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移植
系统移植:定制linux操作系统
- 系统移植是驱动开发的前导,
- 驱动开发是系统运行起来之后,在内核中新增一些子功能而已
系统移植就四个部分:
- 交叉编译环境搭建好
- bootloader的选择和移植:BootLoader有一些很成熟的开源项目,项目中更多的是选型,选型后修改移植。
- 内核核心子系统编译:kernel的配置、编译、移植和调试
- 文件系统编译: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前两个步骤,芯片公司基本都已经做好了,没什么工作量。产品公司,根据需求,对内核的二次配置、开发和编译,以及根文件系统制作。所以,芯片公司重点在1、2,产品公司重点在3、4。
学习方法和思路:
- 先整体(知道是什么,建立框架、地图),后局部(朝一个方向深入)
- 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启动流程
1 嵌入式系统启动流程
1.1 PC机启动流程
- 系统上电后,首先加载主板ROM上的BIOS程序。bios保存基本的输入输出程序、开机自检程序和系统自启动程序,主要功能是初始化CPU、内存、主板芯片组、显卡、外围设备。比如初始化CPU,会初始化CPU的时钟信号。
- BIOS自检完成后,运行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bootloader可以从硬盘装载到主内存中。引导程序的主要功能是加载操作系统到内存中运行。
- linux常用的bootloader — GNU GRUB。GRUB是多启动规范的实现,它允许用户可以在计算机内同时拥有多个操作系统,并在计算机启动时选择希望运行的操作系统。
- GRUB可用于选择操作系统分区上的不同内核,也可用于向这些内核传递启动参数。
- LlLO:Linux引导程序
- 操作系统启动
- 挂载文件系统
- 运行应用程序
1.2 嵌入式系统启动流程
- 嵌入式系统没有BIOS,无法通过BIOS初始化硬件设备。芯片公司在设计芯片的时候,在片内的iROM一段区域(ARM核芯片一般是0地址开始)中写入了一段代码:对芯片基本硬件初始化,然后判断启动方式(判断启动管脚的高低电平),最后从判断的启动设备中将bootloader程序的一部分数据读到SRAM(iRAM)中;
- 运行bootloader第一阶段代码:在SRAM(是芯片内部的内存,很小,几十k)中运行。初始化系统时钟(让CPU主频更快)、初始化内存、自搬移bootloader代码到内存(可以是搬移剩下的,也可以整个搬移)
- 运行bootloader第二阶段代码(Secondary Program Loader,SPL):在内存中运行。初始化外围硬件设备、加载linux内核到内存、跳转到linux内核地址
- 在内存中启动操作系统
- 挂载文件系统
- 运行应用程序
可见,嵌入式BootLoader = PC机的BIOS + 引导程序
2 交叉编译工具集介绍
2.1 为什么要有交叉编译?
没有arm硬件,想在x86宿主机编译arm的目标机内核。(要知道同一个命令,转换为二进制指令,arm和x86架构系统可能是不同的,所以要分别编译)
目标机和主机内核架构相同:称为普通编译;架构不同,称为交叉编译
file命令:可以查看文件的属性,可以知道是在什么架构下编译的。
# 如下:build文件是ELF头 64bit的**小端(LSB表示小端)**可执行程序,arm架构
linx:~# file build
build: ELF 64-bit LSB executable, ARM aarch64, version 1 (SYSV), dynamically linked, interpreter /lib/ld-linux-aarch64.so.1, for GNU/Linux 3.7.0, BuildID[sha1]=8d124a17e08ca48f653bb83666ac3a74f9872c6c, not stripped
2.2 交叉编译工具集:arm-linux-gnueabihf
名称说明:第一位架构;第二位厂商(一般为none,表示开源);第三位工具适用的操作系统(比如这里的Linux);第四位 GNU–表示开源规则,eabi–表示嵌入式标准库接口。
2.3 交叉编译工具集安装
1、arm-linux-gnueabihf
安装:https://blog.csdn.net/qq_40296728/article/details/135458955
工具集中,用得最多的就是arm-linux-gnueabihf-gcc
。
使用工具集时建议使用绝对路径,避免机器上存在多个版本的编译器时,用错编译器出各种问题。
2、32库安装:yum provides libstdc++.so.6
查询匹配的32位版本,然后安装查询的匹配版本。
2.4 arm-linux-gnueabihf工具集常用命令简介
readelf
:用于显示elf
格式目标文件的信息(windows叫PE头,Linux叫ELF头),如readelf -h filename
。
size
::读取可执行程序的大小。可以知道代码段、数据段有多少个字节,如size filename
。
nm
:查看目标文件符号表。符号表中T
表示全局函数标签,D
表示全局变量区,d
