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WPS Android面试题及参考答案

 说说你所知道的所有集合?并阐述其内部实现。

在 Android 开发(Java 语言基础上)中有多种集合。

首先是 List 集合,主要包括 ArrayList 和 LinkedList。

ArrayList 是基于数组实现的动态数组。它的内部有一个数组来存储元素,当添加元素时,如果数组容量不够,会进行扩容操作。例如,初始容量可能是 10,当添加第 11 个元素时,它会创建一个新的、更大的数组(通常是原来容量的 1.5 倍左右),然后将原来数组中的元素复制到新数组中,再添加新元素。这种方式使得它在随机访问元素时效率很高,时间复杂度是 O (1),因为可以通过数组下标直接定位元素。但是在插入和删除元素(非末尾位置)时效率较低,因为需要移动后面的元素来保持数组的连续性,插入和删除的时间复杂度是 O (n)。

LinkedList 是基于链表实现的集合。它的每个节点包含数据和指向下一个节点(以及上一个节点,双向链表的情况下)的引用。在插入和删除元素时,只需要改变节点之间的引用关系,所以在插入和删除操作上效率较高,时间复杂度是 O (1)(如果知道插入位置)。不过,在随机访问元素时,需要从链表头开始遍历,时间复杂度是 O (n)。

Set 集合主要有 HashSet 和 TreeSet。HashSet 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它内部实际上是通过一个 HashMap 来存储元素的,元素存储在 HashMap 的键的位置,值是一个固定的对象(比如一个静态的 Object 对象)。它的特点是不允许有重复元素,因为哈希表通过计算元素的哈希值来确定存储位置,当添加元素时,先计算哈希值,看是否有冲突,如果没有就直接存储,有冲突则通过一定的解决机制(如链地址法)来处理。TreeSet 是基于红黑树实现的,它会对元素进行排序,元素必须实现 Comparable 接口或者在构造 TreeSet 时传入一个 Comparator 对象来定义比较规则。

Map 集合有 HashMap 和 TreeMap 等。HashMap 内部是通过数组和链表(在 Java 8 之后还有红黑树部分情况)来实现的。它有一个哈希桶数组,每个桶可以存储一个链表(或红黑树)的头节点。当添加键值对时,先对键计算哈希值,确定存储的桶位置,然后在桶对应的链表(或红黑树)中存储键值对。TreeMap 是基于红黑树实现的,它会根据键的自然顺序或者自定义的比较器来对键进行排序,在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时,时间复杂度是 O (log n)。这样可以方便地按照键的顺序遍历键值对。

父类中的 static 方法为啥不能被子类覆盖?

在 Java(Android 开发基于 Java)中,静态方法是属于类本身的,而不是类的实例对象。当我们定义一个静态方法时,它是通过类名来调用的,而不是通过对象引用。

子类和父类在内存中的布局是有区别的。对于非静态方法,当子类继承父类时,子类会继承父类的实例方法,并且可以通过方法重写来改变方法的行为。这是因为非静态方法的调用是和对象相关联的,在运行时,Java 虚拟机(JVM)会根据对象的实际类型(也就是子类对象还是父类对象)来决定调用哪个方法。

然而,对于静态方法,由于它是属于类的,不存在和对象的动态绑定关系。当调用一个静态方法时,编译器在编译阶段就已经确定了是调用哪个类的静态方法。例如,如果在父类中有一个静态方法,在子类中定义了一个和父类中静态方法签名相同的方法,这在编译器看来,它们是完全独立的两个方法,分别属于父类和子类。

从语义上来说,覆盖是指在子类中重新定义一个方法,使得在通过子类对象调用这个方法时,能够改变父类中该方法的行为。但对于静态方法,这种基于对象动态调用改变行为的机制是不存在的。所以,父类中的静态方法不能被子类覆盖。如果在子类中定义了和父类相同签名的静态方法,只是定义了一个新的静态方法,这个新方法和父类的静态方法没有继承和覆盖的关系。

举个例子,假设父类有一个静态方法printMessage,子类也定义了一个相同签名的静态方法printMessage。当我们通过父类名.printMessage()调用时,执行的是父类的静态方法;当我们通过子类名.printMessage()调用时,执行的是子类的静态方法。它们是相互独立的,和非静态方法通过对象引用动态绑定调用的机制完全不同。

vector 的内部实现原理是什么?

在 C++ 中(Android 的一些底层开发可能会涉及 C++),vector是一个动态数组容器。

vector内部有三个重要的指针成员变量,一般分别指向存储数据的数组的起始位置、当前已使用的数组空间的末尾位置和分配的数组空间的末尾位置。

在创建一个vector对象时,可以指定初始容量,也可以使用默认的初始容量。如果没有指定,通常会有一个较小的初始容量(例如在某些实现中是 1)。当向vector中添加元素时,如果当前已使用的空间没有达到分配的空间的末尾,那么可以直接将元素添加到数组中合适的位置,这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 (1),因为只是简单的数组元素赋值操作。

但是,当已使用的空间达到分配的空间末尾时,vector需要进行扩容操作。扩容操作通常会分配一个新的、更大的数组空间,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倍数增长(例如在许多实现中是当前容量的 2 倍)。然后将原来数组中的元素复制到新的数组中,再释放原来的数组空间。这个复制元素的过程使得添加元素操作在需要扩容时的时间复杂度变为 O (n),其中 n 是当前元素的数量。

vector支持随机访问,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数组。通过下标访问元素的时间复杂度是 O (1)。例如,如果有一个vector<int> v,要访问v[i],计算v[i]的地址就是起始地址加上i乘以元素类型大小(对于int类型就是 4 字节乘以i),然后直接从这个地址读取元素。

在删除元素方面,如果删除的是最后一个元素,那么只需要将已使用的空间末尾指针向前移动一个位置就可以了,时间复杂度是 O (1)。但是如果删除中间的元素,需要将后面的元素向前移动来填补删除元素后的空位,时间复杂度是 O (n),这里的 n 是从删除位置到数组末尾的元素数量。

vector还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成员函数,比如push_back用于在数组末尾添加元素,pop_back用于删除数组末尾元素,size用于获取当前元素数量,capacity用于获取当前分配的容量等。这些函数方便了对动态数组的操作和管理,使得vector在需要频繁随机访问和偶尔插入删除元素的场景下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容器。

HashMap 的内部实现原理是什么?如何查找元素?

在 Java(用于 Android 开发)中,HashMap 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一种数据结构。

内部有一个数组,这个数组的每个元素被称为 “桶”(bucket)。当我们向 HashMap 中添加键值对时,首先会对键进行哈希运算。哈希运算会根据键对象的hashCode方法得到一个哈希值,然后通过一定的算法(通常是取模运算)来确定这个键值对应存储在数组的哪个桶中。例如,如果数组长度是 16,哈希值是 20,那么 20 % 16 = 4,这个键值对就会被存储在数组下标为 4 的桶中。

每个桶实际上存储的是一个链表(在 Java 8 之后,如果链表长度达到一定阈值,比如 8,并且数组长度达到一定大小,如 64,这个链表会被转换为红黑树来提高性能)。当多个键通过哈希运算得到相同的桶位置时,这些键值对就会以链表(或红黑树)的形式存储在这个桶中。这就是哈希冲突的解决方式,这种方式称为 “链地址法”。

在查找元素时,首先对要查找的键进行哈希运算,确定它可能存储的桶位置。然后在这个桶对应的链表(或红黑树)中遍历查找。如果是链表,就逐个比较键是否相等(通过equals方法),直到找到匹配的键或者遍历完整个链表。如果是红黑树,就利用红黑树的查找算法来查找匹配的键。

例如,假设我们有一个HashMap<String, Integer>,要查找键为 "key" 的元素。首先计算 "key" 的哈希值,假设得到哈希值后确定存储在第 3 个桶中。然后在第 3 个桶对应的链表(或红黑树)中查找。如果是链表,就从链表头开始,比较每个节点的键(通过equals方法)是否是 "key",如果找到就返回对应的整数 value;如果是红黑树,就根据红黑树的节点比较规则来查找。

在插入元素时,也要先确定桶位置,然后将新的键值对添加到桶对应的链表(或红黑树)的合适位置。如果是链表,通常是添加到表头或者表尾(不同实现可能不同);如果是红黑树,就按照红黑树的插入规则来插入。

在删除元素时,同样先找到桶位置,然后在链表(或红黑树)中找到要删除的键对应的节点,然后进行删除操作。如果是链表,直接删除节点;如果是红黑树,就按照红黑树的删除规则来删除。

ArrayList 的内部实现原理是什么?

在 Java(用于 Android 开发)中,ArrayList 是一个动态数组。

它的内部维护了一个数组来存储元素,同时还有一个变量来记录数组中实际存储的元素数量(通常称为size)。

当创建一个 ArrayList 对象时,可以指定初始容量。如果没有指定,通常会有一个默认的初始容量(例如在 Java 中是 10)。这个初始容量决定了数组的初始大小。

在添加元素时,如果当前元素数量(size)小于数组容量,那么可以直接将新元素添加到数组的size位置,这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 (1)。例如,有一个 ArrayList<Integer> list,已经存储了 3 个元素,当添加第 4 个元素时,只要size小于数组容量,就可以直接将这个元素添加到数组的第 4 个位置。

但是,当元素数量达到数组容量时,ArrayList 需要进行扩容操作。扩容操作一般是创建一个新的、更大的数组,然后将原来数组中的元素复制到新数组中。通常,新数组的容量会比原来的容量增加一定的倍数,比如 1.5 倍左右。这个复制元素的过程使得添加元素操作在需要扩容时的时间复杂度变为 O (n),其中 n 是当前元素的数量。

在访问元素方面,由于 ArrayList 是基于数组的,所以可以通过数组下标来直接访问元素,这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 (1)。例如,要访问 ArrayList 中的第 5 个元素,只需要使用list.get(5),内部实现就是直接返回数组中下标为 5 的元素。

在删除元素时,如果删除的是最后一个元素,那么只需要将size减 1 就可以了,时间复杂度是 O (1)。但是如果删除中间的元素,需要将后面的元素向前移动来填补删除元素后的空位,时间复杂度是 O (n),这里的 n 是从删除位置到数组末尾的元素数量。

ArrayList 还提供了很多方便的方法,比如add方法用于添加元素,remove方法用于删除元素,get方法用于获取元素,set方法用于修改元素等。这些方法使得 ArrayList 在需要频繁随机访问和偶尔插入删除元素的场景下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容器,特别是在存储和操作同类型的一组数据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LinkList(LinkedList)的内部实现原理是什么?

在 Java 中,LinkedList 是一种基于链表的数据结构。它的内部实现是通过节点(Node)来完成的。

每个节点包含三个部分:一个数据元素、一个指向前一个节点的引用(prev)和一个指向后一个节点的引用(next)。对于双向链表的 LinkedList,这种结构使得它可以在两个方向上遍历链表。

在插入元素方面,当向 LinkedList 中插入一个新元素时,只需要改变相关节点的引用即可。例如,如果要在两个节点 A 和 B 之间插入一个新节点 C,首先将 C 的 prev 引用指向 A,将 C 的 next 引用指向 B,然后将 A 的 next 引用指向 C,将 B 的 prev 引用指向 C。这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 O (1),因为不需要像数组那样移动大量元素来腾出空间。

在删除元素时,同样只需要改变相关节点的引用。如果要删除节点 D,将 D 的前一个节点的 next 引用指向 D 的后一个节点,将 D 的后一个节点的 prev 引用指向 D 的前一个节点,然后释放节点 D 的内存空间。这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也是 O (1)。

然而,LinkedList 在随机访问元素方面效率较低。因为要访问链表中的第 n 个元素,需要从链表头(或者链表尾,根据遍历方向)开始逐个节点遍历。如果链表长度为 m,要访问第 n 个元素,平均时间复杂度是 O (m/2),在最坏情况下是 O (m)。

LinkedList 还实现了 List 接口,提供了一系列方法。比如 add 方法用于添加元素,它可以在链表末尾添加元素(只需要找到最后一个节点,然后插入新节点即可),也可以在指定位置插入元素(通过遍历找到指定位置,然后进行插入操作)。remove 方法用于删除元素,根据元素的值或者位置来删除。get 方法用于获取指定位置的元素,通过遍历链表来实现。

在存储结构上,LinkedList 不需要预先分配固定大小的空间,它的大小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元素的添加和删除而自动调整。这与基于数组的 ArrayList 不同,ArrayList 需要考虑数组的扩容和收缩问题。

StringBuffer 和 StringBuilder 的区别是什么?

在 Java 中,StringBuffer 和 StringBuilder 都用于处理可变的字符串序列。

首先从线程安全方面来看,StringBuffer 是线程安全的。这是因为在它的方法定义中使用了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修饰方法。例如,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一个 StringBuffer 对象的 append 方法时,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进入方法体执行操作,其他线程需要等待,这样就保证了在多线程环境下操作字符串的正确性。

而 StringBuilder 不是线程安全的。它没有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来修饰方法,这使得它在单线程环境下性能比 StringBuffer 更好。因为在单线程环境中,不需要考虑线程同步的开销,所以 StringBuilder 可以更快地执行字符串的添加、删除、修改等操作。

从性能方面考虑,在单线程情况下,StringBuilder 的性能通常优于 StringBuffer。这是因为 StringBuilder 不需要进行线程同步的操作,减少了额外的时间开销。例如,在一个频繁进行字符串拼接的单线程程序中,使用 StringBuilder 会比 StringBuffer 更高效。

在功能方面,StringBuffer 和 StringBuilder 提供了相似的方法。它们都有 append 方法用于添加各种类型的数据到字符串末尾,如 append (int i)、append (String s) 等。也都有 delete 方法用于删除字符串中的部分字符,replace 方法用于替换部分字符,insert 方法用于在指定位置插入字符等。

例如,创建一个 StringBuilder 对象,使用 append 方法拼接字符串。如 StringBuilder sb = new StringBuilder (); sb.append ("Hello"); sb.append ("World"); 最终得到的字符串是 "Hello World"。同样的操作也可以用 StringBuffer 来完成,如 StringBuffer sb2 = new StringBuffer (); sb2.append ("Hello"); sb2.append ("World");

在实际应用中,如果是在多线程环境下需要对字符串进行操作,应该选择 StringBuffer 来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如果是在单线程环境下,并且对性能有较高要求,尤其是在频繁进行字符串修改操作的情况下,选择 StringBuilder 会更合适。

static 关键字的作用有哪些?

