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题一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1.
状态表⽰:
对于线性
dp
,我们可以⽤「经验 + 题⽬要求」来定义状态表⽰:
i.
以某个位置为结尾,巴拉巴拉;
ii.
以某个位置为起点,巴拉巴拉。
这⾥我们选择⽐较常⽤的⽅式,以某个位置为结尾,结合题⽬要求,定义⼀个状态表⽰:
dp[i]
表⽰:以
i
位置元素为结尾的「所有⼦序列」中,最⻓递增⼦序列的⻓度。
2.
状态转移⽅程:
对于 dp[i] ,我们可以根据「⼦序列的构成⽅式」,进⾏分类讨论:
i.
⼦序列⻓度为 1 :只能⾃⼰玩了,此时 dp[i] = 1
;
ii.
⼦序列⻓度⼤于 1 :
nums[i]
可以跟在前⾯任何⼀个数后⾯形成⼦序列。
设前⾯的某⼀个数的下标为
j ,其中 0 <= j <= i - 1
。只要 nums[j] < nums[i] , i
位置元素跟在
j 元素后⾯就可以形成递增序列,⻓度为 dp[j] + 1
。因此,我们仅需找到满⾜要求的最⼤的 dp[j] + 1 即可。 综上, dp[i] = max(dp[j] + 1, dp[i]) ,其中
0 <= j <= i - 1 && nums[j] < nums[i] 。
3.
初始化:
所有的元素「单独」都能构成⼀个递增⼦序列,因此可以将
dp
表内所有元素初始化为
1
。由于⽤到前⾯的状态,因此我们循环的时候从第⼆个位置开始即可。
4.
填表顺序:
显⽽易⻅,填表顺序「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由于不知道最⻓递增⼦序列以谁结尾,因此返回
dp
表⾥⾯的「最⼤值」。
例题二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1.
状态表⽰:
对于线性
dp
,我们可以⽤「经验 + 题⽬要求」来定义状态表⽰:
i.
以某个位置为结尾,巴拉巴拉;
ii.
以某个位置为起点,巴拉巴拉。
这⾥我们选择⽐较常⽤的⽅式,以某个位置为结尾,结合题⽬要求,定义⼀个状态表⽰:dp[i] 表⽰「以
i
位置为结尾的最⻓摆动序列的⻓度」。但是,问题来了,如果状态表⽰这样定义的话,以 i
位置为结尾的最⻓摆动序列的⻓度我们没法从之前的状态推导出来。因为我们不知道前⼀个最⻓摆动序列的结尾处是递增的,还是递减的。因此,我们需要状态表⽰能表⽰多⼀点的信息:要能让我们知道这⼀个最⻓摆动序列的结尾是递增的还是递减的。解决的⽅式很简单:搞两个 dp
表就好了。
f[i]
表⽰:以 i 位置元素为结尾的所有的⼦序列中,最后⼀个位置呈现「上升趋势」的最⻓摆动序列的⻓度;
g[i]
表⽰:以 i 位置元素为结尾的所有的⼦序列中,最后⼀个位置呈现「下降趋势」的最⻓摆动序列的⻓度。
2.
状态转移⽅程:
由于⼦序列的构成⽐较特殊,
i
位置为结尾的⼦序列,前⼀个位置可以是
[0, i - 1]
的任意位置,因此设 j
为
[0, i - 1]
区间内的某⼀个位置。
对于f[i] ,我们可以根据「⼦序列的构成⽅式」,进⾏分类讨论:
i.
⼦序列⻓度为 1 :只能⾃⼰玩了,此时 f[i] = 1
;
ii.
⼦序列⻓度⼤于1 :因为结尾要呈现上升趋势,因此需要
nums[j] < nums[i]
。在满⾜这个条件下, j
结尾需要呈现下降状态,最⻓的摆动序列就是
g[j] + 1
。因此我们要找出所有满⾜条件下的最⼤的g[j] + 1 。综上, f[i] = max(g[j] + 1, f[i]) ,注意使⽤g[j] 时需要判断。
对于g[i] ,我们可以根据「⼦序列的构成⽅式」,进⾏分类讨论:
i.
⼦序列⻓度为 1 :只能⾃⼰玩了,此时 g[i] = 1
;
ii.
⼦序列⻓度⼤于 1 :因为结尾要呈现下降趋势,因此需要
nums[j] > nums[i]
。在满⾜这个条件下, j
结尾需要呈现上升状态,因此最⻓的摆动序列就是
f[j] + 1
。因此我们要找出所有满⾜条件下的最⼤的f[j] + 1 。 综上, g[i] = max(f[j] + 1, g[i]) ,注意使⽤f[j] 时需要判断。
3.
