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为什么比数据库快
Elasticsearch(简称ES)比传统数据库快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数据存储方式、索引结构、查询优化机制等方面的不同。
1. 倒排索引(Inverted Index) vs. B树索引
传统关系型数据库通常使用B树(B-Tree)索引来加速数据检索,而Elasticsearch则使用倒排索引。这两种索引方式在设计上就有所不同,倒排索引特别适合于文本搜索。
-
倒排索引:适用于检索大量文本数据时,能够非常快速地找到包含某个词的文档。Elasticsearch通过将每个字段的内容(如文档的文本字段)映射到其在文档中的位置,从而优化了查找词汇的速度。搜索一个词时,系统直接在倒排索引中查找,而不是逐行扫描文档,这极大提高了搜索性能。
-
B树索引:B树适用于范围查询(如数值范围、时间区间等),它的设计对于全表扫描和单一字段的查询非常有效。但对于复杂的文本搜索(尤其是全字段搜索、模糊查询等),效率不如倒排索引。
2. 分布式架构
Elasticsearch本身是一个分布式系统,它将数据分片(sharding)并分布到多个节点上进行处理。当进行查询时,ES能够并行地从多个节点检索相关数据,极大提高了查询速度。
- 在分布式环境中,数据库通常在单个节点或有限的节点上运行,查询的性能往往受限于单一的机器资源。
- Elasticsearch通过横向扩展,随着集群的扩大,查询速度和处理能力线性增加,能够在大数据量时保持良好的性能。
3. 全文搜索优化
Elasticsearch在设计上针对全文搜索进行了优化,它不仅支持快速的关键词匹配,还支持模糊搜索、分词搜索等复杂查询。Elasticsearch会自动对文本进行分词,并为每个词建立索引,使得文本查询能比传统数据库更高效。
4. 内存缓存机制
Elasticsearch大量使用内存缓存技术,尤其是在搜索过程中,它会缓存常见的查询和结果。如果查询是重复的,ES可以直接返回缓存结果,而无需再次执行复杂的查询操作。
- Elasticsearch的查询引擎充分利用了内存(如用于缓存倒排索引、字段数据等),避免了重复计算和磁盘I/O,从而加速了查询过程。
5. 优化的查询引擎
Elasticsearch的查询引擎非常高效,它使用了多种优化策略,比如:
- 查询优化:ES会对查询进行预处理和优化,减少不必要的扫描和计算。
- 并行查询:由于其分布式架构,Elasticsearch能够同时向多个节点发起查询请求,并并行地处理它们。这在查询大型数据集时非常有优势。
6. 无事务支持(性能上有利)
传统数据库通常需要保证ACID(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持久性)事务特性,这对于一致性要求较高的操作非常重要,但也会带来额外的性能开销,尤其是在高并发场景下。
Elasticsearch不依赖于传统数据库的ACID特性,而是通过**最终一致性(Eventual Consistency)**来保证数据的高效存储和检索。这意味着ES在很多情况下能够提供更高的吞吐量和更低的延迟。
7. 面向文档(Document-Oriented)存储
Elasticsearch是一个面向文档的存储系统,数据以JSON格式存储为文档,而不像关系型数据库那样强制要求表结构。每个文档都有一个唯一的ID,ES通过该ID来定位和检索数据。
- 这种设计方式非常适合大规模的数据检索,且因为数据是JSON格式存储,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可以混合使用,灵活性较高。
- 数据查询时,Elasticsearch可以快速检索某个文档,而不需要像传统数据库那样进行多表连接操作。
8. 索引合并(Segment Merging)
Elasticsearch的存储引擎会将多个小的索引段(segments)合并成更大的索引段。这个过程称为索引合并,它有助于减少磁盘空间占用并提高查询性能。通过合并,小的索引段可以减少查询时的随机磁盘访问,从而提高性能。
9. 写入优化(适用于高并发)
