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yolo11-efficientViT等200+全套创新点大全:食品物品检测系统源码&数据集全套
1.图片效果展示
项目来源 人工智能促进会 2024.11.01
注意:由于项目一直在更新迭代,上面“1.图片效果展示”和“2.视频效果展示”展示的系统图片或者视频可能为老版本,新版本在老版本的基础上升级如下:(实际效果以升级的新版本为准)
(1)适配了YOLOV11的“目标检测”模型和“实例分割”模型,通过加载相应的权重(.pt)文件即可自适应加载模型。
(2)支持“图片识别”、“视频识别”、“摄像头实时识别”三种识别模式。
(3)支持“图片识别”、“视频识别”、“摄像头实时识别”三种识别结果保存导出,解决手动导出(容易卡顿出现爆内存)存在的问题,识别完自动保存结果并导出到tempDir中。
(4)支持Web前端系统中的标题、背景图等自定义修改。
另外本项目提供训练的数据集和训练教程,暂不提供权重文件(best.pt),需要您按照教程进行训练后实现图片演示和Web前端界面演示的效果。
2.视频效果展示
2.1 视频效果展示
3.背景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全球食品安全问题的日益严重,食品物品的检测与识别成为了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食品安全不仅关乎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也直接影响到食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开发高效、准确的食品物品检测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物体检测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尤其是YOLO(You Only Look Once)系列模型因其高效性和实时性而受到广泛关注。YOLOv11作为该系列的最新版本,具备更强的特征提取能力和更快的处理速度,为食品物品的自动检测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研究旨在基于改进的YOLOv11模型,构建一个高效的食品物品检测系统。所使用的数据集包含1300张图像,涵盖了多种食品类别,如水果、饮料、零食等。这些类别的多样性为模型的训练提供了丰富的样本,有助于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通过对数据集的深入分析与处理,结合YOLOv11的先进算法,我们期望能够实现对不同食品物品的快速、准确识别,从而为食品安全监测、智能购物等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持。
此外,改进YOLOv11模型的研究不仅能够推动食品物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还能为其他领域的物体检测提供借鉴。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模型结构,我们希望能够在提高检测精度的同时,降低计算资源的消耗,使得该系统能够在移动设备和边缘计算环境中高效运行。这一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将为实际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推动食品安全管理的智能化进程。
4.数据集信息展示
4.1 本项目数据集详细数据(类别数&类别名)
nc: 38
names: [‘apple’, ‘bag’, ‘bag_noodles’, ‘banana’, ‘bottledrink’, ‘bowl_noodles’, ‘box’, ‘boxcookies’, ‘can’, ‘canchips’, ‘candrinks’, ‘chips’, ‘cookie’, ‘dragoneye’, ‘eggroll’, ‘fagao’, ‘firedragon’, ‘grapes’, ‘kiwi’, ‘liuding’, ‘malao’, ‘mango’, ‘melon’, ‘onehand’, ‘orange’, ‘pear’, ‘pineapple’, ‘rice’, ‘science’, ‘shize’, ‘shoutao’, ‘snow’, ‘sweetcan’, ‘turtle’, ‘watermelon’, ‘wong’, ‘yuzi’, ‘zaozi’]
该项目为【目标检测】数据集,请在【训练教程和Web端加载模型教程(第三步)】这一步的时候按照【目标检测】部分的教程来训练
4.2 本项目数据集信息介绍
本项目数据集信息介绍
本项目所使用的数据集名为“MIS326”,其主要目的是为改进YOLOv11的食品物品检测系统提供高质量的训练数据。该数据集包含38个不同的类别,涵盖了广泛的食品物品,旨在提升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识别能力和准确性。具体类别包括常见的水果如苹果、香蕉、葡萄、橙子和西瓜等,以及多种包装食品,如袋装面条、盒装饼干、罐装饮料等。此外,数据集中还包含一些特定的食品项目,如蛋卷、火龙果和各种口味的零食,确保模型能够适应多样化的食品种类。
数据集的构建过程中,采用了多样化的拍摄环境和角度,以模拟实际生活中食品物品的不同展示方式。这种多样性不仅增强了数据集的代表性,还提高了模型在不同场景下的泛化能力。每个类别的样本数量经过精心设计,以确保在训练过程中模型能够充分学习到每种食品的特征,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在数据集的标注过程中,采用了严格的标准,确保每个图像的标注信息准确无误。这样的高质量标注为后续的模型训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YOLOv11能够在面对复杂的食品物品检测任务时,表现出更优异的性能。通过对“MIS326”数据集的深入研究与应用,我们期望能够推动食品物品检测技术的发展,为智能零售、自动化仓储等领域提供更为精准的解决方案。
5.全套项目环境部署视频教程(零基础手把手教学)
5.1 所需软件PyCharm和Anaconda安装教程(第一步)
5.2 安装Python虚拟环境创建和依赖库安装视频教程(第二步)
6.改进YOLOv11训练教程和Web_UI前端加载模型教程(零基础手把手教学)
6.1 改进YOLOv11训练教程和Web_UI前端加载模型教程(第三步)
按照上面的训练视频教程链接加载项目提供的数据集,运行train.py即可开始训练
Epoch gpu_mem box obj cls labels img_size
1/200 20.8G 0.01576 0.01955 0.007536 22 1280: 100%|██████████| 849/849 [14:42<00:00, 1.04s/it]