初始化:
所有的元素「单独」都能构成⼀个摆动序列,因此可以将
dp 表内所有元素初始化为 1
。
4.
填表顺序:
毫⽆疑问是「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应该返回「两个
dp
表⾥⾯的最⼤值」,我们可以在填表的时候,顺便更新⼀个「最⼤值」。
例题三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1.
状态表⽰:
先尝试定义⼀个状态:以
i
为结尾的最⻓递增⼦序列的「个数」。那么问题就来了,我都不知道
以
i
为结尾的最⻓递增⼦序列的「⻓度」是多少,我怎么知道最⻓递增⼦序列的个数呢?因此,我们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两个状态,⼀个是「⻓度」,⼀个是「个数」:
len[i]
表⽰:以
i
为结尾的最⻓递增⼦序列的⻓度;
count[i]
表⽰:以
i
为结尾的最⻓递增⼦序列的个数。
2.
状态转移⽅程:
求个数之前,我们得先知道⻓度,因此先看
len[i]
:
i.
在求 i
结尾的最⻓递增序列的⻓度时,我们已经知道
[0, i - 1]
区间上的
len[j]信息,⽤ j
表⽰
[0, i - 1]
区间上的下标;
ii.
我们需要的是递增序列,因此 [0, i - 1]
区间上的
nums[j]
只要能和
nums[i]构成上升序列,那么就可以更新 dp[i]
的值,此时最⻓⻓度为
dp[j] + 1
;
iii.
我们要的是 [0, i - 1]
区间上所有情况下的最⼤值。
综上所述,对于
len[i]
,我们可以得到状态转移⽅程为:
len[i] = max(len[j] + 1, len[i])
,其中
0 <= j < i
,并且
nums[j] < nums[i] 。
在知道每⼀个位置结尾的最⻓递增⼦序列的⻓度时,我们来看看能否得到
count[i]
:
i.
我们此时已经知道 len[i]
的信息,还知道
[0, i - 1]
区间上的
count[j]
信息,⽤ j
表⽰
[0, i - 1]
区间上的下标;
ii.
我们可以再遍历⼀遍 [0, i - 1]
区间上的所有元素,只要能够构成上升序列,并且上升序列的⻓度等于 dp[i]
,那么我们就把
count[i]
加上
count[j]
的值。这样循环⼀遍之后, count[i]
存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值。
综上所述,对于
count[i]
,我们可以得到状态转移⽅程为:
count[i] += count[j]
,其中
0 <= j < i
,并且
nums[j] < nums[i] && dp[j] + 1 == dp[i] 。
3.
初始化:
◦
对于 len[i] ,所有元素⾃⼰就能构成⼀个上升序列,直接全部初始化为
1
;
◦
对于 count[i] ,如果全部初始化为 1 ,在累加的时候可能会把「不是最⼤⻓度的情况」累加进去,因此,我们可以先初始化为 0 ,然后在累加的时候判断⼀下即可。具体操作情况看代码~
4.
填表顺序:
毫⽆疑问是「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
lenmax
表⽰最终的最⻓递增⼦序列的⻓度。
根据题⽬要求,我们应该返回所有⻓度等于 l
enmax
的⼦序列的个数。
例题四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这道题⽬让我们在数对数组中挑选出来⼀些数对,组成⼀个呈现上升形态的最⻓的数对链。像不像
我们整数数组中挑选⼀些数,让这些数组成⼀个最⻓的上升序列?因此,我们可以把问题转化成我
们学过的⼀个模型:
300. 最⻓递增⼦序列
。因此我们解决问题的⽅向,应该在「最⻓递增⼦序
列」这个模型上。不过,与整形数组有所区别。在⽤动态规划结局问题之前,应该先把数组排个序。因为我们在计算 dp[i]
的时候,要知道所有左区间⽐
pairs[i]
的左区间⼩的链对。排完序之后,只⽤「往前遍历⼀遍」即可。
1.
状态表⽰:
dp[i]
表⽰以
i
位置的数对为结尾时,最⻓数对链的⻓度。
2.
状态转移⽅程:
对于
dp[i]
,遍历所有
[0, i - 1]
区间内数对⽤
j
表⽰下标,找出所有满⾜ pairs[j][1] < pairs[i][0] 的
j
。找出⾥⾯最⼤的
dp[j]
,然后加上
1
,就是以
i 位置为结尾的最⻓数对链。
3.
初始化:
刚开始的时候,全部初始化为
1
。
4.
