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卓面试复习总结

文章目录

  • 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常用设计模式及反射原理,能够自定义注解及泛型,多次通过设计模式对 app 代码进行高效重构,显著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与扩展性。
    • 设计模式
    • 自定义注解
    • 泛型
    • Kotlin泛型
  • 精通多线程原理,对 ThreadPoolExecutor 进行过深度剖析,能够精准运用多线程技术提升应用性能与响应速度。
    • 多线程原理
    • AQS
    • ThreadPoolExecutor深度剖析
    • 使用多线程技术提升应用性能与响应速度
  • 熟练掌握自定义 View 原理,凭借对事件分发原理的深刻理解,有效解决各类 UI 交互问题,确保用户体验的流畅性与友好性。
    • 自定义View原理
    • 事件分发机制
    • View的设计模式
  • 对 Handler、Zygote、Binder、AMS 等机制有清晰认知,长期保持阅读 Framework 层源码的习惯,为应用开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 谈谈对Handler机制的理解
    • 谈谈对Zygote机制的理解
    • 谈谈对Binder机制的理解
    • 谈谈对AMS机制的理解
    • 谈谈对PMS机制的理解
    • 谈谈通过阅读Framework层源码解决的实际问题
  • Android冷启动App
  • Android热启动App
  • 启动一个Activity
  • 熟练使用 systrace、traceview、AS profile 等多种性能监控与优化工具,在性能优化、内存泄漏上报(KOOM)以及用户体验优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调优经验。
    • systrace的使用
    • traceView的使用
    • Android sutio Profile的使用
    • KOOM
  • 熟练掌握 OKHttp/Retrofit 等第三方架构,精通 TCP/IP、HTTP 协议,在进程保活技术方面具备扎实的实践经验,有效提升应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 安卓面试 Okhttp源码解析
    • Retrofit源码解析
    • TCP/IP的理解
      • TCP/IP协议栈模型
      • TCP/IP的工作原理
      • TCP/IP在安卓中的应用
    • HTTP协议
    • HTTPS协议
    • 进程保活
    • 如何提升应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熟练掌握 Gradle 插件功能开发,具备开发高质量插件工具的能力,显著提高项目构建与开发效率。
    • android studio gradle插件开发流程
  • 熟练掌握安卓逆向技术,熟练运用 JAD、JEB、Frida、AndroidKiller、IDA 等工具,能够深入分析与优化应用。
    • 手机HTTPS抓包
    • 使用Frida 脱壳
  • 熟悉 IOS/Flutter 开发,拥有上线项目经验;熟悉 uniapp / 鸿蒙开发,具备一定的音视频开发基础,为跨平台应用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技术视野。
  • 具备开发 SDK 及编写对外 SDK 接口文档的能力,对反作弊 sdk 有一定了解,为应用安全与功能拓展提供有力保障。
  • 熟练使用AI工具进行实际问题查询与解决,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与创新能力。
  • 熟悉 jenkins 等项目构建搭建流程,确保项目高效稳定交付。
  • 资料

深入理解并熟练运用常用设计模式及反射原理,能够自定义注解及泛型,多次通过设计模式对 app 代码进行高效重构,显著提升代码的可维护性与扩展性。

设计模式

  • 单例模式
// 饿汉式单例模式
class Singleton {
    // 类加载时就创建实例,保证线程安全
    private static Singleton instance = new Singleton();
    private 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Singleton getInstance() {
        return instance;
    }
}

// 懒汉式单例模式(线程不安全写法,仅用于示例理解)
class Lazy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Lazy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Lazy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Lazy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LazySingleton();
        }
        return instance;
    }
}

// 懒汉式单例模式(线程安全写法,使用双重检查锁定)
class ThreadSafeLazySingleton {
    private static volatile ThreadSafeLazySingleton instance;
    private ThreadSafeLazySingleton() {}
    public static ThreadSafeLazySingleton getInstance() {
        if (instance == null) {
            synchronized (ThreadSafeLazySingleton.class) {
                if (instance == null) {
                    instance = new ThreadSafeLazySingleton();
                }
            }
        }
        return instance;
    }
}
  • 简单工厂模式
// 产品抽象类
abstract class Product {
    public abstract void use();
}

// 具体产品类A
class ConcreteProductA extends Produ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use() {
        System.out.println("使用产品A");
    }
}

// 具体产品类B
class ConcreteProductB extends Produ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use() {
        System.out.println("使用产品B");
    }
}

// 工厂类
class SimpleFactory {
    public static Product createProduct(String type) {
        if ("A".equals(type)) {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
        } else if ("B".equals(type)) {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
        }
        return null;
    }
}
  • 工厂方法模式
// 产品抽象类
abstract class Product {
    public abstract void use();
}

// 具体产品类A
class ConcreteProductA extends Produ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use() {
        System.out.println("使用产品A");
    }
}

// 具体产品类B
class ConcreteProductB extends Produ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use() {
        System.out.println("使用产品B");
    }
}

// 抽象工厂类
abstract class Factory {
    public abstract Product createProduct();
}

// 具体工厂类A,用于生产产品A
class ConcreteFactoryA extends 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Product createProduct() {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
    }
}

// 具体工厂类B,用于生产产品B
class ConcreteFactoryB extends 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Product createProduct() {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
    }
}
  • 抽象工厂模式
// 抽象产品A
interface AbstractProductA {
    void methodA();
}

// 抽象产品B
interface AbstractProductB {
    void methodB();
}

// 具体产品A1
class ConcreteProductA1 implements AbstractProductA {
    @Override
    public void methodA() {
        System.out.println("具体产品A1的方法A");
    }
}

// 具体产品A2
class ConcreteProductA2 implements AbstractProductA {
    @Override
    public void methodA() {
        System.out.println("具体产品A2的方法A");
    }
}

// 具体产品B1
class ConcreteProductB1 implements AbstractProductB {
    @Override
    public void methodB() {
        System.out.println("具体产品B1的方法B");
    }
}

// 具体产品B2
class ConcreteProductB2 implements AbstractProductB {
    @Override
    public void methodB() {
        System.out.println("具体产品B2的方法B");
    }
}

// 抽象工厂
interface AbstractFactory {
    AbstractProductA createProductA();
    AbstractProductB createProductB();
}

// 具体工厂1
class ConcreteFactory1 implements Abstract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AbstractProductA createProductA() {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1();
    }

    @Override
    public AbstractProductB createProductB() {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1();
    }
}

// 具体工厂2
class ConcreteFactory2 implements AbstractFactory {
    @Override
    public AbstractProductA createProductA() {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A2();
    }

    @Override
    public AbstractProductB createProductB() {
        return new ConcreteProductB2();
    }
}
  • 代理模式
// 抽象主题(接口)
interface Subject {
    void request();
}

// 真实主题
class Real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真实主题处理请求");
    }
}

// 代理主题
class Proxy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private RealSubject realSubject;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if (realSubject == null) {
            real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 可以在这里添加一些额外的处理,比如权限验证等
        System.out.println("代理主题预处理请求");
        realSubject.request();
        System.out.println("代理主题后续处理请求");
    }
}
  • 装饰器模式
// 抽象主题(接口)
interface Subject {
    void request();
}

// 真实主题
class Real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System.out.println("真实主题处理请求");
    }
}

// 代理主题
class Proxy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private RealSubject realSubject;

    @Override
    public void request() {
        if (realSubject == null) {
            real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 可以在这里添加一些额外的处理,比如权限验证等
        System.out.println("代理主题预处理请求");
        realSubject.request();
        System.out.println("代理主题后续处理请求");
    }
}
  • 观察者模式
import java.util.ArrayList;
import java.util.List;

// 抽象主题(被观察者)
abstract class Subject {
    private List<Observer> observers = new ArrayList<>();

    public void attach(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add(observer);
    }

    public void detach(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remove(observer);
    }

    public void notifyObservers() {
        for (Observer observer : observers) {
            observer.update(this);
        }
    }
}

// 抽象观察者
interface Observer {
    void update(Subject subject);
}

// 具体主题(实现类)
class ConcreteSubject extends Subject {
    private int state;

    public int getState() {
        return state;
    }

    public void setState(int state) {
        this.state = state;
        notifyObservers();
    }
}

// 具体观察者
class ConcreteObserver implements Observer {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ConcreteObserver(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Subject subject) {
        if (subject instanceof ConcreteSubject) {
            System.out.println(name + "收到更新,新状态为: " + ((ConcreteSubject) subject).getState());
        }
    }
}
  • 策略模式
// 策略接口
interface Strategy {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 具体策略:加法策略
class AddStrategy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 具体策略:减法策略
class SubtractStrategy implements Strategy {
    @Override
    public int doOperation(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num1 - num2;
    }
}

// 上下文类,使用策略
class Context {
    private Strategy strategy;

    public Context(Strategy strategy) {
        this.strategy = strategy;
    }

    public int executeStrategy(int num1, int num2) {
        return strategy.doOperation(num1, num2);
    }
}
  • 命令模式
// 命令接口
interface Command {
    void execute();
}

// 具体命令类
class ConcreteCommand implements Command {
    private Receiver receiver;

    public ConcreteCommand(Receiver receiver) {
        this.receiver = receiv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execute() {
        receiver.action();
    }
}

// 接收者类
class Receiver {
    public void action() {
        System.out.println("接收者执行操作");
    }
}

// 调用者类
class Invoker {
    private Command command;

    public void setCommand(Command command) {
        this.command = command;
    }

    public void executeCommand() {
        command.execute();
    }
}
  • 动态代理
import java.lang.reflect.InvocationHandler;
import java.lang.reflect.Method;
import java.lang.reflect.Proxy;

// 定义接口
interface Subject {
    void doSomething();
}

// 实现接口的具体类,作为目标对象
class RealSubject implements Subje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doSomething() {
        System.out.println("真实对象执行具体操作");
    }
}

// 实现InvocationHandler接口,用于处理代理对象的方法调用逻辑
class DynamicProxyHandler implements InvocationHandler {
    private Object target;

    public DynamicProxyHandler(Object target) {
        this.target = target;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Object proxy, Method method, Object[] args) throws Throwable {
        // 在目标方法调用前添加额外逻辑
        System.out.println("代理对象在调用方法前的额外处理");
        // 调用目标对象的方法
        Object result = method.invoke(target, args);
        // 在目标方法调用后添加额外逻辑
        System.out.println("代理对象在调用方法后的额外处理");
        return result;
    }
}

public class DynamicProxy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目标对象
        RealSubject realSubject = new RealSubject();
        // 创建动态代理处理器,传入目标对象
        DynamicProxyHandler handler = new DynamicProxyHandler(realSubject);
        // 通过Proxy类创建代理对象,指定要代理的接口、类加载器以及代理处理器
        Subject proxySubject = (Subject) Proxy.newProxyInstance(
                Subject.class.getClassLoader(),
                new Class[]{Subject.class},
                handler
        );
        // 调用代理对象的方法,此时会触发代理处理器中的invoke方法逻辑
        proxySubject.doSomething();
    }
}

自定义注解

  • 注解的定义
  • 使用自定义注解
  • 通过反射获取处理注解信息

泛型

  • 泛型类的定义
public class Box<T> {
    private T content;

    public void setContent(T content) {
        this.content = content;
    }

    public T getContent() {
        return content;
    }
}
  • 泛型接口的定义
public interface Generator<T> {
    T generate();
}
  • 泛型方法的定义
public class GenericMethodExample {
    public static <T> T getFirstElement(T[] array) {
        if (array.length > 0) {
            return array[0];
        }
        return null;
    }
}

Kotlin泛型

  • 泛型类
class Box<T>(var element: T)
  • 泛型函数
fun <T> swap(a: T, b: T): Pair<T, T> {
    return Pair(b, a)
}
  • 泛型约束
fun <T : Comparable<T>> findMin(a: T, b: T): T {
    return if (a < b) a else b
}
  • 协变与逆变
协变
interface Producer<out T> {
    fun produce(): T
}
逆变
interface Consumer<in T> {
    fun consume(item: T)
}
  • 泛型的星投影
fun printListSize(list: List<*>){
    println("List size: ${list.size}")
}

精通多线程原理,对 ThreadPoolExecutor 进行过深度剖析,能够精准运用多线程技术提升应用性能与响应速度。

多线程原理

  • 概念
    • 进程事资源分配的基本单位,它拥有自己独立的内存空间和系统资源。一个进程可以包含多个线程
    • 线程是程序执行流的最小单元,它是进程中的一个实体,是被系统独立调度和分派的基本单位。
  • 实现方式
    • 继承Thread类
    • 实现Runnable接口
    • 使用线程池ThreadExecutorService
  • 线程调度模型
    • 抢占式调度模型
    • 线程的优先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线程获取CPU时间片的概率
  • 多线程的内存模型
    • 内存模型(JMM)规定了线程和内存之间的抽象关系。每个线程有自己的工作内存,工作内存中国呢保存了该线程使用的变量的副本
    • 这种内存模型的存在是为了提高程序的并发性能,但也带来了一些数据一致性的问题,如可见性、原子性和有序性问题
  • 多线程的同步机制
    • synchronized关键字:用于修饰方法或者代码块。
    • Lock接口:ReentrantLock
  • 进程间通信
    • 等待/通知机制(Object类的wait、notify和notifyAll方法)
    • 阻塞队列:提供了一种线程安全的队列数据结构,用于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线程之间传递数据

AQS

  • AQS的基本概念
    AQS是一个抽象类,它是构建锁和同步器的基础框架。
    AQS维护了一个同步队列(FIFO双向队列),用于管理等待获取锁的线程。
  • AQS的内部数据结构-同步队列
    • 节点
    • 头节点和尾节点
  • AQS的工作原理-独占锁模式
    • 获取锁(acquire方法)acquire方法首先会尝试通过tryAcquire方法获取锁。如果获取失败,说明锁被其他线程占用。此时,线程会被封装一个Node节点,通过addWaiter方法田间到同步队列的尾部。
    • 释放锁(release方法)release方法会调用tryRelease方法尝试释放锁。
  • AQS的共享锁模式
    • 初始化
    • 等待操作
    • 计数器递减操作
  • AQS的优势
    • 可复用性
    • 高性能
    • 灵活性