Class Images Labels P R mAP@.5 mAP@.5:.95: 100%|██████████| 213/213 [01:14<00:00, 2.87it/s]
all 3395 17314 0.994 0.957 0.0957 0.0843
Epoch gpu_mem box obj cls labels img_size
2/200 20.8G 0.01578 0.01923 0.007006 22 1280: 100%|██████████| 849/849 [14:44<00:00, 1.04s/it]
Class Images Labels P R mAP@.5 mAP@.5:.95: 100%|██████████| 213/213 [01:12<00:00, 2.95it/s]
all 3395 17314 0.996 0.956 0.0957 0.0845
Epoch gpu_mem box obj cls labels img_size
3/200 20.8G 0.01561 0.0191 0.006895 27 1280: 100%|██████████| 849/849 [10:56<00:00, 1.29it/s]
Class Images Labels P R mAP@.5 mAP@.5:.95: 100%|███████ | 187/213 [00:52<00:00, 4.04it/s]
all 3395 17314 0.996 0.957 0.0957 0.0845
项目数据集下载链接
7.原始YOLOv11算法讲解
YOLOv11三大损失函数
YOLOv11(You Only Look Once)是一种流行的目标检测算法,其损失函数设计用于同时优化分类和定位任务。YOLO的损失函数通常包括几个部分:
分类损失、定位损失(边界框回归损失)和置信度损失 。其中,
-
box_loss(边界框回归损失)是用于优化预测边界框与真实边界框之间的差异的部分。
-
cls_loss(分类损失)是用于优化模型对目标类别的预测准确性的部分。分类损失确保模型能够正确地识别出图像中的对象属于哪个类别。
-
dfl_loss(Distribution Focal Loss)是YOLO系列中的一种损失函数,特别是在一些改进版本如YOLOv5和YOLOv7中被引入。它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目标检测中的类别不平衡问题,并提高模型在处理小目标和困难样本时的性能。
边界框回归损失详解
box_loss(边界框回归损失)是用于优化预测边界框与真实边界框之间的差异的部分。
box_loss 的具体意义
为什么需要 box_loss
- 精确定位:通过最小化中心点坐标损失和宽高损失,模型能够更准确地预测目标的位置和大小。
- 平衡不同类型的目标:使用平方根来处理宽高损失,可以更好地平衡不同大小的目标,确保小目标也能得到足够的关注。
- 稳定训练:适当的损失函数设计有助于模型的稳定训练,避免梯度爆炸或消失等问题。
分类损失详解
在YOLO(You Only Look
Once)目标检测算法中,cls_loss(分类损失)是用于优化模型对目标类别的预测准确性的部分。分类损失确保模型能够正确地识别出图像中的对象属于哪个类别。下面是关于cls_loss的详细解读:
分类损失 (cls_loss) 的具体意义
分类损失通常使用交叉熵损失(Cross-Entropy
Loss)来计算。交叉熵损失衡量的是模型预测的概率分布与真实标签之间的差异。在YOLO中,分类损失的具体形式如下:
为什么需要 cls_loss
-
类别识别:cls_loss 确保模型能够正确识别出图像中的目标属于哪个类别。这对于目标检测任务至关重要,因为不仅需要知道目标的位置,还需要知道目标的类型。
-
多类别支持:通过最小化分类损失,模型可以处理多个类别的目标检测任务。例如,在道路缺陷检测中,可能需要识别裂缝、坑洞、路面破损等多种类型的缺陷。
-
提高准确性:分类损失有助于提高模型的分类准确性,从而提升整体检测性能。通过优化分类损失,模型可以更好地学习不同类别之间的特征差异。
分布损失详解
dfl_loss
(Distribution Focal
Loss)是YOLO系列中的一种损失函数,特别是在一些改进版本如YOLOv5和YOLOv7中被引入。它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目标检测中的类别不平衡问题,并提高模型在处理小目标和困难样本时的性能。下面是对dfl_loss
的详细解读:
DFL Loss 的背景
在目标检测任务中,类别不平衡是一个常见的问题。某些类别的样本数量可能远远多于其他类别,这会导致模型在训练过程中对常见类别的学习效果较好,而对罕见类别的学习效果较差。此外,小目标和困难样本的检测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这些目标通常具有较少的特征信息,容易被忽略或误分类。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改进方法,其中之一就是dfl_loss
。dfl_loss
通过引入分布焦点损失来增强模型对困难样本的关注,并改善类别不平衡问题。
DFL Loss 的定义
DFL Loss
通常与传统的交叉熵损失结合使用,以增强模型对困难样本的学习能力。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每个类别的预测概率进行加权,使得模型更加关注那些难以正确分类的样本。
DFL Loss 的公式可以表示为:
DFL Loss 的具体意义**
- 类别不平衡: 通过引入平衡因子 α,DFL Loss 可以更好地处理类别不平衡问题。对于少数类别的样本,可以通过增加其权重来提升其重要性,从而提高模型对这些类别的检测性能。
- 困难样本: 通过聚焦参数 γ,DFL Loss 可以让模型更加关注那些难以正确分类的样本。当
- γ 较大时,模型会对那些预测概率较低的样本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提高这些样本的分类准确性。
- 提高整体性能 :DFL Loss 结合了传统交叉熵损失的优势,并通过加权机制增强了模型对困难样本的学习能力,从而提高了整体的检测性能。
8.200+种全套改进YOLOV11创新点原理讲解
8.1 200+种全套改进YOLOV11创新点原理讲解大全
由于篇幅限制,每个创新点的具体原理讲解就不全部展开,具体见下列网址中的改进模块对应项目的技术原理博客网址【Blog】(创新点均为模块化搭建,原理适配YOLOv5~YOLOv11等各种版本)
改进模块技术原理博客【Blog】网址链接
8.2 精选部分改进YOLOV11创新点原理讲解
这里节选部分改进创新点展开原理讲解(完整的改进原理见上图和改进模块技术原理博客链接【如果此小节的图加载失败可以通过CSDN或者Github搜索该博客的标题访问原始博客,原始博客图片显示正常】
上下文引导网络(CGNet)简介
高准确率的模型(蓝点),由图像分类网络转化而来且参数量大,因此大多不适于移动设备。
低分辨率的小模型(红点),遵循分类网络的设计方式,忽略了分割特性,故而效果不好。
CGNet的设计:
为了提升准确率,用cgnet探索语义分割的固有属性。对于准确率的提升,因为语义分割是像素级分类和目标定位,所以空间依赖性和上下文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设计cg模块,用于建模空间依赖性和语义上下文信息。
- 1、cg模块学习局部特征和周围特征形成联合特征
- 2、通过逐通道重新加权(强调有用信息,压缩无用信息),用全局特征改善联合特征
- 3、在全阶段应用cg模块,以便从语义层和空间层捕捉信息。
为了降低参数量:1、深层窄网络,尽可能节约内存 2、用通道卷积
之前的网络根据框架可分三类:
- 1、FCN-shape的模型,遵循分类网络的设计,忽略了上下文信息 ESPNet、ENet、fcn
- 2、FCN-CM模型,在编码阶段后用上下文模块捕捉语义级信息 DPC、DenseASPP、DFN、PSPNet
- 3、(our)在整个阶段捕捉上下文特征
- 4、主流分割网络的下采样为五次,学习了很多关于物体的抽象特征,丢失了很多有鉴别性的空间信息,导致分割边界过于平滑,(our)仅采用三次下采样,利于保存空间信息
cg模块
Cg模块:
思路:人类视觉系统依赖上下文信息理解场景。
如图3,a, 如若仅关注黄色框框,很难分辨,也就是说,仅关注局部特征不容易正确识别目标的类别。 然后,如果加入了目标周围的特征,即图3,b,就很容易识别正确,所以周围特征对于语义分割是很有帮助的。在此基础上,如果进一步用整个场景的特征加以辅助,将会有更高的程度去争正确分类黄色框框的物体,如图3,c所示。 故,周围上下文和全局上下文对于提升分割精度都是有帮助的。
实现:基于此,提出cg模块,利用局部特征,周围上下文以及全局上下文。如图3,d所示。该模块共包含两个阶段。
第一步,floc( ) 局部和 fsur( )周围函数分别学习对应特征。floc( )用3x3卷积从周围8个点提取特征,对应于黄色框框;同时fsur( )用感受野更大的3x3带孔卷积学习周围上下文,对应红色框框。然后fjoi( )是指将前两路特征concat之后经BN,PReLU。此一部分是cg模块的第一步。
对于模块的第二步,fglo( )用于提取全局特征,改善联合特征。受SENet启发,全局上下文被认为是一个加权向量,用于逐通道微调联合特征,以强调有用元素、压缩无用元素。在本论文中,fglo( )用GAP产生聚合上下文特征,然后用多层感知机进一步提取全局上下文。最后,使用一个尺度层对联合特征重新加权用提取的全局上下文。
残差连接有利于学习更复杂的特征以及便于训练时梯度反向传播。两个拟设计方案,LRL局部残差连接和GRL全局残差连接,实验证明(消融实验),GRL效果更好
CGNet网络
原则:深、瘦(deep and thin)以节省内存。层数少,通道数少,三个下采样。
Stage1,三个标准卷积层,分辨率变成原来的1/2
Stage2和stage3,分别堆叠M和N个cg模块。该两个阶段,第一层的输入是前一阶段第一个和最后一个block的结合(how结合)利于特征重用和特征传播。
将输入图像下采样到1/4和1/8分别输入到第2和3阶段。
最后,用1x1卷积层进行分割预测。
为进一步降低参数量,局部和周围特征提取器采用了逐通道卷积。之前有的工作在逐通道卷积后采用1x1卷积用以改善通道间的信息流动,本文消融实验显示效果不好,分析:因为cg模块中提取的局部和全局特征需要保持通道独立性,所以本论文不使用1*1卷积。
9.系统功能展示
图9.1.系统支持检测结果表格显示
图9.2.系统支持置信度和IOU阈值手动调节
图9.3.系统支持自定义加载权重文件best.pt(需要你通过步骤5中训练获得)
图9.4.系统支持摄像头实时识别
图9.5.系统支持图片识别
图9.6.系统支持视频识别
图9.7.系统支持识别结果文件自动保存
图9.8.系统支持Excel导出检测结果数据
10. YOLOv11核心改进源码讲解
10.1 pkinet.py
以下是对给定代码的核心部分进行提炼和详细注释的结果。代码主要实现了一个多层次的神经网络模型,包含了多个模块,如卷积层、注意力机制、激活函数等。
import math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from typing import Optional, Union, Sequence
# 定义一个随机丢弃路径的函数,用于实现随机深度
def drop_path(x: torch.Tensor, drop_prob: float = 0., training: bool = False) -> torch.Tensor:
"""在残差块的主路径上应用随机丢弃路径(Stochastic Depth)。
Args:
x (torch.Tensor): 输入张量。
drop_prob (float): 路径被置零的概率。默认值为0。
training (bool): 是否处于训练模式。
Returns:
torch.Tensor: 处理后的张量。
"""
if drop_prob == 0. or not training:
return x # 如果不丢弃,直接返回输入
keep_prob = 1 - drop_prob
shape = (x.shape[0], ) + (1, ) * (x.ndim - 1) # 生成与输入相同的形状
random_tensor = keep_prob + torch.rand(shape, dtype=x.dtype, device=x.device) # 生成随机张量
output = x.div(keep_prob) * random_tensor.floor() # 按照保留概率调整输出
return output
# 定义DropPath类,继承自nn.Module
class DropPath(nn.Module):
"""在残差块的主路径上应用随机丢弃路径(Stochastic Depth)。"""
def __init__(self, drop_prob: float = 0.1):
super().__init__()
self.drop_prob = drop_prob # 设置丢弃概率
def forward(self, x: torch.Tensor) -> torch.Tensor:
return drop_path(x, self.drop_prob, self.training) # 调用drop_path函数
# 定义一个全局Sigmoid门控线性单元
class GSiLU(nn.Module):
"""全局Sigmoid门控线性单元,来自论文<SIMPLE CNN FOR VISION>"""
def __init__(self):
super().__init__()
self.adpool = nn.AdaptiveAvgPool2d(1) # 自适应平均池化层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x * torch.sigmoid(self.adpool(x)) # 输出经过Sigmoid激活的结果
# 定义卷积前馈网络
class ConvFFN(nn.Module):
"""使用ConvModule实现的多层感知机"""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int, out_channels: Optional[int] = None, hidden_channels_scale: float = 4.0):