表示本文件内有效的即被static修饰的变量区,t
表示被static修饰的函数区。
strip
:踢除符号表。编译出的目标文件,本身是包含符号表的,可以使用strip filename
剔除符号表节省空间。可以ls -l obj_filename
观察剔除前和剔除后目标文件的大小。
strings
:查询可执行程序的常量字符串。
objdump
:反汇编。objdump -d
。
objcopy
:把某些代码段拷贝出来。
add2line
:调试中可以把行号标示出来。
3 移植步骤
1、确定目标机、主机的连接方式。目标机是版子,成本低接口没有主机(PC)丰富,所以一定要确定目标机能够支持的数据传输接口。4种常用的连接接口:
- 串口(UART异步串行通信接口,速率低,实用性强),比如路由器
- USB串行通信接口(速度快、驱动要移植修改)
- TCP/IP网络通信接口(速度快、驱动要移植)
debug jtag
调试接口(方便快捷、价格奇高)
主机中的数据如何传递到开发板上?
第一种是普通的数据,如 uboot kernel
,可以使用UART
或者网络接口TFTP
,一般用TFTP
传输kernel
数据。
第二种是调式:挂载调试。将主机的一块分区直接挂载到板子上。这样就需要使用TCP/IP
的应用层NFS
协议。
2、安装交叉编译器
- 安装芯片厂商编译好的工具链(推荐)
- 手动编译交叉工具链(一般不建议用)
3、搭建主机、目标机数据传输通道:相关服务安装。比如使用TCP/IP
网络通信接口,需要TFTP
服务,NFS
服务。
4、编译三大子系统:bootloader功能子系统、内核子系统、文件系统子系统
5、烧写测试。
ps:串口一般与主机连接,用于显示printf信息,而不是用于数据传输。
4 台式机环境搭建
环境搭建的目的是保证主机和板子网络互通。可以将板子与主机连在同一个交换机上,配同一个子网。
5 系统移植
5.1 uboot和常用命令uboot
uboot是BootLoader的一个子功能(子软件)。常用命令:
1、print:查看uboot软件的环境变量
2、setenv:设置、修改、删除环境变量。setenv带环境变量名不带值,就是删除。设置/修改环境变量格式:setenv var var_value
。
3、saveenv:将环境变量刷写到flash,持久化。
环境变量中,ipaddr
变量,用于配置板子与主机的局域网,及网络层。如何测试网络通不通呢?注意,uboot配置网络层ICMP协议的时候,很精简,ping的echo响应数据包都省略了,所以不能从主机ping板子,只能通过板子ping主机。从板子ping主机的响应信息中有alive
,代表是通的。
4、tftp:传输层协议,也是uboot中的命令。uboot中是采用基于udp的文件传输协议,即tftp协议。client:开发板,server:主机。
client:uboot中,环境变量serverip
指定server IP,port由tftp命令写死了。所以使用tftp命令只需在后面跟上内存地址和下载的文件名,格式:tftp 20008000 filename
。
server:windows server可直接搜索下载tftpd32
软件。linux server搭建:
- 安装tftp服务:apt-get install tftpd openbsc-xinetd
6 Linux内核与设备树编译
6.1 内核与设备树编译
内核编译包括内核image和设备树。
- 设备树文件可在
arch/arm/boot/dts/
查看 - 内核配置可在
arch/arm/configs/
查看
第一步:下载内核
内核版本:4.1.15.1.20.0
https://www.kernel.org/
https://github.com/nxp-imx/linux-imx
内核目录说明:
第二步:配置与编译
# 安装依赖
apt install make bison flex libssl-dev lzop libncurses5-dev
# 配置内核参数:
# 使用默认配置
make ARCH=arm imx_v7_defconfig
# 手动配置
make ARCH=arm menuconfig
# 编译内核:交叉编译工具只需要前缀;-j12表示并行编译任务数量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j12 > /dev/null
# zImage:内核启动需要的是arch/arm/boot/zImage文件
# .ko:zImage并不包含.ko模块文件,操作系统使用.ko文件,需要手动加载
# ubantu22编译遇到的问题:<https://blog.csdn.net/longfeihuantian/article/details/135712016>
# 设备树编译:linux内核启动还需要设备树。因为设备树包含了硬件信息
# 设备信息与具体的产品相关,每种产品有哪些设备,内核并不感知。因此需要通过设备树指定包含哪些硬件信息。比如智能小车包含的外围硬件,需要通过设备树指定并编译
# nxp公司在研发imx6ull的时候,基于此芯片做了一个EVK开发板,同时提供了此开发板的设备树文件,在内核源码的设备树目录arch/arm/boot/dts/中可以找到evk.dts设备树文件。
# 所以,可以基于nxp提供的设备树文件进行修改适配:
cp arch/arm/boot/dts/imx6ull-14x14-evk.dts arch/arm/boot/dts/imx6ull-14x14-smartcar.dts