ThreadPoolExecutor深度剖析

  1. 核心概念
    ThreadPoolExecutor 是一个可扩展的线程池实现,允许开发者自定义线程池的核心参数,如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任务队列、线程工厂、拒绝策略等。
  2. 核心参数
    ThreadPoolExecutor 的构造函数包含以下核心参数:
  • corePoolSize(核心线程数)线程池中保持的最小线程数,即使线程空闲也不会被销毁(除非设置了 allowCoreThreadTimeOut)。
  • maximumPoolSize(最大线程数)线程池中允许的最大线程数。当任务队列满时,线程池会创建新线程,直到达到最大线程数。
  • keepAliveTime(线程空闲时间)当线程数超过核心线程数时,空闲线程的存活时间。超过该时间后,多余的线程会被销毁。
  • unit(时间单位)keepAliveTime 的时间单位,如 TimeUnit.SECONDS。
  • workQueue(任务队列)用于存放待执行任务的阻塞队列。常见的队列类型有:
    • LinkedBlockingQueue:无界队列(默认)。
    • ArrayBlockingQueue:有界队列。
    • SynchronousQueue:不存储任务的队列,直接将任务交给线程。
  • threadFactory(线程工厂)用于创建新线程的工厂,可以自定义线程的名称、优先级等。
  • handler(拒绝策略)当任务队列满且线程数达到最大线程数时,新任务的拒绝策略。常见的策略有:
    • AbortPolicy(默认):抛出 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
    • CallerRunsPolicy:由提交任务的线程直接执行任务。
    • DiscardPolicy:直接丢弃任务。
    • DiscardOldestPolicy:丢弃队列中最旧的任务,然后重新提交新任务。
  1. 线程池的工作流程
  • 提交任务时,首先检查当前线程数是否小于核心线程数(corePoolSize)。如果是,则创建新线程执行任务。
  • 如果线程数已达到核心线程数,则将任务放入任务队列(workQueue)。
  • 如果任务队列已满,则检查当前线程数是否小于最大线程数(maximumPoolSize)。如果是,则创建新线程执行任务。
  • 如果线程数已达到最大线程数且任务队列已满,则触发拒绝策略(handler)。
  1. 线程池的状态
    ThreadPoolExecutor 使用一个 AtomicInteger 变量(ctl)来同时表示线程池的状态和线程数。状态包括:
  • RUNNING:正常运行状态,可以接受新任务并处理队列中的任务。
  • SHUTDOWN:关闭状态,不再接受新任务,但会处理队列中的任务。
  • STOP:停止状态,不再接受新任务,也不处理队列中的任务,并中断正在执行的任务。
  • TIDYING:整理状态,所有任务已终止,线程数为 0,准备调用 terminated() 方法。
  • TERMINATED:终止状态,terminated() 方法已执行完毕。
  1. 常用方法
    submit(Runnable/Callable):提交任务,返回 Future 对象。
    execute(Runnable):提交任务,无返回值。
    shutdown():平滑关闭线程池,不再接受新任务,但会处理队列中的任务。
    shutdownNow():立即关闭线程池,尝试中断所有线程,并返回未执行的任务列表。
    awaitTermination(long timeout, TimeUnit unit):等待线程池终止,直到超时或线程池终止。
  2. 线程池的优化
  • 合理设置核心线程数和最大线程数
    根据任务类型(CPU 密集型或 IO 密集型)和硬件资源(CPU 核心数)调整线程数。
    CPU 密集型任务:线程数 ≈ CPU 核心数。
    IO 密集型任务:线程数 ≈ CPU 核心数 * (1 + 平均等待时间 / 平均计算时间)。
  • 选择合适的任务队列
    无界队列(如 LinkedBlockingQueue)可能导致内存溢出。
    有界队列(如 ArrayBlockingQueue)可以限制任务数量,但需要合理设置队列大小。
  • 自定义拒绝策略
    根据业务需求实现自定义拒绝策略,例如记录日志或将任务持久化。
  1. 常见问题
  • 线程池中的线程如何复用?
    线程池中的线程在执行完任务后不会立即销毁,而是从任务队列中获取新任务继续执行。
  • 如何避免线程池中的线程泄漏?
    确保任务不会无限阻塞(如死锁或长时间等待),并合理设置 keepAliveTime。
  • 如何监控线程池的状态?
    可以通过 ThreadPoolExecutor 提供的方法(如 getPoolSize()、getActiveCount())监控线程池的状态。
  1. 示例代码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

public class ThreadPool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线程池
        ThreadPoolExecutor executor = new ThreadPoolExecutor(
                2, // 核心线程数
                4, // 最大线程数
                60, // 空闲线程存活时间
                TimeUnit.SECONDS, // 时间单位
                new LinkedBlockingQueue<>(10), // 任务队列
                Executors.defaultThreadFactory(), // 线程工厂
                new ThreadPoolExecutor.CallerRunsPolicy() // 拒绝策略
        );

        // 提交任务
        for (int i = 0; i < 15; i++) {
            executor.execute(() -> {
                System.out.println("Task executed by "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try {
                    Thread.sleep(10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关闭线程池
        executor.shutdown();
    }
}

使用多线程技术提升应用性能与响应速度

  1. 多线程的优势
    提高 CPU 利用率:通过并行执行任务,充分利用多核 CPU 的计算能力。
    提升响应速度:将耗时任务放到后台线程执行,避免阻塞主线程。
    增强吞吐量:通过并发处理多个请求,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
  2. 多线程的应用场景
    (1)CPU 密集型任务
    例如:图像处理、数据计算、加密解密等。
    优化方法:线程数 ≈ CPU 核心数。
    (2)IO 密集型任务
    例如:文件读写、网络请求、数据库操作等。
    优化方法:线程数 ≈ CPU 核心数 * (1 + 平均等待时间 / 平均计算时间)。
    (3)异步任务
    例如:发送邮件、日志记录、消息推送等。
    优化方法:使用线程池或异步框架(如 CompletableFuture)。
  3. 提升性能的关键技术
    (1)线程池优化
    使用 ThreadPoolExecutor 自定义线程池参数,如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任务队列和拒绝策略
    2)异步编程
    使用 CompletableFuture 实现异步任务编排。
CompletableFuture.supplyAsync(() -> {
    // 异步任务
    return "Result";
}).thenAccept(result -> {
    System.out.println("Task result: " + result);
});

(3)并发工具类
使用 java.util.concurrent 包中的工具类,如 CountDownLatch、CyclicBarrier、Semaphore 等。

CountDownLatch 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3);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3);

for (int i = 0; i < 3; i++) {
    executor.execute(() -> {
        System.out.println("Task executed");
        latch.countDown();
    });
}

latch.await(); // 等待所有任务完成
executor.shutdown();

4)锁优化
使用 ReentrantLock 替代 synchronized,提供更灵活的锁机制。
使用 ReadWriteLock 实现读写分离,提高并发性能。

  1. 注意事项
    线程安全:确保共享资源的线程安全性,使用同步机制(如 synchronized、Lock)或线程安全类(如 ConcurrentHashMap)。
    避免死锁:确保锁的获取顺序一致,避免嵌套锁。
    资源管理:及时关闭线程池和释放资源,避免内存泄漏。
    性能监控:使用工具(如 JVisualVM、JProfiler)监控线程状态和性能瓶颈。

  2. 示例:使用线程池提升性能

import java.util.concurrent.*;

public class ThreadPoolPerformanceExample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线程池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 Executors.newFixedThreadPool(4);

        // 提交任务
        long start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for (int i = 0; i < 10; i++) {
            executor.execute(() -> {
                try {
                    Thread.sleep(1000); // 模拟耗时任务
                    System.out.println("Task executed by " + 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关闭线程池
        executor.shutdown();
        try {
            executor.awaitTermination(1, TimeUnit.MINUTES); // 等待所有任务完成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long endTime = System.currentTimeMillis();
        System.out.println("Total time: " + (endTime - startTime) + "ms");
    }
}

熟练掌握自定义 View 原理,凭借对事件分发原理的深刻理解,有效解决各类 UI 交互问题,确保用户体验的流畅性与友好性。

自定义View原理

  • 自定义View的基本步骤
    • 继承View或其子类
    • 重写关键方法 :onMeasure()测量view的宽高、onDraw绘制view的内容、onLayout确定View的位置
    • 处理自定义属性
    • 处理触摸事件:重写onTouchEvent方法

事件分发机制

  1. 事件分发流程
    事件分发涉及三个核心方法:
    dispatchTouchEvent():负责事件分发。
    onInterceptTouchEvent():ViewGroup 特有,用于拦截事件。
    onTouchEvent():处理事件。
    事件分发流程:
    事件从 Activity 传递到 ViewGroup,再传递到 View。
    如果 ViewGroup 的 onInterceptTouchEvent() 返回 true,则拦截事件,不再向下传递。
    如果 View 的 onTouchEvent() 返回 true,则消费事件,不再向上传递。

  2. 事件冲突处理
    外部拦截法:在父容器的 onInterceptTouchEvent() 中处理冲突。
    内部拦截法:在子 View 的 dispatchTouchEvent() 中调用 requestDisallowInterceptTouchEvent()。

View的设计模式

  1. 组合模式
  2. 责任链模式
  3. 观察者模式
  4. 装饰者模式

对 Handler、Zygote、Binder、AMS 等机制有清晰认知,长期保持阅读 Framework 层源码的习惯,为应用开发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谈谈对Handler机制的理解

  1. Handler机制的核心组件
    Handler:用于发送和处理消息。
    Message:消息的载体,包含任务的相关信息。
    MessageQueue:消息队列,用于存储待处理的消息。
    Looper:消息循环,不断从 MessageQueue 中取出消息并分发给 Handler 处理。
  2. Handler机制的工作原理
    (1)消息的发送
    通过 Handler 发送消息(sendMessage())或任务(post())。
    消息会被封装成 Message 对象,并放入 MessageQueue 中。
    (2)消息的存储
    MessageQueue 是一个基于单链表的消息队列,按照时间顺序存储消息。
    每条消息都有一个时间戳(when),用于确定消息的执行顺序。
    (3)消息的循环
    Looper 不断从 MessageQueue 中取出消息(loop() 方法)。
    如果 MessageQueue 为空,Looper 会进入阻塞状态,直到有新消息加入。
    (4)消息的处理
    Looper 将取出的消息分发给对应的 Handler。

Handler 调用 handleMessage() 方法处理消息。
3. Handler机制的代码流程
(1)创建 Looper

new Thread(() -> {
    Looper.prepare(); // 初始化 Looper
    Handler handler = new Handler(Looper.myLoop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Message msg) {
            // 处理消息
        }
    };
    Looper.loop(); // 启动消息循环
}).start();

(2)发送消息

Handler handler = new Handler(Looper.getMainLooper());
handler.post(() -> {
    // 在主线程执行任务
});

Message message = Message.obtain();
message.what = 1;
handler.sendMessage(message);

(3)处理消息

Handler handler = new Handler(Looper.getMainLoop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Message msg) {
        switch (msg.what) {
            case 1:
                // 处理消息
                break;
        }
    }
};
  1. Handler机制的关键点
    (1)线程绑定
    每个 Handler 都会绑定一个 Looper,而 Looper 是与线程绑定的。
    主线程的 Looper 由系统自动创建,子线程的 Looper 需要手动创建。
    (2)消息队列
    MessageQueue 是一个优先级队列,消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可以通过 postDelayed() 发送延迟消息。
    (3)内存泄漏
    如果 Handler 持有 Activity 的引用,而 Handler 的消息队列中仍有未处理的消息,会导致 Activity 无法被回收,从而引发内存泄漏。
    解决方法:使用静态内部类 + 弱引用。
private static class MyHandler extends Handler {
    private final WeakReference<Activity> mActivity;

    MyHandler(Activity activity) {
        mActivity = new WeakReference<>(activity);
    }

    @Override
    public void handleMessage(Message msg) {
        Activity activity = mActivity.get();
        if (activity != null) {
            // 处理消息
        }
    }
}
  1. Handler机制的应用场景
    线程切换:将任务从子线程切换到主线程执行。
    定时任务:通过 postDelayed() 实现定时任务。
    消息传递:在不同组件之间传递消息。
  2. Handler机制的面试问题
    (1)Handler 是如何实现线程切换的?
    Handler 通过 Looper 和 MessageQueue 实现线程切换。发送消息时,消息会被放入目标线程的 MessageQueue 中,目标线程的 Looper 会从 MessageQueue 中取出消息并分发给 Handler 处理。
    (2)主线程的 Looper 和子线程的 Looper 有什么区别?
    主线程的 Looper 由系统自动创建,子线程的 Looper 需要手动创建。
    主线程的 Looper 不会退出,而子线程的 Looper 可以通过 quit() 或 quitSafely() 退出。
    (3)Handler 的内存泄漏是如何产生的?如何避免?
    内存泄漏产生的原因:Handler 持有 Activity 的引用,而 Handler 的消息队列中仍有未处理的消息。
    避免方法:使用静态内部类 + 弱引用。
    (4)MessageQueue 是如何保证线程安全的?
    MessageQueue 通过 synchronized 关键字和 native 方法(如 nativePollOnce())保证线程安全。
    (5)Handler 的 post() 和 sendMessage() 有什么区别?
    post() 用于发送 Runnable 任务,sendMessage() 用于发送 Message 对象。
    最终都会将任务封装成 Message 并放入 MessageQueue 中。

谈谈对Zygote机制的理解

  1. Zygote的基本概念
    • Zygote是Android系统中的一个关键进程,它的名字来源于生物学中的“受精卵”。在Android系统启动时,Zygote进程就会被启动。它就像一个孵化器,用于孵化出其他的应用程序进程。
    • 它是所有Android应用程序进程的父进程。当系统需要启动一个新的应用程序时,会通过Zygote进程来进行fork操作(复制进程),快速创建出一个新的应用程序进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共享Zygote进程已经加载的系统资源,如类库、运行时环境等,减少应用程序启动时间。
  2. Zygote的启动过程
    • 在Android系统初始化阶段,init进程会启动Zygote进程。Zygote的启动脚本通常位于/system/bin/app_process(不同的Android版本可能会有差异)。这个脚本会加载Zygote的Java代码,启动Zygote的Java虚拟机(Dalvik或者ART,在现代Android系统主要是ART)。
    • 当Zygote进程启动后,它会预加载一些系统核心的Java类和资源。例如,常用的Android系统类(如android.os.Bundleandroid.view.View等)和一些常用的本地库。预加载这些类和资源可以使得后续通过fork操作创建的应用程序进程能够快速地使用这些已经加载好的内容。
  3. Zygote与应用程序进程创建的关系
    • 当系统需要启动一个新的应用程序时,例如用户点击了一个应用图标,系统会向Zygote进程发送一个请求。Zygote进程收到请求后,会通过fork()系统调用创建一个新的子进程。这个子进程几乎是Zygote进程的一个副本,它继承了Zygote进程已经加载的大部分资源。
    • 新创建的子进程会有自己独立的进程空间,然后它会通过一系列的初始化操作,如加载应用程序自身的代码和资源,来变成一个真正的应用程序进程。这个过程中,会对继承自Zygote的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满足应用程序自身的需求。
  4. Zygote在系统资源共享方面的作用
    • 内存共享:由于应用程序进程是通过fork操作从Zygote进程创建而来的,它们可以共享Zygote进程已经在内存中加载的代码段。例如,所有的Android应用程序都需要使用android.os包下的类,这些类在Zygote进程预加载后,通过fork创建的应用程序进程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内存中的代码,而不需要重新加载,大大节省了内存空间和加载时间。
    • 运行时环境共享:Zygote进程初始化了Android运行时环境(如ART虚拟机的一些全局数据结构),新创建的应用程序进程可以继承这些运行时环境设置。这使得应用程序进程能够快速地融入到Android系统的运行环境中,减少了每个应用程序单独初始化运行时环境的开销。
  5. Zygote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考虑
    • Zygote进程作为所有应用程序进程的父进程,它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如果Zygote进程出现异常崩溃,那么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无法正常启动新的应用程序。为了保证其稳定性,Zygote进程在启动和运行过程中会进行一系列的错误检查和恢复机制。
    • 在安全性方面,由于应用程序进程是从Zygote进程派生而来的,Zygote进程会设置一些安全机制,如为每个新创建的应用程序进程分配独立的用户ID(UID)和组ID(GID),这样可以防止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相互干扰,保护用户数据和系统安全。