super().__init__()
out_channels = out_channels or in_channels # 输出通道数
hidden_channels = int(in_channels * hidden_channels_scale) # 隐藏层通道数
# 定义前馈网络的层
self.ffn_layers = nn.Sequential(
nn.LayerNorm(in_channels), # 层归一化
ConvModule(in_channels, hidden_channels, kernel_size=1), # 1x1卷积
ConvModule(hidden_channels, hidden_channels, kernel_size=3, groups=hidden_channels), # 深度卷积
GSiLU(), # 激活函数
nn.Dropout(0.1), # Dropout层
ConvModule(hidde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1), # 1x1卷积
)
def forward(self, x):
return self.ffn_layers(x) # 前向传播
# 定义Poly Kernel Inception Block
class PKIBlock(nn.Module):
"""多核Inception块"""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int, out_channels: Optional[int] = None):
super().__init__()
out_channels = out_channels or in_channels
self.block = InceptionBottleneck(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 定义Inception瓶颈
self.ffn = ConvFFN(out_channels) # 定义前馈网络
self.drop_path = DropPath(0.1) # 定义DropPath
def forward(self, x):
x = self.block(x) # 通过Inception块
x = self.drop_path(self.ffn(x)) # 通过前馈网络并应用DropPath
return x
# 定义Poly Kernel Inception Network
class PKINet(nn.Module):
"""多核Inception网络"""
def __init__(self, arch: str = 'S'):
super().__init__()
self.stages = nn.ModuleList() # 定义网络的各个阶段
self.stages.append(PKIBlock(3, 32)) # 添加初始块
# 添加后续的块
for _ in range(3):
self.stages.append(PKIBlock(32, 64))
def forward(self, x):
for stage in self.stages:
x = stage(x) # 逐层前向传播
return x
# 实例化模型
def PKINET_T():
return PKINet('T')
if __name__ == '__main__':
model = PKINET_T() # 创建模型实例
inputs = torch.randn((1, 3, 640, 640)) # 创建输入张量
res = model(inputs) # 前向传播
print(res.size()) # 输出结果的尺寸
代码说明:
- drop_path: 实现了随机丢弃路径的功能,用于训练深度网络时增加模型的鲁棒性。
- DropPath: 封装了drop_path函数,使其可以作为PyTorch的模块使用。
- GSiLU: 实现了全局Sigmoid门控线性单元,增强了网络的非线性表达能力。
- ConvFFN: 定义了一个卷积前馈网络,包含多个卷积层和激活函数。
- PKIBlock: 定义了多核Inception块,包含Inception瓶颈和前馈网络。
- PKINet: 构建了多核Inception网络的整体结构,包含多个阶段的块。
这些模块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结构,适用于图像处理等任务。
这个文件 pkinet.py
定义了一个名为 PKINet 的深度学习模型,主要用于图像处理任务。模型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多核卷积的思想,采用了多种模块组合来增强特征提取能力。以下是对文件中各个部分的详细分析。
首先,文件导入了一些必要的库,包括数学库、PyTorch 及其神经网络模块。它还尝试导入一些来自 mmcv 和 mmengine 的模块,这些模块提供了构建卷积层和初始化权重的功能。如果导入失败,则使用 PyTorch 的基本模块作为替代。
接下来,定义了一些辅助函数和类。drop_path
函数实现了随机深度(Stochastic Depth)技术,允许在训练过程中随机丢弃某些路径,以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DropPath
类是对这个函数的封装,作为一个 PyTorch 模块使用。
autopad
函数用于自动计算卷积层的填充,以确保输出的尺寸符合预期。make_divisible
函数则用于确保通道数是某个指定值的倍数,这在构建模型时有助于保持一致性。
接下来是几个转换模块,BCHW2BHWC
和 BHWC2BCHW
用于在不同的张量格式之间转换,GSiLU
实现了一种新的激活函数,结合了全局平均池化和 Sigmoid 激活。
CAA
类实现了上下文锚注意力机制,增强了模型对上下文信息的捕捉能力。ConvFFN
类则实现了一个多层感知机(MLP),通过卷积模块构建,增强了特征的表达能力。
Stem
和 DownSamplingLayer
类分别实现了模型的初始层和下采样层,帮助模型逐步提取更高层次的特征。InceptionBottleneck
类实现了一个瓶颈结构,结合了多个卷积核大小的卷积操作,以捕捉不同尺度的特征。
PKIBlock
和 PKIStage
类则是模型的核心部分,分别实现了多核卷积块和多个块的组合。PKINet
类是整个网络的封装,包含了多个阶段,每个阶段由多个块组成,最终输出多个特征图。
在 PKINet
的构造函数中,定义了不同架构的设置,包括输入输出通道、块的数量、卷积核大小等。通过 init_weights
方法初始化网络权重,确保模型在训练开始时具有良好的性能。
最后,文件提供了三个函数 PKINET_T
、PKINET_S
和 PKINET_B
,分别返回不同配置的 PKINet 模型实例。在主程序中,创建了一个 PKINET_T 模型实例,并对随机输入进行前向传播,输出各层的特征图尺寸。
整体而言,这个文件实现了一个复杂的深度学习模型,结合了多种现代卷积神经网络的设计理念,旨在提高图像处理任务的性能。
