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介绍
-
POJO(plain ordinary java object) :简单java对象,个人感觉POJO是最常见最多变的对象,是一个中间对象,也是我们最常打交道的对象。一个POJO持久化以后就是PO,直接用它传递、传递过程中就是DTO,直接用来对应表示层就是VO。(POJO、PO、DTO、VO都是处理流程中的名字,不是PO对应一个POJO,DTO对应一个POJO,VO对应一个POJO在有些情况下PO、DTO、VO是指同一个POJO)
-
VO(View Object):视图对象,主要对应界面显示的数据对象。它的作用是把某个指定页面(或组件)的所有数据封装起来。如果是一个DTO对应一个VO,则DTO等价于VO;但是如果一个DTO对应多个VO,则展示层需要把VO转换为服务层对应方法所要求的DTO,传送给服务层,从而达到服务层与展示层解耦的效果。对于一个WEB页面,或者SWT、SWING的一个界面,用一个VO对象对应整个界面的值。
-
BO(business object):业务对象,主要作用是把业务逻辑封装为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其它的对象。比如一个简历,有教育经历、工作经历、社会关系等等。我们可以把教育经历对应一个PO,工作经历对应一个PO,社会关系对应一个PO。建立一个对应简历的BO对象处理简历,每个BO包含这些PO。这样处理业务逻辑时,我们就可以针对BO去处理。BO包括包含方法的实体对象(Entity Object)和不包含方法的值对象(VO)。
-
DTO(Data Transfer Object):数据传输对象,主要用于远程调用等需要大量传输对象的地方。比如我们一张表有100个字段,那么对应的PO就有100个属性。但是我们界面上只要显示10个字段,客户端用WEB service来获取数据,没有必要把整个PO对象传递到客户端,这时我们就可以用只有这10个属性的DTO来传递结果到客户端,这样也不会暴露服务端表结构.到达客户端以后,如果用这个对象来对应界面显示,那此时它的身份就转为VO。在这里,我泛指用于展示层与服务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对象。
-
DO(Domain Object):领域对象,就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有形或无形的业务实体。它用来接收数据库对应的实体,是一种抽象化的数据状态,介于数据库与业务逻辑之间。一般在业务逻辑层(Service)对数据库(SQL) 进行访问时,用于接收数据。xxxDO,xxx即为数据表名。另外,DO与Entity的不同点就是DO是与数据库存在着某种映射关系的Entity,总的来说DO是Entity的一种。
-
PO(Persistent Object):持久化对象,它跟持久层(通常是关系型数据库)的数据结构形成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如果持久层是关系型数据库,那么,数据表中的每个字段(或若干个)就对应PO的一个(或若干个)属性。最形象的理解就是一个PO就是数据库中的一条记录,好处是可以把一条记录作为一个对象处理,可以方便的转为其它对象。
二、区别
1、VO与DTO的区别
概念上还是应该存在VO和DTO,因为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DTO代表服务层需要接收的数据和返回的数据,而VO代表展示层需要显示的数据
2、DTO与DO的区别
DTO是展示层和服务层之间的数据传输对象(可以认为是两者之间的协议),而DO是对现实世界各种业务角色的抽象
3、DO与PO的区别
DO和PO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一一对应的,PO是只含有get/set方法的POJO,但某些场景还是能反映出两者在概念上存在本质的区别:
-
DO在某些场景下不需要进行显式的持久化,例如利用策略模式设计的商品折扣策略,会衍生出折扣策略的接口和不同折扣策略实现类,这些折扣策略实现类可以算是DO,但它们只驻留在静态内存,不需要持久化到持久层,因此,这类DO是不存在对应的PO的。
-
同样的道理,某些场景下,PO也没有对应的DO,例如老师Teacher和学生Student存在多对多的关系,在关系数据库中,这种关系需要表现为一个中间表,也就对应有一个TeacherAndStudentPO的PO,但这个PO在业务领域没有任何现实的意义,它完全不能与任何DO对应上。
-
某些情况下,为了某种持久化策略或者性能的考虑,一个PO可能对应多个DO,反之亦然。
-
PO的某些属性值对于DO没有任何意义,这些属性值可能是为了解决某些持久化策略而存在的数据,例如为了实现“乐观锁”,PO存在一个version的属性,这个version对于DO来说是没有任何业务意义的,它不应该在DO中存在。同理,DO中也可能存在不需要持久化的属性。
总结:DO和PO是两个层级的概念,两者存在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的关系。这两个层级的字段,DO不需要包括全部的PO,比如PO中的创建、删除标记、自动生成的ID等,PO可以不用关注。
三、各层数据对象的职责和转换过程
基础层
入参是DO,内部将DO转化成PO进行数据库的增删改查
执行结果用PO去映射,再转化为DO作为基础层的返回值
先建立DO和PO的映射:
当DO数据需持久化时,仓储服务会将DO转换为PO
当DO需初始化时,仓储服务从数据库获取数据形成PO,并将PO转换为DO
大多数情况下PO和DO一一对应。但也存在DO和PO多对多,在DO和PO数据转换时,需数据重组。比如时间范围查询时,会有辅助字段,如:beginTime和endTime,PO这怎么处理?我们的处理方式是增删改用PO,查询时候用QueryPO,QueryPO继承了PO并额外增加用于查询的辅助字段(比如时间、集合、模糊查询等)。有的查询功能,比如按照名称查询,查询条件就是name,DTO、DO和PO是一样的,也需要在每一层都去转化一下么?我们把查询时的对象命名为QueryPO,从用户接口层到基础层的入参都是这一个,这样可以么?是否要做数据转换?主要是考虑解耦,这样各层不必受其它层的数据限制,它类似齿轮,通过数据转换来做适配。如果从前端到后端数据对象都是一样的,用一个对象其实也是可以的。要结合自己的场景来分析。一般聚合根用的少,很多情况聚合根要作为对象传到基础层。
领域层
入参是DO,返回值是DO。
DO是实体和值对象的数据和业务行为载体,承载基础的核心业务逻辑。通过DO和PO转换可完成数据持久化和初始化。
应用层
入参是DO,返回值是DO。
如果需调用其它微服务的应用服务,DO会转换为DTO,完成跨微服务的数据组装和传输。用户接口层先完成DTO到DO的转换,然后应用服务接收DO进行业务处理。如果DTO与DO是一对多的关系,就需进行DO数据重组。
用户接口层
入参是DTO,内部将DTO转化为DO后调用应用层
将应用层的结果转化为VO后返回给前台
完成DO和DTO的互转,完成微服务与前端应用数据交互及转换。
Facade服务会对多个DO对象进行组装,转换为DTO对象,向前端应用完成数据转换和传输。
前端应用
主要是VO。展现层使用VO进行界面展示,通过用户接口层与应用层采用DTO对象进行数据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