扩展性
    • 可以方便地添加新的子类,而不需要修改父类或使用父类的代码,只需要在子类中重写相应的方法即可。例如,要添加一个 Bird 类,只需要继承 Animal 并实现 makeSound 方法,而不需要修改 Animal 类和使用 Animal 的代码。
    • 这对于大型软件系统,尤其是不断迭代的系统非常重要,可以轻松扩展功能而不影响现有代码的结构。
  • 代码的复用性
    • 可以使用父类的类型来引用子类的对象,统一代码结构。例如,在一个动物管理系统中,可以使用 Animal 类型的数组或集合存储不同的动物,方便管理:

Animal[] animals = new Animal[3];
animals[0] = new Dog();
animals[1] = new Cat();
animals[2] = new Bird();
for (Animal animal : animals) {
    animal.makeSound();
}

  • 这样可以使用相同的代码处理不同的对象,减少代码的重复编写。

多态的使用场景

  • 接口和抽象类的实现
    • 接口和抽象类可以定义方法,具体的实现类通过重写方法来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定义一个 Shape 接口,有 draw 方法,不同的形状类(CircleSquare 等)实现该接口并重写 draw 方法,实现多态。
    • 这样在绘制不同形状时,只需要调用 draw 方法,而不需要关心具体的形状类,由多态机制决定如何绘制。
  • 工厂模式
    • 工厂模式利用多态创建对象。例如,一个对象工厂可以根据不同的参数创建不同的对象,这些对象都继承自同一父类或实现同一接口:

interface Product {
    void display();
}

class ProductA implements Produ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display() {
        System.out.println("Product A");
    }
}

class ProductB implements Produ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display() {
        System.out.println("Product B");
    }
}

class ProductFactory {
    public static Product createProduct(String type) {
        if ("A".equals(type)) {
            return new ProductA();
        } else if ("B".equals(type)) {
            return new ProductB();
        }
        return null;
    }
}

  • 通过调用 ProductFactory.createProduct("A") 或 ProductFactory.createProduct("B") 可以得到不同的产品,调用 display 方法时表现出多态性。

谈谈 Java 面向对象概念的理解。

Java 是一种典型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它基于对象的概念组织代码,将数据和操作数据的方法封装在一起,具有以下核心概念:

类和对象

    • 类是对象的模板,定义了对象的属性和方法。例如: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public void introduce() {
        System.out.println("My name is " + name + ", I am " + age + " years old.");
    }
}

  • 这里 Person 类定义了人的属性(name 和 age)和行为(introduce 方法)。
  • 对象
    • 对象是类的实例,通过 new 关键字创建。例如:

Person person = new Person("John", 30);
person.introduce();

  • 对象是类的具体化,具有类所定义的属性和行为,可以调用类中的方法和访问属性。

封装

  • 封装是将数据和操作数据的方法封装在一个类中,并对外部隐藏内部实现细节。例如,将 name 和 age 设为私有,通过公共的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访问: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public void setName(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public int getAge() {
        return age;
    }
    public void setAge(int age) {
        this.age = age;
    }
}

  • 这样可以保护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外部代码随意修改数据,提高代码的可维护性和安全性。

继承

  • 继承允许一个类继承另一个类的属性和方法,实现代码的复用和扩展。例如:

class Student extend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school;
    public Student(String name, int age, String school) {
        super(name, age);
        this.school = school;
    }
    public void study() {
        System.out.println("I am studying at " + school);
    }
}

  • Student 类继承了 Person 类,同时添加了自己的属性和方法,使用 super 调用父类的构造函数,体现了代码的复用和扩展。

多态

  • 如前面所述,多态允许不同对象对同一消息做出不同响应,实现代码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是面向对象编程的重要特性。

抽象类和接口

  • 抽象类
    • 可以包含抽象方法(只有声明,没有具体实现)和具体方法,抽象类不能直接实例化,必须由子类继承并实现抽象方法。例如:

abstract class Shape {
    abstract void draw();
    public void display() {
        System.out.println("Displaying shape");
    }
}

  • 抽象类为子类提供了一个框架,子类必须实现抽象方法,确保了子类的一致性。
  • 接口
    • 接口只包含抽象方法和常量,类通过实现接口来定义行为。例如:

interface Drawable {
    void draw();
}

  • 接口提供了一种规范,实现类必须实现接口中的所有方法,使代码更加灵活和模块化。

接口和抽象类的区别是什么?final 关键字有什么作用?重载和重写的区别是什么?构造方法可以重载吗?