在 Java(与 Android 开发紧密相关)中,static 关键字有多种重要的作用。

首先,当 static 用于修饰成员变量时,这个变量就成为了类变量,而不是实例变量。这意味着这个变量属于类本身,而不是类的某个具体对象。例如,有一个类MyClass,其中定义了一个static int count,所有MyClass的对象共享这个count变量。当一个对象修改了count的值,其他对象访问count时会看到这个修改后的结果。这种共享的特性使得类变量在统计对象数量、共享配置信息等场景中非常有用。

从内存角度看,类变量在类加载时就会被分配内存空间,并且只有一份。与实例变量不同,实例变量是在创建对象时为每个对象单独分配内存空间。比如,假设创建了三个MyClass的对象,对于非静态的实例变量,会有三份内存空间分别存储每个对象的实例变量;而对于count这个静态变量,只有一份内存空间,三个对象都指向这同一个内存位置。

其次,当 static 用于修饰方法时,这个方法就成为了类方法。类方法可以通过类名直接调用,不需要创建类的对象。例如,MyClass.printMessage()(假设printMessage是一个静态方法)。类方法不能直接访问非静态的成员变量和成员方法,因为非静态成员是与对象相关联的,而静态方法是属于类的,在没有对象的情况下也能调用。这在一些工具方法的场景中很有用,比如数学计算类中的一些计算方法,不需要依赖于某个具体对象的状态,就可以定义为静态方法。

在代码组织方面,静态方法和变量可以使代码结构更加清晰。例如,在一个包含很多工具类的项目中,可以把一些通用的、不依赖于对象状态的方法和变量定义为静态的,方便其他类调用。而且,静态代码块也是一个重要的应用。静态代码块在类加载时执行,并且只执行一次。可以利用静态代码块来进行一些初始化操作,比如初始化静态变量。例如,在一个数据库连接类中,可以在静态代码块中加载数据库驱动,因为这个操作只需要执行一次,而且不依赖于具体的对象。

另外,在内部类中,静态内部类和非静态内部类有很大的区别。静态内部类不持有外部类的引用,它更像是一个独立的类,只是定义在另一个类的内部。这使得静态内部类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更方便地使用,比如当内部类不需要访问外部类的非静态成员时,定义为静态内部类可以减少内存占用,并且可以不依赖于外部类的对象而独立存在。

final 关键字的作用有哪些?

在 Java(用于 Android 开发)中,final 关键字有多种用途。

当 final 用于修饰一个类时,这个类就不能被继承。例如,有一个类FinalClass被定义为final,那么其他类就不能通过继承FinalClass来扩展它的功能。这种限制在一些情况下是很有用的,比如当一个类的设计已经很完善,不希望被其他类修改或者扩展其行为时,就可以将这个类定义为final。同时,这也有助于提高安全性,因为可以防止子类对父类的功能进行不当的修改。

当 final 用于修饰一个方法时,这个方法不能被子类重写。例如,在父类中有一个final方法finalMethod,子类就不能定义一个和finalMethod签名相同的方法来改变其行为。这在设计一些核心方法或者不希望被子类改变行为的方法时很有用。比如,在一个工具类中,某些方法的实现是固定的,不希望被使用者通过继承来修改,就可以将这些方法定义为final

当 final 用于修饰一个变量时,这个变量就成为了常量。如果是基本类型的变量,一旦被赋值就不能再改变其值。例如,final int num = 10;,之后就不能再对num进行重新赋值。如果是引用类型的变量,不能再让这个变量指向其他对象,但是可以修改对象的内部状态(如果对象有可修改的内部状态)。例如,有一个finalList对象final List<String> list = new ArrayList<>();,不能再让list指向其他的List对象,但是可以对list中的元素进行添加、删除等操作。

在参数传递方面,当一个方法的参数被定义为final时,在方法体内部不能重新赋值这个参数。这在一些情况下可以保证参数的不可变性,特别是在匿名内部类或者 lambda 表达式中,有时候需要使用final参数来保证代码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从性能角度看,对于final变量,编译器可能会进行一些优化。因为知道变量的值不会改变,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提前将变量的值计算或者存储在合适的位置,从而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volatile 关键字的作用有哪些?

在 Java(与 Android 开发相关)中,volatile 关键字主要用于多线程环境下。

首先,volatile 关键字保证了变量的可见性。在多线程环境中,如果一个变量没有被声明为 volatile,一个线程对这个变量的修改可能不会及时被其他线程看到。例如,有两个线程 A 和 B,它们共享一个变量sharedVar。当线程 A 修改了sharedVar的值后,由于 CPU 缓存等原因,线程 B 可能不会立即看到这个修改后的新值。但是,如果sharedVar被声明为 volatile,那么当线程 A 修改了sharedVar的值后,这个修改会立即被刷新到主存中,并且其他线程在读取sharedVar时会直接从主存中获取最新的值,从而保证了变量的可见性。

从内存模型的角度来看,Java 内存模型规定了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工作内存(类似于 CPU 缓存),线程对变量的操作通常是在自己的工作内存中进行的。当一个变量被声明为 volatile 时,就会对这种内存操作产生约束。每次对 volatile 变量进行写操作时,会将这个变量的值从线程的工作内存刷新到主存中;每次对 volatile 变量进行读操作时,会从主存中读取这个变量的值,而不是从线程的工作内存中读取。

其次,volatile 关键字可以禁止指令重排序。在编译器和处理器为了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可能会对指令进行重排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种重排序可能会导致程序出现错误。例如,在一个简单的单例模式实现中,有一个volatile变量用于判断单例是否已经被初始化。如果没有 volatile 关键字,编译器或者处理器可能会对初始化单例对象的指令和赋值给判断变量的指令进行重排序,导致在多线程环境下可能会出现多个单例对象被创建的错误情况。

不过,volatile 关键字并不能保证原子性。例如,对于一个volatile int count变量,在多个线程中对count进行自增操作(count++)时,由于自增操作不是原子操作(它包含了读取、修改和写入三个步骤),所以可能会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其他同步机制,如synchronized关键字或者java.util.concurrent.atomic包中的原子类来保证原子性。

在实际的多线程编程中,正确地使用 volatile 关键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简单的线程间通信问题,尤其是在共享变量的可见性方面。但要注意它的局限性,对于复杂的多线程操作,还需要结合其他同步机制来保证程序的正确性。

单例模式线程安全的实现方式有哪些?请详细说说细节。

单例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确保一个类只有一个实例,并提供一个全局访问点。在多线程环境下,实现线程安全的单例模式有多种方式。

首先是饿汉式。这种方式在类加载时就创建单例对象。因为类加载过程是由类加载器来保证线程安全的,所以这种方式天然地保证了线程安全。例如,定义一个单例类如下: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在这个例子中,instance变量在类加载时就被初始化。当多个线程调用getInstance方法时,它们获取到的都是同一个instance对象。这种方式的优点是简单、线程安全,缺点是如果这个单例对象的创建过程很复杂或者占用资源较多,而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能不会用到这个单例对象,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其次是懒汉式加同步方法。这种方式是在第一次调用getInstance方法时才创建单例对象,并且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来保证线程安全。例如: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ynchronized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在这个代码中,synchronized关键字修饰getInstance方法,确保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进入这个方法。当一个线程进入方法后,如果instancenull,就创建一个新的单例对象。后续的线程再调用这个方法时,就会获取到已经创建好的单例对象。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实现了懒加载,只有在需要时才创建对象,但是synchronized关键字会导致性能下降,因为每次调用getInstance方法都需要获取锁。

还有一种是双重检查锁定(DCL)方式。这种方式在懒汉式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减少了synchronized关键字的使用,提高了性能。例如: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volatile 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 (Singleton.class)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

在这里,使用了volatile关键字来保证变量的可见性。外层的if判断减少了不必要的同步操作。当多个线程同时访问getInstance方法时,只有第一个发现instancenull的线程会进入同步块,并且在同步块内再次检查instance是否为null,然后创建单例对象。后续的线程在第一次if判断时就会发现instance已经不是null,直接获取对象即可。这种方式在保证线程安全的同时,提高了性能,但实现相对复杂,而且需要注意volatile关键字的正确使用。

另外,还有一种是使用静态内部类的方式。例如:

class Singleton {
    private 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class SingletonHolder {
        private static final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SingletonHolder.INSTANCE;
    }
}

在这个方式中,单例对象是在静态内部类SingletonHolder中创建的。由于静态内部类的加载是在第一次被使用时,所以实现了懒加载。而且,类加载过程是线程安全的,所以也保证了单例对象的线程安全。这种方式结合了饿汉式的线程安全和懒汉式的懒加载的优点。

Java 函数的访问权限有哪些?

在 Java 中,函数(方法)的访问权限主要有四种,分别是 public、private、protected 和默认(也称为包访问权限)。

public 访问权限是最宽松的。当一个函数被定义为 public 时,它可以被任何类访问,无论这个类是在同一个包中还是在不同的包中。例如,有一个类A,其中有一个 public 方法publicMethod,在另一个包中的类B可以通过创建A的对象或者使用类名(如果是静态方法)来访问publicMethod。这种访问权限适用于提供公共接口的方法,比如在一个工具类中的常用工具方法,希望被其他类广泛使用,就可以定义为 public。

private 访问权限是最严格的。一个被定义为 private 的函数只能在它所属的类内部被访问。例如,在一个类C中有一个 private 方法privateMethod,这个方法只能被C类内部的其他方法调用,即使是C类的子类也不能访问这个 private 方法。这种访问权限通常用于类内部的辅助方法,这些方法的功能是为了帮助实现类的其他 public 或者 protected 方法,不希望被外部类或者子类访问。

protected 访问权限介于 public 和 private 之间。一个被定义为 protected 的函数可以被它所属的类、同一个包中的其他类以及它的子类访问。例如,有一个类D,其中有一个 protected 方法protectedMethod,在D类的同一个包中的其他类可以访问protectedMethodD类的子类(无论在哪个包中)也可以访问protectedMethod。这种访问权限适用于在继承关系中需要被子类访问的方法,比如在一个父类中定义了一些通用的方法,希望子类能够继承并可能进行扩展或者修改,就可以定义为 protected。

默认访问权限(没有写任何访问权限修饰符)是指这个函数可以被同一个包中的其他类访问,但是不能被其他包中的类访问。例如,在一个包package1中有一个类E,其中有一个没有修饰符的方法defaultMethod,在package1中的其他类可以访问defaultMethod,但是如果在另一个包package2中有一个类F,则F不能访问defaultMethod。这种访问权限适用于在一个包内部共享的方法,不需要被其他包访问的情况。

这些访问权限修饰符可以帮助我们控制方法的访问范围,从而实现更好的代码封装和信息隐藏。合理地使用访问权限修饰符可以提高代码的安全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Java 垃圾回收机制是怎样的?

在 Java 中,垃圾回收(Garbage Collection,简称 GC)机制是自动内存管理的重要部分。

Java 程序运行时,会在内存中划分出不同的区域,其中最重要的是堆(Heap)。对象在创建时,通常是在堆中分配内存空间。垃圾回收器主要负责回收堆中不再被使用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

首先是如何判断对象是否可以被回收。Java 中有两种主要的判断方法。一种是引用计数法,不过 Java 虚拟机(JVM)并没有采用这种方法。引用计数法是指为每个对象添加一个引用计数器,当有一个引用指向这个对象时,计数器加 1,当引用失效(比如引用变量超出作用域或者被重新赋值)时,计数器减 1。当计数器为 0 时,就表示这个对象可以被回收。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实现简单、高效,但是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无法解决循环引用的问题。例如,有两个对象 A 和 B,A 引用 B,B 引用 A,它们的引用计数都不会为 0,但是实际上它们可能已经没有其他有效的引用了,应该被回收。

Java 采用的是可达性分析算法。这个算法从一组被称为 “GC Roots” 的对象开始,通过引用链向下搜索。GC Roots 对象包括虚拟机栈(栈帧中的本地变量表)中引用的对象、方法区中类静态属性引用的对象、方法区中常量引用的对象、本地方法栈中 JNI(Java Native Interface)引用的对象。如果一个对象从 GC Roots 开始,通过一系列的引用链都无法到达,那么这个对象就是不可达的,就可以被回收。

当垃圾回收器确定了要回收的对象后,就会进行回收操作。不同的垃圾回收器采用不同的回收策略。例如,最基本的标记 - 清除(Mark - Sweep)算法。这个算法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标记阶段,垃圾回收器会标记出所有可以到达的对象,也就是从 GC Roots 可达的对象。然后是清除阶段,回收所有未被标记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但是这种算法有一个缺点,就是会产生内存碎片。因为被回收的对象可能是不连续的,留下的可用内存空间也是不连续的,当需要分配一个较大的对象时,可能没有足够大的连续内存空间,即使总的可用内存空间足够。

为了解决内存碎片的问题,出现了复制(Copying)算法。这种算法将可用内存划分为两个大小相等的区域,比如区域 A 和区域 B。当进行垃圾回收时,只使用其中一个区域,比如区域 A,将区域 A 中所有可达的对象复制到区域 B 中,然后清空区域 A。这样,区域 B 中的对象是连续的,没有内存碎片。下一次垃圾回收时,就反过来,使用区域 A,将区域 B 中的可达对象复制到区域 A 中。不过,这种算法的缺点是会浪费一半的内存空间。

还有一种是标记 - 整理(Mark - Compact)算法。这个算法和标记 - 清除算法类似,先进行标记阶段,确定要回收的对象。然后在整理阶段,将所有可达的对象向一端移动,使得内存空间在回收后是连续的,避免了内存碎片的产生。

在实际的 JVM 中,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和需求,采用不同的垃圾回收器或者垃圾回收算法组合。例如,在新生代(Young Generation)中,对象的生命周期通常比较短,可能会采用复制算法;在老年代(Old Generation)中,对象的生命周期较长,可能会采用标记 - 整理算法。并且,不同的 JVM 实现(如 HotSpot、OpenJDK 等)也会有自己的优化策略和垃圾回收器实现。

进程和线程的区别是什么?

进程和线程都是操作系统中的概念,在计算机程序执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从定义上来说,进程是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一个进程包含了运行一个程序所需要的全部资源,比如内存空间、文件句柄、网络端口等。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这意味着一个进程中的变量和代码与其他进程是相互隔离的。例如,当同时运行一个文本编辑器和一个浏览器程序时,它们分别是两个不同的进程,文本编辑器进程有自己的内存区域来存储正在编辑的文档内容、界面布局等信息,浏览器进程也有自己独立的内存区域来存储网页内容、书签等信息。

而线程是进程中的一个执行单元,是 CPU 调度的基本单位。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这些线程共享进程的资源,比如共享同一段代码和数据(全局变量等)。例如,在一个文字处理软件的进程中,可能有一个线程负责接收用户的键盘输入,另一个线程负责在屏幕上显示文档内容,还有一个线程负责自动保存文档。这些线程都在同一个进程中,它们共享进程的内存空间,所以可以方便地访问和修改文档内容等公共资源。

从资源占用方面来看,进程需要占用较多的系统资源。因为它需要独立的地址空间、各种系统资源的分配等。创建一个进程需要为它分配大量的资源,包括内存空间的初始化、文件系统资源的分配等。相比之下,线程占用的资源较少。因为线程共享进程的资源,它只需要有自己的栈空间(用于存储局部变量、方法调用等信息)、程序计数器(记录当前执行的指令位置)等少量资源。这使得在一个进程中创建多个线程比创建多个进程更加节省资源。

在调度方面,进程之间的切换开销较大。由于每个进程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当从一个进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时,需要保存当前进程的状态(如程序计数器、寄存器内容、内存状态等),然后加载另一个进程的状态,这个过程涉及到大量的系统操作和数据交换,所以开销较大。而线程之间的切换开销较小。因为线程共享进程的资源,切换时主要是切换线程的栈空间和程序计数器等少量信息,不需要像进程切换那样进行复杂的资源交换。

在并发性方面,多个进程之间是并发执行的,它们之间的通信相对复杂。进程间通信(IPC)需要通过一些特殊的机制,如管道、消息队列、共享内存等。这些机制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并且在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同步和互斥等问题,以防止数据冲突。而线程在一个进程内部是并发执行的,线程间的通信相对简单。因为它们共享进程的资源,可以通过共享变量、对象等方式直接进行通信,但同时也需要注意线程安全问题,比如使用同步机制来防止多个线程同时访问和修改共享资源时出现错误。

从独立性角度看,进程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一个进程的崩溃通常不会影响其他进程的正常运行,除非它们之间有紧密的依赖关系(如通过进程间通信建立的依赖)。而线程的独立性较低。一个线程的异常退出或者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整个进程的崩溃,因为线程共享进程的资源,一个线程对共享资源的错误操作可能会影响到其他线程的正常运行。

 线程创建的方式有几种?