虽然Elasticsearch的写入性能通常没有关系型数据库那么强,但它对于高并发写入的处理相对更优化。ES的分布式架构允许它在多个节点上进行并行写入,且写入过程并不需要像传统数据库一样进行事务管理,这使得在高并发场景下,它的写入吞吐量也很高。
总结
Elasticsearch比传统数据库快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倒排索引优化了文本搜索的速度。
- 分布式架构使得数据查询可以并行化,提升了处理能力。
- 内存缓存和查询优化减少了I/O操作,加速了响应。
- 全文搜索优化让复杂的文本查询变得高效。
- 无事务支持在性能上减少了额外的开销。
因此,Elasticsearch特别适合用于需要处理大量数据、进行复杂查询(如全文检索、模糊查询等)的场景,尤其在大数据量和高并发的环境下,能够提供非常高的查询性能。
rpc与Fegin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和Feign是两种不同的技术,用于实现远程服务调用。尽管它们有相似的目标,即实现跨服务间的通信,但它们在实现机制、应用场景、功能等方面有所不同。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
1. 定义和基本概念
-
RPC(Remote Procedure Call):RPC是一种进程间通信(IPC)协议,允许程序调用远程计算机上的程序函数或过程,像本地调用一样透明地调用远程服务。RPC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网络将本地函数调用转化为远程函数调用,屏蔽了底层的网络通信和序列化过程。
-
Feign:Feign是一个声明式的HTTP客户端,它基于Java接口定义的方式,简化了HTTP API调用的实现。Feign本质上是一个封装HTTP请求的工具,它是Spring Cloud生态的一部分,专门用于服务间通信(通常是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调用)。
2. 工作机制
-
RPC:
- RPC通信可以通过不同的协议和框架实现(如HTTP、gRPC、Thrift、Dubbo等),通常通过特定的RPC框架进行序列化和反序列化,将方法调用转化为网络请求。
- 客户端调用RPC接口时,实际上是通过一个代理(代理模式)进行转发,透明地将本地调用转换为远程调用。
- RPC支持不同的协议(如二进制协议、HTTP、gRPC等)和多种传输方式。
-
Feign:
- Feign是基于HTTP协议进行服务调用的,通过注解驱动,使得HTTP请求的构建、参数传递、响应的反序列化等都可以由Feign自动完成。
- Feign通过定义接口,自动生成HTTP请求。通过使用
@FeignClient
注解,结合Spring Cloud,可以直接将远程服务调用转化为本地接口调用。 - Feign本质上是为HTTP服务提供了一种简洁的封装,它是基于RESTful风格的API进行服务调用的。
3. 协议
-
RPC:可以支持多种协议,例如:
- gRPC:基于HTTP/2、Protobuf序列化等实现高效的远程调用。
- Dubbo:阿里巴巴的分布式RPC框架,支持多种协议(如Dubbo、HTTP、Hessian等)。
- Thrift:由Apache开发,支持跨语言、跨平台的高效序列化和RPC通信。
-
Feign:默认通过HTTP协议(通常是RESTful API)与远程服务进行通信,更多的用于基于HTTP的微服务架构。
4. 易用性和配置
-
RPC:实现RPC时,通常需要较多的配置,尤其是在选择不同的RPC框架时,需要关注序列化、反序列化、协议的选择、负载均衡等一系列问题。虽然一些RPC框架(如gRPC)已经做了很多的封装,但整体上RPC的配置复杂度较高。
-
Feign:Feign提供了非常简洁的API,通过注解和接口即可实现远程调用,配置也非常简单,特别是结合Spring Cloud时,可以自动处理服务发现、负载均衡、容错等复杂问题。因此,Feign在Spring Cloud中被广泛使用。
5. 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
-