接口和抽象类的区别

  • 定义和实现
    • 接口:只包含抽象方法(Java 8 开始可以包含默认方法和静态方法)和常量,接口的方法默认是 public abstract,变量默认是 public static final。例如:

interface Flyable {
    void fly();
    default void land() {
        System.out.println("Landing");
    }
}

  • 抽象类:可以包含抽象方法和具体方法,也可以有成员变量,抽象类不能直接实例化,需要子类继承并实现抽象方法。例如:

abstract class Animal {
    abstract void eat();
    public void sleep() {
        System.out.println("Sleeping");
    }
}

  • 继承和实现
    • 一个类可以实现多个接口,但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这是因为接口主要用于定义行为规范,而抽象类更多地提供一个基础实现和模板。
    • 例如,一个类可以同时实现 Flyable 和 Runnable 接口,但只能继承一个抽象类。
  • 设计目的
    • 接口侧重于定义行为规范,实现类必须实现接口中的所有抽象方法,强调的是 “行为”。
    • 抽象类侧重于提供一个基础的实现和模板,子类可以继承并扩展,强调的是 “是一个” 的关系。

final 关键字的作用

  • final 修饰变量
    • 对于基本数据类型,变量的值不能改变;对于引用类型,引用不能改变,但对象的内容可以改变。例如:

final int num = 10;
// num = 20;  会报错
final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Hello");
sb.append(" World"); // 可以
// sb = new StringBuilder("Hi");  会报错

  • final 修饰方法
    • 方法不能被子类重写。例如:

class Parent {
    final void print() {
        System.out.println("Parent");
    }
}
class Child extends Parent {
    // void print() {  会报错
    //     System.out.println("Child");
    // }
}

  • final 修饰类
    • 类不能被继承。例如:

final class FinalClass { }
// class SubClass extends FinalClass { }  会报错

重载和重写的区别

  • 重载(Overload)
    • 发生在同一个类中,方法名相同,但参数列表不同(参数的类型、数量或顺序不同)。例如:

class MathUtils {
    public int 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public double add(double a, double b) {
        return a + b;
    }
}

  • 重载是编译时多态,根据参数列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
  • 重写(Override)
    • 发生在父类和子类之间,子类重写父类的方法,方法名、返回类型和参数列表都相同,访问权限不能更严格,抛出的异常不能更宽泛。例如:

class Animal {
    public void move() {
        System.out.println("Animal moves");
    }
}
class Bird extends Animal {
    @Override
    public void move() {
        System.out.println("Bird flies");
    }
}

  • 重写是运行时多态,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调用不同的方法。

构造方法可以重载吗?

  • 构造方法可以重载,允许在一个类中定义多个构造方法,参数列表不同。例如: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Person() {
        this.name = "Default";
        this.age = 0;
    }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0;
    }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

  • 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参数创建对象,提供了灵活性,满足不同的对象创建需求。

讲讲 Java 中重写与重载的区别。

重写(Override)

  • 发生位置
    • 发生在父类和子类之间,子类重写父类的方法。例如:

class Vehicle {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Vehicle is running");
    }
}
class Car extends Vehic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System.out.println("Car is running");
    }
}

  • 方法签名
    • 方法名、返回类型(协变返回类型允许子类返回类型是父类返回类型的子类)、参数列表必须相同。例如:

class Animal {
    public Animal create() {
        return new Animal();
    }
}
class Dog extends Animal {
    @Override
    public Dog create() {
        return new Dog();
    }
}

  • 这里 Dog 类重写 create 方法,返回类型是 Dog,是 Animal 的子类,属于协变返回类型。
  • 访问权限
    • 子类重写的方法访问权限不能比父类更严格。例如,父类是 public 的方法,子类不能是 protected 或 private
  • 异常抛出
    • 子类重写的方法不能抛出比父类更宽泛的异常。例如,父类抛出 Exception,子类不能抛出 Throwable

重载(Overload)