在 Java(与 Android 开发相关)中,线程创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继承Thread类。通过定义一个类继承Thread类,然后重写run方法来实现线程的逻辑。例如:

class MyThread extends Thread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执行的逻辑,比如打印信息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a thread running.");
    }
}

在这个例子中,MyThread类继承了Thread类,run方法定义了线程要执行的具体内容。要启动这个线程,需要创建MyThread类的对象,然后调用start方法,如下:

MyThread thread = new MyThread();
thread.start();

start方法会启动一个新的线程,这个线程会自动调用run方法来执行线程的逻辑。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直接调用run方法来代替start方法,因为直接调用run方法就相当于在当前线程中执行run方法的内容,而不是在新的线程中执行。

第二种是实现Runnable接口。这种方式将线程的任务定义和线程本身分离开来。例如:

class MyRunnable implements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执行的逻辑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a runnable thread running.");
    }
}

然后可以通过Thread类来创建并启动线程,如下:

MyRunnable runnable = new MyRunnable();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runnable);
thread.start();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更加灵活,因为Runnable接口可以被多个类实现,而且可以方便地实现资源共享。例如,如果有多个线程需要访问和执行同一个任务,只需要创建一个实现Runnable接口的类的实例,然后将这个实例传递给多个Thread对象即可。

第三种是通过Callable接口和Future接口来创建线程。Callable接口类似于Runnable接口,但是Callable接口的call方法可以有返回值,并且可以抛出异常。例如: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Callabl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Futur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FutureTask;

class MyCallable implements Callable<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call() throws Exception {
        // 线程执行的逻辑,并且有返回值
        return "This is a callable thread running and return a value.";
    }
}

要使用Callable接口创建线程,需要通过FutureTask类来包装Callable对象,然后将FutureTask对象传递给Thread对象来启动线程,如下:

MyCallable callable = new MyCallable();
FutureTask<String> futureTask = new FutureTask<>(callable);
Thread thread = new Thread(futureTask);
thread.start();

同时,可以通过Future接口来获取Callable线程的返回值,如下:

try {
    String result = futureTask.get();
    System.out.println(result);
} catch (Exception e) {
    // 处理异常
}

这种方式在需要线程执行任务并且获取返回值的场景下非常有用,比如在一些计算任务中,需要多个线程同时计算,然后获取每个线程的计算结果进行汇总。

另外,在 Java 的java.util.concurrent包中还有一些高级的线程创建和管理工具,如ExecutorServiceThreadPoolExecutor。可以通过这些工具来创建线程池,然后从线程池中获取线程来执行任务。例如: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ervice;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Executors;

class MyTask implements Runnable {
    @Override
    public void run() {
        // 线程执行的逻辑
        System.out.println("This is a task running in a thread pool.");
    }
}

通过ExecutorService创建线程池并执行任务,如下: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Service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3);
for (int i = 0; i < 5; i++) {
    MyTask task = new MyTask();
    executorService.submit(task);
}
executorService.shutdown();

在这个例子中,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3)创建了一个固定大小为 3 的线程池,然后通过submit方法向线程池中提交任务。线程池会自动分配线程来执行任务,当任务数量超过线程池的线程数量时,任务会在队列中等待。最后,executorService.shutdown()用于关闭线程池。

 说说 Android Touch 事件(事件分发)的传递过程。

在 Android 系统中,Touch 事件(触摸事件)的传递过程主要涉及三个重要的方法:dispatchTouchEvent、onInterceptTouchEvent 和 onTouchEvent。

事件传递是从父 View 到子 View 的顺序进行的。当一个触摸事件发生时,首先会调用 Activity 的 dispatchTouchEvent 方法。Activity 会将事件传递给它包含的最顶层的 ViewGroup(视图组)。这个 ViewGroup 的 dispatchTouchEvent 方法会被调用,它会先判断是否拦截这个触摸事件,这是通过 onInterceptTouchEvent 方法来实现的。

如果 ViewGroup 的 onInterceptTouchEvent 方法返回 true,那么这个 ViewGroup 就会拦截这个触摸事件,不会再将事件传递给它内部的子 View。然后,这个 ViewGroup 自己的 onTouchEvent 方法会被调用,来处理这个触摸事件。例如,一个自定义的 ViewGroup 如果想要拦截所有的触摸事件,就可以在 onInterceptTouchEvent 方法中直接返回 true,然后在自己的 onTouchEvent 方法中编写处理触摸事件的逻辑,比如实现滑动效果或者点击效果等。

如果 ViewGroup 的 onInterceptTouchEvent 方法返回 false,那么这个触摸事件会继续传递给它内部的子 View。这个过程是递归的,会一直传递到最底层的 View。当触摸事件传递到一个 View 时,这个 View 的 onTouchEvent 方法会被调用。如果 onTouchEvent 方法返回 true,那么表示这个 View 已经处理了这个触摸事件,事件传递就会停止。如果 onTouchEvent 方法返回 false,那么这个事件会按照相反的顺序向上传递,回到父 View,看父 View 是否想要处理这个事件。

在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特殊情况,就是如果 View 设置了 OnTouchListener,那么在 onTouchEvent 方法被调用之前,会先调用 OnTouchListener 的 onTouch 方法。如果 onTouch 方法返回 true,那么 onTouchEvent 方法就不会被调用。这可以用于在外部监听 View 的触摸事件,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让 View 自己处理触摸事件。

例如,在一个复杂的布局中,有一个外层的 LinearLayout(线性布局)和内部的 Button(按钮)。当手指触摸屏幕时,触摸事件首先会到达 LinearLayout 的 dispatchTouchEvent 方法。如果 LinearLayout 没有拦截这个事件(onInterceptTouchEvent 返回 false),那么事件会传递给 Button。Button 的 onTouchEvent 方法会根据按钮的状态(如是否可点击等)来处理这个事件。如果 Button 处理了这个事件(onTouchEvent 返回 true),那么触摸事件就到此为止。如果 Button 没有处理这个事件(onTouchEvent 返回 false),那么事件会回到 LinearLayout,看 LinearLayout 是否要处理这个事件。

讲述 Android 的 View 的绘制过程。

在 Android 中,View 的绘制过程是一个复杂但有序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步骤:测量(measure)、布局(layout)和绘制(draw)。

首先是测量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 measure 方法来实现的。在这个阶段,View 会根据父 View 传递过来的测量要求(MeasureSpec)来确定自己的大小。对于一个 ViewGroup(视图组),它除了要测量自己的大小,还要遍历它内部的所有子 View,调用每个子 View 的 measure 方法,将测量要求传递给子 View。这个测量要求包含了模式(如 EXACTLY、AT_MOST、UNSPECIFIED)和大小值。例如,当一个 LinearLayout(线性布局)测量它内部的一个 TextView(文本视图)时,如果 LinearLayout 的宽度是固定的,那么传递给 TextView 的宽度测量要求可能是 EXACTLY 模式,并且带有一个具体的宽度值。

在测量过程中,View 会根据自己的布局参数(如 LayoutParams)和内容来计算自己的测量大小。对于一些复杂的 View,可能还需要考虑它的内部子 View 的大小和布局。例如,一个自定义的 ViewGroup 如果包含多个子 View,并且这些子 View 的大小是相互关联的,那么在测量过程中就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确定整个 ViewGroup 的大小。

接下来是布局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 layout 方法来实现的。在这个阶段,View 会根据测量阶段确定的大小和位置信息,将自己放置在父 View 中的合适位置。对于 ViewGroup,它会在布局自己的同时,遍历它内部的所有子 View,调用每个子 View 的 layout 方法,将子 View 放置在自己内部的合适位置。这个位置信息是通过坐标来确定的,例如,一个 View 的左上角坐标(left 和 top)会被确定,从而确定它在父 View 中的具体位置。

在布局过程中,还会考虑一些布局属性,如对齐方式(如居中对齐、左对齐等)、边距(如 margin)等。例如,一个 Button(按钮)在一个 RelativeLayout(相对布局)中的布局,会根据 RelativeLayout 中设置的相对位置属性(如在某个 View 的下方、与某个 View 对齐等)来确定自己的位置。

最后是绘制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 draw 方法来实现的。在这个阶段,View 会将自己的内容绘制到屏幕上。绘制过程包括绘制背景、绘制自己的内容(如对于 TextView 就是绘制文本,对于 ImageView 就是绘制图片等)、绘制子 View(如果是 ViewGroup)和绘制装饰(如边框等)。例如,在绘制一个自定义的 View 时,可能会通过重写 onDraw 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绘制逻辑,使用 Canvas(画布)和 Paint(画笔)来绘制各种形状、文本或者图片。

在整个绘制过程中,Android 系统会通过一系列的底层机制,如 SurfaceFlinger 等,将各个 View 绘制的内容组合起来,最终显示在屏幕上。这个过程涉及到硬件加速、缓存等多种技术,以提高绘制的效率和性能。

 阐述 Android 中进程通信方式有哪些?

在 Android 系统中,有多种进程通信(IPC)方式。

首先是 Bundle。Bundle 是一种简单的进程间通信方式,主要用于在 Activity、Service 等组件之间传递数据。例如,当通过 Intent 启动一个新的 Activity 时,可以将数据封装在 Bundle 中,然后通过 Intent 的 putExtra 方法将 Bundle 传递给目标 Activity。在目标 Activity 中,可以通过 getIntent 方法获取传递过来的 Intent,再从 Intent 中获取 Bundle,进而获取数据。Bundle 可以存储多种数据类型,如基本数据类型、字符串、数组等。不过,Bundle 的通信范围相对较窄,主要用于同一应用内部的组件之间传递简单的数据。

其次是文件共享。这种方式是通过在不同进程之间共享文件来实现通信。例如,一个进程可以将数据写入到一个文件中,另一个进程可以读取这个文件来获取数据。不过,这种方式需要注意同步问题,因为多个进程同时访问和修改文件可能会导致数据不一致。在 Android 中,可以使用锁机制或者文件系统提供的原子操作来实现同步。例如,使用 FileLock 类来对文件进行加锁,以确保在同一时刻只有一个进程能够对文件进行写入操作。

然后是共享内存。共享内存是一种高效的进程间通信方式。在 Android 中,可以通过 MemoryFile 或者 Ashmem(匿名共享内存)来实现。这种方式允许不同进程共享同一块内存区域,从而可以快速地交换数据。不过,共享内存也需要考虑同步问题,因为多个进程同时访问同一块内存可能会导致数据损坏。可以使用信号量或者互斥锁等机制来实现同步。例如,通过 SystemV 的信号量机制,在访问共享内存之前先获取信号量,访问结束后释放信号量,以确保同一时刻只有一个进程能够访问共享内存。

接着是 Content Provider。Content Provider 是 Android 提供的一种用于在不同应用之间共享数据的机制。它通过定义一组标准的接口,允许应用将自己的数据暴露给其他应用。例如,一个应用可以通过 Content Provider 将自己的联系人数据提供给其他应用。其他应用可以通过 ContentResolver 来访问 Content Provider 提供的数据。Content Provider 可以基于数据库、文件等多种数据源,并且可以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操作。

还有一种是 Messenger。Messenger 是基于消息的进程间通信方式。它通过 Handler 机制来实现。一个进程可以创建一个 Messenger 对象,将其与一个 Handler 绑定。然后通过这个 Messenger 向另一个进程发送消息。接收消息的进程通过自己的 Handler 来处理消息。这种方式适用于简单的消息传递,并且可以方便地在不同进程之间进行异步通信。

最后是 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AIDL 是 Android 专门用于实现跨进程服务调用的一种语言。通过 AIDL,可以定义一个接口,在服务端实现这个接口,然后在客户端调用这个接口。例如,一个音乐播放服务可以通过 AIDL 将播放、暂停等功能暴露给其他应用。客户端可以通过绑定服务的方式,调用 AIDL 接口来实现对音乐播放服务的控制。AIDL 在底层是通过 Binder 机制来实现的,Binder 是 Android 系统中一种高效的进程间通信机制,它将客户端和服务端的通信抽象为一个接口,通过代理对象等方式实现通信。

解释 Handle 原理。

在 Android 中,Handler 是用于线程间通信的重要机制。

Handler 主要是和线程的消息队列(MessageQueue)以及 Looper 配合使用。一个线程可以有一个 Looper,Looper 会不断地从消息队列中取出消息(Message),并将消息分发给对应的 Handler 进行处理。

首先,Looper 是一个消息循环。在主线程(UI 线程)中,系统会自动创建一个 Looper。对于其他线程,如果需要使用 Handler,就需要先创建一个 Looper。Looper 通过 loop 方法来开启消息循环。在 loop 方法中,Looper 会不断地调用 MessageQueue 的 next 方法,从消息队列中获取下一个消息。如果消息队列中有消息,就会将消息取出,然后根据消息的目标 Handler,将消息分发给对应的 Handler。

MessageQueue 是一个消息队列,它用于存储消息。消息可以是通过 Handler 的 sendMessage 或者 post 方法发送的。例如,当在一个非 UI 线程中想要更新 UI 时,可以通过 Handler 发送一个消息到 UI 线程的消息队列中。MessageQueue 是一个按照消息的发送时间进行排序的队列,先发送的消息会先被取出处理。

Handler 则是用于发送和处理消息的接口。当通过 Handler 发送一个消息时,会将消息添加到与这个 Handler 关联的消息队列中。例如,在一个 Activity 中创建一个 Handler,这个 Handler 默认是与主线程(UI 线程)的 Looper 和消息队列关联的。当在这个 Handler 中发送一个消息,比如通过 sendMessage 方法发送一个包含了更新 UI 操作的消息,这个消息会被添加到 UI 线程的消息队列中。

当消息被 Looper 从消息队列中取出,并且分发给对应的 Handler 后,Handler 会通过 handleMessage 方法来处理这个消息。例如,在 handleMessage 方法中,可以根据消息的内容来执行相应的操作,如更新 UI 控件的显示内容、执行某个业务逻辑等。

在实际应用中,Handler 可以用于解决在非 UI 线程中不能直接操作 UI 的问题。因为 Android 规定只有 UI 线程才能更新 UI,所以当在非 UI 线程中获取到数据或者完成某个操作后,需要通过 Handler 将更新 UI 的请求发送到 UI 线程的消息队列中,由 UI 线程来处理这个请求,从而保证了 UI 操作的安全性。

例如,在一个网络请求的场景中,通过一个异步线程进行网络数据的获取。当获取到数据后,不能直接在这个异步线程中更新 UI。而是通过创建一个 Handler,将包含数据更新内容的消息发送到 UI 线程的消息队列中,等待 UI 线程的 Looper 取出消息并分发给 Handler,然后在 Handler 的 handleMessage 方法中更新 UI,这样就可以在不违反 Android 规则的情况下实现数据更新和 UI 操作。

详解 onStart 和 onResume 方法的区别。

在 Android 的 Activity 生命周期中,onStart 和 onResume 方法都与 Activity 的启动和可见性有关,但它们有一些重要的区别。