RPC:RPC框架通常需要额外的支持来实现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例如在gRPC或Dubbo中,通常需要配合Zookeeper、Nacos等服务发现机制。而负载均衡通常由RPC框架或外部工具(如Ribbon、Consul)提供。
-
Feign:Feign通常与Spring Cloud的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机制(如Eureka、Ribbon、Nacos)结合使用,提供透明的负载均衡支持。使用Feign时,你可以通过简单的注解来实现服务发现,无需手动配置负载均衡。
6. 性能
-
RPC:RPC框架通常会使用高效的二进制协议(如Protobuf、Hessian等),因此性能通常高于基于HTTP的REST API调用。RPC支持更低延迟和更高吞吐量的通信方式。
-
Feign:Feign的性能相对较低,因为它基于HTTP协议,通信数据通常是JSON格式,虽然比传统的XML格式更轻量,但相较于RPC的二进制协议(如Protobuf),在性能上稍逊一筹。
7. 扩展性与灵活性
-
RPC:RPC框架一般提供了更多的定制化和灵活性,支持不同的协议、序列化方式和传输层协议,可以根据需要对网络层进行深度优化。
-
Feign:Feign本身较为简洁,它封装了大部分网络请求的细节,但相对来说定制化较少,主要用于HTTP服务的调用。对于需要高度定制的网络通信,Feign可能不如RPC框架灵活。
8. 主要应用场景
-
RPC:适用于需要高性能、低延迟的服务通信,尤其在需要处理大量数据或高频次的请求时,RPC框架往往表现出更好的性能。典型应用场景包括高频率、低延迟的微服务通信,尤其是在大规模分布式系统中。
-
Feign:适用于基于HTTP的微服务架构,尤其是在Spring Cloud环境下,Feign提供了一种非常简洁的方式来调用RESTful API,常用于服务间的HTTP通信。它特别适合于需要简洁的API接口、快速开发的场景。
总结对比表:
特性 | RPC | Feign |
---|---|---|
协议 | 支持多种协议(如gRPC、Dubbo、Thrift等) | 基于HTTP协议(通常为RESTful API) |
实现方式 | 手动配置,较为复杂 | 简单的注解和接口定义,自动化配置 |
序列化方式 | 支持多种序列化方式(如Protobuf、Hessian等) | 默认使用JSON序列化 |
性能 | 性能较高,适合低延迟、高吞吐量的应用 | 相对较低,但足够应对大部分HTTP服务 |
服务发现与负载均衡 | 需要额外配置(如Zookeeper、Nacos等) | 集成Spring Cloud服务发现和负载均衡 |
灵活性与扩展性 | 高度定制化,灵活性强 | 简洁但定制化较低 |
主要应用场景 | 高性能、低延迟的服务间通信 | 基于HTTP的微服务通信 |
总结:
- RPC是一种更加底层、灵活的远程调用机制,适用于各种不同的协议和应用场景,能够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更广泛的扩展性。
- Feign则是一个高层封装的HTTP客户端,适用于微服务架构中的RESTful API调用,简化了HTTP调用的复杂性,并与Spring Cloud紧密集成,适合于快速开发和使用HTTP进行服务间通信的场景。
两者各有优缺点,选择哪种方式取决于具体的应用需求和架构。
jwt流程
JWT(JSON Web Token)是一种用于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之间进行安全信息交换的开放标准,它通过将信息编码成JSON格式并加密,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JWT通常用于用户认证和信息传递,广泛应用于Web应用和分布式系统中。
JWT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生成、传输、验证。以下是JWT的详细流程:
1. JWT的结构
JWT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
- 头部(Header)
- 有效载荷(Payload)
- 签名(Signature)
这三部分通过.