填表顺序:
根据「状态转移⽅程」,填表顺序应该是「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根据「状态表⽰」,返回整个
dp
表中的最⼤值。
例题五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这道题和
300. 最⻓递增⼦序列
有⼀些相似,但仔细读题就会发现,本题的
arr.lenght
⾼达10^5 ,使⽤
O(N^2)
的
lcs
模型⼀定会超时。
那么,它有什么信息是
300. 最⻓递增⼦序列
的呢?是定差。之前,我们只知道要递增,不知道前
⼀个数应当是多少;现在我们可以计算出前⼀个数是多少了,就可以⽤数值来定义
dp
数组的值,并形成状态转移。这样,就把已有信息有效地利⽤了起来。
1.
状态表⽰:
dp[i]
表⽰:以
i
位置的元素为结尾所有的⼦序列中,最⻓的等差⼦序列的⻓度。
2.
状态转移⽅程:
对于
dp[i]
,上⼀个定差⼦序列的取值定为
arr[i] - difference
。只要找到以上⼀个数字为结尾的定差⼦序列⻓度的 dp[arr[i] - difference]
,然后加上
1
,就是以
i
为结尾的定差⼦序列的⻓度。因此,这⾥可以选择使⽤哈希表做优化。我们可以把「元素, dp[j]
」绑定,放进哈希表中。甚⾄不⽤创建 dp
数组,直接在哈希表中做动态规划。
3.
初始化:
刚开始的时候,需要把第⼀个元素放进哈希表中,
hash[arr[0]] = 1
。
4.
填表顺序:
根据「状态转移⽅程」,填表顺序应该是「从左往右」。
5.
返回值:
根据「状态表⽰」,返回整个
dp
表中的最⼤值。
例题六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1.
状态表⽰:
对于线性
dp
,我们可以⽤「经验 + 题⽬要求」来定义状态表⽰:
i.
以某个位置为结尾,巴拉巴拉;
ii.
以某个位置为起点,巴拉巴拉。
这⾥我们选择⽐较常⽤的⽅式,以某个位置为结尾,结合题⽬要求,定义⼀个状态表⽰:
dp[i]
表⽰:以
i
位置元素为结尾的「所有⼦序列」中,最⻓的斐波那契⼦数列的⻓度。
但是这⾥有⼀个⾮常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法确定 i 结尾的斐波那契序列的样⼦。这样就会导
致我们⽆法推导状态转移⽅程,因此我们定义的状态表⽰需要能够确定⼀个斐波那契序列。根据斐波那契数列的特性,我们仅需知道序列⾥⾯的最后两个元素,就可以确定这个序列的样⼦。因此,我们修改我们的状态表⽰为:
dp[i][j]
表⽰:以 i 位置以及
j
位置的元素为结尾的所有的⼦序列中,最⻓的斐波那契⼦序列的⻓度。规定⼀下 i < j 。
2.
状态转移⽅程:
设 nums[i] = b, nums[j] = c ,那么这个序列的前⼀个元素就是
a = c - b
。我们根据 a的情况讨论:
i.
a 存在,下标为
k
,并且
a < b
:此时我们需要以
k
位置以及
i
位置元素为结尾的最⻓斐波那契⼦序列的⻓度,然后再加上 j
位置的元素即可。于是
dp[i][j] = dp[k][i] + 1 ;
ii.
a 存在,但是
b < a < c
:此时只能两个元素⾃⼰玩了,
dp[i][j] = 2
;
iii.
a
不存在:此时依旧只能两个元素⾃⼰玩了,
dp[i][j] = 2
。
综上,状态转移⽅程分情况讨论即可。
优化点:我们发现,在状态转移⽅程中,我们需要确定
a
元素的下标。因此我们可以在
dp
之前,将所有的「元素 + 下标」绑定在⼀起,放到哈希表中。
3.
初始化:
可以将表⾥⾯的值都初始化为
2
。
4.
填表顺序:
a.
先固定最后⼀个数;
b.
然后枚举倒数第⼆个数。
5.
返回值:
因为不知道最终结果以谁为结尾,因此返回
dp
表中的最⼤值
ret
。但是 ret
可能⼩于
3
,⼩于
3
的话说明不存在。因此需要判断⼀下。
例题七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1.
状态表⽰:
对于线性
dp
,我们可以⽤「经验 + 题⽬要求」来定义状态表⽰:
i.
以某个位置为结尾,巴拉巴拉;
ii.
以某个位置为起点,巴拉巴拉。
这⾥我们选择⽐较常⽤的⽅式,以某个位置为结尾,结合题⽬要求,定义⼀个状态表⽰:dp[i] 表⽰:以
i
位置元素为结尾的「所有⼦序列」中,最⻓的等差序列的⻓度。但是这⾥有⼀个⾮常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法确定 i
结尾的等差序列的样⼦。这样就会导致我们⽆法推导状态转移⽅程,因此我们定义的状态表⽰需要能够确定⼀个等差序列。根据等差序列的特性,我们仅需知道序列⾥⾯的最后两个元素,就可以确定这个序列的样⼦。因此,我们修改我们的状态表⽰为:
dp[i][j]
表⽰:以
i
位置以及
j
位置的元素为结尾的所有的⼦序列中,最⻓的等差序列的⻓度。规定⼀下 i < j
。
2.