首先,从调用顺序来看,onStart 方法在 Activity 开始变得可见时被调用。这个过程是在 Activity 从不可见状态转变为可见状态的过程中发生的。例如,当一个 Activity 被启动,或者从后台重新回到前台的过程中,首先会调用 onStart 方法。在这个阶段,Activity 已经完成了一些基本的初始化工作,并且已经对用户可见,但此时 Activity 可能还没有获取到焦点。

而 onResume 方法是在 Activity 获取到焦点之后被调用的。也就是说,在 onStart 方法之后,如果 Activity 能够获取到焦点,就会调用 onResume 方法。例如,当一个 Activity 从暂停状态(如被一个对话框覆盖)重新获取到焦点时,会调用 onResume 方法。在这个阶段,Activity 已经完全可以和用户进行交互,用户可以对 Activity 中的控件进行操作,如点击按钮、输入文本等。

从功能角度来看,onStart 方法主要用于一些与 Activity 可见性相关的初始化工作。例如,在 onStart 方法中,可以开始加载一些只需要在 Activity 可见时才需要的资源,如开始加载网络数据用于显示在界面上(如果数据加载比较简单),或者开始初始化一些只在可见状态下才需要的视图组件。但是,在 onStart 方法中,由于 Activity 可能还没有获取到焦点,所以一些需要用户交互的操作可能还不能进行。

而 onResume 方法更多地是用于恢复 Activity 的交互状态。例如,在 onResume 方法中,可以重新开启一些在暂停状态下停止的动画,或者重新注册一些传感器监听器,以便能够及时获取传感器数据并进行处理。因为在这个阶段 Activity 已经获取到焦点,用户可以进行各种交互操作,所以这些与交互相关的操作在 onResume 方法中进行会更加合适。

从生命周期的角度来看,onStart 方法在 Activity 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可能会被多次调用。例如,当 Activity 从后台重新回到前台时,会再次调用 onStart 方法。而 onResume 方法也会被多次调用,但是它的调用通常伴随着 Activity 获取到焦点的过程。当 Activity 失去焦点然后又重新获取到焦点时,会调用 onResume 方法。

例如,当一个 Activity 被一个透明的对话框覆盖时,这个 Activity 会失去焦点,但是仍然可见。此时,不会调用 onResume 方法,但是当对话框关闭,Activity 重新获取到焦点时,就会调用 onResume 方法。这种区别在处理 Activity 的可见性和交互性相关的逻辑时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开发者更好地控制 Activity 的行为和资源的使用。

谈谈 Android HOOK 框架。

在 Android 开发中,HOOK 框架是一种用于拦截和修改系统或应用程序行为的工具。

首先,HOOK 框架的核心原理是通过修改函数的执行流程来达到目的。比如,在 Java 层,它可以利用 Java 的反射机制来替换方法的实现。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如果有一个类 A,其中有一个方法 m1,正常情况下,当调用 A.m1 时,会执行原来定义的逻辑。但通过 HOOK 框架,可以在运行时获取类 A 的字节码,找到方法 m1 的引用,然后用自定义的方法来替换它。这样,当再次调用 A.m1 时,执行的就是新的逻辑。

在 Android 中,常见的 HOOK 框架有 Xposed。Xposed 框架主要在 Android 系统的 Zygote 进程中进行操作。Zygote 进程是 Android 系统中所有应用程序进程的父进程。当应用程序启动时,会从 Zygote 进程中 fork 出子进程。Xposed 通过修改 Zygote 进程中的一些关键代码,来实现对所有应用程序的 HOOK。例如,对于一个 Android 应用中的某个方法,Xposed 可以在这个方法被调用之前,插入自己的代码,进行参数检查、修改或者记录等操作。

另一个是 Frida。Frida 是一个跨平台的动态分析工具,它也可以用于 Android 的 HOOK。与 Xposed 不同的是,Frida 不需要对系统进行修改,如修改 Zygote 进程。它通过将自己的代码注入到目标进程中,利用 JavaScript 等语言来编写 HOOK 脚本。比如,在分析一个恶意 Android 应用时,可以使用 Frida 将脚本注入到目标应用进程中,然后 HOOK 应用中的加密函数,查看加密的参数和返回值,以此来分析应用的加密机制。

HOOK 框架在安全检测和逆向工程领域应用广泛。在安全检测方面,可以用来检测应用是否存在恶意行为。例如,通过 HOOK 应用的网络请求函数,查看请求的 URL 和参数,判断是否有向恶意服务器发送数据的情况。在逆向工程中,可以帮助理解应用的内部逻辑。比如,通过 HOOK 应用中的关键业务逻辑函数,记录函数的调用顺序和参数,从而还原应用的业务流程。

不过,HOOK 框架也存在一些风险。如果被恶意使用,可能会侵犯用户隐私、篡改应用功能等。而且,在 Android 系统更新或者应用更新后,HOOK 框架可能因为系统或应用内部结构的变化而失效,需要不断地进行适配和更新。

介绍 Binder 机制。

在 Android 系统中,Binder 机制是一种重要的进程间通信(IPC)机制。

从架构层面看,Binder 机制采用了 C/S(客户端 / 服务器)架构。服务器端(Service)提供服务,例如系统服务中的 Activity Manager Service(负责管理 Activity 的生命周期等)、Window Manager Service(负责管理窗口相关事务)等。客户端(Client)则是需要获取服务的一方,如应用程序中的 Activity、Service 等组件。

Binder 机制的核心是一个名为 Binder 的对象。这个对象在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当服务器端要提供服务时,会创建一个 Binder 对象,并通过它来传递服务接口。例如,一个自定义的远程服务想要提供数据查询服务,会将查询接口封装在 Binder 对象中。

在通信过程中,客户端和服务器端通过 Binder 驱动进行交互。Binder 驱动是 Android 内核中的一部分,它负责处理进程间的通信细节。当客户端想要调用服务器端的服务时,会通过系统调用向 Binder 驱动发送请求。Binder 驱动会根据请求中的 Binder 对象引用,找到对应的服务器端服务。

数据传输方面,Binder 机制使用了共享内存的方式来提高效率。它不像传统的进程间通信方式(如管道、消息队列等)那样需要频繁地进行数据复制。例如,当客户端请求服务器端传输一个较大的数据块时,Binder 机制会通过共享内存将数据块的地址传递给客户端,而不是将数据块进行复制后再传递,这样大大减少了数据传输的开销。

从安全性角度看,Binder 机制提供了一定的安全保障。它在通信过程中会进行身份验证,确保只有授权的客户端能够访问服务器端的服务。例如,系统服务会根据客户端的身份(如应用程序的签名等)来判断是否允许访问。

在实现层面,Binder 机制涉及到了 Java 层和 Native 层的代码。在 Java 层,通过 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来定义服务接口。AIDL 文件会被 Android 开发工具自动生成对应的 Java 接口和代理类。在 Native 层,会涉及到更底层的 Binder 驱动的调用和数据传输相关的操作。

例如,一个应用想要获取系统的电量信息,它会通过系统提供的电量管理服务接口(通过 Binder 机制暴露)来请求信息。客户端应用会向 Binder 驱动发送请求,Binder 驱动找到对应的电量管理服务,然后服务将电量信息通过共享内存的方式返回给客户端应用。

ARMv7 和 ARMv8 的不同之处有哪些?

ARMv7 和 ARMv8 是 ARM 架构的两个不同版本,它们在多个方面存在差异。

从指令集架构来看,ARMv8 引入了 AArch64 指令集,这是一种 64 位的指令集。相比之下,ARMv7 主要是 32 位指令集。AArch64 指令集提供了更大的虚拟地址空间和寄存器组。例如,在 ARMv7 中,虚拟地址空间通常是 32 位,这限制了内存访问的范围;而 ARMv8 的 AArch64 指令集可以支持 48 位甚至更大的虚拟地址空间,能够访问更大量的内存。同时,ARMv8 的寄存器组数量和宽度也有所增加,这有助于提高处理器的性能,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数据处理和运算。

在执行模式方面,ARMv7 有多种执行模式,如用户模式(User)、系统模式(System)、特权模式(Privileged)等。这些模式用于区分不同的处理器权限级别,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ARMv8 在这基础上进行了简化和优化。ARMv8 的执行模式主要分为 EL0 - EL3 四个异常级别,其中 EL0 为用户级,EL3 为最高特权级。这种分层的异常级别架构使得系统能够更精细地控制权限,并且在不同的级别上可以有不同的内存访问权限和指令执行权限。

性能方面,ARMv8 在处理 64 位数据时具有优势。由于其 64 位的指令集和更宽的寄存器组,在处理大数据量和复杂计算时能够更快地完成。例如,在进行高精度的数学计算或者处理大型数据库查询等需要大量数据处理的场景下,ARMv8 的性能提升较为明显。而且,ARMv8 在多核处理器的支持上也更加优化,能够更好地协调多个核心之间的工作,提高并行处理能力。

在软件兼容性方面,ARMv8 为了向后兼容,能够运行大部分 ARMv7 的 32 位软件。但是,由于指令集和架构的变化,一些针对 ARMv7 特殊指令或者执行模式编写的软件可能需要进行修改才能在 ARMv8 上完美运行。例如,一些依赖于 ARMv7 特定的硬件加速功能的软件,在 ARMv8 上可能无法直接使用这些功能,需要软件开发者进行适配。

从安全特性来看,ARMv8 增强了安全功能。它有更完善的内存保护机制,例如可以通过硬件实现内存标记等技术,防止缓冲区溢出等安全漏洞。同时,在不同的异常级别之间有更严格的访问控制,确保系统核心部分不会被低权限的应用或者恶意软件轻易访问。

怎么区分一个手机有没有被 root?

在 Android 手机中,判断手机是否被 root 有多种方法。

首先,可以查看手机系统中的一些特殊文件和目录。在 Android 系统中,su(Superuser)文件是一个关键的标志。如果手机被 root,通常会安装一个 su 二进制文件,这个文件位于 /system/bin 或者 /system/xbin 目录下。正常情况下,普通用户没有权限访问这些目录中的 su 文件,因为这些目录是系统保护的。可以通过文件管理器(需要有访问系统文件的权限)查看这些目录,如果发现 su 文件,那么很可能手机已经被 root。

另外,还可以通过一些应用来检测。有许多专门用于检测手机是否被 root 的应用,这些应用的原理通常是检查系统中是否存在 root 相关的权限管理工具或者文件。例如,一些应用会检查手机中是否存在 SuperSU 或者 Magisk 等常见的 root 工具。这些工具在 root 后的手机中用于管理应用的 root 权限,它们会留下一些特征,如特定的进程、服务或者配置文件。检测应用会根据这些特征来判断手机是否被 root。

从系统权限角度看,被 root 后的手机在权限管理方面会有明显的变化。正常的 Android 手机,应用在安装后会受到系统权限的限制,例如,一个普通应用无法直接修改系统文件或者访问其他应用的数据。但是,如果手机被 root,一些应用可能会获得超级用户权限,能够执行一些原本禁止的操作。可以通过尝试一些需要 root 权限才能完成的操作来判断,如修改系统字体、删除系统自带应用等。不过,这种方法可能会对手机系统造成损害,所以需要谨慎使用。

在系统更新方面,被 root 后的手机在进行官方系统更新时可能会出现问题。因为 root 操作可能会修改系统的一些关键文件或者分区,导致系统更新无法正常进行。例如,官方的系统更新会检查系统的完整性和版本信息,如果发现系统被 root,可能会提示更新失败或者无法检测到更新。所以,如果手机无法正常进行系统更新,也有可能是因为被 root 了。

还有一种方法是查看手机的启动过程。在手机开机启动时,一些 root 工具可能会在开机画面或者启动日志中留下痕迹。例如,某些 root 工具会在开机时显示自己的 logo 或者提示信息。通过仔细观察开机过程或者查看开机日志(需要有一定的技术手段来获取和查看开机日志),也可以发现手机是否被 root。

Inlinehook 的原理是什么?

在计算机系统和软件安全领域,Inlinehook 是一种用于修改函数执行流程的技术。

首先,它主要是针对机器码层面的操作。当一个函数在内存中存储时,是以机器码的形式存在的。例如,在一个简单的加法函数中,机器码会包含加载参数、执行加法运算和返回结果等指令。Inlinehook 的目的是在这些机器码中插入自己的指令或者修改原有的指令。

在具体操作上,它通常会先获取目标函数的内存地址和机器码内容。这个过程可能需要通过一些调试工具或者反汇编工具来完成。例如,在 Linux 系统中,可以使用 ptrace 等工具来获取函数的内存地址和机器码。

然后,会对获取到的机器码进行备份。这是因为在修改函数执行流程后,可能还需要恢复原来的函数功能。备份完成后,就开始进行修改。修改的方式有多种,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通过跳转指令来实现。例如,在目标函数的开头或者中间的某个位置,插入一条跳转指令,跳转到自己编写的新函数中。这个新函数可以在执行自己的逻辑之前,先记录函数的参数、调用时间等信息,然后再决定是否调用原来的函数或者修改后的函数。

在插入跳转指令时,需要考虑指令的长度和对齐问题。因为机器码是按照一定的字节对齐规则存储的,如果插入的指令长度不合适,可能会导致整个函数的机器码解析错误。例如,在 32 位系统中,指令通常是 4 字节对齐的,插入的跳转指令长度也需要符合这个规则,否则可能会破坏函数的执行。

当新的函数执行完自己的逻辑后,可能还需要跳回到原来函数的某个位置继续执行。这就需要精确地计算跳转的地址。如果计算错误,可能会导致程序崩溃或者出现不可预测的行为。例如,在修改一个循环函数时,需要准确地跳回到循环体中的下一个指令位置,否则可能会导致循环执行错误。

另外,Inlinehook 还需要考虑线程安全问题。在多线程环境下,多个线程可能会同时访问目标函数。如果在进行 Inlinehook 操作时没有采取正确的措施,可能会导致线程之间的冲突。例如,一个线程在修改函数机器码的过程中,另一个线程可能会尝试执行这个函数,这就会导致错误。可以通过加锁等机制来确保在进行 Inlinehook 操作时,只有一个线程能够访问目标函数。

如何优化 UI 布局?可以结合公司项目中的实现来说明。

在 Android 开发中,UI 布局优化至关重要。

首先是减少布局层级。在项目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复杂的嵌套布局。比如,最初可能会使用多层 LinearLayout 嵌套来实现页面布局。但这样会导致布局层级过深,增加测量、布局和绘制的时间。我们可以采用 RelativeLayout 或者 ConstraintLayout 来优化。例如,在一个商品详情页面,原本用 LinearLayout 嵌套来摆放商品图片、标题、价格等信息,后来改为 ConstraintLayout,通过约束条件来定位各个元素,减少了布局层级,提高了渲染效率。

其次是使用合适的布局容器。比如在显示列表时,ListView 和 RecyclerView 各有优势。在数据量较小且固定的简单列表场景下,ListView 可能就足够了。但如果是动态的、需要复杂的 item 布局和高效的滚动性能的列表,RecyclerView 则是更好的选择。在我们的项目中有一个新闻列表界面,一开始使用 ListView,后来随着新闻内容的多样化和交互功能的增加,如添加了图片新闻、视频新闻等不同类型的新闻条目,切换到 RecyclerView,并通过自定义 ViewHolder 来优化每个条目的布局加载,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另外,合理使用视图复用也很重要。例如,在一个聊天界面中,消息气泡的布局是相似的。我们可以通过复用这些布局视图来减少内存占用和布局加载时间。通过 RecyclerView 的复用机制,在滚动聊天记录时,只有屏幕内和缓冲区内的视图会被加载和更新,而不是为每个消息都重新创建布局,这样大大提高了性能。

还可以对布局进行异步加载。对于一些非关键的 UI 元素或者复杂的布局,如某些需要从网络加载数据后才能完整显示的模块,可以采用异步加载的方式。在项目中有一个用户评论区,评论可能包含用户头像、用户名、评论内容和点赞等多个部分。当用户滑动到评论区时,先显示基本的评论内容和用户名,头像和点赞部分通过异步加载,这样用户可以更快地看到评论信息,同时后台加载头像和点赞等元素,提升了用户体验。

此外,对于一些在不同屏幕分辨率下可能出现显示问题的布局,采用尺寸单位的优化。比如,尽量少用固定像素值,而多使用 dp(与设备无关的像素)、sp(与缩放无关的像素)等单位,确保布局在不同分辨率的设备上都能有较好的显示效果。

apk 如何进行瘦身?