  • 发生位置
    • 发生在同一个类中,多个方法同名。例如:

class Calculator {
    public int add(int a, int b) {
        return a + b;
    }
    public double add(double a, double b) {
        return a + b;
    }
}

  • 方法签名
    • 方法名相同,但参数列表不同(参数的类型、数量或顺序不同)。
    • 例如,上述 Calculator 类中的 add 方法,一个接受 int 参数,一个接受 double 参数。
  • 返回类型和异常抛出
    • 没有限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重载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返回类型和异常抛出。

运行时行为

  • 重写
    • 运行时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调用相应的方法,是运行时多态。例如:

Vehicle vehicle = new Car();
vehicle.run(); // 输出 "Car is running"

  • 这里 vehicle 实际是 Car 类型,调用 run 方法时会调用 Car 类重写后的方法。
  • 重载
    • 编译时根据参数列表选择方法,是编译时多态。例如:

Calculator calculator = new Calculator();
int sum1 = calculator.add(2, 3);
double sum2 = calculator.add(2.5, 3.5);

  • 根据参数类型调用不同的 add 方法。

谈谈 Java 中强软弱虚引用的区别。

强引用(Strong Reference)

  • 是最常见的引用类型,只要对象存在强引用,就不会被垃圾回收。例如:

Object obj = new Object();

  • 这里 obj 是对 new Object() 的强引用,只要 obj 存在,对象就不会被回收,即使内存不足。
  • 强引用可以直接使用对象,是最稳定的引用方式,保证对象在程序运行期间不被意外回收。

软引用(Soft Reference)

  • 软引用的对象在内存充足时不会被回收,但在内存不足时可能会被回收。例如:

import java.lang.ref.SoftReference;
SoftReference<Object> softRef = new SoftReference<>(new Object());

  • 当系统即将发生内存溢出时,垃圾回收器会回收软引用的对象,适用于缓存数据,在内存充足时可以快速获取,内存不足时可回收以释放空间。
  • 可以通过 get 方法获取对象:

Object obj = softRef.get();
if (obj!= null) {
    // 使用对象
}

弱引用(Weak Reference)

  • 弱引用的对象在下一次垃圾回收时,无论内存是否充足,都会被回收。例如:

import java.lang.ref.WeakReference;
WeakReference<Object> weakRef = new WeakReference<>(new Object());

  • 常用于实现一些

按条回答下面5道Java面试题,要求不要编造,回答全面细致,逻辑清楚,不要带编号,必要时用表格但不要重复输出内容(表格内容和不是表格内容重复),必要时才给出代码示例,标题字体要大2号并加粗,标题保持原有疑问句,标题不要有中文或数字序号(一、1等),代码不要有行号,不要有配图,回答不要带“总之”等总结词,用中文来输出内容,每个回答不少500个字,回答是英文的也要翻译成中文,一个会话输出不完分为几个:61: 说说 Java 异常及 IO 异常的种类。 62: 谈谈对 Java 中 equals 和 == 的理解。 63: 说说 Java 中常用的排序算法,如何衡量排序算法的好坏,稳定性是什么意思?哪些算法是稳定的,哪些是不稳定的?要求时间复杂度低一点,会推荐什么算法?大概描述一下快排的实现思路。 64: 口述一种排序算法,如快排。 65: 谈谈对二叉树的理解。

说说 Java 异常及 IO 异常的种类。

Java 异常的种类

  • Throwable 类:是 Java 异常体系的基类,它有两个重要的子类:Error 和 Exception
    • Error:表示严重的错误,通常是 JVM 自身的问题,一般程序无法处理,如 OutOfMemoryError(内存溢出)、StackOverflowError(栈溢出)等。例如:

public class Error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new int[Integer.MAX_VALUE];
    }
}

在这个例子中,尝试创建一个极大的数组,可能会导致 OutOfMemoryError。这种错误通常表示程序已经无法正常运行,需要修改代码或调整环境配置。

  • Exception:表示程序中可以处理的异常情况,分为受检异常(Checked Exception)和运行时异常(Runtime Exception)。

受检异常(Checked Exception)