10.2 SwinTransformer.py
以下是代码中最核心的部分,并附上详细的中文注释: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import numpy as np
class Mlp(nn.Module):
""" 多层感知机 (MLP) 模块。 """
def __init__(self, in_features, hidden_features=None, out_features=None, act_layer=nn.GELU, drop=0.):
super().__init__()
out_features = out_features or in_features # 输出特征数默认为输入特征数
hidden_features = hidden_features or in_features # 隐藏层特征数默认为输入特征数
self.fc1 = nn.Linear(in_features, hidden_features) # 第一层线性变换
self.act = act_layer() # 激活函数
self.fc2 = nn.Linear(hidden_features, out_features) # 第二层线性变换
self.drop = nn.Dropout(drop) # Dropout层
def forward(self, x):
""" 前向传播函数。 """
x = self.fc1(x) # 线性变换
x = self.act(x) # 激活
x = self.drop(x) # Dropout
x = self.fc2(x) # 线性变换
x = self.drop(x) # Dropout
return x
class WindowAttention(nn.Module):
""" 基于窗口的多头自注意力 (W-MSA) 模块。 """
def __init__(self, dim, window_size, num_heads, qkv_bias=True, attn_drop=0., proj_drop=0.):
super().__init__()
self.dim = dim # 输入通道数
self.window_size = window_size # 窗口大小
self.num_heads = num_heads # 注意力头数
head_dim = dim // num_heads # 每个头的维度
self.scale = head_dim ** -0.5 # 缩放因子
# 定义相对位置偏置参数表
self.relative_position_bias_table = nn.Parameter(
torch.zeros((2 * window_size[0] - 1) * (2 * window_size[1] - 1), num_heads))
# 计算相对位置索引
coords_h = torch.arange(self.window_size[0])
coords_w = torch.arange(self.window_size[1])
coords = torch.stack(torch.meshgrid([coords_h, coords_w])) # 生成坐标网格
coords_flatten = torch.flatten(coords, 1) # 展平坐标
relative_coords = coords_flatten[:, :, None] - coords_flatten[:, None, :] # 计算相对坐标
relative_coords = relative_coords.permute(1, 2, 0).contiguous() # 重新排列维度
relative_coords[:, :, 0] += self.window_size[0] - 1 # 偏移
relative_coords[:, :, 1] += self.window_size[1] - 1
relative_coords[:, :, 0] *= 2 * self.window_size[1] - 1
relative_position_index = relative_coords.sum(-1) # 计算相对位置索引
self.register_buffer("relative_position_index", relative_position_index) # 注册为缓冲区
self.qkv = nn.Linear(dim, dim * 3, bias=qkv_bias) # 线性变换用于生成Q, K, V
self.attn_drop = nn.Dropout(attn_drop) # 注意力的Dropout层
self.proj = nn.Linear(dim, dim) # 输出线性变换
self.proj_drop = nn.Dropout(proj_drop) # 输出的Dropout层
self.softmax = nn.Softmax(dim=-1) # Softmax层
def forward(self, x, mask=None):
""" 前向传播函数。 """
B_, N, C = x.shape # B_: 批量大小, N: 窗口内的token数量, C: 通道数
qkv = self.qkv(x).reshape(B_, N, 3, self.num_heads, C // self.num_heads).permute(2, 0, 3, 1, 4)
q, k, v = qkv[0], qkv[1], qkv[2] # 分离Q, K, V
q = q * self.scale # 缩放Q
attn = (q @ k.transpose(-2, -1)) # 计算注意力分数
# 添加相对位置偏置
relative_position_bias = self.relative_position_bias_table[self.relative_position_index.view(-1)].view(
self.window_size[0] * self.window_size[1], self.window_size[0] * self.window_size[1], -1)
relative_position_bias = relative_position_bias.permute(2, 0, 1).contiguous() # 重新排列维度
attn = attn + relative_position_bias.unsqueeze(0) # 加入偏置
attn = self.softmax(attn) # Softmax归一化
attn = self.attn_drop(attn) # Dropout
x = (attn @ v).transpose(1, 2).reshape(B_, N, C) # 计算输出
x = self.proj(x) # 输出线性变换
x = self.proj_drop(x) # Dropout
return x
class SwinTransformer(nn.Module):
""" Swin Transformer 主体。 """
def __init__(self, depths=[2, 2, 6, 2], num_heads=[3, 6, 12, 24], embed_dim=96):