# 然后修改dts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搜索imx6ull位置,加入设备树二进制文件:imx6ull-14x14-smartcar.dtb。执行编译: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dtbs
工程化编译脚本:
if [ $# -lt 1 ];
then
echo "Usage:./build.sh <defconfig|menuconfig|kernel|dtb>"
exit
fi
case "$1" in
"defconfig")
make ARCH=arm imx_v7_defconfig
;;
"menuconfig")
make ARCH=arm menuconfig
;;
"kernel")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j12
cp arch/arm/boot/zImage ../../tftpboot/
;;
"dtb")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dtbs
cp arch/arm/boot/dts/imx6ull-14x14-smartcar.dtb ../../tftpboot/
;;
*)
echo "Usage:./build.sh <defconfig|menuconfig|kernel|dtb>"
;;
esac
第三步:测试内核与设备树
# 将编译的文件复制到tftp目录中
cp arch/arm/boot/zImage ../../tftpboot/
cp arch/arm/boot/dts/imx6ull-14x14-smartcar.dtb ../../tftpboot/
# 设置uboot参数,
setenv bootcmd 'tftp 80800000 zImage; tftp 83800000 imx6ull-14x14-smartcar.dtb; bootz 80800000 - 83800000'
setenv bootargs console=ttymxc0,115200 root=/dev/nfs rw ip=dhcp nfsroot=192.168.1.102:/home/linux/imx6ull-iot-smart-car/fs/rootfs,v3,tcp
6.2 内核Image镜像分析
编译后,在linux内核顶层目录下的vmlinux镜像:普通的elf可执行文件,是直接编译出来的原生未压缩文件,其中还包含了很多符号信息。可直接用于调试的内核镜像。
- 嵌入式设备一般不用这个,一个是体检太大,另一个是elf格式不能直接烧写
arch/arm/boot/目录下的Image镜像:将vmlinux使用objcopy
工具处理的只包含二进制数据的内核代码,它已经不是elf格式了,没有进行压缩,可以用于执行的Linux内核的镜像
- GNU使用工具程序objcopy作用是拷贝一个目标文件的内容到另一个目标文件中,也就是说,可以将一种格式的目标文件转换成另一种格式的目标文件. 通过使用binary作为输出目标(-o binary),可产生一个原始的二进制文件,实质上是将所有的符号和重定位信息都将被抛弃,只剩下二进制数据
arch/arm/boot/compressed/目录下的vmlinux镜像:被gzip压缩后的vmlinux镜像,由 自解压代码 + gzip压缩后的vmlinux镜像构成。
arch/arm/boot/目录下的zImage镜像:被gzip压缩后的Image镜像,自解压代码 + gzip压缩后的Image镜像构成。
uImage:在zImage之前加上一个长度为0x40
的头信息的uboot专用镜像格式。在头信息内说明了该镜像文件的类型、加载 位置、生成时间、大小等信息
# 上述编译内核默认不会生成uImage镜像,需要单独编译
# 编译uImage
# 安装uboot工具
apt install u-boot-tools
# 编译:需要指定LOADADDR地址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j12 uImage LOADADDR=0x80800000
嵌入式开发中,zImage和uImage是常用的镜像。
7 Kconfig与Makefile说明
7.1 Kconfig与Makefile关系
.config
来源于默认配置和menuconfig配置
- 当执行
make ARCH=arm menuconfig
打开menuconfig界面的时候,menuconfig就会读取.config
, - Kconfig文件提供了配置菜单信息,menuconfig中的目录就是来源于
Kconfig
,在memuconfig中修改的配置,最后保存退出就会保存到.config
中。 - Makefie中的非强制编译
.o
文件(通过obj-$(CONFIG_xxx)
指定的.o
文件),就是来源于.config
。
总结:Kconfig的配置信息,影响这个目录下的Makefile,从而决定了对应的xx.c
是否会被编译。
Linux源码中的文件是如何编译进内核的?