谈谈对Binder机制的理解

  1. Binder机制的基本概念
    • Binder是Android系统中一种跨进程通信(IPC)机制。在Android系统中,不同的应用程序运行在各自的进程空间中,为了实现这些进程之间的数据交换和通信,就需要一种高效、安全的IPC机制,这就是Binder机制发挥作用的地方。
    • 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管道”,用于在不同的进程之间传递消息。例如,当一个应用程序中的Activity需要调用另一个应用程序中的Service来获取某些数据或者执行某些操作时,就会通过Binder机制来实现通信。
  2. Binder机制的架构组成
    • Binder驱动:它是Binder机制的核心部分,位于内核空间。它负责管理和调度Binder通信的各种事务。比如,当一个进程向另一个进程发送数据时,Binder驱动会接收这个请求,进行权限检查等操作,然后将数据传递给目标进程。
    • Service Manager:它是一个守护进程,运行在用户空间。它的主要作用是管理系统中的各种服务。当一个服务需要注册自己,以便其他进程可以访问时,会向Service Manager进行注册。其他进程如果想要使用这个服务,也需要先向Service Manager查询该服务的引用。
    • Client端和Server端:在Binder通信中,发起请求的一方称为Client端,提供服务的一方称为Server端。例如,一个音乐播放应用程序中的播放控制界面(Client端)想要获取音乐播放服务(Server端)中的歌曲列表,就会通过Binder机制进行通信。
  3. Binder机制的通信过程
    • 注册服务阶段:Server端进程首先要通过Binder驱动向Service Manager注册自己提供的服务。它会把服务的名称和对应的Binder对象(这个对象用于后续的通信)传递给Service Manager。Service Manager会将这些信息存储在一个列表中,以便后续查询。
    • 获取服务阶段:Client端进程如果需要使用某个服务,它会向Service Manager发送请求,查询想要的服务。Service Manager根据请求的服务名称,在已注册的服务列表中查找对应的Binder对象,然后将这个对象的引用返回给Client端。
    • 通信阶段:Client端得到服务的Binder对象引用后,就可以通过这个引用向Server端发送请求。这个请求会通过Binder驱动传递到Server端。Binder驱动会进行一些必要的操作,如检查权限、将请求数据从Client端进程空间复制到内核空间,再从内核空间复制到Server端进程空间等。Server端收到请求后进行处理,然后将结果通过类似的过程返回给Client端。
  4. Binder机制的优势
    • 高效性:相比于传统的IPC机制,如管道、共享内存等,Binder机制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性能损耗较小。因为它采用了内存映射(mmap)技术,将用户空间的一块内存直接映射到内核空间,减少了数据复制的次数。例如,当传递较大的数据块时,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 安全性:Binder机制在通信过程中会进行严格的权限检查。每个服务在注册时都有对应的权限设置,Client端在获取和使用服务时,会受到这些权限的限制。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恶意应用程序非法访问其他应用程序的服务,保护用户数据和系统安全。
  5. Binder机制的应用场景
    • Activity与Service通信:在Android开发中,一个常见的场景是Activity(用户界面组件)需要和Service(后台服务组件)进行通信。例如,一个下载管理应用,Activity用于显示下载进度和控制下载,而Service负责在后台实际执行下载任务。它们之间就可以通过Binder机制来传递下载进度信息、控制命令等。
    • 跨应用通信:不同的应用程序之间也可以通过Binder机制进行通信。比如,一个应用程序提供了打印服务,其他应用程序可以通过Binder机制调用这个打印服务来打印文档。这使得Android系统中的应用程序可以相互协作,提供更丰富的功能。

谈谈对AMS机制的理解

  1. AMS(Activity Manager Service)的基本概念

    • AMS是Android系统中非常核心的一个服务,它主要负责管理系统中的Activity(活动)。在Android系统中,Activity是用户界面的基本组成单位,用户与应用程序的交互大多是通过Activity进行的。AMS就像是一个大管家,对这些Activity进行创建、启动、暂停、停止、销毁等一系列操作的管理。
    • 它运行在系统进程(system_process)中,拥有很高的系统权限。由于其关键作用,它和Android系统中的许多其他组件都有密切的交互,比如Window Manager Service(管理窗口)、Package Manager Service(管理应用程序包)等。
  2. AMS在Activity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作用

    • Activity的创建:当用户打开一个应用程序或者通过应用内的跳转启动一个新的Activity时,AMS会协调一系列操作来创建这个Activity。它会首先检查这个Activity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就会通过读取应用程序的APK文件中的配置信息(如AndroidManifest.xml)来确定Activity的布局、权限等要求,然后分配必要的系统资源来构建这个Activity。
    • Activity的启动:在Activity创建完成后,AMS会负责启动它。这包括将Activity的视图加载到屏幕上,以及协调与其他系统组件的关系,比如通知Window Manager Service为这个Activity创建一个窗口,以便能够正确地显示在屏幕上。同时,它会处理Activity之间的切换动画等细节。
    • Activity的暂停、停止和销毁:当系统资源紧张或者用户操作导致Activity需要暂停、停止或者销毁时,AMS会根据预先设定的规则来执行这些操作。例如,当用户按下手机的返回键时,AMS会接收到这个事件,然后判断当前Activity是否可以被销毁。如果可以,它会释放该Activity占用的资源,包括内存、CPU等资源。
  3. AMS与其他系统组件的交互关系

    • 与Package Manager Service(PMS)的交互:PMS主要负责管理应用程序包,包括安装、卸载、解析APK文件等操作。AMS和PMS密切合作,例如,当启动一个新的Activity时,AMS需要从PMS获取关于这个应用程序的信息,如应用程序的权限是否满足要求、该Activity是否是合法的组件等。
    • 与Window Manager Service(WMS)的交互:WMS负责管理系统中的窗口,包括窗口的布局、显示、隐藏等操作。AMS在启动或者切换Activity时,会和WMS进行通信,告诉WMS需要为新的Activity创建或者更新窗口。例如,当一个Activity从后台切换到前台时,AMS会通知WMS调整窗口的层次结构,将这个Activity对应的窗口显示在最上面。
    • 与Content Provider的交互:Content Provider是一种用于在不同应用程序之间共享数据的组件。AMS在某些情况下会协调Content Provider和Activity之间的关系。例如,当一个Activity需要访问另一个应用程序中的数据(通过Content Provider)时,AMS可能会参与权限检查等操作,确保这个访问是合法的。
  4. AMS在任务栈管理中的角色

    • 在Android系统中,Activity是按照任务栈(Task Stack)的形式进行组织的。AMS负责管理这些任务栈。一个任务栈可以理解为是一组相关的Activity的集合,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被打开。例如,当用户在一个应用程序中依次打开多个Activity时,这些Activity就会被依次压入同一个任务栈中。
    • AMS会根据任务栈的规则来管理Activity的进出栈。当用户按下返回键时,通常是将当前Activity从任务栈中弹出,然后显示上一个Activity。AMS会确保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并且会处理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当任务栈为空时,是否需要退出应用程序等情况。
  5. AMS的重要性和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AMS的正常运作对于整个Android系统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至关重要。如果AMS出现故障,可能会导致Activity无法正常启动、切换或者销毁,进而影响用户与应用程序的交互。例如,用户可能会遇到应用程序无响应、界面无法正常显示等问题。
    • 从系统性能的角度来看,AMS通过合理地管理Activity的生命周期和任务栈,可以有效地利用系统资源。例如,它可以及时地暂停或者销毁不需要的Activity,释放内存和CPU资源,以确保系统能够流畅地运行其他应用程序或者系统服务。

谈谈对PMS机制的理解

  1. PMS(Package Manager Service)的基本概念

    • PMS是Android系统中负责管理应用程序包的核心服务。它就像是一个应用程序的“仓库管理员”,对系统中所有安装的应用程序包(APK文件)进行全面管理。从应用程序的安装、卸载、更新,到解析APK文件获取应用程序的各种信息(如组件信息、权限信息等),都是PMS的职责范围。
  2. PMS在应用程序安装过程中的作用

    • APK文件的验证与解析:当用户通过各种渠道(如应用商店、手动安装等)安装一个APK文件时,PMS首先会对APK文件进行验证。它会检查APK文件的签名是否合法,以确保应用程序来自可信的开发者,防止恶意软件的安装。然后,PMS会对APK文件进行解析,读取其中的AndroidManifest.xml文件等关键信息。通过解析,PMS可以获取应用程序包含的组件(如Activity、Service、Broadcast Receiver、Content Provider)的详细信息,包括它们的名称、权限要求、启动模式等。
    • 资源分配与安装操作:在验证和解析之后,PMS会为新安装的应用程序分配必要的系统资源。这包括为应用程序在文件系统中分配存储空间,用于存放应用程序的代码、数据、配置文件等。同时,PMS还会将应用程序的相关信息(如包名、版本号、组件信息等)存储到系统的数据库中,以便后续管理和查询。例如,它会在系统的packages.xml文件和相关数据库表中记录这些信息,这些记录对于后续的应用程序更新、启动等操作都非常重要。
  3. PMS在应用程序更新过程中的作用

    • 版本检查与更新策略:PMS会定期检查应用程序的更新情况。它会比较已安装应用程序的版本号与应用商店(或其他更新源)提供的新版本号。当发现有更新版本时,PMS会根据预先设定的更新策略进行操作。这些策略可能包括自动更新、提示用户更新等。如果是自动更新,PMS会下载新的APK文件,然后重复类似于安装过程的步骤,包括验证、解析和资源分配。在更新过程中,PMS还需要处理数据迁移等问题,例如确保用户的数据在更新前后不会丢失,并且能够被新版本的应用程序正确使用。
    • 权限变更处理:在应用程序更新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权限变更的情况。例如,新版本的应用程序可能需要新增一些权限或者修改现有权限的范围。PMS会对这些权限变更进行仔细检查。如果新增的权限涉及用户隐私等重要信息,PMS可能会提示用户进行确认。同时,PMS会更新系统数据库中关于该应用程序的权限记录,以确保后续的管理和权限检查能够准确反映应用程序的实际权限需求。
  4. PMS在应用程序卸载过程中的作用

    • 资源回收与信息清除:当用户卸载一个应用程序时,PMS会负责回收该应用程序占用的所有系统资源。这包括删除应用程序在文件系统中的代码、数据和配置文件等存储内容。同时,PMS会从系统数据库中清除与该应用程序相关的所有记录,如包名、组件信息、权限信息等。这样可以确保系统的数据库和存储空间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并且不会因为残留的应用程序信息而导致系统出现混乱。
    • 关联组件处理:在卸载过程中,PMS还需要考虑与被卸载应用程序相关的其他组件。例如,如果被卸载的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Content Provider,并且其他应用程序正在使用这个Content Provider,PMS需要妥善处理这种情况。它可能会通知相关的应用程序这个Content Provider即将消失,或者采取其他措施来避免因为Content Provider的缺失而导致其他应用程序出现异常。
  5. PMS与其他系统组件的交互关系

    • 与AMS(Activity Manager Service)的交互:AMS负责管理Activity的生命周期等操作,而PMS为AMS提供关于应用程序的基本信息。例如,当AMS需要启动一个Activity时,它会向PMS查询这个Activity所属应用程序的信息,包括该应用程序是否合法安装、其权限是否满足启动要求等。PMS提供的这些信息对于AMS正确地启动和管理Activity至关重要。
    • 与Broadcast Receiver的交互:Broadcast Receiver用于接收系统或应用程序发出的广播消息。PMS管理着应用程序中Broadcast Receiver的注册信息。当一个广播消息发出时,PMS可以根据自己存储的注册信息,通知符合条件的Broadcast Receiver接收广播。同时,在应用程序安装或卸载过程中,PMS会更新Broadcast Receiver的注册状态,确保广播系统的正常运行。
    • 与Content Provider的交互:Content Provider用于在不同应用程序之间共享数据。PMS负责管理Content Provider的安装、注册和权限信息。当一个应用程序需要访问另一个应用程序的Content Provider时,PMS会参与其中的权限检查等操作,确保访问是合法的。并且,在应用程序更新或卸载时,PMS会对Content Provider的状态进行相应的调整。