super().__init__()
self.embed_dim = embed_dim # 嵌入维度
self.layers = nn.ModuleList() # 存储各层
# 构建各层
for i_layer in range(len(depths)):
layer = BasicLayer(
dim=int(embed_dim * 2 ** i_layer),
depth=depths[i_layer],
num_heads=num_heads[i_layer],
window_size=7, # 窗口大小
mlp_ratio=4., # MLP比率
qkv_bias=True, # 使用偏置
drop=0., # Dropout率
attn_drop=0., # 注意力Dropout率
norm_layer=nn.LayerNorm, # 归一化层
downsample=PatchMerging if (i_layer < len(depths) - 1) else None) # 下采样层
self.layers.append(layer) # 添加层
def forward(self, x):
""" 前向传播函数。 """
for layer in self.layers:
x, _, _, _, _, _ = layer(x, x.size(1), x.size(2)) # 逐层前向传播
return x # 返回最终输出
主要组件说明:
- Mlp:实现了一个简单的多层感知机,包含两个线性层和激活函数。
- WindowAttention:实现了窗口自注意力机制,支持相对位置偏置。
- SwinTransformer:构建了Swin Transformer的整体结构,包含多个基本层(BasicLayer),每层使用窗口自注意力机制。
这些组件共同构成了Swin Transformer的核心功能,能够有效地处理图像数据并进行特征提取。
这个程序文件实现了Swin Transformer模型的构建,Swin Transformer是一种用于计算机视觉任务的层次化视觉Transformer模型。代码中定义了多个类和函数,以便于构建和使用该模型。
首先,程序导入了必要的库,包括PyTorch和一些用于构建神经网络的模块。接着,定义了一个名为Mlp
的类,它实现了一个多层感知机(MLP),包含两个线性层和一个激活函数(默认为GELU),并在每个线性层后应用了Dropout。
接下来,定义了两个函数window_partition
和window_reverse
,用于将输入特征分割成窗口和将窗口合并回原始特征。这是Swin Transformer中处理局部信息的关键步骤。
然后,定义了WindowAttention
类,它实现了基于窗口的多头自注意力机制(W-MSA),支持相对位置偏置。该类在前向传播中计算查询、键、值,并应用相对位置偏置,最后通过softmax计算注意力权重。
SwinTransformerBlock
类实现了Swin Transformer的基本模块,包含一个窗口注意力层和一个MLP。它支持循环移位(shifted window attention),以增强模型对局部上下文的捕捉能力。
PatchMerging
类用于将特征图的补丁合并,减少特征图的分辨率。BasicLayer
类则构建了一个Swin Transformer的基本层,包含多个Swin Transformer块,并在必要时进行下采样。
PatchEmbed
类将输入图像划分为补丁并进行嵌入,使用卷积层实现。SwinTransformer
类是整个模型的核心,负责构建各个层次的Transformer,并在前向传播中处理输入数据。
最后,定义了一个update_weight
函数,用于更新模型的权重,并提供了一个SwinTransformer_Tiny
函数,用于创建一个小型的Swin Transformer模型实例,支持加载预训练权重。
整体而言,这个程序文件通过模块化的设计,清晰地实现了Swin Transformer的各个组成部分,便于后续的训练和应用。
10.3 dynamic_snake_conv.py
以下是代码中最核心的部分,并附上详细的中文注释: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from ..modules.conv import Conv
__all__ = ['DySnakeConv']
class DySnakeConv(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c, ouc, k=3) -> None:
super().__init__()
# 初始化三个卷积层
self.conv_0 = Conv(inc, ouc, k) # 标准卷积
self.conv_x = DSConv(inc, ouc, 0, k) # 沿x轴的动态蛇形卷积
self.conv_y = DSConv(inc, ouc, 1, k) # 沿y轴的动态蛇形卷积
def forward(self, x):
# 前向传播,返回三个卷积的拼接结果
return torch.cat([self.conv_0(x), self.conv_x(x), self.conv_y(x)], dim=1)
class DSConv(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ch, out_ch, morph, kernel_size=3, if_offset=True, extend_scope=1):
"""
动态蛇形卷积
:param in_ch: 输入通道数
:param out_ch: 输出通道数
:param kernel_size: 卷积核大小
:param extend_scope: 扩展范围(默认1)
:param morph: 卷积核的形态,分为沿x轴(0)和y轴(1)
:param if_offset: 是否需要偏移,如果为False,则为标准卷积核
"""
super(DSConv, self).__init__()
# 用于学习可变形偏移的卷积层
self.offset_conv = nn.Conv2d(in_ch, 2 * kernel_size, 3, padding=1)
self.bn = nn.BatchNorm2d(2 * kernel_size) # 批归一化
self.kernel_size = kernel_size
# 定义两种类型的动态蛇形卷积(沿x轴和y轴)
self.dsc_conv_x = nn.Conv2d(
in_ch,
out_ch,
kernel_size=(kernel_size, 1),
stride=(kernel_size, 1),
padding=0,
)
self.dsc_conv_y = nn.Conv2d(
in_ch,
out_ch,
kernel_size=(1, kernel_size),
stride=(1, kernel_size),
padding=0,
)
self.gn = nn.GroupNorm(out_ch // 4, out_ch) # 组归一化
self.act = Conv.default_act # 默认激活函数
self.extend_scope = extend_scope