在 Android 开发中,apk 瘦身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首先从资源方面入手。对于图片资源,要确保使用合适的图片格式和分辨率。例如,对于简单的图标,尽量使用 PNG8 格式,它占用空间小,颜色也足够表达图标所需。而对于照片等色彩丰富的图片,可以根据实际展示情况压缩 JPEG 的质量。在我们的项目中,有大量的产品图片,通过使用图像编辑工具对这些图片进行批量压缩,在保证视觉效果的前提下,减小了图片文件的大小。同时,要避免在项目中放入多余的高分辨率图片,只保留适配目标设备分辨率的图片。

对于代码中的资源引用,要检查是否有未使用的资源。Android 开发工具提供了检测未使用资源的功能。通过运行这个检测工具,可以发现一些在代码中没有被引用到的图片、布局、字符串等资源,然后将这些多余的资源删除。在一个版本更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旧版本遗留下来的未使用布局文件,通过这个方式将它们删除后,apk 大小明显减小。

在代码层面,要注意避免引入过多的库。如果有多个库实现了相似的功能,要评估并选择最精简的那个。例如,在处理网络请求时,有多个网络库可供选择,我们需要比较它们的功能和大小,选择既能满足项目需求又体积较小的库。同时,对于一些大型的第三方库,如果只使用了其中部分功能,可以考虑通过代码裁剪或者寻找轻量级替代品来减小体积。

另外,在构建配置方面可以进行优化。通过设置合适的构建类型和构建变体,可以排除一些不必要的调试信息和测试代码。例如,在发布版本中,可以关闭调试符号的生成,这可以减少 apk 的大小。并且,使用 ProGuard 等工具对代码进行混淆和优化。ProGuard 可以通过缩短类名、方法名等方式减小代码体积,同时还能对代码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化,提高运行效率。

在动态加载方面,可以考虑将一些不常用的功能模块或者资源进行动态加载。比如,一个具有多种语言支持的应用,可以将其他语言的资源包进行动态下载,而不是全部打包进 apk,这样可以减小初始 apk 的大小。

优化模糊图片算法具体有哪些?为什么 C 做图形处理比较快?

对于优化模糊图片算法,有多种方式。

首先是均值模糊算法的优化。均值模糊是一种简单的模糊算法,它是通过计算每个像素周围像素的平均值来实现模糊效果。在原始的均值模糊算法中,每次计算一个像素的模糊值都需要遍历其周围的像素。为了优化,可以采用积分图的方法。积分图预先计算并存储了图像从左上角到每个像素位置的像素值总和。这样,在计算模糊值时,可以通过积分图快速地获取周围像素的总和,减少了重复计算,大大提高了算法的速度。

高斯模糊算法也是常用的模糊算法。传统的高斯模糊算法计算量较大,因为它需要根据高斯函数来计算每个像素的权重。优化的方法之一是采用分离高斯滤波。这种方法将二维的高斯函数分解为两个一维的高斯函数。先对图像在水平方向进行一次滤波,然后在垂直方向进行一次滤波。这样,相比于直接进行二维滤波,计算量大大减少,同时也能达到相似的模糊效果。

还有一种是中值模糊算法的优化。中值模糊是将像素周围的像素值排序,然后取中间值作为模糊后的像素值。在优化过程中,可以采用快速排序的改进算法,如双轴快速排序。这种排序算法在处理像素值排序时,能够更快地找到中间值,减少了排序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中值模糊算法的效率。

至于为什么 C 做图形处理比较快,主要有几个原因。C 语言是一种接近底层硬件的编程语言。在图形处理中,很多操作需要直接和硬件打交道,比如对内存的操作。C 语言可以精确地控制内存的分配和访问。例如,在加载一张图片时,C 语言可以直接操作内存来存储图片的像素数据,而不像一些高级语言可能会有额外的内存管理开销。

C 语言在编译后生成的机器码执行效率高。它没有像一些高级语言那样的运行时环境(如 Java 的虚拟机)。在图形处理中,大量的计算任务(如上述的模糊算法中的计算)需要高效的执行。C 语言生成的机器码可以直接在 CPU 上高效地运行,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开销。

C 语言还支持一些硬件加速相关的指令集。例如,在一些支持图形处理单元(GPU)加速的环境中,C 语言可以更好地利用 GPU 的指令集来进行图形处理。通过编写专门的 C 代码来调用 GPU 的计算能力,可以极大地提高图形处理的速度。

如何快速熟悉项目代码?有什么好的方法?

要快速熟悉项目代码,有多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是从项目的架构入手。了解项目的整体架构就像是拿到了一张地图。查看项目的模块划分,例如,在一个电商 Android 应用中,可能会有用户模块、商品模块、订单模块、支付模块等。通过阅读项目文档或者和团队成员交流,弄清楚每个模块的功能和职责范围。对于每个模块,进一步了解其内部的层次结构。比如,用户模块可能包括用户注册、登录、个人信息管理等子模块,明确这些子模块之间是如何交互的,是通过接口调用还是消息传递等方式。

阅读代码中的关键配置文件也很重要。这些文件往往包含了项目的重要设置和依赖关系。例如,在一个 Android 项目中,build.gradle 文件包含了项目所依赖的库、编译选项等信息。通过了解这些配置,可以知道项目使用了哪些第三方库,以及这些库的版本信息。还有一些自定义的配置文件,可能包含项目的服务器地址、接口参数等内容,熟悉这些文件有助于理解项目的数据来源和交互方式。

从入口点开始跟踪代码流程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在 Android 项目中,Activity 和 Service 通常是重要的入口点。以一个主 Activity 为例,从它的 onCreate 方法开始,查看它所做的初始化工作,如视图的加载、数据的初始化等。然后,跟踪用户操作触发的事件处理方法,比如按钮的点击事件。通过这种方式,逐步了解代码是如何响应用户操作并进行业务处理的。

利用代码注释和文档也是必不可少的。好的项目代码通常会有详细的注释,尤其是在关键的业务逻辑和复杂的算法部分。这些注释可以帮助理解代码的意图。同时,查看项目是否有相关的技术文档,如设计文档、接口文档等。这些文档可以提供更宏观的项目信息,以及各个模块之间的接口规范等内容。

另外,自己动手运行和调试项目也是熟悉代码的有效途径。通过在调试模式下运行项目,可以观察变量的值、方法的调用顺序等。例如,在调试一个网络请求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请求的参数是如何设置的,以及接收到的响应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代码的运行机制。

webView 的优化方式有哪些?预加载是什么?如何做到?

在 Android 开发中,对 WebView 进行优化有多种方式。

首先是内存优化。WebView 会占用一定的内存,尤其是在加载复杂的网页内容时。可以通过合理设置缓存来减少内存占用。例如,设置 WebView 的缓存模式,使用缓存来存储已经访问过的网页资源,如 HTML 文件、CSS 文件、JavaScript 文件等。在下次访问相同网页时,直接从缓存中获取这些资源,减少了重新加载的次数,从而节省内存。同时,要注意及时释放 WebView 占用的内存。当 WebView 不再使用时,例如,在一个包含 WebView 的 Activity 销毁时,要确保正确地销毁 WebView 对象,释放其相关的资源,包括 JavaScript 引擎等占用的内存。

在性能优化方面,对于网页的加载速度可以进行优化。可以在 WebView 初始化时设置一些优化参数。比如,开启硬件加速,让 WebView 在 GPU 的支持下能够更快地渲染网页内容。同时,在加载网页时,可以采用异步加载的方式。当用户打开一个包含 WebView 的界面时,不是立刻开始加载网页的所有内容,而是先加载基本的框架和文本内容,对于图片、视频等资源可以采用异步加载,这样用户可以更快地看到网页的主要信息,提升用户体验。

对于 WebView 的安全问题也需要优化。要确保 WebView 加载的网页来源是可靠的。可以通过设置安全策略,如只允许加载特定域名的网页,或者对网页的内容进行安全检查,防止加载恶意脚本等。例如,在加载一些用户输入的网址时,要进行合法性验证,避免加载包含恶意软件或者钓鱼网站的网页。

预加载是指在实际需要使用 WebView 展示网页内容之前,提前进行部分或全部的网页加载工作。预加载的好处是能够减少用户等待时间,提高用户体验。

要实现预加载,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启动预加载过程。例如,在一个应用中,当用户在浏览列表页面,看到某个列表项对应的网页链接时,就可以在后台启动对该网页的预加载。可以通过创建一个隐藏的 WebView 对象,在这个对象中进行网页的加载。当用户真正点击进入该网页展示页面时,已经预加载的内容可以快速地显示出来。不过,预加载也需要注意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过度预加载导致内存占用过多和电量消耗过快等问题。

 内部类有哪些类型?如何创建和调用?举例说明。

在 Java(Android 开发基于 Java)中,内部类主要有四种类型。

首先是成员内部类。它是定义在一个类内部的类,就像是类的一个成员。例如,有一个外部类OuterClass

class OuterClass {
    private int outerVariable;
    class MemberInnerClass {
        void innerMethod() {
            System.out.println("这是成员内部类的方法");
            // 可以访问外部类的成员变量
            outerVariable = 10;
        }
    }
}

要创建成员内部类的对象,需要先有一个外部类的对象。比如:

OuterClass outer = new OuterClass();
OuterClass.MemberInnerClass inner = outer.new MemberInnerClass();
inner.innerMethod();

其次是静态内部类。它是用static修饰的内部类。和成员内部类不同,它不需要依赖外部类的实例。例如:

class OuterClass2 {
    private static int outerStaticVariable;
    static class StaticInnerClass {
        void innerStaticMethod() {
            System.out.println("这是静态内部类的方法");
            // 可以访问外部类的静态成员变量
            outerStaticVariable = 20;
        }
    }
}

创建静态内部类对象的方式如下:

OuterClass2.StaticInnerClass staticInner = new OuterClass2.StaticInnerClass();
staticInner.innerStaticMethod();

然后是局部内部类。它是定义在一个方法或者代码块内部的类。例如:

class OuterClass3 {
    void outerMethod() {
        class LocalInnerClass {
            void localInnerMethod() {
                System.out.println("这是局部内部类的方法");
            }
        }
        LocalInnerClass local = new LocalInnerClass();
        local.localInnerMethod();
    }
}

这种内部类的作用范围仅限于定义它的方法或者代码块内部。

最后是匿名内部类。它没有名字,通常是作为一个表达式来创建对象。例如,用于实现接口或者继承抽象类。假设我们有一个接口MyInterface

interface MyInterface {
    void interfaceMethod();
}

可以这样使用匿名内部类:

MyInterface myInterface = new MyInterface() {
    @Override
    public void interfaceMethod() {
        System.out.println("这是匿名内部类实现接口的方法");
    }
};
myInterface.interfaceMethod();

匿名内部类在事件处理等场景中非常有用,比如在 Android 中为按钮设置点击事件,就可以使用匿名内部类来实现OnClickListener接口。

线程同步了解吗?synchronized 的方法同步和代码块同步有什么区别?类加锁、static 方法加锁是加锁什么对象?

在多线程编程中,线程同步是非常重要的概念,用于确保在多个线程访问共享资源时的正确性。

首先,synchronized关键字用于实现线程同步。方法同步是指在方法声明中添加synchronized关键字。例如:

class MyClass {
    synchronized void synchronizedMethod() {
        // 这里是同步代码块,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线程能访问这个方法
        System.out.println("这是一个同步方法");
    }
}

当一个线程进入这个同步方法时,其他线程就不能进入,直到这个线程执行完这个方法。这种方式是对整个方法进行加锁。

而代码块同步是指在方法内部使用synchronized代码块。例如:

class MyClass2 {
    Object lockObject = new Object();
    void methodWithSyncBlock() {
        synchronized (lockObject) {
            // 只有获取到lockObject锁的线程才能执行这里的代码
            System.out.println("这是一个同步代码块");
        }
    }
}

区别在于,方法同步是隐式地使用this(对于非static方法)或者类对象(对于static方法)作为锁对象。代码块同步可以显式地指定锁对象,这样更加灵活。例如,如果有多个方法需要同步,但是不想让它们互相阻塞,可以使用不同的锁对象进行代码块同步。

对于类加锁,当在一个static方法或者代码块中使用synchronized关键字时,是对类对象进行加锁。例如:

class MyClass3 {
    static synchronized void staticSynchronizedMethod() {
        // 这里是对MyClass3类对象加锁
        System.out.println("这是一个静态同步方法");
    }
}

这意味着,当一个线程访问这个static同步方法时,其他线程不能访问这个类中的其他static同步方法。因为所有的static方法是属于类的,它们共享同一个类锁。

对于static方法加锁,和类加锁类似,也是对类对象加锁。因为static方法是和类相关联的,不是和对象相关联的。所以,static方法的锁是基于类的,确保在多线程环境下,对于这个类的static方法的访问是线程安全的。

多进程开发过吗?为什么不允许多进程共享数据?Android 多进程通信方式有哪些?

