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ror
在go语言中,异常被定义为实现了error接口的类型,error接口只定义了一个返回string类型Error()方法,任何实现了Error()方法的类型都可以被定义为异常,以下是一个自定义的异常类型:
type MyError struct {
data string
errNO int
errMsg string
}
// 定义错误方法
func (err *MyError) Error() string {
return err.errMsg
}
如果我们直接打印一个error对象,实际上调用的是error.Error()
panic
在通常情况下,向程序使用方报告错误状态的方式可以是返回一个额外的error类型值。
但是,当遇到不可恢复的错误状态的时候,如数组访问越界、空指针引用等,这些运行时错误会引起painc异常。这时,上述错误处理方式显然就不适合了。反过来讲,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不应通过调用panic函数来报告普通的错误,而应该只把它作为报告致命错误的一种方式。当某些不应该发生的场景发生时,我们就应该调用panic。
一般而言,当panic异常发生时,程序会中断运行,并立即执行在该goroutine(可以先理解成线程,在中被延迟的函数(defer 机制)。随后,程序崩溃并输出日志信息。日志信息包括panic value和函数调用的堆栈跟踪信息。
不是所有的panic异常都来自运行时,直接调用内置的panic函数也会引发panic异常;panic函数接受任何值作为参数。
异常的捕获recover
在Go语言中,异常可以通过recover()
函数来捕获。recover()
函数必须在defer
语句中调用,用于捕获当前函数调用栈中的异常。如果当前函数中没有异常,recover()
函数将返回nil
。
以下是一个使用recover()
函数捕获异常的示例:
func DoSomething() error {
defer func() {
if r := recover(); r != nil {
fmt.Println(r)
}
}()
if someError {
panic(&MyException{"something went wrong"})
}
return nil
}
package main
import "fmt"
//type error interface {
// Error() string
//}
// 自定义错误返回类型
type MyError struct {
data string
errNO int
errMsg string
}
var defaultCode = 200
// 定义错误方法
func (err *MyError) Error() string {
return err.errMsg
}
// 定义两种不同的方法返回函数
func defaultError(msg string) error {
return &MyError{errMsg: msg, errNO: defaultCode}
}
func initError(msg string, errno int) error {
return &MyError{errMsg: msg, errNO: errno}
}
func div(y int) int {
var x = 10
z := x / y
fmt.Println(z)
return z
}
func do() {
}
func main() {
defer func() {
if e := recover(); e != nil {
err := initError("sda", 232)
fmt.Println(err)
}
}()
div(0)
}
在上面的示例中,我们在DoSomething()
函数中使用了defer
语句,在函数返回之前将一个匿名函数压入调用栈。这个匿名函数中使用了recover()
函数来捕获异常。如果异常被捕获,就会输出异常信息,否则这个函数什么也不会做。
panic和
recover的实现原理
在Go语言中,panic
和recover
语句的实现原理比较复杂。下面将介绍这些语句的实现原理。
panic
的实现原理
当程序执行到panic
函数时,它会停止当前的执行流程,并且开始执行所有被注册的defer
语句。然后,程序会停止执行,并且将控制权交给调用栈中的上一级函数。如果调用栈中的任何函数都没有捕获这个异常,程序将会崩溃并且打印出错误信息。
在底层实现中,panic
函数会创建一个panic
结构体,并且将该结构体的指针保存在当前的goroutine结构体中。然后,panic
函数会继续执行所有被注册的defer
语句,直到所有的defer
语句都执行完毕。最后,panic
函数会停止执行,并且将控制权交给调用栈中的上一级函数。
recover
的实现原理
当程序执行到recover
函数时,它会检查当前的goroutine结构体中是否存在一个panic
结构体的指针。如果存在,recover
函数会返回该panic
结构体的值,并且清除该结构体的指针。然后,程序会继续执行。
在底层实现中,recover
函数会检查当前的goroutine结构体中是否存在一个panic
结构体的指针。如果存在,recover
函数会返回该panic
结构体的值,并且清除该结构体的指针。如果不存在,recover
函数会返回nil
。
异常处理的最佳实践
在Go语言中,异常处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诊断程序中的错误,并提供一种优雅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错误。以下是一些处理异常的最佳实践:
- 不要滥用异常
异常应该只用于处理真正的异常情况,例如不可恢复的错误、硬件故障等。不要滥用异常,将其作为一种流程控制的手段来使用。
2. 在需要的地方抛出异常
只有在必要的时候才应该抛出异常,例如当出现无法恢复的错误或者不符合预期的行为时。不要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的问题上抛出异常。
3. 在需要的地方捕获异常
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应该捕获异常。在不需要处理异常的情况下,不要捕获异常。在必要的时候,尽可能早地捕获异常,以避免异常在代码中蔓延。
4. 在捕获异常时提供上下文信息
当捕获异常时,应该提供足够的上下文信息,以便于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例如,在异常信息中包含发生异常的函数、文件名、行号等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定位问题所在。
5. 不要忽略异常
不要忽略任何异常,无论是自己抛出的还是调用库函数时捕获的异常。忽略异常会导致程序的行为不可预期,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总结
Go语言异常机制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特性,它可以帮助我们诊断程序中的错误,并提供一种优雅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错误。在使用异常时,需要注意不要滥用异常,只在必要的时候抛出异常和捕获异常,提供足够的上下文信息,并且不要忽略任何异常。如果合理使用异常,可以让我们的代码更加健壮、清晰和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