self.morph = morph
self.if_offset = if_offset
def forward(self, f):
# 前向传播
offset = self.offset_conv(f) # 计算偏移
offset = self.bn(offset) # 批归一化
offset = torch.tanh(offset) # 将偏移限制在[-1, 1]之间
input_shape = f.shape
dsc = DSC(input_shape, self.kernel_size, self.extend_scope, self.morph) # 创建DSC对象
deformed_feature = dsc.deform_conv(f, offset, self.if_offset) # 进行可变形卷积
# 根据形态选择相应的卷积操作
if self.morph == 0:
x = self.dsc_conv_x(deformed_feature.type(f.dtype))
else:
x = self.dsc_conv_y(deformed_feature.type(f.dtype))
x = self.gn(x) # 组归一化
x = self.act(x) # 激活函数
return x
class DSC(object):
def __init__(self, input_shape, kernel_size, extend_scope, morph):
self.num_points = kernel_size # 卷积核的点数
self.width = input_shape[2] # 输入特征图的宽度
self.height = input_shape[3] # 输入特征图的高度
self.morph = morph # 卷积核形态
self.extend_scope = extend_scope # 偏移范围
# 定义特征图的形状
self.num_batch = input_shape[0] # 批次大小
self.num_channels = input_shape[1] # 通道数
def deform_conv(self, input, offset, if_offset):
# 进行可变形卷积
y, x = self._coordinate_map_3D(offset, if_offset) # 计算坐标映射
deformed_feature = self._bilinear_interpolate_3D(input, y, x) # 双线性插值
return deformed_feature
def _coordinate_map_3D(self, offset, if_offset):
# 计算3D坐标映射
# 省略具体实现细节
pass
def _bilinear_interpolate_3D(self, input_feature, y, x):
# 进行3D双线性插值
# 省略具体实现细节
pass
代码核心部分解释:
- DySnakeConv:这是一个包含多个卷积层的神经网络模块,主要用于实现动态蛇形卷积。
- DSConv:实现动态蛇形卷积的具体逻辑,包括计算偏移、进行卷积等。
- DSC:负责处理坐标映射和插值的类,提供了可变形卷积的基础操作。
主要功能:
- 通过动态蛇形卷积实现对输入特征图的变形卷积操作,增强模型对形状变化的适应能力。
这个程序文件 dynamic_snake_conv.py
实现了一个动态蛇形卷积(Dynamic Snake Convolution)模块,主要用于深度学习中的卷积操作。文件中定义了两个主要的类:DySnakeConv
和 DSConv
,以及一个辅助类 DSC
,它们共同实现了动态卷积的功能。
首先,DySnakeConv
类是一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块的子类。它的构造函数接受输入通道数 inc
、输出通道数 ouc
和卷积核大小 k
。在初始化时,DySnakeConv
创建了三个卷积层:conv_0
是标准卷积,conv_x
和 conv_y
是动态蛇形卷积,分别沿着 x 轴和 y 轴进行操作。forward
方法接收输入 x
,并将三个卷积的输出在通道维度上进行拼接,返回拼接后的结果。
接下来,DSConv
类实现了动态蛇形卷积的具体逻辑。它的构造函数中定义了多个参数,包括输入和输出通道数、卷积核大小、形态参数 morph
(用于指定卷积核的形态)以及是否使用偏移量 if_offset
。在 forward
方法中,首先通过一个卷积层 offset_conv
计算出偏移量,然后利用 DSC
类生成坐标图,并通过双线性插值方法得到变形后的特征图。根据 morph
的值,选择不同的卷积操作,最后经过归一化和激活函数处理后返回结果。
DSC
类是实现动态卷积的核心,负责生成坐标图和进行双线性插值。它的构造函数接收输入特征图的形状、卷积核大小、扩展范围和形态参数。在 _coordinate_map_3D
方法中,根据偏移量生成新的坐标图,支持不同的形态。_bilinear_interpolate_3D
方法则实现了双线性插值,计算出变形后的特征图。
总体而言,这个文件实现了一个灵活且强大的动态卷积模块,能够根据输入特征图的特征自适应地调整卷积核的位置和形状,从而提高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处理任务中的表现。
10.4 rep_block.py
以下是经过简化和注释的核心代码部分,主要保留了 DiverseBranchBlock
类及其相关函数的实现。代码中包含了详细的中文注释,以帮助理解每个部分的功能。
import torch
import torch.nn as nn
import torch.nn.functional as F
def transI_fusebn(kernel, bn):
"""
将卷积核和批归一化层的参数融合
:param kernel: 卷积核
:param bn: 批归一化层
:return: 融合后的卷积核和偏置
"""
gamma = bn.weight # 获取缩放因子
std = (bn.running_var + bn.eps).sqrt() # 计算标准差
# 融合卷积核和批归一化参数
return kernel * ((gamma / std).reshape(-1, 1, 1, 1)), bn.bias - bn.running_mean * gamma / std
class DiverseBranchBlock(nn.Module):
def __init__(self,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
stride=1, padding=None, dilation=1, groups=1):
"""
多分支卷积块的构造函数
:param in_channels: 输入通道数
:param out_channels: 输出通道数
:param kernel_size: 卷积核大小
:param stride: 步幅
:param padding: 填充
:param dilation: 膨胀
:param groups: 分组卷积的组数
"""