谈谈通过阅读Framework层源码解决的实际问题

  1. 解决Activity启动流程异常问题
    • 问题描述:在开发一个复杂的Android应用时,遇到了Activity启动缓慢且偶尔无法启动的情况。通过查看Logcat日志,只能发现一些模糊的线索,如“Activity启动超时”等信息,但很难确定具体的原因。
    • 源码分析过程:深入研究Framework层中Activity启动相关的源码,主要涉及到ActivityManagerService(AMS)相关部分。在AMS的源码中,发现Activity启动过程涉及多个步骤,包括权限检查、任务栈管理、资源分配等。通过逐步跟踪源码,发现问题出在权限检查部分。在应用中添加了新的权限要求,但在某些特殊设备或系统版本下,权限检查机制与预期不符,导致Activity启动流程被阻塞。
    • 解决方案及效果:根据源码分析的结果,对权限检查部分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确保权限检查的逻辑在不同设备和系统版本下都能够正确执行,避免了不必要的阻塞。经过测试,Activity启动缓慢和无法启动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应用的启动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2. 优化应用内存管理问题
    • 问题描述:应用在长时间运行后,会出现内存占用过高,甚至频繁出现内存溢出(OOM)的情况。使用常规的内存分析工具,如Android Profiler,能够发现内存占用高的大致组件,但很难深入了解内存泄漏的根源。
    • 源码分析过程:从Framework层的角度,研究了Android系统的内存管理机制,特别是涉及到应用组件(如Activity、Service等)生命周期管理与内存回收的部分。重点关注了垃圾回收(GC)相关的源码以及系统如何管理应用组件的生命周期。通过分析发现,在应用中有一些自定义的广播接收器(Broadcast Receiver)没有正确地注销,导致这些组件在不需要接收广播后仍然被系统保留,占用内存。而且,在某些复杂的界面跳转场景下,Activity的生命周期管理出现混乱,旧的Activity没有及时被回收。
    • 解决方案及效果:根据源码分析结果,在代码中添加了正确注销广播接收器的逻辑,并且优化了Activity的生命周期管理。例如,在Activity的onDestroy方法中,确保所有与该Activity相关的资源都被正确释放。经过这些优化后,应用长时间运行后的内存占用明显降低,不再出现OOM问题,系统的稳定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解决Service与Activity通信故障问题
    • 问题描述:应用中有一个后台运行的Service,需要与前台的Activity进行频繁通信,传递一些数据和状态信息。但是在实际运行中,出现了通信中断、数据丢失的情况。
    • 源码分析过程:研究Framework层中Service与Activity通信的机制,主要涉及Binder机制。分析发现,在Service和Activity之间通过Binder进行通信时,由于网络状态变化或者系统资源紧张等因素,导致Binder连接出现不稳定的情况。在Binder机制的源码中,看到了连接管理和数据传输的细节,包括数据的序列化和反序列化过程、连接异常处理等。
    • 解决方案及效果:根据源码的启示,在应用代码中添加了连接状态监测和异常处理机制。当发现Binder连接出现异常时,及时尝试重新建立连接,并且优化了数据传输的频率和方式,避免一次性传输过多数据导致连接阻塞。经过这些改进,Service与Activity之间的通信变得更加稳定,数据丢失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Android冷启动App

  1. 冷启动的概念

    • 冷启动是指当用户首次启动一个应用或者系统由于某种原因(如内存回收)完全销毁应用进程后再次启动应用的过程。在冷启动时,系统和应用都需要执行一系列完整的初始化操作。
    • 从系统层面看,系统需要为应用分配新的进程空间,加载必要的运行时环境(如ART虚拟机),然后开始启动应用。从应用层面看,要加载应用的代码、资源,初始化全局变量,创建和启动第一个Activity等。
  2. 冷启动的流程

    • 进程创建阶段
      • 当用户点击应用图标时,系统的Launcher(桌面启动器)会向系统的Activity Manager Service(AMS)发送启动该应用的请求。AMS接收到请求后,会通过Zygote进程来fork一个新的应用进程。这个新进程是基于Zygote进程已有的资源和环境创建的,会继承Zygote进程中预加载的一些系统类和运行时环境。
      • 新的应用进程创建后,会开始加载一些基本的运行时环境,如加载Android运行时库(ART),并对其进行初始化。这个过程包括设置一些默认的参数和配置,为后续的应用代码执行做好准备。
    • 应用初始化阶段
      • 首先会加载应用的Application类。Application类是应用全局的上下文环境,在这里可以进行一些全局的初始化操作,如初始化第三方库、配置全局变量等。例如,如果应用使用了数据库,可能会在Application类的onCreate方法中初始化数据库连接。
      • 接着会加载和解析应用的资源文件,包括布局文件、图片资源、字符串资源等。这些资源是构建应用界面和实现功能的基础。例如,当启动一个Activity时,需要从资源文件中获取布局信息来构建界面。
    • Activity创建和显示阶段
      • AMS会根据应用的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的配置信息,确定启动哪个Activity作为应用的主界面。然后会创建这个Activity的实例,调用其onCreate方法。在onCreate方法中,会设置Activity的布局,通常是通过setContentView方法来加载布局资源。
      • 之后会依次执行Activity的生命周期方法,如onStartonResume,使Activity逐步进入可见和可交互的状态。这个过程还涉及到与系统的Window Manager Service(WMS)的交互,WMS会为Activity创建窗口并进行显示相关的操作,如处理窗口动画、将Activity的视图添加到屏幕显示队列等。
  3. 影响冷启动速度的因素

    • 应用代码和资源大小:如果应用的代码量庞大,包含大量的类和方法,那么在冷启动时加载这些代码的时间就会变长。同样,丰富的资源(如高分辨率的图片、复杂的布局文件)也会增加加载时间。例如,一个游戏应用有大量的纹理图片资源用于渲染游戏场景,这些资源的加载会显著影响冷启动速度。
    • 初始化操作的复杂程度:在Application类和Activity的onCreate方法中进行过多复杂的初始化操作会延迟应用的启动。比如,在Application类中初始化多个大型第三方库,每个库都需要进行网络请求或者文件读取等耗时操作,这会使冷启动时间大大增加。
    • 系统资源状况:当系统内存紧张或者CPU负载过高时,应用冷启动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系统需要分配资源给新的应用进程,而有限的资源会导致分配过程变慢。例如,在同时启动多个大型应用的情况下,系统可能会优先分配资源给前台应用,使得后台应用的冷启动时间延长。
  4. 优化冷启动速度的方法

    • 代码和资源优化
      • 对代码进行精简,去除不必要的类和方法。可以使用代码混淆工具,不仅能保护代码,还能减少代码体积。例如,ProGuard工具可以在构建应用时删除未使用的代码。
      • 对于资源,采用合适的压缩格式和分辨率。例如,对于非高清设备,使用较低分辨率的图片资源。并且可以使用资源懒加载策略,即只在需要时才加载资源,而不是一次性全部加载。
    • 延迟初始化操作
      • Application类中,避免一次性完成所有的初始化操作。可以将一些非关键的初始化操作推迟到应用真正需要时进行。例如,对于一个有拍照功能的应用,初始化相机相关的库可以推迟到用户打开相机功能时。
      • 在Activity的onCreate方法中,也可以采用类似的策略。将一些不影响界面显示的初始化(如加载某些非关键的数据)放在onResume或者更后的生命周期方法中进行。
    • 利用系统机制优化
      • 利用Android的多进程机制,将一些独立的功能模块(如推送服务)放在单独的进程中。这样在冷启动主应用进程时,这些独立进程不会影响启动速度,并且可以提前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 还可以通过预加载机制来提高冷启动速度。例如,使用Android的JobScheduler在系统空闲时提前加载部分应用资源或者初始化部分代码,为后续的冷启动做好准备。

Android热启动App

  1. 热启动的概念

    • 热启动是指当应用已经被启动过,并且其进程仍然存在于系统内存中,用户再次打开该应用(例如从后台切换到前台)的启动方式。与冷启动相比,热启动不需要重新创建应用进程和加载所有的代码与资源,因为这些已经在内存中准备好了,所以热启动通常比冷启动快很多。
  2. 热启动的流程

    • Activity恢复阶段
      • 当用户将应用从后台切换到前台时,系统会调用处于栈顶的Activity(如果有多个Activity在任务栈中)的onRestart方法。这个方法标志着Activity开始从后台状态恢复到前台状态。在onRestart方法中,Activity可以执行一些必要的操作来重新获取焦点,例如重新注册一些在onPauseonStop阶段被注销的资源或监听器。
      • 接着会依次执行onStartonResume方法。onStart方法会使Activity在屏幕上变为可见状态,onResume方法则让Activity完全恢复到可交互状态。在这两个方法中,Activity可以重新连接一些服务(如后台的数据加载服务),更新界面显示(例如刷新数据显示)等操作。
    • 资源恢复与更新阶段
      • 虽然应用进程在内存中,大部分资源已经加载,但有些资源可能需要重新获取或更新。例如,如果应用在后台时网络连接发生了变化,或者有新的数据推送,那么在热启动过程中可能需要重新获取网络数据并更新界面。对于一些需要实时更新的资源,如传感器数据(加速度计、陀螺仪等),也需要在热启动过程中重新建立连接并获取最新数据。
      • 另外,系统的一些配置参数可能在应用处于后台时发生了变化,如屏幕方向、语言环境等。在热启动时,应用需要检查这些配置变化并相应地更新界面布局和资源。例如,如果屏幕方向发生了变化,应用可能需要重新加载和调整布局资源,以适应新的屏幕方向。
  3. 影响热启动速度的因素

    • 后台任务的复杂程度:如果应用在后台执行了大量复杂的任务,例如持续进行大数据量的网络下载、复杂的计算任务等,那么在热启动时,这些后台任务可能会影响系统资源的分配,导致热启动速度变慢。例如,一个文件下载应用在后台一直在下载大型文件,当热启动时,系统可能需要花费时间来暂停或调整这些下载任务,从而影响热启动的速度。
    • 资源更新的数量和难度:当需要更新的资源数量较多或者更新过程比较复杂时,热启动速度会受到影响。例如,一个新闻阅读应用在后台收到了大量新的新闻推送,在热启动时需要更新界面来显示这些新闻,包括解析新闻内容、加载图片等操作,这会增加热启动的时间。
    • 系统资源竞争:当系统内存紧张或者其他应用在前台占用大量资源(如CPU、网络带宽等)时,热启动的应用可能会受到资源限制。例如,在一个多任务处理的场景下,同时运行多个大型游戏和其他应用,当切换到一个后台的应用进行热启动时,由于系统资源被其他应用占用,热启动的速度可能会变慢。
  4. 优化热启动速度的方法

    • 优化后台任务管理
      • 合理控制后台任务的执行,避免在后台进行非必要的复杂任务。例如,可以通过使用JobSchedulerWorkManager来调度后台任务,在系统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任务执行。对于一些不重要的后台任务,如定期的数据更新,可以适当延迟或暂停,以确保在热启动时不会占用过多资源。
      • 当应用切换到后台时,及时清理和释放一些不必要的资源。例如,关闭一些不再需要的数据库连接、释放内存缓存等,这样可以减少在热启动时需要恢复和处理的资源量。
    • 高效的资源更新策略
      • 采用增量式更新资源的方法,而不是一次性更新所有资源。例如,对于一个社交应用,在热启动时只更新用户头像、最新消息等关键信息,而不是重新加载所有用户信息和聊天记录。
      • 利用缓存机制来加速资源更新。如果之前已经获取过某些资源(如图片、新闻内容等),并且这些资源没有发生变化,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获取,而不是重新请求。例如,可以使用内存缓存库(如LruCache)来存储和快速获取常用的资源。
    • 减少系统资源竞争
      • 优化应用的资源占用,使其在热启动时不会过度依赖系统资源。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动画效果、降低网络请求频率等。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应用的优先级(如在AndroidManifest.xml中调整android:process属性)来合理分配系统资源,确保在热启动时能够更快地获取所需资源。

启动一个Activity

  1. 启动请求阶段

    • 当用户点击一个应用图标或者在应用内部通过Intent(意图)触发一个Activity的启动(如从一个Activity跳转到另一个Activity)时,这个请求首先会被发送到系统的Launcher(桌面启动器)或者当前Activity所在的应用进程。
    • 以应用内部启动为例,发起方(通常是一个Activity)会创建一个Intent对象,这个Intent对象包含了要启动的Activity的信息,如组件名称(通过包名和类名指定)或者动作(action)与类别(category)的组合。例如,Intent intent = new Intent(this, TargetActivity.class);,这里this是当前Activity的上下文,TargetActivity.class是要启动的Activity的类。
  2. 跨进程通信(IPC)阶段(如果需要)

    • 如果要启动的Activity属于另一个应用程序,那么就涉及到跨进程通信。系统会通过Binder机制将启动请求发送给Activity Manager Service(AMS)。
    • AMS运行在系统进程中,它负责管理系统中的所有Activity。发起方的应用进程会把Intent和相关的请求信息打包发送给AMS,这个过程中,Binder驱动会起到关键的中介作用,确保数据在不同进程间安全、高效地传递。
  3. 权限检查与验证阶段

    • AMS收到启动请求后,首先会进行权限检查。它会查看要启动的Activity所需的权限是否已经被授予。这些权限信息可以从应用的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获取。
    • 例如,如果要启动的Activity需要访问用户的位置信息,而发起方应用没有获取该权限,那么AMS可能会拒绝这个启动请求,或者根据系统设置提示用户授予权限。同时,AMS还会检查Activity的合法性,比如该Activity是否是一个有效的组件,是否在应用的注册组件范围内等。
  4. 目标Activity创建阶段

    • 在权限检查通过后,AMS会根据Intent中的信息确定要启动的Activity。如果目标Activity所属的应用进程尚未启动,AMS会通过Zygote进程来fork一个新的应用进程用于该Activity所属的应用。
    • 新的应用进程创建后,会加载应用的Application类(如果还没有加载),然后开始创建目标Activity。在这个过程中,会调用Activity的构造函数,接着调用onCreate方法。在onCreate方法中,通常会通过setContentView来设置Activity的布局,加载各种资源,初始化视图组件等。
  5. Activity生命周期推进阶段

    • 目标Activity创建完成后,会按照Activity的生命周期方法依次执行。首先是onStart方法,此时Activity在屏幕上变为可见状态,但还不能与用户进行交互。
    • 接着会执行onResume方法,在这个方法执行后,Activity就完全进入前台可交互状态。在onResume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资源的获取和恢复操作,如注册传感器监听器、重新建立网络连接等,以确保Activity能够正常地与用户进行交互。
  6. 视图显示阶段

    • 在Activity的生命周期推进过程中,系统的Window Manager Service(WMS)会参与其中。WMS负责管理系统中的窗口,包括Activity的窗口。
    • 当Activity进入onResume状态后,WMS会将Activity的视图添加到窗口显示队列中,处理窗口动画等显示相关的操作,使得Activity的视图能够正确地显示在屏幕上,最终完成Activity的启动过程。

熟练使用 systrace、traceview、AS profile 等多种性能监控与优化工具,在性能优化、内存泄漏上报(KOOM)以及用户体验优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际调优经验。

systrace的使用

  1. systrace的基本概念

    • Systrace是Android平台提供的一个性能分析工具,用于收集和分析系统级别的事件信息。它可以帮助开发者深入了解应用在运行过程中的系统行为,包括CPU使用情况、进程调度、磁盘I/O、网络活动等多个方面。通过这些信息,开发者可以发现性能瓶颈,优化应用性能。
  2. systrace的安装和配置

    • 环境搭建
      • 要使用systrace,首先需要安装Python环境。因为systrace是通过Python脚本运行的。在Android SDK中已经包含了systrace工具,它位于$ANDROID_HOME/platform - tools/systrace目录下。确保你的系统已经安装了Android SDK,并且将SDK的platform - tools目录添加到环境变量中。
    • 设备连接和配置
      • 使用USB数据线将需要进行性能分析的Android设备连接到开发电脑。确保设备已经开启了开发者选项,并且允许通过USB进行调试。在设备上,可能还需要安装一些额外的配置文件,具体取决于你要分析的内容。例如,如果你要分析图形性能,可能需要安装GPU调试符号。
  3. systrace的使用步骤

