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模式是一种设计模式,它允许我们通过一个中介对象来间接访问目标对象,这个中介对象称为“代理”。代理模式的关键在于,它在不改变目标对象代码的前提下,通过引入代理对象来增加额外的功能或控制对目标对象的访问。
代理模式的基本概念
目标对象(Subject)
目标对象是实际执行业务逻辑的对象,它定义了客户端希望执行的操作。目标对象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对象,例如远程服务、数据库连接或文件。
代理对象(Proxy)
代理对象是一个中介,它具有与目标对象相同的接口,这样客户端就可以像使用目标对象一样使用代理对象。代理对象负责预处理客户端的请求,之后可能会将请求转发给目标对象,也可能自行处理请求。
客户端(Client)
客户端是使用代理对象和目标对象的代码。客户端通过代理对象来间接访问目标对象,通常情况下,客户端并不知道自己正在使用代理而不是目标对象。
代理模式的类型
静态代理
静态代理在编译时就已经确定,代理类通常是由程序员手动编写的。静态代理类和目标对象实现相同的接口,并在内部维护一个目标对象的引用。
动态代理
动态代理是在程序运行时动态创建的,它不需要显式定义代理类。在Java中,可以通过java.lang.reflect.Proxy类和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Handler接口来创建动态代理。
代理模式的操作流程
1、创建目标对象:
首先创建一个目标对象,它实现了客户端需要调用的业务逻辑。
2、创建代理对象:
接着创建一个代理对象,它也实现了与目标对象相同的接口。在静态代理中,代理对象通常会有一个目标对象的引用。
3、客户端请求:
客户端通过代理对象的接口发送请求。客户端通常不知道它正在与代理对象交互,而是认为它正在直接与目标对象交互。
4、代理处理请求:
代理对象接收到请求后,可以执行以下操作:
预处理:在将请求转发给目标对象之前,代理对象可以执行一些预处理操作,如权限检查、日志记录等。
转发请求:如果代理对象决定将请求转发给目标对象,它会调用目标对象的相应方法。
后处理:在目标对象处理完请求后,代理对象可以执行一些后处理操作,如清理资源、事务管理等。
5、返回结果:
代理对象将目标对象的处理结果返回给客户端,或者返回代理对象自身处理的结果。
代理模式的优势
增强功能:
可以在不修改目标对象的前提下,通过代理对象来增加额外的功能。
控制访问:
代理对象可以控制对目标对象的访问,例如实现权限控制、事务管理等。
解耦:
代理模式将客户端与目标对象解耦,客户端只需要知道代理对象即可,这有助于系统的维护和扩展。
代理模式的缺点
性能开销:
由于引入了代理对象,请求的处理可能会变慢,因为需要额外的预处理和后处理。
代码复杂度:
引入代理模式可能会增加系统的复杂度,因为需要额外编写代理类和处理逻辑。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理解代理模式的核心思想是“间接访问”,它通过引入代理对象来间接访问目标对象,从而在不修改目标对象的前提下,增加额外的功能或控制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