在 Android 开发中,可能会涉及多进程开发。

多进程开发在一些场景下是很有用的。例如,当一个应用需要同时执行多个复杂的任务,并且这些任务之间相互独立,为了提高系统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程序的响应速度,可以将它们放在不同的进程中运行。比如,一个音乐播放应用,在播放音乐的同时,可能还需要在后台进行音乐文件的下载和歌词的更新,这时候就可以将播放、下载和更新歌词等任务分别放在不同的进程中。

然而,在多进程环境下,不允许多进程随意共享数据主要是因为每个进程都有自己独立的地址空间。这个独立的地址空间是操作系统为了保证进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设置的。如果进程可以随意共享数据,可能会导致一个进程错误地修改另一个进程的数据,从而引起程序崩溃或者安全漏洞。例如,一个进程可能会由于错误的指针操作或者内存溢出,破坏另一个进程的数据结构,进而影响另一个进程的正常运行。

在 Android 中,有多进程通信(IPC)的方式。

首先是通过 Intent 传递数据。在不同进程的组件(如 Activity、Service)之间,可以使用 Intent 的putExtra方法传递简单的数据,如基本数据类型、字符串等。不过这种方式的数据传递量有限,并且要求接收方组件能够正确地解析 Intent 中的数据。

Content Provider 也是一种常用的方式。它用于在不同应用或者不同进程之间共享数据。例如,一个应用可以通过 Content Provider 将自己的数据(如联系人信息、短信等)提供给其他应用。其他应用可以使用 ContentResolver 来访问这些数据。Content Provider 可以基于数据库、文件等多种数据源,并且可以对数据进行增删改查操作。

另外,还可以使用 Messenger。它是基于消息的 IPC 方式,通过 Handler 机制来实现。一个进程可以创建一个 Messenger 对象,将其与一个 Handler 绑定,然后通过这个 Messenger 向另一个进程发送消息。接收消息的进程通过自己的 Handler 来处理消息。这种方式适用于简单的消息传递,并且可以方便地在不同进程之间进行异步通信。

还有 AIDL(Android Interface Definition Language)。它是专门用于实现跨进程服务调用的一种语言。通过 AIDL,可以定义一个接口,在服务端实现这个接口,然后在客户端调用这个接口。例如,一个音乐播放服务可以通过 AIDL 将播放、暂停等功能暴露给其他应用。客户端可以通过绑定服务的方式,调用 AIDL 接口来实现对音乐播放服务的控制。

给了一个 WPS excel 表顶部滑动下拉列表的需求,说出具体的实现过程(涉及属性动画和自定义 view 的过程)。

要实现 WPS Excel 表顶部滑动下拉列表的功能,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实现过程。

首先,创建自定义 View 来表示这个下拉列表。自定义 View 需要继承自一个合适的 View 类,如ViewGroup或者LinearLayout等,具体取决于下拉列表的布局结构。

在自定义 View 的构造函数中,进行初始化工作。包括设置布局参数、加载布局资源(如果有)等。例如,如果下拉列表包含一个列表项的布局,需要在构造函数中加载这个布局资源,并设置好每个列表项的大小、间距等参数。

对于下拉列表的滑动效果,使用属性动画来实现。属性动画可以对 View 的属性进行动画操作,比如translationY属性(控制 View 在 Y 轴方向的平移)。

要实现下拉动画,首先定义一个ValueAnimator。例如:

ValueAnimator animator = ValueAnimator.ofFloat(0f, -listViewHeight);

这里假设listViewHeight是下拉列表完全展开后的高度,动画从 0(初始位置)到-listViewHeight(下拉后的位置)。

然后设置动画的持续时间、插值器等参数。例如:

animator.setDuration(300);
animator.setInterpolator(new AccelerateDecelerateInterpolator());

接着,为动画设置更新监听器。在监听器中,更新下拉列表的translationY属性。例如:

animator.addUpdateListener(new ValueAnimator.AnimatorUpdateListen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AnimationUpdate(ValueAnimator animation) {
        float value = (float) animation.getAnimatedValue();
        dropdownListView.setTranslationY(value);
    }
});

对于上拉动画,可以创建类似的反向动画。例如:

ValueAnimator reverseAnimator = ValueAnimator.ofFloat(-listViewHeight, 0f);

并设置相应的参数和监听器,来实现下拉列表回到初始位置的动画。

在触摸事件处理方面,需要在自定义 View 中重写onTouchEvent方法。当用户手指按下时,记录起始位置。当手指移动时,计算移动的距离,根据这个距离来决定是否要开始下拉动画或者更新下拉列表的位置。当手指抬起时,根据下拉列表的当前位置来判断是展开还是收起下拉列表,通过触发相应的动画来实现。

同时,为了使下拉列表的显示更加自然,还需要考虑边界情况。比如,当下拉列表下拉到最大位置时,不能再继续下拉;当上拉到初始位置时,不能再继续上拉。并且,在动画过程中,要确保下拉列表中的内容能够正确地显示和交互,例如,列表项的点击事件等功能仍然能够正常使用。

插件化和热修复原理是什么?

在 Android 开发中,插件化和热修复是两个重要的技术。

首先是插件化原理。插件化的核心思想是将一个应用的功能模块拆分成多个插件,这些插件可以在应用运行时动态加载。

在实现层面,插件化主要涉及类加载机制。Android 的类加载器(如DexClassLoader)是实现插件化的关键。正常情况下,应用的类是通过PathClassLoader加载的。而对于插件,使用DexClassLoader来加载。DexClassLoader可以从外部的 dex 文件或者包含 dex 文件的 apk 文件中加载类。

例如,一个大型的电商应用可能有商品展示、购物车、支付等多个功能模块。通过插件化,可以将这些功能模块分别打包成插件。在应用启动时,只加载主应用的核心功能,当用户需要使用某个功能模块(如进入购物车页面)时,再动态加载对应的插件。

插件化还需要解决资源的加载问题。因为插件中的资源(如布局、图片、字符串等)也需要能够被正确地加载和使用。这涉及到对资源加载机制的修改。通常会创建一个自定义的资源加载器,通过反射等手段来获取和加载插件中的资源。

另外,插件和主应用之间的通信也是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建立一种有效的通信机制,使得插件能够调用主应用的方法,主应用也能够获取插件的信息。例如,可以通过接口定义和代理模式来实现插件和主应用之间的交互。

热修复原理主要是用于在应用发布后,能够快速地修复应用中的漏洞或者错误。

热修复的实现方式之一是基于类替换。当发现应用中的一个类有问题时,通过热修复框架,将有问题的类替换为修复后的类。这涉及到对字节码的操作。例如,通过字节码编辑工具(如 ASM 等)来修改有问题的类的字节码,生成修复后的字节码。

然后,利用类加载机制来加载修复后的类。在 Android 中,热修复框架会在类加载的过程中,先检查是否有修复后的类,如果有,就加载修复后的类,而不是原来有问题的类。

另一种热修复方式是基于方法替换。对于一个类中的某个方法出现错误,可以通过热修复框架,在运行时用新的方法来替换原来有问题的方法。这同样需要对字节码进行操作,并且要确保方法的签名(如参数类型、返回值类型等)保持一致,以保证应用的其他部分能够正确地调用这个方法。

热修复还需要考虑兼容性问题。因为应用可能在不同的 Android 版本、不同的设备上运行,所以修复后的代码要能够在各种环境下正常工作。同时,要确保热修复过程不会影响应用的稳定性和性能。

ANR 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在 Android 开发中,当出现 ANR(Application Not Responding,应用无响应)情况时,有多种分析方法来查找原因。

首先,可以查看系统日志。Android 系统会记录应用相关的运行情况以及出现问题时的关键信息。通过使用adb logcat命令来获取系统日志,在日志中查找与 ANR 相关的提示。一般会显示是哪个进程、哪个组件(比如 Activity、Service 等)出现了 ANR,还会有大概的时间戳以及一些相关的线程执行情况描述。例如,如果是 Activity 出现 ANR,可能会看到在执行onResume或者其他生命周期方法时卡住了,进而可以根据这个线索去排查对应代码中是否有耗时过长的操作,像是复杂的网络请求、大量数据的处理等在主线程中执行了。

其次,利用 Android 提供的分析工具,比如StrictMode。在开发阶段,可以在代码中开启StrictMode,它能检测出主线程中一些不规范的操作,像读写磁盘、进行网络请求等耗时操作。当应用在运行时触发这些违规行为,StrictMode会给出相应的提示信息,帮助开发者提前发现可能导致 ANR 的隐患。例如,若在主线程中不小心进行了文件读取操作,StrictMode就会在日志中提醒开发者此处存在风险,从而可以及时调整代码,将这类操作移到子线程中去完成。

再者,分析线程的状态也很关键。可以借助一些线程分析工具,查看各个线程在 ANR 发生时的执行情况。比如,是否存在某个线程长时间持有锁,导致其他线程一直在等待,进而阻塞了主线程的正常运行。通过分析线程的调用栈信息,了解线程正在执行的任务以及等待的资源等情况,找到可能导致线程阻塞的代码逻辑。

另外,查看应用的内存使用情况也有助于分析 ANR。如果内存占用过高,可能会引发频繁的 GC(垃圾回收),而 GC 过程如果在主线程执行或者耗时过长,也会造成 ANR。可以使用 Android Studio 自带的内存分析工具,查看内存的分配、对象的存活情况等,判断是否存在内存泄漏或者不合理的内存占用导致了 ANR。

还可以从用户操作路径来分析。复现 ANR 出现时用户的操作步骤,思考在这些操作下哪些代码逻辑会被触发,哪些资源会被占用或者请求。例如,用户连续快速点击多个按钮,可能导致多个异步任务同时触发,而这些任务之间如果存在资源竞争或者不合理的同步机制,就容易引发 ANR,通过这样的操作路径分析来排查代码中对应的问题区域。

如何避免内存泄露?

在 Android 开发中,避免内存泄露是保障应用性能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

对于 Activity 相关的内存泄露,要格外注意。当一个 Activity 被销毁后,如果还存在对它的引用,就可能导致内存泄露。比如,在内部类中直接持有外部 Activity 的引用,像匿名内部类实现OnClickListener时,如果没有正确处理,这个匿名内部类就会一直持有 Activity 的引用,即使 Activity 已经结束生命周期了。解决办法是将内部类改为静态内部类,并且通过弱引用的方式来持有 Activity,这样当 Activity 可以被回收时,就不会因为引用关系而无法释放内存。

在使用单例模式时,也要防止内存泄露。如果单例对象中持有了 Activity 或者其他 Context 的引用,那么这个 Activity 等对象就无法被正常回收。例如,一个单例的工具类,它在初始化时传入了一个 Activity 的引用用于某些操作,而这个引用一直被单例保存着,当 Activity 要销毁时就会出现问题。可以通过传入 Application 的 Context 来替代 Activity 的 Context,因为 Application 的 Context 生命周期和整个应用一致,不会随着 Activity 的销毁而导致内存泄露。

对于资源的释放同样重要。比如,注册了各种系统服务的监听器(像传感器监听器、广播接收器等),在不需要使用时一定要及时注销。如果忘记注销,这些监听器会一直占用内存,即使对应的界面或者组件已经不再使用了。以广播接收器为例,在 Activity 的onResume中注册了一个广播接收器接收系统的网络状态变化广播,那么在onPause时就必须要注销这个广播接收器,否则会持续占用内存资源。

在处理图片资源时,要合理使用缓存机制并且及时回收。例如,使用Bitmap对象时,如果加载了大量的图片且没有合理管理缓存,会导致内存占用过高。可以使用一些优秀的图片缓存库,它们能够根据一定的策略(如 LRU,最近最少使用策略)来管理图片的缓存,及时清理不再需要的图片内存。同时,当Bitmap不再使用时,要调用recycle方法来释放其占用的内存。

另外,要注意避免在长生命周期的对象中持有短生命周期对象的引用。比如,一个全局的静态集合,如果不断往里面添加 Activity 或者其他临时对象,这些对象就无法被正常回收了。可以定期清理集合中的元素,或者只往里面添加合适的、生命周期长的对象,以此来避免不必要的内存占用和泄露情况。

性能优化的方向有哪些?

在 Android 开发中,性能优化可以从多个方向入手。

从布局优化方面来看,减少布局层级至关重要。可以采用相对布局(RelativeLayout)或者约束布局(ConstraintLayout)来替代多层嵌套的线性布局(LinearLayout),以此降低布局的复杂度,减少测量、布局和绘制的时间。例如,原本用多个 LinearLayout 嵌套来摆放界面元素,改为使用 ConstraintLayout 通过设置约束条件来定位元素,能显著提高布局渲染的速度。同时,合理使用ViewStub也是个好方法,对于那些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才显示的视图,可以先用ViewStub占位,在需要显示时再加载,这样可以节省内存和加快初始界面的加载速度。

在内存管理上,要做好内存的合理分配与及时回收。如前文提到的避免内存泄露,及时释放不再使用的对象、注销监听器等操作。另外,优化对象的创建和使用,对于一些频繁创建和销毁的对象,可以考虑使用对象池技术,比如在游戏开发中,经常需要创建和销毁子弹等对象,通过对象池可以复用这些对象,减少内存分配和垃圾回收的频率,提高性能。同时,采用合适的图片处理方式,选择恰当的图片格式(像对于简单图标用 PNG8 格式减少内存占用),并通过压缩图片等手段在保证视觉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内存消耗。

对于线程和异步操作的优化也不容忽视。避免在主线程执行耗时操作,像网络请求、大量数据的读写等都要移到子线程中去完成。可以利用线程池来管理线程,根据任务的类型和数量合理配置线程池的大小和参数,提高线程的复用率,避免频繁创建和销毁线程带来的开销。例如,在一个应用中有多个网络请求任务,通过线程池统一分配线程来执行这些任务,比每次都单独创建新线程效率更高。

在代码逻辑层面,要优化算法和数据结构的选择。比如,在查找数据时,如果数据量较大,使用哈希表(HashMap 等)可能比线性查找(如遍历数组)速度更快;在排序数据时,根据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排序算法(如快速排序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大量无序数据排序效率较高),能有效减少计算时间。同时,减少不必要的循环和嵌套,避免重复计算,精简代码逻辑,也有助于提升性能。

另外,在启动速度优化方面,延迟加载非关键的组件和资源,比如一些用户可能很少使用的功能模块,可以在应用启动后,根据用户的实际操作需求再进行加载,这样可以加快应用的初始启动速度,提升用户体验。

自定义 view 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 Android 中,自定义 View 的实现通常有以下的过程。

首先是确定需求,明确要自定义的 View 具体的功能和外观表现。例如,要创建一个带有圆角和渐变背景的按钮,或者是一个可以动态展示图表数据的自定义 View 等,根据需求来规划后续的实现步骤。

接着是选择合适的基类来继承。如果是简单的视图,像只是展示一些特定的图形或者文本内容,通常可以继承自View类。若自定义的 View 内部需要包含多个子 View,并且有自己的布局管理逻辑,那么继承自ViewGroup类会更合适。比如要做一个类似九宫格布局的自定义 View,就可以选择ViewGroup作为基类。

在继承相应的基类后,需要重写构造函数。一般有多个构造函数,包括默认的构造函数、带有AttributeSet参数的构造函数等。带有AttributeSet参数的构造函数用于在布局文件中使用自定义 View 时,能够解析布局文件中设置的属性。例如,在布局文件中给自定义的圆形 ImageView 设置半径属性,通过这个构造函数就能获取并解析该属性值,以便后续使用。

然后就是重写关键的方法了。其中onMeasure方法很重要,它用于确定自定义 View 的大小。根据父 View 传递过来的测量要求(MeasureSpec)以及自身的需求,计算出合适的宽和高。比如对于一个自适应宽度、固定高度的自定义 View,在onMeasure方法中就要根据传入的测量参数和自身逻辑来准确设置宽高值。

onLayout方法也不可或缺,当继承ViewGroup时,需要在这个方法中安排子 View 的布局位置,确定每个子 View 在父 View 中的坐标等信息,实现内部的布局管理。

最重要的是onDraw方法,在这个方法中使用Canvas(画布)和Paint(画笔)等工具来绘制自定义 View 的具体内容。例如,要绘制一个自定义的进度条,就在onDraw方法中通过Canvas绘制矩形表示进度条的主体,再用Paint设置颜色、填充样式等,根据当前的进度值绘制出相应长度的进度区域。

此外,还可以根据需要添加对外的接口和方法,方便外部对自定义 View 进行操作和设置属性等。比如提供一个设置颜色、大小等属性的方法,使得在使用这个自定义 View 的其他地方能够灵活地改变其外观和功能。

在完成自定义 View 的代码编写后,还需要在布局文件中正确使用它,就像使用普通的 Android View 一样,设置其相关的属性、布局参数等,然后在对应的 Activity 或者 Fragment 中进行操作和展示。

实现图片加载框架的整体流程思路是怎样的?