    • 启动数据收集
      • 打开命令行终端,进入到systrace工具所在的目录(如$ANDROID_HOME/platform - tools/systrace)。然后使用命令来启动数据收集,例如systrace.py -o my_trace.html sched gfx view。这个命令中的-o my_trace.html指定了输出文件的名称为my_trace.htmlsched gfx view是要跟踪的标签,在这里分别表示调度(sched)、图形(gfx)和视图(view)相关的事件。你可以根据具体的分析需求选择不同的标签,如添加binder标签来分析跨进程通信。
    • 运行应用并操作
      • 在systrace开始收集数据后,在设备上运行你想要分析性能的应用。然后按照你期望分析的场景进行操作,例如,如果是一个游戏应用,就开始玩游戏,执行游戏中的各种操作,如角色移动、战斗等;如果是一个社交应用,就进行浏览消息、发送消息等操作。这样可以让systrace收集到应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性能数据。
    • 停止数据收集并分析
      • 当完成应用操作后,在命令行终端中按Ctrl + C来停止systrace的数据收集。此时,systrace会生成一个HTML文件(如前面指定的my_trace.html)。用浏览器打开这个HTML文件,就可以看到一个可视化的性能分析图表。图表的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不同的系统组件或标签。通过滚动、缩放图表,以及查看不同标签下的事件信息,可以发现性能问题。例如,如果你发现CPU使用率长时间处于高位,或者图形渲染出现延迟,就可以深入分析对应的事件来找出原因。
  4. systrace图表的解读

    • 时间轴分析
      • 在systrace图表中,时间轴是一个关键元素。可以查看各个事件在时间上的分布,了解应用的操作流程以及系统响应的时间顺序。例如,当一个Activity启动时,可以看到在时间轴上的一系列相关事件,包括进程创建、视图加载、资源分配等,以及这些事件所花费的时间。如果某个事件花费的时间过长,就可能是一个性能瓶颈。
    • 标签信息解读
      • 不同的标签代表不同的系统组件或功能。例如,sched标签可以显示CPU调度信息,包括各个进程和线程的运行时间、等待时间等。gfx标签用于分析图形性能,如GPU的使用率、帧渲染时间等。binder标签则可以查看跨进程通信的情况,包括通信的频率、耗时等。通过查看这些标签下的详细信息,可以深入了解每个系统组件对应用性能的影响。
    • 事件关联分析
      • Systrace图表还可以帮助分析不同事件之间的关联。例如,一个网络请求事件可能会影响后续的视图更新事件,通过查看图表中的事件顺序和时间间隔,可以了解这种关联是否正常。如果发现网络请求完成后,视图更新出现延迟,就可以进一步分析是网络数据处理问题还是视图更新机制的问题。

traceView的使用

  1. TraceView的基本概念

    • TraceView是Android SDK提供的一种性能分析工具,主要用于分析Android应用程序中方法的执行时间和调用关系。它可以帮助开发者找出应用中执行时间过长的方法、频繁调用的方法,从而发现性能瓶颈,优化代码。
  2. TraceView的启动方式

    • 代码方式启动
      • 在应用代码中,可以使用Debug类来启动和停止TraceView的跟踪。例如,在要分析的代码段开始处,添加Debug.startMethodTracing("trace_file_name");,这里"trace_file_name"是跟踪数据保存的文件名。在要分析的代码段结束后,添加Debug.stopMethodTracing();。当应用运行到startMethodTracing语句时,会开始记录方法调用的相关信息,直到遇到stopMethodTracing语句停止记录。这些信息会保存在设备的内部存储中,文件路径通常是/data/data/your_package_name/files/trace_file_name.trace
    • 通过DDMS启动
      • 首先将Android设备连接到开发电脑,并打开DDMS(Dalvik Debug Monitor Server)工具。在DDMS中,选择要分析的应用进程。然后在DDMS的菜单中找到“Start Method Profiling”选项并点击,此时就开始了对该应用进程的方法跟踪。当完成需要分析的操作后,再次点击“Stop Method Profiling”选项,TraceView会自动生成跟踪数据文件,并且可以在DDMS中直接查看分析结果。
  3. TraceView分析界面介绍

    • 时间轴视图(Timeline View)
      • 在TraceView的时间轴视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线程。每个线程中的方法调用会以彩色的矩形条表示,矩形条的长度代表方法的执行时间。通过时间轴视图,可以直观地看到不同线程中方法的执行顺序和时间跨度。例如,可以发现某个线程在一段时间内一直被某个方法占用,这可能是一个性能问题。
    • 调用树视图(Call Tree View)
      • 调用树视图展示了方法之间的调用关系。它以树形结构呈现,根节点是应用的入口方法(如main方法或者Application类的onCreate方法)。展开树节点,可以看到每个方法调用的子方法,以及每个方法的执行时间、调用次数等信息。在这里,可以分析出方法的嵌套调用情况,以及每个方法在整个调用链中的时间占比。例如,如果一个方法的子方法执行时间过长,就可以深入研究这个子方法是否有优化的空间。
    • 详细信息面板(Detail Panel)
      • 当在时间轴视图或者调用树视图中选择一个方法时,详细信息面板会显示该方法的详细信息。包括该方法的名称、所属类、执行时间(包括自身执行时间和包含子方法的总执行时间)、调用次数、平均执行时间等。这些详细信息有助于更精确地评估方法的性能影响,例如,通过比较执行时间和调用次数,可以判断一个方法是因为单次执行时间长还是因为频繁调用而导致性能问题。
  4. 利用TraceView进行性能优化

    • 找出耗时方法
      • 在时间轴视图或者调用树视图中,很容易找到那些执行时间较长的方法。这些方法可能是复杂的计算逻辑、频繁的I/O操作或者大量的数据库查询等导致的。对于这些方法,可以考虑优化算法、减少I/O操作次数或者优化数据库查询语句等方式来缩短执行时间。
    • 分析方法调用频率
      • 通过查看调用树视图和方法的调用次数信息,能够发现一些被频繁调用的方法。如果这些方法本身执行时间不长,但由于频繁调用导致总体性能下降,可以考虑缓存结果、合并调用或者优化调用逻辑等方式来减少调用次数。
    • 优化调用链
      • 在调用树视图中分析方法的调用链,可以发现一些不必要的嵌套调用或者可以并行执行的方法。对于不必要的嵌套调用,可以尝试简化调用逻辑;对于可以并行执行的方法,可以通过多线程等方式来提高执行效率。

Android sutio Profile的使用

  1. Android Studio Profile基本概念

    • Android Studio Profile是Android Studio集成的一个强大的性能分析工具。它可以帮助开发者全面地分析Android应用的性能,包括CPU、内存、网络和电量等多个方面。通过收集应用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性能数据,并以直观的图表和报告形式呈现,开发者可以深入了解应用的性能瓶颈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
  2. 启动Profile工具并配置分析类型

    • 启动方式:在Android Studio中,通过点击“Run”菜单,然后选择“Profiler”选项来启动Profile工具。另外,也可以在工具栏中找到“Profiler”图标并点击启动。当应用运行在设备或模拟器上时,Profile工具会自动连接并开始收集数据。
    • 分析类型选择:Profile工具提供了多种性能分析类型,如CPU Profiler、Memory Profiler、Network Profiler和Energy Profiler。
      • CPU Profiler:用于分析应用程序的CPU使用情况。它可以记录应用中方法的执行时间和调用频率,帮助找到CPU密集型的代码部分。可以选择不同的采样方式,如Java方法采样、Native方法采样或者两者同时采样。
      • Memory Profiler:主要关注应用的内存使用。它能够实时显示应用的内存分配情况,包括堆内存和原生内存。可以帮助发现内存泄漏、内存抖动等问题,并且可以查看对象的分配和释放情况。
      • Network Profiler:用于跟踪应用的网络活动。可以看到网络请求的时间、数据量、请求类型(如HTTP/HTTPS)等信息。这对于优化网络请求、减少数据传输量等网络性能优化非常有用。
      • Energy Profiler:关注应用的电量消耗情况。它可以提供应用在不同设备状态(如屏幕亮/暗、CPU频率等)下的电量消耗估计,帮助开发者优化应用以减少不必要的电量消耗。
  3. CPU Profiler的使用方法和数据解读

    • 记录数据:在CPU Profiler中,点击“Record”按钮开始记录CPU相关的数据。在应用中执行要分析的操作,如启动一个Activity、进行复杂的计算等。操作完成后,点击“Stop”按钮停止记录。
    • 火焰图(Flame Chart)解读:火焰图是CPU Profiler中的一种重要的可视化方式。它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了方法的调用栈和执行时间。在火焰图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方法调用栈。每个方法用一个矩形表示,矩形的宽度代表该方法的执行时间。从下往上看,下层方法是上层方法的调用者。通过火焰图,可以快速找到执行时间长的方法和调用路径。
    • 调用树(Call Tree)分析:调用树视图展示了方法之间的详细调用关系。可以查看每个方法的执行时间、调用次数、自身执行时间等信息。通过分析调用树,可以发现哪些方法被频繁调用,以及它们对CPU资源的占用情况。
  4. Memory Profiler的使用方法和数据解读

    • 内存数据查看:Memory Profiler会实时显示应用的内存使用情况。可以查看堆内存的使用量、已分配对象的数量等基本信息。通过点击“Dump Java Heap”按钮,可以获取一个内存快照,用于分析当前内存中的对象。
    • 内存泄漏分析:在内存快照中,查找那些应该被回收但仍然存在的对象。如果发现某个对象的引用计数在一段时间内没有下降,或者对象数量持续增加,可能存在内存泄漏。可以通过分析对象的引用链来确定泄漏的原因。
    • 内存抖动观察:内存抖动是指内存频繁地分配和释放,导致性能下降。在Memory Profiler中,可以观察到内存使用量的波动情况。如果发现内存使用量频繁地大幅度上升和下降,可能存在内存抖动问题,需要检查代码中是否存在频繁创建和销毁对象的情况。
  5. Network Profiler和Energy Profiler的使用要点

    • Network Profiler
      • 查看网络请求的详细信息,包括请求的URL、响应时间、请求方法(如GET、POST)和传输的数据量。可以通过分析这些信息来优化网络请求,例如合并多个小的请求为一个大的请求,或者优化请求的顺序。
      • 识别网络性能瓶颈,如长时间的等待响应或者高数据传输延迟。这可能是由于网络环境差或者服务器端的问题导致的,也可能是应用自身的网络请求逻辑需要优化。
    • Energy Profiler
      • 了解应用在不同操作下的电量消耗情况。例如,比较不同功能模块(如屏幕显示、后台任务、网络连接等)的电量消耗占比,从而确定哪些功能对电量消耗影响较大。
      • 根据电量消耗情况,优化应用的行为。例如,减少不必要的后台任务、优化屏幕刷新率或者降低传感器的使用频率,以降低应用的整体电量消耗。

KOOM

  1. KOOM(Kwai Open-source OOM)的基本概念

    • KOOM是快手开源的一个用于检测Android应用内存泄漏和内存溢出(OOM)的工具。它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开发者更方便、更高效地发现和定位内存相关的问题,从而提高应用的稳定性和性能。
    • 在Android开发中,内存泄漏是一个比较常见且棘手的问题。内存泄漏指的是程序中已经不再使用的对象却没有被垃圾回收机制回收,导致内存占用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导致应用出现OOM,影响用户体验。KOOM就是为了解决这类问题而诞生的。
  2. KOOM的工作原理

    • 内存快照对比:KOOM会定期(例如每隔一段时间)获取应用的内存快照。内存快照是当前应用内存中所有对象的状态记录,包括对象的类型、引用关系等信息。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点的内存快照,KOOM可以找出那些在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且没有被释放的对象,这些对象很可能是内存泄漏的嫌疑对象。
    • 引用链分析:对于疑似内存泄漏的对象,KOOM会深入分析它们的引用链。引用链是指从根对象(如Activity、Service等系统组件)到疑似泄漏对象的引用路径。通过分析引用链,KOOM可以确定对象无法被回收的原因,例如是否存在某个静态变量一直引用着这个对象,或者是否在不恰当的地方持有了对象的引用。
    • 结合系统信息分析:KOOM还会结合系统的其他信息来辅助分析内存问题。比如,它会考虑应用的生命周期状态(如Activity的生命周期阶段)、系统资源的使用情况(如内存压力、CPU负载等)。这些信息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内存泄漏是否是由于不合理的代码逻辑或者系统环境因素导致的。
  3. KOOM的优势

    • 准确性高:通过详细的内存快照对比和引用链分析,KOOM能够比较精准地定位内存泄漏的位置。相比一些传统的内存检测工具,它能够提供更深入、更准确的分析结果,帮助开发者快速找到问题根源。
    • 易于集成和使用:KOOM作为一个开源工具,它的集成方式相对简单。开发者可以很容易地将KOOM集成到自己的Android项目中,并且它提供了比较友好的接口和文档。在使用过程中,不需要复杂的配置和操作,就可以开始检测内存问题。
    • 高效性能:KOOM在检测内存问题的过程中,对应用性能的影响较小。它采用了一些优化策略,如合理的快照获取频率、高效的分析算法等,使得在进行内存检测的同时,不会因为大量的资源占用而导致应用卡顿或者性能下降。
  4. KOOM的应用场景

    • 日常开发中的内存问题检测:在开发过程中,开发者可以使用KOOM来实时监测应用的内存情况。例如,当开发一个新的功能模块,怀疑可能会导致内存泄漏时,可以开启KOOM进行检测。通过KOOM的分析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内存问题,避免将问题遗留到测试或者上线阶段。
    • 问题定位与修复:当应用在测试或者上线后出现了内存相关的问题(如频繁的OOM崩溃),KOOM可以作为一个重要的工具来帮助定位问题。开发者可以根据KOOM提供的内存泄漏对象的信息、引用链以及相关的系统环境分析,快速找到导致内存问题的代码位置,从而进行针对性的修复。

熟练掌握 OKHttp/Retrofit 等第三方架构,精通 TCP/IP、HTTP 协议,在进程保活技术方面具备扎实的实践经验,有效提升应用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安卓面试 Okhttp源码解析