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JWT字符串。例如:
<Header>.<Payload>.<Signature>
- 头部(Header):
头部通常包含两个信息:
- alg:加密算法,常用的有
HS256
(HMAC SHA256)和RS256
(RSA SHA256)等。 - typ:令牌类型,通常是
JWT
。
例如,头部可以是:
json
{ "alg": "HS256", "typ": "JWT" }
这个头部会被Base64Url编码。
- 有效载荷(Payload):
有效载荷包含了JWT的声明(Claims),声明是关于实体(通常是用户)以及其他数据的语句。声明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 注册声明(Registered Claims):这些是JWT规定的预定义字段,如
iss
(发行者)、exp
(过期时间)、sub
(主题)等。 - 公共声明(Public Claims):由JWT的使用者自定义的字段。
- 私有声明(Private Claims):用户自定义的声明,确保双方达成协议来避免冲突。
例如,有效载荷可以是:
json
{ "sub": "1234567890", "name": "John Doe", "iat": 1516239022 }
有效载荷部分会被Base64Url编码。
- 签名(Signature):
签名是用来验证消息在传输过程中是否被篡改的部分。签名是通过对编码后的头部和有效载荷部分进行加密来生成的。签名的生成步骤:
- 使用头部中指定的算法(如HS256);
- 用密钥对头部和有效载荷的Base64Url编码部分进行加密。
例如,使用HMAC SHA256算法生成签名:
HMACSHA256( base64UrlEncode(header) + "." + base64UrlEncode(payload), secretKey)
签名是JWT的核心,防止数据被篡改。
2. JWT的生成流程
(1)用户登录:
用户向认证服务器(如登录系统)提交用户名和密码。
(2)认证成功:
认证服务器验证用户名和密码。如果验证通过,服务器会生成一个JWT,包含一些信息(例如用户ID、过期时间、权限等),然后返回给客户端。
- 生成的JWT包括:头部、有效载荷、签名。
(3)返回JWT:
JWT作为响应返回给客户端,通常是通过HTTP响应头(如Authorization: Bearer <JWT>
)或者HTTP响应体返回。
3. JWT的使用与传输流程
(1)客户端携带JWT:
用户在接收到JWT后,客户端(如浏览器或移动设备)在随后的每次请求中,将JWT放在HTTP请求头中发送给服务器,通常是放在Authorization
头部:
Authorization: Bearer <JWT>
(2)服务器验证JWT:
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首先从请求头中提取JWT,然后对JWT进行验证:
- 解析JWT的头部、有效载荷和签名。
- 验证签名是否正确,确保JWT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
- 检查JWT是否过期(通过验证
exp
声明)。 - 检查JWT是否符合其它安全策略(如
iss
、aud
等声明)。
(3)请求处理:
如果JWT有效且验证通过,服务器就会根据JWT中的信息(如用户ID、权限等)处理请求。否则,返回401 Unauthorized错误。
4. JWT的验证过程
服务器在接收到客户端请求时,通常按照以下步骤验证JWT:
- 解析JWT:从请求中提取出JWT,分离成头部、有效载荷和签名三部分。
- 验证签名:服务器使用预定义的密钥(对于HMAC算法)或公钥(对于RSA算法)对签名部分进行验证。如果签名验证失败,说明JWT已被篡改,拒绝请求。
- 验证过期时间:检查JWT中的
exp
字段,确保当前时间没有超过过期时间。 - 验证其它声明:检查
iss
(发行者)、aud
(受众)等声明,确保JWT符合预期。
5. JWT的刷新与过期
JWT是无状态的,这意味着它本身包含了所有认证信息,因此一旦JWT过期,需要用户重新登录来获取新的JWT。
为了避免每次都需要重新登录,通常会使用**刷新令牌(Refresh Token)**的机制:
- Access Token:JWT通常作为访问令牌,一般有较短的有效期(例如30分钟或1小时)。
- Refresh Token:当Access Token过期时,客户端可以用Refresh Token向认证服务器请求新的Access Token。
6. JWT的优缺点
优点:
- 无状态:JWT包含了所有必要的用户信息,服务器不需要存储会话信息。
- 跨平台:由于JWT是JSON格式,能够在不同的编程语言和平台之间轻松传输。
- 灵活性:可以自定义有效载荷中的声明,适用于不同场景。
缺点:
- 不易撤销:一旦JWT发放出去,就很难在没有存储的情况下撤销它的有效性。如果需要撤销,可能需要依赖黑名单或短时间的过期机制。
- 易暴露:JWT如果没有正确加密或使用HTTPS传输,可能会泄露敏感信息。
总结
JWT是一种标准化的令牌格式,广泛应用于身份认证和信息交换中。其核心流程包括生成、传输和验证三个阶段。JWT具有无状态、跨平台等优点,但也有一些安全性和管理上的挑战,尤其是在令牌撤销和过期管理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