- 答:(1)首先通过make menuconfig进行配置。Kconfig为它提供菜单信息,配置完以后,会将配置信息写入.config (例如:CONFIG_XXXX=y)
- (2).config文件会被Makefile使用,Makefile将会根据.config 文件中CONFIG_XXX来决定对应的文件是否需要编译进内核
7.2 Makefile : 完成对文件或目录编译
(1)强制编译进内核
obj-y += dir/ 或 obj-y += file.o
表示对应目录需要编译进内核或指定的文件需要编译进内核
(2)通过配置选项进行编译
obj-
(
C
O
N
F
I
G
X
X
X
)
+
=
d
i
r
/
或
o
b
j
−
(CONFIG_XXX) += dir/ 或 obj-
(CONFIGXXX)+=dir/或obj−(CONFIG_XXX) += file.o
表示对应目录或文件是否需要编译进内核,取决于CONFIG_XXX宏的定义,也就是在.config中是否有这个CONFIG_XXX=y的定义
7.3 Kconfig : 提供内核的配置菜单选项
# 格式:
config 选项名
属性1
属性2
# 选项名是标识这个选项的名称,在选项被配置后,选项名会展开为CONFIG_选项名在.config文件中定义
# 属性是用来描述当前这个选项
# 各种属性说明:
# 1、类型属性
tristate(三态) y:编译进内核 m:编译成模块 n:不编译 < >
bool y:编译进内核 n:不编译 [ ]
string CONFIG_选项名="字符串" ( )
int CONFIG_选项名=整数 ( )
hex CONFIG_选项名=十六进制数 ( )
# 2、提示字符串
prompt "提示字符串" (配置菜单中显示)
# 3、range:指定值的范围
config HELLO7
hex
prompt "Hello7 hex"
range 0 5
help
"compile hello.c"
# 4、help帮助信息:
# default 当没有进行配置的时候,默认的选择是什么
[1]depends on 配置选项名
[2]depends on 配置选项名1 || 配置选项名2
[3]depends on 配置选项名1 && 配置选项名2
约定:
y:2 m:1 n:0
&& -> 最小值
|| -> 最大值
注意:
如果依赖的结果为 0:不可见 2:三态 1:两态
# 5、select 配置选项名
# 当前配置选项被选中的时候,同时选择select 指定的配置型选项
config HELLO
tristate
prompt "support Hello"
default n
select HELLO1
help
"Test select Hello1"
config HELLO1
tristate
prompt "support Hello1"
# 6、menu 配置目录
# 配置目录时,munuconfig界面中,menu内的config需要进入子目录配置
menu "Test menu support"
config HELLO1
tristate
prompt "support HELLO1"
config HELLO2
tristate
prompt "support HELLO2"
endmenu
# 7、menuconfig
# 将menuconfig也配置为选项,要设置menuconfig后,才能进入menuconfig内,并配置其内的选项
menuconfig TEST_MENUCONFIG
tristate
prompt "support menuconfig"
if TEST_MENUCONFIG
config HELLOx
tristate
prompt "support HELLOx"
config HELLOy
tristate
prompt "support HELLOy"
endif
# 8、choice,选项
# choice内的配置,只能选择其中一个
choice
prompt "support choice"
config CHOICE1
tristate "support choice1"
config CHOICE2
tristate "support choice2"
endchoice
# 9、source 路径/Kconfig
# 将这个路径下的Kconfig文件包含进来,相当于c语言中的include
source "drivers/char/test/Kconfig"
8 在Linux 内核中添加自己的代码编译进内核
思路:
- 把自己的代码拷贝到内核源码树下
- 编写一个自己的Makefile和Kconfig
Makefile: obj-$(CONFIG_XXX) += file.o
Kconfig:
config XXX
tristate "....."
- 在它的上一层目录下,修改Makefile和Kconfig包含下一层目录
- make ARCH=arm menuconfig 选中我们的配置选项
- 重新编译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