要实现一个图片加载框架,整体的流程思路大致如下。

首先是图片加载入口的设计。框架需要对外提供一个简单且统一的接口,方便开发者调用。例如,定义一个类似loadImage(String url, ImageView target)这样的方法,开发者只需要传入图片的网络地址(或者本地路径等情况)以及要显示图片的 ImageView 对象,就能触发图片的加载流程。

接着就是图片缓存机制的建立。这是很关键的一部分,因为图片加载往往存在重复使用的情况,合理的缓存可以提高加载效率、减少网络请求和内存占用。可以采用多级缓存的策略,比如分为内存缓存和磁盘缓存。内存缓存使用类似LruCache(最近最少使用缓存)的方式,将最近使用过的图片缓存在内存中,当再次加载相同图片时,直接从内存中获取,速度很快。磁盘缓存则用于存储已经下载过的图片文件,在内存缓存未命中时,可以从磁盘缓存中查找并加载,避免重复的网络下载。例如,第一次从网络加载某张图片后,将其同时存储在内存缓存和磁盘缓存中,下次加载该图片时,先查内存缓存,若不存在再查磁盘缓存。

然后是图片的获取环节。如果是网络图片,需要发起网络请求来获取图片数据。可以基于现有的网络库(如OkHttp等)来构建网络请求模块,发送 HTTP 请求获取图片的字节流数据。对于本地图片,则通过文件读取等方式获取相应的图片数据。

获取到图片数据后,要进行图片的解码和处理。不同格式的图片(如 JPEG、PNG 等)有不同的解码方式,需要使用 Android 系统提供的BitmapFactory等相关工具来进行解码,将字节流转换为可用于显示的Bitmap对象。同时,可能还需要根据实际需求对图片进行一些处理,比如裁剪、缩放、压缩等操作,以满足不同的显示场景要求,例如在列表中显示缩略图时可能需要对图片进行适当的缩放。

在图片准备好后,要将其正确地显示到目标 ImageView 上。这涉及到在主线程更新 UI 的操作,需要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可以通过Handler等机制将显示图片的任务切换到主线程来执行,避免出现 “Only the UI thread can update the UI” 这样的异常情况。

另外,还需要考虑图片加载的错误处理和监听机制。比如,当网络请求失败、图片解码失败等情况发生时,要有相应的处理逻辑,可能是显示默认的占位图片,或者向开发者反馈错误信息。同时,提供监听接口,让开发者可以知道图片加载的进度、是否成功等情况,方便在应用中做进一步的处理和展示。

最后,要对整个图片加载框架进行性能优化和稳定性测试,不断调整缓存策略、网络请求参数等,确保在不同的网络环境、设备性能等条件下都能高效且稳定地加载图片。

LRUCache 算法原理是什么?自己实现一个该怎么做?

LRUCache 即最近最少使用缓存算法。其核心原理是基于一种访问顺序来管理缓存。当缓存空间满了,需要淘汰一些数据时,它会优先淘汰那些最近最少被使用的数据。

从数据结构角度理解,LRUCache 通常使用哈希表和双向链表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哈希表用于快速查找数据,能在 O (1) 时间复杂度内定位到要查找的数据。双向链表用于维护数据的访问顺序,链表头部表示最近访问的数据,链表尾部表示最久未访问的数据。

当有数据被访问时,这个数据就会被移到链表头部,表示它是最近被访问的。例如,缓存中有数据 A、B、C,按照访问顺序排列在链表中,当访问了数据 C 后,就把 C 移到链表头部。

如果要插入新数据,先检查缓存是否已满。若未满,直接将新数据插入到链表头部,并在哈希表中添加对应的键值对。若已满,先删除链表尾部的数据(因为它是最久未访问的),然后再插入新数据到链表头部,并在哈希表中添加键值对。

自己实现一个 LRUCache 可以这样做。首先定义一个双向链表的节点类,包含数据本身、前一个节点引用和后一个节点引用。然后定义 LRUCache 类,内部包含一个哈希表用于存储数据和双向链表用于维护访问顺序。

在 LRUCache 的方法实现中,比如 put 方法用于添加数据。先检查数据是否已存在于哈希表中,若存在,更新数据的值并将对应的节点移到链表头部。若不存在,检查缓存是否已满,满了就删除链表尾部节点和哈希表中对应的键值对,然后插入新数据到链表头部,并在哈希表中添加键值对。

get 方法用于获取数据。先在哈希表中查找数据,若找到,将对应的节点移到链表头部,然后返回数据的值;若没找到,返回 null。

通过这样的方式,就能实现一个简单的 LRUCache,有效地管理缓存空间,根据数据的访问频率来决定缓存数据的存留,从而提高缓存的效率。

HashMap 和 LinkedHashMap 的原理有何不同?

在 Java(与 Android 开发紧密相关)中,HashMap 和 LinkedHashMap 都是用于存储键值对的数据结构,但它们的原理有明显差异。

HashMap 是基于哈希表实现的。它内部有一个数组,这个数组的每个元素被称为 “桶”。当插入一个键值对时,首先对键进行哈希运算,通过这个哈希值来确定键值对存储在数组中的位置,即桶的位置。例如,对键计算出的哈希值为 10,数组长度为 16,那么 10 % 16 = 10,这个键值对就存储在数组下标为 10 的桶中。

每个桶实际上存储的是一个链表(在 Java 8 之后,当链表长度达到一定阈值且数组大小满足一定条件时,链表会转换为红黑树来提高性能)。如果多个键的哈希值相同,即发生哈希冲突时,这些键值对就以链表(或红黑树)的形式存储在同一个桶中。在查找元素时,先通过哈希运算定位桶,然后在桶对应的链表(或红黑树)中查找。

LinkedHashMap 在继承 HashMap 的基础上,还维护了一个双向链表。这个双向链表用于记录键值对的插入顺序或者访问顺序(可以通过构造函数指定)。

当按照插入顺序记录时,每次插入新的键值对,都会将这个键值对对应的节点添加到双向链表的尾部。例如,先插入键值对 A,再插入键值对 B,那么在双向链表中,A 在头部,B 在尾部,这样就可以按照插入的先后顺序遍历键值对。

当按照访问顺序记录时,每次访问一个键值对(例如通过 get 方法),就会将这个键值对对应的节点移到双向链表的头部,表示它是最近访问的。这和 LRUCache 的部分原理类似。

所以,LinkedHashMap 比 HashMap 多了顺序的维护。在需要按照插入顺序或者访问顺序来遍历键值对的场景下,LinkedHashMap 就非常有用。而 HashMap 主要关注的是快速的插入、查找和删除操作,对顺序没有特殊的维护。

两个文件同步如何解决差异性以及合并?

在处理两个文件同步时,解决差异性和合并是比较复杂的过程。

首先要进行文件内容的对比。可以通过逐行比较或者基于块的比较等方式。逐行比较是比较直观的一种方式,例如,读取两个文件的内容,逐行对比。对于文本文件,这种方法比较有效。如果是二进制文件,基于块的比较可能更合适,将文件划分为固定大小的块,然后对比块的内容。

当发现差异时,需要确定差异的类型。差异可能是新增的内容、删除的内容或者修改的内容。可以通过记录行号或者块的位置来标记这些差异。比如,文件 A 比文件 B 多了几行内容,就记录下这几行在文件 A 中的位置,以及在文件 B 中对应的缺失位置。

对于新增的内容,在合并时,可以选择将新增的部分添加到另一个文件中。例如,文件 A 中有新增的行,在合并时将这些行添加到文件 B 的相应位置。这可能需要考虑文件的结构和语义。如果是代码文件,要确保添加的内容符合语法规则和程序逻辑。

对于删除的内容,要判断这种删除是否合理。如果是误删除,可以选择不进行合并操作或者从备份中恢复这部分内容。如果是有意删除,在合并文件时就不需要考虑这部分内容。

对于修改的内容,这是比较复杂的情况。如果是文本文件中的文本修改,需要对比修改前后的内容,判断是否有冲突。例如,两个文件对同一行内容进行了不同的修改,这就产生了冲突。解决冲突可以通过人工干预或者根据预设的规则。预设规则可以是根据修改的时间戳,选择较新的修改内容;或者根据文件的重要性等因素来决定。

在合并文件时,还可以使用版本控制系统的一些理念。例如,创建一个合并后的新文件,将两个文件中相同的部分直接复制过来,对于差异部分,按照上述的方法处理,同时记录下合并的过程和决策,方便后续的审查和回溯。

另外,对于一些特定类型的文件,如数据库文件或者配置文件,可能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或者方法来进行同步和合并。这些文件通常有自己的格式和规则,需要遵循相应的数据库操作或者配置文件的语法来确保合并后的文件能够正常使用。

对 gradle 的理解有哪些?

在 Android 开发中,gradle 是一个强大的构建工具。

gradle 的核心是基于一种声明式的构建脚本语言。它的脚本文件(通常是 build.gradle)用于定义项目的构建过程,包括如何编译代码、如何处理资源、如何打包等诸多方面。

从项目结构的角度看,gradle 可以很好地处理多模块项目。一个大型的 Android 应用可能包含多个模块,如 app 模块、库模块等。gradle 可以清晰地定义每个模块的依赖关系。例如,app 模块可能依赖于多个库模块,通过在 app 模块的 build.gradle 文件中声明依赖,gradle 就能自动处理这些依赖关系,包括下载依赖库、解决版本冲突等问题。

在编译方面,gradle 可以根据不同的源文件类型(如 Java 文件、Kotlin 文件等)进行相应的编译。它会自动查找项目中的源文件,按照预设的规则进行编译。例如,对于 Java 文件,它会使用 Java 编译器进行编译,并且可以配置编译选项,如编译的目标版本、编码方式等。

资源处理也是 gradle 的重要功能之一。它能够处理各种资源文件,包括但不限于布局文件、图片资源、字符串资源等。在构建过程中,gradle 会将这些资源文件进行打包,确保它们能够正确地被应用使用。例如,它会根据设备的分辨率等因素处理图片资源,选择合适的图片进行打包,同时对资源文件进行优化,如压缩布局文件、对字符串资源进行混淆等。

gradle 还支持插件机制。通过插件可以扩展 gradle 的功能。例如,Android 开发中常用的 Android Gradle 插件,它提供了大量与 Android 开发相关的功能,如自动生成不同类型的构建变体(如 debug 版本和 release 版本)、处理不同的 ABI(应用二进制接口)等。这些插件能够大大简化 Android 项目的构建过程。

另外,gradle 的构建过程是高度可定制的。开发者可以根据项目的需求,在构建脚本中定义自定义的任务。例如,可以定义一个任务来执行自动化测试、生成文档或者进行代码格式化等操作。这些任务可以和其他构建任务一起,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从而满足项目的各种构建需求。

有深入主流第三方框架的源码吗?讲讲 OKHTTP 和 Glide 原理。

OKHTTP 原理

OKHTTP 是一个强大的网络请求库。它的核心功能是发送和接收 HTTP 请求与响应。

从请求流程来看,当发起一个网络请求时,OKHTTP 首先会构建一个请求对象(Request),这个请求对象包含了请求的 URL、请求方法(如 GET、POST 等)、请求头(Headers)等信息。例如,在构建一个 POST 请求时,会将请求体(RequestBody)的内容(如表单数据、JSON 数据等)添加到请求对象中。

然后,请求会经过一系列的拦截器(Interceptors)。这些拦截器是 OKHTTP 的一个重要特性,它们可以对请求和响应进行处理。例如,有日志拦截器(可以记录请求和响应的详细信息,用于调试)、重试拦截器(在请求失败时进行重试)等。每个拦截器都可以对请求进行修改或者对响应进行预处理。当请求经过所有拦截器后,就会被发送到服务器。

在连接服务器方面,OKHTTP 会建立一个连接池(Connection Pool)。连接池用于管理和复用 TCP 连接,这样可以减少每次请求都重新建立连接的开销。当需要发送请求时,会先从连接池中查找是否有可用的连接,如果有,就直接使用;如果没有,就建立新的连接。连接建立后,请求通过这个连接发送到服务器。

服务器返回响应后,响应数据会按照相反的顺序经过拦截器。每个拦截器可以对响应进行处理,如解析响应头、处理响应体等。最后,将处理后的响应返回给调用者。

在底层实现上,OKHTTP 利用了 Java 的 Socket 等相关技术来实现网络通信。它还对 HTTP 协议有很好的支持,包括 HTTP/1.1 和 HTTP/2 等协议。例如,在 HTTP/2 协议下,它能够利用多路复用等特性,提高网络请求的效率。

Glide 原理

Glide 是一个用于图片加载和缓存的框架。

在图片加载流程方面,当调用 Glide 加载图片时,首先会传入图片的来源(可以是网络 URL、本地文件路径等)和要显示图片的目标视图(如 ImageView)。Glide 会根据图片来源进行相应的处理。

如果是网络图片,Glide 会使用网络请求库(它可以和 OKHTTP 集成,也可以使用其他网络库)来获取图片数据。在获取图片数据之前,会先检查缓存。Glide 有多层缓存机制,包括内存缓存和磁盘缓存。

内存缓存是基于弱引用或者 LRU(最近最少使用)策略来管理的。当查找图片时,先在内存缓存中查找,如果找到,就直接使用内存中的图片数据加载到目标视图。如果内存缓存未命中,就会检查磁盘缓存。磁盘缓存存储了已经下载过的图片文件,找到后会将磁盘中的图片数据加载到目标视图。

在图片解码和转换方面,Glide 会根据目标视图的大小和其他要求(如是否需要裁剪、缩放等)对图片进行解码和转换。它使用 Android 系统提供的图片解码工具(如 BitmapFactory 等),将获取到的图片数据(如字节流)转换为可用于显示的 Bitmap 对象,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对 Bitmap 对象进行处理,如调整大小、裁剪等操作。

Glide 还支持占位图和错误图。当图片还在加载过程中,可以显示占位图;当图片加载失败时,可以显示错误图。这可以通过在加载图片时设置相应的参数来实现。

另外,Glide 的生命周期管理也很重要。它能够与 Android 的 Activity 和 Fragment 的生命周期绑定,当这些组件被销毁时,Glide 会自动停止图片的加载,避免内存泄露等问题。例如,当一个 Activity 暂停时,Glide 会暂停正在进行的图片加载任务;当 Activity 恢复时,又会继续加载任务。

volley 源码有了解吗?

Volley 是一个 Android 网络请求库,它的源码结构设计精良,主要用于高效地处理网络请求。

从请求队列的角度来看,Volley 内部有一个请求队列(RequestQueue)的概念。这个请求队列是核心组件,用于管理所有的网络请求。当创建一个网络请求(如 StringRequest 或者 ImageRequest)后,会将这个请求添加到请求队列中。请求队列通过一个线程池来并发处理这些请求,不同类型的请求(如 GET、POST 等)可以在这个队列中有序地等待被执行。

在网络请求的执行方面,Volley 使用了多种网络通信技术。对于 HTTP 请求,它基于 HttpURLConnection(也可以通过自定义配置使用其他底层网络库)。当一个请求从请求队列中被取出执行时,它会创建一个网络连接,根据请求的参数(如请求的 URL、请求方法、请求头和请求体等)发送请求到服务器。

缓存机制也是 Volley 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有一个默认的基于内存的缓存系统。当一个请求成功获取到响应数据后,会根据请求的 URL 等关键信息将数据缓存到内存中。下次有相同的请求时,会先检查缓存,如果缓存命中,就直接使用缓存中的数据,避免了重复的网络请求,提高了响应速度。而且,缓存的大小和策略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配置的,比如可以设置缓存的最大字节数等。

在错误处理和重试方面,Volley 也有相应的机制。如果一个网络请求出现错误,如网络连接超时、服务器返回错误码等情况,Volley 会根据预设的规则进行处理。它可以自动重试一定次数的请求,并且会将错误信息传递给开发者,开发者可以通过注册一个请求的错误监听器来获取这些错误信息,从而在应用层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显示错误提示给用户。

另外,Volley 还支持请求的优先级设置。不同的请求可以设置不同的优先级,比如高优先级的请求可以先于低优先级的请求被执行。这在处理一些重要的或者实时性要求高的请求时非常有用,比如在一个新闻应用中,刷新当前新闻内容的请求优先级可以设置得较高,而一些后台数据更新的请求优先级可以设置得较低。

图片缓存框架的区别有哪些?

