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可赋能金融营销、资管、风控等领域,面向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改善金融
市场信息对称性并提升金融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目前,金融行业各机构对于安全认证和客户身份识别的需求较为迫切,身份识别和智能客服应用和落地最为成熟,智能营销和智能风控技术成熟但落地较为困难。
1、身份认证与智能客服应用最广泛,智能营销与智能风控落地较难
不同AI应用场景在不同金融细分行业中的成熟度有所不同。其中,身份认证与智能客服应用最为广泛,且落地相对容易,其可有效地降低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智能营销与智能风控技术成熟但落地较难,原因分别为客户接受度低和营销成功率低,以及风控对AI解决方案的定制化要求高。
2、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知识图谱技术在银行、保险、券商的应用最为广泛
目前,银行、保险、券商对安全认证和客户身份识别的需求较大,其涉及的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技术应用程度较高。同时,在银行业,机器学习可为银行实现精细化客户管理,同时赋能于精准营销和智能风控;在保险业,RPA技术应用最为广泛,其可负责大量且重复的后台流程,降低保险人力成本,同时提高客户满意度;在证券业,知识图谱可为券商文本分析、舆情监控、知识发现、模式挖掘和推理决策提供坚实的技术底座。
3、采购方采购解决方案时重点关注产品易用性、投入产出比、报价高低、AI厂商实力
AI解决方案采购方通过POC测试来筛选综合得分最高的AI厂商,在筛选的同时,也会结合AI厂商提供的产品易用性、投入产出比、解决方案报价高低、AI厂商实力和成立年限等因素。
4、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AI可赋能金融营销、资管、风控三大领域,面向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改善金融市场信息对称性并提升金融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
AI可赋能金融营销、资管、风控三大领域,并应用于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机构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成熟,其在金融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促进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改善了金融市场的信息对称性,提升了金融交易的效率和安全性。
目前,中国AI产业链可大致分为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中国AI企业在技术层和应用层有着技术优势,而在基础层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基础层是AI的基石,主要为AI应用提供算力和数据的软、硬件支持,包括AI芯片、GPU/DPU/FPGA等加速硬件、传感器、云计算等基础设施,以及数据采集、清洗、抽取、标注等数据服务。
基础层AI企业市场集中度较高,核心技术与产品主要掌握在龙头企业手中,企业需要极高的资金需求来满足研发投入以保证其技术壁垒;技术层是AI产业的核心,技术层的AI企业通过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等算法理论,以及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应用技术,赋能下游应用领域,推动应用场景的落地。
在应用层,通常针对客户的需求和应用场景的特性,会集成一种或多种AI基础应用技术来提供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AI技术可赋能金融的营销、资管和风控三大领域,并应用于金融消费者、金融机构(券商、保险、基金等),以及金融监管机构。
5、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发展
6.中国金融的AI产业链
7、金融领域的AI解决方案简述
1、银行AI解决方案 智能营销
银行智能营销解决方案供应商主要包括综合型厂商如阿里云、百度智能云,以及垂直领域深耕的厂商如第四范式、中电金信、明略科技、索信达、云从科技、追一科技等,综合型AI厂商会把底层技术开放给没有部分AI技术的厂商包装并售卖,而垂直领域深耕的厂商会从技术层到应用层自闭环出一套Al解决方案
2、银行AI解决方案 智能风控
银行智能风控解决方案提供商包括天云大数据、邦盛科技、惠安金科和云从科技等。未来,有效的智能风控方案不再仅仅是“数据驱动”的风控,还需以技术为导向搭建高效智能的风控模型
3、银行AI解决方案 智能客服
银行智能客服解决方案提供商包括科大讯飞、天润融通、竹间智能、第四范式、追一科技、容联七陌、思必驰、网易七鱼、沃丰科技等,传统银行在客户服务上存在诸多业务痛点,如客户要求全天候、全渠道、个性化服务要求;客服团队工作强度大导致流动性高;客服数据无法有效变现;运维成本高昂等
4、保险AI解决方案 RPA
国内保险PRA厂商有云扩科技、来也科技、艺赛旗、金智维、容智信息等。国外知名RPA厂商如美国的UiPath和英国的BluePrism在技术上较领先于本土RPA厂商,中国RPA市场高速增长,但发展步伐较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外如UiPath、Blue Prism等RPA厂商技术领先于国内本土厂商,但国内采购方出于本地服务能力,会优先考虑本土RPA厂商
5、券商AI解决方案 智能质检
国内券商智能质检解决方案厂商包括佰锐科技、循环智能、竹间智能、容联七陌、第四范式等。随着证券监管部门对违规投资咨询话术打击力度加大,券商对智能质检需求不断增加。
6、券商AI解决方案 智能投顾
中国本土智能投顾解决方案厂商包括第四范式、追一科技、品钛等,但整体应用尚处初级阶段,大部分仍以营销为导向,有着费用率高、信息不透明等特点,解决方案整体落地相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