  • 这类异常在编译时就需要处理,通常是程序可能出现的可预测的异常,例如 IOExceptionSQLException 等。如果不处理,编译器会报错。
  • IOException:是输入输出异常,包括文件操作、网络操作等时可能出现的异常。
    • FileNotFoundException:当尝试打开不存在的文件时会抛出,例如:

import java.io.FileInputStream;
import java.io.FileNotFoundException;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public class IOException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ry {
            FileInputStream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nonexistent.txt");
        } catch (FileNotFoun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EOFException:在读取文件或输入流时,如果到达文件末尾,可能会抛出。例如,当使用 DataInputStream 读取文件,超出文件长度时可能会遇到此异常。
  • SocketException:在网络通信中,可能会出现网络连接异常,如连接中断、连接超时等。

运行时异常(Runtime Exception)

  • 这类异常通常是程序逻辑错误导致的,不需要在编译时强制处理,如 NullPointerException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ArithmeticException 等。
  • NullPointerException:当尝试访问 null 对象的成员时会抛出,例如:

public class NullPointerException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null;
        int length = str.length();
    }
}

  • 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当访问数组时使用了非法的索引,会抛出此异常,例如:

public class ArrayIndexOutOfBoundsException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arr = new int[5];
        int value = arr[10];
    }
}

  • ArithmeticException:在进行算术运算时,如除以零会抛出,例如:

public class ArithmeticException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result = 10 / 0;
    }
}

IO 异常的具体分类

  • 文件操作相关
    • 除了上述的 FileNotFoundException,还有 FileAlreadyExistsException(当尝试创建已存在的文件时可能抛出)、AccessDeniedException(权限不足)等。例如,在某些操作系统下,试图向只读文件中写入内容,可能会触发 AccessDeniedException
  • 网络操作相关
    • 除了 SocketException,还有 UnknownHostException(当尝试连接未知的主机时)、BindException(绑定地址或端口时出错)等。例如,在网络编程中,输入错误的 IP 地址可能会导致 UnknownHostException

谈谈对 Java 中 equals 和 == 的理解。

== 运算符

  • 基本数据类型
    • 对于基本数据类型(byte、short、int、long、float、double、char、boolean),== 比较的是它们的值是否相等。例如:

int a = 5;
int b = 5;
boolean result = a == b; // 结果为 true

  • 这里 a 和 b 是基本数据类型,== 比较它们存储的值。
  • 引用数据类型
    • 对于引用数据类型(对象),== 比较的是对象的引用(即内存地址)是否相等。例如:

String str1 = new String("Hello");
String str2 = new String("Hello");
boolean result = str1 == str2; // 结果为 false

  • 虽然 str1 和 str2 的内容相同,但它们是不同的对象,存储在不同的内存位置,所以 == 的结果为 false

equals 方法

  • Object 类的 equals 方法
    • 在 Object 类中,equals 方法默认的实现是使用 == 比较,即比较对象的引用。例如:

class MyClass { }
MyClass obj1 = new MyClass();
MyClass obj2 = new MyClass();
boolean result = obj1.equals(obj2); // 结果为 false

  • 因为 equals 方法未重写,等同于 obj1 == obj2
  • 重写 equals 方法
    • 通常需要重写 equals 方法来比较对象的内容。例如,String 类重写了 equals 方法,比较字符串的内容:

String str1 = new String("Hello");
String str2 = new String("Hello");
boolean result = str1.equals(str2); // 结果为 true

  • 对于自定义类,也可以重写 equals 方法: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
        this.name = name;
        this.age = age;
    }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 {
        if (this == o) return true;
        if (o == null || getClass()!= o.getClass()) return false;
        Person person = (Person) o;
        return age == person.age && name.equals(person.name);
    }
}
Person p1 = new Person("John", 30);
Person p2 = new Person("John", 30);
boolean result = p1.equals(p2); // 结果为 true

  • 这样可以根据对象的属性来判断是否相等,而不是仅比较引用。

使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 在比较基本数据类型的值时,使用 ==
  • 在比较对象内容时,通常需要重写 equals 方法,尤其是自定义类。
  • 当重写 equals 方法时,通常也应该重写 hashCode 方法,以保证 hashCode 的一致性,避免在使用 HashSetHashMap 等集合时出现问题。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a/956313.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们进行投诉反馈qq邮箱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ACL基础理论