  1. Okhttp的整体架构
    • 责任链模式的应用:Okhttp采用了责任链模式来处理网络请求。一个请求从客户端发出后,会依次经过多个拦截器(Interceptor),每个拦截器都有自己特定的职责,对请求进行处理或者对响应进行加工。例如,在请求发送前,可能会经过添加请求头的拦截器,在收到响应后,可能会经过解析响应数据的拦截器。
    • 核心组件:主要包括OkHttpClientRequestResponseInterceptorCallOkHttpClient是整个网络请求的客户端,用于配置各种网络参数,如连接超时时间、读取超时时间等。Request用于构建请求对象,包含请求的方法(如GET、POST)、URL、请求头和请求体等信息。Response则是服务器返回的响应,包含响应状态码、响应头和响应体等。Interceptor是拦截器,负责在请求和响应过程中进行处理。Call用于执行网络请求,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请求任务。
  2. 请求构建阶段(Request)
    • 请求对象的创建:通过Request.Builder来构建一个请求对象。例如,Request request = new Request.Builder().url("http://example.com").build();。在构建过程中,可以设置请求的方法、URL、请求头(如addHeader方法)和请求体(如果是POST等有请求体的请求,通过postput等方法设置请求体内容)。
    • 请求体的处理(如果有):对于有请求体的请求,Okhttp提供了多种方式来设置请求体。例如,对于简单的文本内容,可以使用RequestBody.create(MediaType.parse("text/plain"), "请求体内容");来创建请求体。如果是上传文件,可以使用RequestBody.create(MediaType.parse("application/octet - stream"), file);,其中file是要上传的文件对象。这些请求体在后续的请求发送过程中会被正确地处理。
  3. 客户端配置阶段(OkHttpClient)
    • 基本参数配置OkHttpClient的创建可以通过OkHttpClient.Builder来完成。可以设置各种网络参数,如connectTimeout用于设置连接超时时间,readTimeout用于设置读取超时时间。例如,OkHttpClient client = new OkHttpClient.Builder().connectTimeout(10, TimeUnit.SECONDS).readTimeout(10, TimeUnit.SECONDS).build();
    • 拦截器添加:可以向OkHttpClient添加拦截器,拦截器会按照添加的顺序组成一个拦截链。例如,client.interceptors().add(new LoggingInterceptor());,这里LoggingInterceptor是自定义的一个拦截器,用于记录请求和响应的日志。拦截器可以用于添加公共的请求头、进行权限验证、缓存控制等多种用途。
  4. 请求执行阶段(Call)
    • 同步请求执行:通过Call对象来执行请求。对于同步请求,可以使用Response response = call.execute();。在执行过程中,请求会按照拦截链的顺序依次经过各个拦截器。首先是自定义的拦截器,然后是Okhttp内置的拦截器,如重试拦截器(如果配置了重试)、桥接拦截器(用于添加或处理一些必要的请求头,如Content - Length)等。
    • 异步请求执行:对于异步请求,使用call.enqueue(new Callback() { // 处理响应的回调 });。异步请求会在一个单独的线程(通常是线程池中的线程)中执行,当请求完成后,会通过回调函数来通知结果。在异步请求执行过程中,同样会经过拦截链,并且在回调函数中,可以在主线程中处理响应,以更新UI等操作。
  5. 拦截器工作机制
    • 拦截器链的顺序和职责:拦截器链的顺序很重要。在请求阶段,拦截器按照添加到OkHttpClient的顺序依次处理请求。例如,最先添加的拦截器会第一个接收到请求,它可以对请求进行修改或者添加信息,然后将请求传递给下一个拦截器。在响应阶段,拦截器链的顺序反过来,最后添加的拦截器会第一个接收到响应,然后依次向上传递,每个拦截器可以对响应进行处理,如解析数据、添加缓存等。
    • 内置拦截器的功能:Okhttp有一些重要的内置拦截器。
      • 重试拦截器:如果在请求过程中出现网络故障或者可重试的错误(如服务器返回503服务不可用),并且配置了重试,重试拦截器会尝试重新发起请求。
      • 桥接拦截器:主要用于在应用层的请求和底层的网络请求之间进行转换。例如,它会自动添加一些必要的请求头,如User - Agent,并且会处理一些请求体的转换,如将应用层的请求体格式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格式。
      • 缓存拦截器:用于控制缓存。如果配置了缓存,缓存拦截器会根据缓存策略(如Cache - Control请求头)来判断是否使用缓存,以及是否更新缓存。

Retrofit源码解析

  1. Retrofit的基本架构和原理

    • 基于接口的设计模式:Retrofit是一个基于Java接口的RESTful API客户端框架。它的核心设计理念是通过定义接口来描述网络请求,接口中的方法对应具体的API端点。这种设计使得网络请求的定义和使用更加清晰、简洁,符合面向对象的编程原则。
    • 动态代理机制:Retrofit利用动态代理来实现接口方法与实际网络请求的关联。当调用接口中的方法时,实际上是通过动态代理拦截这些调用,并将其转换为网络请求。具体来说,Retrofit会为定义的接口创建一个代理对象,这个代理对象负责处理接口方法的调用,并根据方法的定义(如方法名、参数等)构建Okhttp请求。
    • 与Okhttp的关系:Retrofit底层依赖Okhttp来执行实际的网络请求。它将接口方法中定义的请求信息(如请求方法、URL、参数等)转换为Okhttp的Request对象,然后通过Okhttp的Call机制来发送请求并获取响应。可以把Retrofit看作是对Okhttp的一个高级封装,使得网络请求在更高层次上更易于使用。
  2. 接口定义与注解解析阶段

    • 接口方法的定义:开发者通过定义接口来描述网络请求。例如,定义一个获取用户信息的接口方法:@GET("users/{id}") User getUser(@Path("id") int id);。在这个接口方法中,@GET是一个Retrofit注解,用于指定请求方法为GET,"users/{id}"是请求的相对URL,其中{id}是一个路径参数。User是返回值类型,代表期望从服务器获取的用户信息的数据结构,@Path("id") int id用于将方法参数id绑定到URL中的路径参数{id}
    • 注解解析过程:Retrofit会在初始化阶段解析这些接口方法上的注解。它有一套注解处理器,能够识别@GET@POST@PUT等请求方法注解,以及@Path@Query@Body等参数相关的注解。通过解析这些注解,Retrofit可以确定请求的具体细节,如请求方法、URL模板、参数如何填充到请求中等信息。例如,对于@Path注解,Retrofit会根据方法参数的值替换URL模板中的路径参数。
  3. 请求构建与转换阶段(与Okhttp的协作)

    • 将接口方法转换为Okhttp请求:在解析完接口方法的注解后,Retrofit会将这些信息转换为Okhttp的Request对象。它会根据注解中指定的请求方法(如GET、POST)设置Request的方法属性,根据解析出的URL模板和参数填充实际的请求URL。对于请求体相关的信息(如通过@Body注解指定的请求体),也会正确地设置到Request对象中。
    • 配置Okhttp客户端:Retrofit允许开发者配置Okhttp客户端。可以通过Retrofit.Builder来设置OkHttpClient,例如,Retrofit retrofit = new Retrofit.Builder().baseUrl("http://example.com").client(okHttpClient).build();。这个OkHttpClient可以预先配置好各种网络参数,如连接超时时间、读取超时时间、拦截器等,Retrofit会使用这个配置好的客户端来执行网络请求。
  4. 异步请求与回调处理阶段

    • 异步请求的执行:Retrofit支持异步请求,通过接口方法返回的Call对象来执行。例如,Call<User> call = apiService.getUser(1); call.enqueue(new Callback<User>() { // 回调处理 });。在执行异步请求时,Retrofit会将构建好的Okhttp的Call对象放入线程池(通常是Okhttp内部的线程池)中执行。这样可以避免在主线程中执行网络请求,防止UI线程阻塞。
    • 回调处理机制:当异步请求完成后,Okhttp会通过回调函数通知Retrofit。Retrofit会将Okhttp返回的Response对象进行处理,根据接口方法的返回值类型(如User),将响应数据解析并转换为对应的对象。如果请求成功,会将解析后的对象传递给CallbackonResponse方法;如果请求失败,会将错误信息传递给onFailure方法。这个过程涉及到数据的反序列化,Retrofit通常会根据接口方法返回值类型和响应数据的格式(如JSON),使用相应的转换器(如GsonConverter)来进行数据转换。

TCP/IP的理解

TCP/IP是一组重要的网络通信协议,在安卓开发中应用广泛,以下是对它的理解:

TCP/IP协议栈模型

  • 应用层:是用户与网络进行交互的接口,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常见的协议有HTTP、HTTPS、FTP、SMTP等。例如,在安卓应用中,使用HTTP协议进行网页浏览、文件下载,使用SMTP协议发送邮件等。
  • 传输层:负责在两台主机之间提供可靠的端到端通信服务。主要协议有TCP和UDP。TCP协议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的通信服务,通过三次握手建立连接,四次挥手断开连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顺序正确性;UDP协议则是无连接的、不可靠的传输协议,但具有传输速度快、开销小的特点,常用于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如视频直播、语音通话等。
  • 网络层:主要负责数据包从源到目的地的传输和路由选择,核心协议是IP协议,包括IPv4和IPv6。IP协议为每个网络设备分配唯一的IP地址,使得数据能够在不同的网络之间进行路由和转发。例如,在网络访问时,通过IP地址来确定目标服务器的位置。
  • 网络接口层:定义了物理设备如何接入网络以及如何在物理媒介上传输数据比特流,包括各种网络接口标准和协议,如以太网、Wi-Fi等。它负责将网络层的数据包转换为物理信号在网络中传输,以及将接收到的物理信号转换为网络层可处理的数据包。

TCP/IP的工作原理

  • 数据封装与解封:在发送端,数据从应用层开始,依次经过传输层、网络层和网络接口层进行封装。每一层都会在数据前面添加本层的协议头,用于标识该层的相关信息。在接收端,数据则按照相反的顺序进行解封,每层去除本层的协议头,将数据交给上一层处理,直到最终到达应用层。
  • 路由选择:网络层的IP协议负责根据目标IP地址进行路由选择,决定数据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的传输路径。路由器会根据路由表中的信息,将数据包转发到下一跳路由器或目标主机所在的网络。在安卓设备中,当访问不同网络中的服务器时,需要通过网络中的路由器进行路由转发。
  • 差错控制与流量控制:传输层的TCP协议通过序列号、确认号、校验和等机制来实现差错控制,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同时,TCP还采用滑动窗口机制进行流量控制,根据接收方的接收能力和网络状况,调整发送方的发送窗口大小,避免发送方发送过多数据导致接收方无法及时处理而出现数据丢失或拥塞。

TCP/IP在安卓中的应用

  • 网络连接与通信:安卓应用通过TCP/IP协议与服务器进行数据交互,实现各种网络功能,如登录验证、数据查询、文件上传下载等。开发者可以使用Java的Socket API或一些网络框架(如OkHttp、Retrofit等)来建立TCP连接并进行数据传输。
  • HTTP通信:HTTP协议是基于TCP/IP协议的应用层协议,安卓应用广泛使用HTTP协议来获取网页内容、调用Web服务接口等。通过HTTP协议,安卓应用可以向服务器发送请求,获取服务器返回的HTML页面、JSON数据、图片等资源。
  • 流媒体传输:在视频播放、音频直播等应用中,常常使用基于UDP或TCP的流媒体传输协议。例如,使用RTMP协议进行直播时,底层也是基于TCP/I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以确保视频和音频数据的实时性和流畅性。

HTTP协议

  1. HTTP的基本概念

    • 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是一种用于分布式、协作式和超媒体信息系统的应用层协议。它是互联网数据通信的基础,主要用于在Web浏览器和Web服务器之间传输数据。例如,当用户在安卓手机的浏览器中访问一个网页时,浏览器和服务器之间就是通过HTTP协议来传输网页的文本、图片、脚本等各种资源。
    • HTTP协议是基于请求 - 响应模型的。客户端(如安卓应用中的网络请求模块)发送一个请求到服务器,服务器接收请求后返回一个响应。请求和响应都包含头部(header)和主体(body)部分。头部包含了关于请求或响应的各种元信息,如请求方法、响应状态码、内容类型等;主体则包含了实际的数据,如网页内容、文件数据等。
  2. HTTP请求方法

    • GET方法:这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当使用GET方法时,客户端请求服务器返回指定资源。例如,在安卓应用中,通过GET方法请求服务器获取一个用户列表的JSON数据,请求的URL通常包含了查询参数,这些参数会附加在URL后面,如http://example.com/api/users?page=1&limit=10,其中pagelimit就是查询参数。GET请求的数据会暴露在URL中,并且对同一资源的多次GET请求应该是幂等的,即不会改变服务器的状态。
    • POST方法:用于向服务器提交数据,通常用于创建新的资源。例如,当用户在安卓应用中注册一个新账号时,会通过POST方法将用户的注册信息(如用户名、密码等)发送到服务器。POST请求的数据包含在请求主体中,相比于GET方法,它更适合用于提交大量的数据或者敏感数据,因为数据不会显示在URL中。
    • PUT方法:主要用于更新服务器上已存在的资源。例如,如果要更新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卓应用可以使用PUT方法将更新后的信息发送到服务器。PUT请求也是幂等的,即多次执行相同的PUT请求,对资源的更新效果是相同的。
    • DELETE方法:顾名思义,用于删除服务器上指定的资源。比如,当用户在安卓应用中删除自己的一条评论时,可以使用DELETE方法向服务器发送请求,服务器接收到请求后会删除对应的评论资源。
  3. HTTP状态码

    • 1xx(信息性状态码):这类状态码主要用于提供信息,比较少见。例如,101 Switching Protocols表示服务器已经理解了客户端的请求,并将通过升级协议来完成这个请求。
    • 2xx(成功状态码):表明客户端的请求已经成功被服务器接收、理解并处理。最常见的是200 OK,表示请求成功,服务器返回了请求的资源。201 Created表示请求成功并且服务器创建了新的资源,通常在POST请求后返回。
    • 3xx(重定向状态码):当服务器需要客户端进行进一步操作才能完成请求时,会返回这类状态码。例如,301 Moved Permanently表示所请求的资源已经永久移动到新的位置,客户端应该使用新的URL进行访问;302 Found表示资源临时移动,客户端应该使用新的URL进行临时访问。
    • 4xx(客户端错误状态码):这类状态码表示客户端发送的请求有问题。比如,400 Bad Request通常是因为客户端发送的请求语法错误或者参数不合法;401 Unauthorized表示客户端没有提供有效的认证信息,无法访问资源;404 Not Found表示服务器无法找到客户端请求的资源。
    • 5xx(服务器错误状态码):这意味着服务器在处理请求时出现了错误。例如,500 Internal Server Error表示服务器内部出现了错误,无法完成请求;503 Service Unavailable表示服务器暂时无法提供服务,可能是由于服务器过载或者维护等原因。
  4. HTTP的发展历程(从HTTP/1.0到HTTP/3)