状态转移⽅程:
设nums[i] = b, nums[j] = c ,那么这个序列的前⼀个元素就是
a =2 * b - c
。我们根据a的情况讨论:
a.
a 存在,下标为
k
,并且
a < b
:此时我们需要以
k
位置以及
i
位置元素为结尾的最⻓等差序列的⻓度,然后再加上 j
位置的元素即可。于是
dp[i][j] = dp[k][i] + 1 。这⾥因为会有许多个
k
,我们仅需离
i
最近的
k
即可。因此任何最⻓的都可以以
k为结尾;
b.
a
存在,但是
b < a < c
:此时只能两个元素⾃⼰玩了,
dp[i][j] = 2
;
c.
a
不存在:此时依旧只能两个元素⾃⼰玩了,
dp[i][j] = 2
。
综上,状态转移⽅程分情况讨论即可。
优化点:我们发现,在状态转移⽅程中,我们需要确定
a
元素的下标。因此我们可以将所有的元素 + 下标绑定在⼀起,放到哈希表中,这⾥有两种策略:
a.
在 dp
之前,放⼊哈希表中。这是可以的,但是需要将下标形成⼀个数组放进哈希表中。这样时间复杂度较⾼,我帮⼤家试过了,超时。
b.
⼀边 dp
,⼀边保存。这种⽅式,我们仅需保存最近的元素的下标,不⽤保存下标数组。但是⽤这种⽅法的话,我们在遍历顺序那⾥,先固定倒数第⼆个数,再遍历倒数第⼀个数。这样就可以在 i
使⽤完时候,将
nums[i]扔到哈希表中。
3.
初始化:
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所有位置初始化为 2 。
4.
填表顺序:
a.
先固定倒数第⼆个数;
b.
然后枚举倒数第⼀个数。
5.
返回值:
由于不知道最⻓的结尾在哪⾥,因此返回dp 表中的最⼤值。
例题八
解法(动态规划):
算法思路:
1.
状态表⽰:
对于线性
dp
,我们可以⽤「经验 + 题⽬要求」来定义状态表⽰:
i.
以某个位置为结尾,巴拉巴拉;
ii.
以某个位置为起点,巴拉巴拉。
这⾥我们选择⽐较常⽤的⽅式,以某个位置为结尾,结合题⽬要求,定义⼀个状态表⽰:
dp[i] 表⽰:以
i
位置元素为结尾的「所有⼦序列」中,等差⼦序列的个数。
但是这⾥有⼀个⾮常致命的问题,那就是我们⽆法确定
i
结尾的等差序列的样⼦。这样就会导致我们⽆法推导状态转移⽅程,因此我们定义的状态表⽰需要能够确定⼀个等差序列。根据等差序列的特性,我们仅需知道序列⾥⾯的最后两个元素,就可以确定这个序列的样⼦。因此,我们修改我们的状态表⽰为:
dp[i][j]
表⽰:以
i
位置以及
j
位置的元素为结尾的所有的⼦序列中,等差⼦序列的个数。规定⼀下 i < j
。
2.
状态转移⽅程:
设nums[i] = b, nums[j] = c ,那么这个序列的前⼀个元素就是
a =2 * b - c
。我们根据a的情况讨论:
a.
a 存在,下标为
k
,并且
a < b
:此时我们知道以
k
元素以及
i
元素结尾的等差序列的个数 dp[k][i]
,在这些⼦序列的后⾯加上
j
位置的元素依旧是等差序列。但是这⾥会多出来⼀个以 k, i, j
位置的元素组成的新的等差序列,因此
dp[i][j] = dp[k][i] + 1 ;
b.
因为
a
可能有很多个,我们需要全部累加起来。
综上, dp[i][j] += dp[k][i] + 1
。
优化点:我们发现,在状态转移⽅程中,我们需要确定
a
元素的下标。因此我们可以在 dp 之前,将所有元素 + 下标数组绑定在⼀起,放到哈希表中。这⾥为何要保存下标数组,是因为我们要统计个数,所有的下标都需要统计。
3.
初始化:
刚开始是没有等差数列的,因此初始化
dp
表为
0
。
4.
填表顺序:
a.
先固定倒数第二个数;
b.
然后枚举倒数第一个数。
5.
返回值:
我们要统计所有的等差⼦序列,因此返回
dp
表中所有元素的和。