ACL ——访问控制列表 ACL属于策略的一种 ACL访问控制列表的作用&#xff1a; 访问控制&#xff1a;在路由器流量流入或流出的接口上&#xff0c;匹配流量&#xff0c;然后执行设定好的动作&#xff1a;permit&#xff08;允许&#xff09;、deny&#xff08;拒绝&#xff…

【陕西省乡镇界】面图层shp格式arcgis数据乡镇名称和编码2020年wgs84坐标无偏移内容测评

标题中的“陕西省乡镇界面图层shp格式arcgis数据乡镇名称和编码2020年wgs84坐标无偏移.zip”表明这是一个地理信息系统&#xff08;GIS&#xff09;的数据集&#xff0c;专为陕西省的乡镇区域设计。该数据集以Shapefile&#xff08;shp&#xff09;格式提供&#xff0c;是GIS领…

简述mysql 主从复制原理及其工作过程,配置一主两从并验证

第一种基于binlog的主从同步 首先对主库进行配置&#xff1a; [rootopenEuler-1 ~]# vim /etc/my.cnf 启动服务 [rootopenEuler-1 ~]# systemctl enable --now mysqld 主库的配置 从库的配置 第一个从库 [rootopenEuler-1 ~]# vim /etc/my.cnf [rootopenEuler-1 ~]# sys…

(一)相机标定——四大坐标系的介绍、对应转换、畸变原理以及OpenCV完整代码实战(C++版)

一、四大坐标系介绍 1&#xff0c;世界坐标系 从这个世界&#xff08;world&#xff09;的视角来看物体 世界坐标系是3D空间坐标&#xff0c;每个点的位置用 ( X w , Y w , Z w ) (X_w,Y_w,Z_w) (Xw​,Yw​,Zw​)表示 2&#xff0c;相机坐标系 相机本身具有一个坐标系&…

Hugging Face功能介绍,及在线体验文生图模型Flux

Hugging Face简介 对于非机器学习或深度学习领域的人士来说&#xff0c;Hugging Face这个名字可能并不耳熟。然而&#xff0c;随着近年来大模型的迅速崛起&#xff0c;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所接触。如果你对这一领域感兴趣&#xff0c;并在GitHub上查阅过一些开源资料&#xf…

华为ENSP:STP和链路聚合的管理与配置

这里将不再过度阐述STP和链路聚合的理论知识&#xff0c;不清楚的同学可以去观看Cisco文章中的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https://blog.csdn.net/2301_76341691/article/details/145166547?fromshareblogdetail&sharetypeblogdetail&sharerId145166547&sharereferPC&…

Asp.Net Core 8.0 使用 Serilog 按日志级别写入日志文件的两种方式

1、所需的Nuget包 本文项目的版本是.NET 8.0&#xff0c;如果使用其它版本安装适配版本即可。 Serilog.AspNetCore(8.0.2) Serilog.Sinks.File(5.0.0) Serilog.Expressions(5.0.0) 2、两种配置方式 2.1 代码形式&#xff08;Program.cs&#xff09; 在Program.cs文件中&am…

基于ESP32+VUE+JAVA+Ngnix的一个小型固件编译系统

一、前提 开发ESP32固件时&#xff0c;使用本地环境输出固件时&#xff0c;存在多个开发多种开发平台的问题。会导致最终输出的固件不统一。更可能因为本地的开发环境差异导致固件无法追溯。 基于上述原因&#xff0c;开发了一个小型的固件编译系统。将该系统部署在一台ubutn…

自然语言处理——自注意力机制

一、文字表示方法 在自然语言处理中&#xff0c;如何用数据表示文字是基础问题。独热编码&#xff08;One-hot Encoding &#xff09;是一种简单的方法&#xff0c;例如对于 “我”“你”“他”“猫”“狗” 等字&#xff0c;会将其编码为如 “我 [1 0 0 0 0 ……]”“你 [0 …

[JavaScript] 运算符详解

文章目录 算术运算符&#xff08;Arithmetic Operators&#xff09;注意事项&#xff1a; 比较运算符&#xff08;Comparison Operators&#xff09;注意事项&#xff1a; 逻辑运算符&#xff08;Logical Operators&#xff09;短路运算&#xff1a;逻辑运算符的返回值&#xf…

《汽车维护与修理》是什么级别的期刊?是正规期刊吗?能评职称吗?