在 Android 开发中,有多种图片缓存框架,它们之间存在诸多区别。

首先是 LruCache。它是 Android 提供的一个用于内存缓存的工具类。它的主要特点是基于 LRU(最近最少使用)算法来管理缓存。当缓存空间满了,会优先淘汰最近最少使用的图片。它的优势在于实现相对简单,并且与 Android 系统紧密结合。例如,在内存紧张的情况下,它可以有效地释放不常用的图片缓存,从而避免内存溢出。但是,它只提供了内存缓存,没有涉及磁盘缓存。如果应用被关闭或者内存被回收,缓存的图片就会丢失。

Glide 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图片缓存和加载框架。它具有多级缓存机制,包括内存缓存和磁盘缓存。内存缓存采用了弱引用或者 LRU 策略,能够快速地加载缓存中的图片。磁盘缓存则可以在应用重新启动或者内存缓存未命中时发挥作用,从磁盘中获取之前缓存的图片。Glide 还能根据 ImageView 的大小自动对图片进行裁剪和缩放,以达到最佳的显示效果。而且,Glide 可以很好地与 Android 的生命周期相结合,在 Activity 或者 Fragment 生命周期变化时,自动管理图片加载和缓存,避免内存泄漏。

Picasso 也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图片缓存框架。它和 Glide 类似,有内存缓存和磁盘缓存。不过,Picasso 在加载图片时更侧重于简单性和易用性。它的接口简洁明了,通常只需要简单的几行代码就可以完成图片加载任务。在缓存策略方面,Picasso 也采用了 LRU 算法来管理内存缓存,磁盘缓存则能够存储已经下载的图片,方便下次加载。但是,相比于 Glide,Picasso 在一些复杂的图片转换(如高斯模糊等特效)和与其他组件(如和 RecyclerView 的结合)的协同工作上可能稍显逊色。

Fresco 是 Facebook 推出的一个图片缓存框架。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内存管理方式,将图片存储在一个特殊的内存区域,这种方式可以避免一些因 Android 系统的内存回收机制导致的图片加载问题。它也有强大的磁盘缓存功能,并且支持渐进式加载,即可以先显示低质量的图片,然后逐步加载高质量的图片。不过,Fresco 的使用相对复杂一些,因为它有自己的一套视图(如 SimpleDraweeView)来显示图片,需要开发者对这些视图进行适配。

事件分发机制除了 Android 中的,在 Java 等其他方面还有类似概念吗?

在 Java 中,也有一些类似事件分发的概念,虽然和 Android 的事件分发机制有所不同,但在思想上有相似之处。

在 Java 的图形用户界面(GUI)编程中,比如使用 Swing 或者 JavaFX,存在事件处理和分发的机制。以 Swing 为例,它有事件源(Event Source)、事件监听器(Event Listener)和事件对象(Event Object)的概念。

事件源是产生事件的组件,例如一个按钮(JButton)就是一个事件源,当用户点击按钮时,就会产生一个动作事件(Action Event)。事件监听器则是用来监听事件并处理事件的对象。在 Java 中,需要为事件源注册合适的事件监听器。比如,为按钮注册一个 ActionListener,当按钮被点击,事件就会被分发到这个 ActionListener 的 actionPerformed 方法中,在这个方法中可以编写具体的处理逻辑,比如弹出一个对话框或者执行某个业务操作。

这种机制和 Android 的事件分发有相似点。在 Android 中,有 View 作为事件源,当用户触摸屏幕时,事件从父 View 向子 View 分发,通过 dispatchTouchEvent、onInterceptTouchEvent 和 onTouchEvent 等方法来处理。而在 Java 的 Swing 中,事件也是从事件源出发,通过事件监听器来接收和处理,只是没有像 Android 那样复杂的视图层次结构和触摸事件分发的细节。

在 Java 的事件模型中,还有事件冒泡(Event Bubbling)的概念。这类似于 Android 事件分发中的事件向上传递。在一些复杂的布局结构中,如果一个内部组件产生了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可能会向上传递到它的父组件,父组件也可以对这个事件进行处理。不过,Java 的事件冒泡主要是在事件监听器的层次上进行,而 Android 的事件向上传递是在视图层次结构中,并且涉及到是否拦截事件等更复杂的决策。

另外,在企业级 Java 开发中,如 Java 消息服务(JMS)也有类似事件分发的概念。JMS 用于在不同的应用或者组件之间传递消息,消息生产者(Message Producer)产生消息,消息消费者(Message Consumer)接收消息并进行处理。这种消息的传递和处理机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事件分发,只不过它处理的是消息事件,而不是用户界面的触摸或者动作事件。

Inlinehook 在其他编程领域有类似概念或者应用场景吗?

在其他编程领域,Inlinehook 有类似概念和应用场景。

在系统软件和安全领域,有函数劫持(Function Hooking)的概念,这和 Inlinehook 比较相似。函数劫持是一种用于拦截和修改函数执行流程的技术。例如,在操作系统内核开发或者反病毒软件中,为了监控系统函数的调用情况或者阻止恶意软件的某些危险行为,会采用函数劫持。

在操作系统中,当一个程序调用一个系统函数(如文件读写函数)时,通过函数劫持可以在函数执行前插入自己的代码,用于记录函数的参数、检查参数的合法性等。这就类似于 Inlinehook 在机器码层面插入跳转指令,改变函数的执行路径。比如,在一个安全监控系统中,通过函数劫持来监控程序对敏感文件的访问,当程序调用文件读取函数时,劫持后的代码会先检查文件的权限和来源,如果发现异常,就可以阻止文件读取操作。

在软件调试领域,也有类似的技术。动态调试工具(如 Windows 下的 OllyDbg、Linux 下的 GDB)可以在程序运行过程中修改函数的执行流程。调试人员可以在函数的入口点或者中间某个位置设置断点,当程序执行到断点时,调试工具可以修改指令指针(EIP 或者 RIP)的值,将程序的执行流程跳转到自己编写的调试代码中,用于查看变量的值、分析函数的执行情况等。这和 Inlinehook 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都是通过改变程序的执行路径来实现特定的目的。

在软件逆向工程中,函数重定向(Function Redirection)也是一个相关的概念。当分析一个二进制软件时,为了理解软件的内部逻辑或者绕过软件的某些限制,会采用函数重定向。例如,通过修改函数的调用地址,将原本调用某个加密函数的地方重定向到自己编写的解密函数,从而分析软件的加密算法或者获取加密的数据。这和 Inlinehook 在改变函数执行路径以实现特定功能的应用场景非常相似。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a/951045.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们进行投诉反馈qq邮箱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快速导入请求到postman

1.确定请求&#xff0c;右键复制为cURL(bash) 2.postman菜单栏Import-Raw text&#xff0c;粘贴复制的内容保存&#xff0c;请求添加成功

Mybatis原理简介

看到Mybatis的框架图&#xff0c;可以清晰的看到Mybatis的整体核心对象&#xff0c;我更喜欢用自己的图来表达Mybatis的整个的执行流程。如下图所示&#xff1a; 原理详解&#xff1a; MyBatis应用程序根据XML配置文件创建SqlSessionFactory&#xff0c;SqlSessionFactory在根…

【redis初阶】初识Redis

目录 一、初识Redis 二、盛赞 Redis 三、Redis 特性 3.1 速度快 ​编辑3.2 基于键值对的数据结构服务器 3.3 丰富的功能 3.4 简单稳定 &#x1f436; 3.6 持久化&#xff08;Persistence&#xff09; 3.7 主从复制&#xff08;Replication&#xff09; 3.8 高可用&#xff08;H…

【云商城】高性能门户网构建

第3章 高性能门户网构建 网站门户就是首页 1.OpenResty 百万并发站点架构 ​ 1).OpenResty 特性介绍 ​ 2).搭建OpenResty ​ 3).Web站点动静分离方案剖析 2.Lua语法学习 ​ 1).Lua基本语法 3.多级缓存架构实战 ​ 1).多级缓存架构分析 用户请求网站&#xff0c;最开始…

【GESP】C++三级考试大纲知识点梳理, (1)二进制数据编码

GESP C三级官方考试大纲中&#xff0c;共有8条考点&#xff0c;本文针对C&#xff08;1&#xff09;号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 &#xff08;1&#xff09;了解二进制数据编码:原码、反码、补码。 全文详见&#xff1a;https://www.coderli.com/gesp-3-exam-syllabus-data-encodin…

B+树的原理及实现

文章目录 B树的原理及实现一、引言二、B树的特性1、结构特点2、节点类型3、阶数 三、B树的Java实现1、节点实现2、B树操作2.1、搜索2.2、插入2.3、删除2.4、遍历 3、B树的Java实现示例 四、总结 B树的原理及实现 一、引言 B树是一种基于B树的树形数据结构&#xff0c;它在数据…

毕业项目推荐:基于yolov8/yolov5/yolo11的动物检测识别系统(python+卷积神经网络)

文章目录 概要一、整体资源介绍技术要点功能展示&#xff1a;功能1 支持单张图片识别功能2 支持遍历文件夹识别功能3 支持识别视频文件功能4 支持摄像头识别功能5 支持结果文件导出&#xff08;xls格式&#xff09;功能6 支持切换检测到的目标查看 二、数据集三、算法介绍1. YO…

用Kimi做研究:准实验设计的智能解决方案

目录 1.研究策略设计 2.过程框架设计 3.背景变量 4.细节设计 准实验设计是一种介于实验与观察研究之间的研究方法&#xff0c;准实验设计是在无法完全控制实验条件的情况下进行因果关系的探索。与传统实验设计相比&#xff0c;准实验设计不具备随机分配实验对象到各处理组的…

【前端】【HTML】入门基础知识

参考视频&#xff1a;【狂神说Java】HTML5完整教学通俗易懂_哔哩哔哩_bilibili 一、基本结构 二、基本标签 <h1>&#xff1a;一级标题&#xff0c;通常用于页面的主标题&#xff0c;字体较大且醒目。 <h2>&#xff1a;二级标题&#xff0c;用于副标题或主要章节标…

DVT:消除视觉变换器中的噪声伪影

人工智能咨询培训老师叶梓 转载标明出处 近年来&#xff0c;视觉变换器&#xff08;Vision Transformers&#xff0c;简称ViTs&#xff09;在多种视觉任务中取得了卓越的性能&#xff0c;成为现代视觉基础模型的主流架构之一。然而&#xff0c;这些模型在特征图中存在一种网格…

OpenCV的双边滤波函数

OpenCV的双边滤波函数cv2.bilateralFilter是一种用于图像处理的强大工具&#xff0c;它能够在去除噪声的同时保持边缘的清晰度。以下是对该函数的详细说明&#xff1a; 一、函数原型 python cv2.bilateralFilter(src, d, sigmaColor, sigmaSpace[, dst[, borderType]])二、参…

项目实战——使用python脚本完成指定OTA或者其他功能的自动化断电上电测试

前言 在嵌入式设备的OTA场景测试和其他断电上电测试过程中&#xff0c;有的场景发生在夜晚或者随时可能发生&#xff0c;这个时候不可能24h人工盯着&#xff0c;需要自动化抓取串口日志处罚断电上电操作。 下面的python脚本可以实现自动抓取串口指定关键词&#xff0c;然后触发…

IT面试求职系列主题-人工智能(三)

13&#xff09;你对超参数的理解是什么&#xff1f; 在机器学习中&#xff0c;超参数是决定和控制整个训练过程的参数。这些参数的示例包括学习率、隐藏层、隐藏单元、激活函数等。这些参数是模型的外部参数。选择好的超参数可以产生更好的算法。 14&#xff09;解释隐马尔可夫…

深度剖析ETHERCAT转CCLINK网关与ethercat通讯协议的连接细节

在某汽车零部件制造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升级项目中&#xff0c;部分关键设备采用了支持 ETHERCAT 总线的 PLC 进行控制&#xff0c;而工厂原有的一些设备则遵循 CCLINK 协议标准。由于这两种协议之间无法直接通信&#xff0c;导致生产线的数据交互受阻&#xff0c;难以实现整体的…

链式二叉树,递归的暴力美学

目录 1.链式二叉树概念 2.链式二叉树的实现 3.先序遍历 4.中序遍历 5.后序遍历 6.求链式二叉树的结点个数 7.链式二叉树的叶子结点个数 8.求二叉树的k层的结点个数 9.链式二叉树求深度 10.求值为x的结点 11.链式二叉树的销毁 12.二叉树的层序遍历 13.判断二叉树是否…

AI是IT行业的变革力量,还是“职业终结者”?

前言&#xff1a;哈喽&#xff0c;大家好&#xff0c;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文章&#xff01;并提供具体代码帮助大家深入理解&#xff0c;彻底掌握&#xff01;创作不易&#xff0c;如果能帮助到大家或者给大家一些灵感和启发&#xff0c;欢迎收藏关注哦 &#x1f495; 目录 AI是…

基于华为ENSP的OSPF数据报文保姆级别详解(3)

本篇博文摘要 &#x1f31f; 基于华为ensp之OSPF数据报文——头部信息、Hello包、DR/BDR选举、DBD包等保姆级别具体详解步骤&#xff1b;精典图示举例说明、注意点及常见报错问题所对应的解决方法 引言 &#x1f4d8;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技术时代&#xff0c;与时俱进是每个IT人的…

如何用SQL语句来查询表或索引的行存/列存存储方式|OceanBase 用户问题集锦

一、问题背景 自OceanBase 4.3.0版本起&#xff0c;支持了列存引擎&#xff0c;允许表和索引以行存、纯列存或行列冗余的形式创建&#xff0c;且这些存储方式可以自由组合。除了使用 show create table命令来查看表和索引的存储类型外&#xff0c;也有用户询问如何通过SQL语句…

重生之我在异世界学编程之算法与数据结构:深入堆篇

大家好&#xff0c;这里是小编的博客频道 小编的博客&#xff1a;就爱学编程 很高兴在CSDN这个大家庭与大家相识&#xff0c;希望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进步&#xff0c;共同收获更好的自己&#xff01;&#xff01;&#xff01; 本文目录 正文一、堆的基本概念二、堆的存储表示三…

【网络】深入了解HTTPS协议

HTTPS协议&#xff1a; HTTPS 也是⼀个应用层协议 HTTPS本质上就是在HTTP的基础上加了一个加密层&#xff0c;抛开加密之后&#xff0c;剩下的内容跟HTTP一样&#xff1b; HTTP 协议内容都是按照文本的方式明文传输的. 这就导致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一些被篡改的情况. 例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