    • HTTP/1.0:这是早期的HTTP版本,它的特点是简单直接。每次请求 - 响应完成后就会关闭连接,这种方式在频繁请求的情况下效率较低。它支持基本的请求方法(如GET、POST)和一些简单的头部信息。
    • HTTP/1.1:对HTTP/1.0进行了改进,引入了持久连接,即一个TCP连接可以用于多次请求 - 响应,大大提高了效率。同时,增加了更多的请求方法(如PUT、DELETE)和头部字段,支持了更复杂的网络应用场景。但是,在高并发场景下,HTTP/1.1仍然存在队首阻塞的问题,因为它是基于顺序的请求 - 响应模型。
    • HTTP/2:主要的改进是采用二进制分帧层,将请求和响应数据分割成更小的帧,这些帧可以交错发送,避免了队首阻塞。并且,它支持头部压缩,减少了数据传输量。HTTP/2还支持服务器推送,即服务器可以主动向客户端推送相关资源,提高了网页加载速度。
    • HTTP/3:它基于QUIC协议,而不是传统的TCP协议。QUIC是一种基于UDP的传输协议,它结合了UDP的速度优势和TCP的可靠性特点。HTTP/3通过QUIC协议进一步优化了传输性能,特别是在移动网络等不稳定的网络环境下,能够提供更好的用户体验。
  5. HTTP在安卓开发中的应用场景和注意事项

    • 应用场景
      • 网络数据获取:安卓应用通过HTTP协议从服务器获取各种数据,如新闻资讯、用户信息、商品列表等。这些数据通常以JSON或XML格式返回,安卓应用会对这些数据进行解析并展示给用户。
      • 文件上传和下载:用于将安卓设备上的文件上传到服务器,或者从服务器下载文件到安卓设备。例如,在云存储应用中,通过HTTP协议实现文件的上传和下载操作。
      • 与Web服务接口交互:如果安卓应用需要调用后端的Web服务接口,如RESTful API,就需要使用HTTP协议。通过发送符合接口规范的请求,并解析返回的响应,实现应用的各种功能。
    • 注意事项
      • 安全性:在HTTP通信中,数据是以明文形式传输的,容易被窃取或篡改。因此,对于敏感信息的传输,如用户登录密码、支付信息等,应该使用HTTPS协议,它通过SSL/TLS加密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
      • 性能优化:在安卓应用中,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来优化HTTP请求的性能。例如,使用连接池来复用TCP连接,减少连接建立的时间;合理设置请求缓存策略,避免重复请求相同的数据;根据网络状况调整请求的优先级等。

HTTPS协议

  1. HTTPS的基本概念

    • HTTPS(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是HTTP的安全版本。它在HTTP协议的基础上,通过SSL(Secure Sockets Layer)或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协议进行加密传输,确保数据在网络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在安卓开发中,当涉及用户隐私数据(如登录信息、支付信息等)的传输时,通常会使用HTTPS协议。
    • 其工作原理是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建立一个安全的加密通道。这个通道使用公钥和私钥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使得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被第三方轻易窃取或篡改。例如,当用户在安卓手机上使用银行应用进行转账操作时,转账请求和银行服务器的响应都是通过HTTPS加密通道进行传输的。
  2. SSL/TLS协议基础

    • 加密算法:SSL/TLS使用多种加密算法来确保数据安全。包括对称加密算法(如AES)和非对称加密算法(如RSA、ECDSA)。对称加密算法速度快,用于对大量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非对称加密算法用于在客户端和服务器之间交换对称加密的密钥,保证密钥交换过程的安全性。
    • 数字证书:数字证书是HTTPS的核心组成部分。服务器会向权威的证书颁发机构(CA)申请数字证书,证书包含服务器的公钥、服务器的身份信息(如域名等)以及CA的签名。客户端在与服务器建立连接时,会验证服务器的数字证书。如果证书验证通过,客户端就可以信任服务器,并使用证书中的公钥与服务器进行安全的通信。
    • 握手过程:SSL/TLS的握手过程是建立安全连接的关键步骤。大致过程如下:
      • 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一个“ClientHello”消息,其中包含客户端支持的SSL/TLS版本、加密算法列表等信息。
      • 服务器收到“ClientHello”后,选择一个合适的SSL/TLS版本和加密算法,并发送“ServerHello”消息给客户端,同时将自己的数字证书发送给客户端。
      • 客户端收到服务器的数字证书后,会验证证书的有效性。如果证书有效,客户端会生成一个随机的对称加密密钥(称为“pre - master secret”),并使用服务器证书中的公钥进行加密,然后发送给服务器。
      • 服务器使用自己的私钥解密收到的“pre - master secret”,得到对称加密密钥。之后,客户端和服务器就可以使用这个对称加密密钥进行数据的加密和解密,安全地传输数据。
  3. HTTPS在安卓开发中的应用场景

    • 用户认证和登录:当用户在安卓应用中登录账号时,通过HTTPS传输用户名和密码等登录信息,可以防止这些信息被窃取。例如,社交应用、电商应用等在用户登录过程中都应该使用HTTPS协议。
    • 金融交易:对于金融类安卓应用,如银行转账、证券交易等,HTTPS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确保资金交易信息的安全,保护用户的财产安全。
    • 隐私数据传输:除了登录和金融信息外,其他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如个人资料、医疗信息、位置信息等)的传输也应该使用HTTPS协议,以保护用户的隐私。
  4. 安卓中实现HTTPS通信的要点

    • 信任管理:在安卓应用中,需要正确地管理服务器数字证书的信任。可以通过将服务器证书的公钥或整个证书添加到应用的信任存储中来实现信任。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信任管理不当,可能会导致安全漏洞。例如,不能随意信任自签名证书,除非是在开发环境或经过严格安全评估的内部网络环境中。
    • 网络库支持:许多安卓网络库(如OkHttp、Retrofit等)都提供了对HTTPS的支持。这些库通常会自动处理SSL/TLS握手过程和数据加密解密。在使用这些网络库时,开发者可以通过配置相关参数来优化HTTPS通信,如设置SSL/TLS版本、加密算法等。
    • 性能考虑:与HTTP相比,HTTPS由于加密解密过程会带来一定的性能开销。在安卓开发中,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优化性能。例如,使用硬件加速(如果设备支持)来加速加密解密过程;合理选择加密算法,平衡安全性和性能;优化网络请求,减少不必要的HTTPS请求次数等。

进程保活

  1. 进程保活的背景和重要性

    • 在安卓系统中,当系统内存不足或者用户长时间未使用某个应用时,系统会回收应用进程以释放资源。然而,对于一些需要持续在后台运行的应用(如音乐播放应用、即时通讯应用的消息推送服务等),进程被回收可能会导致功能中断或用户体验下降。进程保活技术就是为了让应用在系统有回收机制的情况下,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进程的存活,以确保应用的关键功能能够持续运行。
  2. 安卓系统的进程回收机制

    • 优先级机制:安卓系统根据进程的重要性和对用户的价值分配不同的优先级。一般来说,前台进程(正在与用户交互的进程,如当前显示在屏幕上的Activity所在的进程)优先级最高,系统会尽量避免回收;其次是可见进程(如包含一个用户可见但不可交互的Activity的进程);然后是服务进程(包含正在运行服务的进程);接着是后台进程(包含不可见Activity的进程);最后是空进程(没有任何活跃组件的进程),优先级最低,最容易被回收。
    • 内存不足时的回收:当系统内存紧张时,系统会按照优先级从低到高的顺序回收进程。例如,如果内存不足,系统可能会先回收空进程和后台进程,以释放内存来维持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前台应用的流畅性。
  3. 常见的进程保活方法及原理

    • 利用前台服务(Foreground Service)
      • 原理:将服务设置为前台服务,会在系统的通知栏创建一个持续存在的通知。这样可以提升服务所在进程的优先级,使其不容易被系统回收。因为前台服务被系统视为对用户有直接价值的服务,类似于前台应用。
      • 实现方式:在服务的onCreate方法中调用startForeground()方法。例如,Notification notification = new Notification.Builder(this).build(); startForeground(1, notification);,这里的1是一个唯一的通知标识,notification是一个简单的通知对象。这样就将服务提升到了前台状态,增加了进程保活的能力。
    • 多进程守护
      • 原理:通过创建多个相互关联的进程,让它们之间相互监控。当一个进程被系统回收时,其他进程可以尝试重新启动被回收的进程。这种方法类似于互相“拉一把”,以维持应用的关键进程的存活。
      • 实现方式:在安卓应用的AndroidManifest.xml文件中,通过android:process属性为不同的组件(如服务或Activity)指定不同的进程名,从而创建多个进程。例如,<service android:name=".MyService" android:process=":my_service_process"/>,然后在代码中实现进程间的通信和监控机制,当发现某个进程消失时,通过am命令(在安卓系统中用于启动组件的命令)或其他方式重新启动该进程。
    • 与系统服务绑定(如JobScheduler、WorkManager)
      • 原理:安卓系统提供了一些系统服务来管理后台任务,如JobScheduler和WorkManager。通过将应用的后台任务与这些系统服务绑定,可以让系统更合理地安排任务的执行,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进程的存活几率。因为这些系统服务会根据系统的资源状况和任务的优先级来调度任务,避免因为系统资源紧张而被随意回收。
      • 实现方式:使用JobScheduler时,首先创建一个JobService的子类,在其中实现onStartJobonStopJob方法来定义任务的开始和停止逻辑。然后通过JobScheduler的实例来调度任务,例如,JobScheduler jobScheduler = (JobScheduler) getSystemService(Context.JOB_SCHEDULER_SERVICE); JobInfo jobInfo = new JobInfo.Builder(1, new ComponentName(this, MyJobService.class)).build(); jobScheduler.schedule(jobInfo);。对于WorkManager,使用方式类似,通过定义Worker类和相关的任务配置来将任务交给WorkManager进行调度。
  4. 进程保活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 系统资源占用和性能影响:过度的进程保活措施可能会占用过多的系统资源,如内存、CPU等。例如,使用多进程守护方法时,如果多个进程不断地相互监控和重启,可能会导致系统资源的浪费,甚至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和其他应用的正常运行。
    • 兼容性和系统更新问题:安卓系统在不断更新,其进程管理策略也可能会发生变化。某些进程保活方法可能在旧版本系统中有效,但在新版本系统中由于系统机制的改变而失效,甚至可能会被系统视为异常行为而受到限制。例如,一些利用系统漏洞进行进程保活的方法,在系统安全更新后可能会被禁止。
    • 用户体验和隐私问题:如果应用不合理地保活进程,可能会导致用户电量消耗过快、流量消耗增加等问题,影响用户体验。而且,一些保活方法可能涉及到对用户隐私数据的不当获取或使用,如为了实现进程间的监控而收集过多用户信息,这可能会引发隐私风险。

如何提升应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 代码质量优化

    • 遵循编码规范
      • 严格遵循Android官方的编码规范以及团队内部既定的规范。例如,采用合适的命名规则,使代码的可读性增强。变量名和方法名应该能够清晰地反映其用途,这样在后续的维护和问题排查中能够快速理解代码意图。
      • 合理使用代码缩进和空格,让代码结构更加清晰。对于复杂的逻辑判断和循环结构,适当添加注释来解释代码的功能和目的。
    • 异常处理机制
      • 在代码中合理地使用try - catch块来捕获可能出现的异常。例如,在进行网络请求时,使用try { // 网络请求操作 } catch (IOException e) { // 处理网络异常,如显示错误提示给用户 }。对于数据库操作,也应该在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如插入、查询数据)添加异常捕获代码,防止因为一个小的异常导致整个应用崩溃。
      • 可以设置全局的未捕获异常处理器(UncaughtExceptionHandler),在Application类中通过Thread.setDefaultUncaughtExceptionHandler()方法来设置。当应用中出现未被捕获的异常时,这个处理器可以记录异常信息,如将异常堆栈信息保存到本地文件或者上传到服务器,以便开发者分析问题。
  2. 内存管理优化

    • 避免内存泄漏
      • 检查Activity、Fragment等组件的生命周期,确保在组件销毁时,释放与之相关的资源。例如,在Activity的onDestroy方法中,取消注册广播接收器、关闭数据库连接、释放图片加载库中与该Activity相关的资源等。
      • 注意静态变量的使用,避免因为静态变量持有对象引用导致对象无法被垃圾回收。比如,如果一个静态变量持有一个Activity的引用,那么这个Activity在理论上应该被销毁时也无法被回收,从而导致内存泄漏。
    • 优化内存占用
      • 对于图片等资源,采用合适的压缩和缓存策略。例如,使用图片加载库(如Glide),它可以根据设备的屏幕分辨率和内存状况自动对图片进行压缩,并且提供了内存缓存和磁盘缓存机制,减少图片的重复加载,降低内存占用。
      • 合理控制对象的创建数量,避免频繁地创建和销毁大量的短期对象,这可能会导致内存抖动。在需要频繁创建对象的场景下,可以考虑使用对象池技术,将已经创建的对象进行复用。
  3. 性能优化

    • 启动速度优化
      • 冷启动时,精简Application类的onCreate方法中的初始化操作。可以将非关键的初始化(如某些第三方库的初始化)推迟到真正需要使用的时候。对于Activity的启动,优化布局文件,减少布局的嵌套层次,提高布局加载速度。
      • 热启动时,及时清理在后台占用资源的任务,确保应用能够快速恢复到前台可交互状态。例如,暂停不必要的网络请求、释放一些内存缓存等。
    • 响应性能优化
      • 在主线程中避免执行耗时操作,如网络请求、复杂的计算等。将这些耗时操作放到子线程(如使用AsyncTaskHandlerThread或线程池)中执行。例如,在处理用户点击按钮触发的网络请求时,应该在子线程中进行,当网络请求完成后,通过Handler将结果发送回主线程更新UI。
      • 优化数据库查询操作,合理设计数据库表结构和查询语句,使用索引来提高查询速度。对于复杂的业务逻辑,尽量采用高效的算法和数据结构,减少处理时间。
  4. 测试与质量保证

    • 单元测试
      • 对应用中的各个功能模块进行单元测试,使用测试框架(如JUnit)来编写测试用例。例如,对于一个工具类中的方法,通过编写多个测试用例来验证其在不同输入情况下的输出是否正确。单元测试可以帮助发现代码中的逻辑错误,并且在代码修改后能够快速验证是否引入了新的问题。
      • 对于涉及到界面的模块,可以使用Espresso等测试框架进行UI单元测试。它可以模拟用户的操作,如点击按钮、输入文本等,来测试界面的响应是否正确。
    • 集成测试和系统测试
      • 进行集成测试,确保不同模块之间的接口和交互是正确的。例如,当一个Activity需要调用一个Service来获取数据时,通过集成测试来验证这个调用过程以及数据的传递是否正常。
      • 系统测试则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对整个应用进行全面的测试。包括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兼容性测试等。在不同的设备型号、屏幕尺寸、安卓系统版本下进行测试,确保应用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稳定运行。
  5. 依赖管理与更新策略