​问题解答&#xff1a; 问&#xff1a;《汽车维护与修理》是不是核心期刊&#xff1f; 答&#xff1a;不是&#xff0c;是知网收录的正规学术期刊。 问&#xff1a;《汽车维护与修理》级别&#xff1f; 答&#xff1a;国家级。主管单位&#xff1a;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 …

VUE学习笔记(入门)17__小黑记事本综合案例

目录结构 记得引入css样式 css代码 /* 清除浏览器的默认内外间距 */ html, body {margin: 0;padding: 0; } body {background: #fff; } button {margin: 0;padding: 0;border: 0;background: none;font-size: 100%;vertical-align: baseline;font-family: inherit;font-weig…

React的应用级框架推荐——Next、Modern、Blitz等,快速搭建React项目

在 React 企业级应用开发中&#xff0c;Next.js、Modern.js 和 Blitz 是三个常见的框架&#xff0c;它们提供了不同的特性和功能&#xff0c;旨在简化开发流程并提高应用的性能和扩展性。以下是它们的详解与比较&#xff1a; Next、Modern、Blitz 1. Next.js Next.js 是由 Ve…

【React】插槽渲染机制

目录 通过 children 属性结合条件渲染通过 children 和 slot 属性实现具名插槽通过 props 实现具名插槽 在 React 中&#xff0c;并没有直接类似于 Vue 中的“插槽”机制&#xff08;slot&#xff09;。但是&#xff0c;React 可以通过 props和 children 来实现类似插槽的功能…

常见IQ测试题: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单选题] 把下面的六个图形分为两类&#xff0c;使每一类图形都有各自的共同特征或规律&#xff0c;分类正确的一项是&#xff08; &#xff09;。 A A ①②③&#xff0c;④⑤⑥ B B ①⑤⑥&#xff0c;②③④ C C ①②④&#xff0c;③⑤⑥ &#xff08;正确答案&#xff0…

项目开发实践——基于SpringBoot+Vue3实现的在线考试系统(七)

文章目录 一、题库管理模块实现1、新增题目功能实现1.1 页面设计1.2 前端功能实现1.3 后端功能实现1.4 效果展示2、题目列表功能实现2.1 页面设计2.2 前端功能实现2.3 后端功能实现2.3.1 后端查询题目列表接口实现2.3.2 后端编辑试题接口实现2.4 效果展示二、代码下载一、题库管…

opentelemetry-collector docker安装

一、编写配置 nano /root/otelcol-config.yamlreceivers:otlp:protocols:grpc:endpoint: 0.0.0.0:4317http:endpoint: 0.0.0.0:4318 exporters:debug:verbosity: detailed service:pipelines:traces:receivers: [otlp]exporters: [debug]metrics:receivers: [otlp]exporters: …

xiao esp32 S3播放SD卡wav音频

本文旨在使用xiao esp32 S3 播放SD卡上的音频文件 1 硬件准备 SD卡 2 代码实现 2.1 依赖库 ESP32-audioI2S-master 2.2 代码 #include "Arduino.h" #include "Audio.h" #include "SD.h"// Digital I/O used #define I2S_DOUT 6 #defi…

要获取本地的公网 IP 地址(curl ifconfig.me)

文章目录 通过命令行查询&#xff08;适用于 Linux/Mac/Windows&#xff09;Linux/MacWindows 注意事项 要获取本地的公网 IP 地址&#xff0c;可以通过以下简单的方法&#xff1a; 通过命令行查询&#xff08;适用于 Linux/Mac/Windows&#xff09; Linux/Mac 打开终端。输入…

金融项目实战 07|Python实现接口自动化——连接数据库和数据清洗、测试报告、持续集成

目录 一、投资模块&#xff08;投资接口投资业务&#xff09; 二、连接数据库封装 和 清洗数据 1、连接数据库 2、数据清洗 4、调用 三、批量执行测试用例 并 生成测试报告 四、持续集成 1、代码上传gitee 2、Jenkin持续集成 一、投资模块&#xff08;投资接口投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