super(DiverseBranchBlock, self).__init__()
# 计算填充
if padding is None:
padding = kernel_size // 2
assert padding == kernel_size // 2
# 定义原始卷积和批归一化
self.dbb_origin = self.conv_bn(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 stride, padding, dilation, groups)
# 定义平均池化分支
self.dbb_avg = nn.Sequential(
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1, stride=1, padding=0, groups=groups, bias=False),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nn.AvgPool2d(kernel_size=kernel_size, stride=stride, padding=0)
)
# 定义1x1卷积分支
self.dbb_1x1_kxk = nn.Sequential(
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kernel_size, stride=stride, padding=0, groups=groups, bias=False),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
def conv_bn(self, 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 stride, padding, dilation, groups):
"""
创建卷积和批归一化的组合层
:param in_channels: 输入通道数
:param out_channels: 输出通道数
:param kernel_size: 卷积核大小
:param stride: 步幅
:param padding: 填充
:param dilation: 膨胀
:param groups: 分组卷积的组数
:return: 包含卷积和批归一化的序列
"""
conv_layer = nn.Conv2d(in_channels, out_channels, kernel_size, stride=stride, padding=padding, dilation=dilation, groups=groups, bias=False)
bn_layer = nn.BatchNorm2d(out_channels)
return nn.Sequential(conv_layer, bn_layer)
def forward(self, inputs):
"""
前向传播
:param inputs: 输入张量
:return: 输出张量
"""
out = self.dbb_origin(inputs) # 原始卷积输出
out += self.dbb_avg(inputs) # 加上平均池化分支的输出
out += self.dbb_1x1_kxk(inputs) # 加上1x1卷积分支的输出
return out # 返回最终输出
# 其他类和函数可以根据需要添加,但这里保留了核心部分
代码说明:
- transI_fusebn: 该函数用于将卷积层和批归一化层的参数融合,输出融合后的卷积核和偏置。
- DiverseBranchBlock: 这是一个多分支卷积块,包含多个分支(原始卷积、平均池化和1x1卷积)。
- init: 构造函数,初始化各个分支的卷积和批归一化层。
- conv_bn: 创建卷积和批归一化的组合层。
- forward: 定义前向传播过程,计算各个分支的输出并相加。
该代码片段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多分支卷积块的实现,适用于深度学习模型中的特征提取。
这个程序文件 rep_block.py
定义了一些用于构建神经网络中多样化分支块的类和函数,主要用于实现卷积操作和批归一化的组合,特别是在深度学习模型中。
首先,文件导入了必要的库,包括 PyTorch 和 NumPy。接着,定义了一些用于卷积和批归一化的转换函数。这些函数的作用包括融合卷积核和批归一化的权重、计算不同类型卷积的组合等。
接下来,定义了几个类,其中最重要的是 DiverseBranchBlock
、WideDiverseBranchBlock
和 DeepDiverseBranchBlock
。这些类实现了不同的卷积块,允许在同一层中使用多种卷积操作。具体来说,DiverseBranchBlock
类实现了一个包含多个分支的卷积块,每个分支可以使用不同的卷积核和操作。它的构造函数接受输入通道数、输出通道数、卷积核大小等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初始化相应的卷积层和批归一化层。
DiverseBranchBlock
类中的 forward
方法定义了前向传播的逻辑,它会将输入数据通过多个分支进行处理,并将结果相加。该类还提供了一个 switch_to_deploy
方法,用于在推理阶段将多个卷积层合并为一个卷积层,以提高计算效率。
WideDiverseBranchBlock
类扩展了 DiverseBranchBlock
,增加了对水平和垂直卷积的支持。它通过在前向传播中同时执行水平和垂直卷积来增强特征提取能力。
DeepDiverseBranchBlock
类则进一步扩展了这些功能,允许在更深的网络结构中使用多样化的卷积操作。
此外,文件中还定义了一些辅助类,如 IdentityBasedConv1x1
和 BNAndPadLayer
,它们分别实现了带有身份映射的 1x1 卷积和带有填充的批归一化层。这些类在构建复杂的卷积块时提供了灵活性和可重用性。
总的来说,这个文件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构建复杂的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允许在同一层中结合多种卷积操作,以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和性能。
注意:由于此博客编辑较早,上面“10.YOLOv11核心改进源码讲解”中部分代码可能会优化升级,仅供参考学习,以“11.完整训练+Web前端界面+200+种全套创新点源码、数据集获取(由于版权原因,本博客仅提供【原始博客的链接】,原始博客提供下载链接)”的内容为准。
11.完整训练+Web前端界面+200+种全套创新点源码、数据集获取(由于版权原因,本博客仅提供【原始博客的链接】,原始博客提供下载链接)
参考原始博客1: https://gitee.com/Vision-Studios/MIS32693
参考原始博客2: https://github.com/Qunmasj-Vision-Studio/MIS3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