    • 依赖库管理
      • 谨慎选择第三方依赖库,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在引入新的依赖库之前,对其进行充分的调研,查看其在社区中的口碑、更新频率和维护情况。例如,如果一个依赖库存在很多未解决的问题或者长时间没有更新,可能会给应用带来潜在的风险。
      • 定期更新依赖库,以获取最新的功能和安全补丁。但在更新时,需要进行充分的测试,确保新的依赖库版本不会与应用中的现有代码产生冲突或者引入新的问题。
    • 应用自身更新策略
      • 建立合理的应用更新机制,当发现应用中存在稳定性或可靠性问题时,及时发布更新版本。可以通过在应用中设置自动更新功能(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或者提示用户进行更新,以确保用户能够使用到修复后的版本。
      • 在更新内容方面,除了解决已知的问题,还可以对应用的性能和稳定性进行持续优化,如优化代码结构、更新数据库模式等。

熟练掌握 Gradle 插件功能开发,具备开发高质量插件工具的能力,显著提高项目构建与开发效率。

android studio gradle插件开发流程

  1. 环境搭建与准备

    • 安装必要软件:确保已经安装了Android Studio和Java Development Kit(JDK)。Gradle插件开发需要JDK来编译代码,Android Studio提供了开发和调试插件的集成环境。一般建议使用较新版本的JDK(如JDK 8或更高版本),因为不同的Gradle版本对JDK版本有一定要求。
    • 了解Gradle基础知识:在开发Gradle插件之前,需要熟悉Gradle的基本概念,如项目结构、构建脚本(build.gradle)、任务(Task)、依赖管理等。例如,知道如何在build.gradle文件中配置项目的依赖关系,以及Gradle任务是如何定义和执行的。
    • 创建插件项目:在Android Studio中,可以通过新建一个Java或Groovy项目来开始Gradle插件开发。如果使用Java开发,需要确保项目的构建路径中包含Gradle API的依赖。如果使用Groovy,由于Gradle本身就是基于Groovy语言构建的,开发起来会更加方便,它可以更自然地与Gradle的脚本语言相融合。
  2. 定义插件接口和功能

    • 确定插件功能目标:明确插件要实现的功能,例如,插件是用于自动生成代码、管理资源文件、还是进行依赖版本控制等。以一个自动生成代码的插件为例,它可能需要读取项目中的某些配置文件,根据配置信息生成特定的Java或Kotlin代码。
    • 设计插件接口(如果需要):对于一些复杂的插件,可能需要设计接口来方便其他开发者扩展或与插件进行交互。例如,一个用于处理项目打包的插件,可以设计一个接口,让其他开发者能够自定义打包过程中的某些步骤,如添加自定义的文件到APK包中。
    • 学习Gradle API相关知识:根据插件的功能目标,学习Gradle API中与之相关的部分。例如,如果要创建一个新的Gradle任务,需要了解org.gradle.api.Task接口和相关的创建方法;如果要处理项目的依赖关系,需要熟悉org.gradle.api.artifacts包中的相关类和方法。
  3. 插件开发实现阶段

    • 编写插件代码(以Groovy为例)
      • 定义插件类,插件类需要实现org.gradle.api.Plugin接口。例如:
import org.gradle.api.Plugin
import org.gradle.api.Project

class MyPlugin implements Plugin<Project> {
    @Override
    void apply(Project project) {
        // 在这里添加插件的具体功能代码
        project.task('myTask') {
            doLast {
                println "My custom task is executed."
            }
        }
    }
}

在这个例子中,MyPlugin是一个简单的Gradle插件,它在apply方法中为项目添加了一个名为myTask的任务,当这个任务执行时,会打印一条消息。
- 如果插件需要处理项目的配置文件,例如读取build.gradle中的自定义配置参数,可以使用project.extensions来访问这些参数。假设在build.gradle中有一个自定义配置myPluginConfig,可以这样读取:

class MyPlugin implements Plugin<Project> {
    @Override
    void apply(Project project) {
        def myConfig = project.extensions.myPluginConfig
        // 根据myConfig的值来执行相关操作
    }
}
  • 处理依赖关系(如果需要):如果插件依赖其他库或插件,需要在插件的构建文件(通常是build.gradle)中添加依赖。例如,添加对某个第三方库的依赖:
dependencies {
    implementation 'com.example:mylibrary:1.0.0'
}
  • 测试插件功能(本地测试):可以在本地项目中对插件进行测试。首先,将插件项目构建并发布到本地的Maven仓库或直接将插件的编译结果添加到测试项目的依赖中。然后,在测试项目的build.gradle文件中应用插件,例如:
apply plugin: 'com.example.myplugin'

接着,执行相关的Gradle任务,观察插件是否按照预期工作。

  1. 插件打包与发布
    • 插件打包:在插件开发完成并测试通过后,需要将插件打包成合适的格式。通常是将插件打包成JAR文件。在Gradle项目中,可以通过jar任务来创建JAR文件。例如,在插件项目的build.gradle文件中配置jar任务的相关属性,如指定主类、包含的文件等。
    • 发布插件
      • 发布到本地Maven仓库:可以将插件发布到本地的Maven仓库,方便在本地其他项目中使用。在插件项目的build.gradle文件中配置maven-publish插件,设置发布的仓库地址、插件的坐标(groupId、artifactId、version)等信息。例如:
publishing {
    publications {
        myPlugin(MavenPublication) {
            groupId = 'com.example'
            artifactId = 'myplugin'
            version = '1.0.0'
            from components.java
        }
    }
    repositories {
        maven {
            url uri('../local_maven_repository')
        }
    }
}
  • 发布到公共Maven仓库或插件仓库:如果希望更广泛地分享插件,可以将插件发布到公共的Maven仓库(如JCenter、Maven Central)或者专门的Gradle插件仓库。这通常需要进行一些额外的步骤,如注册账号、获取发布权限、遵循仓库的发布规范等。

熟练掌握安卓逆向技术,熟练运用 JAD、JEB、Frida、AndroidKiller、IDA 等工具,能够深入分析与优化应用。

手机HTTPS抓包

Magisk安装
https://zhaojia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28341043
使用Charles进行HTTPS抓包
https://zhaojia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30281149

使用Frida 脱壳

FART脱壳机学习
https://zhaojia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37570818
360加固脱壳实战
https://zhaojia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37523091
脱壳之常用的加固样本特征
https://zhaojian.blog.csdn.net/article/details/137156244

熟悉 IOS/Flutter 开发,拥有上线项目经验;熟悉 uniapp / 鸿蒙开发,具备一定的音视频开发基础,为跨平台应用开发提供了更广阔的技术视野。

具备开发 SDK 及编写对外 SDK 接口文档的能力,对反作弊 sdk 有一定了解,为应用安全与功能拓展提供有力保障。

熟练使用AI工具进行实际问题查询与解决,显著提升工作效率与创新能力。

熟悉 jenkins 等项目构建搭建流程,确保项目高效稳定交付。

资料

Java中9种常见的CMS GC问题分析与解决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a/950031.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我们进行投诉反馈qq邮箱809451989@qq.com,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以C++为基础快速了解C#

using System: - using 关键字用于在程序中包含 System 命名空间。 一个程序一般有多个 using 语句, 相当于C的 using namespace std; C# 是大小写敏感的。 所有的语句和表达式必须以分号&#xff08;;&#xff09;结尾。 程序的执行从 Main 方法开始。 与 Java 不同的是&#…

面试题:并发与并行的区别?

并发&#xff08;Concurrency&#xff09;和并行&#xff08;Parallelism&#xff09;是计算机科学中两个相关但不同的概念&#xff0c;它们都涉及到同时处理多个任务&#xff0c;但在实现方式和效果上有显著的区别。理解这两者的区别对于编写高效的多任务程序非常重要。 并发&…

面向对象分析和设计OOA/D,UML,GRASP

目录 什么是分析和设计&#xff1f; 什么是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xff1f; 迭代开发 UML 用例图 交互图 基于职责驱动设计 GRASP 常见设计原则 什么是分析和设计&#xff1f; 分析&#xff0c;强调是对问题和需求的调查研究&#xff0c;不是解决方案。例如&#x…

MySQL使用navicat新增触发器

找到要新增触发器的表&#xff0c;然后点击设计&#xff0c;找到触发器标签。 根据实际需要&#xff0c;填写相关内容&#xff0c;操作完毕&#xff0c;点击保存按钮。 在右侧的预览界面&#xff0c;可以看到新生成的触发器脚本

Anthropic 的人工智能 Claude 表现优于 ChatGPT

在人工智能领域&#xff0c;竞争一直激烈&#xff0c;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xff08;NLP&#xff09;技术的发展中&#xff0c;多个公司都在争夺市场的主导地位。OpenAI的ChatGPT和Anthropic的Claude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两款对话型AI产品&#xff0c;它们都能够理解并生成自然…

《罪恶装备-奋战》官方中文学习版

《罪恶装备 -奋战-》是Arc System Works开发的格斗游戏《罪恶装备》系列的第二十五部作品 [1]&#xff0c;男主角索尔历时25年的故事就此画上句号&#xff0c;而罪恶装备的故事却并未结束。 《罪恶装备-奋战》官方中文版 https://pan.xunlei.com/s/VODWAm1Dv-ZWVvvmUMflgbbxA1…

期末概率论总结提纲(仅适用于本校,看文中说明)

文章目录 说明A选择题1.硬币2.两个事件的关系 与或非3.概率和为14.概率密度 均匀分布5.联合分布率求未知参数6.联合分布率求未知参数7.什么是统计量&#xff08;记忆即可&#xff09;8.矩估计量9.117页12题10.显著水平阿尔法&#xff08;背公式就完了&#xff09; 判断题11.事件…

流程图(四)利用python绘制漏斗图

流程图&#xff08;四&#xff09;利用python绘制漏斗图 漏斗图&#xff08;Funnel Chart&#xff09;简介 漏斗图经常用于展示生产经营各环节的关键数值变化&#xff0c;以较高的头部开始&#xff0c;较低的底部结束&#xff0c;可视化呈现各环节的转化效率与变动大小。一般重…

继承(5)

大家好&#xff0c;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继承的相关知识&#xff0c;来看看子类构造方法&#xff08;也叫做构造器&#xff09;是如何做的。 1.6 子类构造方法 父子父子,先有父再有子,即:子类对象构选时,需要先调用基类构造方法,然后执行子类的构造方法 ★此时虽然执行了父类的…

Vue框架主要用来做什么?Vue框架的好处和特性.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xff0c;前端开发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xff0c;为开发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Vue.js&#xff0c;作为前端开发领域的一颗璀璨新星&#xff0c;以其轻量级、高效灵活的特性&#xff0c;赢得了广大开发者的青睐。本文将深入探讨Vue框架的主要…

搭建Hadoop分布式集群

软件和操作系统版本 Hadoop框架是采用Java语言编写&#xff0c;需要java环境&#xff08;jvm&#xff09; JDK版本&#xff1a;JDK8版本 &#xff0c;本次使用的是 Java: jdk-8u431-linux-x64.tar.gz Hadoop: hadoop-3.3.6.tar.gz 三台Linux虚拟节点: CentOS-7-x86_64-DVD-2…

电子应用设计方案87:智能AI收纳箱系统设计

智能 AI 收纳箱系统设计 一、引言 智能 AI 收纳箱系统旨在为用户提供更高效、便捷和智能的物品收纳与管理解决方案&#xff0c;通过融合人工智能技术和创新设计&#xff0c;提升用户的生活品质和物品整理效率。 二、系统概述 1. 系统目标 - 实现物品的自动分类和整理&#xf…

MySQL数据结构选择

系列文章目录 一、MySQL数据结构选择 二、MySQL性能优化explain关键字详解 三、MySQL索引优化 文章目录 系列文章目录前言一、索引1.1、什么是索引1.2、构建索引的过程1.3、索引的更新和维护1.4、索引的查询和管理1.5、InnoDB 和 MyISAM 的索引实现1.6、联合索引和最左前缀法则…

shell基础使用及vim的常用快捷键

一、shell简介 参考博文1 参考博文2——shell语法及应用 参考博文3——vi的使用 在linux中有很多类型的shell&#xff0c;不同的shell具备不同的功能&#xff0c;shell还决定了脚本中函数的语法&#xff0c;Linux中默认的shell是 / b in/ b a s h &#xff0c;流行的shell…

(leetcode算法题)76. 最小覆盖子串

以s "ADOBECODEBANC", t "ABC"为例&#xff0c;进行如下演示 对于上图的说明&#xff1a; 1. 上面八个状态是在从左往右滑动窗口时&#xff0c;每发现一个窗口满足以下条件就进行状态暂停 条件&#xff1a;s[l, r] 覆盖了 t 这个字符串 2. 只有出窗口之…

二、BIO、NIO编程与直接内存、零拷贝

一、网络通信 1、什么是socket&#xff1f; Socket 是应用层与 TCP/IP 协议族通信的中间软件抽象层&#xff0c;它是一组接口&#xff0c;一般由操作 系统提供。客户端连接上一个服务端&#xff0c;就会在客户端中产生一个 socket 接口实例&#xff0c;服务端每接受 一个客户端…

HDFS架构原理

一、HDFS架构整体概述 HDFS是Hadoop Distribute File System 的简称&#xff0c;意为&#xff1a;Hadoop分布式文件系统。HDFS是Hadoop核心组件之一&#xff0c;作为大数据生态圈最底层的分布式存储服务而存在。HDFS解决的问题就是大数据如何存储,它是横跨在多台计算机上的文件…

Qt项目打包成绿色软件

Qt项目打包成绿色软件 一、图标添加与配置二、编译后打包文件附录有朋友将程序发给别人后运行,发现各种问题,如: 1.无法定位程序输入点__cxa_thread_atexit于动态链接库…。 2.缺少各种**.dll文件。 问‌我运行环境上Microsoft Visual C++ Redistributable运行环境都有,版本…

自动驾驶相关知识学习笔记

一、概要 因为想知道SIL、HIL是什么仿真工具&#xff0c;故而浏览了自动驾驶相关的知识。 资料来源《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理论与实践》胡波 林青 陈强 著&#xff1b;出版时间&#xff1a;2023年3月 二、图像的分类、分割与检测任务区别 如图所示&#xff0c;这些更高阶的…

C# 之某度协议登录,JS逆向,手机号绑定,获取CK

.NET兼职社区 .NET兼职社区 .NET兼职社区 .NET兼职社区 有需要指导&#xff0c;请私信我留言V或者去社区找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